digiphoto (taiwan, 2009)

9

Upload: matthew-walker

Post on 22-Mar-2016

2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Title Translation: "George Eastman House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and Film- the National Treasure of American Photography" (article photographs- Matt Walker)

TRANSCRIPT

Page 1: DIGIPhoto (Taiwan, 2009)
Page 2: DIGIPhoto (Taiwan, 2009)

094 |

作者>> 林怡君 攝影>> Matt Walker

George Eastman House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and Film

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美國攝影界的國家寶藏

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Rochester, NY)的伊士曼國際攝影暨影片博物館,是全球最古老的攝影博物館,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攝影文獻資料庫之一。

由柯達(Kodak)創辦人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故居改建而成,矗立已一甲子的伊士曼攝影博物館不僅保存了無數珍貴影像,

也標誌著攝影史上最重要轉捩點之一。

自1839年發明之始,攝影已是人們生活必需

品之一,不僅為人們開啟了視覺新革命,也使人

類得以忠實地留下眼前印象,作為記憶。然而

在攝影發明之初,這可不是人人都能輕易上手

的事:你必須學會繁雜的感光劑配製程序,以鍍

銀銅盤或玻璃片製作「底片」,耐心等數分鐘待

曝光完成,然後立刻處理並祈禱顯影正確。手

續繁雜、失敗率高,還可能有中毒的危險。直

到1888年,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

提出「你按下快門,其他交給我們("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之後,攝影才得

以大量普及,深入每一個家庭。若說伊士曼促成

了攝影發展史上最重大的革命之一,毫不為過;

而他的豪宅所改建的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

Page 3: DIGIPhoto (Taiwan, 2009)

| 095

館,不僅為攝影發展史留下最佳見證,也是攝影

藝術的重要推手之一。

喬治.伊士曼與攝影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 1854∼

1932)生於紐約州北部的水村(Watervi l le)

鎮,是家中么子,上有兩個姊姊。五歲時,他

們舉家遷至羅徹斯特,老伊士曼原本計畫在這

裡成立伊士曼商業學院(Eastman Commercial

College),卻不幸突然過世;該學院遂胎死腹

中,一家人也陷入財務困境。伊士曼十四歲時,

便因家貧不得不輟學,進入一家保險公司當送公

文的外務小弟,週薪只有兩塊美金。微薄的薪

水當然無法讓他養活寡母與兩位姊姊(其中一

伊士曼國際攝影暨影片博物館小檔案◆ 1902至1905年間落成,原為柯達創辦人喬治.伊士曼故居。◆ 館內典藏豐富,為全球歷史最悠久、館藏量最大的影像資料庫之一,包括來自超過九千位攝影師的四十萬張攝影作品、三萬捲影片,及三百五十萬張劇照與海報。

◆ 除攝影展覽廳及影像資料庫以外,博物館內還設有電影院、圖書館、影片修復工作室等,並提供影片修復學程(f i lm res to ra t ion program)。

◆ 伊士曼博物館包含一棟佔地三萬五千平方英尺(近千坪)的美國殖民復興(American Colonial Revival)風格建築,及八點五英畝(約一萬坪)的花園、溫室、農場與馬廄等。

◆ 伊士曼故居落成時造價為三十萬美金,若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換算,約值今日七百三十萬美金。

Page 4: DIGIPhoto (Taiwan, 2009)

096 |

個還是重度肢

障),靠著晚

上在家自修會

計,伊士曼二十

歲時終於獲得

在銀行工作的機

會,週薪也提升

到了十五塊美金

以上。

1878年時,

伊士曼計畫到

多明哥(Santa

Domingo)度

假,同事建議他

為旅程留下美好

回憶,他便購買

了一整套攝影器

材,包括一部大

如微波爐的相

機,一具沈重的

腳架,以及整套

製作濕版攝影的配備。由於濕版製作完成

後須立刻使用,故這些配備—包括一個水

槽、整套化學藥劑、玻璃片、沈重的底片

架,還有一個大水桶—出門攝影時都必須

帶著走。「這些沈重的器材足足須要一匹

馬來駝,」伊士曼說。光是這些器材的使

用方式,他就必須花五塊美金來學,相當

於現在的一百塊美金!

儘管這趟多明哥之旅最後沒有成行,伊

士曼卻因此迷上攝影,並開始苦思該如何

簡化這些複雜的流程。他從英國攝影雜誌

上讀到,有些攝影師自己研發了乳膠液,

用這些膠液製作的玻璃底片即使乾了也可

以使用。靠著這些雜誌上提供的配方,伊

士曼就這麼在家中廚房實驗起來了—他白

天上班,晚上作實驗,有時累得連衣服也

沒脫,就裹著一條毯子睡在廚房水槽旁的

地上。這樣實驗了三年,伊士曼終於找出

了合用的配方,還發明了一部機器,可以

大量生產這些乾版底片。

黃色巨人—柯達的開始伊士曼到倫敦為這部機器申請了專

利,也因此吸引了一位富商—亨利.史壯

(Henry A. Strong)的注意,不僅投資了

一些錢在他身上,還在1881年一月合夥

開了伊士曼乾版公司(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雖是從乾版底片做起,伊

士曼卻從沒有以此自足。他的夢想是「讓

相機跟鉛筆

一樣方便好

用」。為了

讓 攝 影 更

「輕便」,

伊 士 曼 於

1 8 8 5年又

推出了賽璐

路製作的膠

卷底片,雖

然 易 於 攜

帶,卻沒有

打開市場。

費心改良

膠卷底片的

品質後,他

決心推出更

方便好用的

新商品,徹

底顛覆當時的業餘攝影界—這就是1888

年上市的柯達相機(Kodak camera)。

為了宣傳他的信念,伊士曼在各大媒體發

動廣告攻勢,強打「你按下快門,其他交

給我們」的口號,獲得廣大迴響。此相機

裡面預先裝有足夠曝光一百次的膠卷,底

片用罄後,只要將相機寄回羅徹斯特,顧

客過一陣子便會收到洗好的底片、相片,

以及裝妥新底片的相機。這部輕便好攜帶

的相機開創了快拍(snapshot)式攝影

風潮,也使攝影得以打入普羅大眾,成為

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其後,柯達又推出包

伊士曼先生所創立的柯達公司,是攝影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

二十世紀初的柯達總公司,曾使羅徹斯

特市輝煌一時。

伊士曼與愛迪生的合影,左為伊士曼。他與許多政商名流

都有往來。(圖片來源: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 至非洲狩獵是當時許多富豪的休閒活動之一,據聞伊士曼

每年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待在非洲。

Page 5: DIGIPhoto (Taiwan, 2009)

| 097

特 別 企 劃

括布朗尼(Brownie)在內的多款輕便相

機,品質好價格又便宜,不僅鞏固了柯達

的市場佔有率,也為伊士曼先生帶來鉅額

財富。

靠著後天的勤奮與努力,這個被學校認

定「不特別有天分」的高中輟學生不但實

現了夢想—「使攝影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

份」,還因這個夢想成了鉅富,帶動了羅

徹斯特近一世紀的繁榮富庶。

從豪宅變成博物館伊士曼不僅是美國工業鉅子典型之一,

也以樂善好施聞名於世。他常以化名捐

贈大筆金錢給教育機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I.T.)與羅徹斯

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都曾

受惠於他。雅好音樂的伊士曼更出資贊助

了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隸屬於羅徹斯特大學)、一間劇

院,以及一個交響樂團。

「僱用技術好的樂師很簡單,鑑賞音樂

的能力卻不可能以金錢購買。然而,若沒

有大量享受音樂的人存在,要在一個城市

裡發展音樂資源卻絕對會失敗。」他說。

伊士曼豪宅興建之初,便將一整座大型管

風琴列入工程計畫,彈奏時,整座房子便

隨之歌唱。拜他所賜,而今羅徹斯特居民

仍享有高品質的藝文活動,這是一般工業

都市無法擁有的文化資源。

伊士曼畢生未婚,過世之後,遺囑將

這棟豪宅交給羅徹斯特大學使用十年。

其後由於二次大戰爆發,校方遂成立基

金會來接管這座宅邸,這便是博物館的前

身。1947年在紐約州政府協助下,時名

為伊士曼攝影博物館(George Eastman

House Museum of Photography)正式成

立,整修十四個月之後,於1949年對外

開放至今,主要任務為收藏、保存並呈現

攝影與電影的歷史。

目前,伊士曼攝影暨電影博物館已經成

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攝影博物館,其影像

文獻資料庫亦是全球館藏最豐者,其中最

著名者包括亞歷山大.嘉納(Alexander

Gardner)所攝,美國南北戰爭照片珍貴

原檔;柯達公司歷史典藏;以及由法國攝

影師暨攝影收藏家嘉畢耶.柯墨(Gabriel

”Kodak” 是怎麼來的?

答案是,伊士曼自己憑空創造的。「”K”一直是我最喜愛的字母—它給人一種強韌、敏銳的感覺。試過多個以K開頭與結尾的組合以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Kodak。」伊士曼表示。1888年,伊士曼將Kodak註冊為公司商標,並選擇了鮮黃色為其商標設計。這個商標已成為柯達最重要的資產之一。1892年起,柯達正式納入伊士曼公司名稱中,成為今日我們熟知的黃色巨人。

伊士曼發表的第一部柯

達相機。(圖片來源:

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

博物館)

伊士曼注重休閒生活,從家中擺設可看出他對打獵與閱讀

的興趣。

富麗堂皇的起居室,伊

士曼常在這裡閱讀、辦

公、以音樂會友。

Page 6: DIGIPhoto (Taiwan, 2009)

098 |

褒曼.紐荷與伊士曼攝影博物館

伊士曼攝影博物館能享盛名,褒曼.紐荷(Beaumont Newhall, 1908~1993)功不可沒。他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策展人、藝術史學家與作家,也是攝影成為嚴肅藝術一員的重要推手;他所撰寫的《攝影史》(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則是開創了「攝影史學」的重要著作,充分展現他對攝影科技的豐富知識、攝影藝術的鑑賞品味,以及攝影史學上的精湛訓練,至今仍是攝影相關科系學生必讀教科書之一。1948至1958年間,紐荷於伊士曼國際攝影博物館(時名)擔任策展人,後來則成為該館館長至1971年。紐荷精準的收購眼光,使伊士曼的攝影館藏成為全球最精彩的影像資料庫之一;他所策劃的攝影展亦為當時攝影圈及藝文圈的盛事。

Cromer)二次大戰時從巴黎運來的豐富

私人收藏,其中包括七百件珍貴的銀版攝

影作品(daguerreotypes)。

伊士曼攝影暨電影博物館巡禮伊士曼博物館坐西朝東,從東側大門進

入,挑高的陶藝柱廊(potter peristyle)

便映入眼簾,引領訪客走入這攝影聖殿。

入口左側是接待處與入口藝廊(entrance

gal lery),場地不大,多半為攝影師個

展所在,展出內容也時常更新;右側

的北廊(north gal lery)則為「記憶的

機器:科技典藏相機展(Machines o f

Memory: Cameras from the Technology

Collection)」,此一常設展為伊士曼博

物館中最精彩的館藏之一,不僅羅列了柯

達有史以來各式相機與相關配件,也旁括

了德國萊卡(Leica)等其他著名相機廠

的產品,幾乎是攝影科技發展史的縮影,

常有遊客在這裡便看到累了,只得先到後

面的咖啡廳去歇歇腳,再回頭看其他展覽

內容。

接待處旁有一扇毫不起眼的木門,正是

通往伊士曼博物館重要資產—圖書館與文

獻典藏庫的大門。伊士曼博物館附設圖書

館專精於攝影與相關藝術類別,藏書非常

豐富。雖然須經許可方得進入,且不得將

館藏借出,仍是羅徹斯特地區攝影系所學

生重要的知識來源之一。圖書館旁有樓梯

通往博物館地下典藏室與影片修復中心,

是攝影與電影迷們心中的聖地,但亦需與

館方預約方可進入。

再往前走,便進入博物館最主要

的展覽區,包括布萊克.克拉克藝廊

(Brackett Clark Gallery)、教育資源中

心(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及柯堤

斯劇院(Curtis Theater)等,可支援靜

態與動態展覽(如投影播映)方式,每次

展覽約歷時三個月。除了伊士曼攝影博物

館典藏品選展以及其展覽組所規劃的攝影

展以外,也常展出由其他單位規劃的巡迴

展(travel exhibition),是羅徹斯特地區

攝影系學生與藝術愛好者最重要的藝術聖

地。六ā至七ā年代藝術攝影風氣方興未

艾之時,甚至常有人自世界各地不遠千里

搭機趕至羅徹斯特,就為了親睹伊士曼博

物館所辦攝影展的芳澤。

伊士曼博物館入口處的柱廊,可直通後棟豪宅處。 伊士曼費心打造的溫室,擺滿了他從非洲帶回來的植物與戰利品。

以多張黑白照片合成的伊士曼肖像,仍注視著博物館內來

往的遊客。

穿過攝影展區與博物館附設咖啡廳及商店之後,便可進入

伊士曼先生曾生活過的宅邸中,一睹這位攝影重要推手的生活

面貌。歷經多次整修後,這棟豪宅充分呈現了當時工業鉅子的

生活細節,包括富麗堂皇的餐廳及餐具擺飾,令人頗有走入舊

日時光的錯覺;挑高三層樓的溫室兼客廳,裡面種植的熱帶植

物,是地處高緯、天寒地凍的羅徹斯特奢侈擺飾;走上樓中

樓,除可欣賞優雅氣派的書房與起居室之外,還有伊士曼生平

介紹展可供參觀。等到冬去春來,更不可錯過伊士曼博物館外

美麗的四座花園,它們是伊士曼生前最鍾愛的場所,也是現今

羅徹斯特居民最喜愛的公共空間之一。來一趟伊士曼國際攝影

暨電影博物館,你必會覺得不虛此行!

Page 7: DIGIPhoto (Taiwan, 2009)

| 099

特 別 企 劃

來到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絕對不全球最古老的可容錯過在北藝廊中展出的「記憶的機器:科技典藏老相機展」!自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科技典藏(Technology collection)中精心選出的這些展品,包括從攝影發明至今最重要、最有趣的各式老相機、鏡頭、配件等,其中包括了第一部柯達相機、第一部折疊式口袋相機(Folding Pocket Kodak Camera)、第一部可自動曝光的相機,以及柯達最長銷的暢銷機種—布朗尼(Brownie)系列相機。

折疊式口袋機發表於1898年,被視為所有現

代底片機的鼻祖,為此機型所設計的2 1/4×3 1/4英吋底片,也成為標準規格。兩年後,柯達發表的布朗尼相機,則為大眾攝影掀起革命。此款相機僅售一塊美金(約合今之二十美金),底片亦僅售15美分。攝影從此成為人人皆負擔得起的嗜好,也造就了美國攝影蓬勃發展的開端。這款以卡通角色為名的長銷系列持續銷售了八十餘年,時至今日,還是不少人心中最懷念的老商品。

老相機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還包括一部特藝七彩(Technicolor)電影攝影機、 1880年代所出的「偵探」相機,以及全球僅見的「月球軌道」(Lunar Orbiter)相機。1966至1967年間,美國太空總署(NASA)共進行了五次「月球軌道」計畫,每次均送一部月球軌道相機登月拍攝月球地貌,為阿波羅(Apollo)登月之旅預作準備。柯達受太空總署委託,總共製作了八部月球軌道相機,每一部均配有65mm底片與兩支鏡頭來攝取影像,並內建使用柯達Bimat技術的立即顯影系統,可在不能使用「濕」化學藥劑的環境下「沖洗」底片。顯影後,便以掃描器將這些負片轉成類比式錄影帶,並以電子訊號傳回美國,轉寫在底片上,送交位於羅徹斯特的柯達總公司進行最後處理。

這五次月球軌道計畫均十分成功,總共拍攝了99次月球表面,影像解析度更高達一公尺以上。可惜這五部相機只拿到登月單程票,任務達成後無法回到地球,因此我們目前看到的月球軌道相機,都是當時無緣登上月球的同型備用品。但這些相機拍攝的珍貴影像,日後成為美國太空總署中最珍貴的知識寶藏之一。

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的科技館藏為北美質量最豐者,蒐羅了十九世紀至今,最古老到最先進的攝影科技產品,而「記憶的機器」常設展則是這些典藏品的最佳縮影。「這個展覽充分展現了本館科技典藏的廣度與深度,」科技典藏部主任陶德.古斯塔夫森(Todd Gustavson)表示,「即使是原本不熟悉攝影的人,也會在這裡找到令他感興趣的東西。」

典藏老相機展,記錄回憶的科技紀錄

「記憶的機器」老相機展,包含了自攝影發明以來

所有重要科技里程碑,是來訪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

影博物館時不容錯過的精彩常設展。

伊士曼認為兒童是攝影的未來,故以卡通角色「布朗

尼」為此款相機命名。(圖片來源:伊士曼國際攝影

暨電影博物館)

月球軌道攝影

機由美國太空

總署委託柯達

製作,為阿波

羅登月任務的

先遣部隊。

(圖片來源:

伊士曼國際攝

影暨電影博物

館)

這部1944年由格瑞夫雷斯(Graflex)公司生產的高速繪圖(Speed Graphic)相機,是當時攝影記者的最愛。由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Joe Rosenthal) 持有的這一台,拍下了奪得1945年普立茲獎的名作:《在硫磺島上升旗》(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老相機典藏展中,包括各式各樣難得一見的古董

相機,令人流連忘返。

Page 8: DIGIPhoto (Taiwan, 2009)

100 |

阿賓東支線,21號火車穿越52號橋,近維吉尼亞康納羅克。(ABINGDON BRANCH, TRAIN NO. 201 CROSSING BRIIDGE 52 Near Konnarock, Virginia. 1955, 歐.溫斯頓.凌克攝,歐.溫斯頓.凌克博物館提供)

格蘭河峽谷,猶他州。(Cañon of Grand River. Utah. 約1885。威廉.亨利.傑克森攝,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提供)

火車魅影—過客,維吉尼亞諾福克。

(GHOST TRAIN – PASSENGER, NORFOLK, VIRGINIA. 1955. 歐.溫斯頓.凌克攝,歐.溫斯頓.凌克博物館提供)

無名氏以銀版攝影所攝,這是史上第一張拍

攝火車殘骸的照片。(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

影博物館提供)

Page 9: DIGIPhoto (Taiwan, 2009)

| 101

特 別 企 劃

如果你是鐵道迷,千萬不能錯過現正在伊士曼博物館展出的《火車!》(”Trains!”)攝影展!此展由三個次展所組成,分別為《蒸汽與鋼鐵》(Steam and Steel),展出美國傳奇攝影師歐.溫斯頓.凌克(O. Winston Link)所攝知名作品,包括50年代最後一個老火車頭的照片;《軌跡》(Tracks),展出伊士曼博物館攝影館藏中與鐵路相關之照片,照片拍攝年代橫跨一百六十年,包括知名攝影師路易.海恩(Lewis W. Hine)、亞倫.希斯金(Aaron Siskind)、威廉.亨利.傑克森(Wil l iam Henry Jackson),以及艾爾文.藍登.寇伯恩(Alvin Langdon Coburn)等人之作品。第三個次展《逝去的時間》(Passing Time)則是由英國藝術家安迪.克羅斯(Andy Cross)製作的錄像裝置藝術,他利用慢鏡頭來呈現火車高速行進時的畫面,從火車站開始,漸漸挑起觀眾的好奇心與參與感。

為什麼要以攝影來探討鐵路這個主題?在十九世紀中,有兩項發明改變了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認知—鐵路與蒸汽火車的發明,使得人類從此打破了空間加諸於旅行的限制,費時數日甚至更久的長途旅行不再是難事;而時間對記憶精確性的戕害,則被攝影輕易消弭。這兩項發明不僅促成了美國西部大拓荒的開始,也型塑了美國的國家認同。「即使到了鐵路已經漸失影響力的今日,火車的影像還是保有激發情感與想法的能力。」伊士曼博物館攝影典藏部主任愛莉森.諾斯壯(Alison Nordström)表示,「在這個展覽中,我們嘗試呈現出鐵路的各種面貌:工程上的勝利、對自然的戕害、符號、迷思,以及對美好昨日的鄉愁。」

歐.溫斯頓.凌克便是以攝影探討鐵路之美聞

名於世的美國攝影師。他在1950年代,以黑白攝影與錄音為美國最後一部蒸汽火車頭所做的紀錄,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其中,又以一九六ā年五月,為最後一部蒸汽火車頭所拍攝的系列夜景照片最為有名。他的百餘幅照片、攝影器材、燈光設備,以及載有場景設定與曝光細節的筆記本,在本展覽中均有展出。凌克的夜景照要拜當時燈光技術突飛猛進所賜,故這些照片也是攝影科技進步的證明。《火車!》攝影展至2009年1月25日為止。

發車囉!伊士曼《火車!》攝影展 伊士曼國際攝影暨電影博物館參觀資訊

地址》 900 East Avenue, Rochester, NY 14607, U.S.A.

開放時間》 週二早上10點至下午8點,週三至週六早上10點至下午5點,週日下午1點至5點。週一及感恩節、聖誕節休館。

票價》 成人USD$ 10,六十歲以上USD$ 8,學生USD$ 6,五至十二歲兒童USD$ 4,五歲以下兒童免票。

官方網站》www.eastmanhouse.org

葉格停車場,東向快車。

(HOT SHOT EASTBOUND AT THE IAEGER DRIVE-IN, W.V. 1956. 歐.溫斯頓.凌克攝,歐.溫斯頓.凌克博

物館提供)

喬.海頓與他的機油槍,

於西維吉尼亞藍野潤滑油

加油站。(J.O. HAYDEN WITH HIS GREASE GUN, BLUEFIELD LUBRITORIUM Bluefield, West Virginia. 1955. 歐.溫斯頓.凌克攝,歐.溫斯頓.凌克博物

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