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風險認知

科技社會抉擇林基興

Page 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1. 科技的時代意涵2. 「模糊理論」3. 「以科學之名」4. 科技導致的風險

Page 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5. 「零風險」6. 從媒體學科學7. 虛與實(民調、群

眾運動)8. 認知的傷害 vs. 科

技的傷害9.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Page 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科技的時代意涵• 隔行如隔山 垂直整合

• 可否證 推陳出新

• 科技反撲 表象、外行看熱鬧

Page 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認知正確→行為正確

• 把閃電當作天怒時,我們只能禱告;但歸類為電時,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

Page 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二值邏輯 二分法

堅持 不堅持 我 執善固執 從善如流你 冥頑不靈 毫無主見

Page 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 羅素:有人頭髮滿滿,拔去一根頭髮,「禿頭嗎?」「不禿!」,再拔再問;十萬根煩惱絲拔光後,即是童山濯濯。何時由不禿變成禿?

• 滿髮→部分禿→全禿

Page 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 柴契爾夫人 瑪麗蓮夢露

Page 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模糊論凡事是「程度」問題 • 多值邏輯 ← 二值觀

•少走極端

Page 1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人是情緒的動物• 攻防一久,變成情緒之爭• 輸贏• 喜怒• 自己人

Page 1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溝通之道• 互信:善意• 說錯一句即成把柄

• 資訊公開 vs. 扭曲發揮• 資訊壟斷?

Page 1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選擇性認知• 對相同話,「聽到」各自想聽的部分• 對同一景象,「看到」各自想看的

Page 1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

Page 1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以科學之名」• 從劣質到優質全範圍( spectrum )• 相信誰的?• 證據權重

Page 1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電磁波的健康效應

Page 1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恐懼之邦」

Page 1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電磁波是啥?光:強電磁波

Page 1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需要複雜的整合動物實驗

細胞實驗

臨床研究

流行病學

Page 1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關聯性 vs. 因果關係

大樓有人罹癌?國人 1/4 致癌

Page 2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生物發電、地磁宇宙射線

Page 2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人體自有電流 心電圖、腦波圖

Page 2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人體神經和肌肉活動感應電流約1 mA/m2

外界電場的影響千倍小於人自身

產生的

現實— 1

Page 2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現實— 2高壓電線的磁場約 比地磁 500 毫高斯小約 15--45倍 比太陽風導致的地磁變化小 3—10倍

地球是個發電機 geodynamo

Page 2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並沒有證據顯示低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有害美國國家科學院

1997年

Page 2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美國和加拿大均不管制高壓

電力線及變電所。美加人命不值錢?均笨蛋?

Page 2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手機基地台

Page 2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60年研究的射頻效應現有證據無法證

實暴露在基地台電磁波下會造成任何不良的健康後果。

世界衛生組織 2006-5-15

找不到致病機制

Page 2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手機不導致癌症生物物理

• 手機基地台電磁波 ≒ 陽光的 5 萬分之一• 能量不足時, 丟再多石頭也不能過河• 若生命分子鍵結能被 手機電磁波打斷,世上就無生命。

Page 2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基地台電磁能量太小• 民眾患病怪罪基地台說辭大同小異:「人云亦云」

• 人吸收的基地臺電磁波能量遠小於人體基礎新陳代謝的熱能,也遠小於從陽光吸收的熱能

Page 3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法國 2001年國家衛生報告:就目前所知,使用手機的唯一風險就是駕駛中使用手機導致車禍傷亡。

Page 3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世界衛生組織屋頂設基地台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屋頂基地台:「公務員形同白老鼠」

Page 3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媒體 990517

Page 3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實際上• 沒有發現使用手機會增加罹患神經膠質瘤或腦膜瘤的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署

• 不能證明有罹患腦癌上升的風險。 Wild 主任

Page 3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手機引雷?•「駁斥雷電與手機

的關聯性」:雷電不會被吸引到帶手機者的身上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 2007

Page 3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 害怕手機鈴響時的電磁波? (接聽時拿遠一些?)

• 手機快沒電時發出更強功率?(不能用手機?)

• 手機講久後,臉感到熱? (可見電磁波超強?)

Page 3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動則得咎美化或偽裝?

• 要求基地臺 融入社區景觀

Page 3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若彭婉如用手機• 85-11-30失蹤• 弱勢需手機保護• 拆台者

Page 3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微波爐

Page 3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微波爐之父1946年發現熱效應

*微波震盪水分子而加熱

*選 2.45GHz 避通訊

*太高頻不易穿透煮不均

*太低頻吸收不夠煮不好

Page 4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善用科技• 微波爐加熱比電熱的效率高 5倍

Page 4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為何怕微波•尖金屬火花、突沸、爆米花現象讓

人驚恐而產生各式謠言?

Page 4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Page 4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微波爐檢測安全無虞 2007-7-26

•微波爐「溢波」?•消保會抽驗,都符合安全規定•安全 50W/m2

(超商 0.01-0.57)

• 防護罩 800--2000元 九成「未具成效」

Page 4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雷達站 2007-7-24

Page 4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世界衛生組織 聲明• 第 226號文件 「雷達與人體健康」

Page 4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不解科技統計但大聲•罹癌者「暴增 1.7倍 」

Page 4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陽光中的 A型紫外線會將皮膚曬成褐色(老化射線)。

• B型紫外線能讓皮膚變紅、穿透到皮膚深層,傷害 DNA 與免疫系統(灼曬射線)。

Page 4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防曬油:防紫外線一法• 防曬係數( SPF ):擦防曬油後出現曬傷所需的時間,與沒擦而曬傷所需時間之比。

•沒擦而在 2小時後曬傷,擦過而在 12小時後曬傷,則此防曬油的防曬係數等於 12÷2=6 。

Page 4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成本效益何在?•一般人常誤認 SPF

30 的防曬效果是SPF 15 的兩倍。

•前者擋掉 97% 的紫外線,而後者擋掉93% ,兩者僅差4% 。 SPF15 的保護已夠

Page 5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每天幾分鐘日照有益健康• 紫外線能促進維他命 D 的合

成,以利用鈣質構造骨骼。• 維他命 D也助益預防憂鬱症、和心臟疾病、 預防大腸癌和乳癌等。

• 雖可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 D ,但經由日照在皮膚裡產生的維他命 D似可在體內更久。

Page 5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恐慌導致商機 抗電磁波 健康褲 防電磁波貼片

Page 5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電磁過敏知者(似是而非)反而痛苦不堪

• 媒體 ∕ 軼事惡性循環

• 當局警語• 自我實現 nocebo

• WHO第 296號文件〈電磁過敏反應〉

Page 5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立委助陣政治強逼科學• 立委到場聲援 (受託?拉票?)• 立法、修法 (缺乏科學根據)

Page 5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藉回饋之名 貪名利 很黑•業績• 選舉• 要錢

Page 5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其實是「錯誤認知」在傷害民眾(非電磁波) 鋁帽 2年睡車上 2006 妨礙社會用電 2007

Page 5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Page 5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醫學應用• 醫檢• 治療

Page 5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農工、環保定年法• 消滅害蟲• 煙霧偵測器• 非破壞性檢測• 分解有毒物質• 定年法

Page 6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比較不同能源

Page 6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國家均衡考慮• 3E (能源、環境、經濟)• 台灣島國,幾無自產能源。綠能與電網?

Page 6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產生能量: 5百萬倍• 產生同樣的能量時,核能燃料量約為化

學能燃料量的五百萬分之一 廢棄物亦然

Page 6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百萬瓦電廠每年產生廢棄物• 石化燃料: 7百萬噸二氧化碳、 2 萬噸氮氧化物、(若煤:二氧化硫、加 30 萬噸灰燼,包括 4百噸砷與有毒重金屬)

• 核燃料: 5噸固化高放射性廢棄物、 8百噸低放廢棄物

Page 6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比較廢棄物• 核廢料量遠少於其他有毒廢棄物量( 1 :

99 )• 台灣每年廢棄物,有害重金屬約一百萬噸、一般廢棄物約兩千萬噸。台灣有八百多處列管的污染土地 2011

Page 6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平均每年漏油 7.6億公升• 2010年,美南外海鑽油平臺爆炸, 11名工作人員死亡、 17人受傷、漏油 7.8億公升

• 20世紀,美國超過十萬煤礦工死亡

Page 6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導致氣候變遷最主要禍首化石燃料

• 全球暖化與海水上升• 酸雨、空氣污染• 糧食、飲水

Page 6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等量發電致死數一年內電源 首 500 年 最終核能高放射性核廢料 0.0001 0.018氡氣 0 - 420氪氙等氣體 0.05 0.3低放射性核廢料 0.0001 0.0004煤空氣污染 75 75氡氣 0.11 30化學致癌物 0.5 70太陽能材料 1.5 5硫化鎘 0.8 80

Page 6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比較人生風險

Page 6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肥胖為首號殺手 2010

• 致癌主因為抽菸、飲食不當、肥胖、缺運動、酗酒等

Page 7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不可能零風險• 萬物均有毒,關鍵在劑量

• 劑量多寡→ 毒物?療劑?

• 人生充滿風險• 因噎廢食?

• 理盲情濫• 「不要跟我講機率,一旦降臨都

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Page 7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宏觀人生風險

Page 7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20億年前天然核反應爐 Oklo黃岩是殘餘氧化鈾

Page 7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三哩島事故 1979

•釋出輻射劑量約 0.01 毫西弗•胸部 X 光約 6 毫西弗、天然背景 1

•中國症候群

Page 7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車諾比事故 1986

• 總計輻射造成 45 人死亡• 反對者宣稱成千上萬

Page 7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軍民通用•設計方便提取鈽(製造核彈用),也產生電力

•車諾比:美式負空泡係數、圍阻體才安全

Page 7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認知之誤導• 車諾比事故「受污染」區低於印度、伊朗等地自然背景輻射(七十毫西弗卻無致癌風險)

• 多人因遷移、社交網裂、擔心健康• 無助、體衰,而非自認「活過來」

Page 7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福島事故 2011

• 沒有一位日本人因為核電廠事故而死亡• 在同一週,有 30位煤礦工人死亡 媒體不登

• 天然氣槽與油槽爆炸 媒體不登

Page 7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幾乎無人理會 2 萬亡者

Page 8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其實是「氫氣的爆炸」• 燃料棒護套的鋯合金氧化,釋出氫氣,若濃度 4~ 74% ,遇氧燃燒,引起空氣劇烈膨脹即成爆炸

Page 8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群眾運動

Page 8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發現不該反而轉向• 被誤導而恐慌• 以社會正義之名抗爭• 愛心有餘,知識不足• 政治選票討好民粹

Page 8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為何堅持畸形魚來自輻射• 染色體與正常魚完全相同• 高溫長成畸形魚,常溫回復• 高溫使魚體內維生素 C破壞或不足,導致膠原蛋白羥脯氨酸量不足,魚骨與肉成長不正常不協調而畸形

• 添加維生素 C於食餌可回復 即使水溫稍高

Page 8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聳動以求吸引• 溝通內容不及溝通方式、

溝通者重要• 此即為何「代言人」常為影歌星

• 科學家往往木訥無趣

Page 8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科技議題的民調如問道於盲

• 民調:非科技的常識議題較適合• 民眾有足夠的科技知識作答?• 英人:對核能沒懂到足以提出意見 2009年

• 政客帶頭 犧牲無知女生

Page 8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眾口鑠金鼓譟

• 藝人與作家等名人不解核子科學而誤導民眾• 2011年,中研院社會所某研究員投書媒體「盼漸

減核電」 馬如何回應? 「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要替代能源逐漸取代核電

• 以民調逼政治決策者表態?

Page 8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宣稱北台若核災 3 萬人瞬間亡,有何可信度? 2012-

10

小出裕章為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教宣稱「台灣核廢等於 10 萬顆原子彈」者

Page 8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外人指指點點vs. 信任國人

• 日人到蘭嶼測量、法人到立院等宣稱• 國格與國辱(前駐日科學組組長張崑雄)

Page 8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獨立思考能力

Page 9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相信的力量安慰劑 placebo

反安慰劑 nocebo

制約化反應生活於認知陰影下 杞人憂天、杯弓蛇影

Page 91: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1•高壓電線地下化?•醫院不可設變電所?

Page 92: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2• 基地台↓ → 電磁波↑設在中小學?大學?

•國家救災系統

Page 93: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3•微波爐門金屬網窗尺寸遠小於微波波長 12 公分,其效果猶如堅實金屬壁,而將微波保持在爐內。

• 可見光自由進出。

Page 94: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4

• 約 25%糧食收穫後因霉爛、發芽、長蟲等原因損失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

• 蔬果的大腸桿菌 2011年,歐盟 24 人死、黃麴毒素• 民眾抗拒,因怕「輻射」

Page 95: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5• 福島事後 1年,高暴露區 10—50 毫西弗• 強遷居民,導致社會破散與民眾流離• 自殺、酗酒、絕望、身心交感病• 一年來約有六百人死亡• 但輻射沒讓一人致死

Page 96: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溝通有其極限• 即使今天:「地球是平的」(美國)

• 無一人因電磁波西式核電廠輻射而死 不必誓死

Page 97: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認知的傷害 vs. 科技的傷害

• 大部分傷害「自找」、大部分自癒?

Page 98: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對己不熟議題勿隨便發言

Page 99: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給媒體… . 牽著鼻子走•累積足夠 (閥值 ) 連續正確知識

Page 100: 風險認知 科技 社會 抉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