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万绿湖○2018/2/26 星期一 ○责编/永霞 美编/小小 校对/陈嵩

○投稿邮箱: hyrbfk@163.com

诗歌诗歌

常常在讨论和评价作品的时候听到“文无定论”的说法,有些说法是正确的,符合古人文无定论的本意。但更多的是误会、曲解、和稀泥,甚至于搪塞、狡辩,不负责任。因此,觉得很有必要说说这个话题。

文无定论,我以为是指文章怎样写作没有一定的规定。具体说来是文章的布局谋篇没有硬性的规定,也不可能有硬性的规定。怎么开头,怎样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怎么过渡关联,没有什么规定,也不能有什么规定。你掌握的素材怎样运用,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没有规定,也不可能有规定。你应用的语言是华丽是朴实或者介乎于两者之间也没硬性规定,也不可能有什么规定,这些,我以为就是“文无定论”。适合就好,有点像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但是,文章的优劣,“定论”还是有的,不然,在文如山诗如海的浩瀚里,我们又怎样去界定和取舍呢?没有界定和取舍,文章怎么发表?没有界定和取舍,语文课本从何而来?没有界定和取舍,哪来的文化积淀?所以,这文章的写作与阅读之间,还是人人心中有一杆秤的,这一杆秤,就是标准,也可以说是定论。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仁与智并不一定对

立,不过是个人好恶的侧重罢了。见仁者认为这篇文章的立意很好,高远,厚重,是篇佳作;见智者认为这篇文章虽然立意不错,但文字平平,对比他手头读的那篇,那篇更佳,因为它更有文采,文字特漂亮。更多的情形,是文章的思想与艺术,它们是统一的,既然有高远的襟怀,他(她)的艺术素养也不会是平庸的,完全可以做到两者高度的统一和完美,这方面的经典作品已经很多了,不胜枚举。我举这个例子,不过是用来阐述一下所谓的见仁见智。就算两位仁兄见解不一,但他们也同样承认文章得讲究思想与艺术,只不过是审美的差异罢了。可见,文章的阅读,终究是有定论的。

定论的标准无非是思想与艺术。思想太广泛了,不好说,涉及到人生、社会、历史、未来,政治、哲学、文化、经济、道义、意识形态等等。不好说就不说了。实在的情形是,我们阅读作品,也只是涉及到这一篇或这一部作品的思想,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就行了。我这里,只想说说艺术,说说作品鉴赏时大家心照不宣的、共性的认识标尺,也就是定论。

以小说为例,行文到战争场景,如果你想把战争的惨烈写出来,亳无疑问,写者得调动各种

艺术手段,让读者确实地感受到够“烈”,够“惨”。你可以正面写金戈铁马,呐喊嘶鸣,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草木无存……也可以侧面写,像苏东坡的大美无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谈笑风声,也是不错的。是正面写好还是侧面迂回写好?说不准。全凭作者自己把握。在这里,可以用得上“文无定论”,没有谁规定你一定要这样写,不能那样写,你的文章你做主。总之是写得越有现场感,越逼真就越好。又如写情感。不同阶层的人物有不同的个性,你的任务是写得真切,合情合理,而又很贴切人物的个性和身份。假如你不问青红皂白,把知识分子的行为和语言强加到农民的身上(反之亦然),亳天疑问,你这作品是失败的。编辑和读者都会有默契和共识,不会“文无定论”。从艺术上分析,你的情感写得是否有新意,细节的运用和处置是否细腻和柔情,文字是否新鲜独创,这些都是阅读鉴赏的标准,是“文有定论“”的。不客气地说,假如阅稿者是某赛事的评委,他(她)不拿这些作为标准,他(她)就是一位不够格的评委。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茅盾语),我 想 提 及 一 下“ 语 言 定

论”。谁都不喜欢陈词滥调。谁都喜欢新鲜亮丽的文字,见到叫绝的,真酷爱文学的人就像见到美女一样,眼睛都直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整篇文字都挺好,没得说的。但我记住的,能口耳相传的,就只有八个字:“方生方逝,方逝方生。”他这是写雨落在池塘里变成一个个小水泡的情景。太绝了。我一拍大腿,司空见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今年第一期的《小说选刊》,开卷有个中篇《直立行走》,作者写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亲热。女主人公是不太情愿的,但她为了能做个都市人,不得不为之(男的是都市人,且有房子)。亲热后她去卫生间洗澡,把自己比作夜壶。这个比喻,太妙了,很准确,很符合人物身份,也非常符合事体。我本来是随便翻翻的(我这年纪,有点怕读长文了),可就因为这个,我接着一口气读完全文了。可见,艺术的感染力魅力无穷,如果你读了一篇(一部)作品,心如止水,不见波澜,至少可以说,这文章好不到哪里去。

文无定论,文有定论,不是吵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很紧密的内在的逻辑关联的,须辩证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愈透彻,对我们的写作与鉴赏就愈有裨益。

关于“文无定论”(文艺随笔) □陈振昌

我在万绿湖畔等着你□黑丫

是谁把银河掘开坝堤倾天的甘泉奔涌而至流到河的源头被青山翠谷收起汇聚成一泽碧绿的围棋

星罗棋布的岛屿踌躇满志云卷云舒的苍穹俯首凝视仁者在身边观赏卷领垂衣智者在身旁督战叹为观止

温暖的阳光将湖面一波一波擦拭皎洁的月亮把岛屿一株一株梳理再也不用穿越时空去探知寻觅这份恍若隔世的相思不期而遇

纵然有一万种颜色分拣调剂也无法勾兑出绝世无双的创意纵然有满怀的缠绵倾注风雨也不能取代渴望已久的远方和诗

碧绿的湖泊一览无余满眼都是千山万水的相依上苍的爱情滑落到此处团聚缘起的思念在这里洗涤疮痍

我端坐湖畔遥望天际你在水一方可否心有灵犀掬一捧湖水弹指向你让你感知清澈心扉的润笔

我的心融化在湖光山色的梦里辽阔水域绝无仅有的铺天盖地天空在湖泊之上蓝的无比壮丽湖泊在蓝天之下绿的青翠欲滴

回眸遥望繁华深处的你喧嚣之中你是否记起往昔那份爱不释手的忧虑那份撕心裂肺的别离

一方净土在这里返璞皈依花开未央的景致悠闲着静谧一湖绿荑在这里繁衍生息包罗万象的神态昭示远古的魅力

在流水无痕的湖畔邂逅你顷刻之间便被你挽住呼吸轻舟划过溅起晶莹剔透的水滴瞬息之间打湿了我的天地

如果我吹响箫声阵阵唤醒你不如舀一瓢湖水让你酣畅淋漓曾经的天涯轮回今生逐渐清晰世外桃源的仙境虚拟三生三世

我诗歌的稿纸平铺千里上面流动着万绿湖的水系那一湾幽深的汪洋绽放涟漪告诉你:我在万绿湖畔等着你

注:黑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黑丫创作发布了大量的脍炙人口、撞击心灵的禅意、哲性、本真、浪漫、高雅、唯美的诗歌作品,被公众传播为“黑丫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邀,去年国庆节游览万绿湖之后专门创作的。

朋友不打算回家过年,理由是现在票越来越难买,年味越过越淡,回家不过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她还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看,作者口伐笔诛,妙笔生花,连连讨伐现在年味的变淡,字里行间“一年不如一年的热闹”的陈述是多么理直气壮。

我苦笑一声,不得不承认作者的丹青妙笔,只不过觉得有点可惜,因为他论证的并不是攧扑不破的事实,至少即使年味变淡,团聚的那份喜悦依旧是浓稠的。

现在的条件变好,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过年”,穿心心念念的新衣、享受玉盘珍馐不用非等到过年,但我们却无法随时随地选择与谁“过年”。

春节期间,是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的日子,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难得人凑这么齐,这已经是春节不完美中最大的完美了。扪心自问下,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退,你还愿意回到过去那种因为贫穷没有选择的日子吗……

送别物质匮乏的时代,“繁文缛节”的日子也已经远去。随着日本“断舍离”观念的盛

行,我们越来越提倡一种精简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置办年货的时候不再囤积很多东西,数不胜数的超市随时待命满足我们的需求,过年不再沦为“收拾剩饭剩菜”的无奈残局。火锅吃得腻了,舌头变得挑剔了,就动员全家去吃遍美食街上所有的小吃。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潮汕人,家乡有祭拜祖先、迎财神、放鞭炮、游神、游锣鼓、迎神接福等很多活动,顺应时代的潮流,仪式是精简了很多,但是我们的心依旧虔诚,我们的态度依旧恭敬。

在广州的姑姑有一次打电话过来,说她有一次拜神时,烧纸钱烧得有点多,邻居报了警,我们听完笑得合不拢嘴。姑姑是个很注重仪式的人,现在也开始学着过一种简洁的生活,抛弃那些所谓的仪式,她只揣着仪式感,依然过得很幸福。

我们无忧无虑地过年,却不想从大扫除到年货的筹办到年夜饭的盛大准备,整个过程,是谁既掏了腰包又操碎了心?而我们只享受了这些劳动成果,也就是说我们过年的乐趣是建立在爸妈的辛勤经营上的。而我

们还一再感慨: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

如今精简的仪式,使得妈妈整个年忙活下来,不再抱怨腿酸胳膊酸了,也不再让我们帮她捶捶后背揉揉肩了,然而,解馋的特色美食还是一如既往一样没落下。过年,成了不仅小孩期待,大人也心花怒放地迎接的节日,以前妈妈会抱怨“过年一来累,二来破费”,现在她也会感慨: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易逝。

过完这个年,她的孩子就要各奔东西了,所以她格外珍惜这难得的相聚,年夜饭中掺杂了浓浓的母爱,用心品尝,几乎想落泪。一年的奔波劳累,不就是等着这一刻的美好吗?

其实,只要心足够虔诚和笃信,层层叠叠神秘的仪式也罢,无仪式也好,都无关紧要。过年过的是一种态度,你对待生活的态度。被蒙尘的心,被生活弄得千疮百孔的心,依然不甘心,依然想诗意地跳动着。

即使现在满大街的对联信手拈来,叔叔每年还是会执著地自己提笔写对联,为了写好对联,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对联文

化,因为喜欢,他会苛刻到每一个格律问题。

当手写的极具韵味、浑厚沉稳的字跳跃在火红喜庆的纸上时,大家都纷纷赞叹,真是“读书人”的时候,我对叔叔的膜拜尊敬便又多了一些,他总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是那种能把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捣鼓成玲珑剔透摆件的人物。

加班加点的日子嫌累,难得春节这个长假,我们又抱怨太过无聊,年少的期待丢了一路。这样你也过不好,那样你也过不好,那没办法,一生都过不好。

早在 2000 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感慨年味变淡了,18年过去,依然有人在多愁善感。整个过年期间都是窝在电脑前,不去拜亲访友,不和父母拉家常,不帮忙准备年夜饭,参与感这么低,又怎么能感受到依然存在的年味呢?

过年带着“年味变淡”的戾气宅在家里,霉在家里,你当然体验不到什么年味了,不如盛装打扮一下,约上三三两两的朋友,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同过去的牵挂道别,与昔日的年味握手言和……

请别再执念于年味的变淡 □恋小暖

顺着东江而上,有个四都镇,沿着镇旁的道路蜿蜒而进,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榴村。榴村又分上榴村和下榴村。四都镇盛产柿子,有着“柿都”之称,上榴村和下榴村是四都柿子的主要产地之一,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我和朋友们都会驾车前往榴村去看红了的柿子。

四都镇地处龙川县中偏南,丘陵地形,有较好的旅游环境,东江河畔有风景优美、形状奇特的金龟山;镇内腹部还有林莽苍苍、峰峦迭翠形似笔架的牙沙嶂;四黄公路旁边还有六朝古寺——鹿湖禅寺,这些景点都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但让我备感亲切的还是四都镇的上榴村和下榴村。

每年九月霜降前后,榴村

漫山遍野都被鲜红的柿子点缀得格外绚烂。村民们将成熟的柿子摘下,刨去皮,晒干、制成柿饼,后用竹篓装上禾秆,放进柿饼,渗些酶种,再用禾秆封捆好,半月以后每个柿饼如涂上一层白粉末一样,俗称“柿霜”。我们去到村子的时候,当地人已经在各自家门口晒起了柿饼。当看见院落前晾着如火焰山般的柿子,我不淡定了。

“哇!柿饼!”“好大一片……”“还手工做的……”“别激动咧,难道你没见过柿

子……”初到上榴村,看见这大片的柿子,我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毫不掩饰内心的狂喜和激动。

爬上一户人家的顶楼,我就领略到了榴村式的“晒秋人家”

独特风情画。顶楼的一排排木头架上晾着晒簟,哂簟里排满了刚削皮的柿子,随手拿起一个,质地透明;轻轻一捏,甘柔如饴;放眼望去,像一个个圆月排满在竹盘里橙光泛红。不知道山上还有没有柿子?村人仿佛读懂我们的心情,摇指屋背后山:还有柿子挂在树上。

几分钟后,我们漫步在柿子林下,一排排Y字型的老树干形成了一片独特的风景。艳红的柿果在深秋里点缀成一幅别具韵味的中国画,树底闲卧着一只母鸡或两只花猫,远处山下一片金黄,有农民在收割稻谷。一阵风吹过,凉意阵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正符合我此时的心境,刘禹锡对秋的喜爱胜过了春,留下了不同以往“悲秋”的诗句,是不是他也像我一样在一年四季里遇到了理想的那片秋。

遥望四周,山脉延绵,林海莽莽,在这些崇山峻岭中,繁衍着大量的松、樟、茶树和柿子树等树种。勤劳智慧的人民发挥人文地缘的特有优势,大面积种植柿子,把柿子做成柿饼,成为当地的送礼佳品,并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

榴村山水丰盈,人文底蕴深厚。林籁溪韵中伫立着古朴的上坝古桥,沉沉暮霭中散落着历经百年风雨的围龙古屋。还涌现过

许多仁人志士,其中就有革命人士吴焕军。《龙川县志》记载,四都下榴村吴焕军,1948年参加东江游击村,1951年秋在朝鲜高旺战斗负伤,经治疗无效牺牲。

都说榴村突兀森郁,第三次去的时候,我在村口弃车步行进村。只有双脚触地,才能切实领略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依着村门进去,道路很弯很弯,路边不时有零散大石和老柿子树映入眼帘。俯身往下看,惊觉道路是在山腰间迂回而成,山脚下堆积、重叠的巨石间形成了巨大的间隙,溪水就在这些间隙流过,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撼着,这是稳坐在车上所体会不了的美妙。这里的险峻几百年来从没有变过,变的是人类,这里的人一代胜似一代,不停地改善环境,改变命运。他们凿山修路、种柿打茶、读书创业,人居环境优良的榴村,于 2017 年入选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好好感受一翻榴村的风情风光后,临走之际,耳畔忽然传来了

“嘿哟嘿哟”的榨油声……循声走去,一股浓郁醇香的茶油香扑鼻而来。榨油坊里一个师傅正铆足劲把撞槌一遍一遍地撞向楔子,随着楔子被打入榨仓,黄亮、醇香的茶油便从被挤压的茶饼里一滴滴溢出,浓浓的油香味弥漫整个山谷,寻找已久的传统手工榨油法豁然进入我们的视野。

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定于 2018 年 2 月21日至 3月 8日在河源市高新区万绿广场举办“2018年河源市高新区“春风行动”暨就业精准扶贫企业招聘会”,届时将有 80多家企业入场参加,提供岗位 8000多个,欢迎广大

求职者前来应聘。联系人:曾先生咨询电话:0762-3600323

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2018年2月1日

“春风行动”招聘会通知

河源市高新区

龙川四都榴村初探 □黄滨娜

涟漪(外一首)

□吴子璇

小镇的天空微蓝我们的肉体都是误入花香的粉蝶连孤独也是闪亮的

涟漪抵挡不了灼热的风一说到秋天秋天碎了

每一种心碎都满怀爱意进入你残缺是生命中一种无法解释的美

不虚此生落叶是寂静的风把一片阳光驱赶到窗格上

我并不知道你可以这样深陷属于我的群山野果子悬挂在枝头鸟鸣四起,万物烂醉如泥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