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生物学思维洞悉复杂世界 - zhuhaidaily.hizh.cnzhuhaidaily.hizh.cn/resfile/2019-10-27/06/tqb2019102706.pdf · 嫌做饭麻烦。下午茶,烧一铁壶热 水泡上红茶,搭配自做蛋糕或薄

责任编辑:张文锋 美编:赵耀中 校对:董敏 组版:李志芬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06 读书

生物学思维洞悉复杂世界/ 胡艳丽

本版电邮[email protected]

闻木犀香乎/ 花水木

薛忆沩的“文学三十年” / 林颐

体悟唐诗大美/ 刘敬

《尚永亮说唐诗》是武汉大学博导尚永亮用学院讲座的形式,以艺术手法为金线,对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全盛时期的唐诗这一优秀文学遗产进行详析精讲,兼与历代诗歌及音乐、绘画等多方位比较,可谓精彩、接地气。

所谓“术业有专攻”。尚教授是唐诗研究专家,他说“声律”“立意”“情景”之类就像闹着玩儿似的,若是真想听懂,还得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及专业底子。

中学一线教师最为忧惧的莫过于被人讥嘲“误人子弟”。诗词古文的默写、赏读属必考题型,我生怕自己囿于水平而无意做出的

“错讹”解读,会影响学生的分数、前程,更怕他们由此丧失了对诗词歌赋的兴趣与热情。所以借力于行家的诗歌品读,《尚永亮说唐诗》就非常系统、深入、全面。

尚教授说,“讲课是一门艺术,能不能把课讲好,不光在于口才的好坏,也不完全在于知识面的广狭,其中最重要的,我以为还在于能否授人以渔,让听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变思维,举一反三,由此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这本“说唐诗”即是最好的例证。

全书21讲,“说声律”开篇,“说诗画”完结,除论述比兴、剪裁、情景三讲为单设,“说语言”与“说诗画”分为三讲外,其余的“说立意”

“说结构”等六方面内容均作上、下两回来讲。这样一本理论著作,作者却是以典雅净洁的语言“随口”说的。他的“说”,广征博引却深入浅出,专业精到却如数家常。比如,尚教授认为“李贺写诗在语言运用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字词狠重”,就其诗歌意象而言,可归结为

“绮丽迷幻型”“阴森恐怖型”“瘦硬残败型”与“冷艳凄迷型”。然后分类例说,令人忍俊不禁又茅塞顿开。再如“说结构”一讲中,作者赏析李商隐《梦泽》,随口举当年新闻报道中一个兰州杨姓女子,因痴迷港星刘德华,竟到了令她父亲为让刘德华见她一面而跳海自杀的程度!尚教授指出,此女子恰与李商隐诗中所写的女子相类,诗歌所揭示、所批判的现象,在今天亦有现实意义。

王安石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此书《后记》中,尚教授坦言:“我很少单独去讲述抽象的理论,也尽量避免孤立的作品赏析,而是试图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理论为线索,顺藤摸瓜,获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深入解会,并围绕作品的艺术特点,把握唐诗的某些创作规则。”我在想,在貌似简单的背后,必有

“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艰辛磨砺与“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心孤诣。

当你正在电脑上“键字如飞”,电脑却突然罢工,所有的操作前功尽弃;当你着急完成一项任务,打开操作程序时,电脑突然卡壳,一切点击都成了“对牛弹琴”……对于上班族来说,这样的乌龙事件一年中总会碰上几回。电脑为什么突然间崩溃?其实,没有人真正了解电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一切实在是太复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杭城四时明媚,在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要数三秋时节,人正闲,桂花未落。从九溪上行穿过十里锒铛,山脚的天竺人家白墙黑瓦,院落虽小,每户却立有碗口粗的桂树。树下一张方桌,几个人围坐抹牌,山风掠过,桂花悉悉索索飘下,落在她们发间、衣襟,连桌上的麻将牌都变得文艺起来。

小春日和/ 陆小鹿

忙碌时,抽空翻本小闲书,可以调节心情。近日读《每天都是小春日和》,就被打动了。

日本名古屋市郊有一片杂木林。丈夫津端修一,建筑设计师,退休后决定停泊在这市郊,亲手打造小木屋,为太太津端英子开辟出一个菜园子,圆妻子的田园梦。

英子的日常生活简单,照料菜园、准备一日三餐。她在菜园子种了玉米、蔬菜、水果,将望江南种子烘焙后做成决明子茶;春天的草莓、初夏的樱桃、盛夏的木莓、秋天的柚子,都做成了果酱、果干……

刚结婚时,英子只会跟着美食书依葫芦画瓢。不管她做出来的饭菜是什么样子,修一都夸奖她做得很好。英子越来越有信心,慢慢开发出拿手菜:烤千层面、海鳗煮蔬菜、醋藕片、炖墨鱼、散寿司饭。修一生病后,医生嘱咐饮食少盐。英子便尝试将各种能熬鲜味的食材拿来煲汤,以鲜味代替盐味。她从不嫌做饭麻烦。下午茶,烧一铁壶热水泡上红茶,搭配自做蛋糕或薄饼。夏日晚,在门廊摆上小炭炉,烤香甜可口的玉米,这便是晚饭时光。

有空时,英子会拿起棒针编织袜子。每次只织一个小时,今天织不完,明天接着织,一点一点总能完成。她从不要求“今日事今日毕”,因此心情得以放松,恬然淡定。

修一酷爱帆船和航海,在家里辟出一间“船长室”,给人回信,整理资料。他是英子的好帮手,会用树枝做农具新把手,把铁锹手柄漆成黄色,洗衣服、晾晒、收叠也是他的活。88岁那年,修一完成了塔希提岛的帆船巡游梦想。他的人生信条就是:无论做什么,开心最重要。

确实,英子和修一都活得很开心,彼此成全对方,又固守各自的兴趣,所以,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小春日和,日语里指晚秋到初冬的温暖稳定的晴天,并不耀眼的暖阳,恰似日复一日的陪伴。

人的遭际是很奇妙的。比如,薛忆沩。他在《大地的回报》序言中自嘲,说自己从北京航空学院八一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变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界成绩“最好”的作家之一。“最差”有所夸张,“最好”见仁见智,归根结底,作家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白塔,阿尼哥/ 蒙志军

今天我们应用的电脑,不论是内部的软件,还是镶嵌于网络中的各种应用,都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简洁,它们内部充满了盘根错节的关系,有时牵一发动全身,有时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还会相互

“打架”,甚至升级成“群殴”。比如众所周知的“3Q大战”,还有那些发生在电脑内部的看不见的“隐形战争”。

当然,这些“战争”的发生有些是人为设计的结果,有些却并不是出于“上帝”的主观故意。在《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一书中,复杂性科学研究专家塞缪尔·阿贝斯曼指出,现代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系统的复杂性都出现了指数级增长,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全部,我们要享受复杂性系统带来的便捷,就要容忍它的杂乱和不时的出错。

以一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为例,这

座大城市初起只是由一个小镇发展而来,这个小镇的地下是已经使用了数百年的古老排水设施。伴随小镇的人口增加、边界拓展,它的排水管网也在不断增补,数十年之后,这座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它并不由统一的规划蓝图造就,而是在一次次的局部增补中完成。显然,这样的系统并不完美,它只是能用而已。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系统亦是如此,它原本只是研究者以沟通为目的开发出来的系统,对于要求高效和安全的大规模商业交易而言,它并不理想。为了弥补互联网的天然缺陷,一代代的计算机狂人不断修补着这个原本简陋的系统,在它的上面添加各种各样的东西。层叠累加后,已经没有人能够在这庞大复杂的系统中理出完美的逻辑关系图谱。

谷歌看上去简洁的主页,其源代码超过了10万个字符;再比如电子邮件,每增加一个新功能,就会在原始简单的应用系统之上增加一些枝蔓,长此以往,这个程序就变得越来越庞杂。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不同的网页在彼此跳转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意外,再加上不同的程序之间争抢有限的电脑运行资源,系统的瞬时崩溃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意

外”。面对混乱、并不完美的世界,面对不

时冒出来的因系统错乱而产生的无厘头事件,我们当如何自处?阿贝斯曼在书中引入了生物学思维,他提示世界的混乱就如同我们自己身体的不完美。人类的骨骼结构最初是为了“四足运动”而存在的,在我们逐步站立起来的过程中,进化女神只是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了修修补补,给我们提供了一副“足够好”的骨架,而不是完美的身躯,因此,有许多人不得不忍受背痛之苦。

互联网系统以及各种社会公共系统就如同人类的身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会产生各种混乱。作者在书中呼吁人们以谦卑和欣慰之心去看世界,去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各种不完美和谐共处。笔者以为,不论用什么样的思维去看世界,只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事情的成因,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不完美只能适应,而不能全力应对、努力改变。系统性的不完美自然需要系统性的解决之道,结构性的不完美就要通过调整结构进行纠偏。这就如同人类知道自己的身体会产生各种疾病,我们就要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去研究如何预防及治愈疾病,而不是听任疾病蔓延、肆虐。

《中 国 植 物 志》述 :桂 花(木 犀Osmanthus fragrans),木犀科,木犀属。现在很多人习惯加个木字旁写成“樨”,觉得这才像一棵树的样子,明明是植物,和动物界的犀牛有啥好搭界的嘛!那到底今“犀”何“樨”?它和犀牛有什么关系?别说还真有呢。

木犀因其木材纹理似犀角,故得其名,但现在似乎写作“木樨”更为大众所接受。私以为皆可保留。就像我们爱吃的芒果,在植物志上是加了木字旁的

“杧”,若你非要较真:这杧果的芒写错了!水果店老板估计会丢给你一个大白眼。而我如果看到标牌上写着“杧果”,会先入为主地产生偏见,觉得它可能口感木木的,不若“芒果”美味多汁。

再说“桂”字,其实也是有意思的。古人取名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经过仔细观察和思量的。摘一片桂花叶,你会发现它的叶脉藏了个小秘密,每一张上面都写满“圭”字!当风吹过桂林时,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很中国风的树呢。

桂花,最容易区分是它们的颜色,金桂、银桂、丹桂。丹桂品相最佳,但总觉其香不及金桂。

说起金桂,不由得想起《红楼梦》里薛蟠那个河东妻金桂。夏家与薛家“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京城里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她家是桂花夏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种着桂花,凡这长安那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她家供奉。”

书里的长安即指今日之西安,那应是桂花能露地越冬的最北线了。桂花喜温润,亚热带气候最是适宜,耐得了高温,也受得了寒冷,可一旦越过了秦岭,怕是举步维艰。

桂花,可赏,可闻,可食。要趁它刚开的头三日内,还未经虫儿惦记和雨水的冲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下,稍作挑拣。切记千万不要搓揉清洗,就是简单的一层白糖一层花,压实密封,冷藏,一年不坏。去年做的仍还有,色泽依然橙黄鲜亮,香气馥郁,加些在酒里也是极具风味。前几日趁台风塔帕登陆前抢得两小瓶,次日见满地黄花,真是心痛不已。

今年日夜温差小,至中秋桂花还未盛放。后面的冷空气一波三折,由弱至强,终于觉着有了秋意,桂花却已开至尾声,冷调的花香倒是厚味、浓烈。

杭州,桂花之城,魂牵梦萦的故乡,美得像一幅山水画,而桂花就是盖在落款上的那枚闲章,低调,不可或缺。

儿时追剧《八月桂花香》,刘松仁演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的故事,情节都已模糊,唯插曲《尘缘》的旋律至今萦耳: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秋已浓,尔闻木犀香乎?

暮秋晨,与友人往北京妙应寺看白塔。我们试图径直走进寺内,却被阍者告知寺中大殿正修葺,经月后方可重开,若仅为慕白塔之名而来,侧边胡同内可窥大略。

我们顺着苏萝卜胡同往前走,拐进白塔寺东夹道,抬头一看,离白塔仅十数步而已,只是塔的大部分被寺墙遮住。旁边有个叫熊煮的咖啡馆,在馆内拾级而上,到二楼阳台,再望过去,白塔荦荦大端,塔身纤毫毕现。

硕大的覆钵式塔身通体白色,线条优美。塔身之上是圆锥体的塔颈,也呈白色,分十三节,号为“十三天”。塔颈上边顶着花纹铜盘,也就是华盖。华盖周边缀满铜铃,族繁不及备载,风起时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华盖上还有塔刹。

塔源自印度的窣堵波,最初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后来建的窣堵波也供奉和放置其他圣僧的舍利及经文、法器等物。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

“西岸不远,至婆罗林,起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盘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汉代窣堵波随佛教传入中国,跟中国本土建筑相融合形成楼阁式佛塔。妙应寺白塔更保留了印度窣堵波的风格。

无论窣堵波还是楼阁式佛塔,都是一种很高的建筑,它引导人们的目光,选择一种崭新的向度,那就是天庭和未知的世界。正是这样的指引虚化了尘世生活中的诸多愿望和期盼,使因缘于这种愿望和期盼的幻灭而产生的痛楚消弥于无形之中。

从熊煮咖啡馆阳台下来,往左走,看见民居一侧的墙上有板壁砖雕,刻着介绍白塔建造者阿尼哥的文字。在《元史》中,有专门记载阿尼哥的篇章。元世祖忽必烈拜藏人八思巴为帝师,八思巴在土蕃建金佛塔,从尼波罗也就是现今的尼泊尔招募匠人。阿尼哥是匠人之一,因其出众的才华得到八思巴的赏识。金佛塔告竣后,八思巴携阿尼哥入元大都,将其荐于忽必烈。忽必烈找来已破损的针灸铜像,要阿哥尼修复。阿哥尼巧夺天工,使铜像毕肖真人,穴位清晰可见。忽必烈便将主持建佛塔的事交给他。来自释迦牟尼故乡的阿尼哥颇得佛教要旨,建成的白塔臻于化境。塔前又建大圣寿万安寺。阿尼哥因建塔有功被擢升为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他是色目人,从塑像看,当兼有藏缅人和印度雅利安人血统。色目人在元代地位颇高,仅次于蒙古人。阿尼哥后来客死元大都。

后来大圣寿万安寺改作妙应寺,而白塔依旧在朝晖夕照里闪着诱人的光芒。明朝末年,《帝京景物略》刊行于世。书中记录关于白塔的童谣谓:

“塔儿红,北人来作主人翁;塔儿白,南人作主北人客。”并说忽必烈时塔身赤红似火,而朱元璋兵起淮阳时,塔身呈白垩色。还描述京人每每于年节至元宵接踵而至,以绕塔信步为幸事。书中又记录了汤显祖曾与胡姓友人在塔前小饮,并作五言诗一首:“黄金台畔客,一醉几年曾。曲槛过鸣雨,斜阳到塔稜。蟾流开夕帐,虫语暗秋灯。亦自风尘好,孤踪去未能。”

从苏萝卜胡同出来已近午时,天下起雨来,街面上冷清,秋凉让人身上毛孔紧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去街边点心店吃了几块蛋挞补充热量。回程路上,友人说海淀的五塔寺也迥异于其他寺庙。我说:“择时我们去看看。”

《大地的回报》是薛忆沩“文学三十年”作品选(非虚构)。收录的主要是随笔,并附有三篇访谈。写作好比治宴,随笔算不得主餐,代表不了主厨的烹饪水准,可配菜也是构成一桌宴席所不能缺少的。随笔和访谈往往还能揭示小说家的创作心路和灵感由来。

薛忆沩于 1964 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从这个时间可以看出,他和他的同代人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时代必定给他的作品留下许多烙印。他在访谈里说,“卑微”是他的一个关键词,要从不同角度体会生命的卑微。他的小说《遗弃》探讨社会生活对精神世界的侵犯,其中关键词是“混乱”;而《一个影子的告别》探讨社会动荡引起的个人处境的危机,其中的关键词是“告别”。这几个关键词的色调,显露个人的悲欢体验,都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

薛忆沩17岁那年考上大学,并非他自己笑谑的“差生”。他选择就读理科。

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而计算机是一个刚刚冒头的新事物,所以这项选择体现了一个年轻人的妥协与好奇心。他后来终究是奔着小说创作的道路而去了,长时间地将自己置身于孤独之中。

薛忆沩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由读书、思考与行走。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文学涌入中国的时期。佩索阿、纳博科夫、卡尔维诺、马尔克斯、乔伊斯……这些名字出现在《大地的回报》里,薛忆沩广泛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写下感悟,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学路径。以他的短篇小说《流动的房间》为例。主人公在读书时产生了幻觉,与现身的女子纵欢,房间的时间与空间仿佛也随着人物的感觉而不断发生变化,来自西方的意识流与奇幻笔法营造了中国小说诡谲的氛围。

薛忆沩长期在国外生活,现定居加拿大,他对异域的感受和他在一定距离之外对祖国的回忆、观察相互交织,不断融入文学创作。2017年,薛忆沩凭借小说《深圳人》获得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组委会颁发的“多元文化”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向中国作家和译自汉语的作品颁奖,一时引起轰动,国内纷纷转载新闻,薛忆沩的人气随之大增。墙外开花墙内香,三十年的风风雨雨,经过辛勤耕耘,结出了果实。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