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用心叩开学生心灵的殿堂 - ylrbszb.ylrb.com/page/1/2017-11/11/A6/20171111A6_pdf.pdf子:健康地活着,快乐地读书。有人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高苗 校检/冯莉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6 书 香 榆 林SHUXIANGYULIN

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古人云: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钱理群: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朱永新: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

读书的好处首先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成正比。那些喜爱大量阅读的人,他们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从不读书的人快得多。阅读,尤其是诵读,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对培养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自不待言。其次是塑造品质,成就自己。任何一本打动人心的书,往往

都充满着真善美的情怀。一个人,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其心理品质能不优秀吗?

勤读国学使男儿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的思想像大海一样深邃,他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开阔;勤读国学使女子像水一样柔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自尊自爱,善良贤惠。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最后沉淀出儒、释、道三家。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此有一个风趣而贴切的比喻: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佛清心。年轻时学儒家:修身进取,做君子,立事业。中年时学道家:虚静自守,看淡尘俗,追觅高远。年老时学佛家:随缘而处,心中安然,与人为善。

还有是抚慰灵魂,永葆青春。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

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通向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道,它除了能解决人的生存之外,还能给心灵以慰藉,让人真正拥有幸福。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人们都会有舒缓情绪、忘记烦恼的深切感受。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最好的心理医生。

还有是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喜欢上

了阅读,他也自然会喜欢上写作。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仿佛是溪流汇成江河的过程。读得愈多,愈会潜移默化地习得一些表达技巧,愈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经常写作又可以促使你不得不坚持阅读。

最后是影响子孙,惠及后世。为什么书香世家多出英才俊

彦?因为最好的教育是示范,是陪伴。只有家长和老师真正地捧起了书本,您的孩子和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上读书!诗书济世久,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也必然是这个样子:健康地活着,快乐地读书。

有人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口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又有人说:万卷长流水长流,云在青天书在手。我说: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国家和民族,请您随时捧起书本吧!

我从小就爱看书,小时候家里贫困,没钱买书,父亲偶尔从姑姑家带回的几本武侠小说也会被我囫囵吞枣地看完,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图书室里唯一的一套连环画——《西游记》,让我如痴如醉。上了初中,我的语文老师兼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他见我爱看书,所以对我是大开“绿灯”,除了每周的借书时间我可以借到比其他同学多的图书外,每个假期,我都可以在图书室里借到十几本我喜爱的图书,而这些图书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

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让我不得不停止了学业,在家卧床养伤的半年多时间里,我苦闷又孤独,同村一位叔叔家里的《天龙八部》《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罗通挂帅》等武侠小说和评书成了我打发无聊生活的寄托,我一直视书为知己,他接纳我的失意、困苦,抚慰着我那颗孤独的心。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清楚地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才能做个令人信服的好教师。为此,我高标准严格要求自

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争做一名优秀教师。此外,我还认真阅读专业书籍,将学习到的新的教育方法与之相融合,探索真正为我所用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工作取得了进步。为提高自身素养,在工作之余,我长期坚持自学,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习课程。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因此,我十分重视各类书籍的阅读。中外名著、人物传记、教育文献、综合百科……从这些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感受到了西方先进生产力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也了解到了世界万物的各种知识,同时还了解了文天祥、矛盾、巴金、老舍、鲁迅等一些文人的坎坷经历和坚定信念,从中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学校有供教师借阅的图书室,课余时间,图书室便成了我的“重要阵地”。我每年将自己工资收入的五分之一用于订购杂志和文学刊物,每晚一小时的潜心阅读已成为

我每日必做之事,这样的习惯我已坚持了近十年。同时,网上电子阅读和网购也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为我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阅读渠道。

广泛的阅读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多次获得“教学能手”“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并且多次指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获得“优秀指导奖”和

“优秀组织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业余时间,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单位组织的专业学术论文和征文评选活动,并有多篇作品获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旅游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我创作的游记散文——《西部之旅》,受到众多好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伴随这句至理名言,我走过了激昂的学生时代,走过了十多年的教育之路。今后,我会以百倍的热情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努力工作,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为榆阳教育的腾飞奉献青春!

我的读书故事李世荣

生命因书而精彩,生活因书而充实。

我出生在佳县一个小山村,7岁那年上了小学一年级。从我家到学校要过一座小桥,走半个小时的路,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启蒙老师叫刘建恩,为人木讷而又严厉,他教会了我“a o e”,也教会了我对待学习,认真的态度是最关键的。

我与文字的美丽邂逅是在大学,在那之前更多的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母校延大的图书馆藏书有142万册之多,我整日沉迷于图书馆那微微泛黄却又经典的各种名著、典籍,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阅读带来的充实感。想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名句:“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四年的

大学时光,记忆里满满都是图书馆的味道,满满都是文学经典的影子。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通过作者精炼的语言,了解了战争的荒谬和非理性,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悲凉和凄惨。

参加工作后,我负责单位的宣传和文字工作,行与知的结合,越是阅读才越发觉得自己的浅显,越发觉得在知识面前自己的无知。所以下定决心于2017年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想要去高等学府继续

深造,填补自己大脑里空缺的内容,喜的是一击即中,我的求学生涯又将有一个新的开始。八十一岁高龄的奶奶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她是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年轻时,把六个孩子拉扯大就是最大的心愿,但是老了反而有时间学习,每日拿着唐诗宋词认真诵读并抄写,逢年过节便把自己抄好的笔记本送给十几个孙辈。我想人就是这样,一辈做给一辈看,一代传给一代人,我的奶奶这样,我的妈妈这样,现如今我也这样,每天晚上陪孩子掌灯阅读是必做的功课。

最后,我想把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话送给大家,以此共勉:“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我与文字的美丽邂逅魏佳瑞

拜读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打动了。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8日出生于乌克兰基洛沃格勒州的一户贫民家庭,但他的人生是富有的,是伟大的。他用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从事教育的真谛——“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是啊!用心叩开学生心灵的殿堂,那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闫学老师在书中生动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老师与学生相交的法宝,那就是心灵的交融。她深入浅出地用自己的写照诠释了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她又结合自己的亲身实例,贴切、形象地把这一主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在拜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一次次地洗礼,一次次地重生,一次次地反复阅读,又一次次地心灵交割。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学生时,把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作为教师重要素养的一部分。作为真正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不仅是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而是应该用心去触及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让学习变成心灵

与心灵的接触。那么,知识的传授也就不会脱离心灵的轨道。对此,我颇有感触,自己以前就是把课精心备好,把课认真上好,把作业专心改好并耐心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上课的效果,是令人郁闷的。直到我读到闫学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在书中良言善语的引导下,终于拨开云天见日出了,那种洒脱、自如、畅快、轻松、喜悦的氛围,紧紧地围绕在我的课堂中,我们现在真可谓是良师益友、知音难求的关系,那课堂也就成了我们“心灵”与“心灵”撞击的最佳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闫学老师解释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笔财富,只要我们不放弃发掘的愿望,只要我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智慧、以长远的目光与实在的劳动、以浸透了人道主义汁液的博大而悲悯的心灵去发掘这笔财富,使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何求殿堂不美、心灵不善呢!这也是教育的本分、教师的责任。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读懂人的心灵,让善良在童年扎根,只有这样用心叩开的心灵才是美好的、充满正能量的殿堂!苏霍姆林斯基在最后的遗言中

反复强调——“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贵的珍宝吧。”对他人心灵的体恤与洞察,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地,让善良永远扎根在童年时代,他的发展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何愁学生长大不成人、成才呢!而这一点,我要重新审视我自己,让教育的花瓣每一片都芳香四溢。

“要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教师首先要读懂学生的心灵。”我们很少去细心品味、耐心阅读学生的心灵,往往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除了一味地允诺、点头,我们常常听不见来自心灵深处的回响,这样的结果,我现在才明白,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接触对方的心海,自然也就没有碰撞,没有回响,也就更看不到来自心灵的文字,何谈读懂,何谈播撒善良的种子呢!

是啊!教育没有虚假,没有用心灵去叩击,何求让学生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幼小的、稚嫩的心灵呢?我愿意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老师——用心叩击学生心灵的殿堂。

用心叩开学生心灵的殿堂——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

朱利梅

为什么我活过了十个夏天、十个冬天,还有十个夏天、十个冬天等我热切地度过。

佳禾说,你去读书,让包涵女性的读书气质去覆盖你的忧悒与生病,还有生活中的不祥之兆……

我从此变得很乖,读得很慢,我需要读顺流而下的章节和细节描述,想读到事物与主人公轻缓或沉稳的细软脚步,让其尽量充盈有关诗意的整个人生和读书的完美年华,任其绵长又充满爱意。

人生与年华,在慢悠悠的春去春来间概括。年华像是人生中最辉煌绚丽的一撇一捺,左右上下横竖贯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中年多了郁悒与沉重,读书读到了时间缓慢推行,你忘记了你的哀怨,忽然间窗明几净,你坐下慢慢读,感觉这就是你的小幸福,一直读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一日手执余华的《活着》,便想着福贵,我听到老人对牛说: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读此便泪。老人将死去的人一遍遍回忆过来,让他们耕地。我似乎也听到老人粗哑且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读此罢,泪行沾襟。忆得父亲将犁耙暂且立于窑洞门口的土墙上,略微拍打去身上的土,饿着瘦骨便去翻他的《三国志》《征东征西》,油灯伏炕记下他作为农民的感受和心得。读书的甜美,大概如此,可以忘饿充饥,可以抗得艰辛的劳动和冬去春乍寒的风寒。

读书,让人们高尚地活着。我全然不愿当作品为文学的,

它与现实那么贴近、那么真实,只是将一生的欢愉与悲凉给予浓缩,制成精品,献予读者。心河流入书海的彼岸,正如黑夜过去太阳照样升起,正如黑夜又从天而降,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阅读《追风筝的人》,我流泪,我又无比快乐。

生活总要继续,生命亦如此,你要永爱,不必逃跑。永爱,为你,千千万万遍。阅读使然,像手获一件宝物,口含一粒珍珠。

作家会将历史的碎片给予整合,发放给你,让你在生活的粥里加上一块精神的面包,让你薄弱,也让你深爱和宽广。

但往往小说的波澜处残忍又美丽。她不如散文的笔法细软,不如诗歌的短小明快,其郁悒绵长回荡,但我们需要读,弃之如弃子。

一个人的一生总归要回到童年之味,老人更需要回到来处。读书带着远方停驻多久了的你,看你疲惫了,她让你一遍遍踏着来路的印子,思考儿时打开家门的守望一遍遍唤你!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似乎每个读书的人都有着这样的同感,就像那个追风筝的人。“风筝”是一个象征。我们读着深爱的那刻,就已找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救赎。

世界从来不完美,希望一直追到纯洁与纯粹,追到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那只“风筝”。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灵魂的一次大洗礼。我们在发现悲悯的同时也发现了广博存在的道德美与信仰美。每一位写作家都是个体独自灵魂的深层告白,他在释放假借于肉体之上的能量,消耗着生命的大量体能,让阅读者寻找到读者需求的完美对象,伴其偶然或终生。如此说,读者是阅读中最大的受益者。

我又一次想到陕北大地的儿子路遥,不禁泪下。作家伤痕累累的手腕上的筋腱很像雷巴布琴的琴弦,我只要眨眨眼,瞬间,获取了信仰,真理与永恒,千千万万遍爱与忠诚,包含救赎。

假若这个世界没有学习与阅读,人类会面临怎样的灾难难以设想。道德与法律也将丧失其生存的土壤与根基,我们的生活也是苟延残喘。

文字是扇秘密的门,钥匙在

我手里。我在读乔伊斯(英国)的小说

《一个人的朝圣》时,被这样的标题磁铁般吸住,仿佛沉陷于标题党,一遍遍地说“一个人的朝圣”,朝圣,一个人。

单单几行字让我陷入了精神的孤独之中,不愿自拔。阅读的孤独属于一种气质。

故事简单、朴素、真诚,笑泪交织,但她又勇敢、安静、纯粹,告诫陪伴。

我,一个真诚的阅读人,在日渐麻木的生存里保留心悸,以阅读方式想获取不曾完整的相对年华,徒步、审读、爱、安宁。

也许,我更愿意以此为避难所。“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在阅读中,我与哈罗德同起同落,回味过去狼狈不堪的自己,坦承自己的胆小懦弱以及对生活与爱情的退让。

我想简单地活着,更想争取可以改变的真相,想在尘埃落定的余晖下,遇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陌生人。

在阅读中,原谅我,放下沉重的恶疾,关上门,只留一丝清风。有时候,这简单的要求有多困难,但我何尝不是众多阅读领域中的匆匆过客,像完成了一次静默的旅程,求得习惯,渴望一直朝前,风干泡沫,抵达从容与和平。

仿佛我在讲述着一场与非阅读之间的战争,讲述虚无终极彼岸的美德。仿佛阅读之于我忽略了春阳秋蝉。我只在开头强调,为什么我活过了十个夏天、十个冬天,其实,我的生命是一场长途旅行,我带着真诚的道具,背着简单的行装,吃着平淡无奇的药片,路途中我遇见了你,又很庆幸说了一番有关阅读的话。崇尚你,爱你千万遍,信仰你,赋予我纯粹、忠诚和自由。

如此,无数个夏天、无数个冬天等我热切地度过。

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许建峰

读书我路过无数个夏天与冬天常风琴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