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CHANGCHUN DAILY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责编 张正忠 常立志版式 王曜宇美编 聂 丹副刊·书香版版7

本版组稿 李丽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无端欢喜》系著名诗人、作家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它的出版,标志着余秀华的文艺创作由此迈向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学高地。

全书收入了余秀华近些年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书中,余秀华讲述“成名”后的生活、“崭新”的故乡、奶奶的“英雄事迹”、爱情中的心醉神迷与自卑怯懦,以及与友人真挚的交往……呈现出作者绚烂的想像力和浩荡的内心世界,从多个侧面生动展现出余秀华作品的风貌。总体来看,这些散文有对世事的书写,有对婚姻的反思,有对事业的展望,同时说道着生活的无奈,感慨着命运的多舛。饱蘸着作家对人生的非凡理解,也使得她的文字在冷峻、俏皮的外表之下,拥有了许多思想上的机敏和成熟。虽然艰辛的生活给余秀华带来了诸多不幸,但她并没有过多沉缅于往事的追怀中,而是从磨难和愁苦中理智地跳将出来,以理性的思维,以一颗删繁就简的剔透之心,平心静气地看待着周遭的幸与不幸。余秀华以诗一般的语言,写星光、谈馈赠、道礼赞,说故乡的春天,亲吻馨香的大地,疏解心中缕缕的乡愁。故乡的虫鸣,田野上的夕阳,在余秀华的笔下,都染上了一种温暖而耀眼的感伤。余秀华的文字,让平凡的事物生发出新意,让每一处景物的表情都微微一动,人间之美一下子在她笔下蹦了出来。除了佩服她语言的准确与精妙,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她的文字感动到落泪。女性的细腻和温柔,透过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清清浅浅地表露出来,让她笔下的世界不由蒙上了一层清新、俗雅的光晕,泛着温润的爱意,令人心醉神迷。

《无端欢喜》带着余秀华对世情、对人生质朴而达观的领悟,于朴实庄重的现实描写中,抒发着对生命、爱情、友情的热切思索。她以其独特鲜活的生命体验,加上内心的敏感和才华,对生存之痛有着近乎本质的思索。她的文字源于日常生活,是对个人体验最坦诚、最清醒的书写,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对于人的价值与尊严最深刻的思考。“人活着哪怕千重不幸,但是存在着,存在就抵消了不幸带来的一切毁损……”这种达观是一份对生命坚定的热爱,这份坚定给生命带来了无限温暖。诗化的语境,沉甸甸的思考,勾勒着斑驳的世相,揭示着人性的幽微,憧憬着人间真爱,描摹着丰饶的生命原色。余秀华以信手拈来的悠然,惬意地表达着对世间美的呼唤和理解。彼时,她的许多语句渐渐便多了一些深沉的哲味,余秀华骨子里全是诗。她以诗人的眼光观看一切。诗歌凝练,散文灵活。在身体与灵魂的缝隙间,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不安,灵魂的动荡,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痛苦与喜悦,她写得用心用力,而对生命深刻的领悟,令人欲罢不能。于是,许多妙言警句便如雪花飞舞般纷至沓来。如“在一个个朴素的日子里,这样安详的时辰让我心里充满了喜悦,生命的姿态在这样的时候格外清晰。当我第一次感觉到它的美好的时候,这热爱便从来没有间断。它一定无数次抚慰了我的悲伤和迷茫,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它一定许多次给了我不动声色的希望。”细细咀嚼这些精妙的话语,大开大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抹抹亮色在眼前一一闪现,循着亮光走下去,恍然发觉:人生又多了一份柔韧和坚强,爱情又多了一份浪漫和期许,生命又多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苦难是一杯陈酿的老酒,造就了余秀华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她风味独特的诗歌,也酿成了她用词精美意境高旷的散文,更赋予了她从容淡泊的处事思想。“世间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余秀华就是这样一个简单通透的女子,虽然伤痕累累,但却依然痴迷地爱着世间万物。《无端欢喜》透着股温暖,洋溢着小确幸,让人爱不释手。

生命里的丰饶书写

——

评余秀华首部散文集《无端欢喜》

黄东光

有新锐历史作家之称的杜君立,日前携他的新书 《现代简史:从机器到机器人》,来到长春学人书店,与长春读者分享他的这本新书。他漫谈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讲述我们当下这个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机器的革命如何改变历史。

《现代简史:从机器到机器人》 是2016腾讯华文十大好书、第12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现代的历程》 精华版。

这本新书以机器为主线,以简洁有趣的笔调,讲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直到全球一体化的当下。在人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的当下,机器和机器人正成为最为显赫的社会热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机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机器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机器改变了历史,也重新塑造了人类和地球。这本书将告诉你,现代文明怎样因钟表、印刷机、蒸汽机和计算机等机器而诞生。一部现代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对机器的创造史和接受史。从钟表和印刷机开始,人们先是致力于创造机器,并加以不断地改进;直至工业革命的到来,有力、高效而理

性的机器成为人类最大的审美。如今,人工智能正颠覆了这种逻辑——机器反过来正越来越像人,像人一样行动,像人一样思考。

自从农业诞生以来,人类就消灭或驯化了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将地球改造成“人类的地球”,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机器。虽然机器是人类最智慧的创造物,但它正全面超越人类。面对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机器,今天的我们如何自处?未来的世界,是属于机器,还是属于我们人类?

历史不仅意味着过去,也映照着当下和未来。人类将往何处去,世界将往何处去,中国将往何处去,这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著名编剧史航这样评价道:这本书像是一张通票,从人类的起初指向人类的未来,非常好读,它有一个灵魂,带着你逛很多的地方。这一切不再是散落的知识了,它有了一个线索,我特别喜欢。这也是一本集大成的书,既有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的焦虑”,同时也有“现代化的感恩”。

作者杜君立,关中人,通俗历史写作者。主要作品有《历史的细节》《中国盒子》《历史的慰藉》《现代的历程》 及

《新食货志》(即出)等。

一部机器发展史和文明进化史李 丽

解读:在我的求学生涯里,头一回听说“沈从

文”这个名字,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说,这是一个内心和文字都很纯净的作家,像早晨的露珠,像海底的珍珠,既让人不忍触碰又似乎吹弹可破。从此,我把这个名字,连带这句话深深地记在脑海里。直到我遇见了《湘行散记》里的他,他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再也不曾离开过。他倾泻于故乡河道里且流淌不尽的是深深的眷恋,对妻子张兆和的,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对故乡任意一个陌生人的。

唯有在故乡的天空下,沈先生才能彻底释放自己,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端。此刻,我终于明白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终极意义。故乡,是灵魂的栖息地;在故乡面前,任何饱经沧桑的人都会返老还童,成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 《老伴》 一文中,先生写道:“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这不就是先生在故乡的怀抱里的撒娇吗?《滕回生堂的今昔》里,先生异想天开地诉说着:

“假如我此后当真能够长生不老,一定便是那时吃药的结果。”先生又在以一颗真挚的童心在回味着童年的点点滴滴了。故乡是一条河,童心更是一条河,这两条河啊,从记事起一直蔓延至今。先生回乡了,在两条河上同时行走着,清澈、质朴、带着似有若无的乡愁。

先生说:“我不看重鼻子,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在乎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我愿意好好的结结实实的来作一个人,可说不出将来我要作个什么样的人。”人啊,总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来自根深蒂固的血脉相连、心魂相通。离开故乡,刹那的转身即定格为永恒;经年累月以后,重回故乡怀抱,更是为了明白时间在他身后放肆过的痕迹,点点滴滴,汇成心头的百转柔肠。于是,我想起了有关先生的点点滴滴:离开家乡,以尚且不识标点符号的水平投考燕京大学;在北平初学写作的日子里,举目无亲,曾连温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在上海中国公学初次授课时,结结巴巴,紧张得都要哭了;一厢情愿地给张兆和写情书,痴心不改,甚至要以自杀相威胁;给学生改文章,不厌其烦,文后的评语比文章本身还长。

先生很顽固,很痴情,很透彻,很纯净。这部书的生成缘于1934年沈先生只身回

乡的经历,他在归乡的旅途中用文字书写心情,简单的画笔朴素又有力地勾勒出沿岸的风光和风光里的人。所以,我又把先生看成一个画家,一个只描摹故乡的画家。“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分应有的哀乐。”他们是有着“那点

露水恩情”的小妇人和水手们,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先生的眼里,也是可以让他肃然起敬的。因为他们也在为各自的生活奔波着。先生出身贫苦人家,这样的敬意既是先生的感同身受,更说明先生骨子里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在先生笔下,流露出一个玲珑剔透、不加修饰的湘西。

“河面杂声的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一个圣境。”在这样的冷静又炽热的文字面前,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了。先生知道自己的文字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穿透时间的界限,有朝一日会在懂他的读者身上掀起强烈的波澜。所以,他处处用心时时在意地,在文字里释放着对故乡的热爱,有时还携带着几缕朝圣般的宗教情结。不可忘的还有先生留下的寥寥几笔挥就的插图,故乡的山屹立着,故乡的水流淌着,在这里,凝聚了一个游子对故乡浓浓的爱意。也许,在专业画家眼中,只不过是简单的涂鸦。然而,在我眼里,这些插图,像是来不及写下的几分温柔,灵光乍现,换了一种艺术形式,成了《湘行散记》里最具灵性的部分。据说,先生的这次回乡,是带了相机的。只是他舍不得拍风景照,要留着到家乡给家里人拍照。有文字,有插图,有照片,这存留此行的信物注定不会丢失,即使时光的脚步走得再远。照片会泛黄,插图会模糊,文字却会随着印刷品的传播,走向天涯海角、地久天长。

先生还写道:“想到这些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之一部分时,使人心中柔和得很!”“眼泪与埋怨”不都来源于个人生活中的苦难,更有来自传统社会的愚昧,杀戮与悲凉。可以淌过如此这些不堪的种种,他的生命中需要何等的伟力!若干年前,先生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而写着如许文字的当时,先生在通过文字完成了不断仰望的同时,亦不忘在心灵的最深处咀嚼吐纳着故乡的素朴与原始,甚至是落后与愚昧。九岁时的先生,亲眼目睹过残酷、荒谬的杀人场景。儿时见过杀人,长大后写出来的文字却是对一个个普通人的热切眷恋,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亦可看出先生的心里是多么的天生柔软。这样的柔软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隔绝外界入侵的任何思想流毒。在我看来,这又是上天对凤凰乃至湘西这块神秘土地的特殊眷顾。

借用李辉评价黄永玉的话:“在艺术家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中,故乡永远是翩翩起舞的美丽精灵!”同为凤凰人,黄永玉如此,沈从文更是如此。这精灵在记忆的河流里跳动着,不经意间洒下的吉光片羽,足以令游子心生无限眷恋。除却眷恋,沈从文先生还有

“柔和”,还有纯净。走笔至此,我想起了翠翠,她还在岸边等着心上人吗?我想是的,她会一直那么痴情地等下去的。

(作者系中学资深语文教师)

永远翩翩起舞的美丽精灵张家鸿

时代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铁血文库”系列:《马歇尔一战回忆录》。

这本书写于1919年至1923年,记录了从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两年零九个月中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的亲身经历。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以他的外交和军事才能闻名,但在文学上的造诣却知者甚少。虽然他总是立志撰写专业军事作品,但他出版的作品却十分有限。除了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当时他还在军事学院里任教,出版了《地图绘制和地形勘探》与《绳索与装备》两本军事手册。实际上他所有的著作都是以军事作战命令、信件公文报告汇编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直到最近他的继女莫莉·布朗·韦恩在弗吉尼亚州利斯堡的马歇尔将军的房子阁楼里发现了这些手稿之后,这些大量的文献才被人们所熟知。韦恩太太在

1940年末,准备为她的继父做一份带图的剪报来庆生,于是搜遍了阁楼,发现了一个旧的军用箱子,在箱子中无意发现了这些手稿。马歇尔将军解释说,在一战刚结束时,他在华盛顿写了这些东西,因为他想在还记得清楚的时候,把这段回忆记录在纸上。在那之后,他联系了雷顿·米夫林出版社考虑发表自己的作品,但是出版商觉得这本书在出版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随后马歇尔少校于1924年夏随第55团前往中国赴任。

马歇尔将军去世后,他的遗孀告诉他的传记作者福勒斯特·伯格博士,将军曾在生前要求将这些手稿销毁。在她的印象中,他确实那么做过。韦恩太太找到的那些,很可能是忘记烧毁的部分。而这些有幸存留下来的部分,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观点、信仰、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展示。 (本报综合整理)

险些被烧掉的马歇尔书稿

《永远的长白山赋——历史文化名人的吉林足迹(一)》由吉林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同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吉林人民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出版的系列丛书的第一辑。

本书收录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16年已经离世的最具代表性的传主17人,他们中有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长眠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先贤、文化名人;有的是为

华夏民族留下美誉、美德、美文、美名的吉林籍的远方游子;还有因各种因缘际遇在吉林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足迹的精灵人杰。作者以历史文化散文的形式,采摘他们人生的一瞬间,为这些在吉林大地上留下足迹的先人描摹侧影,映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一道绵远流长、熠熠生辉的历史文脉。 (本报综合整理)

熠熠生辉的历史文脉

原文:我拿了那个小小包儿出城时,

天已断黑,在泥堤上乱走。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

这星光从空间到地球据说就得三千年,阅历多些,它那么镇静有它的道理。我现在还只三十岁刚过头,能那么镇静吗?……

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但我这次回来为的是什么?自己询问自己,我笑了。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难于想象的一切。

——节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