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其实早在 2010年,北京就出台了《关于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若干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住宅增设电梯,应当经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由本楼业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共同决定。

紧随其后,北京又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如 2012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意见指出,1990年(含)以前建成的房屋建筑本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电梯加装改造。该意见除了要求有关部门制定电梯加装改造的要求和标准外,提出相关费用可采取单位投入、社会募集、合同能源管理、业主自筹等方式解决。

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引发蝴蝶效应,同罗志昌和段迺琴同住一个单元的陈崇理站了出来。“我觉得咱们楼有这个条件可以试试。”

然而,在加梯工作实际推进过程中,除了室外管线挪移,协调部门甚多,流程繁琐复杂等难题,最大的困难和阻力还是协调住户意见。

“一楼挡光怎么办?每户得花多

少钱?安装需要多久?楼体是否承受得了?”浪涌般的问题扑面而来,但陈崇理并没有退缩。82岁的老爷子顶着酷暑,辗转多地寻求帮助。

推进过程中,北工大校方作为原产权单位,按照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给予了积极帮助和指导服务,尤其是室外管线改造申请手续,多次参加协调会。陈崇理拉着人缘好的高楼层住户一起到低楼层住户逐一征求意见。“加装电梯,如果算个人账,那最

受益的是高楼层住户,对于我们低楼层住户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好处。但是街坊不能这样算账,还是要多体谅高楼层住户。我在想,如果我住高楼层,每天爬楼梯会多难。”正因如此,家住2层的蔡伟姿不但本人同意,还积极配合高楼层住户做低楼层住户的工作。

历经 2个月的思想工作,在陈崇理的感召下,由最开始 12户中只有 6户同意,到最后 3单元加装电梯得到了整栋楼业主的同意和认可。“有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业

主如何达成一致,是增设电梯的一大障碍。”北工大后勤保障处负责人冀雅儒介绍,有的小区人员流动性大,“两三年都见不到业主本人,何况平时小到清扫、电动车停放收费等问题,都会有住户提出不同意见,更别提要增设电梯了。”

然而,北工大家属院的特殊性,巧妙了规避了一部分问题,“老师们拧成一股绳,就想把这事干成。这离不开各方面的推动,最难得的是邻居之间的相互体谅。”

据了解,除了 3单元成功开建外,还有一个单元的住户也达成了一致。

6月 26日,记者来到了该小区北侧的 1号楼楼下,一排排 6层的小板楼粉刷一新,十来根燃气管道铺在地上,几位工人正在作业。罗志昌和旁边几位居民聚在一起,商讨着电梯建设的事情。

农光南路 1号楼是北京工业大学职工家属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建设。经调查,该楼 80%以上是 60岁至80 岁的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严重影响到住户的日常生活,居民对于加装电梯的意愿十分强烈。

大部分住在这里的都是北工大退休的老教师。言谈中,记者得知小区有

的住在高楼层的老年住户,因为爬不动楼梯,选择搬离了小区,去附近买了面积小一些的电梯房。

罗志昌告诉记者,由于家住 5楼,就像平时去菜市场买菜这样的小事,也是苦不堪言。“下楼时都是走一半就要坐在楼梯上休息一次,上楼时要休息两次,否则根本上不来。”

跟罗志昌有同样苦恼的,还有住在四层的段迺琴。79岁的她在这里已经住了 24年。“身体不会说谎。”段迺琴微微佝偻着身子说,“刚搬来时能拎20斤大米,随后逐年递减,现在连拎 5斤都费劲了。”

除了上下楼的困难外,狭窄的楼梯空间也是不少老人们担心的问题之

一。“仅能将将容纳两个人并肩走的过道,一旦有紧急情况,连一个担架都没法拐弯。”罗志昌担忧的说,随着年龄大了,这些都是隐患。

巨大的需求引起了校方关注。北工大校方也在 3年前曾去广州等地进行考察,但由于多种因素,老楼加装电梯的事还是迟迟没有进展。

荨陈崇理手拿电梯图纸和居民商讨着具体事宜。

荩电梯开建前,施工工人进行燃气管道挪移工作。

都市新闻 3 圆园17年 6月 28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张天一 王莹莹

朝闻道

意见统一了,可电梯安装成什么样子,成了大家的心结。

走访中,陈崇理听说一般电梯的价位在十几万元到二十多万元,每家至少分摊两三万元,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负责此次加装电梯的筑福集团,针对农光南路 1号楼三单元加装电梯项目进行了周密的前期调研工作,依据该单元的综合情况考察分析,提出了采取“连廊方式平层入户”的人性化设计方案,真正实现了无障碍出行。“所谓的平层入户,就是直接

将电梯门正对屋里。”筑福集团加梯产品经理马翊为记者展示了效果图。可以看到此次加梯并同于以往还需再走半幅楼梯,而是打通屋里,将窗户的位置当做门口,最大限度减少爬楼的程度。

马翊坦言,想加装电梯的很

多,但成功的很少。“明确表达要找我们加装电梯的小区不下 10 来个,而到目前获得规划许可证的仅有两个。”

加装费用分摊不均,高层住户也会“打架”。邻里矛盾的因素,和资金方面的现实原因,也成为老房装电梯的“拦路虎”。那么加装电梯的费用如何?一年运行的成本又需要多少呢?

马翊告诉记者,农光南路 1号楼 3单元加装电梯试点项目,享受政府 40%财政补贴,以居民自筹为主,按照自下而上,逐级递增的分摊方式,高楼层受益多,多出资;低楼层少出资的方式,对于出资比例更加人性化。并且加装电梯后,所有权归全体业主所有。据悉,项目计划于 7月启动施

工工程,今年 10月左右加梯即可完工,电梯经过技术监督局验收以后即可投入使用。

荩无苫盖车辆散发酸臭味

晚10时 30分,城管执法队员李川在天辰西路交界路口检查时,发现一辆中型货车很可疑,车上装着好几只塑料大桶,不远处便可看到桶里面装的满满的臭泔水。

执法人员拦下这辆河北牌照的轻型货车,记者看到该车车厢没有封闭,10个敞口塑料桶和几个装着厨余垃圾的黑色塑料袋把车厢塞得满满当当,塑料桶的外侧布满了黑色的油污,不时散发出食物腐烂的酸臭味。

李川对司机进行了询问,“你这是个人还是帮公司拉的?”“自己拉的,不是公司。”男子吞吞吐吐。“从哪拉的?”“湖景东路的那

一片饭馆。”“你有收集运输餐厨垃圾的

资质吗?”“没有。”“餐厨垃圾的运输车辆必须

密闭厢体,你这泔水桶没有盖,还没有固定,路上有点颠簸就都撒出来了。”李川对该车辆当场予以暂扣。

司机承认,自己确实是在收集餐厨垃圾,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也无收集运输资质。但刚做这个不久,没有随意倾倒、养鸡养猪,也没有用这些餐厨垃圾“炼油”。在执法队员的批评教育下,嘉某当场表明了态度。

李川介绍,由于该男子的行为违反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属于无资质个人擅自收集、运输餐厨垃圾行为。

条例规定,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养畜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以餐厨废弃食用油脂为原料的食用油;禁止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运输

餐厨垃圾。违规者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暂扣其车辆,没收违法收运的餐厨垃圾,并可处 5000元以上 5万元以下的罚款。

荩重点查处无资质单位和擅自收集

当晚参与行动的城管队员分为两路,一路是道路设卡,在收运车辆必经路线、重要路段蹲点盯守,重点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收集运输餐厨垃圾、运输餐厨垃圾泄漏遗撒等违法行为;另一路是源头管控,到餐饮企业去“堵门”,检查餐饮单位是否存在签订“阴阳”合同,将餐厨垃圾交由无资格个人私自清运的违法行为。

夏季是食品安全检查的重点时期,在此期间,朝阳城管执法部门白天将结合街面秩序检查,加大对重点餐饮服务单位以及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美食街的检查力度,重点查处未按规定收集、交运、处理餐厨垃圾,违反规定倾倒餐厨垃圾等违法行为;夜间将在重点路段设卡检查餐厨垃圾收运车辆,重点查处无资质单位和个人擅自收集、运输餐厨垃圾,运输餐厨垃圾泄漏遗撒等违法行为。

区城管执法监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餐厨垃圾是地沟油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限定餐厨垃圾处理后的流向,杜绝“地沟油”的产生,下一步,城管城管将继续加大对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检查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及大型餐饮企业在餐厨垃圾消纳方面存在的问题,查处未按规定收集、运输、处理餐厨垃圾,随意倾倒、丢弃、遗撒餐厨垃圾,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运输餐厨垃圾等违法行为。

老楼居民盼来加装电梯我区首部居民自筹加装电梯项目正式开建

本报记者 张天一 文/摄

“再有仨月,就能装完!终于盼来这

一天了!”近日,家住农光南路 1号楼 3单元 4层的罗志昌老人,逢人就讲他居住的楼房将安装电梯,他再也不用发愁

每天爬楼了。82岁高龄的他,已经到了“多走一层楼都是受罪”的程度。用他的

话说,“天天盼着,电梯就是自己的腿。”

经过 6个多月的多方协调,老楼安电梯终于不再是痴人说梦。日前,农光

南路 1号楼 3单元作为北京市首个由政府补贴、居民自筹增设电梯试点项

目,正式签署加装电梯启动协议。

城管夜查餐厨垃圾违规运输最高可处 5万元罚款

本报记者 张天一

未经统一收运处理的餐厨垃圾,很容易流入非法渠道,成为“地沟油”、“泔水猪”的原料,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日前,奥园城管执法队联合多部门查处了一起私运餐厨垃圾案件,查扣车辆 2台。

本报记者 滕聪敏

在王四营乡大柳树村,一说起周玉山家的儿媳妇李凤翠,周边村民都赞叹不已,“老周家娶了个儿媳妇,还顺带多了个闺女。”

结婚十多年来,作为儿媳妇的李凤翠,里里外外操持得井井有条,婆媳相处如母女,夫妻俩彼此包容,没红过脸,一对儿女乖巧可爱,家里欢声笑语不断。问及跟公婆的相处之道,李凤翠笑着说:“用爱来包容,彼此多理解。”

然而,公公周玉山肺部的阴影被确诊为肺癌需要住院的消息,如晴天霹雳,给这个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让笑声戛然而止。“确诊后,全家都有压力。”李凤翠说,尤其是公公本人,思想负担重,本来就有些暴躁的脾气更是如“鞭炮”般不敢靠近,在等待住院那段时间里,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就是“火山爆发”。

除了婉言相劝,李凤翠忙着和爱人给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公公住进医院的第一天,李凤翠二话不说就请假来到医院负责照顾工作,“婆婆年纪大,身体也不是很好,爱人工作时间忙,照顾得也没有我细致。”

手术做完后,照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回到病房的第一天,周玉山说脚冰凉,李凤翠就给公公脱袜子搓脚、按摩,用热水袋捂脚;躺时间长了,腿酸,就赶快揉腿。同样的动作每半小时就做一次,反反复复地做了一天一宿,周玉山才觉得有些舒服。“累的时候就在椅子上歇一歇,晚上实在是困了,就拿出地垫在病床旁边眯一

会儿”。李凤翠说,就算累,也不敢睡过去,时刻保持警惕,就怕公公叫她的时候第一时间听不到。

手术第二天,排完气能喝流食了,李凤翠把热腾腾的粥端到了周玉山面前,慢慢地吹到不温不热,再一口一口地喂下去,一边喂一边宽慰公公好好养病。“老人年纪大了,身上还带着病,做儿女的就得耐心哄着。”李凤翠说道。

看到李凤翠照顾得如此周到细致,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闺女,不住地赞叹她孝顺,得知她是儿媳妇后,更是竖起了大拇指,“亲闺女照顾的都不会这么细致。”

在周玉山住院的两周里,李凤翠只回过一次家,病房的人看到她如此辛苦,都劝她找个护工。“护工没我伺候的周到,再说没事的时候,我还可以陪老人聊聊天解闷儿。”李凤翠说,只要老人高兴,不管多么辛苦,她都觉得值。

出院后,几次放疗、化疗下来,周玉山身体特别虚弱,甚至出现了贫血。李凤翠知道后,着急不已,每天换着样的买甲鱼、买鸡给公公煲汤、做好吃的。经过调养,周玉山慢慢康复起来,欢声笑语又重回到了家里。

李凤翠对老人的一举一动,耳濡目染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女。看到老人累了,刚 5岁的儿子就赶紧让爷爷坐下,有模有样地给爷爷捶腿捏肩,逗老人开心,平日里有好吃的也不忘给老人留着。

“过日子嘛,总有些磕磕绊绊,有理解、有爱就会慢慢好起来。”李凤翠说,这是他们家十多年来其乐融融的“秘诀”,只要家庭和睦了,平凡的生活也会跟蜜一样甜。

家有儿媳似闺女

60岁以上老人占比 80%

多方协调全楼住户意见终统一

电梯平层入户无障碍出行

1

2

3

农光南路 1号楼 3单元三个月后将迎来一部新电梯。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