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D2DBF925C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4-09/25/14/d2dbf925c_h.pdf · 14 Email:jlrbdbf@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东北大地 责任编辑

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责任编辑 王小微Email:jlrbdbf@ 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东北大地东北大地★14

白白白白山山山山松松松松水水水水

风风风风物物物物传传传传说说说说

笔笔笔笔墨墨墨墨探探探探索索索索

于雁宾

于雁宾

作作

赵志强

赵志强

题题

作为东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已经深入人心,

备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尤其是最近几年,“转王”赵本山打造“绿色二人转”的一系列品牌节目,使二人转从民间的小剧场、小舞台一步步登上了央视这样的大雅之堂,一时间,从东北刮起的一阵阵的“二人转”风,带着强劲的势头,刮遍了大江南北,使二人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赵本山对于东北民间文化的传承,对二人转的弘扬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这样重要的东北文化现象的弘扬和传承还需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动员起来。

吉林乡村频道的《二人转总动员》节目正是这样一次集合民间大众力量共同发展和弘扬二人转的有益的、成功的尝试。《二人转总动员》自2006年开播,已经走过了近九个年头,到如今依然势头未减,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可以看到,二人转一步步地从民间舞台走向大众荧屏,充分地表现了国家以及二人转工作者对传承和弘扬东北民间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二人转总动员》节目是全省唯一的民间戏曲选秀节目,通过来自各行各业的选手的比拼,二人转专家和艺术家的评选,为二人转艺术舞台输送了很多的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同时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广泛关注。《二人转总动员》常年向观众敞开,设有专业组、民间组、少儿组等参赛栏目,选手来自各行各业,不管是老是少,是丑是俊,唱得好还是不好,只要是喜欢,热爱二人转,就可以参加节目,大声地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二人转的魅力正在于此,二人转,唱的就是心情,是欢乐。更重要的是借助电视这一媒体的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喜欢二人转或者说改变了对二人转以往的“低俗”的看法。

韩子平在这一节目中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管参赛选手唱得好与坏,这种参与二人转、喜欢二人转、演唱二人转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这些二人转艺术者们希望看到的……”这番话不仅迎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更道出了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二人转喜爱者的共同心声。无论二人转怎么变,二人转应该是属于老百姓的,《二人转总动员》这样的栏目设置也充分实现了回归民间、回归百姓的理念和实践,为广大二人转爱好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空间和舞台,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没有门槛的大众艺术”的魅力。

《二人转总动员》还设置了小帽、正戏、才艺三个环节。从环节设置中能看出,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二人转的演出发生的巨大变化。现代的二人转重点不仅是小帽、正戏,观众挑剔的眼光更多地转向了演员的才艺表演,在才艺环节,演员各显神通,歌曲、戏剧、乐器、模仿、小品、绝活等等更加吸引观众眼球,很多演员甚至把二人转与现代舞蹈结合,与现代摇滚结合,使二人转变得越来越前卫,越

来越时髦。对于二人转这样的转型,二人转研究专家杨朴先生在《戏谑与狂欢——新型二人转艺术特征论》一书中做了系统阐释,对二人转表演的独特性,新型二人转的形式意义、狂欢化特点、表现内容上的特点、主题意义以及新型二人转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进行了全面解读。杨朴先生认为戏谑与狂欢是新型二人转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带给人欢笑的纯娱乐已经成为新型二人转的独特性主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戏剧二人转呈现出了必然的转型趋势。但是杨朴先生又强调,二人转从“二神转”演变而来,从远古走来,牵引着现在。无论怎么变,变的只有内容,形式没有变,内涵没有变,精神没有变,“根”没有变。二人转仍然是人的生命冲动的最初表达,仍然是大众眼中的草根文化,但是“草”并不代表着低俗和庸俗,而是绿色,是希望。因为有了根,二人转才能深深扎根于黑土地,扎根于大众心中,才能枝繁叶茂。杨朴先生对于二人转的如此深入的研究和发现,无疑是我们在新时代发展和传播二人转的极好的理论依据,对我们继承和弘扬二人转这门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指

导意义。二人转发展到今天,面对过主流文

化的排斥,经历过转型时期的痛苦,可以说这一路走来是跌跌撞撞、充满了曲折和艰难。但是,在众多东北二人转艺术家和一些民间艺人以及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二人转终于走出了一条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新的二人转之路。在赵本山绿色二人转浪潮的推动下,二人转已经不再局限于东北一隅,如今的二人转在学

术界、商业界、甚至是旅游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及其名气的不断攀升,二人转大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趋势。但是很显然,要想使这种来自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四季常青,继续弘扬和传承下去,光靠二人转艺人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在打造东北二人转这一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主流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若不是早些年赵本山、潘长江这样有实力的二人转演员们相继登上央视的舞台,就不会形成如今二人转在全国各大电视节目中的汪洋之势。正是借助电视媒体这一平台,扩大了二人转的传播空

间,拉近了二人转和全国人民的距离,促进了二人转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和向外传播。时至今日,二人转与电视媒体的合作模式已经渐趋成熟,像《二人转总动员》这一类的节目已然成为二人转与市井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特殊的东北地域文化孕育了最具个性化的东北二人转,最具个性化的二人转又成为了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二人转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更肩负起了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二人转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合作共赢。

然而,在为二人转与电视媒体的成功联姻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二人转毕竟是来自于最广大的东北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的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舞

台是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因此,二人转要延续、要发展,不能离开田间地头的百姓,不能忽视田间地头的百姓,而应该更多、更深入地走向真正的民间,走向农村。通过媒体传播的二人转毕竟还是和大家隔了一层,人们无法从电视节目里真正体会到二人转的狂欢气氛,更加无法参与其中,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已经太久没有在十里八村的田间地头出现了,老百姓也很久没有面对面地欣赏过那么纯正、绿色、有韵味儿的二人转了,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合作努力,大众和媒体一起动员起来,才能使二人转真正永葆青春,保持它属于民间的那份纯真、热情和活力。

大众与电视媒体的“二人转总动员”

□吴 可

画家李卫华近期创作的国画《芦雁图》,是以

“黑额雁呵护小雁”为题材,以母爱为主题的工笔花鸟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雪汀苇塘边、皎洁清寒的月光下栖息着一家朴实无华的黑额雁,羽毛蓬松亮丽,头颈上伸,充满着慈爱,三只缩头缩脑的小雁则显得稚嫩怯弱,雪夜的寒冷使小雁深深地躲藏在母亲宽大温暖的羽翼下,只探出三个娇小可爱的小脑袋,睁开圆圆的大眼睛观察着洒满月光的雪夜。圆溜溜的眼睛略显一丝惊恐,也流露着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作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大雁母子相互依偎的动人场景,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唯美的画面,使人感受到子女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作品寄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自然之中,使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画家在画面的格调和表现技法上远承两宋院体工笔花鸟画的精髓,融合当代的审美意识,追求达到“以形写神、工而有意”的境界。《芦雁图》作者以娴熟的双勾染色法描绘黑额雁和芦

苇,积雪以传统的留白法画成与腹部的白羽相呼应,丰富了画面色彩层次。作品构图饱满、布局疏密得体、主题鲜明突出;画面中雁、芦、书法和谐地融为一体,表达了人间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抒发了画家赞美母爱的赤子情怀。

艺术作品当以借物咏志,我想这也是画家身居关外思念家乡流露的感情吧!

李卫华是一位70后青年画家,生于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幼酷爱画画。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在那里,李卫华开始系统地接受中国画学习,且有幸得到国内国画名家范曾、陈玉圃、杜滋龄、韩昌力以及书法家田蕴章等诸位老师的悉心教导。20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后又继续深造考取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余永健先生的研究生,取得美术学硕士学位。面对如今纷繁浮躁的社会他淡然地说,“教学是我的工作,作为教师应该敬业,要对得起学生。画画是我的事业,作为画家就应该不断地创作出好作品。”

寸草心 三春晖——李卫华国画《芦雁图》赏析

□王克荣

四楞山位于其塔木镇西北8公里处,是卢家、沐

石河、上河湾、六台、其塔木五地的界山。由白色风化石组成,海拔570.9米,表土约0.3米,有大量的自然林和红松林,覆盖率80%以上。还有中药、山菜、山果等。最有名的是杜鹃花,每到春季,满山遍野,争奇斗艳,成为四楞山奇景之一,引来无数游客。因四楞山主峰从四面看去,各有一条楞,故名四塄山。

相传,很早以前,山下住着四个单身汉,是结拜兄弟,姓卢的是老大,姓尚的是老二,姓陆的是老三,姓牟的是老四。哥四个靠给胡勒地主扛活为生。四人任劳任怨,扛活多年挣了点钱,每人都盖上了房,有了点地,准备自己干了。可是地主胡勒制造了一本假账,说这四人欠他的债,并告到了官府,结果,哥四个多年辛苦,积攒的家业,全部被地主胡勒强占去了,哥四个立刻又成了一无所有的穷人了。

四人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回天,只好

想办法出去学本领,以后回来雪恨。哥四个,朝四个方向走了。

老大向东走,在草丛中救了一只小鸟,得到了一双草鞋,穿上能走会飞。

老二向南走,救了一只蚂蚁,得了一顶竹帽,戴上可以“隐身”。

老三向西走,救了一只穿山甲,得到了一片甲片和铁柴刀,甲片嵌在刀刃上,锋利无比。

老四向北走,救了一只鸽子,得到了一把五谷种子。

兄弟四人,一路走,一路做善事,各有各的收获,会飞的、会“隐身”的、有“武器”的、有种子的,打算一起回到原地打倒地主,平分土地。

可是回到原地一看,地主与官兵勾结上了,硬是把这哥四个逼到山上,并且把

山包围了,要向他们开枪射击,在这时,哥四个每人抱起一块大石头,一齐从山上跳了下来,那四块石头落地后,砸死了地主胡勒和官兵的头目,就变成了一座大山,山峰有四个楞,所以当地人就叫它

“四楞山”了。

四楞山

陈希国

近日,相关单位约我去参加一个关于“大寿山”传说的

研讨会,我借故推托了。原因很简单,我经多年考证后认为,康熙皇帝并未到过辽源市龙山区寿山镇的大寿山,因康熙皇帝生日而得名的寿山也不在这里。但为什么辽源市有那么多的人认为这里就是康熙皇帝赐名的寿山呢?原来事出有因,孟宪彝主编的《西安县乡土志》(1908年成书)和雷飞鹏主编的《西安县志略》(1911年成书)都记载:寿山,即大寿山,康熙二十一年,圣祖仁皇帝康熙正值万寿圣节,驻跸于此,因赐名寿山。因为《西安县乡土志》和《西安县志略》是记载辽源市区和东辽县最早的文字资料,所以,对研究辽源区域历史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两本书的实际主持编写人为金正元,孟宪彝和雷飞鹏分别是当时西安县的知县。但是,这两本研究辽源历史具有绝对权威性的书籍,记载了距当时200多年前康熙皇帝东巡的史实,与《清史稿》、《扈从东巡日录》、《鞑靼旅行记》、《圣祖仁皇帝实录》、《钦定盛京通志》和《吉林通志》等书籍比较起来,就显得有点小儿科了。

那么,跳出辽源区域,再看东北地区的关东大地上,还有多少带“寿”字的山呢?据我所知,吉林省境内有6座,分别是:辽源市龙山区寿山镇大寿村与寿山村交界处的寿山(原称大寿山),龙山区福镇街处的小寿山(与大寿山相对,现在因市区市民取土已不存在),东丰县二龙山乡内的万寿山,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寿山水库旁边的寿山,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寿山村仙人洞旁边的寿山,舒兰市新安乡联合村内的万寿山。黑龙江省境内有1座:哈尔滨市延寿县寿山乡寿山村的长寿山。辽宁省境内有1座: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太平村境内的万寿山。

这些山,又有哪些与康熙的生日联系在一起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座是因康熙自己生日而得名的寿山,另一座则是康熙因皇太后生日而赐名的寿山。

桦甸市榆木桥子镇的寿山,是1698年康熙帝所赐之名,但却不是因为自己

的生日。据《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帝在嫡母孝惠章皇太后及胤禔等7位皇子陪同下,在2万多人、123辆大车随行下,开始了第三次东巡。从吉林返程时,行至奇尔赛毕喇和布尔喀毕喇之间,正值皇太后圣寿节,于是,康熙帝敕封皇太后驻跸之山为寿山。另据《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乾隆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二次东巡到至此,正值乾隆帝万寿圣节,即兴赋诗“八月十三日作”,全诗为“紫禁朝仪幽野间,晓晴信可悦慈颜。营临西水诚瑶水,座对南山是寿

山。亦有冰桃千岁熟,却欣霜柏万峰殷。肇祥袭庆承皇祖,先泽惟怀继述艰。”这说明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的伟大之处在这里得到显现,他们都非常谦虚,没有为自己的生日而赐名寿山。康熙为嫡母皇太后的生日而赐名寿山,乾隆为纪念祖父为曾祖母赐名寿山,在自己43周岁生日之时而作“咏寿山”之诗。

另一座寿山,则是因康熙帝生日而得名,并非康熙帝下令敕封,而是后人为纪念康熙生日起的名。据《钦定盛京通志》记载,康熙万寿圣节的寿山(查拉芬阿林)离吉林城西南400余里,而当晚所驻的三丸山(满语为伊兰穆哈连阿林)则离吉林城西南400里。据此可见,寿山应在三丸山的西南,且距离不远。三丸山,经考证就是现在东丰县那丹伯镇和沙河镇交界处的大寒葱顶子,由此向西偏南几华里之内,就是东丰县与东辽县的界山小寒葱顶子。大寒葱顶子海拔为672米,主峰三峰并峙,像3个馒头,故名三丸山。而小寒葱顶子海拔为620米,这里是东辽河的发源地。《钦定盛京通志》开始编纂于康熙二十三年,即1864年,距康熙帝第二次东巡仅两年,成书于乾隆44年,所以,与《西安县乡土志》和《西安县志略》相比,史料比较可靠。《圣

祖仁皇帝实录》记载:丙寅,万寿节。以上恭祭陵寝,停止、行礼、筵宴。实录又载:上御行在黄幄,扈从诸王、贝子、公等及蒙古诸王、台吉等,内大臣、侍卫及盛京文武官员、行庆贺礼。是日,驻跸宜阑穆哈连地方。据此可推断,康熙帝一行早上从库鲁(今辽河镇稍北顾家沟附近)出发,行进30华里左右,即刻停止前进开始祝寿,行礼、筵宴之后,基本上没有行进,但当晚得向前方走下山宿营。宿营的地方,《扈从东巡日录》称作“三丸山”,《圣祖仁皇帝实录》称作“宜阑穆哈

连地方”,《钦定盛京通志》称作“伊兰穆哈连山”,《鞑靼旅行记》称作“萨贝地方或村庄”。综合考证,当晚康熙一行,应驻扎在大寒葱顶子的山脚下。那么从小寒葱顶子下山,即刻就到了大寒葱顶子的山脚下,这里有明显的军事隘口(地图上有标注)和古城遗址。因此,因康熙帝生日而得名的寿山,应该是现在的小寒葱顶子。小寒葱顶子以西的大片地方,

也包括小寒葱顶子主峰及北坡的所在地点,正是盛京围场105围的面积最大的围,即扎拉芬阿林围。而《吉林通志》记载了两处寿山,一处离(吉林)城西南二百八十里,另一处离(吉林)城西南四百余里。前者应是康熙因皇太后生日而赐名的寿山,后者则是因康熙自己的生日而得名的寿山,这座寿山并非康熙所赐,其得名的时间应在围场重新划分之时。康熙第二次东巡前,此围场称大围场,全部划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康熙第二次东巡后,围场一分为二,分成盛京围场和吉

林围场。前者划归盛京将军管辖,后者仍归宁古塔将军(乾隆22年改称吉林将军)管辖,盛京围场共划分为105围,将面积最大的围命名为扎拉芬阿林围,大致包括今东辽县的辽河源镇(含原宴平乡)、安石镇(含原椅山乡)、龙山区寿山镇的全部和辽源市区、金州乡、渭津镇的部分地区。为康熙帝祝寿的具体地点应是小寒葱顶子的北坡,

即现在的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原属宴平乡,2003年撤销宴平乡并入辽河源镇)附近。就因为康熙祝寿这个地点,诞生了一座山峰的名称“寿山”,也诞生了盛京围场中的一个围名“扎拉芬阿林围”,即寿山围。而这座寿山,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一直躺在《钦定盛京通志》和《吉林通志》等书籍中。

关东寿山知多少□曲道德

在东北农村长大,对土豆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一年四季,家里的饭桌上都能看到土豆。吃腻了,母亲便对土豆生出了反感,有时难免要皱着眉头。可是,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却很喜欢,觉得那样洁白、酥软的东西,吃起来真香。

对土豆的感情,一直影响着我现在的味觉取向。因为喜欢吃,便爱屋及乌,觉得土豆那圆滚滚的模样也惹人怜爱起来——真像是傻头傻脑,却又朴实憨厚的家伙哩!

说“栽”土豆而不说种土豆,是因为土豆并没有所谓的

“种子”,可以像玉米、高粱那样,把那些饱满的种子“撒”到田地里,土豆的“种子”,其实就是那些长在它们身体上的小“芽儿”。

每到初春时节,父母亲就张罗栽土豆了。他们东打听西打听,买到了上好的土豆栽子,通常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运到家里,“哗啦”一下,把土豆倒到地中央。听到消息,邻居大嫂、大婶们便纷纷赶来了,大家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把家中切菜的“片儿刀”,围着土豆堆,坐下了。一边唠着家常,手中的刀片儿开始上下纷飞,像是每一个“芽子”都了然于胸似的。她们会很迅速地把一个个小芽儿连同一小块土豆切割下来。一个土豆,常常能切下四五块的“种子”,切着切着,手里就剩下了

一个奇形怪状的白块儿,泛着新鲜的汁液。这剩下的余料,虽然当不了种子,可是大家并不把它扔掉,而是留下来做菜吃。

栽土豆是个愉快的“活儿”。父亲会套上他的大马车,拉着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来到地里,枣红马拉起犁杖,黑油油的土地就被翻起来了,翻成一垅一垅的,我们几个孩子就欢蹦乱跳地,把一小块一小块的土豆栽子均匀地扔到垅沟里,然后再覆盖上泥土,我们又用双脚将垅台儿踩实,土豆就算栽完了。这是风调雨顺的季节。有几年,赶上大旱,我记得父亲用马车拉着水箱,从家里一箱一箱地往地里送水。那来之不易的水从连接水箱的塑料管子里流出来,一浇到地上,就只留下一片黑黑的

水印儿。没办法,土豆总是要栽的。在那样的情形下,我们的兴致也像是打了折扣似的,常常乐不起来了。

几场春风夏雨,土豆油绿的小苖呼呼地往上蹿。再一转眼,土豆开花了,淡紫色的小花,一簇簇地在风里摇曳。农民们走过时,都说:“土豆开花了。”眼里满含着喜悦。那一朵朵小花,谦逊地在风里摆动着身姿。不久,花谢了,地底下,一嘟噜一嘟噜的小土豆,就要长成圆滚滚的“皮球”了。

收获的喜悦真是难以形容。秋风乍起,天气转凉了,父亲赶上他的大马车,拉上全家老小,去收土豆。父亲一杈子一杈子地挖下去,一个个新鲜的土豆,满带着泥土的气息,争先恐后地从地里露出头来,滚得满地都是,像一群淘气的娃娃在打滚儿,在嬉戏。我们小孩子欢蹦乱跳地奔到地里,把一个个大土豆从芜杂的根须上摘下来,扔到柳条筐里,再倒到大马车上。收土豆,是太幸福的一件事情,那满筐的沉甸甸的土豆,让人觉得大地简直生出了金子。

就是那样地喜欢土豆。有时候觉得,土豆简直就是父母亲

那样的农民的化身。一样的,都有着酱色的、满是泥土气息的外表,一样地,也都有着洁白的、坚忍的内心。

栽土豆

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以法律形式将这一天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既能充分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又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等烈士纪念活动相衔接。

值此纪念日到来前夕,特别刊发歌曲《人民不曾把你遗忘》。

《重阳》诗 王跃进 书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文文文文化化化化观观观观澜澜澜澜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