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踏破青山 青春无悔 - peoplerail.com · 部、天(水)兰(州)铁路老人杜 连甲。他说,现在他的眼睛虽然看 不见了,但天兰铁路的70年沧桑

B4 2019年7月11日

本版编辑 赵元梓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李小琳 热线电话:(010)51871931 E-mail:[email protected] 铁道大观

新中国有两条儿童铁路特别引人注目:一条是昔日的博克图站儿童铁路,另一条是哈尔滨儿童公园的儿童铁路。博克图站的儿童铁路全长400 米 (现已拆除),哈尔滨的儿童铁路全长 2.17公里,虽然规模大相径庭,但都与新中国铁路密切相关。

博克图站儿童铁路

中长铁路时期的博克图站是滨洲线上的重要车站,站区有上千名铁路职工、数百名少年儿童。当时,博克图机务段 (中苏共管) 苏联段长华诺夫借鉴苏联儿童铁路的经验,倡议修建一条儿童铁路。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他的倡议得到各站段一致赞

成。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儿童铁路便建成通车。

儿童铁路位于博克图站前广场,环绕广场一周,轻型钢轨,轨枕由路用旧普枕改制而成。儿童铁路设“北京站”“博克图站”“莫斯科站”3座车站。车站候车室均为木屋建筑,小巧玲珑,室外有木栅栏和检票口。“北京站”木屋顶是天安门彩色画板,“莫斯科站”木屋顶是克里姆林宫彩色画板,两块画板鲜艳夺目。

据乌尔旗汗站退休职工闫德奎老人介绍,当年,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博克图站儿童铁路上的小火车就开起来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儿童铁路劳动,清扫线路,擦车窗玻璃。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同学们佩

戴红领巾,从“北京站”出发,去“莫斯科站”旅行。小火车喷云吐雾,汽笛高鸣,同学们一路笑语欢歌。大家共同的理想是,长大做一名铁路职工。

1952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组赶赴博克图站,拍摄这条儿童铁路,并于同年12月底向国内外发行放映。

哈尔滨儿童铁路

哈 尔 滨 儿 童 铁 路 诞 生 于 1956年。1955 年秋,为培养少年儿童爱劳动、爱科学的优良品质,在哈尔滨铁路局监委书记张林的提议下,哈尔滨市政府决定修建一条儿童铁路。

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考察,最终选定南岗区马家沟河畔的铁路花园作为修建儿童铁路的地址。这里原为 中 东 铁 路 时 期 的 苗 圃 , 河 水 清澈,绿树成荫。

当时,哈尔滨儿童铁路的建设得到铁道部的大力支持,窄轨是从太原铁路局调来的,机车和车厢是由哈尔滨林机厂、车辆厂工人制造的,线路和道岔由哈尔滨、三棵树工务段铺设,水鹤和照明设施由哈尔滨水电段安装。土方工程由哈尔滨市机关干部、工厂企业职工、驻哈尔滨部队官兵、大中小学学生义务劳动完成。

1956年 5月底,哈尔滨儿童铁路竣工。儿童铁路环绕花园一周,全长2.17 公里,铺设每米重 24 公斤的轻型钢轨,轨距 762毫米。沿途设“北京站”和“莫斯科站”,全程走行 12分钟。火车司机、司炉、站长、检票员、列车员、扳道员等一应俱全,由12 岁至 15 岁之间的少先队员担当,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

1956年 6月 1日,儿童铁路通车典礼在新建成的“北京站”站前广场举行,哈尔滨各界人士及少年儿童4000人参加了仪式。

“北京站”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飞檐雕栋;“莫斯科站”为俄式建筑,塔楼高耸。上世纪 60年代初,“莫斯科站”改称“哈尔滨站”。1997年 5月,仿北京站建设的“北京站”新站舍落成,建筑面积 1200 平方米,惟妙惟肖。1999年,增建“山海关”儿童铁路隧道,全线木枕更换成混凝土枕。

哈尔滨儿童铁路是新中国的骄傲,多次接待国内外贵宾来访,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

每天傍晚时分,夕阳余辉中的天乐苑小区,总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缓缓散步。老人双目失明,父女俩步履缓慢。我见了老人总会陪他聊上一会儿。老人问我:“你是谁呀?”我回答:

“张福平。”“哦,你是写段志的小张啊 。”我们走走停停,聊聊说说 。 他 是 90 岁 高 龄 的 离 休 老 干部、天 (水) 兰 (州) 铁路老人杜连甲。他说,现在他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天兰铁路的 70 年沧桑巨变,他历历在目。

杜连甲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修筑天兰铁路时期,经历了兰新铁路创业发展时期,又见证了原郑州铁路局天水铁路分局、原天水铁路局的初期管理及原兰州铁路局的历史,目睹、经历、参与了西北铁路几十年的发展,是真正的天兰老人。

杜连甲于 1945年 3月参加铁路工作,考入济南铁路大厂当学徒。5个月后日本投降,国民党派员接收了铁路大厂。1948年济南解放,铁路大厂回到人民手中。1951 年底,21岁的杜连甲响应国家支援西北铁路建设的号召,积极报名,投身到西部开发建设的大军之中,和大厂 10 多名有志青年来到天水,进入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北道埠机务段,当起了机车检修钳工。

老人双耳稍微失聪,但思维清晰。他操着济南口音大声对我说:

“那年岁末,我们来到天水时,机务段去人到火车站迎接,领我们到

机务段。机务段那时非常简陋,但有王世泰题词的‘兰局机务第一段’非常鼓舞士气。段里的任务,一是保障机车质量,修好火车头,二是为天兰铁路筑路运送工程路料。我们进机务段头天晚上睡在一处临时帐篷里,每人发两根枕木,并起来当床,上面铺个草苫子,再铺上我们自带的被褥。夜里听着外面呼叫的西北风,我们度过了扎根大西北的头一个夜晚。”

“还有天兰铁路上跑的机车,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我都修过。”说到这里,老人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我在天水机务段工作几十年,修过各种中外蒸汽机车,有日本的蒸汽机车系列,有德国的、荷兰的,还有前苏联的,再就是后来国产的解放型、建设型、上游型、人民型、前进型机车。”老人如数家珍地说。“1956年5月,我们第一包修组还荣获铁道部授予的

‘先进包修组’称号,那真是光荣啊。我在机务段当过工长、领工员、技术员、工程师、工厂主任、计量主任、设备主任。”此时,老人略带遗憾地说,“我退休时,天兰既有线电气化改造通车,国产电力机车韶山 1型、韶山 3型没修过。我们当年机车检修是包修制,现在是‘长交路、集中修’,省人工省机车,好!”

提起现在的火车速度,我们的记忆一下子又被拉回到了当年。杜连甲不无感慨地说道,西北解放前,铁路仅通到天水,当时还是“三天塌方、两天掉道”的情况。临解放前半年多,火车彻底不通了,连在建的天水、兰州铁路也早早停工了。当年,他们一群热血青年从济南来天水,先坐客车到宝鸡,再换乘西干局开行的客货混编零担车。从宝鸡到天水,他们走了两天一夜。1952 年 9 月 30 日上午,天兰铁路通车时,在天水站召开的 3万人庆典大会上,他们精检细修的火车头担当首趟庆典列车牵引,火车单程就要跑 30 多个小时。后来几十年间,铁路改道,火车多次提速,天兰铁路单线变双线,压缩到现在4个来小时。“现在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但耳朵还能听见。我经常听广播,孩子们扶我出来散步遛弯,我经常和退休的老伙计们聊天。现在,宝兰高铁开通,天水到兰州只要一个半小时。天水到宝鸡,40多分钟,你说快不快。”他自豪地说。“快,中国速度,快!”我回答说。

“我们赶上好时代了。”杜连甲老人说,“当年和我一起支援西北的工友们,很多人都不在了。我要好好活着,享受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新生活。”

天兰老人话天兰■张福平

日前,八旬老翁来光明给我送来了他主编的《钱塘江桥往事揭秘》,这是来光明历时十载、七易其稿的心血结晶。

出生于1938年的来光明是当年协助茅以升修建钱塘江大桥的来者佛次子。来者佛 (1903 年—1952 年) 原名来培祺,字侠臣,浙江萧山人。他生长在钱塘江边,少年时代就开始研究钱塘江水系、山洪和潮汐规律,先后在1934年至1935年的 《浙江新闻》 报上发表 《六和塔对岸之今昔》《江干之潮》《钱塘江水势与钱塘江大桥关系——深望水利当局与桥工委员注意》等多篇文章。

钱塘江大桥是 1935年 4月 1日正式动工的,但因缺乏对变幻莫测的钱塘江潮汐的了解,工程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遭遇台风沉没,继而一只 600多吨重的沉箱被“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茅以升曾回忆说:“在 4 个月内,沉箱似脱缰野马,乱窜了 4处之多。外界不明真相,说钱塘江果然厉害……”因缺乏翔实的钱塘江水文资料,各种困难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

当茅以升读到来者佛撰写的 《钱江水系源流》《今昔江流地带》《江沙淤积原因》《冲刷程度我见》《桥墩阻流力量》 和 《补救方案陈述》 等系列文章时,喜出望外,当即请来者佛加盟桥工处,担任南岸沉箱工地监工。来者佛为钱塘江大桥的修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 年,来者佛去世。其次子来

光明先后在浙江省机械厅和宁波变压器厂从事技术工作。1965 年,来光明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支援西南工作,先后参加湘黔、成昆、三茂、衡广等多条铁路建设,1992年退休。

退休后,来光明在多年担任中学老师的妹妹来小兰的协助下,整理父亲留下的修建钱塘江大桥和与茅以升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走访了解情况的亲友、当时还健在的曾参与建桥的老人等方式,来光明多方搜集史料,从 2007 年开始,精心撰写 《钱塘江桥往事揭秘》。

初稿完成后,来光明自费打印数十份,分别向茅以升科技基金会秘书长、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女士,钱塘江大桥研究专家钟光明和其他钱塘江大桥研究者征求修改意见。历经十年寒暑、七次修改,他终于在钱塘江大桥通车80周年前夕完成了这部 17.2万多字的作品。他向参加钱塘江大桥通车80周年纪念活动的海内外佳宾赠送此书,受到高度评价。

该书正文十八章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结构,附集中收录了1937年 12月 23 日钱塘江大桥被炸后,来者佛写给在大后方的茅以升的信 《敌伪对本桥之动态》、来者佛当年发表在 《浙江新闻》 报上的 《钱塘江水势与钱塘江大桥关系》 系列文章和桥墩沉箱吹泥法吹泥管示意图等 10 多份珍贵史料。许多资料是第一次面世,为研究钱塘江大桥建桥史、传承茅以升等老一辈建桥者的 知 识 报 国 情 怀 提 供 了 许 多 宝 贵 资料,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列车在奔驰,我的思绪回到了往昔,想起了大学时的学习生活。

两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大学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班的同学将近 100人,当学校公布分配方案后,大

家都很激动,互相祝福。绝大部分同学被分在铁路系统,我被分到了大连的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

到工作单位报到后,人事科要我们再次填志愿,有在机关的,有在勘测队的,我毅然选择了勘测队。

10月初,我们奔赴东北小兴安岭,开始森林线勘测工作,从此拉开了我从事铁路勘测事业的序幕。

长达 30多年的勘测工作中,我参加过东北森林线、兰新线、成昆线、青藏线、川渝东通道,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芜湖长江大桥等 30多条铁路线和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遥感勘测工作。

大家都知道,勘测队工作是离不开现场的,这种现场是人迹罕见、交通不便、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地区,是穷乡僻壤、山高水深、干旱高温、天寒地冻的地区。我们吃的苦一言难尽,勘测队员们经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跋山涉水,汗流浃背。

勘测工作中,我经受住了零下 40 多摄氏度严寒的考验,经历过 40 摄氏度高温的煎熬,遭受过高原缺氧的折磨,遇到过风沙肆无忌惮的袭击。我们曾在高原夜晚的汽车上熬过一整夜,冻得全身发抖;在陡峻的山坡上爬行数十分钟,下面是浪花翻滚的急流;曾经摸黑走夜路,回到住地已是深夜;在四面透风的废弃茅屋里度过严冬,也住过鸡窝、牛圈、浓烟弥漫的阁楼;出工时吃凉馒头和咸菜疙瘩,在青藏高原勘测中,经常吃半生不熟的米饭和面条;像猴子一样攀爬而行,在冰冷的河水中涉水过河……

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说不完的。有一次,我们在青藏高原上遇险,20多人乘的汽车陷车了。我们在大雪纷飞的沼泽地上走了一整夜,全身湿透,沾满了泥水。一个年轻人由

于高原缺氧,在涉过高原冰冷、没胸的小河后晕倒。由于神志不清,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是醒着,还是在梦

中。我们浑身不舒服,像散了架一样难受,但又不知道难受在何处,恍恍惚惚地感到又冷、又饿、又渴、又累、又困,只能听天由命……当救援的同志把我们救回到队部驻地时,我们早已不省人事。

还有一次,我们在西北吐鲁番地区工作时,闻名遐迩的火焰山就在附近。火焰山历史上有“火洲”之称,温度最高时达 50摄氏度左右,地表温度可达 90摄氏度左右,鸡蛋埋在土里可以焐熟。遇到高温,我们经常眼冒金星,嗓子干得难受,只能不断地喝水。可是天气太干热,汗都流不出来。戈壁滩上一棵树都没有,想躲日晒都没有地方躲。草帽遮阳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地面热气的烘烤是挡不住的。

在戈壁滩工作,驻地用水很困难,要到很远的河流或有泉水的地方拉水。运来的水主要是做饭和饮水用,其余用水是严格控制的。平时除刷牙外,我们不洗脸,不洗脚,有时洗碗用细沙子洗。遇到休息日,可以提供洗脸水,洗完脸洗脚,再用这些水洗背心、内衣、袜子等,外衣从来不洗。有时半年都不洗澡,偶尔有机会,我们乘车到附近河流或泉水处擦擦身。

一年一度的休假像个节日。回家时,整个人都变得又黑又瘦,家人半信半疑地注视着我们,又高兴又心疼。小孩躲着我们,拉着母亲的衣角哭起来。

一般人只知道勘测生活很艰苦、单调,整天在山沟里转。其实这些对勘测队员而言都是置之度外的。最使我们苦恼的是长年累月生活在勘测队,对象都难找。许多同志一辈子没结婚。有的虽然结婚了,但长期分居。有的虽然勉强维持着家庭,但女方负担过重,心结难以解开,子女教育顾不上,诸如此类矛盾重重。

我爱人是医生,工作忙得很,但家务事都由她一人承担。能有什么办法呢?勘测队员的生活就是这样,为了国家建设,舍弃了很多。我们在西北勘测时,就流传着一首打油诗,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女不嫁勘测郎,一年到头守空房。”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勘测队员的认识。

即便有这些困难,我们也不会轻易向领导提出解决的。因为我们技术人员都是从大学或中专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勘测队工作的,我们的一生都会听从国家的安排。

勘测队工作虽然艰苦,但同志们的思想始终是乐观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为什么呢?因为有信仰。我至今仍然怀念勘测队生活,怀念同志之间的淳朴感情,怀念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与深情厚意。

在勘测队是没有什么文娱活动的,我不会唱流行歌曲,不会跳舞,但经常唱 《勘探队之歌》,勘测队的每个人都会哼唱。至今,每当我想起上世纪 50 年代的勘测生活,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心情也随着高兴起来。这首歌的歌词如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组国和人民/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这首歌的歌词是上世纪 50年代勘测队员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充分表达了勘测队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我们从心底热爱祖国和人民,怀着火热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思想单纯,感情淳朴,坦诚相见。

弹指一挥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 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

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想想当年的艰苦生活,再看看今日的条件,真是心满意足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天的年轻人实在太幸福了,他们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充满无限希望,可以在各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和人民贡献智慧。

我想告诉现在的青年们,工作不分高低,只是分工不同,你们可以在轰鸣的工厂车间操作机床,在广袤的大地上从事稼穑工作,也可在边防线上荷枪实弹守卫国土,在实验室里分析研究未知世界,还可在更多的行业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光荣的,都是国家需要的,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很了不起。

我曾经说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

踏破青山,青春无悔。

车厢里挤满了人,又闷热又

嘈杂,但丝毫没有冲淡他们的喜

悦心情。

我坐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那

里显得不那么嘈杂,至少不受人们

来回走动的干扰。很奇怪,邻座都

是男同学,相互之间并没有交谈,

似乎都在思考什么问题。

两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我

们即将投入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建设热潮中去,我的心情和同学们

一样高兴,满怀豪情壮志。

踏破青山青春无悔

■卓宝熙

新中国两条儿童铁路的记忆■王宝滨

桥工后代编书缅怀父辈■陈慈林

哈尔滨儿童铁路新哈尔滨儿童铁路新““北京站北京站””。。 王宝滨王宝滨 摄摄

哈尔滨儿童铁路原“北京站”。 资料图

行驶在现哈尔滨儿童铁路上的小火车行驶在现哈尔滨儿童铁路上的小火车。。 王宝滨王宝滨 摄摄

中国邮政与西班牙邮政联合发行的 《中欧班列》 特种邮票近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 2019 世界集邮展览首发。这套邮票 1套 2枚,单枚面值1.2 元,根据画面内容采用 了 平 行 四 边 形 规 格 ,画面下方白色的钢轨组成了经纬线的形状,寓意中欧班列将中国和西班牙两国紧紧相连。

这 套 邮 票 由 蒋 蔚 设计,丹麦雕刻家马丁·莫克雕刻,北京邮票厂胶雕套印工艺印制。

中 铁 集 装 箱 运 输 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吕忠扬说,《中欧班列》 特种邮票融入了火车和中欧 城 市 地 标 等 特 色 元素,寓意中欧班列跨越千山万水,将“一带一路 ” 沿 线 国 家 紧 紧 相连。这一珍贵邮票是对这一寓意的艺术再现。

西 班 牙 邮 政 机 构 关系经理安东尼亚·帕拉西奥斯表示,与其他国家 联 合 举 行 发 行 活 动 ,是打通国内和国际消费者 之 间 联 系 的 重 要 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国对我们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正在设法寻找更多新的代理商,让我们国家的邮票在中国为人所熟知。”他说。

新华社发

《中欧班列》特种邮票在世界邮展首发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