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这么小就把孩子送到英国留学 这些家长到底图什么? · 幼儿园吃了水饺。某妈想借此机会 科普一下传统文化,就问宝宝为什 么吃水饺,宝宝说:“因为幼儿园没

责编 李学莉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刘笠丽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腾讯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04家有儿女 让父母放心 从这里开始

好读又读 只推荐有口碑的好书

WEEKEND

“七七事变”爆发后,留学生们纷纷回国。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自不必说,从欧洲回来的留学生们,除了共赴国难的情绪之外,还多了一重经济和旅途安全的考虑:一旦战争爆发,航行极不安全,邮船都有触雷沉没的危险,开战后恐怕就没法上路了。所以不仅留德的学生回国,留英、法的学生也纷纷回国。

生物学家汤佩松在1933年就回到了中国,当时中日虽未宣战,但东北已经丧失。他在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同窗好友是富豪子弟,得知汤佩松要回国后,专程赶来挽留他,提出由自己给一所大学捐款,设立基金专供他在学校里从事科研和少量教学工作。

现在看来,这真是史上少有的美国好同学啊!而且汤佩松的妻子是加拿大华裔,家人不在国内,他自己的父亲、国民议长汤化龙则早在 1918 年就遇刺身亡……看起来,汤佩松完全没有回国的“必要性”。

但他连考虑都没考虑,当场就感激而痛苦地拒绝了好友,坚持回国。晚年回首当初的选择,汤佩松这样说:“在美国的时期虽然生活上是愉快的,但我内心一直有这一感觉:这不是我的本乡本土,而生我之乡的山山水水总是最可爱的。”

1938年,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带着1岁的女儿钱媛也回到战火连天的祖国。对于这个选择,杨绛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不愿逃跑,我们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作者张倩仪则评价道:个人得到十分比起国家得到一分,哪种价值对他们更有意义,非身在其中的,又怎能妄下结论?

“爸爸,停车的地方就叫车库吗?”“是啊,我们家车子不是每天都停在车库里吗。”“那……停飞机的地方就是机库啦?”“呃……有可能。”

“那……汽车是刹车,飞机就是“杀鸡”吗?”我……

儿子最近咳嗽咳得惊天动地,我带他去医院看医生。排队的时候,在一次掏心掏肺地咳完之后,他说:“妈妈,不用看了,我的灵魂都咳出来了。你看,在半空飘着呢……”

我问儿子:“当我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怎么办呢?”“把头发染黑呀!”儿子毫不犹豫地答道。

女儿问我:“什么是天才?”我说你就是天才啊!她说不是我。我说天才就是很聪明的人。她一听,连连点头:“哦,那就是我!”

傍晚五点多,我说天快黑了,我们得回家了。女儿说,我在天空装一盏灯,啪嗒,我一按开关,天就亮了。

儿子每次开电子琴,放的第一首歌就是小虎队的《爱》,前奏一出来

“hu,huhuhu……”儿子跟着哼唱,突然冒出一句:“他们一直在打呼噜。”

某宝回家告诉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吃了水饺。某妈想借此机会科普一下传统文化,就问宝宝为什么吃水饺,宝宝说:“因为幼儿园没什么吃的了!”

晚上哄墨宝睡觉,我说:“妈妈真后悔没早生你几年。”墨宝:“妈妈,我好想早产啊,这样你就可以多陪我几年了。”

﹃三千年未有的变局﹄里

持续一个世纪的留学潮

185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生容闳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探亲的他,向母亲解释说,美国的学士相当于中国的秀才。他贫穷的母亲天真地问:凭这个学位能得多少钱?

在中国的科名还很值钱的时候,美国常青藤名校毕业的容闳,只能自比为秀才。半个世纪后,清政府对留学生另眼相看,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出路,留学从此迅速成为读书人最有前途的出路。

到了民国初期,上世纪30年代时,留学热潮弥漫全国,几乎所有大

学生都把留学作为理想。回看大半个世纪之前同胞们的心态,和热剧

《小别离》竟然毫无距离感。最近,香港知名作家、曾任香

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的张倩仪女士,通过300多位亲历者的记述和自己多年对中国教育的研究,写出了一本厚厚的《大留学潮》:一百多年来,无数中国青年们为何走上了留学之路?他们和他们的家族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又是否通过留学实现了当初的梦想?这一个个问题,不仅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根主线,也是直到今天都依然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尼尼微

自2009年开始,中国就已取代印度,成为美国留学生输入第一大国,今年已是第七年位居第一。一百年来的留学潮,前半世纪以救国为基调,可是这留学潮在后半世纪却久久未能退潮,如今变成新的时髦,这恐怕才是百年留学潮最大的讽刺和最无奈的现状。

在《大留学潮》里,张倩仪把这样一个故事单独标注在自费留学篇章之外,起名为“最折腾人的筹钱留学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黎东方(1907~1998),很有名的历史学者,被誉为“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1954 年与林语堂一起,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他是家中幼子,自小聪明过人,很受溺爱。1928 年,21 岁的黎东方已经是清华大学的大三学生,听了同学们的议论,说在巴黎半工半读很方便,动心想去巴黎留学。

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月入不足百元,生活清贫简朴。黎东方去找父亲要钱的时候,看到父亲过得这么俭省,还难过得哭了一场。尽管如此,他还是从父亲那里拿到了一个月工资,立刻上路,路上等家人再汇钱。他出嫁30 年的母亲,为此不得不回到娘家借钱。除了逼迫父母之外,黎东方还向大哥甚至表姐夫和表姐借钱……

等他到了法国,才发现半工半读哪里容易,身上的钱眼看一天天花光,而父母已被榨干,这

才恐慌起来。待到他尝尽酸甜苦辣,总算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才知道父亲因为自己而死——

为了筹措幼子在法国的生活费,黎东方的父亲回到河南老家,想典卖祖上的田产,结果遇到军匪洗劫,被绑住双手跟着马匹长途步行,受尽折磨直到生了重病,才被解开绳子,逃走出来之后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而全家人为了不影响黎东方的学业,一直隐瞒父亲的死讯直到他归国。后来黎东方在自传《平凡的我》中回首当年,也愧疚不已。

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想起了美 籍 华 人 科 学 家 崔 琦 ,他 是199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是家中幼子,也是辗转香港然后去美国留学,而他的父母先后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去世。获得荣誉之后,杨澜曾经采访崔琦,问他“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崔琦流下眼泪说:“我宁愿当时妈妈没有送我出来,农村家里有一个儿子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当时留在农村,或许我一直不识字,但我父母或许不至于饿死。”

倾家荡产的自费留学费用◤ ——说到留学,除了考试之外,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费用。除去申请五花八门的公费之外,留学大潮的主流还是自费,上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力贫弱,许多家境普通却一心要留学的年轻人为了出国,几乎把父母逼得倾家荡产。

文末结语

对那些急于在小学阶段把孩子送往英国的家长而言,钱不是问

题。这些学生很多本身就读于上海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一年学费在15万到25万元之间,而去英国九大公学“对口小学”就读一年,学费在30万元左右(含住宿费)。这30万元,还包括各种“课外班”的费用,比在上海读私立学校、外加各种兴趣班的费用,并不多多少。

英国的小学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早在2016年年初,上海市民杨女士就带着儿子吴天到英国实地考察了阿尔德罗预备学校。这是一所男校,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下午的体育课”。每天下午,这所学校的男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

育项目,参与运动。学校更衣室里男生的表现,令杨女士

非常赞赏。她抬高了嗓门向记者介绍,“男孩子都非常有礼貌,换衣服、喝水,秩序很好。他们走过走廊时,会看看身后还有没有人,有人的话会给后面的人把门打开。”

梁女士有一个正在读预备班的儿子,与杨女士一样,她也把目标瞄准了阿尔德罗预备学校。“我也不想这么早送孩子出去,但看到那里的体育课这么好,实在心动。”梁女士说。

此外,她告诉记者,孩子目前就读的上海某知名双语学校,师资条件和课程内容并不令人满意,“外教的资质不行,经常换老师,课程也不纯粹,还要读很多国内的课程”。

梁女士说,她原本打算等孩子读高中时再送到国外,但在研究了一通国内外课程后,她发现,“小学、初中先预备起来,进英国知名公学的可能性更大”。

此次来沪组团招生的英国小学,纷纷打出了“运动”“艺术”招牌来吸引中国小留学生。

面对潜在“客户”,这些学校这样介绍自己:比尔顿农庄预备学校有40%的学生进入了拉格比中学——被认为拥有全英最好创造性艺术和设计专业课的学校;米尔菲尔德预备学校93%的学生都能进入米尔菲尔德学校,而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获得了4枚奖牌。

比 尔 顿 农 庄 预 备 学 校 校 长 AlexOsiatynski重点推荐了校内艺术课程,“我们有音乐、美术、戏剧类课程,这些课程不是我们的辅助课程,而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的老师,会尽最大能力来挖掘孩子们的潜能。而不是给他们很多学业压力。”Osiatynski说,学校里有一个英语沟通能力较弱的中国孩子,“很害羞、不肯开口说话,但老师发现他画画很棒,后来通过美术课让他找到自信,现在英语沟通也不成问题了。”

他们为什么放弃国内的学校?

与之对照的是,中国的课间10分钟正

成为一些小学生的“痛点”。北京某小学规定,课间 10 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时学生也不能到操场玩,放学后要马上离校。在厦门,有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对课间

“非常规冲跑”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9 岁的吴天也对目前就读的学校表

示了不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罗列出一大堆弊端:校园小,没地方玩;下课不能出去玩,上个厕所还要举手打报告;总是因为调皮被老师批评;考试前夕,体育课要停课。

最令吴天不能忍受的是,就连体育老师都“不喜欢”他。有一次体育课,吴天因为提出了与老师不同的做法,被罚站了一节课,“除了班主任对我好一点,其他老师都对我不好”。

有关体育课的“吐槽”,不只是吴天一个孩子的声音。记者采访了多名对英国预备学校感兴趣的小学生,他们无一例外都被体育课所吸引。

杨女士是介于“打鸡血”和“散养”状态之间的中国家长。她先后送孩子念过一所以与海外教育衔接紧密著名的国际双语学校和一所以“抓得紧”闻名的私立小学。

“一所进度太慢,抓得太松;一所进度太快,抓得太紧。”杨女士本身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给孩子选择小学时颇具“专业性”,

“一看课程,二看师资,三看环境”。她告诉记者,第一所双语学校,能保

证孩子的运动时间和社团活动时间,却“教学进度极慢”,“完全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进度来教,很多内容孩子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第二所民办小学,“抓得紧、进度快,但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社团活动也没有”。

在杨女士母子看来,到英国读小学,似乎可以解决目前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一方面,英国教师把“善于激发孩子创造力”挂在嘴边,不会大肆批评孩子,而是善于鼓励、激励孩子;另一方面,英国的课程并不像国内双语学校那样,需要一边完成本土教育大纲,一边增加国际课程内容,相对更纯粹一些。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留学生们在择校问题上,常常在同学和校友之间寻找参照,比如说当时在清华总考第一的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会学家)选了达特茅斯学院,对他推崇备至的校友吴文藻就也跟着去达特茅斯;学建筑的杨廷宝、梁思成,因为他们的清华师兄朱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绩很好,给校方留下好印象,后来就都去上这个学校的建筑系。

如何先过语言关也是所有留学生们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尤其是去法国的学生们,多数都没有法文基础,他们的普遍选择是去法国的中学学语言,最好是去小地方的中学,周围没什么中国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不得不只说法语的环境里学习,往往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

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回忆自己1923年初到法国留学时,也是先去中学学法语,顺便好奇去听听法国中学生的数学和物理课,竟然听得十分陶醉,大赞教师讲得融会贯通、详尽不遗,水平足够教大学。另一个留学生虽然没有读中学,却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被一位小学老师折服。“我的法语很差,听学院的美术史课只能听懂一半……有一次在卢浮宫遇到一位小学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希腊雕塑,她讲得慢,吐字清晰,不仅讲史,更着重谈艺术,分析造型,深入浅出,很有水平。我一直跟着听,完全听懂了,很佩服这位青年女教师的艺术修养。比之自己的童年教育,我多羡慕这些孩子们啊!”

这个当年跟着法国小学生在卢浮宫听讲解的留学生,就是吴冠中。

在卢浮宫跟着小学生听讲艺术求学◤ ——在求学的路上,读什么学校,好像很关键,实在还是看机缘的多。有些人早有师长或父母安排,自己不用费脑筋。有些人拿外国奖学金,并没有选择余地。对于自费生来说,学费是首要的考虑。相识的人推介,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倾家荡产的自费留学归国◤ ——抗日战争八年间,大概是近代中国生活最艰难的日子,烽火连天之下,回国难望有好的读书或生活条件,还要面对炮火威胁,性命难保。但哪怕国家满目疮痍,支离破碎,当时不少留学生仍然毫不犹豫地回国。

这么小就把孩子送到英国留学这些家长到底图什么?

9 岁的上海小学生吴天(化名),下定决心要去英国继续自己的小学学业了。明年4月,他将启程赴英念五年级,父母不陪读,他选择寄宿。

吴天即将就读的是英国的一所名校——阿尔德罗预备学校,它是英国九大公学之一的切特豪斯公学的预备学校,这所小学的毕业生,除了进入切特豪斯公学,还有不少进入汤布里奇公学、惠灵顿公学等名校。

10月28日,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对口小学”首次联袂来华面试直招,阿尔德罗预备学校成为受追捧的一所学校。而在这些“不差钱”的中国家长、孩子眼中,这所学校最诱人的地方是——体育课。

费用费用

家长如果希望看到子女在国外教育体制下充分发展其天生的个性,那么送孩子出国“最迟不要超过 13 或 14岁”。原因是,“年龄小个性还未完全成型,出国会改变和影响他们最终性格的形成。”

这家教育咨询机构不赞成家长前往陪读。“首先,只有 12 岁以下的孩子才能接受陪读;其次,家长在身边也许孩子的成长并没有那么快。”必益教育华东区域总监、英国教育产品总监徐正清认为,海外小学和寄宿家庭会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小到整理衣物,大到规划学习生活,孩子们都能得到持续有力的支持”。

华东师大副教授张麒

孩子太小又无父母陪伴容易形成心理创伤

单纯从体育运动、课程设置、英语融入角度来说,让一些小学生去英国留学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低年龄孩子来说,家长必须权衡清楚利弊”。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尚未结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如果这段时间让孩子独自留学,“孩子在国外,人际交往规则发生改变,又没有成年人陪伴,有的孩子不仅得不到成长,反而会形成心理创伤”。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麒主张,家长送低龄孩子去海外留学,最好有一段时间的陪读。(王烨捷)

这么小送出国好?还是不好?某教育咨询机构的负责人

孩子越小出国成长越快最迟不要超过13或14岁

童童//言言//无无//忌忌

图据东方IC

1918年赴美留学的清华学生在上海登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