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A06 焦点 2017年2月9日星期四责任编辑马鈜 美术编辑林婕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上海市文 来 中

学 七 年 级11班女生侯尤雯也火了,她亮相于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的舞台,结果,九道题居然全部答对。同时,她还以13岁的年纪在这个赛季中刷新了杀出百人团登上挑战台的最年轻纪录。而且,她的“古诗文”补课放在“奥数班”满天飞的当下就像一股清流,显得特例而清新。

她的亮相就把大家逗乐了。评委专家给出了“娉娉袅袅十三余,正值豆蔻年华”的评价,但侯尤雯却当

即自曝:“在学校里,同学们可都叫我‘猴哥’啊。”其实,这是同学们在表达一种有爱,在大家眼里,她活泼好动,又具有新一代的领导才能。

她自豪地说,3岁之前,她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奶奶曾经做过单位广播台的播音员,在她1岁多的时候,就教她认字,2岁多的时候便开始教她读诗,到小学五年级时,一本《唐诗三百首》几乎已经滚瓜烂熟。

侯尤雯小学是在闵行实验小学就读的。由于是公办学校,孩子学得很轻松,5年级之前从未参加过奥数、英语之类的学科培训。“爸爸一直反对去读这种学科班,我也是到她小升初的关键时

刻才提议要不要去参加一个,但家里投票,1:2寡不敌众,最终作罢。”

只是没想到的是,女儿提出希望参加校外的古诗文培训班,读书总是好事,爸妈就爽快地给她报了班。到了七年级时,这个班不再针对高年级学生招生了,而侯尤雯又特别渴望继续学习,于是,家长就给她请了个家教,每周末两个小时前往老师家,专门为她上古诗文课,而这一坚持就到了现在。

侯尤雯觉得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特别享受,同时,能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气质提升,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难怪在妈妈眼

里,女儿和同龄的甚至更大一些的孩子相比,谈吐上会显得更为风雅。

同时,爸爸妈妈发现,女儿特别有主见。小升初选校,侯尤雯希望选择具有古诗文教学特色的文来中学。进入文来中学,她就更是如鱼得水。

如今,侯尤雯继续把看书、诵读诗词作为一项调剂学业压力的爱好发展着,偶尔写写诗词,参加一些文学类竞赛活动。

侯尤雯说,很庆幸家庭里的宽松民主氛围,爸爸妈妈很尊重她的想法,也千方百计呵护她的兴趣爱好。关于未来,她很早就跟爸爸妈妈提过,想读中文。

《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全民学诗热 首届冠军也是上海学生

古诗词给她们带来了什么?

你 可知道《中

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

冠军也是花落上海。当时还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大三学生的殷怡航同学力压各路豪杰,登上全国总冠军的宝座。她感叹,相比较晦涩难懂的法条,押韵并且有诗意的古诗词好背多了。而且,积淀愈多,在特定的人生境遇里,就总有那么一首诗从脑海里鲜活起来,朗朗上口,亦在心头。

这一年来,殷怡航觉得自己更爱诗词了,相比自己参赛那届的周播形式,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热度更甚,而且成为了她及许多朋友们这些

天每晚的准时守候。哪怕走亲访友,到了晚上8点,必要打开电视,同步答题。“伴着选手的紧张而紧张,也是在听专家解读时帮助自己对古诗词有更新、更多层次的理解。”

看了节目后,殷怡航的诗兴尤上心头,特别想找人玩“飞花令”切磋。武亦姝攻擂“飞花令”的主题字是

“月”,等看完节目后,她就找了个朋友,直接在微信上你来我往玩了下去,一玩就玩到了深夜12点。

对于自己是如何学诗词的,殷怡航嫣然一笑,在她理解中,华政是传统的文科学校,开设古代汉语和写作课,也经常有征诗、三行情书、法言法语等活动。当然,更加深远和早期的熏陶来自家庭。原来,殷怡航的妈妈

当过语文老师,爸爸也非常喜欢古诗,小时候,爸爸就会以故事的形式,来给她讲诗词后面的故事,陪她玩诗词游戏,带她去领略自然之景、诗中之情。

她听妈妈讲,自己开口特别早,11 个月大时已经能叽里哇啦说一堆话,不知道该教女儿什么更好,妈妈想想,就教背唐诗宋词吧。所以,两三岁的时候,殷怡航已经会不少耳熟能详的古诗。让她更加难以忘怀的是,“轻罗小扇扑流萤”、“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样的景色从来不仅仅是纸上的,父母也会带她去大自然中实地观摩。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在她读完袁枚的《所见》后,好奇问妈妈“牧童骑黄牛”究竟是什么

感觉时,妈妈竟然就带她去乡下真的骑了一次黄牛,让她真正领会诗中的意境。

这些童年趣事都在殷怡航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当渐渐长大,诗词中的场景一幕幕变得明白通透,她也慢慢体会到了诗词中的人生,在特定的人生境遇里,总有那么一首诗从脑海里鲜活起来,朗朗上口,亦在心头。上大学之后,殷怡航每逢闲暇,就会读几篇诗词,然后想象诗词描绘的场景,并把它

“演”出来。对于今年表现抢眼的“00后”成

为许多人眼中的新生代偶像,殷怡航认为,“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真的是太贴切了。

16 岁的 姜

闻页是上 海 中 学

一 名 高 二 学生。主持人董卿问她,快要高考了怎么还来,她说喜欢诗词且“学有余力”;问她高考志愿,却是“理科,金融方面的专业”。告别致辞中,她坦言:“既然我怀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初心,又何必以输赢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这句话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姜闻页是上海中学学霸,年级排名前十。“我5岁时,身高1.2米,读过

的书摞起来和我身体一样高;10岁时1.4米多,读过的书等于2个我的身高;现在我16岁,读过的书可以铺满整个篮球场。”——在节目里的自我介绍,让人看到一个自信阳光的美少女。

她在第一次进入个人追逐赛时答对全部 9 题,只因为小分低于陈更而离场。后来,主持人董卿说,姜闻页“她能够不动声色,让你血脉贲张”,专家也说:“诗者志也,志者心也,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是真正的赢家!”

姜闻页也学过奥数,但她每天都花两三小时读“无用”的书,古诗文、文学名著,以及经济学、哲学等。她还写

诗填词,凭一首《鹧鸪天》在第二届上海市诗歌创作大赛过关斩将挺进决赛,决赛则以一篇赋摘得二等奖。

姜闻页告诉记者,从六年级时,她发现自己对诗词歌赋有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每天至少花20分钟用于看古诗文成为了保留至今的一种习惯。“寒暑假时,用在这方面的时间更多,平时的细水长流是对心灵真正的滋养,对美学鉴赏力的一种提升。”

“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去追求和享受。”姜闻页说,通过古诗词的诵读,让自己接受到美学的熏陶,感受到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让自己能更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

“诗词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点缀,很重要,也很精致的那种点缀。虽然学业繁忙,但喜欢就是喜欢,不会因为所谓无用的评判而弃之。”在她看来,文理分界本不那么明显,古诗词的诵读,培养了新的思维方式,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人生和生活,在其中汲取的视野和培育出情怀,对未来的某时某刻一定也会爆发出新能量。

对于《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全民关注,姜闻页认为是一种“好事”,本来没有向身边的人推荐过这个节目,但她亮相的镜头出现时,自己的qq空间当即就爆棚了。这也让小姜觉得,也许关注和喜爱诗词的人们比我们现象中的要多。

自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一批上海学生的表现相当抢眼,比如第一季总冠军殷怡航、来自上海市文来中学的13岁选手侯尤雯、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姜闻页等……古诗词是怎样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义又是何在?三位《中国诗词大会》参赛选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冠军殷怡航:

没事常找人玩“飞花令”锻炼思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选手姜闻页:

诗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致点缀

《中国诗词大会》13岁最年轻登台选手侯尤雯: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润物细无声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