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2009

年9

月16

日 星期三高考招生GAOKAOZHAOSHENG

编辑:于建坤电话:

010-62257722-302 Email:[email protected]

66

高考———我的两个历史片断■

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 徐德培

1966

年初夏,我在江都中学的3

年高中生活就要结束了。 正当全班同学投入紧张的高考复习时 ,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

当年的高考时间是7

月1

日。

6

月上旬, 我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 已经收齐了去扬州参加高考的粮票 、 照片和有关费用 ,

到了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 的地步 。

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6

月18

日清晨, 学校广播喇叭里播送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 “高考推迟半年” 的消息, 同学们一下子都愣住了。

6

月19

日, 江都中学宣布停课闹革命。 当半年日历撕光的时候,

谁也没有傻乎乎地再追问高考的时间安排。 就这样, 我们没有进过高考考场的“老三届”, 带着一份无奈和遗憾,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的家在农村,属于回乡知青 ,比插队知青少一些动员、迁户口、安家的麻烦,

“优先”在家乡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

回乡的第六个年头 ,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做了“戴帽子”村小的代课教师,不久转为民办教师。

带着5

毛钱到公社报名1976

年粉碎“四人帮”,如同阴云密布的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人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在举国欢腾的锣鼓声中,我们老三届也按捺不住,幻想着哪怕只是到高考考场坐一坐, 了却十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然而,我们这一拨人与高考已经不可能有什么联系了。

怎么也没有想到,

1977

年的秋天刚刚到来,学校唯一的半导体收音机里传来国家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

10

月份,国务院发布正式通知, 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如同惊雷炸响,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激动与希望。 知识青年奔走相告,拖儿带女的老三届期盼着苦尽甘来。从

1966

年到1977

年,

积累了12

年的高中毕业生都想到考场上搏击一回, 用高考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1977

年, 我正好30

岁, 上有老, 下有小, 再加上当时极左思想还未消除, 挣脱不了的 “家庭出身 ” 和 “港台关系 ”

令人窒息。 我想, 即使考出好成绩, 也很难录取, 是否参加高考尚在犹豫之中。

11

月上旬, 在老同学的劝说之下, 我带着印有 “三忠于” 的高中毕业证书和

5

毛钱报名费, 到公社报了名。

第一次考生集中 , 吓了我一跳 , 仅仅砖桥公社就有数百人, 挤满了大会堂。

经过初试, 砖桥公社留下的考生好像只有几十人 , 可以集中在一个教室辅导 。

我勉强参加了一次辅导, 后来再没有时间听课了。

11

月10

日, 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 家务、 课务同时向我压来。 当时我在学校任初中毕业班班主任 , 教数学 、

物理与初一、 初二两个年级英语课, 每周

25

课时 , 还要兼管学校的一些财务 。

因此, 所谓高考复习, 最多只能在深夜的烛光下看看书而已。

12

月, 儿子刚满月, 高考的日子就到来了。

23

日到25

日的3

天高考,我没有考前的紧张与焦虑,倒像是难得的度假休息,暂时离开了高速旋转的工作与生活的漩涡。 试卷上基本没有难题,做得很顺手,想来分数不会低。

学生流泪送我到村头因家庭出身地主 , 又有两个舅舅在台

湾, 其中一个是黄埔军校第14

期学员, 我的政审通过得很勉强。 到县医院体检时, 每张表格上有好多名单, 我正准备去排长队, 主检医生向我招手, 原来他手上的一张表格与其他表格不同, 上面只有

3

个人的名单: 我的名字就在其中。 于是我们

3

个人第一批进了体检室, 很快顺利通过了。 后来, 在教育局工作的老同学告诉我, 那张表上的

3

个人可能是江都县高考前三名。

因为不奢望被录取, 我的高考志愿填得很随便: 西安公路学院, 云南林学院, 扬州师范学院。 体检后, 砖桥中学的校长找到我

关心地说: “听说你高考分数很高, 不必到远处去, 就填师范吧, 毕业后到砖桥中学来。” 于是我改报了盐城师专、 淮阴师专和扬州师范学院。

1978

年初,许多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了,我报的

3

所学校都没来录取通知,其原因大家是猜得到的。 其实,我心里很坦然:家庭出身如此, 还是安心做一只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吧!迅速回归原来的生活轨道。然而这一次我的估计不完全正确, 一张扬州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姗姗来迟, 这是我

1963

年初中毕业就应当得到的录取通知,整整迟到了

15

年。

1978

年3

月12

日,我到扬州师范学校报到的日子到了, 由我任班主任的那个初中班的全体同学,含泪听完了我的最后一节课,拿出他们私下凑钱给老师买好的书包、钢笔、笔记本、饭盆、毛巾、洗脸盆,红着眼睛送到村头,

挥泪告别。这幅学生送老师上学的特殊画面,

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岁月匆匆, 往事悠悠,

32

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时间老人将许多老故事淡化得难寻踪影, 唯有 “推迟高考” 与 “恢复高考” 这两个历史片段却记忆犹新。

时评

热点聚焦·招生

650余名高考生启程赴古巴留学■

本报记者 万玉凤

近日, 记者从国家留学基金委获悉,

今年首次纳入全国高考招生系统的古巴政府单方奖学金攻读学士学位项目的选拔录取派遣工作已圆满结束, 被录取的652

名学生已于9

月9

日至12

日分批赴古巴留学。

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李建民介绍说, 古巴政府单方奖学金项目是中国与古巴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 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教育交流协议, 古巴每年向中国提供

1000

个奖学金名额 , 其中700

个名额用于招收内蒙古、 河南、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等12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的高中毕业生赴古攻读学士学位,

300

个名额主要用于招收西班牙语在校本科生。 李建民说, 为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支持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满足西部地区各行业对西语人才的需求, 自

2006

年实施以来,

该项目已派出留学生2228

人, 部分人员已学成回国, 目前在古学习

1800

多人。

据介绍, 古巴政府单方奖学金攻读学士学位项目招生专业主要有西班牙语、

旅游 、 教育学 、 医学和护理学等5

个专业。 考生被录取并抵达古巴后, 第一学年统一由古巴哈瓦那大学组织学习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学习合格者将根据本人在国内通过高考录取的专业志愿, 升入古巴的大学本科学习, 原则上不可转专业。 西班牙语、 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古巴哈瓦那大学学习,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

进入古巴高等教育学院学习, 医学、 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拉丁美洲医学院学习。 其中西班牙语专业学制

4

年, 医学专业学制

6

年, 其他专业学制5

年, 本科期间学习合格者将获得被我国承认的学士学位证书。

李建民介绍说, 为增强本项目的透明度, 确保本项目选拔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进一步提高派出人员质量, 经教育部批准, 今年首次将

700

名高中生名额纳入全国高考系统招生, 按二本线提前批次录取上述

12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年龄在

20

周岁以下的高考生,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处代表古方学校参加网上录取。

据悉 ,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

教育部和各相关省份对今年该项目首次纳入全国高考招生系统的做法非常重视,

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国家留学基金委也成立了招生工作小组, 专门组织赴河南、 内蒙古、 宁夏、 四川等地实地调研并参加了高招现场咨询会, 现场向考生解答问题, 并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

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公布了招生简章 ,

其中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发布的招生简章在短时间内就达到近

3

万次点击率。

项目录取统计数据显示 , 贵州一志愿线上填报人数文理科分别为

194

人和230

人, 陕西分别为230

人和197

人, 其他各省份报名人数也非常踊跃。 被录取的

700

人中, 一本分数线以上

488

人, 二本线以上212

人。 河南、 陕西和新疆3

省区录取分数全部在一本线以上, 贵州理科录取分数全部在一本线以上, 甘肃、 广西、 云南

文科录取分数全部在一本线以上。 理科最高分高出一本线

112

分, 文科最高分高出一本线67

分。 李建民表示, 该项目今年在各相关省份的实施情况是令人满意的, 除了少数考生主要因身体条件不适合留学而放弃外, 基本保证了项目录取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李建民介绍说, 该项目在古学习期间的食、 宿、 医疗和学习相关费用均由古巴政府提供, 学成回国的单程国际旅费也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 考生只需支付赴古留学的单程国际旅费即可, 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并且考生就读的学校都是国际知名大学, 所学专业也是古巴的强势专业, 国际认可度较高, 这些都是受到广大考生关注和欢迎的重要原因。 此外, 对西部地区的考生而言, 留学机会较少, 参加这个项目也是一个不错的留学机会, 再加之该项目的实施受到中古两

国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也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负责该项目培训的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亢秀兰介绍说, 为了帮助该项目的录取考生更好地适应古巴的学习和生活, 顺利完成学业, 在派出之前, 被录取人员都已经进行了为期

3

天的出国前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项目背景介绍、 留学古巴学习及生活情况说明、 出国注意事项、 古巴概况及中古关系、 对外交往纪律与礼仪等, 帮助他们做好留学前的心理准备。

李建民提醒说, 被录取的考生如因故中断学习回国, 国家留学基金委不承担其进入国内院校继续学习的义务, 该项目的留学生在古巴完成学业后, 可自由选择职业, 享受国家有关留学回国人员的政策, 国家留学基金委不负责安排就业或继续在古学习。

今年, 公派留学项目第一次纳入全国高考招生录取程序。 古巴政府单方奖学金攻读学士学位项目首次通过全国高考, 从四川、 内蒙古、 河南、 重庆、 陕西等

12

个省区市选拔生源

考场上, 他以脚代手完成高考答卷■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 陈云松

在今年宁波市宁海高考考场 , 有这样一位考生, 他坐在一张特殊的考桌上,

用脚夹着笔答完了全部高考试卷。 高考成绩出来后, 他考出了理科

639

分的成绩,

高出重点线34

分。 日前, 他高兴地接到了宁波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 他叫屠欢杰 ,

是宁海中学高三学生。

屠欢杰是宁海西店人 。 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他永远失去了双臂。 那是

11

年前的一个下午,上小学一年级的屠欢杰吃过早饭,和几个小伙伴来到户外,一起玩飞碟。 后来,飞碟不小心掉到了一台变压器上,还不太懂事的屠欢杰,爬上了变压器……高压电流当即击昏了他,致使他双臂严重碳化。 后来屠欢杰先后接受了

3

次双臂截肢手术,才保住了性命。

失去了双手, 在父母的鼓励下 , 屠欢杰开始了以脚代手的人生。 他先是学会了用脚夹筷子吃饭, 又慢慢摸索着学会了穿衣、 刷牙、 洗脸。 尝试用脚趾夹笔写字时, 屠欢杰吃了不少苦头。 他的脚趾总使不上劲, 笔老是掉下来; 脚趾没手指灵活, 距离眼睛的距离又远, 用

起来很别扭, 常常没写几个字, 笔就折了或将纸划破了。 那时, 屠欢杰每天坚持练几个小时, 即使冬天脚趾冻得没有知觉了 , 他也一直赤脚练习 。 半年后 ,

屠欢杰终于能比较流畅地用脚写字了。

从小学到初中, 再到高中 , 屠欢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寒冷的冬天, 因为不能穿袜子, 屠欢杰暴露在外的双脚常常冻得红肿; 最难熬的是炎热的夏天 , 由于全身的重心都落在臀部 ,

一个夏天下来, 屠欢杰满屁股都是褥疮。

上课时, 由于长时间的锐角坐姿, 一节课下来, 屠欢杰常常痛得直不起身。

但屠欢杰从不放弃 , 自信而开朗地学习生活着。 课堂上, 他会举 “脚” 要求发言 , 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

足球场上 , 时常会出现他奔跑的身影 ,

颠球, 一口气能颠五六十个。

屠欢杰在电脑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

他用左脚的大脚趾和右脚的大脚趾、 第二趾操作键盘, 打字速度一点也不逊于常人。

这次高考,屠欢杰拿到了理科639

分的好成绩,但他觉得仍有遗憾,“因为语文考试只剩下四五十分钟来写作文,而且脚写

字的速度比较慢,刚写完作文,铃声就响了。”

最终,屠欢杰的语文得了95

分。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这次填报志愿,屠欢杰选择了宁波大学的经济类专业。 “以后我想办企业,做大生意,这是我从小的梦想! ”屠欢杰说。

这段时间, 屠欢杰在有意识地锻炼洗澡等事情, 进一步增强自理能力。 他腼腆地告诉笔者, 对于大学, 他有许多憧憬, 也有很多目标。 他会继续用自己的双脚, 踏踏实实地在人生路上走下去。

【相关链接】

哈瓦那大学1728

年由天主教会修道士创建, 是古巴历史最悠久的学府。 该学府成就之一是为第三世界

65

个国家培养了1560

个青年人才。 目前, 该校拥有32

个专业、

6

万名注册学生。

古巴高等教育学院该校冠以古巴著名的教育学家恩里克·何塞·巴罗纳(

1848-1933

) 的名字, 他因提出建立在科学教育基础上的教育学、 反对硬记方法而在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著名于世, 他

是古巴最重要、 最深刻的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该学校是一个教育科学综合体,

有各级教育机构, 成为开展科学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

拉丁美洲医学院根据古巴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的倡议, 作为因米奇和乔治飓风造成巨大自然灾害后开展的健康全面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于1999

年3

月1

日建立。 在该大学毕业的全科基础医生, 从事医疗卫生事业。

高考故事 因为一次意外, 他先后接受了3

次截肢手术, 虽然保住了性命, 却永远失去了双臂

60年记忆·我的高考之路

屠欢杰正在用脚敲键盘, 打字速度一点儿也不逊于常人。 陈云松供图

今年共有11

个省份进入新课改高考。 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 作为录取的参考。 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 以改变“一考定终身” 的考录方式。

CFP

供图

用好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市海淀进修实验学校 夏繁军

北京市2010

年将在新课程高考中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消息一公布, 在学校、 老师、

学生、 家长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一些人误解了这个政策, 把功夫下在如何写好综合素质评价上, 这是十分错误的。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初衷是为了改变仅凭高考分数来选拔人才的单一评价模式, 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突出对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与选拔。 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主要有

4

条:一是对高中生进行全员、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转换教师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促进教师发展;三是引导家长和社会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 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或学生参加工作提供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思

想和学业标准,根据学生的特长如学科竞赛、

科技发明等获奖情况,结合专业进行录取,这在往年录取中也有体现, 并不是新课程高考才有的。 综合素质评价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属于终结评价,如同学甲、乙在某方面表现有区别,要看他们原来的基础情况,而不是仅看结果。

因此老师、 学生、 家长不要把精力放在怎么写好综合素质评价上, 造成全班人人都是班长、 团支部书记、 学习委员的虚假现象。 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 让学生积累个人平时发展材料,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好的参考数据, 让家长更清楚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 真正对孩子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一旦出于功利目的, 在综合素质评价上出现造假现象, 首先是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其次是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污染, 影响孩子诚信品质的建立。 所以要突出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功能, 弱化其高考鉴别功能。

我们为什么考得这样苦我来自河南农村, 本科就读于兰州

大学,

2007

年保送北师大读研。

18

年的求学经历, 使我对教育城乡差距、 农村学生升学压力之重有了深切的体会。

河南是人口大省 , 每年高考考生人数自然也多, 但各高校在河南的招生名额并未因此而有相应增加, 这导致各高校在河南省的录取人数少, 录取分数高。

为了上大学, 河南的学生只有拼命学习。

大家知道, 河南农村的孩子很苦。 究竟有多苦? 就我自身的经历来说,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上早自习, 四年级又加上晚自习。

12

岁上初中开始住校, 全日制封闭式管理, 每个月回家一天领取生活费。 没有双休日, 从早

5

点到晚10

点, 除去三餐时间 , 几乎都在学习 , 早读

2

节课, 包括早操, 上午

5

节, 下午4

节, 晚上3

节自习。 课业之重, 压力之大, 可以想见 。 但几乎每个学生都是自愿如此 ,

因为除此之外 , 别无他法 , 要走出去 ,

上大学, 只有尽全力学习。 初中和高中的6

年光阴, 现在回想起来, 既有痛定思痛的无奈与心酸, 又有劫后重生般的庆幸与感动。

入大学后, 对比周围的同学 , 我才知道河南省的录取分数线总是全国最高, 比别的省高出几十分, 甚至一百多分。 此时才对教育的地区不平衡、 招生制度的地区差异有了深切体会, 才知道并非所有的考生都像我的中学同窗那样, 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 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生动活泼地展示着自己的音乐、 舞蹈、 体育等种种特长, 讲述着各自多姿多彩的中学生活时, 我们往往只能沉默, 心里是难以名状的无奈与沉重。 这份无奈与沉重, 既因为对自身艰辛单调求学路的难以抑制的感念, 也因为对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的呼吁与期待。

北师大研究生 库晓慧

专家答疑

合理解决考试公平问题我国是考试之乡, 是一个名副其实

的考试大国。 考试是考试主体从考试实际需要出发, 利用和选择相关的资源,

对受试者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测量、 甄别和评价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考试在汉代形成制度, 到隋代正式创立了以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录用官员的科举制度。 考试自产生之日起, 就对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尤其是现代社会, 考试的功能日益显著。

如从升学深造到就业应聘, 从职业资格到晋级增薪, 考试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不过, 在众多的考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高考。

从某种程度上讲, 高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考试, 它与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 关乎到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未来生活质量。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考改革中的问题相继出现。 库晓慧同学讲的问题就是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两难问题。

在我国,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自古就存在。 如科举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分区取士” 和“凭才取士” 之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宋中叶的司马光和欧阳修的“分区取士” 和“凭才取士” 之争。

从公平公正竞争视角考虑, 在高考录取中, 分区定录取分数线与考试公平原则有矛盾之处, 但是从提升落后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和边疆地区长治久安视角考虑,

则有合理之处。 北京、 上海、 天津等地重点大学多而考生数量相对较少, 出现了高考录取分数较低的状况。 这是在高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区域公平问题。 那么, 在高考改革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认为, 公平是高考制度追求的美好理想, 区域公平不但是调适各地区入学机会的最佳策略, 而且是政治和经济制度安排的一种现实选择。 实际上, 解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两难问题并没有完全之策, 只能在二者兼顾的前提下求得最佳的平衡点。

总之, 到目前为止, 高考制度应该是我国最公平、 最合理的选才制度, 为国家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提升文化教育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高考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等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从而使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厦门大学 刘额尔敦吐 内蒙古民族大学 张布和

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古巴院校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