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MINBEIDAILY2018.1.7星期日

07责任校对:姚俊云

电话:8827770副刊部主办

责任编辑:杨希希 生活纪事SHENGHUOJISHI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你若闻着千年醇香来到闽北建瓯,饮一瓢甘甜,定会醉了你!

建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酒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起商周,兴秦汉,盛唐宋,昌明清,古城建瓯,烧坊遍地满城香,现今,名酒佳酿美名扬。

建瓯素有“酒城”美称。且不说建瓯酒厂酿制的白酒系列“福矛窖酒”、“双龙戏珠”等美名醇香扬四方,单说建瓯人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当地人称红酒),足已满城飘香。

每年立冬至冬至期间,是建瓯人自家酿酒的好时节。说是立冬前气温过高,而过了冬至的水质不好,均不宜酿酒。所以,从立冬开始,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开始酿酒了。选个好天气,上市场买糯米和红粬。立冬那天,市场上就开

始多了些卖糯米和卖红粬的摊子。据人们的传统经验,圆糯米产酒多,建瓯房道乡或玉山乡的红粬发酵好。所以,卖圆糯米的摊子,和卖房道或玉山红粬的摊子特别有市场,备受人们的青睐。按传统酿酒配方,酿一坛酒,需40斤糯米、5斤红粬。大家都会多买几斤糯米,便于蒸好时先吃些。不但自家人吃还得分给左右邻居,说是分些糯米给人家吃,你家的酒便会酿得更好。

小时候,人们家里都用大锅灶大口锅大蒸桶,酿酒时都在自家蒸糯米。将糯米洗净装进饭甑桶里,放进大锅里蒸,锅底下烧着柴火,不一会儿家里便弥漫着糯米香。孩子们围着锅台不肯散去,等着吃那一团糯米饭。糯米味儿在空中飘散,邻居们闻到了就知道谁家在酿酒

了,一会儿,就会接到酿酒人家送来的一小碗热腾腾的糯米饭。酿酒的糯米要蒸得稍硬些,出锅后趁热将糯米抓成结实的小饭团,咬一口硬中带黏、黏中带香、香中带甜,好吃极了。

如今家里用液化气灶小口锅,无法蒸几十斤糯米,这并不影响建瓯人自家酿酒。

市场上兴起了代蒸酿酒糯米行当,他们垒起大锅灶,置了大口锅,烧柴火或煤球,代蒸一斤糯米3元。人们需酿酒,就将糯米送到代蒸点蒸好后拿回家即可。同样可吃到热腾腾的糯米,同样可将糯米分些给左邻右舍,一点都不耽误。人们家里都备有两坛红酒轮着喝,每年都会酿一坛酒,当年酿的酒明年喝。有许多人家打孩子出生起就会酿一

坛红酒封存着,直到将来儿媳妇或女儿坐月子时用。建瓯人坐月子需食用红酒炖鸡,用陈年老红酒不仅醇香极至,而且更利于产妇身体恢复。

建瓯人不仅酿酒十分普遍,饮酒、用酒还十分广泛。冬天晚上,人们喜欢热一杯自家酿的红酒,暖胃祛寒,美美入睡。而农村里不仅人喝酒,耕牛和母猪也喝酒。在寒冬腊月,母猪产崽和耕牛冬耕,必用中药当归浸泡红酒灌喂,以活血升温,抵御风寒,安全过冬。平日里,人们凡有烹煮鸡鸭鱼肉等荤类食品,不像外地那样,或用花椒或用生姜或用咖喱来除腥压臊,而是用红酒来除腥增香,此为祖孙世代传承,长久不变。人们还善于用红酒和酒糟腌制诸如醉蟹、醉翅、醉爪、醉舌、醉虾和糟鱼、糟芋、糟蕨、糟笋、糟腌蛋等各类家方菜。

酒,伴建瓯人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由于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酒。满月、周岁、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庆寿等无一不用红酒。

冬季的建瓯,时时飘着糯米香,红酒香;建瓯的四季,让你醉于飘香的酒城!

酒城飘香□范惠玲

上个世纪60、70年代,每个乡村都办了小学,学龄儿童基本上都有书读了。但是,这时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因解放初期没有办小学,有很多人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当时的乡村老师,除白天要教小学生外,夜晚还要教成年人识字扫盲班。

我当时在乡村当民办教师,就担负着整个村子白天教小孩,晚上教大人的工作。

白天的课好上,晚上的课就不好上了,只有一本《扫盲课本》,是以识字为主的,虽然很简单,只要求能认、能读、能写就可以了。但是,当时对学文化要求特别迫切的青壮年来说,这识字课本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二十来岁的青年,眼看着弟弟、妹妹都有学上,比自己强了,不甘落后,还想唱歌,读报,学会记工分,当会计等等。而这些,他们都嘻嘻哈哈地,理所当然地要我这个夜校班的老师来教。

教就教吧,身为民办教师,通过这些也能搞好干群关系,得到好评。于是,我在夜校班里,增加了学打算盘,教加减乘除;教唱歌。

想不到过了些日子,村干部到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开会时,领回了扫盲班的奖状,说村子里的夜校班,是全公社办得最出色的。大家把奖状贴在夜校班正面的墙上,个个高兴得差点没笑歪了嘴!

这说来是件好事,村子的干部、群众见我就夸,但是也给我带来麻烦。麻烦出自夜校班里的几个20多岁的青年妇女,她们上夜校班的积极性更加十倍、百倍地高涨起来,每天早早地吃完晚饭,就三三俩俩地到我家里来,催、等我这个老师快些去夜校班上课,嘻嘻哈哈的笑声,飘在我的饭桌旁……

这让我的妻子“看不惯”了,其实是“吃醋”了。她当面虽然不说,但也竟敢给她们脸色看。那些年青妇女却不怕,他们大大咧咧的,虽然看出来了,但是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

我却没有她们大胆,虽然身正不怕影邪,但是妻子的心里一旦对丈夫进行了胡思乱猜,是很难解消的。我担心她会乱说出什

么话来。我暗暗地观察着妻子,发现

了更加糟糕的行为,她晚上开始悄悄地跟踪我了,常常只是前我一步回家。

我又转念一想,这样反而更好,我光明正大,作风正派,思想没歪,晚上在夜校班辛辛苦苦地教,让她看看也好呢!我假装丝毫不知道,让她不须提防地,轻快地,大胆地跟踪吧!我也由此更加安心地教夜校班了!

由于白天晚上都很忙,慢慢地,我把妻子“吃醋”“跟踪”的事也忘记了。可是那几个年青的女学员,也还是天天老样子,每天早早地吃完晚饭到我家里来,总是嘻嘻哈哈的,有时同我一起走,有时把我妻子先拉走。我不知道她们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有一次,我因连续在公社开会几天,下午回到家里已经很晚,正是上夜校班的时候了,可是一看,家里一个人影也没有,不爱串门的妻子也没在家。

我家离夜校班不远,站在大门口隐隐约约听见夜校班里有歌声传出.,就急急忙忙地往夜校班跑去。

离夜校班越来越近,歌声越来越宏亮。唱的就是我去开会以前抄好的,还没有来得急挂到夜校班的那首新歌。从传来的歌声听得出来,是在教唱,领唱的声音听不清楚,跟唱的声音很响亮,分明是全班的学员。

我更觉得奇怪了,这首歌是我刚从学校订的《歌曲》上抄下来的,我正利用饭前饭后的短暂时间学习歌谱,才有些入门,歌词还没有唱顺唱熟,谁就在我的夜校班里教了起来?

我带着好奇的心情,放快了脚步,窜进了夜校班,只见全班的男女学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抬着头张嘴学唱。——我一看讲台上、黑板上挂的正是我抄好的那首歌,旁边拿着教鞭正在领唱的,竟是我的妻子!

一个星期以后,大队长(相当于现在村主任)对我说,村里的夜校班由我妻子教,每个月补50个工分(五个劳动日),这样可以减轻一些我的负担,也可以增加收入。

我满怀欣喜地同意了。

“跟踪”□黄义正

眼下的冬令时节,建阳的蔬菜上市了,潭城本地土产的白菜、冬笋、芋子……一件件都好吃爽口,且又价格经济、实惠。

在这些最让人不可胜数的可口蔬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水南芥菜了。

水南芥菜,产于建阳区的潭城街道水南村,故而称为“水南芥菜”。芥菜,为普通蔬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冬春季节,叶子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到处可见种植。芥菜可煮食或炒食,或晾晒腌制成酸菜或咸菜食用。

水南芥菜,属建阳水南当地农民传统种植的独特蔬菜品种,表面看与普通芥菜没什么不同,可质量上有较大差距,水南芥菜的主要特点是:细纤维、易煮、易熟、味鲜爽、口感好。

冬令时节,潭城居民上街多会买水南芥菜,它是建阳百姓的当家蔬菜之一,将水南芥菜买回家洗净后,清炒一下,端上饭桌,菜叶绿油油,菜茎则肉厚质嫩,吃下去清甜爽口,带着微微的苦而甘,且无菜渣,让满桌的家人都为之欢呼。

在潭城,大凡宴席的最后,待客的主人都会点上一道“芥菜米汤”或“水煮芥菜”,主要原因是:水南芥菜吃起来有一点点苦味,但其苦味有回甘,而且正是这一点点苦味,令水南芥菜能消去其它肉类食物的油腻。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独特的爽口之感,使

水南芥菜在建阳本地冬令时节的“蔬菜界”里“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老诗人闲云有诗云:“闽山建水物华天,冬笋春菇次第鲜。最爱潭城霜雪后,水南芥菜透心甜。”

据水南当地的老菜农介绍,水南芥菜之所以有这一独特口感与营养价值,主要原因是水南土壤成份与别处不同,以及菜地朝东北(日照影响)的独特地理位置所致。

老菜农的介绍是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水南芥菜这样受人欢迎,还与水南的菜农们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去水南同学家玩,站在同学家的阳台上,就可看到水南菜农们冒着酷暑在菜地里辛勤的劳作。

他们的辛勤劳作让我想起唐朝的宰相、诗人李绅所作的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悯农?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朋友们,当你在品尝具有独特爽口的水南芥菜时,请你一定不要忘记,在菜地里辛勤劳作的水南菜农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使水南芥菜更加的爽脆可口、鲜甜味美。

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远近闻名的建阳水南芥菜能获得继“建阳桔柚”、“建阳建盏”之后,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

水南芥菜透心甜□陈建平

我出生在麻沙,我的家族在麻沙生活了近900年。南宋的麻沙,我的祖先祝穆隐居在水之南的两棵大樟树下,自号“樟隐”。樟隐先生在隐居时,撰著了两部大型类书,《方舆胜览》和《事文类聚》。《方舆胜览》是南宋地理总志,《事文类聚》收集了从古代到南宋的大量诗文。祝穆勤于著述,生活俭朴,如今,这种传统依然流淌在《祝氏宗谱》中。

再次翻开《祝氏宗谱》,在“族规”的第一栏便是:“天之降才也,厚薄有异……国有学,而闾有师。……吾宗风朴而淳,俗勤而俭。”小时候,父亲承继家族之风,常对我说:“家俭人勤,多读书,不可玩物丧志。”

那时,我们家经济拮据。爷爷年老,身体不好,我们姐弟三人年幼,都在读书。家中仅仅靠当时还是民师的父亲那一点工资收入,母亲是位非常勤劳的农民,一有时间就为村民缝补衣服。父亲常说:“家俭人勤,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很好。”有一年过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准备了过年的新衣,因爷爷生病,会缝衣服的母亲竟然也无钱买布为我们姐弟缝制新衣。就在临近过年的前两天晚上,夜已静,村子里冬天的夜只有几声犬吠。我睡梦中好像听见缝纫机的“笃笃”声音。第二天一早,我们姐弟的床前各多了一件新衣,原来,勤劳的妈妈为了让我们在新年能穿上新衣,用以前缝衣服时余下的布块拼接后,为我们做了一件件时尚的衣服。勤劳能干的妈妈让我们在家境拮据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一家仍按父亲的要求,穿着得体,不讲究花俏。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母总是忙碌,种菜、喂猪、养鸡鸭。妈妈为乡民缝补衣服,爸爸则上山砍竹子卖给厘竹厂,或做成一把把小竹椅,卖给需要的人。父母努力挣些钱贴补家用。

尽管经济拮据,父母却始终支持我们的学习,他们总是说:“居家过日子,处处得精打细算。该花的钱要舍得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平时生活上可以节俭,但用于学习上的钱一定要舍得花。”从我读小学开始,每年父母总会从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为我们订《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书。长大了就订《人民文学》《文汇报》等杂志,直到现在,我弟家中还珍藏着许多以前的杂志。父亲常鼓励我们的一句话是:“年少读书,志在千里。”为了培养我们独立阅读的能力,父亲在我们一入学就教我们使用《四角号码》词典。父亲教我们背的查字典口绝:“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带横变零头。”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就这样我们姐弟渐渐养成了对文字的热爱,我们从文字里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都是有关读书的。父亲对我说,读书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对我们学习要求极严。暑假,中午的时光,是我们姐弟读书、背诗的时间。一天中午,贪玩的我们趁父母午休时,偷偷地溜出家门……回家之后,父亲手拿戒尺,一脸严肃地坐在家中的大厅上等待我们。那天我们姐弟的手心上留下几条深深的痕迹。最后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没出息的家伙,怎么可以玩物丧志?”妈妈则意味深长地说:“再聪明、再有天赋的人,要是很懒惰,肯定成不了大事。”直到现在,我仍清清楚楚地记住那个夏日午时的阳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我已忘记,但父母为我们买《辞海》的事,我记忆犹新。那年的暑假,念初一的大弟与我在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时,发现有许多的词我们读不懂。我翻起了爸爸给我买的《四角号码词典》,词典中的词汇太少没找到。弟弟则去找《汉语词典》也没有。那时没有网络,我们就想,还有比词典更好的字典吗?我姐弟跑去问父亲,父亲说:“要想拥有大量的词汇,只有《辞海》。”于是我们姐弟每每阅读出现困难,就想着有《辞海》就好了。一天,父亲到县城回来告诉我们说:“《辞海》很贵,要近一百元。”那年父亲的工资一个月还不足八十元,想买《辞海》谈何容易?后来妈妈知道了,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头猪给卖了。父亲带着卖猪的钱到县城给我们买了一套上中下三册的《辞海》。这套书现珍藏在弟弟家中,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

书滋养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天空变得辽阔,给了我别样的人生。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我们姐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院校,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时光茌苒,买书已成了我们的嗜好,弟弟更是离谱,外出旅游时遇上书店与书摊也要看看,别人外出是买纪念品,而他则是成摞的书背回家,老被笑话。我呢?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邮局订书,每年非订上几本杂志,买几本好书不可,所以家中的《小说月报》《读者》,一堆堆叠放在床头。闲暇之余,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让我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感受异域风情。偶读到励志之作,也能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可这一切都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诗书传家、勤俭持家,祝家古训已近900年,那是份心中的力量,那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家族的性格,这就是家风。我们要秉承祖志,矢志不移,生生不息,让家声远播。

诗书传家

勤俭继世

祝娟

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金色年华 春天龙 摄

我的家风故事说 古 谈 今

八 方 风 物

朝 花 夕 拾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