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芥菜透心甜 -...

1
MINBEIDAILY 2018.1.7 星期日 07 责任校对:姚俊云 电话: 8827770 副刊部主办 责任编辑:杨希希 生活纪事 SHENGHUOJISHI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你若闻着千年醇香来到闽北建瓯, 饮一瓢甘甜,定会醉了你! 建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酒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起商周,兴 秦汉,盛唐宋,昌明清,古城建瓯,烧坊遍 地满城香,现今,名酒佳酿美名扬。 建瓯素有“酒城”美称。且不说建瓯 酒厂酿制的白酒系列“福矛窖酒”、“双龙 戏珠”等美名醇香扬四方,单说建瓯人居 家必自酿红米酒(当地人称红酒),足 已满城飘香。 每年立冬至冬至期间,是建瓯人自 家酿酒的好时节。说是立冬前气温过 高,而过了冬至的水质不好,均不宜酿 酒。所以,从立冬开始,家家户户就陆陆 续续开始酿酒了。选个好天气,上市场 买糯米和红。立冬那天,市场上就开 始多了些卖糯米和卖红的摊子。据人 们的传统经验,圆糯米产酒多,建瓯房道 乡或玉山乡的红发酵好。所以,卖圆 糯米的摊子,和卖房道或玉山红的摊 子特别有市场,备受人们的青睐。按传 统酿酒配方,酿一坛酒,需 40 斤糯米、 5 斤红。大家都会多买几斤糯米,便于 蒸好时先吃些。不但自家人吃还得分给 左右邻居,说是分些糯米给人家吃,你家 的酒便会酿得更好。 小时候,人们家里都用大锅灶大口 锅大蒸桶,酿酒时都在自家蒸糯米。将 糯米洗净装进饭甑桶里,放进大锅里蒸, 锅底下烧着柴火,不一会儿家里便弥漫 着糯米香。孩子们围着锅台不肯散去, 等着吃那一团糯米饭。糯米味儿在空中 飘散,邻居们闻到了就知道谁家在酿酒 了,一会儿,就会接到酿酒人家送来的一 小碗热腾腾的糯米饭。酿酒的糯米要蒸 得稍硬些,出锅后趁热将糯米抓成结实 的小饭团,咬一口硬中带黏、黏中带香、 香中带甜,好吃极了。 如今家里用液化气灶小口锅,无法 蒸几十斤糯米,这并不影响建瓯人自家 酿酒。 市场上兴起了代蒸酿酒糯米行当, 他们垒起大锅灶,置了大口锅,烧柴火或 煤球,代蒸一斤糯米 3 元。人们需酿酒, 就将糯米送到代蒸点蒸好后拿回家即 可。同样可吃到热腾腾的糯米,同样可 将糯米分些给左邻右舍,一点都不耽 误。人们家里都备有两坛红酒轮着喝, 每年都会酿一坛酒,当年酿的酒明年 喝。有许多人家打孩子出生起就会酿一 坛红酒封存着,直到将来儿媳妇或女儿 坐月子时用。建瓯人坐月子需食用红酒 炖鸡,用陈年老红酒不仅醇香极至,而且 更利于产妇身体恢复。 建瓯人不仅酿酒十分普遍,饮酒、用 酒还十分广泛。冬天晚上,人们喜欢热 一杯自家酿的红酒,暖胃祛寒,美美入 睡。而农村里不仅人喝酒,耕牛和母猪 也喝酒。在寒冬腊月,母猪产崽和耕牛 冬耕,必用中药当归浸泡红酒灌喂,以活 血升温,抵御风寒,安全过冬。平日里, 人们凡有烹煮鸡鸭鱼肉等荤类食品,不 像外地那样,或用花椒或用生姜或用咖 喱来除腥压臊,而是用红酒来除腥增香, 此为祖孙世代传承,长久不变。人们还 善于用红酒和酒糟腌制诸如醉蟹、醉翅、 醉爪、醉舌、醉虾和糟鱼、糟芋、糟蕨、糟 笋、糟腌蛋等各类家方菜。 酒,伴建瓯人终身。凡是地道的建 瓯人,由于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 离不开酒。满月、周岁、结婚、考取、乔 迁、入殓、出葬、庆寿等无一不用红酒。 冬季的建瓯,时时飘着糯米香,红酒 香;建瓯的四季,让你醉于飘香的酒城! 酒城飘香 □范惠玲 上个世纪 60 70 年代,每个乡 村都办了小学,学龄儿童基本上 都有书读了。但是,这时二三十 岁的青壮年,因解放初期没有办 小学,有很多人还是目不识丁的 文盲。所以当时的乡村老师,除 白天要教小学生外,夜晚还要教 成年人识字扫盲班。 我当时在乡村当民办教师, 就担负着整个村子白天教小孩, 晚上教大人的工作。 白天的课好上,晚上的课就 不好上了,只有一本《扫盲课本》, 是以识字为主的,虽然很简单,只 要求能认、能读、能写就可以了。 但是,当时对学文化要求特别迫 切的青壮年来说,这识字课本远 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 二十来岁的青年,眼看着弟弟、妹 妹都有学上,比自己强了,不甘落 后,还想唱歌,读报,学会记工分, 当会计等等。而这些,他们都嘻 嘻哈哈地,理所当然地要我这个 夜校班的老师来教。 教就教吧,身为民办教师,通 过这些也能搞好干群关系,得到好 评。于是,我在夜校班里,增加了 学打算盘,教加减乘除;教唱歌。 想不到过了些日子,村干部 到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开 会时,领回了扫盲班的奖状,说村 子里的夜校班,是全公社办得最 出色的。大家把奖状贴在夜校班 正面的墙上,个个高兴得差点没 笑歪了嘴! 这说来是件好事,村子的干 部、群众见我就夸,但是也给我带 来麻烦。麻烦出自夜校班里的几 20 多岁的青年妇女,她们上夜 校班的积极性更加十倍、百倍地 高涨起来,每天早早地吃完晚饭, 就三三俩俩地到我家里来,催、等 我这个老师快些去夜校班上课, 嘻嘻哈哈的笑声,飘在我的饭桌 旁…… 这让我的妻子“看不惯”了, 其实是“吃醋”了。她当面虽然不 说,但也竟敢给她们脸色看。那 些年青妇女却不怕,他们大大咧 咧的,虽然看出来了,但是一点也 没有不好意思。 我却没有她们大胆,虽然身 正不怕影邪,但是妻子的心里一 旦对丈夫进行了胡思乱猜,是很 难解消的。我担心她会乱说出什 么话来。 我暗暗地观察着妻子,发现 了更加糟糕的行为,她晚上开始 悄悄地跟踪我了,常常只是前我 一步回家。 我又转念一想,这样反而更 好,我光明正大,作风正派,思想 没歪,晚上在夜校班辛辛苦苦地 教,让她看看也好呢!我假装丝 毫不知道,让她不须提防地,轻快 地,大胆地跟踪吧!我也由此更 加安心地教夜校班了! 由于白天晚上都很忙,慢慢 地,我把妻子“吃醋”“跟踪”的事 也忘记了。可是那几个年青的女 学员,也还是天天老样子,每天早 早地吃完晚饭到我家里来,总是 嘻嘻哈哈的,有时同我一起走,有 时把我妻子先拉走。我不知道她 们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有一次,我因连续在公社开 会几天,下午回到家里已经很晚, 正是上夜校班的时候了,可是一 看,家里一个人影也没有,不爱串 门的妻子也没在家。 我家离夜校班不远,站在大 门口隐隐约约听见夜校班里有歌 声传出. ,就急急忙忙地往夜校班 跑去。 离夜校班越来越近,歌声越 来越宏亮。唱的就是我去开会以 前抄好的,还没有来得急挂到夜 校班的那首新歌。从传来的歌声 听得出来,是在教唱,领唱的声音 听不清楚,跟唱的声音很响亮,分 明是全班的学员。 我更觉得奇怪了,这首歌是 我刚从学校订的《歌曲》上抄下来 的,我正利用饭前饭后的短暂时 间学习歌谱,才有些入门,歌词还 没有唱顺唱熟,谁就在我的夜校 班里教了起来? 我带着好奇的心情,放快了脚 步,窜进了夜校班,只见全班的男 女学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聚 精会神地抬着头张嘴学唱。我一看讲台上、黑板上挂的正是 我抄好的那首歌,旁边拿着教鞭 正在领唱的,竟是我的妻子! 一个星期以后,大队长(相当 于现在村主任)对我说,村里的夜 校班由我妻子教,每个月补50 个工 分(五个劳动日),这样可以减轻一 些我的负担,也可以增加收入。 我满怀欣喜地同意了。 “跟踪” □黄义正 眼下的冬令时节,建阳的蔬菜上市了,潭 城本地土产的白菜、冬笋、芋子……一件件都 好吃爽口,且又价格经济、实惠。 在这些最让人不可胜数的可口蔬菜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水南芥菜了。 水南芥菜,产于建阳区的潭城街道水南 村,故而称为“水南芥菜”。芥菜,为普通蔬 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冬春季节,叶 子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到处可见种植。芥 菜可煮食或炒食,或晾晒腌制成酸菜或咸菜 食用。 水南芥菜,属建阳水南当地农民传统种 植的独特蔬菜品种,表面看与普通芥菜没什 么不同,可质量上有较大差距,水南芥菜的主 要特点是:细纤维、易煮、易熟、味鲜爽、口感 好。 冬令时节,潭城居民上街多会买水南芥 菜,它是建阳百姓的当家蔬菜之一,将水南芥 菜买回家洗净后,清炒一下,端上饭桌,菜叶 绿油油,菜茎则肉厚质嫩,吃下去清甜爽口, 带着微微的苦而甘,且无菜渣,让满桌的家人 都为之欢呼。 在潭城,大凡宴席的最后,待客的主人都 会点上一道“芥菜米汤”或“水煮芥菜”,主要 原因是:水南芥菜吃起来有一点点苦味,但其 苦味有回甘,而且正是这一点点苦味,令水南 芥菜能消去其它肉类食物的油腻。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独特的爽口之感,使 水南芥菜在建阳本地冬令时节的“蔬菜界”里 “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老诗人闲云有诗云:“闽山建水物华天, 冬笋春菇次第鲜。最爱潭城霜雪后,水南芥 菜透心甜。” 据水南当地的老菜农介绍,水南芥菜之 所以有这一独特口感与营养价值,主要原因 是水南土壤成份与别处不同,以及菜地朝东 北(日照影响)的独特地理位置所致。 老菜农的介绍是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水 南芥菜这样受人欢迎,还与水南的菜农们辛 勤劳动是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当学生的时 候,有一年暑假去水南同学家玩,站在同学家 的阳台上,就可看到水南菜农们冒着酷暑在 菜地里辛勤的劳作。 他们的辛勤劳作让我想起唐朝的宰相、 诗人李绅所作的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悯 ? 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朋友们,当你在品尝具有独特爽口的水 南芥菜时,请你一定不要忘记,在菜地里辛勤 劳作的水南菜农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 勤劳作,才使水南芥菜更加的爽脆可口、鲜甜 味美。 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远近闻名的建 阳水南芥菜能获得继“建阳桔柚”、“建阳建 盏”之后,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 号。 水南芥菜透心甜 □陈建平 我出生在麻沙,我的家族在麻沙生活 了近 900 年。南宋的麻沙,我的祖先祝穆 隐居在水之南的两棵大樟树下,自号“樟 隐”。樟隐先生在隐居时,撰著了两部大型 类书,《方舆胜览》和《事文类聚》。《方舆胜 览》是南宋地理总志,《事文类聚》收集了从 古代到南宋的大量诗文。祝穆勤于著述, 生活俭朴,如今,这种传统依然流淌在《祝 氏宗谱》中。 再次翻开《祝氏宗谱》,在“族规”的第 一栏便是:“天之降才也,厚薄有异……国 有学,而闾有师。……吾宗风朴而淳,俗 勤而俭。”小时候,父亲承继家族之风,常 对我说:“家俭人勤,多读书,不可玩物丧 志。” 那时,我们家经济拮据。爷爷年老,身 体不好, 我们姐弟三人年幼,都在读书。家 中仅仅靠当时还是民师的父亲那一点工资 收入, 母亲是位非常勤劳的农民,一有时间 就为村民缝补衣服。父亲常说:“家俭人 勤,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很好。”有一年过年, 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准备了过年的新 衣,因爷爷生病,会缝衣服的母亲竟然也无 钱买布为我们姐弟缝制新衣。就在临近过 年的前两天晚上,夜已静,村子里冬天的夜 只有几声犬吠。我睡梦中好像听见缝纫机 的“笃笃”声音。第二天一早,我们姐弟的 床前各多了一件新衣,原来,勤劳的妈妈为 了让我们在新年能穿上新衣,用以前缝衣 服时余下的布块拼接后,为我们做了一件 件时尚的衣服。勤劳能干的妈妈让我们在 家境拮据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一家仍按 父亲的要求,穿着得体,不讲究花俏。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母总是忙碌,种菜、喂猪、养鸡鸭。妈 妈为乡民缝补衣服,爸爸则上山砍竹子卖给厘竹厂,或做成一把把 小竹椅,卖给需要的人。父母努力挣些钱贴补家用。 尽管经济拮据,父母却始终支持我们的学习,他们总是说:“居 家过日子,处处得精打细算。该花的钱要舍得花,不该花的钱一分 也不能花。平时生活上可以节俭,但用于学习上的钱一定要舍得 花。”从我读小学开始,每年父母总会从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为我 们订《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书。长大了就订《人民文学》《文汇 报》等杂志,直到现在,我弟家中还珍藏着许多以前的杂志。父亲 常鼓励我们的一句话是:“年少读书,志在千里。”为了培养我们独 立阅读的能力,父亲在我们一入学就教我们使用《四角号码》词 典。父亲教我们背的查字典口绝:“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 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带横变零头。”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 就这样我们姐弟渐渐养成了对文字的热爱, 我们从文字里认识到 更加广阔的世界。 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都是有关读书的。父亲对我说, 读书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对我们学习要求极严。暑假,中午 的时光,是我们姐弟读书、背诗的时间。一天中午,贪玩的我们趁 父母午休时,偷偷地溜出家门……回家之后,父亲手拿戒尺,一脸 严肃地坐在家中的大厅上等待我们。那天我们姐弟的手心上留下 几条深深的痕迹。最后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没出息的家伙,怎么 可以玩物丧志?”妈妈则意味深长地说:“再聪明、再有天赋的人,要 是很懒惰,肯定成不了大事。”直到现在,我仍清清楚楚地记住那个 夏日午时的阳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我已忘记,但父母为我们买《辞海》的事, 我记忆犹新。那年的暑假,念初一的大弟与我在读《三国演义》与 《水浒传》时,发现有许多的词我们读不懂。我翻起了爸爸给我买 的《四角号码词典》,词典中的词汇太少没找到。弟弟则去找《汉语 词典》也没有。那时没有网络,我们就想,还有比词典更好的字典 吗?我姐弟跑去问父亲,父亲说:“要想拥有大量的词汇,只有《辞 海》。”于是我们姐弟每每阅读出现困难,就想着有《辞海》就好了。 一天,父亲到县城回来告诉我们说:“《辞海》很贵,要近一百元。”那 年父亲的工资一个月还不足八十元,想买《辞海》谈何容易?后来 妈妈知道了,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 一头猪给卖了。父亲带 着卖猪的钱到县城给我们买了一套上中下三册的《辞海》。这套书 现珍藏在弟弟家中,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 书滋养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天空变得辽阔,给了我别样的 人生。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我们姐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 专院校,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时光茌苒,买书已成了我们的嗜好,弟弟更是离谱,外出旅游 时遇上书店与书摊也要看看,别人外出是买纪念品,而他则是成摞 的书背回家,老被笑话。我呢?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邮局订书, 每年非订上几本杂志,买几本好书不可,所以家中的《小说月报》 《读者》,一堆堆叠放在床头。闲暇之余,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让 我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感受异域风情。偶读到励志之作,也 能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 读到几首好诗,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 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可这 一切都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 给我们的孩子。 诗书传家、勤俭持家,祝家古训已近 900 年,那是份心中的力 量,那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家族的性格,这就是家风。我们要秉 承祖志,矢志不移,生生不息,让家声远播。 金色年华 春天龙 我的家风故事 说古谈今 八方风物 朝花夕拾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Feb-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MINBEIDAILY2018.1.7星期日

07责任校对:姚俊云

电话:8827770副刊部主办

责任编辑:杨希希 生活纪事SHENGHUOJISHI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你若闻着千年醇香来到闽北建瓯,饮一瓢甘甜,定会醉了你!

建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酒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起商周,兴秦汉,盛唐宋,昌明清,古城建瓯,烧坊遍地满城香,现今,名酒佳酿美名扬。

建瓯素有“酒城”美称。且不说建瓯酒厂酿制的白酒系列“福矛窖酒”、“双龙戏珠”等美名醇香扬四方,单说建瓯人居家必自酿红粬米酒(当地人称红酒),足已满城飘香。

每年立冬至冬至期间,是建瓯人自家酿酒的好时节。说是立冬前气温过高,而过了冬至的水质不好,均不宜酿酒。所以,从立冬开始,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开始酿酒了。选个好天气,上市场买糯米和红粬。立冬那天,市场上就开

始多了些卖糯米和卖红粬的摊子。据人们的传统经验,圆糯米产酒多,建瓯房道乡或玉山乡的红粬发酵好。所以,卖圆糯米的摊子,和卖房道或玉山红粬的摊子特别有市场,备受人们的青睐。按传统酿酒配方,酿一坛酒,需40斤糯米、5斤红粬。大家都会多买几斤糯米,便于蒸好时先吃些。不但自家人吃还得分给左右邻居,说是分些糯米给人家吃,你家的酒便会酿得更好。

小时候,人们家里都用大锅灶大口锅大蒸桶,酿酒时都在自家蒸糯米。将糯米洗净装进饭甑桶里,放进大锅里蒸,锅底下烧着柴火,不一会儿家里便弥漫着糯米香。孩子们围着锅台不肯散去,等着吃那一团糯米饭。糯米味儿在空中飘散,邻居们闻到了就知道谁家在酿酒

了,一会儿,就会接到酿酒人家送来的一小碗热腾腾的糯米饭。酿酒的糯米要蒸得稍硬些,出锅后趁热将糯米抓成结实的小饭团,咬一口硬中带黏、黏中带香、香中带甜,好吃极了。

如今家里用液化气灶小口锅,无法蒸几十斤糯米,这并不影响建瓯人自家酿酒。

市场上兴起了代蒸酿酒糯米行当,他们垒起大锅灶,置了大口锅,烧柴火或煤球,代蒸一斤糯米3元。人们需酿酒,就将糯米送到代蒸点蒸好后拿回家即可。同样可吃到热腾腾的糯米,同样可将糯米分些给左邻右舍,一点都不耽误。人们家里都备有两坛红酒轮着喝,每年都会酿一坛酒,当年酿的酒明年喝。有许多人家打孩子出生起就会酿一

坛红酒封存着,直到将来儿媳妇或女儿坐月子时用。建瓯人坐月子需食用红酒炖鸡,用陈年老红酒不仅醇香极至,而且更利于产妇身体恢复。

建瓯人不仅酿酒十分普遍,饮酒、用酒还十分广泛。冬天晚上,人们喜欢热一杯自家酿的红酒,暖胃祛寒,美美入睡。而农村里不仅人喝酒,耕牛和母猪也喝酒。在寒冬腊月,母猪产崽和耕牛冬耕,必用中药当归浸泡红酒灌喂,以活血升温,抵御风寒,安全过冬。平日里,人们凡有烹煮鸡鸭鱼肉等荤类食品,不像外地那样,或用花椒或用生姜或用咖喱来除腥压臊,而是用红酒来除腥增香,此为祖孙世代传承,长久不变。人们还善于用红酒和酒糟腌制诸如醉蟹、醉翅、醉爪、醉舌、醉虾和糟鱼、糟芋、糟蕨、糟笋、糟腌蛋等各类家方菜。

酒,伴建瓯人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由于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酒。满月、周岁、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庆寿等无一不用红酒。

冬季的建瓯,时时飘着糯米香,红酒香;建瓯的四季,让你醉于飘香的酒城!

酒城飘香□范惠玲

上个世纪60、70年代,每个乡村都办了小学,学龄儿童基本上都有书读了。但是,这时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因解放初期没有办小学,有很多人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当时的乡村老师,除白天要教小学生外,夜晚还要教成年人识字扫盲班。

我当时在乡村当民办教师,就担负着整个村子白天教小孩,晚上教大人的工作。

白天的课好上,晚上的课就不好上了,只有一本《扫盲课本》,是以识字为主的,虽然很简单,只要求能认、能读、能写就可以了。但是,当时对学文化要求特别迫切的青壮年来说,这识字课本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二十来岁的青年,眼看着弟弟、妹妹都有学上,比自己强了,不甘落后,还想唱歌,读报,学会记工分,当会计等等。而这些,他们都嘻嘻哈哈地,理所当然地要我这个夜校班的老师来教。

教就教吧,身为民办教师,通过这些也能搞好干群关系,得到好评。于是,我在夜校班里,增加了学打算盘,教加减乘除;教唱歌。

想不到过了些日子,村干部到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开会时,领回了扫盲班的奖状,说村子里的夜校班,是全公社办得最出色的。大家把奖状贴在夜校班正面的墙上,个个高兴得差点没笑歪了嘴!

这说来是件好事,村子的干部、群众见我就夸,但是也给我带来麻烦。麻烦出自夜校班里的几个20多岁的青年妇女,她们上夜校班的积极性更加十倍、百倍地高涨起来,每天早早地吃完晚饭,就三三俩俩地到我家里来,催、等我这个老师快些去夜校班上课,嘻嘻哈哈的笑声,飘在我的饭桌旁……

这让我的妻子“看不惯”了,其实是“吃醋”了。她当面虽然不说,但也竟敢给她们脸色看。那些年青妇女却不怕,他们大大咧咧的,虽然看出来了,但是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

我却没有她们大胆,虽然身正不怕影邪,但是妻子的心里一旦对丈夫进行了胡思乱猜,是很难解消的。我担心她会乱说出什

么话来。我暗暗地观察着妻子,发现

了更加糟糕的行为,她晚上开始悄悄地跟踪我了,常常只是前我一步回家。

我又转念一想,这样反而更好,我光明正大,作风正派,思想没歪,晚上在夜校班辛辛苦苦地教,让她看看也好呢!我假装丝毫不知道,让她不须提防地,轻快地,大胆地跟踪吧!我也由此更加安心地教夜校班了!

由于白天晚上都很忙,慢慢地,我把妻子“吃醋”“跟踪”的事也忘记了。可是那几个年青的女学员,也还是天天老样子,每天早早地吃完晚饭到我家里来,总是嘻嘻哈哈的,有时同我一起走,有时把我妻子先拉走。我不知道她们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有一次,我因连续在公社开会几天,下午回到家里已经很晚,正是上夜校班的时候了,可是一看,家里一个人影也没有,不爱串门的妻子也没在家。

我家离夜校班不远,站在大门口隐隐约约听见夜校班里有歌声传出.,就急急忙忙地往夜校班跑去。

离夜校班越来越近,歌声越来越宏亮。唱的就是我去开会以前抄好的,还没有来得急挂到夜校班的那首新歌。从传来的歌声听得出来,是在教唱,领唱的声音听不清楚,跟唱的声音很响亮,分明是全班的学员。

我更觉得奇怪了,这首歌是我刚从学校订的《歌曲》上抄下来的,我正利用饭前饭后的短暂时间学习歌谱,才有些入门,歌词还没有唱顺唱熟,谁就在我的夜校班里教了起来?

我带着好奇的心情,放快了脚步,窜进了夜校班,只见全班的男女学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抬着头张嘴学唱。——我一看讲台上、黑板上挂的正是我抄好的那首歌,旁边拿着教鞭正在领唱的,竟是我的妻子!

一个星期以后,大队长(相当于现在村主任)对我说,村里的夜校班由我妻子教,每个月补50个工分(五个劳动日),这样可以减轻一些我的负担,也可以增加收入。

我满怀欣喜地同意了。

“跟踪”□黄义正

眼下的冬令时节,建阳的蔬菜上市了,潭城本地土产的白菜、冬笋、芋子……一件件都好吃爽口,且又价格经济、实惠。

在这些最让人不可胜数的可口蔬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水南芥菜了。

水南芥菜,产于建阳区的潭城街道水南村,故而称为“水南芥菜”。芥菜,为普通蔬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冬春季节,叶子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到处可见种植。芥菜可煮食或炒食,或晾晒腌制成酸菜或咸菜食用。

水南芥菜,属建阳水南当地农民传统种植的独特蔬菜品种,表面看与普通芥菜没什么不同,可质量上有较大差距,水南芥菜的主要特点是:细纤维、易煮、易熟、味鲜爽、口感好。

冬令时节,潭城居民上街多会买水南芥菜,它是建阳百姓的当家蔬菜之一,将水南芥菜买回家洗净后,清炒一下,端上饭桌,菜叶绿油油,菜茎则肉厚质嫩,吃下去清甜爽口,带着微微的苦而甘,且无菜渣,让满桌的家人都为之欢呼。

在潭城,大凡宴席的最后,待客的主人都会点上一道“芥菜米汤”或“水煮芥菜”,主要原因是:水南芥菜吃起来有一点点苦味,但其苦味有回甘,而且正是这一点点苦味,令水南芥菜能消去其它肉类食物的油腻。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独特的爽口之感,使

水南芥菜在建阳本地冬令时节的“蔬菜界”里“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老诗人闲云有诗云:“闽山建水物华天,冬笋春菇次第鲜。最爱潭城霜雪后,水南芥菜透心甜。”

据水南当地的老菜农介绍,水南芥菜之所以有这一独特口感与营养价值,主要原因是水南土壤成份与别处不同,以及菜地朝东北(日照影响)的独特地理位置所致。

老菜农的介绍是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水南芥菜这样受人欢迎,还与水南的菜农们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去水南同学家玩,站在同学家的阳台上,就可看到水南菜农们冒着酷暑在菜地里辛勤的劳作。

他们的辛勤劳作让我想起唐朝的宰相、诗人李绅所作的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悯农?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朋友们,当你在品尝具有独特爽口的水南芥菜时,请你一定不要忘记,在菜地里辛勤劳作的水南菜农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使水南芥菜更加的爽脆可口、鲜甜味美。

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远近闻名的建阳水南芥菜能获得继“建阳桔柚”、“建阳建盏”之后,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

水南芥菜透心甜□陈建平

我出生在麻沙,我的家族在麻沙生活了近900年。南宋的麻沙,我的祖先祝穆隐居在水之南的两棵大樟树下,自号“樟隐”。樟隐先生在隐居时,撰著了两部大型类书,《方舆胜览》和《事文类聚》。《方舆胜览》是南宋地理总志,《事文类聚》收集了从古代到南宋的大量诗文。祝穆勤于著述,生活俭朴,如今,这种传统依然流淌在《祝氏宗谱》中。

再次翻开《祝氏宗谱》,在“族规”的第一栏便是:“天之降才也,厚薄有异……国有学,而闾有师。……吾宗风朴而淳,俗勤而俭。”小时候,父亲承继家族之风,常对我说:“家俭人勤,多读书,不可玩物丧志。”

那时,我们家经济拮据。爷爷年老,身体不好,我们姐弟三人年幼,都在读书。家中仅仅靠当时还是民师的父亲那一点工资收入,母亲是位非常勤劳的农民,一有时间就为村民缝补衣服。父亲常说:“家俭人勤,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很好。”有一年过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准备了过年的新衣,因爷爷生病,会缝衣服的母亲竟然也无钱买布为我们姐弟缝制新衣。就在临近过年的前两天晚上,夜已静,村子里冬天的夜只有几声犬吠。我睡梦中好像听见缝纫机的“笃笃”声音。第二天一早,我们姐弟的床前各多了一件新衣,原来,勤劳的妈妈为了让我们在新年能穿上新衣,用以前缝衣服时余下的布块拼接后,为我们做了一件件时尚的衣服。勤劳能干的妈妈让我们在家境拮据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一家仍按父亲的要求,穿着得体,不讲究花俏。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母总是忙碌,种菜、喂猪、养鸡鸭。妈妈为乡民缝补衣服,爸爸则上山砍竹子卖给厘竹厂,或做成一把把小竹椅,卖给需要的人。父母努力挣些钱贴补家用。

尽管经济拮据,父母却始终支持我们的学习,他们总是说:“居家过日子,处处得精打细算。该花的钱要舍得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平时生活上可以节俭,但用于学习上的钱一定要舍得花。”从我读小学开始,每年父母总会从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为我们订《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书。长大了就订《人民文学》《文汇报》等杂志,直到现在,我弟家中还珍藏着许多以前的杂志。父亲常鼓励我们的一句话是:“年少读书,志在千里。”为了培养我们独立阅读的能力,父亲在我们一入学就教我们使用《四角号码》词典。父亲教我们背的查字典口绝:“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带横变零头。”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就这样我们姐弟渐渐养成了对文字的热爱,我们从文字里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都是有关读书的。父亲对我说,读书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对我们学习要求极严。暑假,中午的时光,是我们姐弟读书、背诗的时间。一天中午,贪玩的我们趁父母午休时,偷偷地溜出家门……回家之后,父亲手拿戒尺,一脸严肃地坐在家中的大厅上等待我们。那天我们姐弟的手心上留下几条深深的痕迹。最后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没出息的家伙,怎么可以玩物丧志?”妈妈则意味深长地说:“再聪明、再有天赋的人,要是很懒惰,肯定成不了大事。”直到现在,我仍清清楚楚地记住那个夏日午时的阳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我已忘记,但父母为我们买《辞海》的事,我记忆犹新。那年的暑假,念初一的大弟与我在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时,发现有许多的词我们读不懂。我翻起了爸爸给我买的《四角号码词典》,词典中的词汇太少没找到。弟弟则去找《汉语词典》也没有。那时没有网络,我们就想,还有比词典更好的字典吗?我姐弟跑去问父亲,父亲说:“要想拥有大量的词汇,只有《辞海》。”于是我们姐弟每每阅读出现困难,就想着有《辞海》就好了。一天,父亲到县城回来告诉我们说:“《辞海》很贵,要近一百元。”那年父亲的工资一个月还不足八十元,想买《辞海》谈何容易?后来妈妈知道了,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头猪给卖了。父亲带着卖猪的钱到县城给我们买了一套上中下三册的《辞海》。这套书现珍藏在弟弟家中,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

书滋养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天空变得辽阔,给了我别样的人生。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我们姐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院校,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时光茌苒,买书已成了我们的嗜好,弟弟更是离谱,外出旅游时遇上书店与书摊也要看看,别人外出是买纪念品,而他则是成摞的书背回家,老被笑话。我呢?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邮局订书,每年非订上几本杂志,买几本好书不可,所以家中的《小说月报》《读者》,一堆堆叠放在床头。闲暇之余,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让我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感受异域风情。偶读到励志之作,也能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可这一切都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诗书传家、勤俭持家,祝家古训已近900年,那是份心中的力量,那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家族的性格,这就是家风。我们要秉承祖志,矢志不移,生生不息,让家声远播。

诗书传家

勤俭继世

祝娟

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金色年华 春天龙 摄

我的家风故事说 古 谈 今

八 方 风 物

朝 花 夕 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