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责在肩上 路在脚下 - chinacourt.orgrmfyb.chinacourt.org/paper/images/2015-11/06/05/2015110605_pdf.… · 实际上,浩浩荡荡的马队一共走了6天。 我骑的是一匹栗色的老马。这一路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第五版 《法律文化周刊》第274期 法律文化部主办▶

内容摘录

在西藏高院工作的漫长岁月里,我经常与马打交道。我对马感情甚笃,除了那次与次仁扎西骑马险渡拉孜河的经历外,马还救过我的命。

1965年6月,靠近中印边境中方实际控制线的朗县一区委书记因与女干部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败露准备外逃,外逃前策划炸毁区委驻地,区党委决定派遣工作组赴当地调查处理此事。调查组阵容庞大,组长由刚从山南行署专员提任自治区高院首任院长的洛桑慈诚担任,区党委组织部一名副部长任副组长。我为秘书。从地图上看,这次我们的行程主要沿着雅鲁藏布江行进,拉萨至泽当(山南行署所在地)通公路,泽当往东南方向,沿雅鲁藏布江南岸,经加查县,要骑三四天马才能到达朗县,而从朗县县委驻地到区委驻地还要骑一两天马,这就是说,从泽当到现场要骑整整5天马。实际上,浩浩荡荡的马队一共走了6天。

我骑的是一匹栗色的老马。这一路

上老马只是迈着碎步不紧不慢地走着,任我如何心焦,扬起鞭儿如何催迫,它都丝毫不介意。这是藏南春日融融的 6月,中午时分高原的阳光是那样的灿烂夺目,一阵阵带着野花清香的熏风迎面拂来……这一切都使我昏昏欲睡。我脱下棉袄搭到马鞍上,便放心地在马背上打起瞌睡来。耳畔单调的“嘚嘚”的马蹄声渐渐地离我远去了……是的,马还在走,那就让它慢慢地走吧……然而,也不知是何时,“嘚嘚”的马蹄声竟兀自停下来。是的,这是匹奸猾的老马,它知道骑在背上的人在打瞌睡,它就偷懒了……我眼皮很重,但意识中却又浮现出次仁扎西扬鞭驱马跃入拉孜河那矫健潇洒的身影,便也下意识地扬起鞭儿,朝马臀轻轻地抽了一下,那马却是丝毫未动。我随即又重重地抽了它第二下,那马仍未动弹,却扬起头颈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悲哀的嘶鸣。我心中疑惑,终于睁开了眼睛——天哪!我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不知何时,马儿已载着我来到了一条古栈道上。这宽不过3尺、在嵌在石壁的木桩上用木板铺就的古栈道位于90°的峭壁之上,内侧是高不见顶的万仞石壁,而外侧数十丈以下则是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从栈道上铺就的木板间隙中望去,那湍急的江水犹如一条翻滚着的雪练,夹杂着巨大的轰鸣声,在江两岸陡峭的山壁间回响奔腾。这么一条窄窄的、破旧得吱吱作响、千疮百孔的栈道,前面还随着山体来了个急转弯。若是我的坐骑不是这么一匹老成持重的老马,能忍辱负重地承受我那无理的鞭笞而屹立在这险地岿然不动;若是马儿负痛不禁朝前猛地一窜,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我忙抱住马头笼向崖里侧,然后轻身翻下马背,牵着缰绳,手扶着石壁一步一步地将自己与马引出了那长达百余米的颤巍巍的天险栈道。

——摘自本书第八章《西藏岁月(二)》

责任编辑 林 淼联系电话 (010)67550745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责在肩上 路在脚下

法官“三读”王信芳

【本期导读】法律之声法律之声法律之声:::论法官的司法定力论法官的司法定力论法官的司法定力法治星空法治星空法治星空:::于程序细节中管窥法治于程序细节中管窥法治于程序细节中管窥法治环球视野环球视野环球视野:::加拿大调解制度的特点加拿大调解制度的特点加拿大调解制度的特点

编者按

《我的大法官之路》一书近日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系李国光同志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记叙了李国光同志从一名法院书记员成长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李国光同志在人民法院工作四十二年,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人民法院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人。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法院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史实,其内容丰富、行文严谨,对培育法院干警健康人格、研究人民法院审判史具有重要意义。

我卸去法官头衔,离开审判岗位之后,随心所欲地浏览不少有用或无用的书籍文章,其中有一些可以归类为传记体。有的写得熠熠生辉,回肠荡气,夺人心魄;有的写得沉静舒缓,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也有的写得浮夸虚躁,华而不实,自我营销;还有的自曝隐私,以丑为美,以吸引读者眼球,提高知名度。总之,有精品也有垃圾。看了李国光同志的《我的大法官之路》书稿,心中不由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觉。这部书不同于由写作“班子”奉命为政要立的传,也不是受雇“枪手”为商界、影视界名人编的回忆录,而是一名资深法官历时几年一字一句写成的货真价实的自传体著作。在我的印象中,因种种不便言说的原因,中国的法官生涯实在过于稀松平常,一般而言似乎不值得述诸文字,但捧读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一个中国法官的人生之旅原来也可以成书,而且是一部有意义有价值的书。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条件就在于传主的法官之路“货色”一定

要好。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法官之路多姿多彩,而有的人的法官之路暗淡无光,甚至为人所不齿。国光同志的大法官之路,我无法用几句话来概括和品评,那一切全在国光同志以冷静的心态,用平实的文字所写的书中。

国光同志的大法官之路起点在雪域高原西藏,终点在京华首都。整整经历了 42个年头,其间经受过几多挫折,饱尝过多少甘苦,恐怕不是用文字所能全然表达的。1985年夏,我和两个同志出差到西藏,那时已任西藏自治区高级法院副院长的国光同志全程陪同我们在藏考察,记得在海拔5000余米羊卓雍湖畔的浪卡子县法院,我真正体会到高原缺氧对人体承受力的冲击,当时我想,我只不过来西藏短短数日,而国光同志竟在这里生活、工作、奋斗了 24个春秋!这要靠什么样的意志、理想、道德、情操来支撑,应是可想而知的。他的付出太多太多,而这块圣土和人民对他的回报同样太多太多,这回报不是财富和声誉,而

是对他的无限信任、关怀和兄弟般的深厚情谊,他在书中就称西藏高院藏族院长子成同志为“我的子成兄弟”。如果将国光同志的法官之路比作一出人生大戏,那么可以说,西藏 24年就是这出戏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在西藏的长期历练,铸就了他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使他对生命价值有了透彻的感情,练出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为他此后逐步迈向共和国大法官岗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西藏 24年的经历,对国光同志来说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国光同志怀着眷恋之情离开西藏之后,赴上海履新,干的还是老本行,先后在高级法院和中级法院任领导职务,由于他全局观念强,政治敏感性强,法治观念强,行政组织领导能力强,而在新的领导岗位上游刃有余。他对法制建设的执著痴心不改,对司法进步的追求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主持或参与经济审判、知识产权审判、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等司法审判领域的创建和推进,卓有成效。作为一名法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他一直在审判“舞台”上大显身手。这不是任何一名法官都能做到的,国光同志做到了,是因为他具备充分的主观条件:一是法律理论功底深厚。所谓“科班出身”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审判实践中刻苦好学,特别对法学和司法工作中的新鲜问题和前沿问题,乐于和勇于探索和研究,时刻“充电”,不断进取,始终处于法治进程的潮头位置。二是司法实践经验丰富。书本给人以知识,实践给人以能力。国光同志是有心人,十分重视经验材料的积累并适时加以提炼,使之转化为新的司法能力要素。他思维敏锐,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善于从看似普普通通的司法现象和案例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他善于

从多个角度审视和处理问题,触类旁通,遇到疑难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他是“多面手”,又有“主攻方向”。我以为国光同志的强项在于民商事审判,不知确否?我想这是国光同志的聪明之处,现代法律浩如烟海、门类繁多,而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不顾自身条件,“战线”拉得太长,就可能“贪多嚼不烂”,到头来充其量仅能够一般应付门面,断难成为国光同志这样的“学者型法官”。国光同志有幸在上海法院工作多年,这对他后来选调到最高人民法院至关重要。如果说在西藏修炼了他的法官人格,那么在上海则全面提升了他的司法能力。

国光同志从基层一路走来,最后步入他法官生涯的巅峰时期,荣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一干又是八年。从地方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审判岗位的转换,对国光同志来说好像不存在一个明显的适应期,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工作,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方面:一是审判案件,几十年地方法院审判实践的经验积累,使他能够驾轻就熟地应对职责范围内各种案件的审判;二是参与或主持关于全国法院工作的宏观决策和指导,诸如参与或主持各类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和定稿,参与或主持司法解释的制订,参与或主持调查研究作出对各级地方法院审判工作的指导,参与或主持相关立法工作及写出建议稿,参与或主持法官培训工作,等等,这一切他都能愉快胜任,干得相当出色;三是审判工作管理,对他分工负责的审判部门和综合性部门,十分重视思想工作和制度建设,严格要求并关心爱护干部。国光同志自称是“完美主义者”,以“完美”自许、自律、自省,毕其职业生涯的全部智慧和精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国光同志堪称审判业务的高手,深谙审判工作的属性规律

和特点,坚定不移地遵从审判工作的独立性、中立性等基本属性。他能够超脱于人情的干扰,抵制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诱惑,始终秉持公正原则。他坚持独立思考,在审判组织内讨论案件时,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主张,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又尊重别人,择善而从,不固执己见。他为人厚道,从不苛求别人,不嫉贤妒能,不张狂妄为,特别是不记“仇”,不因正常的工作意见分歧而影响同志关系。他性格随和、沉稳,处事谨慎,从不轻率莽撞,也不疾言厉色。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官声政绩俱佳。

退休,意味着国光同志的法官生涯大戏最后精彩落幕。但他退而不休,年逾古稀除在全国人大参与立法工作外,还在高等院校的讲坛上向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讲授的内容仍然是他所钟爱的民商法学。

“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大法官们,通过不同或相近的路径,汇集于法官群体的高端,为共同的崇高事业而奋斗,殊途同归也好,同路相随也罢,每个人的大法官之路,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对他人都或多或少有所启迪。国光同志大法官之路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书记员到大法官,一步一个台阶向前迈进;从基层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往上攀登;从青年到壮年直至退休,锲而不舍、心无旁骛,不曾离开过他所深爱的审判工作。山高水长路漫漫,他的大法官之路却没有中断过。这个真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2013年1月24日(作者系原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

书记、常务副院长,本文系作者为本书所作序言)

山高水长路漫漫祝铭山

江必新

国光老院长的《我的大法官之路》即将付梓,作为第一读者,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是一本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文字。读过之后,它已完完全全地流进了我的内心——似无边大海澎湃心潮,如一抹清泉滋润心田……

国光老院长是我国首批评定的大法官之一。虽同操獬豸之业,但他用一生心血对“大法官”这三个字的诠释,仍给我以极大触动,令我感慨万千、启迪万千、镜鉴万千;让我再次思量一名大法官何以称“大”,如何司“法”,以何为“官”;让我更深地去领悟大法官之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

大法官之路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路。国光大法官的人生旅途,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沉浮,面对过无数的挑战困境,迈过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生活可能是残酷的,但必定是公正的。儿时饱受战乱之苦,成就了他生命的顽强和对家国的至爱情怀;童年家道中落之苦,成就了他直面生活的果敢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大学时代物质匮乏与思想禁锢之苦,成就了他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西藏岁月的困难条件与内心孤独之苦,成就了他生命的厚重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黄浦江畔工作的转型之苦,成就了他人生的升华;东交民巷的工作繁重和生活清孤之苦,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和生命价值的升值。虽生时不忘地狱,虽逆境亦畅天怀,我想这是每一位大法官乃至每一位法官都应有的胸襟和情怀。

大法官之路是积沙成塔、厚积薄发之路。如果没有国光大法官 24 年西藏点点滴滴的磨砺,何来不惧大风大浪、大

艰大险的从容?如果不是 42 载从办事员、书记员、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审判庭庭长、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日复一日的历练,如何在审判工作、领导岗位上演绎得心应手的法律技艺?如果不经过整整 23 个年头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主管经济、行政审判工作的积淀,何以塑造一位称职的、值得尊敬的共和国大法官?可见,大法官之路从来没有捷径,惟有置心于一处,积沙成塔,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方能有所成就。

大法官之路是无限忠诚、无私奉献之路。国光大法官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最公平、最正义的法律事业。北大毕业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条件异常艰苦的西藏工作,并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在西藏法院工作期间,虽浮沉起落而不改初衷,虽屡遇险境而百折不挠,为西藏的审判事业、稳定局面全心付出;作为当时西藏高院唯一的汉族副院长,忍受思乡思亲之苦,默默承担重任,多次放弃休假和内调的机会,1985 年从西藏内调时,已是老西藏内调最晚者之一;在上海高院和最高法院主管经济、行政审判工作期间,审批数千件案子,经手数千亿标的数额的金

钱,但从不吃当事人的宴请,从不为亲友或熟人疏通案件,赢得了很好的“官声”。也许人们觉得,大法官不过是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个,但它却是一项特殊的神圣职业——它需要忠诚,拒绝见异思迁;需要奉献,拒绝沽名钓誉;需要勤奋,拒绝虚华浮躁;需要进取,拒绝墨守陈规;需要勇气,拒绝怯懦退缩。对宪法法律的无限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这是共和国大法官的毕生追求;莫将私意入公门,不用公权换私利,这是共和国大法官的伦理底线。

大法官之路是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之路。作为李氏一脉,国光大法官常自检是否有世祖皋陶的贤明和修身,是否有理征为真理而献身的不屈,是否有祖先的宽厚和进取。对于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虽知道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以博得上层或有关方面赏识,换取丰厚的政治经济回报,却不肯用法官的良心和共产党员的党性做交易。我想,在中国社会里,法官也许注定是一个内心纠结的人。价值的抉择、利害的权衡、与同僚的关系、对个案的立场,一定会在不同阶段或多或少地困扰着你我。但是,作为一名大法官,要牢记笔下有善恶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进退荣

辱、笔下有人命关天!为了实现正义,务必要酌理揆情度时事,务必要不宽不猛不因循。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民安若堵;不求人人理解,惟期寸心无愧。

大法官之路是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之路。国光大法官与法律结缘半个多世纪,从事法官生涯 43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8年。在同时代法律人中应该说是事业成功者,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与命运不倦抗争、付出巨大代价的搏击者。在他看来,人生拼搏,实际上是一个事在人为的动态过程;面对挑战,只有两种选择,不是知难而退,就是迎难而进!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过,总是一如既往地拼到底。正是这种挑战自我的精神,使他战胜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开拓出一片又一片的天地。曾为当时全国 30 个高级法院中最年轻的副院长,亦曾为全国经济和行政审判工作的掌舵人。是啊,作为一名大法官,绝不应为了追求清廉的好名声而碌碌无为,绝不应为了少犯或不犯错误而尸餐素位,绝不能满足于没事就是本事而得过且过。惟有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建功业,才能对得起人民的托付。

大法官之路是真情大爱、忧国忧民之路。国光大法官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西藏高原上留下了他与次仁扎西的患难之情、与子成院长的兄弟之情乃至超越人际的与马儿的生死相依之情;家庭里满满地盛着他与妻子凤弟的连理相伴之爱、对儿孙绵绵不绝的舐犊之情;工

作中则是他对人民福祉和国家发展的拳拳赤子之情以及对国运民生的关切、忧虑和期盼。我想,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产生出一名大法官应有的社稷忧患;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在工作中持久地进行灵魂拷问从而获得一名法官必备的正义感;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支撑审判活动中的科学理性;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在每一个判决中力图找到不让人民失望和委屈的理由;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对大法官这三个字做到情感上的皈依。

经过法官之路的这番穿行和洗礼,让我更加坚信,大法官之“大”,绝不是职位和级别之大,而是国家和人民托付之大;绝不在于有多大荣耀,而在于能有多大付出;绝不是看有多大能耐,而要看有多大担当。大法官之

“法”,绝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弄法,而意味着必忠实于法;绝不意味着愚忠于法,而是要忠于良法;绝不只是在个案中宣示法律,而是要给当事人一个公道。大法官之“官”,绝不是法律之

“官”,而是法律之“侍”;绝不可自以为“大官”,而要时刻铭记“大任”,绝不只是适用法律的“司法之官”,而更是守护正义的“法律之关”。

责在肩上,路在脚下。愿以此与仍在大法官路上或法官路上“赶路”之诸君共勉!

癸巳年端午于地坛寓所(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

记、副院长)

——国光老院长《我的大法官之路》读后感

中世纪史学家坎特罗威茨曾说过,只有三种职业有资格穿长袍以表示其身份,这就是:法官、牧师和学者。作为文化符号,长袍象征着知识的渊博和思想的成熟。知识来自学习,思想源于阅读。为了不负庄严的法袍,法官务必好学多思,勤于

“三读”:一读专业书,立身;二读非专业书,广才;三读无字书,悟道。法官要通过阅读——这种极具美感的生活方式,书香熏染,文火慢熬,修炼身为“法律帝国的王侯”所应有的专业技能和高贵素养。

法官要精研专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指出:“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英国大法官柯克则有句名言:“法律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未达到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从事案件的审判。”法官从事的审判工作专业性极强,一刻也不能放松学习研究。法官要有深厚的法学功底,通过大量阅读法学理论著作,随时关注法学研究动态,谙熟法学原理,领会法的价值,充分吸取法学理论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和推进审判工作。法官应该是法学家,借助理论之光,熟知现行立法和司法规则,面对堆积成山的案卷和浩如烟海的法条做到成竹在胸。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法官应做缚龙人。法官在系统了解整个法律体系的同时,应根据所在审判岗位和个人兴趣,深入研究有关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审判专家。作为法官的“名片”,一份优秀的裁判文书不仅要传递正义的声音,也应该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法官要博览群书。读书时必须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按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这样的人只能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法律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而具体的案件总是会有很多

“疑难杂症”,这要求作出裁判的法官触角须深、视野须广,不能只是个熟练的法律工匠。“君子不器”,法官在术业专攻之外,应努力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法官必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手不释卷,泛读与精读并重。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各种信息载体,对新闻资讯、社会动态等进行“快餐式”浏览,通过这种有限的浅阅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应利用比较集中的时间,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努力成为学者型法官。开卷有益,功不唐捐,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观察视野,必将使法官裁判摆脱“云深不知处”的窘境,而收获“一览众山小”的自信。

法官要阅世读己。抽象的法律通过法官裁判完成与纷繁世界、复杂人生的对话,法律经由法官“道成肉身”。在此过程中,法官的思想与良知是关键环节。一个睿智的法官,除了对法律有着准确的把握,必定还对人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社情民意有着合理的考量。这样的大智慧背后,是深入的阅读。法官阅读的对象,非仅限于有字的书籍,也在于扰攘的世事,以及法袍下的自我。法官需要有“关机”时间,让灵魂独处,让内心平静,认真思考公平正义的宏大叙事在个案中的细节展开,躬身反省如何让法庭内外的人们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人性的温暖。身穿法袍,法官要读懂这份神圣职业的个中“三味”:法官要入世,了解社会的期待和民众的诉求,高居法台而知人间冷暖;法官要出世,以理智与克制排除外界纷扰,在众声喧哗中一锤定音;法官更要自我审判,养浩然之气,怀悲悯之情,修君子之德,成大家之风,以理性和良知完美地诠释这份

“介于神和人之间的职业”。1997年1月16日,作者担任审判长,与黄赤东、周帆法官组成合议庭,在最高法院大法庭公开审理一起股权转让上诉案。 资料图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