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 - arbitration.org.t · 調解,惟本乎仲裁之精神,仲裁人如先...

1
2 97 9 一、何謂「仲裁」? (一) 辭海 雙方爭執不下,由第三者從中調解, 為公允之裁判曰仲裁。 (二) Black’s Law Dictionary Arbitration:A method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volving one or more neutral third parties who are usually agreed to by the disputing parties and whose decision is binding. (三) 我國從民國50年制定「商務仲裁條 例」起至民國87年修正名稱為「仲裁法」 迄今,仲裁法制已近半世紀,但不論「商 務仲裁條例」或「仲裁法」,對「仲裁」均 沒有定義性規定。惟大致上與Black’ s Law Dictionary 中Arbitration之定義相近,只是 限定於由爭議雙方以書面協議,即仲裁當 事人需有就一定法律關係所生之爭議願 付諸仲裁之書面協議。 (四) 有人說:仲裁者先仲後裁也,故 仲裁不只是裁斷而已,還必然應要有第 三者居中協調之程序,此有辭海中「仲 裁」一詞之意義可以為據。但現行仲裁 法沒有於仲裁判斷前先由仲裁人試行調 解,必須調解不成,才能裁斷之規定, 故有關協調調解之功能係由仲裁人在仲 裁程序本乎職權斟酌處理;即依仲裁法 規定,仲裁前不必然需經調解程序;仲 裁程序中,也不當然需由仲裁人先試行 調解,惟本乎仲裁之精神,仲裁人如先 試行勸諭調解應該是妥當的。 二、各式各樣的仲裁 謹簡單介紹如下: (一) 我國法制下之仲裁: 協議(合意)仲裁與強制仲裁,有條件 強制仲裁 1.仲裁法是我國仲裁制度的基本法, 我國仲裁法第一條明定仲裁以當事人有 書面協議為前提,故我國仲裁法下之仲裁 為協議仲裁,如果當事人間沒有於爭議發 生前或後以書面協議透過仲裁程序解決 該爭議,則原則上不能由任何一方單方 面決定交付仲裁。 2.但是在我國法律制度下,協議仲裁, 只是仲裁的原則,這個原則有例外,比如 法律有特別規定必須仲裁(強制仲裁), 或可以因特定一方之要求或在特定條件 下,交付仲裁之情形即有條件強制仲裁。 3.我國法制下之例外強制仲裁:據筆 者所知只有證券交易法第166條但書(稱 證券商與證券交易所或證券商相互間 (所生爭議),不論當事人間有無訂立仲 裁契約,均應進行仲裁)規定。 4.我國法制下之例外有條件強制仲裁, 據筆者所知,共有: (1) 政府採購法第85-1 條第2項所示之情形(以工程採購為限, 不含財物或勞務採購;就工程採購言,如 經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或縣市政府採 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提出調解建議或調解 方案,而因機關不同意致調解不成立者, 廠商得提付仲裁,機關不得拒絕);此種 情形,除了以先經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調 解,並提出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為前提 外,另必須廠商同意該調解建議或調解方 案,而機關不同意,才能由廠商提付仲裁 (當然不論申請調解或提付仲裁均為廠 商之權利,而不是義務,故廠商不當然需 循申請調解之程序處理;在依本條項規定 可以提付仲裁之情形下,也沒有提付仲裁 之義務,即可以不提付仲裁,而逕行對 機關提起訴訟);若係廠商不同意調解建 議或方案,則廠商不能未另經機關書面 同意提付仲裁。(2) 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4 條第2項所示之情形(就屬勞資雙方當事 人對於勞動條件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 爭議,也就是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先 經調解程序,而調解不成立,為該管主 管機關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直轄市政 府或縣(市)政府認為情節重大有交付仲 裁之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仲裁)。 5.除了仲裁法規定外,我國法制下, 還有那些協議仲裁之規定,據筆者所 知,還有:(1)證券交易法第166條第1 項本文規定(稱依本法所為有價證券交 易所生之爭議,當事人得依約定進行仲 裁);(2)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4條第1項規 定(稱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調解不成 立者,經爭議當事人雙方之申請,應交 付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 6.我國法制下之仲裁人(機構):不論係 證券交易法或政府採購法之仲裁,其仲裁 人(機構)均依仲裁法規定,唯一例外為 勞資爭議處理法。該法所稱仲裁,不依 仲裁法所定程序,也未明定以仲裁法為 補充法,而是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 機關依該法規定在接到仲裁申請書起五 日內組成9至13人之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 處理,並採重度多數決(原則上三分之二 以上出席,四分之三同意決議),其仲裁判 斷不得聲明不服,並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 契約或團體協約,還可以免繳裁判費及執 行費,聲請法院裁定准強制執行及強制執 行等(詳如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4條起)。 7.凡我國法制下之仲裁判斷,如有必 要,均得依法聲請法院裁定准強制執行; 而且一經判斷,除因程序瑕疵,得依仲裁 法規定訴請法院撤銷仲裁判斷外,該仲裁 判斷有與法院確定判決般拘束當事人之 效力(既判力)及執行力。 (二) 特殊仲裁包括國際組織之仲裁: 1.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之仲裁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於其章程第四十 條明定「本聯盟團體會員與團體會員 間、團體會員與其關係人間之爭議,由 本聯盟仲裁;本聯盟受理仲裁事件,由 理事會指定仲裁人員三人至五人仲裁,其 程序依本聯盟所訂仲裁規則或準用商務 仲裁條例之相關規定。」,中華職業棒球 大聯盟並已成立由五位客觀中立之棒球 及法律專業人士組成之仲裁委員會,負責 處理球團與球團間、球團與其隊職員間 職業棒球內部人爭議。迄目前為止,此 一仲裁為免費,仲裁人為公益無給職。 2.國際奧會之奧運比賽仲裁規則 國際奧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 mittee,簡稱IOC),訂定有奧運比賽仲裁 規則(Arbitration Rules for the Olympic Games),規定就奧運比賽期間及奧運比 賽開幕儀式前十日期間內所生之關於其 憲章(Charter)第74條所示之爭議,在窮 盡內部救濟途徑後,得對國際奧會、國 家奧會(NOC)、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或組委會(Organisation Com- mittee)之決定,向位於瑞士洛桑之仲裁 法庭(CAS)提付仲裁。 該仲裁程序使用英文或法文,由仲裁 庭主席決定。仲裁判斷原則上經辯論並 於24小時內依國際奧會憲章規定作成仲 裁判斷,該仲裁判斷應被立即執行,不 得上訴或為其他救濟。該仲裁程序不收 取仲裁費用。奧運比賽仲裁規則只是國 際奧會之仲裁相關規定之一而已,國際 奧會尚有其他爭議事項之仲裁相關規 定,而且應非免費仲裁。 3.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之仲裁規定 關於聯盟與球團、球團與球團間及球 團與選手間契約之存在、解釋、遵守等爭 議,原 則 上 係 以 仲 裁 解 決。仲 裁 庭 係 由 客觀公正之一個仲裁人或由聯盟及勞動 關係部門(LRD)各推一人,及共推一客 觀公正之人組成。選手若有爭議,擬提仲 裁,需先經與球團指定之人協商,協商 不成再與球團代表協商,仍不成,再提 LRD,對LRD之裁決又不服,才能提請 仲裁庭處理。各該不服程序均有期間限 制,由45天至10天不等,仲裁庭之判斷就 該爭議有終局效力,仲裁費用由雙方平均 負擔。 4.美式足球國家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簡稱NFL)之仲裁規定 NFL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 第九條(Non-Injury Grievance)規定 任何關於本契約條款之履行、解釋、適 用等等所生之爭議,除該契約另有約定 外,原則上均以仲裁解決,仲裁聲請應 在知悉該事實之日起45日內提出,並經 答辯、調查及辯論程序。 仲裁判斷原則上對選手及球隊有拘束 力。該 仲 裁 程 序 收 費,費 用 由 雙 方 當 事 人平均負擔。NFL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第十條(injury Grievance)另規 定關於球隊以選手體能上不適任(physi- cally unable to perform the services)為由終 止契約時之仲裁,除了由五位仲裁人組 成仲裁庭,有別於第九條之四位仲裁人 組成仲裁庭並有中立之醫師介入外,餘 與第九條類似。 5.WTO之仲裁規則 WTO之仲裁規定見於「爭端解決規定 與程序瞭解書」。依該文件第廿五條規 定,仲裁判斷為WTO解決特定爭議爭端 方式之一。依第廿二條「補償及減讓之 暫停」規定,尤其第六項,如被指控國反 對爭端解決機構(DSB)所擬議之暫停減 讓之幅度或認為指控國請求DSB授權暫 停減讓或其他義務時未依循規定之原則 及程序時,就該補償及減讓之暫停爭議應 交付仲裁,並在60日內作出判斷。仲裁程 序進行期間不得暫停減讓或其他義務。 依該文件第廿五條規定,原則上仲裁 需另經爭議雙方當事國合意。 6.華盛頓公約(關於解決國家和他國 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 此公約係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於1965 年提交各國政府,目的在經由國際復興 開發銀行所主持之「解決投資爭端國際 中心」,以調解或仲裁方式,解決各締約 國和其他締約國的國民之間所發生的私 人國際投資有關的爭端。依此公約之序 言,同意締結華盛頓公約,不等於同意個 案仲裁;個案爭議發生時,仍需經投資爭 議直接雙方即締約國及為投資之他締約 國國民雙方書面同意仲裁,才能由「解決 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仲裁。仲裁人可以為 當事人雙方所同意之獨任仲裁人或任何 非偶數(原則上為三名)仲裁人組成。仲 裁人之組成方式與我國仲裁法規定相似, 原則上雙方當事人各推選一名,第三名 (首席仲裁人),由雙方協議選定。 仲裁庭在雙方同意時可以按公允及善 良原則對爭端作出裁決。仲裁庭採多數 決,應作成書面裁決,由贊成裁決結果之 仲裁人簽名;裁決應就每一爭議問題為處 理,並應說明所根據之理由,每一仲裁人 均可以在裁決上附上他個人的意見(不 論是否同意多數意見),也可以陳述不同 意見。仲裁裁決除了依規定的程序(如 循修改、撤銷的程序)辦理外,對雙方 均具有拘束力,並不得上訴。每一締約 國均應承認該仲裁裁決之效力,並依裁 決履行或執行該裁決。本仲裁需付費, 由仲裁裁決決定仲裁費用如何負擔。 7.紐約公約(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 國仲裁裁決公約」) 本公約係關於在他國領土內作成之仲 裁裁決之承認與執行。原則上係約定將 外國仲裁裁決視同內國仲裁裁決,必須 承認其具有拘束力,並以相同的條件及 費用標準執行該外國仲裁裁決。 仲裁 面面觀 黃虹霞 律師 ZC08-02.indd 1 2008/9/22 下午 04:49:14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Aug-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仲裁 - arbitration.org.t · 調解,惟本乎仲裁之精神,仲裁人如先 試行勸諭調解應該是妥當的。 二、各式各樣的仲裁 謹簡單介紹如下: (一)

2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一、何謂「仲裁」?(一) 辭海雙方爭執不下,由第三者從中調解,

為公允之裁判曰仲裁。(二) Black’s Law Dictionary Arbitration:A method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volving one or more neutral third parties who are usually agreed to by the disputing parties and whose decision is binding.

(三) 我國從民國50年制定「商務仲裁條例」起至民國87年修正名稱為「仲裁法」迄今,仲裁法制已近半世紀,但不論「商務仲裁條例」或「仲裁法」,對「仲裁」均沒有定義性規定。惟大致上與Black’s Law Dictionary 中Arbitration之定義相近,只是限定於由爭議雙方以書面協議,即仲裁當事人需有就一定法律關係所生之爭議願付諸仲裁之書面協議。

(四) 有人說:仲裁者先仲後裁也,故仲裁不只是裁斷而已,還必然應要有第三者居中協調之程序,此有辭海中「仲裁」一詞之意義可以為據。但現行仲裁法沒有於仲裁判斷前先由仲裁人試行調解,必須調解不成,才能裁斷之規定,故有關協調調解之功能係由仲裁人在仲裁程序本乎職權斟酌處理;即依仲裁法規定,仲裁前不必然需經調解程序;仲裁程序中,也不當然需由仲裁人先試行調解,惟本乎仲裁之精神,仲裁人如先試行勸諭調解應該是妥當的。二、各式各樣的仲裁謹簡單介紹如下:(一) 我國法制下之仲裁:協議(合意)仲裁與強制仲裁,有條件

強制仲裁1.仲裁法是我國仲裁制度的基本法,

我國仲裁法第一條明定仲裁以當事人有書面協議為前提,故我國仲裁法下之仲裁為協議仲裁,如果當事人間沒有於爭議發生前或後以書面協議透過仲裁程序解決該爭議,則原則上不能由任何一方單方面決定交付仲裁。

2.但是在我國法律制度下,協議仲裁,只是仲裁的原則,這個原則有例外,比如法律有特別規定必須仲裁(強制仲裁),或可以因特定一方之要求或在特定條件下,交付仲裁之情形即有條件強制仲裁。

3.我國法制下之例外強制仲裁:據筆者所知只有證券交易法第166條但書(稱證券商與證券交易所或證券商相互間(所生爭議),不論當事人間有無訂立仲裁契約,均應進行仲裁)規定。

4.我國法制下之例外有條件強制仲裁,據筆者所知,共有:(1) 政府採購法第85-1

條第2項所示之情形(以工程採購為限,不含財物或勞務採購;就工程採購言,如經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或縣市政府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提出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而因機關不同意致調解不成立者,廠商得提付仲裁,機關不得拒絕);此種情形,除了以先經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調解,並提出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為前提外,另必須廠商同意該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而機關不同意,才能由廠商提付仲裁(當然不論申請調解或提付仲裁均為廠商之權利,而不是義務,故廠商不當然需循申請調解之程序處理;在依本條項規定可以提付仲裁之情形下,也沒有提付仲裁之義務,即可以不提付仲裁,而逕行對機關提起訴訟);若係廠商不同意調解建議或方案,則廠商不能未另經機關書面同意提付仲裁。(2) 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4條第2項所示之情形(就屬勞資雙方當事人對於勞動條件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爭議,也就是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先經調解程序,而調解不成立,為該管主管機關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認為情節重大有交付仲裁之必要時,得依職權交付仲裁)。

5.除了仲裁法規定外,我國法制下,還有那些協議仲裁之規定,據筆者所知,還有:(1)證券交易法第166條第1項本文規定(稱依本法所為有價證券交易所生之爭議,當事人得依約定進行仲裁);(2)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4條第1項規定(稱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者,經爭議當事人雙方之申請,應交付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

6.我國法制下之仲裁人(機構):不論係證券交易法或政府採購法之仲裁,其仲裁人(機構)均依仲裁法規定,唯一例外為勞資爭議處理法。該法所稱仲裁,不依仲裁法所定程序,也未明定以仲裁法為補充法,而是由該管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該法規定在接到仲裁申請書起五日內組成9至13人之勞資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並採重度多數決(原則上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四分之三同意決議),其仲裁判斷不得聲明不服,並視為爭議當事人間之契約或團體協約,還可以免繳裁判費及執行費,聲請法院裁定准強制執行及強制執行等(詳如勞資爭議處理法第24條起)。

7.凡我國法制下之仲裁判斷,如有必要,均得依法聲請法院裁定准強制執行;而且一經判斷,除因程序瑕疵,得依仲裁法規定訴請法院撤銷仲裁判斷外,該仲裁判斷有與法院確定判決般拘束當事人之效力(既判力)及執行力。

(二) 特殊仲裁包括國際組織之仲裁:1.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之仲裁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於其章程第四十條明定「本聯盟團體會員與團體會員間、團體會員與其關係人間之爭議,由本聯盟仲裁;本聯盟受理仲裁事件,由理事會指定仲裁人員三人至五人仲裁,其程序依本聯盟所訂仲裁規則或準用商務仲裁條例之相關規定。」,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並已成立由五位客觀中立之棒球及法律專業人士組成之仲裁委員會,負責處理球團與球團間、球團與其隊職員間職業棒球內部人爭議。迄目前為止,此一仲裁為免費,仲裁人為公益無給職。

2.國際奧會之奧運比賽仲裁規則

國際奧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簡稱IOC),訂定有奧運比賽仲裁規則(Arbitration Rules for the Olympic Games),規定就奧運比賽期間及奧運比賽開幕儀式前十日期間內所生之關於其憲章(Charter)第74條所示之爭議,在窮盡內部救濟途徑後,得對國際奧會、國家奧會(NOC)、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或組委會(Organisation Com-mittee)之決定,向位於瑞士洛桑之仲裁法庭(CAS)提付仲裁。

該仲裁程序使用英文或法文,由仲裁庭主席決定。仲裁判斷原則上經辯論並於24小時內依國際奧會憲章規定作成仲裁判斷,該仲裁判斷應被立即執行,不得上訴或為其他救濟。該仲裁程序不收取仲裁費用。奧運比賽仲裁規則只是國際奧會之仲裁相關規定之一而已,國際奧會尚有其他爭議事項之仲裁相關規定,而且應非免費仲裁。

3.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之仲裁規定

關於聯盟與球團、球團與球團間及球團與選手間契約之存在、解釋、遵守等爭議,原則上係以仲裁解決。仲裁庭係由客觀公正之一個仲裁人或由聯盟及勞動關係部門(LRD)各推一人,及共推一客觀公正之人組成。選手若有爭議,擬提仲裁,需先經與球團指定之人協商,協商不成再與球團代表協商,仍不成,再提LRD,對LRD之裁決又不服,才能提請仲裁庭處理。各該不服程序均有期間限制,由45天至10天不等,仲裁庭之判斷就該爭議有終局效力,仲裁費用由雙方平均負擔。

4.美式足球國家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簡稱NFL)之仲裁規定

NFL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 第九條(Non-Injury Grievance)規定任何關於本契約條款之履行、解釋、適用等等所生之爭議,除該契約另有約定外,原則上均以仲裁解決,仲裁聲請應在知悉該事實之日起45日內提出,並經答辯、調查及辯論程序。

仲裁判斷原則上對選手及球隊有拘束力。該仲裁程序收費,費用由雙方當事

人平均負擔。NFL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第十條(injury Grievance)另規定關於球隊以選手體能上不適任(physi-cally unable to perform the services)為由終止契約時之仲裁,除了由五位仲裁人組成仲裁庭,有別於第九條之四位仲裁人組成仲裁庭並有中立之醫師介入外,餘與第九條類似。

5.WTO之仲裁規則

WTO之仲裁規定見於「爭端解決規定與程序瞭解書」。依該文件第廿五條規定,仲裁判斷為WTO解決特定爭議爭端方式之一。依第廿二條「補償及減讓之暫停」規定,尤其第六項,如被指控國反對爭端解決機構(DSB)所擬議之暫停減讓之幅度或認為指控國請求DSB授權暫停減讓或其他義務時未依循規定之原則及程序時,就該補償及減讓之暫停爭議應交付仲裁,並在60日內作出判斷。仲裁程序進行期間不得暫停減讓或其他義務。

依該文件第廿五條規定,原則上仲裁需另經爭議雙方當事國合意。

6.華盛頓公約(關於解決國家和他國

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

此公約係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於1965年提交各國政府,目的在經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所主持之「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以調解或仲裁方式,解決各締約國和其他締約國的國民之間所發生的私人國際投資有關的爭端。依此公約之序言,同意締結華盛頓公約,不等於同意個案仲裁;個案爭議發生時,仍需經投資爭議直接雙方即締約國及為投資之他締約國國民雙方書面同意仲裁,才能由「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仲裁。仲裁人可以為當事人雙方所同意之獨任仲裁人或任何非偶數(原則上為三名)仲裁人組成。仲裁人之組成方式與我國仲裁法規定相似,原則上雙方當事人各推選一名,第三名(首席仲裁人),由雙方協議選定。

仲裁庭在雙方同意時可以按公允及善良原則對爭端作出裁決。仲裁庭採多數決,應作成書面裁決,由贊成裁決結果之仲裁人簽名;裁決應就每一爭議問題為處理,並應說明所根據之理由,每一仲裁人均可以在裁決上附上他個人的意見(不論是否同意多數意見),也可以陳述不同意見。仲裁裁決除了依規定的程序(如循修改、撤銷的程序)辦理外,對雙方均具有拘束力,並不得上訴。每一締約國均應承認該仲裁裁決之效力,並依裁決履行或執行該裁決。本仲裁需付費,由仲裁裁決決定仲裁費用如何負擔。

7.紐約公約(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

國仲裁裁決公約」)

本公約係關於在他國領土內作成之仲裁裁決之承認與執行。原則上係約定將外國仲裁裁決視同內國仲裁裁決,必須承認其具有拘束力,並以相同的條件及費用標準執行該外國仲裁裁決。

仲裁面面觀■黃虹霞 律師

ZC08-02.indd 1 2008/9/22 下午 04: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