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百万”...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生活...

1
写作文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黎伟 视觉 李春明 李睿 责校 曹珂 04 04 欧·亨利是欧洲三大小说巨匠之一,在文学史上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十九二 十世纪美国的时代风貌,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底层小人 物。通过聚焦时代加诸他们身上的痛苦与历史前进中 他们的悲剧命运,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警醒。 颇具悲剧性色彩是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所拥有 的共性。有如《警察与赞美诗》中被上天调戏的苏贝, 他几经“犯案”,期待着被捕入监狱以度过严冬却未果, 却在庄严风琴声的悔改之中迎来了镣铐;有如《华而不 实》中的美丽姑娘瓦许纳,离家出走的她在红砖房屋的 淡淡煤气味中悄无声息地死去,利欲熏心的房东太太 却连她的死亡也向她年轻的爱人隐瞒。他们的悲惨遭 遇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欧·亨利在《回合之间》这样写道: “任凭人们怎样 谩骂,这座大城市始终是沉默、冷酷和庞大的。人们说 它铁石心肠,说它没有恻隐之心;人们把它的街道比做 荒寂的森林。”在欧·亨利看来,繁华的城市只是一堆冷 冰冰的钢铁,不断摧残着无数期待着的生命。 然而,小人物在面对不幸的人生时所做出的选择 却不尽相同。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选择自甘堕落,被这个物欲 横流的时代所裹挟,成为资产阶级剥削者的帮凶,一个 彻彻底底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欧·亨利以说书人的形式和愤世嫉俗、嬉笑怒骂的 调侃语气叙说故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无非只 是个骗子社会。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许多有追求有热 忱的追梦人,最终沦落为社会的蛀虫。 但在不毛的柏油路上,也会盛开出人性的花朵。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面临生活的重担时,仍然乐观真 挚地微笑着,在黑暗的泥淖中散发出点点光亮。《麦琪 的礼物》中,贫穷的夫妇在圣诞节为对方准备了并不需 要的礼物,但其实他们收获了彼此最真切的爱。麦琪 的礼物永远都是物质金钱买不来的礼物,因为它闪耀 着人性的光辉。 罗曼罗兰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 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生活 在底层的善良勇敢的小人物们不就是这句话完美的诠 释吗?他们活得问心无愧,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方小小 的天地,在窒息的禁锢之中仍能去发现生活的光明面, 并以此为支撑下去的勇气,他们痛苦,但也快乐。 作家们将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为主的集子命 名为《四百万》,原因在于部分作家认为纽约四百个“上 流人物”是社会的基础,而欧·亨利却觉得应当给予关 注与尊重的是纽约四百万老百姓。我认为,正如欧·亨 利所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始终是最值得我们去 记录故事的主体,因为他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繁华表 面下或美好或不堪的世间百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这“四百万”人始终存在,其中 那些光明与黑暗、善良与丑恶从未消失,也依然值得我 们着墨与探讨。 人间“四百万” —浅谈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 重庆育才中学 高二22班 杨灿 文章避谈“欧·亨利式结尾”,抓住欧·亨 利笔下的小人物群像,论及他们在命运车轮 的碾压下何去何从。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 制度的罪恶?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身不 由己,是何其渺小;面对生活的苦难,人性的 光辉却从未消退,又是何其伟大。小人物的 命运乃时代的镜子,照出世间万物,包括社 会制度的好坏。当下中国,底层叙事一直是 很多作家所热衷的,为底层发声,关注底层 百姓的疾苦,更能体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文 明程度。文学何为?文学鞭策假、恶、丑,弘 扬真、善、美。如是而已,如是足矣! 刘晓琴老师点评 刘晓琴,重庆市育才 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 师,重庆市优秀教师。耕 耘高中语文园地三十年, 养成“优美大气、扎实醇 厚”的语文教学风格。参 加多项市级和国家级课题 研究,参编或主编多本教 育教学专著。 名著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刘晓琴 “欧·亨利式结尾”是世界 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留给世 界文坛的财富。读者津津乐 道于斯,后世短篇小说家也多 效仿于斯,评论家评其小说也 重点关注于斯。“炊烟尽处,正 是硝烟起时。”(王德威语)如 果没有独特的“欧·亨利式结 尾”,欧·亨利是否还能享誉世 界文坛? 在收到的关于欧·亨利小 说鉴赏的作品中,学生从情节、 历史背景、小人物群像、主题等 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深 刻的解读。读一个作家的多部 作品,这不也是一种群文阅读 吗?在诸多小说中发现其共性 以及差异性,这不正是群文阅 读的目的之一吗?这种比较式 的阅读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的诸 部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 类题材的作品,如是种种。比 较阅读法对于提升学生整合信 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期 名师简介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这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儿子的话,充满了温暖的爱意。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有真情与大爱才能使人间荡漾四月的春 色。 透过欧·亨利的作品,我看到了真情。在《最后一片叶子》里,我看到了老画家的真 诚付出;在《麦琪的礼物》里,我看到了相爱的人最纯粹的感情;在《爱的奉献》里,我看到 了年轻人对爱情毫无保留的付出,以及对理想狂热的追求,命运没有善待我们,但我们 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而这些故事,无一不是发生在当时美国社会中下层的人群里。他们让我们相信,即 使天黑了,总有一盏灯会为你打开;即使天塌了,也还有爱在。对负面情绪不理不睬,保 持无感,才会有幸福感。 这才是社会,残酷,黑暗,有人一生顺风顺水,有人命运坎坷曲折;有人含着金钥匙 出生却不停抱怨,有人裹着破布流浪却心怀满足;有人摔倒,有人哭泣。但,纵然生活不 易,世间美好也与你环环相扣。或许是一片画在墙上的叶子,或许是一份倾尽所有的礼 物,或许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如此种种,就像囹圄中照进的一米阳光,像裂缝中窥见的一朵蔷薇,像干旱中响起 的一声惊雷,你只要抬头,便可瞥见春草暖阳。 欧·亨利的作品,让我想到父母亲人的相守付出,正如熬夜时的一杯温牛奶、生病时 的殷切叮咛、受伤时的心急如焚,点点滴滴,是不曾说出口的陪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也让我想到朋友同窗的相爱相杀,正如课间的打闹玩耍、考差时的安慰鼓励、低落 时的互帮互助,点点滴滴,是曾经说好的一起向前、永不回头,是互相扶持的友情。 还让我想到大街上陌生人的善意,正如无意冒犯到他人时收获的温暖微笑,摊贩家 长里短的唠嗑,店长随口的几句鼓励,是意料之外的小惊喜,是来自陌生人的关爱。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心意真诚便是人间真情,它会给你力量,温暖你的心,让你觉 得,世界真好。 这大概就是欧·亨利教给我的道理:充满真情的人间,就是最美的四月天。 人间四月天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高二7班 梁艺潇 欧·亨利的小说大含细入、衔华佩实,把生活的内蕴逻辑提炼集中,又加以超越和 升华,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境界。可谓“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种“艺术真实”首先表现在欧·亨利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洞若观火。有因蝇头 小利暗自计较的窘困,因虚荣作祟巧妙卖弄的狡黠,有美国南方黑奴的呶呶不休又忠 心耿耿,有幽默作家的文思凝滞搜肠刮肚……能得如此贴近生活创造,大部分源于欧· 亨利本人传奇的一生。 同时,他的语言流畅优美,既不过于幽深玄微、佶屈聱牙,也非鄙言累句、满纸空 言;言之有物也趣味盎然。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璧坐玑驰,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冷静生 动,这也是“艺术真实”的又一体现。他一针见血地捕捉人物眼神、动作、语气、状态的 细微变化和独特标识;冠之以别出心裁的大段联想,似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般的自然流 畅,从而达到不落窠臼又恰如其分的表达效果。这种独辟蹊径的描写不限于文章中的 一个具体对象,也用于描写人物的情绪,行云流水般地化抽象为具象,从而引起共情。 欧·亨利在某些叙述中还有一种巧妙,那便是通过一连串的逻辑论证将两个看似 无关的词放在一起,即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使小 说充满了别致的张力。 当然,在欧·亨利的创作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其对结尾的处理。 我们不妨视这种“反转”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主观”既指小说人物自然的期许, 也指读者的推测;“客观”则是小说的最终结局。此二者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时常对立, 如“平地惊雷”造成强烈落差,作者的叙述偏偏在此时终止,便产生了“震撼”的效果,让 人“意难平”,不禁回味三分,不住啧啧称奇。 需注意的是,“欧·亨利式结尾”不同于叙述性诡计(即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 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 容的惊愕感),它的前文非但不是误导,而是伏笔。结尾的陡转状似无痕,实则处处留 痕;回转细读,便能寻到些许暗示,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命运的必然。既符合生活的因果 逻辑,又蕴含作者主观的重组,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故也是“艺术真实”的再一体现。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备受推崇,同时也遇到质疑。《剑桥 美国文学史》曾评道: “欧·亨利的作品是小把戏,叫人眼花缭乱,趣味横生,但毕竟只是小 把戏。”这不无道理,却实在有些偏激。毕竟欧·亨利的小说充满了反讽意味,结尾的陡转 激起矛盾,矛盾造就幽默,而欧·亨利在表达人性之恶时的黑色幽默更使批判鞭辟入里。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就必须把那场景击破。”米兰昆德拉如是写 道。在我眼里,欧·亨利小说最迷人之处便是结尾的陡转。那是对常规生活场景的击 破,由此产生艺术的美,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媚俗。然而,如今“欧·亨利式结尾”正被大 量复制和生产,那又是否是一种新的媚俗? 艺术的真实 —读欧·亨利短篇小说有感 重庆育才中学 高二 22 班 陈瑜嘉 艺术是高度凝练的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之真源于生活之真。文 章从全知性情境、冷静叙事、结尾反转三个方面来赏析欧·亨利的小说,用语 老练、思考深入。在高度评价“欧·亨利式结尾”的同时,也进行了辩证性的思 考,发出了“如今‘欧·亨利式结尾’正被大量复制和生产,那又是否是一种新 的媚俗?”的疑问。诚如第一个将女人比喻成花的作家绝对是天才,但是时至 今日,“貌美如花”这个词语是否还能激起读者的想象空间呢?小说尤其是短 篇小说该如何突破自身的困境?淡化情节,走向诗化、哲理化?这是当下小 说创作者的困局。路漫漫其修远兮,皆应上下而求索。 刘晓琴老师点评 快来上游 投作文 品好文 下 载 上 游 新 闻 APP,并 注 册 。 点开上游新闻首页右下方“活动”, 滑动至《名师·名著·创新写作》,进 入专题进行创新写作投稿。 活动时间,评奖方式请查阅上游 新闻APP《名师·名著·创新写作》活动 规则。 更多精彩,“名师导读”“名师 导写”请关注上游新闻APP《名师· 名著·创新写作》活动。 投稿参与方式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 活的人。欧·亨利众多作品中价值最大的就是反映“小人物”喜怒哀乐的作 品。这些“小人物”虽然生活艰难,处境窘迫,但都充满了纯真的爱与淳朴的 善。文章致敬欧·亨利笔下小人物的人性之光,致敬爱与善良,并结合生活中 随处可见的来自于亲人、友人和路人之间的朴素的温暖,讴歌人间真情,讴歌 平凡岁月中那些诚挚的爱与善。我们在小作者字里行间读到了美好如“人间 四月天”的人间暖意,更读到了一份份浓浓的珍惜与感恩。 “教会我们如何爱” “懂得爱与善并给予爱与善”,这也许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大的现实价值,最 好的人文关照。 刘晓琴老师点评 本报记者 黄晔 整理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Aug-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人间“四百万”...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生活 在底层的善良勇敢的小人物们不就是这句话完美的诠 释吗?他们活得问心无愧,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方小小

写作文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黎伟 视觉 李春明 李睿 责校 曹珂

0404

欧·亨利是欧洲三大小说巨匠之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十九二十世纪美国的时代风貌,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底层小人物。通过聚焦时代加诸他们身上的痛苦与历史前进中他们的悲剧命运,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警醒。

颇具悲剧性色彩是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所拥有的共性。有如《警察与赞美诗》中被上天调戏的苏贝,他几经“犯案”,期待着被捕入监狱以度过严冬却未果,却在庄严风琴声的悔改之中迎来了镣铐;有如《华而不实》中的美丽姑娘瓦许纳,离家出走的她在红砖房屋的淡淡煤气味中悄无声息地死去,利欲熏心的房东太太却连她的死亡也向她年轻的爱人隐瞒。他们的悲惨遭遇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欧·亨利在《回合之间》这样写道:“任凭人们怎样谩骂,这座大城市始终是沉默、冷酷和庞大的。人们说它铁石心肠,说它没有恻隐之心;人们把它的街道比做荒寂的森林。”在欧·亨利看来,繁华的城市只是一堆冷冰冰的钢铁,不断摧残着无数期待着的生命。

然而,小人物在面对不幸的人生时所做出的选择却不尽相同。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选择自甘堕落,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裹挟,成为资产阶级剥削者的帮凶,一个彻彻底底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欧·亨利以说书人的形式和愤世嫉俗、嬉笑怒骂的调侃语气叙说故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无非只是个骗子社会。大城市中来来往往的许多有追求有热忱的追梦人,最终沦落为社会的蛀虫。

但在不毛的柏油路上,也会盛开出人性的花朵。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面临生活的重担时,仍然乐观真挚地微笑着,在黑暗的泥淖中散发出点点光亮。《麦琪的礼物》中,贫穷的夫妇在圣诞节为对方准备了并不需要的礼物,但其实他们收获了彼此最真切的爱。麦琪的礼物永远都是物质金钱买不来的礼物,因为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生活在底层的善良勇敢的小人物们不就是这句话完美的诠释吗?他们活得问心无愧,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方小小的天地,在窒息的禁锢之中仍能去发现生活的光明面,并以此为支撑下去的勇气,他们痛苦,但也快乐。

作家们将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为主的集子命名为《四百万》,原因在于部分作家认为纽约四百个“上流人物”是社会的基础,而欧·亨利却觉得应当给予关注与尊重的是纽约四百万老百姓。我认为,正如欧·亨利所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始终是最值得我们去记录故事的主体,因为他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繁华表面下或美好或不堪的世间百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这“四百万”人始终存在,其中那些光明与黑暗、善良与丑恶从未消失,也依然值得我们着墨与探讨。

人间“四百万”——浅谈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重庆育才中学 高二22班 杨灿

文章避谈“欧·亨利式结尾”,抓住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群像,论及他们在命运车轮的碾压下何去何从。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制度的罪恶?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身不由己,是何其渺小;面对生活的苦难,人性的光辉却从未消退,又是何其伟大。小人物的命运乃时代的镜子,照出世间万物,包括社会制度的好坏。当下中国,底层叙事一直是很多作家所热衷的,为底层发声,关注底层百姓的疾苦,更能体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学何为?文学鞭策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如是而已,如是足矣!

刘晓琴老师点评

刘晓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耕耘高中语文园地三十年,养成“优美大气、扎实醇厚”的语文教学风格。参加多项市级和国家级课题研究,参编或主编多本教育教学专著。

名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刘晓琴

“欧·亨利式结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留给世界文坛的财富。读者津津乐道于斯,后世短篇小说家也多效仿于斯,评论家评其小说也重点关注于斯。“炊烟尽处,正是硝烟起时。”(王德威语)如果没有独特的“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是否还能享誉世界文坛?

在收到的关于欧·亨利小说鉴赏的作品中,学生从情节、历史背景、小人物群像、主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刻的解读。读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这不也是一种群文阅读吗?在诸多小说中发现其共性以及差异性,这不正是群文阅读的目的之一吗?这种比较式的阅读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的诸部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是种种。比较阅读法对于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期

名师简介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儿子的话,充满了温暖的爱意。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有真情与大爱才能使人间荡漾四月的春色。

透过欧·亨利的作品,我看到了真情。在《最后一片叶子》里,我看到了老画家的真诚付出;在《麦琪的礼物》里,我看到了相爱的人最纯粹的感情;在《爱的奉献》里,我看到了年轻人对爱情毫无保留的付出,以及对理想狂热的追求,命运没有善待我们,但我们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而这些故事,无一不是发生在当时美国社会中下层的人群里。他们让我们相信,即使天黑了,总有一盏灯会为你打开;即使天塌了,也还有爱在。对负面情绪不理不睬,保持无感,才会有幸福感。

这才是社会,残酷,黑暗,有人一生顺风顺水,有人命运坎坷曲折;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却不停抱怨,有人裹着破布流浪却心怀满足;有人摔倒,有人哭泣。但,纵然生活不易,世间美好也与你环环相扣。或许是一片画在墙上的叶子,或许是一份倾尽所有的礼物,或许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如此种种,就像囹圄中照进的一米阳光,像裂缝中窥见的一朵蔷薇,像干旱中响起的一声惊雷,你只要抬头,便可瞥见春草暖阳。

欧·亨利的作品,让我想到父母亲人的相守付出,正如熬夜时的一杯温牛奶、生病时的殷切叮咛、受伤时的心急如焚,点点滴滴,是不曾说出口的陪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也让我想到朋友同窗的相爱相杀,正如课间的打闹玩耍、考差时的安慰鼓励、低落时的互帮互助,点点滴滴,是曾经说好的一起向前、永不回头,是互相扶持的友情。

还让我想到大街上陌生人的善意,正如无意冒犯到他人时收获的温暖微笑,摊贩家长里短的唠嗑,店长随口的几句鼓励,是意料之外的小惊喜,是来自陌生人的关爱。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心意真诚便是人间真情,它会给你力量,温暖你的心,让你觉得,世界真好。

这大概就是欧·亨利教给我的道理:充满真情的人间,就是最美的四月天。

人间四月天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高二7班 梁艺潇

欧·亨利的小说大含细入、衔华佩实,把生活的内蕴逻辑提炼集中,又加以超越和升华,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境界。可谓“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种“艺术真实”首先表现在欧·亨利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洞若观火。有因蝇头小利暗自计较的窘困,因虚荣作祟巧妙卖弄的狡黠,有美国南方黑奴的呶呶不休又忠心耿耿,有幽默作家的文思凝滞搜肠刮肚……能得如此贴近生活创造,大部分源于欧·亨利本人传奇的一生。

同时,他的语言流畅优美,既不过于幽深玄微、佶屈聱牙,也非鄙言累句、满纸空言;言之有物也趣味盎然。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璧坐玑驰,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冷静生动,这也是“艺术真实”的又一体现。他一针见血地捕捉人物眼神、动作、语气、状态的细微变化和独特标识;冠之以别出心裁的大段联想,似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般的自然流畅,从而达到不落窠臼又恰如其分的表达效果。这种独辟蹊径的描写不限于文章中的一个具体对象,也用于描写人物的情绪,行云流水般地化抽象为具象,从而引起共情。

欧·亨利在某些叙述中还有一种巧妙,那便是通过一连串的逻辑论证将两个看似无关的词放在一起,即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使小说充满了别致的张力。

当然,在欧·亨利的创作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其对结尾的处理。我们不妨视这种“反转”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主观”既指小说人物自然的期许,

也指读者的推测;“客观”则是小说的最终结局。此二者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时常对立,如“平地惊雷”造成强烈落差,作者的叙述偏偏在此时终止,便产生了“震撼”的效果,让人“意难平”,不禁回味三分,不住啧啧称奇。

需注意的是,“欧·亨利式结尾”不同于叙述性诡计(即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它的前文非但不是误导,而是伏笔。结尾的陡转状似无痕,实则处处留痕;回转细读,便能寻到些许暗示,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命运的必然。既符合生活的因果逻辑,又蕴含作者主观的重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故也是“艺术真实”的再一体现。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备受推崇,同时也遇到质疑。《剑桥美国文学史》曾评道:“欧·亨利的作品是小把戏,叫人眼花缭乱,趣味横生,但毕竟只是小把戏。”这不无道理,却实在有些偏激。毕竟欧·亨利的小说充满了反讽意味,结尾的陡转激起矛盾,矛盾造就幽默,而欧·亨利在表达人性之恶时的黑色幽默更使批判鞭辟入里。

“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就必须把那场景击破。”米兰昆德拉如是写道。在我眼里,欧·亨利小说最迷人之处便是结尾的陡转。那是对常规生活场景的击破,由此产生艺术的美,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媚俗。然而,如今“欧·亨利式结尾”正被大量复制和生产,那又是否是一种新的媚俗?

艺术的真实——读欧·亨利短篇小说有感

重庆育才中学 高二22班 陈瑜嘉

艺术是高度凝练的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之真源于生活之真。文章从全知性情境、冷静叙事、结尾反转三个方面来赏析欧·亨利的小说,用语老练、思考深入。在高度评价“欧·亨利式结尾”的同时,也进行了辩证性的思考,发出了“如今‘欧·亨利式结尾’正被大量复制和生产,那又是否是一种新的媚俗?”的疑问。诚如第一个将女人比喻成花的作家绝对是天才,但是时至今日,“貌美如花”这个词语是否还能激起读者的想象空间呢?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该如何突破自身的困境?淡化情节,走向诗化、哲理化?这是当下小说创作者的困局。路漫漫其修远兮,皆应上下而求索。

刘晓琴老师点评

快来上游

投作文品好文

下载上游新闻APP,并注册。点开上游新闻首页右下方“活动”,滑动至《名师·名著·创新写作》,进入专题进行创新写作投稿。

活动时间,评奖方式请查阅上游新闻APP《名师·名著·创新写作》活动规则。

更多精彩,“名师导读”“名师导写”请关注上游新闻APP《名师·名著·创新写作》活动。

投稿参与方式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欧·亨利众多作品中价值最大的就是反映“小人物”喜怒哀乐的作品。这些“小人物”虽然生活艰难,处境窘迫,但都充满了纯真的爱与淳朴的善。文章致敬欧·亨利笔下小人物的人性之光,致敬爱与善良,并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来自于亲人、友人和路人之间的朴素的温暖,讴歌人间真情,讴歌平凡岁月中那些诚挚的爱与善。我们在小作者字里行间读到了美好如“人间四月天”的人间暖意,更读到了一份份浓浓的珍惜与感恩。“教会我们如何爱”

“懂得爱与善并给予爱与善”,这也许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大的现实价值,最好的人文关照。

刘晓琴老师点评

本报记者 黄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