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流动符号”让城市新地标活起来epaper.hljnews.cn/hljrb/20160226/03.pdf ·...

1
关注 E-mail E-mailt t84655106 84655106@ @163 163.com .com 责任编辑:晁元元( 0451-84610006 3 2016 2 26 星期五 13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剧院都会在春节期间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如深 圳大剧院已连续 8 年承办“深圳新春艺术关爱系列活动”,向市民奉上 本土文艺精品演出,并免费赠票。 天津大剧院去年开展了“邀请市民参观大剧院”的项目,不少热心 市民带领孩子参与活动,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剧院的歌剧 厅、音乐厅、餐厅、教育中心、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了解了大剧院的建 筑特色和灵感来源,还有舞台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及音乐知识,活动 的最后一站:大型图片展《艺术之光闪耀天津》也受到了市民点赞。此 外,天津大剧院的手机 APP 和微店也正式上市,线上活动丰富多彩。 提及此,我省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出了哈尔滨大剧院配套设施需 要完善的建议。王文说,世界各地的大剧院都会建在城市的文化中 心地段,哈尔滨大剧院周边应该完善配套设施,尤其是交通要便利, 演出结束后,晚上有没有班车和地铁,是解决市民愿不愿意去看戏的 大问题。目前,哈尔滨大剧院周边的生活气息不浓,这样会影响它的 发展速度。 哈尔滨资深乐迷、东北林业大学朱东哲老师说,如果只是听音乐, 哈尔滨音乐厅就很专业了。我认为哈尔滨大剧院应该多引进以视觉享 受为主的经典剧目演出,比如说芭蕾舞、话剧、歌剧等。并完善服务功 能和配套设施,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市民看戏和观光相结合的文化景观。 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郭淑梅说,我到台湾旅游,最深的 感触就是人家把服务做得非常到位,各个层面、大大小小的场所都有人 去认真经营,而且人性化,不但有参与互动的内容,比如教你现场做一 个小点心、小工艺品;还有脑洞大开的文创旅游产品,比如根据台北故 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做成的雨伞,印有康熙、乾隆等皇帝亲笔签 名的“朕知道了”的胶带,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签、茶具等,都会给你带来 惊喜。如果哈尔滨大剧院也能完善演出、观光、餐饮、购物等一系列产 业链,完全可以与我们的旅游与时尚产业对接,打造可观、可游、可参与 的知名文化景点。 完善服务打造可观可游可参与“文化景点” □《生活报》记者 李佳 原黑龙江日报社副总编耿兆贵,已经去世30多年了,可至今,他 的几个已经步入“老年人群体”的子女们,仍在搜集有关父亲那些“沉 默”许久却耐人寻味的故事…… 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经历生死、荣辱、顺逆流,年轻时拿过“枪杆 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紧握“笔杆子”,从通信员、战地记者到 总编、台长,耿兆贵用自己的大半生诠释出一个新闻人的脊梁! “但父亲很少在我们面前讲自己的经历,后来我们参加工作,才 听别人说起父亲更多的故事,我们非常震撼,这些故事不应该被遗 忘……”2016年冬日的一个下午,耿兆贵其中的两个子女—年逾六 旬的耿晓搬与耿健,约记者在一家快餐厅相见。厅内播放着轻音乐,周 围坐满了有说有笑的时尚年轻人,可两位老人似乎并没有觉察这一切, 深情地看着手中照片上的父亲,又一次感受着父亲的慈爱与鼓舞…… 他是神勇的战地记者 冒着生命危险写下新闻名篇 耿兆贵的个子很高,相貌堂堂,定格的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出 气宇轩昂;他的性情平和,真诚的微笑传递着友善、睿智,如果不是两 位老人补充介绍,谁也不会想到,照片中温文尔雅的耿先生还是一位 智勇双全的战士…… 耿兆贵 1913 11 10 日生,山东淄博人。读过几年小学。1938 年参加抗战活动。1939 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发现耿兆贵 身上具有几个难得的优点:第一,真诚、忠诚,是党和群众值得信赖的 人;第二,热心,善于联系群众;第三,机智勇敢;第四,文采出众…… 于是,便把艰巨的通信员工作派给他去做,他先后在博山县、沂南县 任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通信员、盘查站长、中共区委宣传委员、县委 秘书等。 于今,通信员只是庞大新闻系统中一个小环节,而在当时交通、 信息闭塞以及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通信员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甚 至一条消息是否能及时发布出去,都会影响大局!那时的耿兆贵,经 常乔装成农民,在密林深山中行走,联络分散在各地的通信员采写战 地报道,而身上是绝不能带任何纸笔的,否则就会暴露而遭致杀身之 祸。有一次,他在去联络点的路上被“鬼子”抓到,“鬼子”在他身上连 一个纸片也没找到,就以为他是农民,放松了警惕,使得他得以有机 会逃脱! 那么,问题来了,身上连个“鸡毛信”都没有,耿兆贵怎样完成组 织上交给的任务?据其子女介绍,父亲有着超强的记忆力,遇到时 间、地点、名称等,他会用树枝作笔在泥地上打“草稿”进行记忆,全部 记住后就将“草稿”毁掉。等到达绝对安全的地带,才会将心中“腹 稿”誊在纸上,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战地环境艰苦,把新闻又准又快地发布出去,对于那时的“新闻 人”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耿兆贵为此练就了很多“特异本 领”,比如,他可以长时间保持蹲坐姿势,用自己的腿当桌子写稿;他 还可以在漆黑的野外进行盲写;此外,他的写字速度奇快,四五个小 时的时间就可以写下“万字文”。大量新鲜的报道就是这样“生产”出 来的,从来没有过延误。 最危险的是深入战地进行采访,大炮在耳畔“轰轰”响起,子弹就 在身边“嗖嗖”穿梭。“在一次战斗中,父亲的胳膊被子弹击中,用布缠 了缠,就接着工作……”耿健说,那篇著名的《石桥伏击战》就是父亲 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当时在战士们之间热烈地传阅,几乎每个人都 为上面的文字而激动不已,他们坚信,下一场战斗仍是胜利! 他是勤奋创新的总编辑 提出办报“六字思想”至今适用 耿兆贵从齐鲁大地来到哈尔滨安家立业,也是因为“新闻”的缘 故。受党组织委派,他曾担任山东《沂蒙导报》、《鲁中日报》编委、特 派记者、通联科长。1948 年末,任《东北日报》编委、文教组长。1952 6 月,调任黑龙江日报社社长。1954 8 月,《黑龙江日报》和《松江 日报》合并改版,他任副总编辑。 耿健告诉记者,父亲虽然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但他博览群书、 知识渊博,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新闻实践经验,而且非常勤 奋,所以党的每一次指派任命,他都能不负重望。“记得当时我们家住 在电车街,离报社只有两三分钟路程。妈妈做好晚饭后,就叫我们到 报社喊爸爸回家吃饭。每次去,他不是在写稿子就是和同事聊工作, 总是很忙。有时跑了好几趟,他不但没回家吃饭,也没回家睡觉。” 耿兆贵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报纸有些重要社论,他亲自执笔。 他修改稿件、版样从来都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人说,他干起工 作“太拼命、不要命”,他说,“报纸工作无小事,万万大意不得。”耿兆 贵还经常带队采访,住在农民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采访到许多第 一手材料,为一批年轻的新闻记者带出了好的采访作风。 而耿兆贵关于报纸改革的事情竟然让当时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 了影响。耿晓搬介绍说,上世纪 60 年代初,父亲领导编委会提出把 “新、全、高、快、短、活”六字作为报纸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关于改进 报纸工作的意见》,积极改进宣传报道的宣传方法,使报纸呈现了新 的面貌,至今,这“六字思想”仍是适用报纸的思想。“当时,父亲就按 这样的要求指点我写作文,说我写的文章不实在,太长,形容词又太 多。后来我逐步改正,竟也成才了。在工作中还受到领导器重,每年 都要写 30 万字的材料!”耿晓搬回忆,父亲始终把工作、事业放在高于 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 40 多天没进食的情 况下,在昏迷中仍喊着要上班…… 他是大义的好领导 “你不关心他,他怎么能关心工作?” 耿晓搬与耿健说,父亲很少在家人面前讲自己,他们是参加工作 后,才听到很多人说起父亲的故事,也几乎每个讲父亲的人都会感 叹,“老耿做过很多实事,帮过很多人。”原来父亲比他们所了解的父 亲还要“伟大”。 “父亲没有丝毫官架子,即使单位扫大院的老师傅也是家里的座 上宾;他爱主动找人家唠家常,遇到有困难的人,也会想办法去帮助; 父亲还善于调解各种矛盾,像同事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一直 能聊到人家和好如初为止,其实人家见他这样诚恳,也是不好意思再 闹了……”子女们后来还知道,父亲在报社期间为职工也做了许多实 事,比如,组建当时最有名气篮球队、足球队,其中篮球队曾在哈尔滨 职工大赛上获得冠军;办了一个游艺室,职工和家属业余时间可以在 那里消遣娱乐;每到周末还会请来说唱团演出、办舞会,职工们都身 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幸福和骄傲……“记得父亲说过这样一 句话,你不关心他,他怎么能关心工作!” 但是, “文革”的到来,也将耿兆贵卷入迷茫之中。1965 3 月,他 被调任黑龙江大学任代理书记,时隔不久,他就成为造反派批斗的对 象。耿晓搬对那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父亲的头发、身上经常被造反 派洒满了蓝墨水、红墨水,还不让洗;有时晚上回来身上还有大面积 的瘀伤;他当时想不通,甚至还想自杀,家里人就将斧头、剪子等钝器 全都藏了起来……不过,在报社这边,却贴出了几张‘让耿兆贵回来’ 的大字报,一些职工还帮他到安全的地方安身,给他送药送饭。” 耿兆贵很快被平反,先后又被调到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黑龙 江省广播事业局工作,直到退休。这期间,在他的领导和多方协调 下,新建了电视大楼,扩充了宣传阵地,使我省广播电视工作有了很 大的发展,报道内容也有了创新和突破。1983 10 12 日,耿兆贵 因病去世,可对于他的孩子而言,父亲仍是一本未读完的“书”,做人, 做事,该是怎样的?他们仍在思考! 从通信员、战地记者到总编、台长 真诚神勇“新闻人”耿兆贵 哈尔滨大剧院近日获评“世界最佳建筑”,如何在剧院演出与管理运行上完成挑战,听听专家怎么说打造“流动符号”让城市新地标活起来 哈尔滨 大剧院全景。 本报记 陈宝林□赵怡 本报记者 杨宁舒 最近,著名建筑新闻 网 站 ArchDaily 评 选 了 2015年度世界最佳建筑 (其读者大多是来自各国 的建筑师),哈尔滨大剧 院作为中国唯一获奖建 筑,被评为“最佳文化类 建筑”。据介绍,哈尔滨 大剧院从设计到建成横 跨六年时间,其间曾荣登 世界各大重要权威建筑、 设计杂志封面及报道,如 美国《建筑实录》、意大利 Abitare、荷兰MARK、日 本 GA、英国 ICON 等。 就像悉尼歌剧院之 于悉尼的文化地标身 份,哈尔滨大剧院总建 筑面积达7.9万平方米, 由 包 含 1600 座 的 大 剧 场和400座的小剧场组 成,它坐落于松花江北 岸江畔,远远望去,张力 十足的曲线结构很像雪 峰,与冰城的北国风光 默契呼应,它无疑将成 为哈尔滨的“新地标”建 筑。而目前,全国大剧 院建设正在成为一种趋 势,预计未来五年,每年 将有10家左右的大剧院 建成并交付使用。与此 同时,如何运营将成为全 国新建大剧院要考虑的 关键问题,其中,剧院管 理和内容供应将成为主 要挑战。哈尔滨大剧院 如何交出满意答卷?记 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 内人士,就哈尔滨大剧院 的发展献计献策。 2010 6 22 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这座 城市有百年的交响乐团,有在中国持续最久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坚 持与热爱,是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音乐的态度。每每 提起这些,哈尔滨的音乐人都深感自豪。 省音协副主席、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学清说,哈尔滨音乐厅、 哈尔滨音乐学院和哈尔滨大剧院的建成,是哈尔滨作为音乐之都必 备的“三大硬件”。哈尔滨大剧院建筑特色鲜明,具备国际一流水准, 可以说,它的“固化符号”有了,接下来就要打造“流动符号”,打造自 己的乐团和品牌剧目,实现驻场演出、公共音乐教育、对外交流等职 能,让音乐流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刘学清说,中国国家大剧院和深圳大剧院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广 州大剧院有自己的少儿芭蕾舞团和童声合唱团,而国际著名的大剧 院,几乎都有自己的歌剧团、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剧团等,打造自己的 王牌剧目,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哈尔滨音乐学院陶亚兵教授介绍说,哈尔滨是西方歌剧传入中 国的发源地,哈尔滨歌剧院的历史不晚于哈尔滨交响乐团。1908 年中东铁路建设,俄侨就把歌剧和交响乐带到了哈尔滨。1959 哈尔滨歌剧院重新组建时,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歌剧院。 当时哈尔滨歌剧院的创作和演出是很有规模的,在全国处于领先 地位。如今,哈尔滨交响乐团从哈尔滨歌剧院分离出来,让歌剧院 的演出受到了阻碍,因为歌剧是一定要有交响乐团来伴奏的。而 哈尔滨大剧院的主要功能应以演出“戏剧”为主,歌剧更应该作为 其常演内容。因此,政府有必要整合资源,将哈尔滨歌剧院与哈尔 滨大剧院有效结合起来,重新配备交响乐团,恢复其原有的水准和 演出规模。 整合资源 打造剧院自己的歌剧团和名角 省歌舞剧院目前正在排演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预计四月初 首演。该院男高音歌唱家王文说,引进世界各地的高端演出,是哈尔 滨大剧院内容供应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以歌剧为例,可以是人们熟 知的,如意大利的《茶花女》、法国的《卡门》、俄国《叶甫盖尼 · 奥尼金》 等,也可以是中国题材的,如《图兰朵》。哈尔滨有历史悠久的“哈夏” 音乐会,可以利用音乐会举办的时期,多邀请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和 团队来演出。 黑龙江音乐博物馆馆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苗笛说,国际一些 城市如维也纳、莫斯科、巴黎、柏林等大剧院里,几乎每天都有艺术活 动,排练、演出、讲座、展览和参观等,而且活动的安排基本上都是一 年前就签好了协定,随后就是照章执行。许多经典剧目的票早在一 年前就被预订一空,真正是一票难求。当然,这种繁荣、严谨与规范 化的文化管理背后,是细致缜密的工作和理性与科学的决策。从哈 尔滨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剧院的生存不能完全市场化,演出严肃音 乐的阵地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 1992 年,深圳大剧院创办“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开创了全国以剧 院命名艺术节的先河。迄今已成功举办了 18 届,成为市民每年期盼 的舞台艺术表演盛事。言及此,刘学清说,国内外许多大剧院都有自 己固定的音乐节和演出季,长期以往就能形成品牌效应。 陶亚兵说,哈尔滨大剧院是公共文化设施,应该更好地体现为民 服务的功能。除了引进国内外的高端经典演出,也应该积极联合本 地的音乐团体和艺术院校,作为新剧目发布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实习 基地,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对于音乐爱好者自己组建的演出 团体,只要达到一定的演出水准,也应该敞开绿灯,起到活跃市民文 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内容为王举办“艺术节”引进经典演出 哈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田卫平,曾撰写多篇关于古典音乐的评 论,是超级音乐发烧友。他说,自己与音乐结缘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 初,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经常跟同学去听时任中央 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指挥李德伦的演出及讲座。当时票价 非常便宜,分成 8 毛钱、 6 毛钱和 4 毛钱三个等级。因为大部分听 众是学生,往往演出开始前,只有后排的三分之一座位坐满。李 德伦上台一挥指挥棒,示意我们到前面来,然后一边演出,一边细 致地为大家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地解析,我们就是在那样的氛围下成 了音乐爱好者。而李德伦和中央乐团确实做到了放下架子,在北京 连续多年举办高雅音乐的普及讲座,才有了中国交响乐团演出一票 难求的今天。 田卫平说,严肃音乐的欣赏不比流行音乐,它确实需要音乐家 一边讲解一边演奏,才能让听众从理解到热爱,这需要一个过程。 哈尔滨大剧院想要迸发活力,培育观众是第一要务。世界各地大剧 院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浓郁的艺术氛围。这其中,学生是最 重要的观众群体,哈尔滨大剧院应该多开展针对中小学、高校的专 场演出,票价要优惠,同时建立自己的发烧友群体,开展各种主题的 线上和线下活动。 王文说,哈尔滨音乐氛围浓厚,人才济济,为全国输送了许多 歌唱家和作曲家。我们应该组织建设多支专业、非专业的音乐队 伍,将专业和业余相结合,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让老百姓有接 触高雅艺术的条件,高品位的艺术才能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 音乐修养。 苗笛认为,从文化场所凝聚“人气”的角度看,哈尔滨大剧院在 没有演出的时间里,应该尽量多搞公益性讲座、参观展览活动,这不 仅有利于“合格观众”的培养,更是树立大剧院“艺术竭诚为民”的社 会形象。这一点看似普通,实则重要。当观众面对亲切而温暖的艺 术殿堂时,他们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 培育观众 长期举办高雅音乐公益讲座 工作时的耿兆贵。 耿兆贵的工作笔记,因为他写字奇快,字 体自成一派。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关 注E-mailE-mail::tt8465510684655106@@163163.com.com责任编辑:晁元元(0451-84610006)

    3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文化观察

    13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剧院都会在春节期间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如深圳大剧院已连续 8年承办“深圳新春艺术关爱系列活动”,向市民奉上本土文艺精品演出,并免费赠票。

    天津大剧院去年开展了“邀请市民参观大剧院”的项目,不少热心市民带领孩子参与活动,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剧院的歌剧厅、音乐厅、餐厅、教育中心、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了解了大剧院的建筑特色和灵感来源,还有舞台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及音乐知识,活动的最后一站:大型图片展《艺术之光闪耀天津》也受到了市民点赞。此

    外,天津大剧院的手机APP和微店也正式上市,线上活动丰富多彩。提及此,我省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出了哈尔滨大剧院配套设施需

    要完善的建议。王文说,世界各地的大剧院都会建在城市的文化中心地段,哈尔滨大剧院周边应该完善配套设施,尤其是交通要便利,演出结束后,晚上有没有班车和地铁,是解决市民愿不愿意去看戏的大问题。目前,哈尔滨大剧院周边的生活气息不浓,这样会影响它的发展速度。

    哈尔滨资深乐迷、东北林业大学朱东哲老师说,如果只是听音乐,

    哈尔滨音乐厅就很专业了。我认为哈尔滨大剧院应该多引进以视觉享受为主的经典剧目演出,比如说芭蕾舞、话剧、歌剧等。并完善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市民看戏和观光相结合的文化景观。

    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郭淑梅说,我到台湾旅游,最深的感触就是人家把服务做得非常到位,各个层面、大大小小的场所都有人去认真经营,而且人性化,不但有参与互动的内容,比如教你现场做一个小点心、小工艺品;还有脑洞大开的文创旅游产品,比如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做成的雨伞,印有康熙、乾隆等皇帝亲笔签名的“朕知道了”的胶带,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签、茶具等,都会给你带来惊喜。如果哈尔滨大剧院也能完善演出、观光、餐饮、购物等一系列产业链,完全可以与我们的旅游与时尚产业对接,打造可观、可游、可参与的知名文化景点。

    完善服务 打造可观可游可参与“文化景点”

    □《生活报》记者 李佳

    原黑龙江日报社副总编耿兆贵,已经去世30多年了,可至今,他的几个已经步入“老年人群体”的子女们,仍在搜集有关父亲那些“沉默”许久却耐人寻味的故事……

    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经历生死、荣辱、顺逆流,年轻时拿过“枪杆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紧握“笔杆子”,从通信员、战地记者到总编、台长,耿兆贵用自己的大半生诠释出一个新闻人的脊梁!

    “但父亲很少在我们面前讲自己的经历,后来我们参加工作,才听别人说起父亲更多的故事,我们非常震撼,这些故事不应该被遗忘……”2016 年冬日的一个下午,耿兆贵其中的两个子女——年逾六旬的耿晓搬与耿健,约记者在一家快餐厅相见。厅内播放着轻音乐,周围坐满了有说有笑的时尚年轻人,可两位老人似乎并没有觉察这一切,深情地看着手中照片上的父亲,又一次感受着父亲的慈爱与鼓舞……

    他是神勇的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写下新闻名篇

    耿兆贵的个子很高,相貌堂堂,定格的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出气宇轩昂;他的性情平和,真诚的微笑传递着友善、睿智,如果不是两位老人补充介绍,谁也不会想到,照片中温文尔雅的耿先生还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战士……

    耿兆贵 1913年 11月 10日生,山东淄博人。读过几年小学。1938年参加抗战活动。1939年 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发现耿兆贵身上具有几个难得的优点:第一,真诚、忠诚,是党和群众值得信赖的人;第二,热心,善于联系群众;第三,机智勇敢;第四,文采出众……于是,便把艰巨的通信员工作派给他去做,他先后在博山县、沂南县任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通信员、盘查站长、中共区委宣传委员、县委秘书等。

    于今,通信员只是庞大新闻系统中一个小环节,而在当时交通、信息闭塞以及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通信员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甚至一条消息是否能及时发布出去,都会影响大局!那时的耿兆贵,经常乔装成农民,在密林深山中行走,联络分散在各地的通信员采写战地报道,而身上是绝不能带任何纸笔的,否则就会暴露而遭致杀身之

    祸。有一次,他在去联络点的路上被“鬼子”抓到,“鬼子”在他身上连一个纸片也没找到,就以为他是农民,放松了警惕,使得他得以有机会逃脱!

    那么,问题来了,身上连个“鸡毛信”都没有,耿兆贵怎样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据其子女介绍,父亲有着超强的记忆力,遇到时间、地点、名称等,他会用树枝作笔在泥地上打“草稿”进行记忆,全部记住后就将“草稿”毁掉。等到达绝对安全的地带,才会将心中“腹稿”誊在纸上,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战地环境艰苦,把新闻又准又快地发布出去,对于那时的“新闻人”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耿兆贵为此练就了很多“特异本领”,比如,他可以长时间保持蹲坐姿势,用自己的腿当桌子写稿;他还可以在漆黑的野外进行盲写;此外,他的写字速度奇快,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写下“万字文”。大量新鲜的报道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从来没有过延误。

    最危险的是深入战地进行采访,大炮在耳畔“轰轰”响起,子弹就在身边“嗖嗖”穿梭。“在一次战斗中,父亲的胳膊被子弹击中,用布缠了缠,就接着工作……”耿健说,那篇著名的《石桥伏击战》就是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当时在战士们之间热烈地传阅,几乎每个人都为上面的文字而激动不已,他们坚信,下一场战斗仍是胜利!

    他是勤奋创新的总编辑提出办报“六字思想”至今适用

    耿兆贵从齐鲁大地来到哈尔滨安家立业,也是因为“新闻”的缘故。受党组织委派,他曾担任山东《沂蒙导报》、《鲁中日报》编委、特派记者、通联科长。1948年末,任《东北日报》编委、文教组长。1952年 6月,调任黑龙江日报社社长。1954年 8月,《黑龙江日报》和《松江日报》合并改版,他任副总编辑。

    耿健告诉记者,父亲虽然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但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新闻实践经验,而且非常勤奋,所以党的每一次指派任命,他都能不负重望。“记得当时我们家住在电车街,离报社只有两三分钟路程。妈妈做好晚饭后,就叫我们到报社喊爸爸回家吃饭。每次去,他不是在写稿子就是和同事聊工作,总是很忙。有时跑了好几趟,他不但没回家吃饭,也没回家睡觉。”

    耿兆贵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报纸有些重要社论,他亲自执笔。他修改稿件、版样从来都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人说,他干起工作“太拼命、不要命”,他说,“报纸工作无小事,万万大意不得。”耿兆贵还经常带队采访,住在农民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采访到许多第一手材料,为一批年轻的新闻记者带出了好的采访作风。

    而耿兆贵关于报纸改革的事情竟然让当时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

    了影响。耿晓搬介绍说,上世纪 60年代初,父亲领导编委会提出把“新、全、高、快、短、活”六字作为报纸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意见》,积极改进宣传报道的宣传方法,使报纸呈现了新的面貌,至今,这“六字思想”仍是适用报纸的思想。“当时,父亲就按这样的要求指点我写作文,说我写的文章不实在,太长,形容词又太多。后来我逐步改正,竟也成才了。在工作中还受到领导器重,每年都要写 30万字的材料!”耿晓搬回忆,父亲始终把工作、事业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40多天没进食的情况下,在昏迷中仍喊着要上班……

    他是大义的好领导“你不关心他,他怎么能关心工作?”

    耿晓搬与耿健说,父亲很少在家人面前讲自己,他们是参加工作后,才听到很多人说起父亲的故事,也几乎每个讲父亲的人都会感叹,“老耿做过很多实事,帮过很多人。”原来父亲比他们所了解的父亲还要“伟大”。

    “父亲没有丝毫官架子,即使单位扫大院的老师傅也是家里的座上宾;他爱主动找人家唠家常,遇到有困难的人,也会想办法去帮助;父亲还善于调解各种矛盾,像同事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一直能聊到人家和好如初为止,其实人家见他这样诚恳,也是不好意思再闹了……”子女们后来还知道,父亲在报社期间为职工也做了许多实事,比如,组建当时最有名气篮球队、足球队,其中篮球队曾在哈尔滨职工大赛上获得冠军;办了一个游艺室,职工和家属业余时间可以在那里消遣娱乐;每到周末还会请来说唱团演出、办舞会,职工们都身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幸福和骄傲……“记得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关心他,他怎么能关心工作!”

    但是,“文革”的到来,也将耿兆贵卷入迷茫之中。1965年 3月,他被调任黑龙江大学任代理书记,时隔不久,他就成为造反派批斗的对象。耿晓搬对那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父亲的头发、身上经常被造反派洒满了蓝墨水、红墨水,还不让洗;有时晚上回来身上还有大面积的瘀伤;他当时想不通,甚至还想自杀,家里人就将斧头、剪子等钝器全都藏了起来……不过,在报社这边,却贴出了几张‘让耿兆贵回来’的大字报,一些职工还帮他到安全的地方安身,给他送药送饭。”

    耿兆贵很快被平反,先后又被调到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工作,直到退休。这期间,在他的领导和多方协调下,新建了电视大楼,扩充了宣传阵地,使我省广播电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报道内容也有了创新和突破。1983年 10月 12日,耿兆贵因病去世,可对于他的孩子而言,父亲仍是一本未读完的“书”,做人,做事,该是怎样的?他们仍在思考!

    从通信员、战地记者到总编、台长

    真诚神勇“新闻人”耿兆贵

    哈尔滨大剧院近日获评“世界最佳建筑”,如何在剧院演出与管理运行上完成挑战,听听专家怎么说——

    打造“流动符号”让城市新地标活起来

    哈 尔 滨大剧院全景。

    本 报 记者 陈宝林摄

    □赵怡 本报记者 杨宁舒

    最近,著名建筑新闻网 站 ArchDaily 评 选 了2015年度世界最佳建筑(其读者大多是来自各国的建筑师),哈尔滨大剧院作为中国唯一获奖建筑,被评为“最佳文化类建筑”。据介绍,哈尔滨大剧院从设计到建成横跨六年时间,其间曾荣登世界各大重要权威建筑、设计杂志封面及报道,如美国《建筑实录》、意大利Abitare、荷兰 MARK、日本GA、英国 ICON等。

    就像悉尼歌剧院之于悉尼的文化地标身份,哈尔滨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 7.9万平方米,由包含 1600 座的大剧场和 400 座的小剧场组成,它坐落于松花江北岸江畔,远远望去,张力十足的曲线结构很像雪峰,与冰城的北国风光默契呼应,它无疑将成为哈尔滨的“新地标”建筑。而目前,全国大剧院建设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预计未来五年,每年将有10家左右的大剧院建成并交付使用。与此同时,如何运营将成为全国新建大剧院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其中,剧院管理和内容供应将成为主要挑战。哈尔滨大剧院如何交出满意答卷?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就哈尔滨大剧院的发展献计献策。

    2010年 6月 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这座城市有百年的交响乐团,有在中国持续最久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坚持与热爱,是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音乐的态度。每每提起这些,哈尔滨的音乐人都深感自豪。

    省音协副主席、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学清说,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音乐学院和哈尔滨大剧院的建成,是哈尔滨作为音乐之都必备的“三大硬件”。哈尔滨大剧院建筑特色鲜明,具备国际一流水准,

    可以说,它的“固化符号”有了,接下来就要打造“流动符号”,打造自己的乐团和品牌剧目,实现驻场演出、公共音乐教育、对外交流等职能,让音乐流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刘学清说,中国国家大剧院和深圳大剧院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广州大剧院有自己的少儿芭蕾舞团和童声合唱团,而国际著名的大剧院,几乎都有自己的歌剧团、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剧团等,打造自己的王牌剧目,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哈尔滨音乐学院陶亚兵教授介绍说,哈尔滨是西方歌剧传入中国的发源地,哈尔滨歌剧院的历史不晚于哈尔滨交响乐团。1908年中东铁路建设,俄侨就把歌剧和交响乐带到了哈尔滨。1959 年哈尔滨歌剧院重新组建时,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歌剧院。当时哈尔滨歌剧院的创作和演出是很有规模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哈尔滨交响乐团从哈尔滨歌剧院分离出来,让歌剧院的演出受到了阻碍,因为歌剧是一定要有交响乐团来伴奏的。而哈尔滨大剧院的主要功能应以演出“戏剧”为主,歌剧更应该作为其常演内容。因此,政府有必要整合资源,将哈尔滨歌剧院与哈尔滨大剧院有效结合起来,重新配备交响乐团,恢复其原有的水准和演出规模。

    整合资源 打造剧院自己的歌剧团和名角

    省歌舞剧院目前正在排演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预计四月初首演。该院男高音歌唱家王文说,引进世界各地的高端演出,是哈尔滨大剧院内容供应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以歌剧为例,可以是人们熟知的,如意大利的《茶花女》、法国的《卡门》、俄国《叶甫盖尼·奥尼金》等,也可以是中国题材的,如《图兰朵》。哈尔滨有历史悠久的“哈夏”音乐会,可以利用音乐会举办的时期,多邀请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和团队来演出。

    黑龙江音乐博物馆馆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苗笛说,国际一些城市如维也纳、莫斯科、巴黎、柏林等大剧院里,几乎每天都有艺术活动,排练、演出、讲座、展览和参观等,而且活动的安排基本上都是一年前就签好了协定,随后就是照章执行。许多经典剧目的票早在一年前就被预订一空,真正是一票难求。当然,这种繁荣、严谨与规范化的文化管理背后,是细致缜密的工作和理性与科学的决策。从哈尔滨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剧院的生存不能完全市场化,演出严肃音

    乐的阵地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1992年,深圳大剧院创办“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开创了全国以剧

    院命名艺术节的先河。迄今已成功举办了 18届,成为市民每年期盼的舞台艺术表演盛事。言及此,刘学清说,国内外许多大剧院都有自己固定的音乐节和演出季,长期以往就能形成品牌效应。

    陶亚兵说,哈尔滨大剧院是公共文化设施,应该更好地体现为民服务的功能。除了引进国内外的高端经典演出,也应该积极联合本地的音乐团体和艺术院校,作为新剧目发布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对于音乐爱好者自己组建的演出团体,只要达到一定的演出水准,也应该敞开绿灯,起到活跃市民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内容为王 举办“艺术节”引进经典演出

    哈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田卫平,曾撰写多篇关于古典音乐的评论,是超级音乐发烧友。他说,自己与音乐结缘是上个世纪 80年代初,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经常跟同学去听时任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指挥李德伦的演出及讲座。当时票价非常便宜,分成 8 毛钱、6 毛钱和 4 毛钱三个等级。因为大部分听众是学生,往往演出开始前,只有后排的三分之一座位坐满。李德伦上台一挥指挥棒,示意我们到前面来,然后一边演出,一边细致地为大家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地解析,我们就是在那样的氛围下成

    了音乐爱好者。而李德伦和中央乐团确实做到了放下架子,在北京连续多年举办高雅音乐的普及讲座,才有了中国交响乐团演出一票难求的今天。

    田卫平说,严肃音乐的欣赏不比流行音乐,它确实需要音乐家一边讲解一边演奏,才能让听众从理解到热爱,这需要一个过程。哈尔滨大剧院想要迸发活力,培育观众是第一要务。世界各地大剧院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浓郁的艺术氛围。这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观众群体,哈尔滨大剧院应该多开展针对中小学、高校的专

    场演出,票价要优惠,同时建立自己的发烧友群体,开展各种主题的线上和线下活动。

    王文说,哈尔滨音乐氛围浓厚,人才济济,为全国输送了许多歌唱家和作曲家。我们应该组织建设多支专业、非专业的音乐队伍,将专业和业余相结合,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让老百姓有接触高雅艺术的条件,高品位的艺术才能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音乐修养。

    苗笛认为,从文化场所凝聚“人气”的角度看,哈尔滨大剧院在没有演出的时间里,应该尽量多搞公益性讲座、参观展览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合格观众”的培养,更是树立大剧院“艺术竭诚为民”的社会形象。这一点看似普通,实则重要。当观众面对亲切而温暖的艺术殿堂时,他们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

    培育观众 长期举办高雅音乐公益讲座

    工作时的耿兆贵。

    耿兆贵的工作笔记,因为他写字奇快,字体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