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三绝 三度拜相 文经武纬 -...

1
2016 2 17 日 星期三 编辑:田中够 校对:杜晶华 组版:马琳娜 人文河洛 09 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使用本报享有版权的内容。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版权声明 公元前 202 年 2 月,刘邦在韩信、彭 越等人的拥戴下,在山东菏泽的定陶称 帝,史称前汉或西汉。刘邦称帝的当月, 从定陶迁都到洛阳。5 月间,刘邦听从了 山东人娄敬的话,又迁都到了长安。洛 阳作为西汉的都城也就几个月的时间, 没有算到洛阳十三朝里。西汉的洛阳, 只是作为河南郡的首府所在地。 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去世,8 岁的幼 子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智囊》中有一 则昭帝明断是非的案例。 汉昭帝初继位时,他的同父异母兄 长燕王刘旦心怀怨恨,图谋反叛。为什么 呢?汉武帝长子刘据被逼谋反死了,次子 齐王刘闳( hóng )早早死掉了,那么按照长 幼的次序该轮到刘旦接班,可偏偏弟弟 刘弗陵当了皇帝,这口气他咽不下,所以 谋反。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叛的计划 还没有实施,消息便泄露了。 昭帝虽小,但很重感情,念在兄弟 情分上,并未治刘旦的罪。 刘旦不知悔改,反倒私下与左将军 上官桀父子继续勾结。刘旦与上官桀交 情倒不深,但两人都患了“红眼病”,同病 相怜:刘旦忌恨刘弗陵,上官桀妒忌首辅 霍光(西汉天才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两 股怨气碰了头,形成了一股邪气,邪气冲 昏了头脑,于是就要干无脑的事。 两人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干掉当 时辅政的霍光,砍掉刘弗陵的臂膀。 上官桀诈使别人为燕王上书告状, 说霍光出都城检阅见习军官时,以帝王 出巡的规格上路,并擅自增选大将军府 的校尉名额,专权放纵,恐怕有反叛的 图谋。 上官桀很阴。他要把这封密奏让昭 帝看到,可问题来了,霍光整天都在昭 帝身边,密奏不就成了明奏?怎么办呢? 上官桀阴就阴在这里:他特别选了一个 霍光回家歇公休假的日子上奏。 密报是奏上来了,放在龙案上,但 昭帝不肯批示治罪。 霍光是重臣,跟随汉武帝30年了, 朝中自然有他提拔任用的亲信。有人诬 告,亲信第一时间来到家里,告诉他上 官桀使坏,那密奏已经到了昭帝手里。 霍光知道后,立即结束休假来到宫中, 正赶上皇帝在朝上开会。霍光也很聪 明,不直接到殿上跟皇帝申冤,如果那 样,不等于说皇帝身边有人告密了吗? 他先去了候见的朝房呆着。 这边殿上昭帝问道: “大将军何在?” 上官桀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燕 王检举他的罪状,不敢上殿。”他不说霍 光在家休假。 昭帝命霍光上殿。 半袋烟的工夫,霍光就到了殿上, 上来就脱掉官帽叩头谢罪。昭帝说:“将 军不必如此,请将帽子戴上吧。”然后小 手拿起龙案上的密奏说:“这里有份奏 章,说你专权放纵。”朝堂上一片寂静, 都在竖着耳朵听皇上和霍光如何对答。 谁知昭帝将密奏扔回到龙案上,说:“朕 知道这份奏章是假的,将军无罪。” 这次倒令霍光惊讶了,他问道:“陛 下是怎么知道的?” 昭帝说:“将军选校尉到现在不满 十天,这些事情燕王怎么会知道?”因为 燕王刘旦远在千里之外的燕都,又没有 飞机、高铁、电话、微信,一来一往,那远 不是十天半月的事。怎么能这边霍光刚 刚选拔校尉,那边就有人去燕王那里告 状,然后等燕王批示后再转回来上奏给 昭帝呢?显然是朝中有人造假,造假的 目的就是诬告霍光。 当时昭帝多大年龄?年仅14岁。 听了昭帝的明断,文武官员都很惊 奇。昭帝随即派卫士去追捕上书的人, 那人果然畏罪潜逃了。 职场有太多的真假难辨,世上也有 很多的虚虚实实。做个智慧人的好处就 是在“讹口如波,俗肠如锢,触目迷津, 弥天毒雾”时,能够像在白日、满月、万 炬火之下,明眼看事、看人,事先采取稳 妥的反制措施,使那些想加害自己的妖 魔鬼怪罢手止步,无可乘之机。 昭帝很有智慧,但这也正常,因为 有许多人在教育他、辅佐他,但下一期 我们要讲述一个聪明的民工的故事,管 仲就十分佩服他。敬请关注。 张说( yuè )(公元 667 年—公元 730 年),唐代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道济,洛阳人。他早年参加科 举考试,在万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从此步入仕途,历任 太子校书、左补阙、内供奉、凤阁舍人,还曾三任宰相,对 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开创开元盛世贡献极大。他文学 和史学方面成就突出,主持文坛三十年,是唐代著名的文 坛领袖,《旧唐书》赞其“武纬文经”。 聪颖超群 刚正不阿 公元689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举行科举考试, 应试者万余人,张说考取第一名。武则天大为欣喜,任命 他为太子校书,后任左补阙、内供奉、凤阁舍人等。 此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把持朝政,横行霸 道,在洛阳大街上随意杀人。宰相魏元忠对此事不满,二 张即诬告魏谋反,并威逼张说作伪证。张说表面上点头 应允,但在女皇面前力陈魏无罪。 二张对女皇说,魏曾说他要当伊尹、周公,岂不是谋 反?张说反驳:伊尹、周公对主上赤胆忠心,伊尹辅商王, 周公辅周成王,尽心竭力,何为谋反?张说还对女皇说: “我如依附二张,可获高官厚禄,但我岂是人乎?” 武则天无言以对,二张也面红耳赤。张说不畏强权 的铮铮铁骨终生保持,被世人传扬。 荡平动乱 治国兴邦 张说为官 42 年,对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出 重大贡献。 武则天退位后,中宗继位。中宗性格怯懦,不会处理 朝政,韦氏效法武则天图谋建立韦氏王朝,用毒药杀死了 中宗。公元710年,中宗的弟弟李旦继位当了皇帝(即唐 睿宗),张说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同年秋,中宗之子 李重福谋夺皇位失败,其党羽数百人被捕获。东都留守 审讯数月,迟迟不能定案。张说受命到洛阳处理此案,他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夜即查清案情,该定罪的定罪, 无罪者230多人皆被释放。《旧唐书》赞之:“不枉善良,又 不漏罪人。” 李旦贪图恬静生活,对政治不感兴趣,而武则天的爱 女太平公主野心勃勃,她结交朝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 太子李隆基。张说当过李隆基的老师,知道他神武英勇, 就向皇帝推荐太子监国,让李隆基掌握大权。李隆基继 位后,张说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怀不轨,于是派使者献给 李隆基一把佩刀。李隆基自然明白张说的心意,立即发 兵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挽救了李唐江山,为开元盛世 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执掌文坛 享有盛誉 张说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 学家、史学家。 在文学上,他倡导“崇雅黜浮”,一反南北朝以来诗 风、文风重华丽的缺陷,提倡诗歌和文章要宣扬正道,要 言之有物,要有风骨,要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这些主张, 对唐代诗文影响极大。 张说因与同州刺史姚崇关系不和睦,曾被贬官至岳 州,在东吴鲁肃阅兵台旧址建岳阳楼。面对一望无际的 洞庭湖水,他欣喜之极,赋诗多首,其中有《送梁六自洞庭 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 接,心随湖水共悠悠。”《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 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从这些诗句中,足可以 看出他的才华。 张说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苏颋 齐名。因张说封燕国公,苏颋封许国公,二人被誉为“燕 许大手笔”。张说曾受诏修国史,主要著作有《三教珠英》 《初学记》《唐六典》等。 由于张说才华横溢、品行高洁,于国政文教贡献甚 大,所以他去世那年,玄宗罢免了春节期会以示哀悼,还 亲书“文员”谥号以示表彰。 □朱宏卿 三度拜相 文经武纬 —张说 唐代名臣兼文坛领袖 □沙宇飞 昭帝人小识奸计 □赵跟喜 近代三绝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人文河洛”系《洛 阳日报》品牌之一,让我们在这里触摸河洛大地的人文底蕴, 感受洛阳历史的厚重魅力。 扫一扫,关注“人文河洛” (renwenheluo) 张钫之父张清和墓志铭,为余杭 章炳麟撰文、三原于右任书丹、安吉 吴昌硕篆盖,三位大家手笔融于一 体,珠联璧合,相映熠辉,故有“近代 三绝”之誉。 张清和,字子温,少入大梁书院,清 光绪中以选拔贡生,分发陕西,监武备 学堂,先后任乾州(今乾县)、鄜州(今富 县)州判。据志文记载:鄜州地 瘠,子 温以判司闲散,无南面之重,乃教民人 垦艺,故有德声。民初,陕西义军起事, 鄜州民人争相护卫子温至耀县。不久 归豫,充任豫西赈务督办。 张子温父逢源公由偃师徙居新 安县铁门镇水源村,子温未出生即 丧父,5岁丧母。子温由其伯兄清阳 公抚养成人。其世父乃中州大儒鲁 岩先生,鲁岩著有《所学集》多种,家 故多书。墓志铭曰:“君以孤子承旧 德,刻苦向学,无所不窥,然其归在 宋儒,犹好易,集易说百余家评议 之。”故章炳麟誉其“其学出于尧夫 (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子厚(北 宋理学家张载字子厚)间,尽性至 命,正而通于方”。 太炎先生在志文中说,民国肇始, 张钫因功任陕南镇守使,其父张子温尝 称:“处乱世,当危言慎行,不见轻于君 子,不见疑于小人。义不当为,不以三 公易其介(三公:旧时太师、太傅、太 公。介指节操);义当为,无其权亦已 矣,有其权,舍富与贵不顾也!”又说,子 温“固常念国乱无纲纪,数言止戈为武, 荡邪为汤,不嗜杀人者能壹之。又以师 河西窦氏教钫,茇舍潼崤之间,直将帅 黩兵,未尝戚然也。端本于易,以为治 乱,有时而已矣”。 1915 年,子温伯兄清阳亡,其痛 心至毁,哭诉曰:“吾兄弟如父子,吾 事兄犹事父也,得葬兄吾事毕矣!” 1920 年,葬其兄于水源村南,襄事之 日,执 者数千人。次年六月,子温 遂卒于家,享年 59 岁。是时,张钫自 陕 西 靖 国 军 归 家 守 制 ,1923 年 12 月 葬其父于祖茔。子温所著书多未 就,遗言见于其家书中,章炳麟于志 文中叹曰:“余履迹未尝及中州,不 能识其长老闻人。观君言行之所遗 者,所谓坚白之性,不甐而滓,修法 应变,若数一二者非欤,平世有之, 宜道也!降在叔季,其可以勿称,乃 次其事。而铭之曰:玉也,瑮故,及 于雕;雪也,淖故,就于消。非雕非 消,唯德之峣;怀宝在躬,不以自翘。 噫!硕果之不裂兮,明星之后没兮, 吾将求之于太廖。” 章炳麟为民国洛下人物撰写墓志, 目前所知,仅张子温、王子亮二人,盖因 张钫、王广庆与章炳麟有碑石文字之 交。故章炳麟在志文中说:“钫与同县 王广庆、三原于右任有旧,介以状来,于 是得其世系爵里。”文成后,于右任赴张 钫新筑花园蛰庐,以魏碑体书丹于石, 由镌石高手渑池马尚志刻就。据当事 者回忆,墓志刻成后,于右任见其毫端 神韵,毫厘不爽,跃然石上,甚为高兴, 当即赏刻工大洋二百,以示褒扬,一时 传为美谈。原石因“伯兄”误写为“两 兄”,复刻一石,故一石完好,一石斜向 断裂,并行镶嵌于千唐志斋十一号室西 壁,今完好如初。 吴昌硕所篆张子温墓志盖,竖排三 行九字:“新安张君子温墓志铭。”尾有 于右任跋语: “此盖篆就,吴苍老自矜为 平生第一。此志不朽,老伯不朽,皆兄 之孝心所感也,其珍惜之,伯英兄,于右 任。”于氏于跋语后钤一闲印,曰“于 思”,此为其钤印所仅见者。语出《左 · 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家复来”, 意为宋筑城者讥笑络腮胡子败将华元 之语。思同腮(此处读腮),指胡子长而 多者,于右任有“于大胡子”之称,故有 此印。 章太炎亦曾为新安王广庆(原河南 大学校长)之父王子亮撰写墓志文,并 由于右任书丹,吴稚晖篆盖,素有“新安 小三绝”之称。 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其章氏文 字,词章典雅,属事得体;其于氏书法, 意法魏体,力稳势奇;其吴氏篆字,气 质高古,渊奥夺人,可谓珠玉之器,殊 为难得。 章炳麟撰故鄜州州判张君(子温)墓志铭 (资料图片)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Oct-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编辑:田中够 校对:杜晶华 组版:马琳娜 人文河洛 09

    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使用本报享有版权的内容。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版权声明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拥戴下,在山东菏泽的定陶称帝,史称前汉或西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迁都到洛阳。5月间,刘邦听从了山东人娄敬的话,又迁都到了长安。洛阳作为西汉的都城也就几个月的时间,没有算到洛阳十三朝里。西汉的洛阳,只是作为河南郡的首府所在地。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8岁的幼子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智囊》中有一则昭帝明断是非的案例。

    汉昭帝初继位时,他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怀怨恨,图谋反叛。为什么呢?汉武帝长子刘据被逼谋反死了,次子齐王刘闳(hóng)早早死掉了,那么按照长幼的次序该轮到刘旦接班,可偏偏弟弟刘弗陵当了皇帝,这口气他咽不下,所以谋反。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叛的计划还没有实施,消息便泄露了。

    昭帝虽小,但很重感情,念在兄弟情分上,并未治刘旦的罪。

    刘旦不知悔改,反倒私下与左将军上官桀父子继续勾结。刘旦与上官桀交情倒不深,但两人都患了“红眼病”,同病

    相怜:刘旦忌恨刘弗陵,上官桀妒忌首辅霍光(西汉天才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两股怨气碰了头,形成了一股邪气,邪气冲昏了头脑,于是就要干无脑的事。

    两人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干掉当时辅政的霍光,砍掉刘弗陵的臂膀。

    上官桀诈使别人为燕王上书告状,说霍光出都城检阅见习军官时,以帝王出巡的规格上路,并擅自增选大将军府的校尉名额,专权放纵,恐怕有反叛的图谋。

    上官桀很阴。他要把这封密奏让昭帝看到,可问题来了,霍光整天都在昭帝身边,密奏不就成了明奏?怎么办呢?上官桀阴就阴在这里:他特别选了一个霍光回家歇公休假的日子上奏。

    密报是奏上来了,放在龙案上,但昭帝不肯批示治罪。

    霍光是重臣,跟随汉武帝30年了,朝中自然有他提拔任用的亲信。有人诬告,亲信第一时间来到家里,告诉他上官桀使坏,那密奏已经到了昭帝手里。霍光知道后,立即结束休假来到宫中,正赶上皇帝在朝上开会。霍光也很聪

    明,不直接到殿上跟皇帝申冤,如果那样,不等于说皇帝身边有人告密了吗?他先去了候见的朝房呆着。

    这边殿上昭帝问道:“大将军何在?”上官桀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燕

    王检举他的罪状,不敢上殿。”他不说霍光在家休假。

    昭帝命霍光上殿。半袋烟的工夫,霍光就到了殿上,

    上来就脱掉官帽叩头谢罪。昭帝说:“将军不必如此,请将帽子戴上吧。”然后小手拿起龙案上的密奏说:“这里有份奏章,说你专权放纵。”朝堂上一片寂静,都在竖着耳朵听皇上和霍光如何对答。谁知昭帝将密奏扔回到龙案上,说:“朕知道这份奏章是假的,将军无罪。”

    这次倒令霍光惊讶了,他问道:“陛下是怎么知道的?”

    昭帝说:“将军选校尉到现在不满十天,这些事情燕王怎么会知道?”因为燕王刘旦远在千里之外的燕都,又没有飞机、高铁、电话、微信,一来一往,那远不是十天半月的事。怎么能这边霍光刚刚选拔校尉,那边就有人去燕王那里告

    状,然后等燕王批示后再转回来上奏给昭帝呢?显然是朝中有人造假,造假的目的就是诬告霍光。

    当时昭帝多大年龄?年仅14岁。听了昭帝的明断,文武官员都很惊

    奇。昭帝随即派卫士去追捕上书的人,那人果然畏罪潜逃了。

    职场有太多的真假难辨,世上也有很多的虚虚实实。做个智慧人的好处就是在“讹口如波,俗肠如锢,触目迷津,弥天毒雾”时,能够像在白日、满月、万炬火之下,明眼看事、看人,事先采取稳妥的反制措施,使那些想加害自己的妖魔鬼怪罢手止步,无可乘之机。

    昭帝很有智慧,但这也正常,因为有许多人在教育他、辅佐他,但下一期我们要讲述一个聪明的民工的故事,管仲就十分佩服他。敬请关注。

    张说(yuè)(公元667年—公元730年),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道济,洛阳人。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在万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从此步入仕途,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内供奉、凤阁舍人,还曾三任宰相,对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开创开元盛世贡献极大。他文学和史学方面成就突出,主持文坛三十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旧唐书》赞其“武纬文经”。

    聪颖超群 刚正不阿

    公元689年,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举行科举考试,应试者万余人,张说考取第一名。武则天大为欣喜,任命他为太子校书,后任左补阙、内供奉、凤阁舍人等。

    此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把持朝政,横行霸道,在洛阳大街上随意杀人。宰相魏元忠对此事不满,二张即诬告魏谋反,并威逼张说作伪证。张说表面上点头应允,但在女皇面前力陈魏无罪。

    二张对女皇说,魏曾说他要当伊尹、周公,岂不是谋反?张说反驳:伊尹、周公对主上赤胆忠心,伊尹辅商王,周公辅周成王,尽心竭力,何为谋反?张说还对女皇说:

    “我如依附二张,可获高官厚禄,但我岂是人乎?”武则天无言以对,二张也面红耳赤。张说不畏强权

    的铮铮铁骨终生保持,被世人传扬。

    荡平动乱 治国兴邦

    张说为官42年,对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武则天退位后,中宗继位。中宗性格怯懦,不会处理朝政,韦氏效法武则天图谋建立韦氏王朝,用毒药杀死了中宗。公元710年,中宗的弟弟李旦继位当了皇帝(即唐睿宗),张说任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同年秋,中宗之子李重福谋夺皇位失败,其党羽数百人被捕获。东都留守审讯数月,迟迟不能定案。张说受命到洛阳处理此案,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夜即查清案情,该定罪的定罪,无罪者230多人皆被释放。《旧唐书》赞之:“不枉善良,又不漏罪人。”

    李旦贪图恬静生活,对政治不感兴趣,而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野心勃勃,她结交朝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李隆基。张说当过李隆基的老师,知道他神武英勇,就向皇帝推荐太子监国,让李隆基掌握大权。李隆基继位后,张说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怀不轨,于是派使者献给李隆基一把佩刀。李隆基自然明白张说的心意,立即发兵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挽救了李唐江山,为开元盛世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执掌文坛 享有盛誉

    张说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史学家。

    在文学上,他倡导“崇雅黜浮”,一反南北朝以来诗风、文风重华丽的缺陷,提倡诗歌和文章要宣扬正道,要言之有物,要有风骨,要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这些主张,对唐代诗文影响极大。

    张说因与同州刺史姚崇关系不和睦,曾被贬官至岳州,在东吴鲁肃阅兵台旧址建岳阳楼。面对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水,他欣喜之极,赋诗多首,其中有《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蜀道后期》:“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从这些诗句中,足可以看出他的才华。

    张说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苏颋齐名。因张说封燕国公,苏颋封许国公,二人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张说曾受诏修国史,主要著作有《三教珠英》

    《初学记》《唐六典》等。由于张说才华横溢、品行高洁,于国政文教贡献甚

    大,所以他去世那年,玄宗罢免了春节期会以示哀悼,还亲书“文员”谥号以示表彰。

    □朱宏卿

    三度拜相 文经武纬——张说 唐代名臣兼文坛领袖

    □沙宇飞

    昭帝人小识奸计

    □赵跟喜

    近 代 三 绝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人文河洛”系《洛阳日报》品牌之一,让我们在这里触摸河洛大地的人文底蕴,感受洛阳历史的厚重魅力。

    扫一扫,关注“人文河洛”(renwenheluo)

    张钫之父张清和墓志铭,为余杭章炳麟撰文、三原于右任书丹、安吉吴昌硕篆盖,三位大家手笔融于一体,珠联璧合,相映熠辉,故有“近代三绝”之誉。

    张清和,字子温,少入大梁书院,清光绪中以选拔贡生,分发陕西,监武备学堂,先后任乾州(今乾县)、鄜州(今富县)州判。据志文记载:鄜州地 瘠,子温以判司闲散,无南面之重,乃教民人垦艺,故有德声。民初,陕西义军起事,鄜州民人争相护卫子温至耀县。不久归豫,充任豫西赈务督办。

    张子温父逢源公由偃师徙居新安县铁门镇水源村,子温未出生即丧父,5 岁丧母。子温由其伯兄清阳公抚养成人。其世父乃中州大儒鲁岩先生,鲁岩著有《所学集》多种,家故多书。墓志铭曰:“君以孤子承旧德,刻苦向学,无所不窥,然其归在宋 儒 ,犹 好 易 ,集 易 说 百 余 家 评 议之。”故章炳麟誉其“其学出于尧夫

    (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子厚(北宋 理 学 家 张 载 字 子 厚)间 ,尽 性 至命,正而通于方”。

    太炎先生在志文中说,民国肇始,张钫因功任陕南镇守使,其父张子温尝称:“处乱世,当危言慎行,不见轻于君子,不见疑于小人。义不当为,不以三公易其介(三公:旧时太师、太傅、太公。介指节操);义当为,无其权亦已矣,有其权,舍富与贵不顾也!”又说,子温“固常念国乱无纲纪,数言止戈为武,

    荡邪为汤,不嗜杀人者能壹之。又以师河西窦氏教钫,茇舍潼崤之间,直将帅黩兵,未尝戚然也。端本于易,以为治乱,有时而已矣”。

    1915 年,子温伯兄清阳亡,其痛心至毁,哭诉曰:“吾兄弟如父子,吾事兄犹事父也,得葬兄吾事毕矣!”1920 年,葬其兄于水源村南,襄事之日,执 者数千人。次年六月,子温遂卒于家,享年 59 岁。是时,张钫自陕西靖国军归家守制,1923 年 12 月葬 其 父 于 祖 茔 。 子 温 所 著 书 多 未就,遗言见于其家书中,章炳麟于志文中叹曰:“余履迹未尝及中州,不能识其长老闻人。观君言行之所遗者,所谓坚白之性,不甐而滓,修法应变,若数一二者非欤,平世有之,宜道也!降在叔季,其可以勿称,乃次其事。而铭之曰:玉也,瑮故,及于雕;雪也,淖故,就于消。非雕非消,唯德之峣;怀宝在躬,不以自翘。噫!硕果之不裂兮,明星之后没兮,吾将求之于太廖。”

    章炳麟为民国洛下人物撰写墓志,目前所知,仅张子温、王子亮二人,盖因张钫、王广庆与章炳麟有碑石文字之交。故章炳麟在志文中说:“钫与同县王广庆、三原于右任有旧,介以状来,于是得其世系爵里。”文成后,于右任赴张钫新筑花园蛰庐,以魏碑体书丹于石,由镌石高手渑池马尚志刻就。据当事者回忆,墓志刻成后,于右任见其毫端神韵,毫厘不爽,跃然石上,甚为高兴,

    当即赏刻工大洋二百,以示褒扬,一时传为美谈。原石因“伯兄”误写为“两兄”,复刻一石,故一石完好,一石斜向断裂,并行镶嵌于千唐志斋十一号室西壁,今完好如初。

    吴昌硕所篆张子温墓志盖,竖排三行九字:“新安张君子温墓志铭。”尾有于右任跋语:“此盖篆就,吴苍老自矜为平生第一。此志不朽,老伯不朽,皆兄之孝心所感也,其珍惜之,伯英兄,于右任。”于氏于跋语后钤一闲印,曰“于思”,此为其钤印所仅见者。语出《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家复来”,意为宋筑城者讥笑络腮胡子败将华元之语。思同腮(此处读腮),指胡子长而多者,于右任有“于大胡子”之称,故有此印。

    章太炎亦曾为新安王广庆(原河南大学校长)之父王子亮撰写墓志文,并由于右任书丹,吴稚晖篆盖,素有“新安小三绝”之称。

    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其章氏文字,词章典雅,属事得体;其于氏书法,意法魏体,力稳势奇;其吴氏篆字,气质高古,渊奥夺人,可谓珠玉之器,殊为难得。

    章炳麟撰故鄜州州判张君(子温)墓志铭(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