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移城市 吳欣怡水墨創作論述 -...

94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高永隆 教授 遊移城市吳欣怡水墨創作論述 研究生:吳欣怡 中華民國 108 06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19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高永隆 教授

    遊移城市—吳欣怡水墨創作論述

    研究生:吳欣怡 撰

    中華民國 108年 06月

  •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andering in a City—On Ink Paintings of

    Hsin-Yi Wu

    遊移城市—吳欣怡水墨創作論述

    Student :Hsin-Yi Wu

    Advisor:Professor Yung-Lung Kao

    June,2019

  • 遊移城市—吳欣怡水墨創作論述

    Wandering in a City—On Ink Paintings of Hsin-Yi Wu

    Hsin-Yi Wu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ne, 2019

    Thesis Supervisor:Professor Yung-Lung Kao, Ph.D

    中華民國 108年 6月

  • I

    遊 移 城 市 - 吳 欣 怡 水 墨 創 作 論 述

    研究生:吳欣怡 指導教授:高永隆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摘要

    本文內容主要在於研究遊走移動於城市之中,在這個環境空間之下,結合相關的生

    活經驗,傳達筆者對於城市的情感及探索,藉由繪畫創作來詮釋心中對城市的省思,同

    時期許能喚起觀者重視及關懷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本論文的結構即對創作要素進行剖析,全文共五章,茲分述如下,第一章緒論:首

    先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接著說明研究相關的方法、步驟與名詞解釋。第二章文

    獻探討:首先探究城市的變遷對於居住環境的影響,接著釐清整個城市建築藝術相關的

    脈絡及風格的演變,並整理相關藝術家的美學觀,作為研究的學理基礎。第三章創作思

    維與實踐:分別對創作理念、形式與技法進行探討與分析,並以水墨為媒材進行創作實

    踐。第四章作品解析:主要是針對創作作品的思維、意涵與形式內容和技法,進行更深

    入的說明。第五章結論:敘述遊移城市創作後的心得分享與自我省思,同時提出對於未

    來創作歷程的展望。

    經過本論文的研究與探討後,筆者重新整理內心與城市之間的感受,藉由不斷觀察

    城市與建築物之間的關係,試圖客觀反映出真實情境狀況,過程中當然也不自覺摻雜主

    觀的思維,而轉化為心中理想的城市。期許在未來的藝術創作的表現上能努力去追求,

    一步一腳印走出自我風格,朝向更多元化的發展邁進。

    關鍵詞:遊移城市、建築物、水墨創作

  • II

    Wandering in a City—On Ink Paintings of Hsin-Yi Wu

    Graduate Student: Hsin-Yi Wu Advisor: Dr. Yung-Lung Kao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incorporate the related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 to convey her

    feelings for and exploration of a city and showed how she interpreted her reflection upon the

    city in her paintings by wandering and moving in the city. Meanwhile, she hoped to arouse

    viewers’ awareness of and care about the city we liv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nalyzed the elements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The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e chapter first

    expounded her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and then illustrated research-related methods,

    steps and the explanation of noun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discussion. The chapter first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a city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Secondly, it

    clarified the entire context related to urban architectural 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tyles.

    Additionally, it organized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s of related artists, which serv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hree: Creation Thought and Implementation. The

    chapt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ideas, forms and skills of her creation respectively. Ink

    was used as media for creation implementation.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Works. The

    chapter chiefly made deeper explanations for the thought, meanings, forms and skills of her

    crea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The author shared her opinions and reflected upon her

    ideas after creating the works titled Wandering in a City. Meanwhile, she proposed the

  • III

    prospect of her future creation process.

    Upon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reorganized her inner

    feelings with a city and attempted to objectively reflect upon real situations by constantly

    obser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ity and architectures. Subjective thought was

    unconsciously mixed in the process as well to transform a city into her ideal one. She hopes

    that she will make efforts to pursue achievements in her future art creation, making her own

    style step by step toward more diverse development.

    Keywords: Wandering in a city, architecture; ink painting.

  • IV

    目 次

    頁次

    摘要 ………………………………………………………………………………Ⅰ

    Abstract ………………………………………………………………………… II

    目次……………………………………………………………………………… I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從傳統至現代的居住環境變遷 ……………………………………… 9

    第二節 水墨畫中城市建築的題材風格演變 ………………………………… 13

    第三節 水墨藝術家的城市創作 ……………………………………………… 21

    第三章 「遊移城市」的創作思維與實踐 ……………………… 2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 29

    第二節 創作形式 ……………………………………………………………… 32

    第三節 創作過程 ……………………………………………………………… 41

    第四章 作品解析 ………………………………………………………… 44

    第五章 結論 …………………………………………………………………79

  • V

    參考文獻 ………………………………………………………………………81

  • VI

    圖 次

    圖 1-1 :研究創作步驟圖 ………………………………………………………………… 06

    圖 2-1 :〈明皇避暑宮圖〉(局部)………………………………………………………… 14

    圖 2-2 :〈清明上河圖〉(局部)…………………………………………………………… 15

    圖 2-3 :〈梁園飛雪圖〉(局部)…………………………………………………………… 16

    圖 2-4 :〈漢宮秋月圖軸〉(局部)………………………………………………………… 17

    圖 2-5 :〈時代廣場〉……………………………………………………………………… 19

    圖 2-6 :〈臺北西門町〉…………………………………………………………………… 19

    圖 2-7 :〈塵市即景〉……………………………………………………………………… 19

    圖 2-8 :〈魯迅故鄉紹興城〉……………………………………………………………… 22

    圖 2-9 :〈夕陽中的重慶山城〉…………………………………………………………… 22

    圖 2-10:〈吳家莊〉………………………………………………………………………… 24

    圖 2-11:〈都市之夜〉……………………………………………………………………… 24

    圖 2-12:〈紐約市〉………………………………………………………………………… 25

    圖 2-13:〈都市側影〉……………………………………………………………………… 26

    圖 2-14:〈城市系列一〉…………………………………………………………………… 27

    圖 2-15:〈高雄即景〉……………………………………………………………………… 28

    圖 3-1 :〈城市橋梁〉……………………………………………………………………… 33

    圖 3-2:〈尋蹤〉(局部)……………………………………………………………………34

    圖 3-3 :〈悲情城市〉……………………………………………………………………… 35

    圖 3-4 :起稿說明圖一…………………………………………………………………… 41

    圖 3-5 :起稿說明圖二…………………………………………………………………… 41

    圖 3-6 :過稿和勾線說明圖一…………………………………………………………… 42

    圖 3-7 :過稿和勾線說明圖二…………………………………………………………… 42

  • VII

    圖 3-8 :過稿和勾線說明圖三…………………………………………………………… 42

    圖 3-9 :渲染墨色說明圖一……………………………………………………………… 42

    圖 3-10:渲染墨色說明圖二……………………………………………………………… 42

    圖 3-11:渲染墨色說明圖三……………………………………………………………… 43

    圖 3-12:渲染墨色說明圖四……………………………………………………………… 43

    圖 3-13:調整細節說明圖………………………………………………………………… 43

    圖 4-1:〈尋蹤〉…………………………………………………………………………… 46

    圖 4-2:〈繁華中的悠閒生活〉…………………………………………………………… 48

    圖 4-3:〈夕餘之輝〉……………………………………………………………………… 50

    圖 4-4:〈城市黑暗語〉…………………………………………………………………… 52

    圖 4-5:〈凝視城市〉……………………………………………………………………… 54

    圖 4-6:〈城市印象〉……………………………………………………………………… 56

    圖 4-7:〈摩登城市〉……………………………………………………………………… 58

    圖 4-8:〈城市枷鎖〉……………………………………………………………………… 60

    圖 4-9:〈城市新意象〉…………………………………………………………………… 62

    圖 4-10:〈多樣住宅的城市〉……………………………………………………………… 64

    圖 4-11:〈鋼鐵城市〉……………………………………………………………………… 66

    圖 4-12:〈城市橋梁〉……………………………………………………………………… 68

    圖 4-13:〈城市一角〉……………………………………………………………………… 70

    圖 4-14:〈悲情城市〉……………………………………………………………………… 72

    圖 4-15:〈夾縫中看城市〉………………………………………………………………… 74

    圖 4-16:〈轉動城市〉……………………………………………………………………… 76

    圖 4-17:〈城市片斷〉……………………………………………………………………… 78

  • 1

    第一章 緒論

    城市是人類所聚集之處,是人類所活動之處,是人類所生存之處。我們在這環境中

    生活著,不斷地摸索一切,感受它變化多端的景色與綿延不絕的生命力。且隨時間的流

    逝,人們代替歲月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更添增許多豐富性,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樣貌,深

    深吸引筆者投入其中。藉由藝術創作的歷程,將對於城市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釋放出來,

    真實呈現於畫面上,以對居住的環境空間作出回應。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象徵,從原始時代的洞穴居生活演變成現代化高科技

    的建築物,無論是在材質、造型及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轉變。現代城市化的結果,為了要

    因應大量人口所帶來的挑戰,造成充斥著雜亂、不協調的建築物,影響整體景觀紊亂,

    毫無秩序可言,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空間。建築物建構了一個城市的面貌,每個年代

    有著不同的空間規劃,但終究一層、一層往上堆疊,且數量越來越多,讓人們開始意識

    到建築物與城市間的種種問題。

    在藝術創作領域方面,此時城市題材也逐漸受到水墨畫家的關注。陳浩認為:

    「在傳統中國畫中,城市題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畫種,它常常隸屬於人物畫或

    山水畫。1」

    從古代亭台樓閣界畫作品中,就很少以建築物單獨存在的,大部分都是配合著山水

    1 陳浩,《水墨都市繪畫研究》,(北京︰榮寶齋,2007),頁 1。

  • 2

    與樹石,成為點綴之用,顯現出地位並不高,尚未成氣候。直到當代藝術家們開始省思

    現實生活狀況,才備受關注與重視,成為獨立的畫種,且順應著時代潮流不斷的發展與

    創新。

    創作到目前為止,最大的題材多以:「建築物」為主。由於學生時代的我,國中畢

    業後就離鄉背井,從偏鄉來到城市求學,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面對著陌生、不熟

    悉的環境,頓時手足無措,尤其在面對挑戰、挫折時,略顯得孤立無援,獨自奮戰,因

    此開始對家產生思念之情。有一天,望著窗外一棟棟的建築物開始拿起筆構圖,突然發

    現它原來擁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樣貌、種類,於是開始對這座城市感到好奇,並展開這方

    面的創作。

    「人類生活不能沒有建築,但建築的重要性還不在此。除了幫人擋風遮雨,可

    以帶給人類所需的庇護。2」

    筆者觀察城市中,琳瑯滿目、各式各樣不同風情的建築群,造成擁擠與混亂的生活

    空間,體會到它帶給人們的便利性與重要性。解決物理上的基本需求遮風蔽雨之外,還

    有心靈上的寄託,無論任何情緒、情感都在裡頭度過。筆者相信每個人對於居住的城市

    會有不同的見解與感觸,因此在創作時,加入主觀的情感,將自己實際感受到的情寄託

    於物。

    對城市比較清楚的印象是讀大學的時期,因離鄉背井、思鄉情怯的投射;比較親密

    接觸則是出社會的階段,因生活壓力、不安全感的影響。有如此深的淵源,才讓我再度

    拿起畫筆,將臺灣城市的寫照,忠實反映出來。從中探索屬於個人的價值判斷,同時也

    將日常生活中對人、事、物的感觸表達出來,這些都是我內心世界最真誠的呈現。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喚起觀者對周圍生活環境的重視及關注,省思所居住城市的

    空間問題,而非不斷要求城市能持續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千萬記得自身對城市仍有責

    2 保羅․高伯格著、林俊宏譯,《建築為何重要》(新北市︰大家出版,2012),頁 12。

  • 3

    任在,一定要有讓城市變得更美、更好的信念,就讓大家一起來吧!朝向共同的目標。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遊移城市」以水墨創作為主,傳達出對城市的記憶與生活現況的關聯,作

    為研究探討的軸心,其欲達成的目的如下︰

    (一)藉由個人對於城市的感受與省思,以喜愛的水墨媒材來進行創作實踐,表

    現出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將創作回歸於日常生活之中,從中融入自我對城市的觀察與省思,以奠定

    未來的創作方向。

    (三)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城市狀態,喚起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重視,要更了解與

    關心,以刺激城市空間的改善與保護,注入生活空間永續經營的概念。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以個人創作實踐為發展主軸,並研究相關理論,形成創作的輔助與佐證,以添增

    作品更豐富的內涵。採用以下三種研究方法:一、文獻分析法,二、觀察研究法,三、

    行動研究法。

    (一)文獻分析法︰

    1. 研究城市相關的水墨繪畫創作理論,參考古今中外藝術家們的創作主題、理

    念、技法、表現形式與內涵,見賢思齊,以作為理念基礎與創作實踐的依據。

    2. 以中西美學、中國美術史、台灣美術史、水墨繪畫、論文、期刊等,凡是與

    城市、建築議題相關的著作為主,加以整理及歸納;同時對照筆者的創作,

    從中分析、探究彼此間的關聯性,以樹立自我風格,釐清思緒的脈絡來奠定

  • 4

    未來創作的方向。

    3. 探討建築藝術領域中,城市與建築物的概念、脈絡及空間規劃,另外蒐集相

    關的圖片及文字記錄,來啟發創作靈感,從中能參考且加以運用。

    (二)觀察研究法︰

    1. 實際走訪城市,觀察當中的建築景觀與生活空間,從中蒐集資料並尋求創作

    的靈感來源,以協助創作的實施。

    2. 以文字書寫及拍攝照片來做為輔助工具,幫助記錄所觀察到的城市景象,以

    利資料彙整。

    (三)創作研究法︰

    1. 仔細觀察對象物後,進行各方面的思考,接著選定需要的主題,就開始動手

    構圖及描繪。過程中,視畫面內容來使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創造一個屬於

    自己的城市,進而詮釋時代精神及表現出屬於自己的視覺圖像。

    2. 藉由水墨媒材來進行,呈現墨色的豐富性與多變性,在層層堆疊之下,形成

    質感與量感,另外也嘗試著製造出一種氛圍,以營造自我獨特的風格。

    3. 以拍攝手法記錄創作過程與結果,提供實質的樣貌,做為日後檢討改進的依

    據。

  • 5

    二、研究步驟

    「遊移城市」研究的創作理念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當中的體驗與觀察,發掘城市空

    間與建築物兩者,對於居住環境的演變與影響,藉由相關文獻探討與資料蒐集,結合個

    人的生活經驗、記憶情感與內在想像,歸納組織出以下的研究步驟。其架構圖如 1-1:

    (一)生活體驗:遊走移動於城市中,透過接觸與觀察,將生活經驗和感受釋放出來,

    成為創作靈感的來源。

    (一)創作方向確立:透過在城市中所拍攝的照片及繪畫草稿,加上主觀的情感體會、

    想像,進行分析、整理,逐漸計畫擬定,來作為筆者創作方向。

    (二)相關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蒐集與創作相關的藝術、美學理論及藝術家的創作理

    念文獻,深入了解後,分析及思考與創作間的發展性與關聯性。另外,拍攝及蒐

    集城市樣貌的圖片,以增加參考資料的豐富性。

    (三)創作理念形成:經過前面的幾個步驟後,此時逐漸有雛型,從中選定創作主題,

    確定主要方向,創作理念的研究架構也更加明確,因此進行論文的撰寫。

    (四)理論探討與水墨創作:運用水墨媒材,工筆技法來表達創作理念,並探討相關的

    學理基礎,做為支持與輔助。將理論與創作結合,以讓創作內容能夠更具體、更

    完整的呈現。

    (五)理論再建構與作品省思:將作品的形式內容比對原先的創作理念,不斷反覆的檢

    視與評估,並配合理論的統整,適時調整方向與修正內容,有助於修正撰寫中的

    論述或是實際創作上的問題。

    (六)論文與作品整合:進行全面性的反省與評估後,使創作作品與論文理念達成一致

    性。

    (七)論文發表與作品展覽:選定適當的時機與符合規定的場地,來進行論文發表與作

    品展出,同時邀請指導教授與領域專家蒞臨指導。

  • 6

    圖 1-1 研究步驟架構圖

    生 活 體 驗

    創 作 方 向確立

    相 關 文 獻 資 料 蒐 集 與 分 析

    理論 探討

    創 作 理念 形成

    水 墨 創 作

    創 作 理論 再 建構

    創 作 作品 省思

    論 文 與 作品 整 合

    論 文 發 表 與 作 品 展 覽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城市

    城市的產生,是人類演變過程中的自然結果,也象徵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尋找相關

    書籍,對於城市的字面上解釋的意思,如下:

    「城」代表具體的地域疆界,「市」則是抽象的經濟群聚,在空間和時間中劃

    出人群活動的範圍。3

    城市本來就是現代化與工商化的產物:「城」是行政管理的概念,代表人口聚

    居;「市」則是商業交易,意即財富;城市既是人口與財富集中之地,當然就是機

    會叢生之所。4

    普遍學者更認為,城市的定義是:「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區,最早是因商品

    交換聚集人口後所形成,而後演變成因工商業發展的產物。」談到城市,我腦海中不禁

    出現的經典情景莫過於人潮的擁擠、繁盛的商業、雜亂的交通、狹窄的空間、汙染的環

    境等,林林種種多元的風貌,皆是變革後所伴隨的問題,且對人類的生活環境、生活品

    質造成影響。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提到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

    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5」人類為了美好的生活,在城市中創造繁榮,滿足居民的物

    質生活需求,於是吸引更多的人潮湧入,相對地要求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雖然

    3 陳子弘,《臺灣城市美學:在地覺醒的亞洲新風貌》(新北市:木馬文化,2013),頁 1。

    4 楊子葆,《城市的 36 種表情》(臺北︰馬可孛羅,2016),頁 170。

    5 同註 2,頁 144。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puballb/books/?pubid=marcopolo

  • 8

    帶來繁榮與進步,也帶來緊張、不安和壓抑,間接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卻仍然願意繼續

    居住下去。正因,它的產生,乃是眾多居民長期需求與期盼的結果。

    綜合上述,筆者淺見認為:「城市是具有規模,人們在裡面生活著,且從事商業相

    關的經濟活動。」因此本研究中的「城市」,是以筆者曾經居住過的城市,透過客觀的

    景象與主觀的情感相互融合,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和覺察現實生活中的城市,以

    喚起觀者對居住環境的共鳴。

    二、遊移

    就字面上解釋,遊是「閒逛、旅行、到處行走、居所不定的」6,移是「挪動、搬遷、

    改變」7,筆者主觀將「遊移」拼湊起來,指人們在城市的空間中到處行走,挪動、改變

    方向的狀態。

    我們旅行初踏入一座城市,通常會興奮地遊走在其中,投以好奇的眼光,用眼睛去

    巡視一切,等較熟悉環境之後,開始靜下心來,放慢腳步去仔細觀察和用心體驗。筆者

    也樂意以觀察者的姿態,在城市中四處遊走、移動,穿梭在各個角落當中,發現許多難

    以想像的建築空間,進而產生不同的視野與感受,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

    6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2019.04.12,取自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ccd=WGoAW.&o=e0&sec=sec1&op=v&view=0-1

    7 同上註。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ccd=iBd9XD&o=e0&sec= sec1&op=v&view=1-1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近幾年來,城市環境的發展越來越多變化,不僅提供人民便利的服務,滿足大眾的

    需求,卻也衍生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藝術家們見證著這城市的轉型發展,於是就把

    對於它的情感與省思反映於創作上。

    因此由相關文獻中,探究城市的變遷對於居住環境的影響,同時釐清整個藝術相關

    的脈絡及風格的演變,以美學的角度構思,並與自我創作互相對照,建立個人創作思維,

    成為論述的學理基礎。

    第一節 從傳統至現代的居住環境變遷

    在劇烈變遷的時代裡,城市中的整體大環境結構和本質開始產生重大的轉變,最為

    顯著的地方莫過於能見度最高的建築物。由建築群所組合而成的環境空間,忠實的保留

    下城市遞變的痕跡,從中探索城市與建築的關係、建築形態的轉變、空間環境的限制等,

    與自身創作相關的背景因素來進行釐清。

    一、城市與建築的關係

    人類經歷穴居野處,架木為巢,到建造居住處是為了擋風遮雨、防寒祛暑,躲避天

    然災害;但隨著人口數的繁多茂盛,村落規模也不斷的擴大,村落與村落之間卻常發生

    戰爭,為了防止敵方侵略攻擊,便在籬笆的基礎上築起城牆。8所以早期城市建築的出

    現,是具備實用性、安全性與封閉性,用來居住和軍事防禦為主,以保護我們的生命財

    產安全。現代城市建築物持續提供我們基本的居住功能,但安全感的來源卻是建立於鐵

    門、鐵窗、欄杆等設施的加裝,目的則是為了把房子圍起來,防止竊盜行為及意外發生,

    保護住戶的安全,卻也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離開來。因此建築的堅固、穩定成為人們

    8 城市- MBA 智库百科 2019.04.19,取自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9F%8E%E5%B8%82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9F%8E%E5%B8%82

  • 10

    生存於城市中最基本的安全感來源,它是避風港、安全的堡壘,為我們抵擋風雨的侵蝕

    及抵抗外人的侵犯,提供一個安全的容身之地,甚至不斷擴展出能讓我們進行各種活動

    的場所。

    隨著時代驟變,工商業、科技化的發達,留在城市的人越來越多;活方式也越來越

    複雜;對於建築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慾望也不斷的增加,開始脫離純粹以居住安全為

    考量,不再滿足只是一個單純的實用行為,逐漸追求外觀上的美感為目的,開始重視外

    觀的裝飾,提供人們欣賞,使建築物具有藝術的價值,同時也提升對整體環境舒適度、

    便利性的要求。

    「城市的美感必須落實在兩個元素之上,其一是建築的美,其二是建築群體所

    形成的空間之美。9」

    所以美麗迷人的城市,建築是其核心要素。主要來自於建築的安排與規劃,由它獨

    自撐起大局,整體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出一個地方,呈現出城市美感的象徵。正符合城

    市的需求,給予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因此城市之美這重責大任自然而然就落於建築身

    上。然它的美,會依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區域來加以詮釋,不斷發展與創新出千姿百

    態,給人以新鮮活潑的現代感和新的審美趣味,形成具有豐富性和吸引力的地方。

    人的居住環境主要仍是以城市為主,建築是構成城市的主要元素,因應城市需求而

    產出,是為了滿足具體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直接就影響其用途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轉變,

    產生各種不同的功能,越來越複雜化,具有更多的開放性及多樣化,同時存在著美學、

    心理層面及文化上的意涵。建築物無法獨自存在,且充斥於城市之中,彼此間有著密不

    可分的淵源!由此看見,重新理解建築,以提升建築品質,等同於提高城市環境,兩者

    之間具有相依互存、相輔相成,共同創造出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9 陳子弘,《臺灣城市美學:在地覺醒的亞洲新風貌》(新北市:木馬文化,2013),頁 112。

  • 11

    二、建築形式的轉變

    「現代建築物材料大部分都是笨重的磚、石、鋼鐵、鋼筋與水泥,蓋出來的房

    子如果稍作改變都很困難;反而是古人以木頭、竹子、泥土或紙蓋起來的屋子,較

    可能隨時間因應改變。10」

    從這段文字中可明白,傳統的建築物是取材於自然用樹木、竹子、泥巴等,搭建而

    成的,但這些材料無法常期抵抗天災人禍,因此人們為了讓房子更加堅固,想盡辦法克

    服一切,經過長時間的不斷嘗試與努力,逐一克服極惡地貌和氣候環境,終於搭建完成。

    改善早期木結構建築容易遭受到白蟻及天災侵害的問題,進而轉換為磚石構造,結構雖

    然顯得厚重堅固,卻禁得起考驗,耐久性較佳,已經在傳統建築的基礎上產生了巨大的

    飛躍,顯示出嶄新的風貌。

    近代的建築物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做了新的建築材料、結構技術及形式上的

    重大突破,帶動鋼筋混泥土建築的興起。建築師應用先進的技術,讓建築物的外觀不斷

    求新求變,高度則一再增加,使高層建築物得到興建的可能性,創造更雄偉的建築結構

    物,造形上更誇張、更大膽,使形體變得豐富為近代建築的新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同時表現出美學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產業活動等,也隨著時間改變,會影響到

    建築的形式,而塑造城市的面貌,反映出當地的民族特性與文化特質。如同台灣城市有

    著各形各色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及樣式,全都匯集在一起,有傳統的、歐洲古典及現代、

    美國風格、日本建築、違章建築等,傳統新舊混雜在一起,各種式樣交替穿插在其中,

    差異極大的建築同時並存的情形,造就城市的景觀,顯得多彩多姿,同時象徵著時代的

    變遷。在歷經日本的殖民及西方文化的洗禮後,台灣本土傳統建築,混雜外來的建築元

    素,加上建造量急遽增長,於是產生非常多元的變化,發展到目前為止,可說是脫胎換

    10 王淳隆,《築境․築命․築心》(臺北:商周,2013),頁 32。

  • 12

    骨,彷彿是一個地球村的縮影,有了自己全新的風貌。

    城市的變遷促成建築樣貌的變化迅速,形式上的突破,讓類型、風格不斷增多,傳

    統的做法已經不能滿足要求了。在新材料及新技術的條件之下,建築師發揮豐富的想像

    力,使外觀走向更多樣性,更為自由活潑,也讓人重新認知與體驗建築,發展出一種不

    協調的衝突面貌,讓具備著接納和包容特質的城市,能兼容並蓄存在著各種不同建築物,

    成為一個包羅萬象之地方。

    三、空間的限制

    早期城市人口以貴族、統治者階級為主,平民無力居住,因此規模不大;但自從工

    業革命後,因快速產生和成長,吸引許多人潮開始湧入到城市中心討生活,城市規模逐

    漸擴大,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經生活在城市裡,雖然讓整個城市

    活潑、熱鬧起來,卻也造成居住地區很密集、很擁擠,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綠地減少,

    有著嚴重的汙染,長期居住於壓縮的空間中,讓人著實喘不過氣來。

    不同時期的城市,所產生的生存環境空間就會有所差別。尤其當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人們的需求量增加時,對建築的渴望是非常殷切、期盼,只好以擴張的手段來滿足慾望,

    於是開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肆建設,逐漸向上朝垂直發展,與天爭地,建築物也開始呈

    現巨大化,忽略與城市景觀的協調關係,完全無視於市容的面貌。不少環境遭到破壞,

    新舊建築之間有著各式各樣的重疊、交錯,多數的建築常被各種障礙物所侷限,導致沒

    有足夠的距離供人欣賞,單一的建築物也無一倖免,無法擺脫受周圍環境的牽連,便構

    成空間上變小、變少的限制,且充滿著雜亂與破碎的空間特質,讓表面看起來一片混亂,

    毫無美感可言。

    所幸,近代建築漸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希望在更多人的關心及參與之下,發現

    城市建築所面臨的空間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給予人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密集度高,

    似乎沒有一點空隙;給予人最直接的視覺衝擊,莫過於多元建築物彼此間雖然有差異及

    衝突的存在,但卻被並置在相同的空間之間,造就城市獨一無二的面貌,但是否真的符

  • 13

    合人們的需求與期待?是值得省思之處。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新的城市觀念,是該正視城市整體空間改造問題,要建造之前,

    先認識這個空間及思考什麼才是對環境空間最重要的事,而我們必須要理解自己的能力

    與責任,針對既有的現況來加以改善與調整。希望藉由筆者的創作呈現城市景象,讓觀

    者能對城市空間有全面性的知悉與省思,同時添增一些趣味與創意在裏頭,任人能隨意

    遊走移動於其中,以創造美好的環境空間,並塑造自我風格的城市樣貌。

    第二節 水墨畫中城市建築的題材風格演變

    隨著時代的改變,面臨環境的變遷,整個城市建築的風貌不斷更新,已經是現實生

    活中具有意義性的題材之一,從繪畫中反映出藝術家受到週遭環境的影響,不由自主的

    關注著這一切,很仔細觀察及記錄我們身處的城市,開始描繪以建築物做為表現的主題,

    把立體、雄偉的建築藝術轉換在平面的宣紙上,並做出可貴的探索與試驗,傳達出自身

    處於城市中的體悟與感受,同時形成其獨特的藝術語言。

    水墨城市建築的題材淵源可以上溯久遠,從傳統界畫開始,直到現代建築的繪畫表

    現,從中可窺見建築的面貌及審美風格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而呈現多樣化的轉變,

    是藝術家和所處時代對話的結果,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觀念。因此藉由不同時期與城

    市建築相關的水墨繪畫表現,來進行探討及分析。

    一、傳統界畫

    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主軸,對於「城市」的題材並不多見,

    但「建築」題材卻早已存在,不過往往只是在傳統山水中擺放幾間小屋,被安置於山水

    畫某個角落中或成為人物畫的背景,以做為陪襯、點綴之用。各朝代皆有不同的稱呼法,

    為「台閣」、「屋木」、「宮室」、「界畫」等,幾乎都大同小異,但比較清楚成為獨立的畫

  • 14

    科,則應是從唐代開始。11這類的題材在當時是不受到重視,被視為工匠技能而遭到貶

    低,因此容易選擇性的被遺忘、被漠視。當時要描繪建築物時,必須引用界尺為輔助工

    具,被稱為「界畫」,是屬於工筆畫的行列,筆筆皆要小心謹慎來描繪,過程是既繁複

    又無趣,不容許有一絲絲的差錯,重點在表達建築物雄偉與壯麗的造形。

    但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改變,觀賞者的品味不盡相同,它的地位也開始水漲船高。這

    種輕視界畫的觀念,直到宋徽宗時代的提倡和推動才結束,由鄙視而漸轉為尊重。如圖

    2-1 郭忠恕描繪唐明皇的避暑宫,畫中宮室建築宏偉壯闊,富麗堂皇,有氣勢非凡之感。

    將建築物為主體而山水作為背景,採用界畫的繪圖技法,線條刻畫工整細膩,位置安排

    依山勢層層而上,層層深入,結構複雜嚴謹。雖然建築群密集繁多,卻層次分明,疏密

    得宜,而且高低錯落有致,反映出當時建築物的繪畫特色和風格面貌。

    圖 2-1 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局部),北宋,絹本、水墨,161.5x105.6cm,大阪市立美術館。

    「唐、宋兩代,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城市集鎮和市民階層,風俗畫也有

    了躍進式的發展。其主要表現以長卷形式把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城市進行全景的掃

    瞄。12」

    11 楊永源,《盛清台閣界畫山水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7),頁 28。

    12 陳詔,《解畫清明上河圖》,(香港︰世紀,2010),頁 5。

    http://www.epochtimes.com/b5/tag/%e5%b7%a5%e7%ad%86.html

  • 15

    另外一方面,由於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藝術需求也提升,在繪畫領域

    方面,出現了以風土民情和地方風俗的作品類型,包羅萬象的題材,主要是以客觀的角

    度來真實描繪社會習俗的場景,成為畫家筆下的新題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過

    於宋代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場面浩大,整體性很強,內容極為豐富。全面地將

    汴京城(今河南開封)熱鬧繁華的景象描繪出來,為我們留下珍貴的實況紀錄,提供後

    世研究的最佳素材。

    有別於傳統宮室題材繪畫,卻仍以界畫技法來展現宋代城市中市井建築物的特徵,

    對於造型、比例十分精確,皆鉅細靡遺,一絲不苟,工整地描繪及再現所畫對象,表現

    出空間的深度感,具有高度寫實風格。此畫卷可以看到建築物的細節及城市的格局,同

    時瞭解中國木構建築體系在這個時期已經具備成熟、完善的技術,變得更加細膩、精緻,

    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卻仍舊被歸類為「風俗畫」,尚未形成獨立畫科。

    如圖 2-2 畫家站立的角度比較高,可以俯視整座城市,從畫面中十分客觀的反映當

    時城市風貌與社會情景。細部來觀看中國傳統的古典建築型態,整體以木頭來建造內部

    的結構空間,加上整齊規矩的人字型屋頂,屋頂上的瓦片整齊有秩序的排列著;屋簷下

    層層斗拱結構,屋脊和側面則有裝飾,屋與屋沿著街道建築,描繪很寫實,十分客觀地

    再現當時城市建築的風采;同時襯托出現實生活中,城市人民生活的寫照,具有很高的

    歷史與藝術價值。

    圖 2-2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絹本、水墨,528x24.8cm,北京故宮博物藏。

  • 16

    至元代後不太受到重視,則是因南宋傾向以詩書畫合一的追求及元代文人畫的提倡,

    已逐漸衰退。直到清代袁江、袁耀出現之後,方才恢復了偉大的界畫傳統。13 圖 2-3

    是袁江的代表作之一,描繪漢代梁孝王劉武所建的一處私家園林,整個畫面構圖工整繁

    複,主次分明,場面氣勢震撼,局部精緻嚴謹,勾畫出建築物的各細部,仿佛是真實景

    物的寫生。建築物造型變化多端,色彩濃重艷麗,很注意對比,同時亦注意到建築物周

    圍環境與自然氣氛的烘托,使畫面富有意境。

    袁耀的畫風(圖 2-4)與袁江基本上是相似的,他們在繼承傳統的界畫技法,又添

    增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於作品之中,加以求新求變,賦予新的面貌。將山水

    畫技法與界畫融合成一體,使建築樣式比以前富有變化,比前人更勝一籌,對日後的界

    畫家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在清朝前期的畫壇上獨樹一格,有很高的評價。

    圖 2-3 袁江〈梁園飛雪圖〉(局部),清,絹本、設色,250x162cm,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圖 2-4 袁耀〈漢宮秋月圖軸〉(局部),清,絹本、水墨,161.5x105.6cm,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13 楊永源,《盛清台閣界畫山水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7),頁 26-27。

  • 17

    但清中期以後,從此風光不在,繪畫上沒有改變傳統作法,仍嚴謹細密,加上建築

    物依舊是傳統的樣式,導致缺乏個性與流於形式。於是每況愈下,已不被關注,在中國

    藝術史上的地位日漸式微,而近現代擅長界畫者更是寥寥無幾。我們只能藉由界畫中,

    窺看當時傳統建築物的發展及演變。

    二、現代建築的水墨創作

    在清末民初時,幾乎是近代中國美術史所面臨對國家最混亂、內憂外患的年代,藝

    術家們承先啟後,紛紛接受西方藝術教育,受到審美觀念及表現方法的影響,引發中國

    畫的變化,近而做出傳統繪畫面向的改革,甚至中西合璧,奠定了往後近現代繪畫風格

    表現的發展基礎,不過卻也將此題材轉變成為更多元化的發展。

    「近現代中國畫的城市題材,是以寫生的師造化方式為起點。14」藝術家們接受新

    式教育,走出戶外,這對實地去寫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以「寫生」觀導入,帶動畫家們

    的現實視野,實地觀察及描繪在地景物,著手從事風景繪畫創作,表現出該地風景的特

    色。在近現代的中國畫改革中,以李可染、吳冠中等人為代表,提倡寫生的重要性,直

    接對景寫生,以山水與城鎮景色入畫,將具有時代感的城市建築納入畫面,在寫生中進

    行創造,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從近代傳統水墨繪畫改革來看,一方面建立在傳統筆墨,秉持著深厚的水墨觀念與

    技巧;一方面融入寫生觀念,捨去傳統大山大水的形式結構,以筆墨來描繪眼前所見的

    城市特有景物,企圖接近現代人所見的世界,使藝術家開始覺察自身生長這片土地,再

    加上參雜個人情感投射,展開在地水墨畫風格,呈現出對風土的深刻觀察與相關的生活

    經驗,譜出較為清晰自然的風格。緊接著又接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產生

    抽象的概念,在思想上卻又表現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嚮往,於是就在水墨媒材中,加

    入各樣素材及實驗技法,帶領現代藝術的革命,開啟水墨更為多元樣貌,以尋求中國現

    代繪畫的出路。

    14 陳浩,《水墨都市繪畫研究》,(北京︰榮寶齋,2007),頁 125。

  • 18

    直到政局較為穩定,新世紀的水墨畫壇,藝術家們因農工社會逐漸轉型,急速工業

    化及經濟快速起飛之下,吸引鄉村年輕一代都離鄉背井來到城市討生活。面對城市變遷

    所帶來既深刻又複雜的影響下,首先衝擊莫過於城市樣貌的改變,讓處於城市凌亂和迷

    惘喧囂環境中的藝術家們,開始關注到自己生存的環境及感受到城市存在的重要性,許

    多新的城市建築都進入了繪畫的視野,成了畫家表現的對象,於是著手描繪相關題材的

    作品,專注於現實狀態,探索這人為的水泥叢林。

    敏感的藝術家們面對實景,不只描繪客觀的景物,更有感而發的透過畫面傳達出主

    觀的感受或抒發個人心中的壓力,將個人內心情緒及精神以批評、省思的方式表達出來,

    表現出更深層的城市意涵,重新再造新的審美觀,讓這題材逐漸明確與專門化。為藝術

    創作者留下更多的題材來探索,時時感受著城市景觀無窮的高速變化,傳統山水畫無法

    表現出城市的生活,於是打破單一系統,採取多元表現方式,運用各種手段交流探索和

    表現生活的不定性,以將生活景象及人們的精神情感表現出來,在作品上做了最直接的

    反映。

    水墨畫受到外來思潮的衝擊與影響過後,不僅帶來許多新的技法,在審美觀上也產

    生巨大的變化,不斷求新求變,表現的符號語言更加豐富而多樣,有股新生的氣象,如

    有:風景寫生畫、抽象抒情或半抽象等形式皆不同,件件作品都彰顯具有時代性的新城

    市建築風貌。如:顧炳星的〈時代廣場〉(圖 2-5)主要是畫城市高聳的樓群,採用立體

    分析手法,整個畫面以線和面做分割,產生平面化效果,並以抽象幾何的形體來組織城

    市中的建築物;江明賢的〈臺北西門町〉(圖 2-6)以寫生為主,真實描繪出老街被文明

    的高樓大廈所取代,運用西方的繪畫技巧,表現豐富多彩的建物;加上透視技法的運用,

    表現出城市街區和建築物彼此間的關係,有別於傳統中國水墨畫;程代勒〈塵市即景〉

    (圖 2-7)除保有傳統筆法之外,還結合西方藝術,以半抽象的表現手法為主。畫面充

    斥著各式各樣的現代建築,互相交錯、重疊在一起,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城市擁擠密集的

    居住型態美感,表達對城市建築的感觸。

  • 19

    圖 2-5 顧炳星〈時代廣場〉,1986 年,水墨設色,180x95cm,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圖 2-6 江明賢〈臺北西門町〉,2009 年,水墨設色,69x136cm,江明賢網路美術館。

    圖 2-7 程代勒〈塵市即景〉,1986 年,水墨、紙本,120x119cm,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 20

    三、小結

    城市相關題材淵源可上溯久遠,由傳統建築的界畫直到現代多元璀璨的水墨建築樣

    貌,那僵硬、筆直的外在輪廓線及結構,一直是水墨畫中最難處理、最難表現的對象。

    然城市環境卻為水墨繪畫不斷提供新素材,在平面創作上,不再拘泥於中國傳統水墨畫

    的材料,轉而採取中西融合,更多在尋求實驗,以材料與質感的視覺趣味重新開發並賦

    予水墨畫題材新的視野與內涵。

    由山水中的建築物到城市中的建築物,再到抽象化的城市建築物,這種從傳統型態

    走向現代型態的歷程,是經過環境不斷變遷之下的結果,帶給現代藝術家們全新的創作

    題材和精神涵養,於是開始著手思考以相對應的水墨技法來描繪眼前看到的景象,用墨

    的生動性去突破,不停地發揮創意,融入不同的表現手法和繪畫技巧,突破傳統既定的

    題材視野,有別於傳統界畫技法、佈局的方式,把城市建築繪畫的地位從無到有的拓展

    成獨立畫種,發展出具有獨特的風格及豐富的內容,同時擺脫傳統作為人物畫背景和山

    水畫的陪襯,轉而成為畫面中的主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現代城市的建築物跟古代大不相同,受居住環境改變的影響深遠,出現了更多元的

    格局,藝術家們紛紛擺脫傳統水墨的束縛,對城市文明與藝術創作關係進行深入的探索

    與研究,融入更多西方繪畫的觀念與技巧,不斷地嘗試新技巧的表現,全新創作手法賦

    予水墨新生命,讓現代建築物在水墨世界裡呈現多樣化的效果,正以另一種清晰又熟悉

    的風貌,讓水墨走向現代,展現當下生活在觀者面前。

  • 21

    第三節 水墨藝術家的城市創作

    面對城市快速的變動,生活習慣改變,使得人們的生活受到影響,開始想為居住的

    城市盡一份心力,於是就進入繪畫的視野,有許多藝術家漸漸以它為題材,想要進一步

    了解及關心,並傳達出對城市不同的感情。然而,不同的創作者就會有不同的風格表現,

    因此尋找幾位近代及當代具有代表性的水墨畫家,曾經描繪過城市建築題材,從中研究

    及分析藝術家們的表現手法對於當代美學觀的影響,分別如下:

    一、李可染(1907 年-1989 年)

    近代畫家李可染喜歡長途旅行寫生,卻提出「中國畫不僅表現所見,而且表現所知、

    所想。15」由這句話可見,在創作過程中,不單只是為要記錄眼前所見的景色,還要有

    自我的想法,對畫面進行大膽、誇張的剪裁,組織成為想要的作品。如〈魯迅故鄉紹興

    城〉(圖 2-8)面對實景建物寫生,並非真實紀錄,而是融入主觀的想法,將紹興城的房

    屋依水道而築,建物的造型一致,黑瓦與白牆之間形成強烈對比,把整座城市用濃重的

    色調統一,並以白色河流及街道貫穿上下,置於畫面中心,運用俯視的構圖方式,畫出

    紹興城全景,整幅作品給人極為豐富的審美享受。

    圖 2-9 畫家喜歡使用橫豎線,注意線條的長短疏密,來勾畫房屋的結構;筆墨很講

    究濃淡乾濕,屋壁則選擇以勾勒和積染相結合的筆墨方法,多層次的表現,使畫面更加

    豐富與細緻。不同於傳統界畫技法以線描來刻畫建築物,幾乎都是會使用皴法、染墨色

    或較粗較乾的筆來勾勒。另外,山頂的房子以仰視角度來做處理,表現出山城的高度與

    雄偉,使畫面與現實更接近。

    作品雖以山水創作為主,但畫面上總會有建築群融入其中,甚至曾到德國寫生,畫

    了許多西式建築。李可染會依據不同的建築物對象,不同面貌的造型特徵,採用不相同

    的因素組成各種不相同的畫面,力求每幅畫面清晰,性格分明。在創作的過程中,除了

    15 萬青力,《李可染評傳》,(台北:雄獅,1995),頁 140。

  • 22

    要有豐富的寫生素材為基礎之外,還必須加入切身經歷及感受,按照需要改變、取捨,

    重新加以組合,才能畫出既生動又具體的作品。另外,作品中會將西方的素描造型技巧

    和光影效果融合在傳統水墨中,以新的技法延續傳統國畫,同時又不失民族特點,突破

    傳統精神,使畫面渾厚及富有生氣。

    在缺乏前人的成功經驗和方法,水墨要表現新的對象物,就會產生新的問題和困境,

    李可染從寫生的過程中,發現新題材及嘗試新的表現技法,並勇於試著解決,就是邁向

    開創性的一步。從寫實到寫意,從寫境到造境,不僅客觀描繪對象,更側重於表達畫家

    主觀的思想感情。對於現實事物的理想,是經過長期的奮鬥與實驗,才達到成熟的地步,

    走出自我的獨特風格,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重要的貢獻。

    圖 2-8 李可染〈魯迅故鄉紹興城〉,1962 年,紙本、設色,62.3 × 44.6cm,李可染畫院藏。

    圖 2-9 李可染〈夕陽中的重慶山城〉,1956 年,紙本、設色,53 × 45.4cm,李可染畫院藏。

  • 23

    二、吳冠中(1919 年-2010 年)

    二十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吳冠中,剛開始是以油畫創作為主,直到七十

    年代才漸漸從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

    的革新。曾提到:

    「我喜歡畫鱗次櫛比密密麻麻的城市房屋或參差錯落的稠密山莊,美就美在鱗

    次櫛比和參差錯落。16」

    水墨畫構思新穎,善於將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交錯穿插表現出來,尤其對密

    集的房屋有著特殊興趣,常鋪陳於整個畫面,造成繁密效果,讓畫面空間達到巧妙的處

    理與安排。(如圖 2-10、圖 2-11)其審美觀念以非寫實為主,把建築物簡化,以半抽象、

    抽象的幾何型態將城市風情展現在人們面前,卻仍可讓觀者感受到蓬勃洋溢的景象,相

    當重視形式感。作品擅長以黑色的屋頂與白色的牆面形成對比色,畫面結構緊密,以濃

    墨粗筆的橫與直交錯著,讓墨和色點組成面,做為構成的主體,彼此存在著對立或和諧

    的關係,製造出如音符般跳躍著,帶有節奏及律動感,使畫面充滿著生氣,且富有東方

    傳統意趣,又具有時代的象徵性。

    從最初把國畫的特點揉合油畫中,也在油畫的技法中顯露民族風格,經過長期以來,

    努力不懈,探索東西方繪畫中不同的美學觀念。擺脫過去傳統筆法的束縛,追求中國韻

    味、意境的精神與西方技法形式的美感為主,並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著力於畫面整體的

    形式及視覺效果,彌補傳統水墨繪畫注重內容的傳達而忽略形式美感的缺口,用一種簡

    單的顏色和形式勾勒出生動的景致,使畫面更顯得豐富而變化多端。

    吳冠中愛獨創形式,他眼中所看到的建築物都是經過思考與想像,將外貌減化為簡

    單的造型,對點、線條、色塊的表現,作了新拓展,轉化成抽象的組織結構,成為自我

    的創作理念。繪畫風格由具象轉向抽象,畫面也呈現新的面貌,給予人簡約、清晰及輕

    16 吳冠中,《要藝術不要命》,(新北市:遠景,1997),頁 162。

  • 24

    鬆的美感享受,亦推動水墨點、線、面現代感的視覺領域,引起許多創作者的共鳴,努

    力轉化傳統水墨的形式與內容,而朝向開發新的抽象水墨藝術境界。

    圖 2-10 吳冠中〈吳家莊〉,1993,水墨設色、宣紙,68.5×137.5cm,自藏。

    圖 2-11 吳冠中〈都市之夜〉,1997 年,水墨設色、宣紙,150×360cm,中國美術館藏。

    三、顧炳星(1941 年-)

    顧炳星曾經提起他對於城市的感受……

    「我個人很喜歡這些看來錯綜複雜的樓房,再則,居住在此前後已將近十幾

    年,已有感情。我許多繪畫的題材及思想,也是從紐約的建築上,有了很多的啟

    示…17」

    17 顧炳星《作客紐約》,(臺北:大地, 1984),頁 185。

  • 25

    早期至歐美求學的經歷,對他創作產生重大的影響,面對現代的城市生活,總是以

    密集的建築物為主要素材,採用水墨融入西方塞尚理論與立體主義的繪畫表現手法,把

    建築物解構之後再重新組織,不論是抽象或是半抽象,都呈現出獨特的風格。筆下的建

    築物接近長方形的簡化幾何形體,以垂直線與水平線交錯,加上單純水墨色塊面,呈現

    出立體的圖象,統一而帶有協調性,如音樂般的韻律性與節奏感,展現出現代城市建築

    結構的理性與科技之美,具有豐富且細膩的感受。(如圖 2-12)

    在〈水墨建築系列〉的作品中,如圖 2-13 喜愛以直立的方式來抽象的描繪現代城

    市中高聳的建築群,不管前後左右上下,都安排於同一個平面,採用塊面來處理。作各

    種平面或立體塊面的幾何構圖,相互疊錯交插的解構與組合,用不同的手法來反映城市

    生存空間的擁擠,努力往上想爭取更多的空間的現實狀態,讓整體畫面產生趣味性和新

    的藝術境界,創造出具有現代性及時代感的水墨風格面貌。

    顧炳星個人風格十分強烈,破壞傳統水墨畫的題材模式,進行各種水墨形式的思考

    與探索,嘗試用抽象幾何形體來組織畫面,打破形式規格限制的束縛,讓人產生無限的

    延續性,給予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與體驗,為水墨找到一種新的藝術語言,開啟新的藝

    術想像和詮釋;同時呼應現代城市生活的擁擠、複雜等的寫照,在造型錯綜繁複的建築

    群中,卻呈現簡潔、單純,為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走向開放、自由的新風貌。

    圖 2-12 顧炳星〈紐約市〉,1985 年,水墨,60×120 cm,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藏。

  • 26

    圖 2-13 顧炳星〈都市側影〉,1982 年,墨、彩、紙,60×120.6 cm,臺北市立美術館。

    四、倪再沁(1955 年-2015 年)

    「一九九二年前後,倪再沁將焦點轉向城市風景,站在高視點看熙來攘往的車群。

    18 」 作者捕捉城市的意象,喜歡以粗黑的線條勾勒出城市中的建築物,沒有人群的

    活動跡象及干擾,只留下龐大的建築群,成排聳立著,對映著前景的樹叢(圖 2-14)。

    畫面中帶有安靜、詭異的氣氛,原本應該是充滿著色彩繽紛的城市,沒想到卻成為黑壓

    壓一片的水泥叢林,整體佈局筆觸密佈,只有少數的白縫隙,好似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

    「黑色世界」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自我投射和對現實的反控,構築出屬於自己視覺

    印象中的城市面貌。

    圖 2-15 描繪燈紅酒綠、繁華喧囂的高雄街景。四處充斥著城市的元素,讓畫面整個

    塞滿,有滿滿的車、滿滿的街、滿滿的大廈,這種密密麻麻的空間構成,使畫面呈現擁

    擠、凌亂混濁、雜亂無序的世界,帶給觀者窒息、壓迫的空間感。他的立足點不是為了

    要拒絕這城市,而是想要挖掘出社會的實際情況,因此也造就大家有目共睹的「黑畫」,

    他筆下那又黑又密的臺灣景象,給人密不透風的感覺。技法上並非如傳統水墨濃淡一次

    定筆,而是經過層層疊染,不斷加墨,以濃鬰重疊的筆觸,累積出層次分明的效果,是

    18 林宜靜,《台灣當代風景畫》,(臺北:玉山, 2004),頁 117。

  • 27

    傳統水墨未見的量感,產生既厚實堅定又深刻的空間感,更成為批判時事的獨創手法。

    「烏漆凌亂的無章都市意象、工業城市機制的混雜和嘈鬧、空氣污染的臭氣與

    噪音等喧囂的情境,也是倪再沁入畫很重要的題材選定之一。19」

    一方面將情感寄託於繪畫創作上,一方面又放心不下這塊熟悉的土地,因此開創城

    市環境相關議題的作品,成為倪氏水墨的特色,更成為台灣藝術上的重要主題。他是直

    接面對台灣早已司空見慣的現實世界,從生活中的實景觀看與描繪,雖然暗藏著反省自

    身或批判當下環境的意味,卻與日常生活狀態緊密相連,呈顯出個人對這塊土地深沈的

    情感與反思。

    此外,他還崇尚文人畫美學,富含文人情懷與筆墨的精神,不遵循傳統的筆墨技法,

    反倒是以層層堆疊的墨色線條,經過無數次的重複累積所形成濃厚的墨跡,用這細碎而

    堅定的筆墨,形成沉悶陰鬱的畫面,透露出一種壓抑的感傷。倪氏以特殊的美學脈絡,

    全面且多元化經營出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

    圖 2-14 倪再沁〈城市系列一〉,1991-1992,水墨、宣紙,76×82.7 cm,私人收藏。

    19 李思賢撰文,《倪氏寓言:倪再沁紀念回顧展》,(臺中:國立台灣美館, 2016),頁 13。

  • 28

    圖 2-15 倪再沁〈高雄即景〉,1992,水墨、宣紙,.89.2×125.4 cm,許玲齡女士收藏。

    筆者研究分析幾位藝術界的前輩,在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皆有各自的特色及風格,

    吸取其中的精神與內涵,分別為:李可染「寫生」觀念中融入自身的經驗感受,來拼貼、

    組織畫面,成為筆者創作構思的起點;吳冠中大全景式的構圖,表現出建築物繁密的景

    象,與筆者描繪的現實生活中的城市環境空間相符;顧炳星創作中以「簡化」的方式,

    採線條與塊面的構成,讓畫面充滿著音樂性的效果,深深吸引著筆者,想要嘗試揉合於

    作品之中;倪再沁以「滿」和「擠」來呈現城市的空間狀態,另外喜歡他藉由墨色一遍

    一遍的層層堆疊,來使對象更具實體感,是值得筆者學習運用於繪畫作品中,讓畫面更

    加充實飽滿。

    綜合上述,讓我明白所有事物的觀察再也不能一成不變,筆者作品中以不同的視野

    角度來觀看城市,多方去體驗與理解,才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全面以建築物、建

    築群為主要題材,藉由它來呈現城市的現實居住現況,這當中也包含主觀的情感成分在

    裏頭;在繪畫的技法上,不用皴擦來表現建築物的厚重感,而是採用工筆的方式來描繪,

    經過反覆的重疊、渲染後,產生不太明顯的筆觸及線條,與傳統水墨畫的方式略不相同,

    較注重西方寫實手法,其目的是希望能夠更接近現實的樣貌。

    吸取前人用水墨記錄城市豐富的創作經驗及觀念,成為自我創作上的理念及實踐基

    礎,並將工筆畫技法融入其中,走向當代社會議題,豐富作品的內容涵養,奠定美學觀

    念,以發展出自我獨特的繪畫風格。

  • 29

    第三章 「遊移城市」的創作思維與實踐

    每位藝術家對於創作並非憑空而來,都會蘊藏著一些想法,且藉由個人美感經驗和

    形式表現,重新整理一番,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遊移城市」是我透過水墨創作的方

    式,將遊走、移動在城市空間之中,把客觀印象與主觀意象結合,所呈現出來的創作思

    維與實踐,因此透過本章詳細說明。

    第一節 創作理念

    一、記憶中的城市生活

    從求學至工作階段就開始離鄉背井,居住於城市數十年,昔日記憶中的城市人口密

    度高,聚集來自各地的人群、車潮,加上高樓大廈林立、街道交織綿密,在這般擁擠、

    壓縮的空間狀態之下,寸步難行,充斥著繁華與喧鬧。然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樓房

    群體,四處可見密集的建築或景觀,造成空間不規則,毫無秩序可言,令人有窒息壓迫

    的感覺,嚴重影響發展。因此藉由環境中的啟發和靈感,讓我拿起畫筆,記錄著這一切,

    每一筆、每一線,都是對「遊移城市」的創作詮釋。

    城市和建築之間雖然造成許多問題,兩者卻產生互相連結的緊密關係,進一步形成

    生活上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如同台灣城市的兼容並蓄,融合古今中外不同的風格,讓建

    築物呈現眾多面向,隨處可見風格各異的建築物穿插其中,有違章、現代與傳統同時並

    置的建築,產生衝突與矛盾,卻帶有豐富變化的現象。不論喜歡與否,建築物就在我們

    身邊,勢必會影響我們,激發我們的感受及思考。在我眼底城市的景觀如同大自然一般,

    讓我有一切描繪不完的東西,可以盡情發揮,將物件合理的安排在畫面上。

    筆者重新檢視台灣的城市特色,從中尋找出屬於自己對在地城市的印象及記憶,並

    結合特殊的現象融入於作品之中,在腦海不斷建構理想城市的面貌,同時思考著未來城

    市創作的該如何發展。筆者將想法和經驗結合,客觀描繪城市的風貌,主要的印象是來

  • 30

    自於它的形象;加上主觀情感體悟的融入,傳達出記憶中的意象,以展現獨特的新境界,

    反映出城市生活環境的情景。

    二、發掘城市之美

    隨著工商業的發達、時代的進步,台灣城市的景物逐漸蓬勃發展與擴建,快速成長

    之下,造成建築物密度高,混亂、無秩序感,使人們的活動空間受限。長期生活在這樣

    的環境下,總會讓人感受到莫名的壓力,而沒有心情、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欣賞或營造美

    好的事物,結果造就城市越來越黯淡,越來越缺乏色彩。因此透過「遊移城市」的水墨

    創作,來挖掘城市之美,同時表達出我對未來的願景-「理想的城市秩序」。

    謝宗哲提到:

    「西方國家的現代都市裡,有些過於嚴謹規畫的景象實在讓人覺得毫無生命

    力。當然混亂也絕非是一種可取的事情,因此我總是在想,有沒有可能取得一個平

    衡點,秩序與混亂界定在一條曖昧的共識下,彼此交織…20」

    如同,台灣的城市中,有各式各樣不同型態的建築物穿插其中,例如:高樓大廈、

    鐵皮屋、平房、廟宇等等,這樣的現象在許多人眼底顯得雜亂無章,但我個人卻反而認

    為是亂中有序,似乎帶有一種熟悉、親近感,因為正符合台灣的社會現象,我們長期所

    居住的環境。

    在美感經驗中,往往越複雜的元素,越需要藉由秩序來輔助,以抵擋不必要的複雜

    紛亂。面對秩序與混亂彼此間的衝突,我個人透過想像與慾望的結合,從特有的感受中

    找尋平衡點,將看似混亂的建築物搭配起來,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加以重新思考建構。

    因此為了讓視覺上能夠有秩序感產生,去掉多餘不必要的物件,單純只留下建築物,使

    20 謝宗哲,《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座城市》,(臺北:究竟出版,2012),頁 103。

  • 31

    它一目了然、有規律的擺設在畫面上;或者不斷重複、簡化建築態,來改造城市,作有

    秩序性的組織及整理。同時,運用不同造形的建築物穿插並列,除了富有變化性之外,

    也添增不少趣味性。另外,也藉由單純的墨色由深到淺,由淺到深的明暗層次來加以統

    調,將彼此串聯起來,以達到平衡及調和。

    藉由美感經驗,將混亂轉為秩序化,雜亂轉為整齊,並非想要造成呆板、單調的畫

    面,反而是希望能夠傳達出,在面對這混亂的城市,嚮往那有秩序、守規矩的生活。人

    們生活其中,若做事情有條理、按部就班,事事就會井然有序,則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及達成美好的生活環境,可見秩序化對於城市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這皆是我個人慾念,

    對城市寄予一種殷切期望,想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理想的城市,透過創作象徵性的方式呈

    現出來。

    三、內心情感的抒發

    曾經在城市中迷惘、挫折過,總是忍不住回想家鄉的點點滴滴,每當想到這樣的情

    景,心底便不由自主產生淡淡的哀傷,面對沒有溫度的城市,又迫於無可奈何,無法離

    開,很難在城市中尋覓一處能夠提供紓解的地方,來釋放內心情感。於是就將對於家鄉

    的思念之情轉移及投射於城市當中,想藉此消除與城市的陌生與疏離感,使彼此間產生

    非常密切的關係和無法言喻的特殊情感。

    李可染提出:「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合。21」藝術家看到眼前的景物後,內心引發

    起某種感慨,不一定是當下此時、此刻的情景,也包括暗藏過去類似相同經驗的感受,

    兩者之間交互影響。筆者身臨其境,深入的認識對象物後,經過長期觀察與接觸,才有

    強烈的情感產生,因此將對城市的思想情感透過創作呈現出來,賦予城市情感。

    利用建築物的層層堆疊或依序排列組合,形成空間的擁擠,表現出在這高密的空間

    之下,造成人們無形的壓力,長期無法放鬆身心,使人們的心靈層面深受影響,產生煩

    21 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頁 34。

  • 32

    悶、憂鬱、焦慮的負向情緒感受;再加上的熙熙攘攘的人潮、熱鬧喧囂的街景與川流不

    息的車陣消失,呈現出冷清的城市景象,使畫面帶有一種淡淡的孤寂而淒涼的韻味。另

    外,將人物去除,獨留下建築物,把主觀想法投入其中,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然

    縮短,但人情味不在,往往自我封閉起來,心是疏離、冷漠、孤單的,卻也意外讓畫面

    帶有份寧靜、安穩的視覺感受。在長期的接觸中,觸發並累積種種情感,透過以物寄思

    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想法,並投射於畫面之中,使觀者在欣賞的過程當中也能夠

    引發相同的情緒反應。

    把觀察到的建築物串起來,填滿整個畫面,透過不同場景製造各種不同的氣氛,形

    成各種情緒反應,面對這五味雜陳的情緒感觸,不同經驗的人,往往就會產生不同的解

    讀。因此透過創作的方式,提供我在城市中屬於自己心靈沉澱的地方,將情感經過筆墨

    痕跡的轉化,注入於畫紙宣洩,舒展自己緊張、不安的狀態,勾勒出城市對於筆者內心

    深處的烙印,同時訴說著隱藏許久的內心情感,重現於畫面後,情感便得以釋放,使身

    心能得到暫時的平靜和滿足。

    第二節 創作形式

    筆者的創作形式主要是藉由城市內部建築物的空間組合構成,來呈現出對城市的心

    靈感受與創作思維,使創作具有獨特的風格,並以水墨創作的方式主觀來詮釋。其內容

    將形式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畫面建築物的構成;第二部分是空間營造;第三部分是

    筆墨與色彩,分別進行說明。

    一、 畫面建築物的構成

    「義大利建築大師亞德․羅西認為造型的存在就像是一種足以辨認都市中建築

    的重要元素,也因如此,城市的造型便是建築,而建築本身是根據明確的美學意

  • 33

    圖所建構的,此美學意圖經由建築師的創造,得以融入城市建築之中。22」

    雖然我並非建築師,但卻意識到城市建築的型態對人們的重要性,因為建築就在城

    市之中,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皆在其中,皆與生活貼近且息息相關,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一定都會看得到。從建築物的本體,就能夠反映出城市的美學和見證居民遺留下的痕跡,

    所以城市建築物的美醜,不僅影響著景觀,也影響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人們。

    因此接觸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是能夠在其中遊走、移動,並加以觀察。每次在描

    繪城市之前,總會拿著相機四處記錄及蒐集資料,由從不同角度或方向來客觀記錄建築

    物的樣貌。接著以個人主觀的想法及想像,經過挑選、取捨後,去蕪存菁的重新組合、

    構成,以不同的形態在畫面上展現出來:比如有高低錯落;有單一的建築物獨立站立著,

    又有建築群相互靠在一起依附著;也有敞開,或者封閉;有疏有密…等,那是因為我從

    中體會到其排列方式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類似,例如:由單一棟的建築物逐漸演變

    成群體是藉以反映出環境中個人與群體間的相互關係,或群體之間人們相處的狀況。(如

    圖 3-1)

    圖 3-1 吳欣怡〈城市橋梁〉,2018,水墨紙本,110×70cm

    22 陳坤毅,《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臺北:玉山,2013),頁 137。

  • 34

    其次是畫面中不同建築物的造型:高樓大廈呈現雄偉壯大的氣勢,將人群襯托得更

    加渺小、脆弱,給人始終有種冷漠感,有種疏離感,讓人無法靠近;而傳統的平房、鐵

    皮屋與人群距離較接近,給人一種熟悉的踏實感,有濃厚的人情味,讓人容易親近。因

    此藉由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加以豐富空間層次的變化並與生活環境中疏離感與人情味來

    進行對照。(如圖 3-2)

    圖 3-2 吳欣怡〈尋蹤〉(局部),2015,水墨設色,90×70cm

    另外,運用簡略的方式來處理建築群,如有的是以幾何形體排列組合;有的外表簡

    單,而無裝飾。另外,捨去人群、街道、招牌、電線及電線杆、交通…等等,盡量剔除

    複雜的元素,只留下建築群。藉以說明生活在忙碌、擁擠的環境中,難免會嚮往那悠閒、

    有秩序的生活,所以將雜亂的物件去除,獨留下主要物體,讓畫面看起來簡潔、單純化。

    (如圖 3-3)這皆是我內心對城市意象的情感表現,同時也抒發對於現實社會中的感觸與看

    法。

    客觀的擷取城市景色的角落、片斷或全貌,把大量的建築物作為畫面的主體,表現

    出當代新舊建築物融合在一起的多樣性及多元化的排列組合方式,而每個畫面的結構都

    是透過對城市的觀察及接觸後,經過重新調整,將城市具體化展現於作品中,加上主觀

    設計的方式,賦予新意,成為心目中理想的城市。

  • 35

    圖 3-3 吳欣怡〈悲情城市〉,2019,水墨紙本,68.5×70cm

    二、空間營造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各種活動,大多是透過城市空間來進行,而空間的表現方式

    大體而言,仍然是以單一的建築物個體,來組合成豐富具有變化的群體為主。從城市的

    角度來看,如果要安排建築物的空間位置,應該要面對真實的事物,去觀察居住的環境,

    由不同的角度、方向、位置來欣賞建築物,才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整體,產生不同的對

    應關係。筆者因不同的創作目的,選定特定的視覺角度,以俯視、仰視、平視等不同的

    視點來取景,所形成的視覺空間效果,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造成體驗層次的不同。

    另外,在腦海中有了構思之後,選擇相對客觀與主觀方式,以真實或想像的存在空

    間,於是開始進行空間的佈局,重新安排建築物的位置及尋找特有的美感,來描繪及呈

    現它。對城市建築物進行大膽的選擇、裁切,加以重新組合一番,以讓建築群與空間能

    產生對話,彼此呼應並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同時傳達出城市的生命力,並引導觀者

    進入我的內心世界。以下針對建築物在畫面中的安排來進行說明:

  • 36

    (一)俯視視點的空間

    〈尋蹤〉、〈繁華中的悠閒生活〉、〈凝視城市〉、〈鋼鐵城市〉,是以俯視的角度,站

    在高處由上往下眺望、俯瞰城市,有種以旁觀者的身分來看待世界,彼此之間的距離拉

    開,互動減少,卻有助於市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認識。觀察到所在建築物周邊環境的景

    色後,雖然視野遼闊,可以一覽無遺,將所有風景盡收眼底,造成一種空間深遠的意境。

    但就整體事物而言,空間的平面感增加,所以採用一點透視的手法,重新鋪排來創

    造空間距離,讓原本會平面化的重疊感添增些立體的視覺效果。再加上打破傳統繪畫的

    空間處理方式,以滿幅式的構圖來布置畫面,內容上不斷塞入建築物,層層疊疊地蔓延

    生長,讓整體呈現近乎密不透風的緊迫感,已達畫面的最大密度,來傳達擁擠、壓迫的

    城市空間。

    從中充分表達出建築群處於地理環境位置上的情形及彼此前後空間關係的配置,客

    觀的捕捉到建築物的全貌,甚至代入建築物附近的環境,展現寬廣的視野與延伸感。在

    細節上以一貫嚴謹的方式去表現每一細節,不容許有任何輕忽怠慢的心態,避免造成畫

    面中的破壞。

    (二)平視視點的空間

    〈城市印象〉、〈摩登城市〉是經過實地走訪後,正向面對事物,從平視的角度,眼

    睛直視正前方觀看,與城市建物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是最接近真實視覺感的角度,沒有

    太大的高低落差,對象物顯得清晰而自然。

    經過對於台灣空間環境的觀察與體驗後,採用全景式的布局,以水平走向延伸,經

    過等比例的縮放,精確描繪出空間的結構,但所呈現的建築物容易重疊,沒有明顯的厚

    度與深度,看不出前後的景次關係,比較不能呈現出空間遠近感,卻帶有遼遠開闊的畫

    面,客觀展現出城市宏大的景象,在視覺上希望給予觀者產生寧靜、平穩舒適的作用,

    並存有趣味性,使人們在心裡有一種認同感和親切感。

  • 37

    (三)仰視視點的空間

    台灣整體的空間環境因為缺乏活動的空間,都縮成一團,正處於一種混亂、複雜的

    狀態。為了解除筆者內心的煩悶與壓力,會搜尋奇異的建築空間現象,來添增生活的樂

    趣或表示面對威脅的不安之感,但卻仍布局合理的展現出想像的空間,如〈城市黑暗語〉、

    〈城市一角〉、〈悲情城市〉、〈夾縫中看城市〉、〈轉動城市〉,採取仰視視點,觀察的位

    置較低,抬頭向上望,觀者與物件的互動感受會較強烈,彼此間的距離拉近,看到的景

    物較具有立體感,建築物就會給人有高聳、挺拔的氣勢,空間上也有較為明顯的壓迫感

    產生,讓觀者仰望建築物的同時,也感受到景物具有崇高敬畏的感覺,更將視線延伸向

    上,形成一個穩定的構圖,更接近人們對於真實空間的感受。

    雖侷限於視野的狹窄範圍,卻也排除前方不必要的雜物於畫面之外,使得整體畫面

    更加簡潔。細部也處理得巧妙而富有情趣,來達到吸引觀者目光的效果,給予不同的視

    覺享受,試圖打破常態的視點,以自己獨特的面貌來呈現,讓空間得到豐富的變化,使

    前後方的建築物呈現虛實之間互相呼應著。

    在創作前,想以怎樣的視角傳遞給觀者,然後依據目的來選擇最適合展現建築群特

    徵的情境。因為建築空間會因視點的不同,而形成不一樣的視覺表現效果,所以認識建

    築物可透過不同視角的觀察,在比較的過程中你將發現,隨著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同,畫

    面結構會出現明顯的差異,主體與前景、背景的關係也會產生微妙變化。

    空間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穿梭在各種空間之中,要多走一走、看一看,以不

    同的角度觀察,尋找最理想的視角,往往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新奇感受。大家共同來欣

    賞及探索空間的樂趣,以強化城市空間的重要性,才能逐漸喚起民眾廣泛重視,進而落

    實在城市的美學營造及保護上。因此由作品中來透露出自己對生活空間的殷切期待,藉

    以提升居民對空間美感品味的意識,負起美化城市與環境保護的觀念和責任。

  • 38

    三、筆墨與色彩

    不論是西方傳統或中國畫的傳統,都非常重視用筆。但是西方傳統把用筆當作為一

    種技術手段;傳統的中國繪畫卻把用筆當成一種能夠心靈相通的方式。然在我的作品中,

    為了表現出建築物本身應有的線條,多以中鋒用筆居多,呈現帶有重複性及機械性的線

    條組合,其筆畫的組織交錯,不允許任何的錯誤,如同界畫技法般,畢竟畫錯就也改不

    了。但仍有不同之處,在於過稿的階段並未使用尺規,還是想要保留徒手畫的線條,線

    條邊緣不整齊,較具有生動、樸質的特性。其最終目的是想以線條的規整統一,將城市

    以客觀、理性的狀態呈現,同時讓人感受到城市人的冷漠及疏離感。

    但過份的追求中鋒用筆,反而會讓線條顯得單調,變化較小,毫無生氣可言,所以

    藉由墨來輔助,使線條更厚實,內涵更豐富。因此除了使筆鋒在運行當中不斷的調整之

    外,還會利用不同濃淡的墨色多次反覆渲染及不同粗細的線條重複堆疊之下,逐漸形成

    體積感、空間、明暗,讓人視覺上產生安定、平穩的狀態,使作品中的一景一物都有著

    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符號,同時也表現出城市的精神性及存在感。

    「對於水墨藝術而言,城市化過程改變的不僅僅是它描繪物件,更重要的是它

    改變了水墨藝術和現實之間的關係。23」

    這樣看來,水墨作品的畫面形象除了客觀呈現景物之外,同時也必須與藝術家主觀

    的情感結合,表現出現實生活中對城市現象的關注,是傳統水墨不曾面對的議題。面對

    迅速變化的城市,唯有採更開放的態度,從水墨角度來進行探討,以筆墨形式入手,試

    圖表達內心情感思維,轉化意象成視覺化,才能創造出扣人心弦的作品,開拓新局面。

    23 徐天福,《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頁 223。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tbo=p&tbm=bks&q=inauthor:%22%E5%BE%90%E5%A4%A9%E7%A6%8F%22&source=gbs_metadata_r&cad=5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tbo=p&tbm=bks&q=inauthor:%22%E5%9C%8B%E7%AB%8B%E6%AD%B7%E5%8F%B2%E5%8D%9A%E7%89%A9%E9%A4%A8%22&source=gbs_metadata_r&cad=5

  • 39

    另外在色彩的部分,是給人最直接的第一印象,不同的色彩就傳遞不同的感覺,因

    此許多藝術家們總會運用色彩的搭配來表現出情感與某種氣氛,當然我也不免俗是如此,

    但就只運用單一色或純墨色來表示。

    「自戰國以來,中國出現可記錄之空間可視性的繪畫藝術,其間不論出現過怎

    樣色彩、多元、青綠、人物等等的繪畫,但到頭來,繪畫藝術之高度發展,一直朝

    著單色水墨山水在邁進,並為繪畫藝術之祭酒… 24」

    「中國繪畫在元代以前一直是重視色彩的,但隨著文人畫的發展,對色彩的熱

    情日漸冷淡,直到以清水淡墨取代了色彩。25」

    從上述可見,單一用色或純墨色在古代的繪畫中,早已存在。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

    墨是主要的,著色只是輔助,而以墨為主體,儼然成為當時所有畫家追求的最高藝術形

    式,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所謂墨分五色,墨色本來是色彩之一,因為它能有豐富的色階、乾濕等節奏變化,

    如運用恰當,能表現一種超脫俗而又沉著和諧的「單純美」。但在另一方面看來:

    「看似單一的墨,雖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但墨本身是寒色,由五種墨

    構成具有寒感,它的調子應該是灰暗的。26」

    24 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頁 16。

    25 边評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年),頁 156。

    26 雲寧,《城市裡的禪心》,(新竹縣:黃山國際,2017),頁 56。

  • 40

    純用水墨,不著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表現對象物。由墨色構成的

    寒感,正好與我想表達城市所給予的內心感受—冷漠、孤寂、疏離感等,不謀而合;而

    灰暗的調子卻使人介於寒熱之間,給予溫暖的內心感受,讓畫面產生柔和,進而散發出

    寧靜、莊重的沉穩感。因此我捨棄多彩多姿的色彩,以墨代色,利用黑、灰、白相互對

    比、相互調和的結合,來表現畫面上的需求,甚至透過墨色也將一些複雜、零散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