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npmhost.npm.gov.tw/tts/ching/0501all.pdf ·...

28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劉 序 楓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環東亞海域」主要是指被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 台灣、菲律賓群島、婆羅洲、印尼群島、馬來半島及中南半島所圍繞的廣大海 域,其間又包括了日本海、東海、南海三個主要海域,就如同為歐、非大陸所 包圍的地中海般,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及東南亞人民交通往來的主要舞台,自成 一東亞的地中海世界。特別是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各國海上活動的頻繁, 海難事故之記錄也大量增加,漂流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的中國船 記錄及外國船遭風漂流到中國大陸沿海的記載相當多。與航海見聞記錄或其他 官方記錄所不同者,海難記錄因牽涉範圍廣泛,如違禁出海、走私貿易或外交 交涉等,故往往留有較詳細的調查記錄,對船隻大小、船員姓名、人數、船貨、 航路、遭難經過、地點、救助、撫卹過程及漂流地的見聞等均有詳細記載,如 為外國船,則又牽涉到遣返方法等問題。另在海上遭難沉沒而未留下記錄者, 其數量當數倍於此。由於近年水中考古學的興起,出版了不少對海底沉船及遺 留品的調查報告,如泉州及韓國新安、台灣澎湖等地發掘的古沉船,可印證史 料之記錄,給歷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儘管如此,這畢竟屬少數例外, 海難記錄仍是最基本,在數量上也是最多的史料。 在交通發達的現在,各國間交流往來日盛,但原始史料日漸散逸消失也是 事實。基於上述理由,蒐集各地留存的海難史料記錄,實為研究環東亞海域政 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航運、氣象之基本工作。目前有關東亞海 難救助之資料大多零散無系統,且研究又多集中以日本及琉球《歷代寶案》等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劉 序 楓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前 言

    「環東亞海域」主要是指被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

    台灣、菲律賓群島、婆羅洲、印尼群島、馬來半島及中南半島所圍繞的廣大海

    域,其間又包括了日本海、東海、南海三個主要海域,就如同為歐、非大陸所

    包圍的地中海般,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及東南亞人民交通往來的主要舞台,自成

    一東亞的地中海世界。特別是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各國海上活動的頻繁,

    海難事故之記錄也大量增加,漂流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的中國船

    記錄及外國船遭風漂流到中國大陸沿海的記載相當多。與航海見聞記錄或其他

    官方記錄所不同者,海難記錄因牽涉範圍廣泛,如違禁出海、走私貿易或外交

    交涉等,故往往留有較詳細的調查記錄,對船隻大小、船員姓名、人數、船貨、

    航路、遭難經過、地點、救助、撫卹過程及漂流地的見聞等均有詳細記載,如

    為外國船,則又牽涉到遣返方法等問題。另在海上遭難沉沒而未留下記錄者,

    其數量當數倍於此。由於近年水中考古學的興起,出版了不少對海底沉船及遺

    留品的調查報告,如泉州及韓國新安、台灣澎湖等地發掘的古沉船,可印證史

    料之記錄,給歷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儘管如此,這畢竟屬少數例外,

    海難記錄仍是最基本,在數量上也是最多的史料。

    在交通發達的現在,各國間交流往來日盛,但原始史料日漸散逸消失也是

    事實。基於上述理由,蒐集各地留存的海難史料記錄,實為研究環東亞海域政

    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航運、氣象之基本工作。目前有關東亞海

    難救助之資料大多零散無系統,且研究又多集中以日本及琉球《歷代寶案》等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2

    之記錄為主,1 對於漂流到其他地區或外國船漂到中國的海難資料蒐集,尚未見

    有系統地進行,特別是現存大量的漢文史料亦少見利用。

    在清代以前的紀錄中,有關遭風漂流的海難事件,雖間有記載,但少見有

    完整的紀錄保存。而如《明實錄》之記載又散亂不全,加上並未有一完善的救

    助及遣返體系,因此難以難掌握其整體情況。入清以後,由於地方與中央間有

    完善的奏報制度,且相關檔案(特別是乾隆年間以後)亦大量保存,有助於對

    此一主題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現存的清朝官方檔案,並配合諸國現存史料,考

    察中國救助及遣返外國難民的實態,由相關官員的奏摺檔案,來看清政府對外

    國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的形成,並印證清會典事例諸規定的具體執行狀況,

    藉此證明在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各地域間存在著固定的送還路線和中繼的港

    市。而此一路線又與當時東亞傳統國際秩序下的國際貿易網絡息息相關。

    本文所述年代下限大約止於十九世紀中之 1850 年代左右,主要是因為鴉片

    戰爭後,1842 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及之後的附加條約,割讓香港,並開放廣州、

    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其他西方諸國陸續跟進簽約,西洋諸國船

    可自由往來中國各開埠口岸;加上日本亦開放港埠允許西洋各國通商,朝鮮、

    琉球亦處於相同情況,傳統東亞國際秩序已逐漸崩潰瓦解,各國對漂到難民之

    處置及送還方式均有變化。有關此一時期東亞諸國對外國漂到難民的救助及遣

    返問題,留待後考。

    一、現存海難檔案的概況及內容

    檔案即政府機關保存的公文書類之總稱。現存之明清檔案估計約有二千多

    萬件,其中絕大多數為清朝檔案。清朝檔案中,又以中央機關之官文書為主,

    也有少數地方機關檔案。現存的清朝檔案目前主要保存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

    案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三處。而中國第一歷史檔

    1 日本學界近年對海難研究及海難史料集的出版有相當多的成果,但整體來說,研究主題仍偏重以本國為中心的單一國家或兩地域間之救助活動或個別事件,對環中國海域整體及跨越多國間

    的救助、遣返制度研究尚不多見。相關研究茲不一一列舉,可參看劉序楓,〈清代環中國海域

    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外國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 8輯(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 年),頁 232-238所收參考文獻。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3

    案館藏的明清檔案就有一千多萬件。這些檔案之分類是以「全宗」來劃分,共

    分為七十四個全宗,計有明朝檔案、清內閣、軍機處、宮中、內務府、宗人府、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理藩院、都察院、大理院、國史館、

    外務部等部門檔案及溥儀、端方、趙爾巽等個人關係檔案。文書內容及種類又

    大致可分為皇帝的詔令文書(如詔、誥、敕、諭旨、廷寄等);臣工的奏章(如

    題、奏、表、箋等);各衙署來往的文移(如咨、呈、移、劄等);各衙署記載

    及彙編存查的檔冊(如起居注、實錄、聖訓、會典、方略、清檔等)四大類。2 與

    海難有關的檔案大多收錄在內閣檔、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案內,主要是臣工的奏

    摺、題本;其他還有朝鮮及琉球國王的表奏和各衙門間往來的咨文、移會等。

    內閣檔案主要是經由內閣承宣或進呈的文書,主要為報告錢糧、刑名、地

    方民務等政務之題本。凡內外臣工向皇帝報告政務的題本奏章,須先經內閣「票

    擬」,提出處理意見後,再報皇帝批閱。皇帝批閱裁定後,再由六科抄發各衙門

    執行。此時六科再將其摘錄二份,一份存本科以備編纂,叫「錄書」(或錄疏);

    另一份送內閣供史官記注,叫「史書」。因此,「史書」即為題本的摘抄件,亦

    可說是題本的副本,可補充遭散失銷毀題本的不足。其中「禮科史書」之外交

    類中,收錄不少外國遣使進貢及救助送還難民之資料。3

    宮中檔案大多為官員繳存的硃批奏摺及諭旨等。奏摺是清朝高級官員直接

    向皇帝報告政務的一種文書,經皇帝用硃砂紅筆批閱後,叫「硃批奏摺」。硃批

    奏摺在康熙時都發還本人,雍正登基後,諭令繳回,以後遂成制度。中國第一

    歷史檔案館目前現存之硃批奏摺有五十多萬件,按其內容又分為內政、外交、

    財政、軍務、農業、水利、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民族、宗教事務、帝

    國主義侵略⋯⋯等十八類,外國遭風難船事件大多收在漢文硃批奏摺之外交類

    內。

    軍機處(設立於雍正七年,廢止於宣統三年,1729-1911)檔案主要是軍機

    處錄副存查之奏摺(硃批奏摺之副本,約有八十餘萬件)及分類匯抄有關國家

    庶政的檔案。官員奏摺經皇帝硃批後,軍機處均抄錄一份存案,然後再將原摺

    2 參看秦國經,《中華明清珍檔指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三刷),頁 26-27;同〈略談明清檔案的價值和作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頁 150。

    3 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一)、(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四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中就收錄許多《禮科史書》中的檔案。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4

    封發具奏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之錄副奏摺亦按內容分為十八大類,且

    編有目錄,是清代檔案中最有系統,且目前利用率最高的檔案。4 其中外交類檔

    案包括了交聘、朝貢、通商、邊界、條約及撫卹送還遭風難民等奏摺。

    另各省總督、巡撫、將軍等與中央各部院來往的咨文,以及中央各部院與

    稽察房、各科、道間來往的「移會」等,亦多有涉及處理外國遭風難民的事務。

    其中又以禮部及掌理撫恤經費的戶部最多,主要是為辦理各處理案件之銷案手

    續。5

    至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之宮中檔硃批奏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約有 153,000 餘件;軍機處録副奏摺(乾隆~宣

    統)約有 189,000 件;6 中央研究院歴史語言研究所藏之清代「内閣大庫檔案」,

    為原藏北京故宮之內閣檔案,約有 31 萬件。主要為題本、録副奏摺、移會等,

    目前已整理出 17 萬餘件之內容提要。7 上述整理完成的台北故宮宮中檔、軍機

    檔及中研院內閣大庫檔案,已在網頁上公開,並可檢索。

    以上為目前清代涉及外國關係之海難檔案所藏概況。筆者近年致力於東亞

    地區海難史料的蒐集與研究,已整理出版《清代檔案中的海難史料目錄(涉外

    篇)》一書, 8 蒐集了三千二百餘件的漢文檔案史料。依據地域別區分為一、朝

    鮮,二、琉球,三、日本,四、東南亞,五、西洋,六、其他 共六大部分,其

    中以琉球近一千五百件為最多,依序為朝鮮及東南亞、西洋各約五百件,日本

    二百件,其他地域不明者二十餘件。而琉球數量最多之原因,最主要是有《清

    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五編》等完整的檔案史料出版,9 朝

    鮮亦同, 10 這同時也反映出中琉、中朝間往來頻繁的事實;另西洋、東南亞則

    4 同上,《中華明清珍檔指南》,頁 28-53。 5 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中所收的檔案。

    6 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總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年),頁 612-16。台灣所藏檔案內容可參看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年)。

    7 參看劉錚雲,〈舊檔案、新材料──中研院史語所藏内閣大庫檔案現況〉,《新史學》,9卷 3期(1998 年)。

    8 劉序楓編,《清代檔案中的海難史料目錄(涉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4 年 12月)。

    9 均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4 輯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2000 年);5 輯由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2002 年)。

    1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同《清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續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 年)。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5

    有澳門、菲律賓(呂宋、蘇祿)等檔案史料專輯。 11 三千餘件檔案中,有一部

    分檔案,同時被收入複數已出版的史料集中;另外,相同內容之檔案,若與二

    個以上國家地區有關,則各列入該當地域。如朝鮮船漂到琉球時,該檔案同時

    列入朝鮮與琉球。因此,不免會有些重複之處;另外,宮中硃批奏摺與錄副奏

    摺有相當多重複者,但其總數量仍有近二千件。而對同一海難事件的處理,往

    往會有數件奏報,若以海難件數估計,亦約有近千件事例。(參看表一)

    由於清代檔案數量龐大,以個人能力無法全面網羅,以上目錄僅為初稿,

    尚待補充及修正之處應不少,對於未能整理收錄之《清實錄》、《起居注冊》、《上

    諭檔》、《禮科史書》,其他還有《外紀檔》、《奏摺檔》、《月摺檔》等奏摺、奏片

    抄件12 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之「總理衙門檔案」等均有待後日補足。

    由上述相關海難檔案的介紹可得知,清代中央檔案中,對涉及外國遭風之

    難民處理,均留有詳細記錄,其涉及國家地區之多,非其他國家所藏史料可比。

    這亦可證明當時東亞海域海上活動的頻繁,藉此我們可理解清政府對外國遭風

    難民處理方式,及其制度的變遷。

    二、難民救助制度的確立

    接著來看外國船遭風漂到中國後,清朝的處理方式。

    清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放海禁後,隨著各省人民出海之增加,且

    為宣示海外諸國,發佈旨諭,令禮部移咨海外國王,對漂到之中國船隻收養解

    送,同時對該國解還之官員賞賜。不過這僅是對送還漂到國外朝貢國之中國難

    民而言,對漂到中國之外國難民救助則未有明確規定。事實上,以清初事例來

    看,清朝對所有漂至中國的外國難民均一視同仁,加以悉心照顧,並遣返本國。

    但均為個別之處理方式,並無一個固定可循的模式。康熙五十七年(1718)時

    依兩廣總督楊琳之上疏,規定對外國遭風難民之救助及遣返,須於年末彙整題

    報。但各省仍多依個案處理,且對救助經費之來源並未有明確規定。 13 至乾隆

    11 前引,《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一)、(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匯編》(二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2004 年)。

    12 參看莊吉發,〈《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的史料價值〉,《清史論集》(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年)。

    13 參看《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一),頁 397,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兩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6

    朝後,因外國船漂到中國的事例增加,因此,乾隆二年(1737)乾隆帝乃下旨

    諭:

    朕思:沿海地方常有外國船隻遭風飄至境內者,朕胞與為懷,內外並無

    歧視。外邦民人既到中華,豈可令一夫之失所。嗣後如有似此被風飄泊

    之人船,著該督撫督率有司,加意撫卹,動用存公銀兩,賞給衣糧,修

    理舟楫,並將貨物查還,遣歸本國,以示朕懷柔遠人之至意。將此永著

    為例。14

    此後才成為往後處理的定例。

    同時海難救助之相關配套條例亦載入會典中,具體撫卹細則更收入乾隆《戶

    部則例》內,沿海之奉天、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各省對難民撫卹之

    金錢、物品數量等均有規定。有關撫卹之財源即為前述之「存公銀」,等一切處

    理結束,難民遣送回國後,地方官再將所有花費報戶部查核報銷。

    乾隆以後,嘉慶、光緒朝之《會典》及《會典事例》,同治朝之《戶部則例》

    均沿襲乾隆朝之規定。在嘉慶以後之實錄中,對外國遭風船隻之處理均以「撫

    卹朝鮮國遭風難夷,如例。」或「撫卹日本國遭風難夷,如例。」、「撫卹琉球

    國遭風難夷,如例。」等簡要記載,可知清代對外國難民之救助制度是確立於

    乾隆時期的,而其內容如安插館驛、資給衣糧、修理舟楫、遣返本國等多為援

    用以往之撫卹成例,再將其明文化,制度化。中央之禮部與戶部各司其事,對

    各國難民,不論是否為朝貢國,均一視同仁,動用地方存公銀兩,優加撫卹並

    遣返本國。

    由實例來看,乾隆以後對外國遭風難民的處置大抵沿此模式而行。即漂流

    至中國沿海地方後,發現的漁民、營汛立即向所在的官衙報告,再由所在的州

    縣(或海防廳)派出官吏調查遭難原委,並檢查船貨中有無違禁貨物,然後安

    插館舍,支給衣物,口糧,接著再由州縣層層上報。原則上難民們都被送往省

    城所在地,再經總督、巡撫上奏題報朝廷,並咨明戶部及禮部,(若需兵船、車

    駕等護送,另得行咨兵部),同時依難民出身國不同,咨會該當送還口岸之巡撫

    會同辦理。如東南亞或西洋難民,多送廣東或澳門再附船回國,漂到地的地方

    廣總督李侍堯題「乾隆三十七年分發遣難番歸國等情」。

    14《清高宗實錄》,卷52,乾隆二年閏九月庚午條。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7

    官則先咨會廣東巡撫;至於琉球難民均送往福州歸國,則咨會福建巡撫;日本

    難民均由嘉興府屬的乍浦歸國,則咨會浙江巡撫;朝鮮難民均由至北京的朝鮮

    使節由陸路附帶回國,則咨會禮部。然後派委員送至該當港口或北京,附使節

    (船)或商船歸國。若船隻完好,依願修理後自行返國者,則由清政府代為修

    理破損處,給予錢糧,任其自行駕返本國。至於船貨的處理,正如前揭乾隆帝

    的旨諭,大抵是在現地招牙行估價變賣,一時找不到買主的,則由官府先從優

    折價,等難民回國時一併發給帶回。而對難民的救助費用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等

    開銷,均如前述由地方官庫支給。除此之外還有隨時的犒賞,各季節的衣物、

    棉被、草席、鞋、帽等的供給;生病者雇醫治療;死亡者官給棺木埋葬,對外

    國難民的照顧可說是無微不至。15

    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遣返方式,在乾隆年間大致已制度化,除非有特

    殊情況,如船隻、貨物變價過少,或對攜帶違禁品(武器、鐵器等)之處理方

    式,或請求貿易等外,中央一般不特別指示,僅交相關部門存參。等難民送到

    遣返地附船歸國後,所管的地方官浙江巡撫(日本難民)、福建巡撫(琉球難民)、

    廣東巡撫(西洋、東南亞難民)再具摺報告歸國日期,年度末再將撫卹經費題

    報中央核銷。(如表二)

    至於檔案中對發現沿海遭風外國人的奏報內容,不外是:發現日期、地點、

    人數、船隻型態(狀態)、人員服飾、外貌、船貨內容,有無違禁品等;然後是

    譯訊方式,藉由通事或筆談,詢問遭風經過,有無官府照票。目前所見對外國

    難民的譯訊,由於語言不通,又難以斷定出身地,絕大多數都是「授與紙筆,

    令其書寫」。由於漂到中國沿海的外國船隻多為鄰近的朝鮮、琉球、日本、安南

    等國難民,除不通文墨者外,大多數可用東亞共通的漢字簡單表達。而對不通

    文字,又無法斷定國籍者,只有就近尋找往來海外的貿易商人,或是咨文他省

    借調通事訊問。若亦無法溝通,則多依其形貌服飾,約略判斷為何國難民,逕

    送該當口岸,交與管轄地方處理。一般除了廣州有通西洋諸國語的通事、福州

    有琉球語通事、乍浦有通日語的通事、北京及盛京禮部有朝鮮通事外,其他地

    15 參看劉序楓,〈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第八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那霸: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2001 年),頁 1-37;劉序楓,〈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2002 年)。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8

    方除筆談外,往往無法處理難民的譯訊問題。

    如對道光九年(1829)漂到呂宋,由呂宋經澳門送至廣東的日本人 13 人,

    廣東官方的處理方式為:

    令南海縣傳同洋商通事,向該難夷再三查訊,實屬言語不通難以訊取供

    詞。給與紙筆,令其書寫,內有儀兵衛一名,僅能寫日本及年歲數目等

    字,細察服色,係該國難夷無疑。查廣東向無赴日本國貿易商船,無從

    由本省遣送回國。惟查嘉慶十八年暨二十年,有日本國難夷遭風漂流到

    粵,⋯⋯委員籌送浙江交乍浦同知收管,附便搭送回國在案,⋯⋯自應

    查照向辦成案,即為資送回國。16

    如能判明難民國籍,則依成例,遞送該當地方,至於詳細遭風緣由則交該地地

    方官處理。又如對道光十年六月漂到浙江定海的琉球人 3 名,處理方式為先是

    「給予紙筆不知書寫」,後又因「該難夷等言語不通,且均不曉漢字,該縣並無

    通曉夷語之人,究係琉球國何處人氏,是何姓名,因何遭風漂流,無從確詢,

    稟請移咨閩省,飭撥通事來浙譯詢辦理。」17

    至於對無法使用漢字的外國難民,亦有憑藉外貌裝扮辨別者。如對日本人

    的描述為:

    三月二十四日,(定海)蝦岐汛地方有外國飄來夷船一隻,船上舵水一十

    三名,頭上蓄髮薙頂,身穿青藍布長領大袖,衣腰繫布帶,不穿褲,赤

    足露頂,足拖單棕木屐,帶有寬永錢文,食用漆器碗盤,不通漢音,付

    與紙筆,自寫仙台大和國人。⋯⋯看其形貌物件,似係日本國人。18

    對琉球人的描述為:「蓄髮挽髻,身穿長領大袖衣服,似屬琉球國人」。19 朝

    鮮人則為:

    16 《清道光朝外交史料》三(北平:故宮博物院編,1932-33 年),頁 13-14,道光九年,兩廣總督李鴻賓等奏。

    17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671,道光十年七月,浙江巡撫劉彬士奏。 18 《史料旬刊》31期,地 148,乾隆十八年五月六日,浙江巡撫覺羅雅爾哈善奏。 19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671,673,719。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9

    據臺灣府詳報,淡水新莊海口有遭風難番八名漂入。經該處保民救助登

    岸,詢問姓氏,音語不通,又不能書寫漢字,驗其所穿衣褲,悉皆高領

    白布。交出稅單一紙,內有均役廳字樣,似係朝鮮國民人。20

    其人滿頭蓄髮,言語不懂,自係外國夷人,⋯⋯當即給與紙筆,不能書

    寫等情。⋯⋯惟查今春漂收朝鮮國難夷李允才等,滿頭蓄髮,大帽網巾,

    形狀與該難夷相同,似係朝鮮國人。21

    該夷人俱蓄髮挽髻,身穿長領大袖,白衣,言語不通,當即給與紙筆,

    令其書寫,⋯⋯俱係朝鮮國黃海道人。22

    對沿海經常處理外國遭風難民事務的省分,往往可依循前例及經驗來辦

    理,而對地方官而言,若遇無法處理的特殊案件。亦可聽中央指示辦理。但以

    上不過為一般處理狀況,依年代、漂到地點、出身國之不同,其處理方式仍有

    許多差異,此時各地方官或與中央間往來的題本、奏摺、咨文等檔案將可提供

    許多具體事例;若再與難民本國現存之史料相比對研究的話,將有助於對東亞

    海難救助體系之研究與瞭解各國之因應問題。

    三、案例追蹤──各地奏報與各國現存檔案紀錄之比對

    茲以嘉慶七年(1802)遭風漂到琉球的朝鮮人文淳得等的返國事件為例,

    來看各地現存檔案史料之記載。

    嘉慶七年(1802)正月朝鮮人文淳得等六人遭風漂到琉球,經琉球救助,

    於同年十月搭乘琉球護送船,與其他漂到琉球的中國難民 32 人,隨同二艘進貢

    船,一起送往福建福州。但中途遇東北風,三艘船隻各自飄散,頭號貢船漂失

    不明,二號貢船則於十一月十二日漂到台灣淡水大武崙海岸擊碎,貢品貨物具

    沈失。 23 難民護送船則於十一月一日漂到呂宋,其中六人溺死,後往南行收泊

    一咾戈地方(Ilocos,又名佬沃,在今呂宋島西北岸的 Laoag),受到當地華人的

    20 《清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續編》,頁 27,乾隆六十年十月,福州將軍兼署巡撫魁倫奏。 21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錄副奏摺 062027,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奏。

    22 同上,軍機處錄副奏摺 065847,道光十三年十一月一日,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奏。 23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343,嘉慶八年二月二十日,閩浙總督玉德等奏;另《歷代寶案》,(台灣大學影印本,1972 年),第八冊,頁 4637-44,4674-77,4682-86。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10

    照顧。在該地停留四個月後,同琉球船於次年(1803)三月載 4 名朝鮮人及 5

    名中國人出發往中國,於三月二十六日駛抵廈門。搭載之福建難民五人,經廈

    防同知偵訊無誤,取具保結後,就近令其回籍。朝鮮難民四人及琉球船,六月

    九日在兵船護送下,由廈門出發,十七日抵達福州。 24 再由福建委員伴送,於

    同年十二月四日入京,安置於會同館。嘉慶九年(1804)三月二十二日,隨同

    朝鮮冬至使經山海關、盛京、鳳凰城,過柵門至義州,返抵漢城。25

    而因恐懼海難而未隨琉球船出發,繼續留在呂宋之朝鮮人 2 人及其餘 25 名

    中國人,則於同年(1803)八月由馬尼拉搭乘澳門商船至澳門,經澳門理事官

    (procurador)稟香山縣丞,轉送廣東南海縣後,朝鮮人由委員護送至北京,再附

    朝鮮貢使,於嘉慶九年(1804)十二月返國。

    對此事件,由各地現存的檔案奏報記錄,可清楚得知清政府對外國遭風事

    件的行政處理模式。首先是琉球國王於嘉慶七年(1802)六月十日行咨福建布

    政使司,通知將派遣護送船送還漂到琉球的泉州商人徐三貫等 32 人及朝鮮人文

    德兼等 6 人,並乞發給執照。26

    同年十月,護送船及二艘進貢船由那霸出港後遭風漂散,二號貢船於十一

    月漂到台灣獲救。接台灣道稟報後,閩浙總督玉德及福建巡撫李殿圖隨即奏報

    朝廷,嘉慶八年(1803)一月二十九日奉上諭,令優加撫卹,加倍給賞,並移

    知沿海各口岸確查其餘二船蹤跡,同時照會琉球國王。 27 嘉慶八年二月閩浙總

    督玉德等又奏報,琉球貢船獲救人員已由台灣經廈門護送到福州安頓。 28 閏二

    月四日接奉上諭後,玉德等再詳奏撫卹情形,由存公銀內撥給一千兩,供琉球

    人租船返國,並再移咨沿海各省確查其他船隻下落。29

    同年三月,漂到呂宋的護送船搭載 4 名朝鮮人及 5 名中國人駛到廈門,廈

    門同知隨即稟報督撫,並訊問緣由,確認是否為失蹤之琉球船,六月再由兵船

    24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351-353,嘉慶八年七月十三日,閩浙總督玉德等奏;《歷代寶案》,第八冊,頁 4659-4666。

    25 鄭昌順等編,《同文彙考》四(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影印,1978 年),頁 3538。 26 《歷代寶案》,第八冊,頁 4032-4035。 27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五編》,頁 450-452。 28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343-44,嘉慶八年二月二十日,閩浙總督玉德等奏。 29 同書,頁 344-46。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護送到福州,除優加撫卹,修整船隻外,所帶貨物並允許其貿易,循例免稅。30

    待十一月,琉球使節貿易完竣,經福州海防同知查驗,開立貨物清冊,並報明

    督撫返國日期,同時請給咨文,移咨琉球國王。船隻出洋時,海防廳及閩安協

    并得派員弁護送,取具回國日期,再題報結案。31

    至於朝鮮難民四人,由於與朝鮮無商船往來,仍按前例,委員護送進京,

    交給禮部官員,安插會同館,附該國使臣返國。 32 此時禮部再具題請旨,並移

    咨朝鮮國王。 33 漂民返國後,朝鮮國王另得奉表文謝恩,托下次之使節帶往北

    京。此時禮部另得回咨,表示知道。 34 至此,才表示一連串對難民救助活動告

    一段落。

    而留在呂宋,同年(1803)八月由馬尼拉附搭澳門商船至澳門的朝鮮人2人

    及其餘25名中國人,隨即交給葡萄牙管理澳門的理事官。但澳門僅有西洋通事,

    無法譯訊。 經稟明香山縣丞,再轉呈香山縣知縣。35 知縣收到縣丞之呈文後,

    亦諭澳門理事官:「立即遵照指飭情節,逐一詳細查詢明確,據實稟覆本縣,以

    憑詳報辦理。毋得稽遲」。36 令其將遭風情節再確認覆查,以便上報督撫。等問

    明遭風緣由,決定處理原則後,最後再諭令理事官,將朝鮮難民先送縣丞,再

    護送到香山縣,十二月送抵廣東省城。 37 朝鮮人文淳得二人,在廣東停留三個

    月後,經兩廣總督上奏,嘉慶九年(1804)三月,由廣東委員護送起程,經江

    西、安徽、江蘇入大運河,再經山東,五月至北京。同樣安置會同館內居住,

    再於十一月四日附朝鮮貢使,十二月返國,前後歷經三年,於次年(1805)正

    月返抵故鄉。38

    30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351-53,嘉慶八年七月十三日,閩浙總督玉德等奏;頁 355-56,嘉慶八年八月十九日,福州將軍慶霖奏。

    31 《歷代寶案》,第八冊,頁 4659-4666,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福建布政使咨文。 32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351-53,嘉慶八年七月十三日,閩浙總督玉德等奏。 33 鄭昌順等編,《同文彙考》四,頁 3538,嘉慶九年正月,「禮部知會琉球漂人出送咨」。 34 同上,頁 3538-39,嘉慶九年十月三十日,「謝漂民出送表」;嘉慶十年正月,「禮部知會謝漂民出送表知道咨」。

    35 劉芳輯、章文欽校,《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頁 639,嘉慶八年九月廿二日,香山縣丞諭。

    36 同上,嘉慶八年十月十二日,香山知縣諭。 37 同上,嘉慶八年十二月初四日,香山知縣諭。 38 《清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續編》,頁 40-41,嘉慶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倭什布等奏;《同文彙考》四,頁 3539,嘉慶九年七月,「禮部知會琉球漂人出送咨」;嘉慶十年正月,朝鮮國王「回咨」。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12

    此一海難事例牽涉到朝鮮、琉球、呂宋、澳門、中國等國家地區,遭難人

    員除朝鮮之外,還包括琉球人、中國人。相關記錄在琉球國王與福建布政使司

    的往來咨文(《歷代寶案》收)及閩浙總督、福建巡撫的奏摺(《清代中琉關

    係檔案選編》收),廣東香山縣知縣給澳門西洋理事官的諭文(《葡萄牙東波

    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收),兩廣總督、廣東巡撫的奏摺(《清

    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續編》收),禮部致朝鮮國王之咨文、朝鮮國王回咨及表

    文(朝鮮《同文彙考》收)等檔案史料中均有記載,再加上文淳得返國後,口

    述有《漂海錄》等記錄, 39 對遭風返國之過程及經過各地之情況均有描述,對

    研究清代環東亞海域之海難救助體系來說實為不可多得之事例。40

    但僅憑藉清朝官方的檔案,仍有其侷限性。清朝官方由於缺乏精通各國語

    翻譯人材,各地方對難民的訊問紀錄,多靠漢文筆談進行,加上一般遭風漂流

    者多為不通或僅僅粗通文字的漁民或運送業者,地方官的紀錄往往會有過於簡

    略或錯誤的情形。此時若與難民回國後,母國所留存的漂流紀錄相比對,亦可

    補充中國記錄的不足,二者可收互補之效。

    如乾隆五十五年遭風漂台(地點不詳)之琉球那霸難民十六人,據琉球記

    錄,其遭遇經過如下:

    庚戌(乾隆五十五)年,有八重山貢米漕船泉崎村新垣馬艦一隻,通船

    人數共十六名,遭風漂流。見有一島,即投椗。不想土人出來,奪取物

    件,且以弓矢打毆。由是通船人數四散免死。十二名不知去向,四名躱

    入山林,無物可食,遂歸來灣船所在。又有四五十名走來奪取衣類,想

    必殺害,極爲驚惶。彼賊人率到家内,使令如奴僕。(下略)41

    而此一遭難事件,在清朝官方的記錄中,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二十一日福

    建布政司咨,據福州府海防同知及福州府知府之詳稱:

    39 本文所使用的版本為多和田真一郎,《「琉球、呂宋漂海錄」の研究─二百年前の琉球・呂宋の民俗・言語》(東京:武藏野書院,1994 年)內所收的影本,頁 35-76。

    40 可參看劉序楓,〈『漂海錄』の世界―1802 年に琉球・呂宋に漂着した朝鮮人の歸國事例を中心に〉,收錄於《8-17世紀の東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人・物・情報の交流—海域と港市の形成、民族・地域間の相互認識を中心に》(上)(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2004年),頁 77-90。

    41 《蔡溫本 中山世譜》(那霸:沖繩縣教育委員會,1986 年)頁 138,乾隆五十五年條。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3

    帶同土通事譯訊得:古波洋等具係琉球國那霸府泉崎村人,原共拾陸人,

    管駕海船一隻,奉本處地方官差往那姑呢地方裝運貢米。於乾隆伍拾伍

    年拾壹月初八日開船,在洋遭風,砍棄桅篷,隨風飄流。於拾壹月貳拾

    柒日飄至臺灣海邊,船隻衝礁擊破,人俱落水。該難番古波洋、外間、

    又吉、宮平等四人奔岸逃生。尚有難番壹拾貳人,想俱飄沒不知下落。42

    由上可知,琉球的記錄與清朝之官方記錄,顯然有相當大之差異。在福建

    官方之文書中稱船隻為「衝礁擊破」,而同伴十二人「想俱飄沒不知下落」一

    詞交差了事,完全未提及遭「土人」搶奪,並被抓為奴僕,以及同伴逃散之事。

    而事實上,船為漂到台灣海邊「投椗」上岸,遇土人而逃散。清朝官方之記載

    為筆談或透過通事翻譯,其正確度當然不及回本國後之供述;加上地方官員有

    時會恐皇帝怪罪,或勒令緝兇等,因而隱蔽一些對難民保護不力等事實,強調

    對外國難民撫卹照顧之優渥。因此,外國難民返國後之記錄,實有助於理解清

    朝對外國難民救助之實態。

    又如日本因實行「鎖國」政策,對漂到基督教地區如呂宋、澳門等地的人

    民,歸國後均會嚴格審問是否有入信基督教,因此,漂到該當地區的日本難民

    在回國後的官方審訊口供中,往往會隱瞞漂到的地點。如表二之 5、8、23、28

    等漂到呂宋之事例,在難民返國後的日本官方口供中,卻謊稱漂到台灣、海南、

    廣東、暹羅等地,以避免遭嚴刑審問。 43 若與中國的檔案記錄相比對就可看出

    其差異。

    四、海難民遣返路線的確立

    清朝對漂風外國難民救助制度之形成及處置態度,已如前所述,自1737年

    乾隆帝下旨諭,令永以為例後,相關法令不斷增訂,至乾隆末年大致固定。至

    於遣返回國的路線及方式,則須視當時國際環境及與難民本國是否有外交或貿

    易關係而定,若無直接往來,另需透過相關第三國之媒介送還。以下就以中國、

    日本、朝鮮、琉球、東南亞各地為例,來看各國相互遣返難民的方式及路線。

    42 《歷代寶案》,頁 3874。 43 參看劉序楓,《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外國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附表一之日本該當參考文獻。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14

    (一) 中國

    1. 中國─日本間

    清代中國與日本間因為無外交往來,加上日本實施「鎖國」政策,只允許

    中國及荷蘭船至長崎一港貿易,故兩國間之難民遣返,全靠中國貿易船為之。44

    中國對日本難民之遣返,在1750年代之前,日本難民的送還口岸尚未固定,大

    都是送至距漂到地點最近的貿易港,如廣州、福州、普陀山、寧波等地,再搭

    乘赴日貿易船歸國,到了1750年代以後,日本難民的送還口岸遂固定於浙江省

    嘉興府的乍浦港。其主要原因為清政府為確保鑄造制錢之日本銅,基於安全,

    便於管理,交通便利之考量,指定乍浦港為對日貿易船之出入口岸,直到1861

    年傳統中日貿易斷絕為止。45

    送至乍浦的方式,除海路外,亦有經由陸路的方式。如漂到中國南部廣東、

    海南沿海、或是東南亞諸國如安南、呂宋,先由中國貿易船送到廣州後,以陸

    路經江西→浙江→乍浦返國的。如漂到台灣則先送到福建廈門,再轉送福州,由

    陸路經浙江到乍浦。陸路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轎子或內河的官船,沿著當時赴北

    京朝貢使節的路線(即「使節路」)送到乍浦。走此路線的主要原因是廣州為當

    時朝貢使節的出入口岸(琉球例外),此路沿途均有官方館驛,既方便物資補給,

    又可保障難民安全。46

    進入十九世紀後,由於歐美諸國船頻繁往來東亞海域,在大洋中為歐美等

    國船救助後送至澳門或香港的例子相當多,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加上十九世紀中葉因中國國內

    發生太平天國之動亂,由澳門或香港以海路直接送到寧波或上海再轉送乍浦的

    例子亦不少。

    至於漂到日本中國船之遣返,亦因日本「鎖國」之因素,而是由中國船為

    之。一般漂到長崎港以外之中國船,經日本地方官員救助後,均會在日本官船

    監視下移送長崎,交給長崎奉行處理。持有日本發給「信牌」(貿易許可書)之

    44 同上。 45 劉序楓,〈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 5輯(1992 年)。 46 劉序楓,《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外國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頁 188-189。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5

    貿易船員,允許登陸收容於唐館(唐人屋敷)內;未持信牌之沿海商、漁船員,

    除非有特殊因素,一般不許登陸,令其居於原船內。在所有調查手續結束後,

    若船隻(修理)完好者,則由日方提供飲水、食物,令原船自行返航;若船隻

    破碎、沈沒者則搭乘同鄉或距離本國最近出港地之貿易船返國。

    2. 中國─朝鮮間

    朝鮮與中國有朝貢關係,一般對漂到難民的遣返主要以陸路之朝貢路線為

    之。漂到中國沿海之朝鮮船,除按前述一般程序救助,並奏報中央外,其送還

    方法是,先委專員送到北京,安置於會同館,若正好有朝鮮國朝貢使節來京,

    則交貢使一起帶回國;若無貢使到來,則由禮部委派翻譯官一名伴送,出山海

    關,經盛京、鳳凰城,渡鴨綠江到朝鮮之義州,交給朝鮮官員。 47 至於漂到東

    北滿州沿岸者,則轉送盛京禮部,經調查並咨明北京後,再委員直接送至朝鮮

    之義州。 48 至於漂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多是由相關諸國的朝貢船或貿易船,先

    送到中國本土,然後按上述方法轉送回本國。

    而漂到朝鮮的中國難民,也是由同樣路線,隨著朝鮮使節,由陸路經義州,

    渡過鴨綠江,送交鳳凰城之中國官員。若是船隻完好可以航行,依船員的意願,

    也有不少自行由海路返國的例子,但朝鮮仍須具咨向清朝之禮部報告,禮部再

    知會難民本籍之地方官查核。

    3. 中國─琉球間

    琉球與朝鮮均向中國朝貢,但與朝鮮不同者,朝鮮為陸路,琉球為海路。

    加上琉球除兩年一貢(二艘貢船)外,隔年還派遣接貢船或難民護送船等,因

    此,事實上每年均有船隻往來中國。琉球難民之返國方式,大多由漂到地先送

    至福州,若船隻仍可航海,或修理後原船返國,否則則搭琉球朝貢、接貢船,

    亦有借中國船或新造船隻返國者,但並未見有由中國官員、水手駕船送返之例。

    其主要理由可能是琉球恐中國得知日本統治琉球之事實;另亦恐成為先例,造

    成往後的困擾,和額外的金錢支出。49

    至於漂到越南、朝鮮、呂宋等地之琉球難民,如同朝鮮、日本難民般,多

    47 同治《欽定戶部則》,卷 90,蠲卹(刊本,頁 6140);《通文館志》(京城:朝鮮總督府景印本,

    1944 年),卷三,事大,58丁,賚咨行、續押解漂口。 48 參看鄭昌順等編,《同文彙考》,原編卷 66-69,漂民一~四內所收諸事例。 49 渡邊美季,〈清代中國における漂着民の處置と琉球〉(2),《南島史學》,55 號(2000 年),頁 51-58。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16

    經由中國送返。如嘉慶六年(1801)間遭風漂到廣南之琉球那霸船員 28 人(其

    中 13 人死亡),經安南遣使轉送廣西,再委員及兵役經廣東護送至福州,於同

    年附貢船返國。50 又同年搭琉球接貢船返國的大島難民 7 人,則為遭風漂到呂

    宋,由呂宋附搭中國貿易船,被送至廈門,再轉送福州返國。51

    相對的,漂到琉球的中國船,若是船隻完好,足以航海,大多提供食物、

    飲水,使其直接歸國。如果船隻損壞無法航海,則難民送往那霸的泊村收容,

    然後再由琉球朝貢船或護送船送回福州。由於在日本薩摩藩的統治之下,琉球

    之對外關係亦如日本之「鎖國」體制般,對漂到的外國船嚴格警戒監視。52

    4. 中國─安南(1804 年改名越南)間

    安南使節的朝貢路線,康熙二年(1663)規定,由陸路經過廣西太平府鎮

    南關進入中國。但是對於安南遭風難民的遣返,則有陸路及海路二種方式。陸

    路有兩條,一是將漂到中國沿海各地的越南難民先送到廣州,再由中國官員或

    越南使節,從廣州沿朝貢路線,以陸路方式經由廣西太平府的鎮南關,送交越

    南官員。另一條則為由漂到地經過廣東西部與越南交界的廉州府欽州,然後由

    東興進入越南之江坪(屬萬寧州),交給當地地方官。利用此非朝貢路線遣返的

    主要理由,是因為漂到的地點在海南島,或是距越南邊界不遠的廣東西南部沿

    海,與廣州距離遙遠,經調查及奏報後,不經廣州,而直接就近遣返越南。

    由海路遣返大多為駕駛原船直接返國,如果船隻損壞,則由廣州附搭赴越

    南貿易的中國船回國。若是一時無適當的船,亦有送至澳門,由澳門搭船送回

    越南的事例。 53 越南收到送回的難民後,地方官及國王均會回呈文及咨文向中

    國官方致謝。54

    而漂到越南中國船員的遣返,則是依越南朝貢使節路線,由陸路經諒山(Lang

    50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頁 338-40,廣西巡撫謝啟昆;兩廣總督吉慶奏。又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宮中檔嘉慶朝奏摺,檔號 006137,福建巡撫汪志伊摺。亦可參看鄭樑生,〈清廷對琉球遭風難民的處置─以嘉慶朝為例〉,同著《中日關係史論集》(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頁 226。

    51 同上,宮中檔嘉慶朝奏摺,檔號 006392,嘉慶六年十月十三日,福建巡撫汪志伊摺。 52 渡邊美季,〈近世琉球における「異国船漂着体制」-中国人・朝鮮人・出所不明の異国人の漂着に備えて〉,《琉球王国評定所文書 補遺別巻》(浦添市教育委員會,2002 年)。

    53 《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一),頁 666,嘉慶十二年兩廣總督吳熊光題本。 54 徐延旭編,《越南輯略》(1877 年刊)一書中就收錄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安南國海陽安廣鎮目阮肅」致廣東欽州知州的呈文,感謝由陸路經江坪送還安南漂民 89人,以銷案。參看《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年),頁 631。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7

    Son)送到廣西的鎮南關。但是亦有藉送返中國遭風難民,而由海路至廣東請求貿

    易者,55 此時中國官方大多會允許其販賣船貨,並免其貨物稅。1829 年越南藉

    海路送還廣東難民之便,向清朝請求允許往後由海路赴廣東貿易,但遭清政府

    拒絕。56

    5. 中國─呂宋間

    呂宋即現在的菲律賓,當時為西班牙人所統治。因此漂到中國的呂宋船亦

    可分為當地原住民的小船及西班牙所屬的大帆船。呂宋在清代並非中國的朝貢

    國,僅透過澳門進行貿易。但是在清代的檔案中卻可見到不少呂宋船漂到福建

    沿海的事例。 57 中國官方的處理方式多為依照慣例,修理船隻,並送至廈門,

    隨赴呂宋貿易的中國船一起返國,船貨則允許其在當地貿易。若船隻破損,亦

    多是將難民送至廈門,附搭中國貿易船回國。嘉慶以後,則多咨會廣東巡撫,

    將難民遞送廣東,經澳門遣返。 58 如漂到廣東沿海,則送至澳門,附搭澳門之

    西洋船回國。59

    至於漂到呂宋的中國船,除原船自行返國外,大多數的難民是附搭中國貿

    易船回國。如無中國船可附搭,則多由馬尼拉附搭赴澳門的西洋船,再經澳門

    之葡萄牙理事官轉送廣東官員。60

    6. 中國與其他東南亞及西洋諸國間

    對於漂到的外國難民,如果能判明其出身地,則依其所屬國家地區,由漂

    到地送至廣州、廈門或澳門等地,再附搭往該國的船隻回國。除上述諸國外,

    在清朝檔案中還可見到如暹羅 (Siam)、柬埔寨 (Cambodia)、蘇祿 (Sulu)、汶來

    (Brunei)、噶喇吧(Jakarta/Batavia)、沒來由(Malay peninsula)、柔佛(Johor)、新馬

    蘭(Semarang?)、嗎吧喇(?)、港腳(英屬印度)等地難民漂到的事例。

    相對的,亦有不少中國船漂到上述地區。多數的中國難民是搭乘中國貿易

    55 如《明清史料》庚三,頁 248,道光 13 年(1833)之例。 56 《清宣宗實録》(三),卷 156,道光九年五月辛酉(北京:中華書局),頁 408-409。 57 参看《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第 7 輯,頁 164;12 輯,頁 37・136;22輯,頁 374;23 輯,頁 149;24 輯,頁 128・282・369;25 輯,頁 177;57輯,頁 597;61輯,頁 91等及《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匯編》(二)所收諸奏摺。

    58 《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匯編》(二),頁 47-49,道光二年葉世倬奏;《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二),頁 172,道光三年兩廣總督阮元奏。

    59 《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一),頁 187,乾隆五年兩廣總督馬爾泰題。 60 由於檔案中對由國外送返的本國漂民記載不多,可參照前述嘉慶八年(1803)由呂宋送至澳門的朝鮮人文淳得之返國事例,當時另有福建難民 25人同船送至澳門。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18

    船回國,亦有少部分是被上述地區的船隻或西洋船送回,但因為是本國人民,

    在中國的史料內較少留下記錄。

    由以上各國相互送還漂流難民事例及送還路線可知,擔負清代東亞海域漂

    流難民送還任務的主要是散佈在各地的中國商人和其貿易網絡。1684 年清朝政

    府解除海禁後,於廣州、廈門、寧波、上海設立海關,作為管理海上貿易及徵

    稅的機構。海禁的廢除,不僅為沿海居民提供了更廣大的生活空間,也為政府

    增加了財政的收入。而大量的中國船隻往來於東北亞及東南亞海域,連結了亞

    洲各地域,形成了所謂的亞洲貿易網絡。在此貿易網絡中儘管有西洋和亞洲其

    他國家商人加入競爭,但中國人始終是分佈最廣,而且也是數量最多的一群。

    不僅商人往來,附搭商船往東南亞移民的人數也相當多,因此,每年中國與東

    南亞諸國間,除商品的交換往來外,生活物資的及各種訊息、文化的傳遞也相

    當頻繁,形成了一個綿密的交流網絡。由表二,「清政府處理遭風日本難民奏報

    表」可知,許多漂到東南亞的日本人是受到在當地居住或貿易之中國人的照顧,

    再透過中國船貿易網絡,先送回中國,再轉送回日本。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往來於東南亞及中國間之西洋貿易船的存在。清朝政府

    對來航的西洋船,採取管理貿易的方式,1757 年起將西洋船的貿易集中在廣州

    一港 .,因此,被西洋船所救起,或漂到東南亞各地的中國、日本難民,亦有許

    多是由西洋各國船護送到廣州,再轉送回故鄉的。相對的,漂到中國或朝鮮、

    琉球、日本的西洋或東南亞各地難民,亦有一部份是先轉送到廣州,再由廣州

    附搭西洋各國船返國。

    廣州之外,葡萄牙人居留地之澳門,也是遣返難民的重要據點。清朝政府

    於 1730 年設立香山縣丞管理澳門地方,1744 年更移駐海防同知加強管理。葡萄

    牙則在澳門設置理事官委黎多管理西洋事務。「委黎哆」是 procurador 音譯,是

    議事會的成員,除負責澳門行政、海防、貿易等事務外,亦擁有處理澳門西洋

    與中國人間訴訟紛爭的司法審判權。61

    1717─1727 年清朝實施南洋海禁,禁止中國本土船隻赴東南亞各地貿易(安

    南除外),但澳門在禁例之外,澳門之船仍可自由往來。1725 年清政府將澳門籍

    之貿易船額限定為 25 隻,給予免除貨物稅之優惠。至於其他西洋船則須被徵收

    61 劉芳輯、章文欽校,《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頁 1。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19

    貨物稅及船舶稅。1688 年,清政府於澳門設置海關稅口,加強對出入船舶的管

    理與徵稅。 62 漂流各地的難民被送到澳門後,先交給澳門西洋理事官,然後澳

    門理事官再轉呈香山縣丞,再由香山縣上報海防同知及廣東巡撫。待中國官方

    的指示後,才將漂流民由澳門移送香山縣,再由香山縣護送至廣州,最後再依

    其出身地護送回母國。澳門自 18 世紀起,不只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轉運站,同

    時也是東亞難民遣返的重要中繼站。

    結 語

    在鴉片戰爭前的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東亞海域的國際秩序,仍是以中國為

    中心的朝貢貿易體制。也因此在東亞海域間之各國船隻,遭風漂外國時,除少

    部分船隻完好,且足以航行外洋者,能自行返國外,絕大多數都是透過中國遣

    返本國。因此,在中國官方檔案中留下相當多處理外國遭風船隻的案例,也為

    歷史研究者留下重要的紀錄。

    透過本文之分析可得知,東亞各國對漂到之外國難民處理,不論是否有外

    交貿易往來,均能本人道或互惠原則,善加救助,並透過各種交通管道送還本

    國。在東南亞各地,若當地官方無法提供援助時,華人網絡往往取代官方,不

    僅提供生活物資,若無官方(如朝貢船等)管道送還,華人貿易船往往發揮重

    要的功能,將日本、朝鮮、琉球難民經由中國送返本國。

    而對外國難民之處置與遣返,往往牽涉到外交問題。在一般情況下,與漂

    到國有邦交或貿易關係,或漂到國政府公權力能到達之地,才能確保難民安全

    返國。有關東亞海域的海難救助體系,約在十八世紀中期就已成形,其主要成

    立背景為,一、當時東亞的國際情勢安定;二、中國國內的救助遣返諸制度漸

    趨完備;三、中國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船往來各地等。而諸國間得以相互遣返

    難民主要藉由以下三種方式,一、中國船之貿易網絡;二、朝貢貿易;三、西

    洋貿易船。此三者相互補完,送還網絡才得以成立。由各地難民收容遣返據點

    間之連結,而擴大為一線,各線再交織成網,結合成環中國海域漂流難民之遣

    62 龍思泰,《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頁 104-108;費成康《澳門四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頁 162-172;黃啟臣,《澳門通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210-238。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20

    返網絡。這些主要據點有:澳門、廣州、廈門、福州、乍浦、北京、義州、釜

    山、對馬、長崎、薩摩之山川、那霸、馬尼拉及荷蘭領的巴達維亞等地。(參看

    附圖)若能整理出東亞海域海難事件年表,藉同一時期各地間難民的移動,更

    可清楚顯現此一網絡的存在,也突顯出環中國海域海上交通往來及海難之頻繁。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21

    表一:清代經由中國送還的朝鮮、琉球、日本、安南船漂到地點*

    船籍別

    漂到地點

    朝 鮮 ① 1697-1884

    琉 球 ② 1644-1894

    日 本 ③ 1644-1880

    安南(越南)

    1731-1861

    中 國 175 358 44 78

    滿 州

    直 隸

    山 東

    江 蘇

    浙 江

    福 建

    台 灣

    廣 東

    其他(不明)

    56

    1

    24

    33

    29

    16

    15

    1

    1

    1

    15

    33

    142

    70

    68

    20

    8

    2

    7

    9

    4

    10

    11

    1

    2 1

    53 22

    朝 鮮

    琉 球

    日 本

    安 南

    呂 宋

    其 他

    不 明

    26

    (1)

    14

    2

    4

    3

    14

    6

    1

    2

    總 計 201 378 68 80

    *此統計為作者據以下文獻再整理之數據,並不完整,僅供參考,有待修正、增補。 資料來源:《通文館志》卷九~十二,〈紀年〉;《同文彙考》;《濟州啟錄》(《各司謄錄十九》

    收);《清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匯編》;《清代中朝關係檔案史料續編》;小林茂等,

    〈朝鮮から琉球へ琉球から朝鮮への漂流年表〉,《歷代寶案研究》9,1998)等。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1988);《歷代寶案》;《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續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清代中琉關係檔

    案四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等。荒川秀俊編,《日本漂流、漂着史料》;劉序

    楓,《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外國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等。劉序楓,《清代檔案中的海難史料目錄》,頁141-171。許文堂、謝奇懿編,《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0 年);《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版);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蕭德浩、黃錚主編,《中越邊界歷史資料選編》(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等。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22

    表二:清政府處理遭風日本難民奏報表(乾隆─咸豐年間)

    No 船籍地、 船名

    漂到 年月

    漂到 地點

    經過地方起送港、

    歸國港 歸國 年月

    現存相關奏報紀錄

    1 薩摩國船 21 乾隆6.7 1741.8

    舟山群島 定海-乍浦 乍浦-長崎乾隆7.51742.6

    清實錄,卷170,乾隆7年7月己未

    2 陸奧國 神力丸

    8 乾隆16.3 1751.3

    福建福鼎福鼎-廈門

    -寧波 寧波-長崎

    乾隆16.121752.2

    乾隆16.4.7 福建巡撫潘思榘奏 乾隆16.7.3 福建將軍兼管閩海關事新柱奏

    3 陸奧國 十三夜丸

    13 乾隆18.2 1753.3

    台灣 廣東陸豐

    陸豐-陽江

    -廣州 廣州-長崎

    乾隆

    19.7,81754.9

    乾隆18.10.1 兩廣總督班第奏

    4 陸奧國 春日丸

    13 乾隆18.3 1753.4

    舟山群島 定海-寧波 寧波-長崎乾隆19.11754.2

    乾隆18.5.6 浙江巡撫覺羅雅爾哈善奏 乾隆19.6.1 浙江巡撫覺羅雅爾哈善奏

    5 江戶 福聚丸

    15 乾隆18.3 1753.4

    呂宋 馬尼拉-廈

    門-寧波-

    乍浦 乍浦-長崎

    乾隆20.521.2

    1755,1756

    6 志摩國 若市丸

    6 乾隆23.1 1758.2

    台灣 台灣-廈門

    -福州-寧

    波-乍浦 乍浦-長崎

    乾隆24.31759.4

    7 陸奧國 福吉丸

    17 乾隆27.4 1762.5

    南通州 南通州-福

    山-蘇州-

    上海 上海-長崎

    乾隆27.71762.9

    乾隆27.閏5.26 江蘇巡撫陳宏謀奏

    8 筑前國 本宮丸

    18 乾隆

    27.12 1763.1

    呂宋

    呂宋-福建

    漳浦-漳州

    -廈門-福

    州-乍浦

    乍浦-長崎乾隆32.71767.8

    乾隆32.2.25 閩浙總督蘇昌等奏 乾隆32.7.22 浙江巡撫熊學鵬奏

    9 筑前國村

    丸 19

    乾隆30.3 1765.4

    呂宋 同上 乍浦-長崎乾隆32.71767.8

    同上

    10 薩摩國船 19 乾隆38.8 1773.10

    舟山群島 定海-乍浦 乍浦-長崎

    乾隆

    39.2,31774.4

    乾隆38.12.27 浙江巡撫三寶奏

    11 陸奧國 永福丸

    16 乾隆40.3 1775.4

    福建 惠安縣

    惠安-莆田

    -福州-(杭

    州)-乍浦

    乍浦-長崎乾隆40.12

    1776.1

    乾隆40.4.13 閩浙總督鍾音等奏 乾隆40.11.4 浙江巡撫三寶奏

    12 陸奧國 楢葉船

    5 乾隆40.1 1775.2

    台灣 淡水廳

    台灣-福州

    -(杭州)-

    乍浦 乍浦-長崎

    乾隆40.121776.1

    乾隆40.5.16 閩浙總督鍾音等奏 乾隆40.11.4 浙江巡撫三寶奏

    13 陸奧國 最吉丸

    14 乾隆40.4 1775.5

    廣東 潮陽縣

    潮陽-乍浦 乍浦-長崎

    乾隆

    41.1,21776.3

    乾隆40.12.12 浙江巡撫三寶奏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23

    14 大坂一葉

    丸 13

    乾隆

    44.11 1779.12

    福建 福州府 霞浦

    霞浦 ─福州-乍浦

    乍浦-長崎乾隆45.111780.11

    乾隆44.12.10 福建巡撫富綱奏 乾隆45.6.20 浙江巡撫李質穎奏 清實錄,卷1108,乾隆45年6月庚戌

    15 松前松榮

    丸 15

    乾隆54.4 1789.5

    廣東 惠來縣

    廣州府南海

    縣-江西-

    浙江乍浦

    乍浦-長崎乾隆55.61790.7

    乾隆54.10.20 兩廣總督福康安等奏 乾隆54.11 禮部移會稽察房 乾隆55.4.26 浙江巡撫覺羅琅玕奏

    16 陸奧國 大乘丸

    16 乾隆

    59.12 1795.1

    安南西山

    安南-澳門

    -廣州-江

    西-浙江-

    乍浦

    乍浦-長崎

    乾隆

    60.11,121796.1

    乾隆60.7.15 香山縣丞行澳門理事官牌 乾隆60.7.18兼兩廣總督廣東巡撫朱珪奏 乾隆60.11.18 浙江巡撫覺羅吉慶奏 嘉慶1.2.3 廣東巡撫朱珪奏

    17 松前丸 3 乾隆60.6 1795.8

    吉林赫哲

    吉林-北京

    -蘇州-杭

    州-乍浦 乍浦-長崎

    嘉慶2.21797.3

    嘉慶1.10.25 軍機處奏片嘉慶1.10.25 軍機處寄浙江巡撫上諭 清實錄,卷10,嘉慶元年10月丁酉 嘉慶2.2.27 浙江巡撫玉德奏

    18 陸奧國 德永丸

    5 嘉慶元1 1796.3

    呂宋 巴丹島

    呂宋-澳門

    -廣州-江

    西-浙江-

    乍浦

    乍浦-長崎嘉慶3.121799.1

    嘉慶3.2.16;同3.25 香山縣知縣下澳門理事官諭

    嘉慶3..4.9 兩廣總督吉慶題本 嘉慶3.11.24 浙江巡撫玉德奏

    19 松前順吉

    丸 9

    嘉慶8.1 1803.2

    台灣宜蘭

    台灣府-廈

    門-泉州-

    福州-浦城

    -杭州-乍

    乍浦-長崎嘉慶13.11

    1809.1

    嘉慶 13..6.29 福建巡撫張師誠奏 清實錄,卷199,嘉慶13年7月癸未 嘉慶13.11.16 浙江巡撫阮元奏

    20 薩摩國 永柳丸

    23 嘉慶13.3 1808.4

    台灣宜蘭 同上 乍浦-長崎嘉慶

    13.11,121809.1

    同上

    21 大坂天德

    丸 14

    嘉慶15.3 1810.4

    台灣彰化

    鹿港-福州

    -浙江-嚴

    州-乍浦 乍浦-長崎

    嘉慶15.121811.1

    嘉慶15.4.23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二摺) 嘉慶15.12.26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24

    22 薩摩國 長久丸

    26 嘉慶15.8 1810.9

    江蘇 海門廳

    崇明-通州

    -揚州-鎮

    江-無錫-

    蘇州-石門

    -杭州-嘉

    興-乍浦

    乍浦-長崎

    嘉慶15.1216.1 1811

    嘉慶15.11.21 江蘇巡撫章煦奏 嘉慶16.2.2 閩浙總督汪志伊奏

    23 安藝國 虎市丸

    3 嘉慶18.2 1813.3

    呂宋

    呂宋-澳門

    -廣州-江

    西贛州-福

    建邵武-浙

    江嚴州-乍

    乍浦-長崎

    嘉慶

    19.6,121814,1815

    嘉慶18.10.16 兩廣總督蔣攸銛奏 嘉慶19.6.14 浙江巡撫李奕疇奏

    24 薩摩國 伊勢田丸

    49 嘉慶

    20.10 1815.11

    廣東 陸豐縣

    南海-南雄

    州-江西吉

    安-南昌-

    玉山-浙江

    衢州-嚴州

    -錢塘-嘉

    乍浦-長崎嘉慶21.61816.7

    嘉慶20.10.28 兩廣總督蔣攸銛等奏 嘉慶20.12.28 兩廣總督蔣攸銛等奏片 嘉慶21.閏6.21 浙江巡撫布政使額特布奏

    25 薩摩國 相生丸

    24 嘉慶21.8 1816.10

    浙江 象山縣

    象山-乍浦 乍浦-長崎嘉慶22.71817.8

    嘉慶21.11.28 浙江巡撫楊頀奏 嘉慶22.6.24 浙江巡撫楊頀奏

    26 薩摩國 若宮丸

    16 嘉慶25.9 1820.10

    浙江 永嘉縣

    永嘉-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元122.1 1822

    道光1.1.19 浙江巡撫陳若霖奏 清實錄,卷13,道光元年2月己丑

    27 薩摩國 天滿丸

    30 道光2.9 1822.11

    福建 漳浦縣

    廈門-福州

    -乍浦 乍浦-長崎

    道光3.7,12

    1823,1824

    道光2.12.15 福建巡撫葉世倬奏 道光3.1.18 福建巡撫葉世倬奏 道光3.1.18 道光上諭 清實錄,卷48,道光3年正月戊子 道光3.8.17 浙江巡撫帥承瀛奏 道光3.9 禮部移會稽察房 清實錄,卷58,道光3年9月己巳

    28 陸奧國 神社丸

    12 道光元.1 1821.2

    帛琉群島

    呂宋-澎湖

    -廈門-福

    州-乍浦 乍浦-長崎

    道光6.1,51826.2,6

    道光5.8.28 福建巡撫孫爾準奏 道光5.12.22 浙江巡撫程含章奏 清實錄,卷94,道光6年正月辛卯

    29 越州船 11 道光6.4 1826.6

    江蘇 鎮洋縣

    上海吳淞口

    -定海-乍

    浦 乍浦-長崎

    道光6.121827.1

    道光6.5.15 江蘇巡撫陶澍奏 道光6.6.29 浙江巡撫程含章奏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25

    清實錄,卷99,道光6年6月壬子 道光7.3.29 浙江巡撫劉彬士題本(滿文)

    30 薩摩國 財久丸

    11 道光6.5 1826.6

    浙江 定海縣

    定海-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6.121827.1

    清實錄,卷101,道光6年7月庚子

    31 越前國 寶力丸

    9 道光6.9 1826.10

    江蘇松江

    府川沙廳

    松江-上海

    -太倉-蘇

    州-嘉興-

    平湖-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7.11827.1

    道光6.11.18 江蘇巡撫陶澍奏 清實錄,卷111,道光6年12月癸丑 道光7.1.24 署浙江巡撫劉彬士奏 道光7.2 禮部移會稽察房 道光7.2 兵部移會稽察房 清實錄,卷114,道光7年2月庚申

    32 陸奧國 融勢丸

    11 道光8.2 1828.3

    呂宋 馬尼拉-浙

    江永嘉-乍

    浦 乍浦-長崎

    道光8.121829.1

    道光8.7.12 浙江巡撫劉彬士奏 清實錄,卷140,道光8年8月壬申 道光8.11.23 浙江巡撫劉彬士題

    33 伊豆國 仁壽丸

    13 道光9.1 1829.2

    呂宋

    馬尼拉-澳

    門-廣東-

    江西-浙江

    -乍浦

    乍浦-長崎

    道光9.1210.1 1830

    道光9.7.9 兩廣總督李鴻賓等奏 清實錄,卷159,道光9年8月己卯 道光9.12.26 浙江巡撫劉彬士奏 清實錄,卷164,道光10年正月己酉

    34 備前國 神力丸

    19 道光

    10.11 1830.12

    呂宋

    馬尼拉-澳

    門-廣東-

    江西-浙江

    嚴州-杭州

    -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11.12

    1832.1

    道光11.7.24 廣東巡撫朱桂楨奏 道光11.12.26 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奏 清實錄,卷205,道光12年2月癸未 道光 1212.20 浙江巡撫富呢揚阿題本

    35 薩摩國 大日丸

    22 道光10.8 1830.9

    浙江 舟山群島

    定海-鎮海

    -寧波-紹

    興-杭州-

    嘉興-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12.11832.2

    道光10.11.7 浙江巡撫覺羅慶善奏 清實錄,卷180,道光10年11月戊寅 道光11.10.21 浙江巡撫富呢揚阿奏

    36 陸奧國 開運丸

    6 道光

    16.11 1836.12

    廣東 陵水縣

    廣州-江西

    -浙江-乍

    浦 乍浦-長崎

    道光17.71837.8

    道光17..3.4 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奏 道光17.7.12 浙江巡撫烏爾恭額奏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26

    道光17.8 禮部移會稽察房 道光17.8 戶部移會稽察房

    37 大隅國 三益丸

    23 道光18.4 1838.5

    江蘇崇明

    崇明-蘇州

    -杭州-乍

    浦 乍浦-長崎

    道光18.121839.2

    道光18..閏4.20 江蘇巡撫陳鑾奏 道光18.11.23 浙江巡撫烏爾恭額奏

    38 遠江國 昌榮丸

    3 道光20 1840

    於大洋中

    為美國船

    所救

    夏威夷-澳

    門-廣州-

    廈門-福州

    -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22.11842.2

    道光21.5.6 福建巡撫劉鴻翺奏

    39 陸奧國 觀吉(音)

    丸 8

    道光22.7 1842.8

    呂宋 馬尼拉-香

    港-澳門-

    舟山-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23.12

    1844.1 道光23.7.17 浙江布政使管遹群奏

    40 攝津國 永住丸

    13 道光22.2 1842.3

    大洋中為

    西班牙船

    所救

    美國-夏威

    夷-馬尼拉

    -澳門-香

    港-舟山-

    寧波-杭州

    -乍浦

    乍浦-長崎

    道光23.1225.7

    1844,1845

    道光23.7.17 浙江布政使管遹群奏 道光23.10.15 浙江布政使管遹群奏 道光23.11 兵部移會稽察房 道光25.7.11 浙江巡撫梁寶常奏

    41 加賀國 松德丸

    7 道光22.9 1842.10

    於大洋中

    為美國船

    所救

    夏威夷-澳

    門-廈門-

    寧波-杭州

    -乍浦

    乍浦-長崎道光23.12

    1844.1

    42 大隅國船 4 道光25.8 1845.9

    江蘇 華亭縣

    松江府-浙

    江仁和-乍

    浦 乍浦-長崎

    道光23.61846.8

    道光25.10.19 護理江蘇巡撫文柱奏 清實錄,卷423,道光25年11月辛酉 道光26.7.8 浙江巡撫梁寶常奏

    43 紀伊國 天壽丸

    13 道光30.3 1850.4

    於大洋中

    為美國船

    所救

    堪察加半島

    -夏威夷-

    香港-馬尼

    拉-上海-

    平湖-乍浦

    乍浦-長崎咸豐元.12

    1852.2

    咸豐1.8.20 江蘇巡撫楊文定奏 清實錄,卷41,咸豐元年閏8月辛卯

    44 肥前國船 13 道光30.8 1850.9

    浙江 定海縣

    定海-鎮海

    -海鹽-平

    湖-乍浦 乍浦-長崎

    咸豐2.11852.3

    道光30.11.29 浙江巡撫吳文鎔奏 清(文宗)實錄,卷24,道光30年12月己卯

    45 長門國 浮龜丸

    11 道光

    30.12 1851.1

    於大洋中

    為英國船

    所救

    廣州-福州

    -(英國船)

    -浙江寧波

    -乍浦

    乍浦-長崎咸豐2.121853.2

    咸豐2.4.15 浙江巡撫常大淳奏 清實錄,卷61,咸豐2年5月壬子

    46 攝津國 榮力丸

    17 道光

    30.12 1851.1

    於大洋中

    為美國船

    所救

    美國-夏威

    夷-香港-

    廈門-香港

    乍浦-長崎咸豐4.71854.8

    咸豐3.6.17 浙江巡撫黃宗漢奏 清實錄,卷100,咸豐3

  • 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

    27

    -上海-平

    湖-乍浦 年7月甲寅

    47 薩摩國船 19 咸豐3 1853

    江蘇崇明崇明-蘇州

    -乍浦 乍浦-長崎

    咸豐4.71854.8

    咸豐3年 浙江巡撫何桂清題本 清實錄,卷112,咸豐3年11月甲寅

    資料來源:1.劉序楓,〈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2002 年)附表一。2.劉序楓,《清代檔案中的海難史料目錄》(2004 年),頁 125-137。

  •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