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社區發展旅遊規劃及社區培力計畫 ·...

120
蘭嶼社區發展旅遊規劃及社區培力計畫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9 12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蘭嶼社區發展旅遊規劃及社區培力計畫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 I

    目次

    目次 ........................................................................................................................................ I

    摘 要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緣起 ................................................................................................................. 1

    第二節 調查目標 ......................................................................................................... 2

    第三節 計畫目標及執行策略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歷史沿革 ......................................................................................................... 5

    第二節 生態環境 ....................................................................................................... 10

    第三節 社會文化 ....................................................................................................... 16

    第四節 觀光產業 ....................................................................................................... 21

    第三章 調查設計 ............................................................................................................... 23

    第一節 調查範圍 ....................................................................................................... 23

    第二節 調查工具與抽樣 ........................................................................................... 24

    第三節 問卷效度與信度分析 ................................................................................... 25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 ................................................................................................... 27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 27

    第二節 交叉分析 ....................................................................................................... 35

    第三節 差異分析 ....................................................................................................... 39

    第四節 相關性分析 ................................................................................................... 42

    第五章 執行內容 ............................................................................................................... 43

    第一節 部落說明會 ................................................................................................... 43

    第二節 執行檢討 ....................................................................................................... 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6

  • II

    第一節 結論 ............................................................................................................... 56

    第二節 建議 ............................................................................................................... 61

    附錄一、正式問卷 ............................................................................................................. 63

    附錄二、居民對於問卷題項的回覆 ................................................................................. 67

    附錄三、居民對於問卷開放性問項之綜合回饋 ............................................................. 70

    附錄四、培訓課程 ............................................................................................................. 72

    附錄五、計畫出版品 ......................................................................................................... 84

    附錄六、各期審查會會議紀錄 ......................................................................................... 88

    參考書目 ........................................................................................................................... 110

  • III

    表次 表 2-1 蘭嶼歷史沿革 ......................................................................................................... 5

    表 2-2 蘭嶼主要之地形景觀 ........................................................................................... 11

    表 2-3 蘭嶼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彙整表 ........................................................................... 13

    表 3-1 問卷內容概要 ....................................................................................................... 25

    表 3-2 前測與正式之信度分析 ....................................................................................... 26

    表 4-1 居民個人基本資料之描述性分析 ....................................................................... 28

    表 4-2 蘭嶼居民對消費價格看法描述性統計表 (N=109) ............................................ 29

    表 4-3 蘭嶼居民對各項解說服務的看法描述性統計表 (N=109) ................................ 29

    表 4-4 蘭嶼居民對觀光資源或設置維護情形的看法 (N=109) .................................... 30

    表 4-5 蘭嶼應採取的管理措施次數分配統計表 (N=109) ............................................ 30

    表 4-6 觀光發展對蘭嶼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N=186) ............................................ 31

    表 4-7 居民對蘭嶼劃設保護區看法(N=186) ............................................................ 31

    表 4-8 居民對未來依法劃設保護區之範圍-【複選】 .................................................. 31

    表 4-9 居民對未來依法劃設保護區管理之單位-【複選】 .......................................... 32

    表 4-10 居民對未來依法劃設保護區之保育目標-【複選】 .......................................... 32

    表 4-11 蘭嶼居民對的生態環境態度 ............................................................................... 33

    表 4-12 個人對蘭嶼的社會文化態度 ............................................................................... 33

    表 4-13 個人對蘭嶼的觀光產業態度 ............................................................................... 34

    表 4-14 「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描述性分析總表 ................... 34

    表 4-15 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與性別交叉表 ................................................... 35

    表 4-16 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與年齡交叉表 ................................................... 35

    表 4-17 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與居住村落交叉表 ........................................... 36

    表 4-18 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與是否從事觀光相關的行業交叉表 ............... 36

    表 4-19 蘭嶼劃設保護區與是否從觀光相關的行業交叉表 ........................................... 37

    表 4-20 蘭嶼劃設保護區與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交叉表 ............................... 37

    表 4-21 蘭嶼劃設保護區與年齡交叉表 ........................................................................... 38

  • IV

    表 4-22 蘭嶼劃設保護區與居住村落交叉表 ................................................................... 38

    表 4-23 蘭嶼劃設保護區與居住年數交叉表 ................................................................... 38

    表 4-24 「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三個變數差異性分析 ........................... 39

    表 4-25 「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三個變數與性別之差異性分析 ........... 39

    表 4-26 「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三個變數與年齡之差異性分析 ........... 40

    表 4-27 「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三個變數與居住村落之差異性分析 ... 41

    表 4-28 「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三個變數與居住年數之差異性分析 ... 41

    表 4-29 三變數之相關性分析 ........................................................................................... 42

    表 5-1 部落說明會場次 ................................................................................................... 43

    表 5-2 說明會議程表 ....................................................................................................... 44

  • V

    圖次

    圖 2-1 蘭嶼傳統聚落結構圖 ........................................................................................... 12

    圖 2-2 蘭嶼各部落漁場分布 ........................................................................................... 15

    圖 3-1 台東縣蘭嶼鄉地圖 ............................................................................................... 23

    圖 5-1 蘭嶼社區發展與永續行動藍圖 ........................................................................... 44

  • VI

    摘 要

    關鍵字:蘭嶼、永續社區、生態觀光、保護區

    一、研究緣起

    蘭嶼原名紅頭嶼,主要是由火山噴發的熔岩及碎屑岩組成的生態環境;因其地

    理位置特殊所孕育的自然資源豐富多樣,許多珍貴稀有的動植物生長於此。再加上過

    去交通不便與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刻意隔離,使得海洋民族文化得以延續至今,演變成

    臺灣眾多原住民族中傳統文化保存相當完整的一族。然而近年來國內交通及生活品質

    提升,以及蘭嶼島上公共建設的擴充,旅遊人潮的成長明顯可見。根據交通部觀光局

    遊客人次的統計,蘭嶼的遊客自 2001 年的 51,766 人次增加至 2009 年的 58,943 人次;除了氣候因素的阻礙外,每年旅遊最旺季集中於 7 月間(2001~2009 年之平均人次為7,971)。雖然觀光產業對於地方經濟有所助益,但對於脆弱的島嶼生態而言,若沒能事前避免可能的負面衝擊(如環境破壞、資源耗損等),島嶼資源的消失速率會相當

    快速。因此,如何在推動觀光發展的同時,將當地環境衝擊降到最低,並且保存原有

    文化及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地方產業,此乃為蘭嶼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調查旨在瞭解蘭嶼居民對於永續社區發展(包括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及觀光

    產業三個面向)所持之態度,透過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及集體訪談法蒐集居民的看

    法。調查對象為設籍在蘭嶼、年滿二十歲且居住五年以上之居民,採立意取樣將問卷

    發放至蘭嶼地區六個部落(包括朗島部落、東清部落、野銀部落、紅頭部落、漁人部

    落、椰油部落),共發出 204 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 186 份,有效回收率達 91.2%。

    三、重要發現

    調查結果發現,居民對於永續社區三個面向「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

    產業」之態度皆高,尤其是 20~29 歲的居民相對而言較支持觀光產業發展。針對蘭嶼

    目前觀光消費價格的看法,居民認為「一般商品」相對最便宜;對於解說服務方面,

    「解說摺頁」表現最好,「解說牌」則不佳;在觀光資源維護方面,「環境清潔」受到

    居民肯定,而「道路規劃」則令人不甚滿意。

    綜合上述,66.7%的居民認為觀光發展對蘭嶼會造成負面衝擊,其中佔 58.1%居

    民贊成劃設保護區。水域環境(54.0%)被認為是最需受到保護的範圍;保護區的經

    營應由私人團體(含雅美族自治)(51.3%)來自行管理。

  • VII

    四、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結果發現,本調查對於蘭嶼居民永續社區及生態旅遊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分別從立即可行的建議,及長期性建議加以列舉:

    □立即可行之建議

    一、提升蘭嶼觀光資源

    建議藉由政府或地方團體,長期對蘭嶼居民進行培力(empowerment)工作,例

    如辦理解說員、民宿與觀光專業訓練課程,還有文化資產保存、以及物種調查與自然

    保育等培訓課程,以保障蘭嶼居民就業權,提升居民有關生態旅遊之認知,有效管理

    及維護蘭嶼文化與自然資源,達到永續社區之概念。

    二、建立蘭嶼居民溝通管道

    建議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蘭嶼島上設立遊客諮詢中心,一方面可讓遊客享

    有蘭嶼旅遊諮詢的服務,另一方面可就地輔導當地居民,並建立與居民直接對話機

    制,減少資訊傳播的誤解,並瞭解當地問題,以產官學多方管道進行溝通,解決問題

    達成共識。

    □長期性建議

    一、建立保護區劃設之配套措施

    劃設保護區可作為未來政府施政的目標,但在執行過程中相關配套措施必須完

    整,建議相關政府管理單位執行島嶼分區分級管理、年遊客總量分配、海域保育與漁

    產衝突、保育基金回饋、居民就業保障、保護區域地點劃設等配套措施。

    二、整合地方團體共管資源

    建議中央政府對於蘭嶼地區地方永續發展,可先整合地方團體(以民間團體、部

    落為單位),清楚劃分權責與管理模式,建構協同參與共管機制。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蘭嶼是座獨特的島嶼,雅美族(達悟)人擁有迥異於臺灣本島其他原住民族的

    海洋文化,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使蘭嶼有著多樣的植被與生物。過去在日據時期,

    日本政府將蘭嶼設為研究區,並禁止外人移植或開發,蘭嶼也因交通不便而孤懸海外

    發展;或許正因如此,蘭嶼島上的動植物及傳統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1967 年撤除

    山地管制,正式開啟蘭嶼大門,如此具有獨特的原住民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海洋島嶼,

    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前往。然而,在蘭嶼觀光的人潮逐年增加之際,對當地自然環境與

    文化資產造成的影響也日益加劇。為了將蘭嶼自然及人文資源納入保護,1979 年於

    行政院核定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將蘭嶼地區列為國家公園預定地之一,但由

    於在法源依據上對於當地居民有諸多限制,蘭嶼原住民雅美(達悟)族反對聲浪四起

    並北上抗議,因此於 1993 年停止原定建置計畫。

    近年來國際對於生態系管理的方式之一,即是劃設保護(留)區(國家公園亦

    是其中一種),其作法強調應考量在地居民文化傳承與生存權的需求,對當地發展有

    所助益,並能獲得在地人的支持(陳毅峰,2008)。永續發展的觀念已被納入保護區

    設置與規劃的核心,在保護區內所進行的旅遊行為,必須是以草根社區(部落)為基

    礎,結合當地住民與保育措施,讓原住民保有自然資源與土地的使用權(Stevens,

    1997;Zeppel,1998)。因此,在地居民的參與運作及決策,是永續經營的重要一環。

    蘭嶼居民獨自生活於島上數百年,長期與自然共處之下發展出一套對待自然的

    「規範」,而「保育」其實就是在地人的「生存」問題;然而,大環境的改變、觀光

    客與日俱增,使得島上自然及文化資源逐漸消失。為了蘭嶼地區的永續發展,政府與

    蘭嶼地區居民必須建立夥伴關係,將雅美(達悟)族人的生態智慧及土地哲學導入「共

    管機制」內,不論是在自然資源、文化傳承,或者是產業發展方面皆有賴社會多方集

    思廣義,共同謀求解決方案。

    有鑑於此,為尊重在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及使用權,重視並借助當地的傳

    統知識,賦予其經濟價值,本研究團隊深入蘭嶼進行調查,期望藉由調查當地居民之

    意見,作為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擬劃設蘭嶼國家公園前置規劃之

    參考資訊,建立蘭嶼地區部落居民與海管處之間的對話平台。

  • 2

    第二節 調查目標

    本調查主要目標係探討蘭嶼居民對於永續社區發展的態度,其中包括「生態環

    境」、「社會文化」及「觀光產業」三個主要面向,以問卷及訪談的方式瞭解居民發展

    旅遊的期望與困境,並彙整相關資料以提供未來建議。

    一、調查目的

    根據上述緣起與目標,本調查目的主要探討蘭嶼地區居民對於永續社區發展的

    態度與資源保育之看法,具體言之如下:

    (一)瞭解蘭嶼居民之人口變項。

    (二)探討蘭嶼居民對永續社區之「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三

    個面向之態度。

    (三)探討蘭嶼居民對資源保育之看法。

    (四)瞭解蘭嶼地區觀光資源之現況。

    (五)探討居民對於永續社區三個面向「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觀光產業」

    間之差異及相關性。

    二、調查限制

    本調查範圍設定在台東縣蘭嶼鄉為調查樣區,時間於 2010 年 7 月至 9 月,在調

    查過程中受到下列限制:

    (一)本調查取樣時間僅為 2010 年 7 月至 9 月期間,由於此時正值蘭嶼旅遊旺

    季,部分蘭嶼居民因服務遊客,婉拒本調查問卷之填寫,導致樣本數較

    少。

    (二)由於調查人員不諳雅美(達悟)語,無法以雅美(達悟)語直接訪談當

    地耆老,導致本次調查對於耆老資料較缺乏。

  • 3

    第三節 計畫目標及執行策略

    當今,蘭嶼自主發展旅遊意識正在萌芽,族人迫切需要由在地知識建構出來的

    旅遊規劃。為避免蘭嶼落入大眾觀光旅遊活動的發展,以及降低島上自然環境的破

    壞,人與自然並重的概念應納入蘭嶼社區發展旅遊的基礎。本提案單位(台東縣永續

    發展學會)已逾十年投入蘭嶼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及社區營造等公共事務,了解並熟悉

    進入部落的田野工作及發掘部落可體驗的活動內涵。本計畫將尋求蘭嶼在地文化脈絡

    下的旅遊獨特性,以「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的根本,亦即將知識奠基在當

    地的脈絡下,瞭解居民與山海的緊密關係,並藉由部落居民的參與及共同探討,一起

    發掘出島上推動旅遊的現況及遭遇的困難,進而彙整未來發展蘭嶼生態旅遊的參考依

    據。同時立基於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的原理原則下,培力具有生態保育的解說員和導

    潛人員,使當地居民有能力與自信對外來遊客解說自身的文化與生態,促進主客體間

    的認識和認同。

    本計畫執行的核心理念,即運用蘭嶼居民能接受的語言與方式去連結其對在地

    自然及文化生態保育的意識,促使能自主性地保護(育)這些能讓居民自給自足、永

    續利用的自然資源,進而體現蘭嶼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之島。提案單位將透過

    本計畫營造蘭嶼在地居民與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良性的對話溝通平台,致力達成蘭嶼

    生態保育、文化保存和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的目標。

    計畫目標如下:

    (一)營造蘭嶼永續發展生態旅遊的願景,落實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社區參

    與的生態旅遊產業發展。

    (二)跳脫刻板的環境解說教育模式,透過社區培力引導解說員運用在地知識

    詮釋蘭嶼,進而融入生態保育觀念,宣導國土之美由在地居民共管的理

    念。

    (三)以在地思維,以及居民可接受和生態容許度的原則規劃具有蘭嶼特色的

    遊憩活動,讓遊客用更貼近的方式認識蘭嶼。

    執行策略如下:

    (一)以雅美/達悟族文化為基礎:遊憩活動規劃須以在地族人生活文化為基

    礎,突顯蘭嶼原始珍貴的生態資源和雅美/達悟族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

    生活智慧。

    (二)以社區參與為策略:結合蘭嶼社區組織共同落實本計畫,創造對話及合

    作平台,發揮計畫應有之效益。

    (三)循序漸進的執行模式:衡量計畫執行時間壓力和配合觀光旺季的需求,

    本計畫將先辦理說明會及規劃調查(含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深度

    訪談等),理解居民發展旅遊的期望與困境,同時修正未來發展生態旅遊

  • 4

    之方向;在旺季之後辦理解說研習活動、導潛人才培育,最後出版蘭嶼

    生態旅遊導覽手冊及 T恤、墊板等相關成果。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歷史沿革

    自古以來,蘭嶼的自然景觀極為豐富,不僅擁有豐碩的海洋資源,亦有多樣化的

    熱帶雨林生態,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的關係,創造出獨特的文化以及特有的捕魚技術。

    這個美麗的地方歷年來面臨政府及漢人的干涉,自主性高的蘭嶼居民為了生存,站出

    來爭取自由,也不願意接受政府劃設國家公園的決策,期望能夠建立雅美(達悟)自

    治區。

    1967 年開始國民政府撤除山地管制對外開放,開放外來業者進駐蘭嶼,1971 年正式宣布為觀光遊覽區,1979 年被列為國家公園預定地之一,至 1994 年撤銷國家公園之劃設,當地居民以「外地人滾回去,蘭嶼是雅美(達悟)人自理」的反對口號。

    同年,由於水泥國宅設計不良及利用海沙作為填充建築物等施工行為而發起抗議,

    2001 年台電因將核廢料運至蘭嶼放置,撥付蘭嶼鄉公所高達二億二千萬元的回饋金(張聖儀,2009;臺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2010;內政部營建署,1991;黃正德,2001年;戴惠莉,2007)(詳見表 2-1)。

    表 2-1 蘭嶼歷史沿革 年份 內容

    1618 年 張巒著《東西洋考》中稱蘭嶼為“紅豆嶼”。 1877 年 恆春知縣周有基將紅頭嶼併入清帝國版圖,隸屬恆春縣。 1895 年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蘭嶼隨臺、澎割讓予日本。

    日本政府將蘭嶼設為研究區供人類學者研究,並改署台東縣管轄,保持當地居民傳統生活狀態,禁止外人移植或開發,經五十年殖民統治仍保

    存雅美(達悟)文化獨特風貌。 1897 年 日人烏居龍藏第一次赴蘭嶼島調查,在報告中稱蘭嶼島民為 YAMI。 1903 年 美國帆船班傑明號事件。日人在蘭嶼設立駐在所,於紅頭社駐警查三

    名,此為國家體制機構進入蘭嶼之始。 1913 年 日人成立交易所引進貨幣價值。 1917 年 日人設置紅頭嶼「蕃人療養所」 1923 年 日人在紅頭設立蕃童教育所(現今蘭嶼國小)推行日文教育、蘭嶼衛生

    所(現今蘭嶼別館)、日本神道教寺廟、日本軍營(現今垃圾掩埋場附

    近)等。 嘗試在蘭嶼從事鰹魚製造。

    1932 年 日人在東清村設立蕃童教育所、朗島電信局。 1934 年 蘭嶼氣象台動工興建。 1946 年 國民政府進駐臺灣,劃為山地鄉,成立紅頭嶼鄉公所。 1947 年 省政府以本島盛產蝴蝶蘭,將原稱紅頭嶼更名為「蘭嶼鄉」。

  • 6

    年份 內容

    1948 年 政府制定「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沿襲日治時代的「蕃人保留地」政策,限定土地的使用與轉讓。

    1950 年 制訂「臺灣省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辦法」,推動「山地平地化」政策。 1951 年 頒布「山地施政要點」,同年推動「山地三大運動」,亦即山地人民生活

    改進、定耕農業、育苗造林運動。 配合之方案為「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辦法」、「臺灣省獎勵山地實施定耕農業辦法」、「臺灣省獎勵山地育苗及造林辦法」。

    1952 年 於紅頭設立蘭嶼指揮部,在動員戡亂時期的背景下,出入海的船隻尚需申請出海證,臺灣、蘭嶼兩地的往來更受到嚴格監控。由於強佔的行為

    與生活習慣的差異,雅美族人開始感受國家機器對於其環境自主權力的

    壓迫。 1955 年 省林務局開始在蘭嶼實施保安造林。至 1980 年間全面種植「富經濟價

    值」的木麻黃、可可、椰子樹等,變更林相達 1300 公頃。 1956 年 國民政府將政治犯送到蘭嶼,為軍人煮飯、種菜、養豬雞等勞役工作。 1958 年 退輔會徵收蘭嶼 240 公頃土地成立蘭嶼農場,使蘭嶼演變為監禁榮民與

    重刑犯的場所,提供軍中思想偏激者再教育的場所。 1959 年 管訓農場委由警備總部職訓總隊兼管,由於管理制度的鬆散,四處流動

    的隊員與雅美(達悟)族發生許多衝突與事端,彷彿蘭嶼就像是一座大

    牢獄,更加深了雅美(達悟)族人的不安感,與對於國家政策的疑慮。 1966 年 至 1988 年間民政廳配合改善山胞生活改善計畫,共興建國宅 566 戶。 1967 年 撤除山地管制,正式對外開放觀光,開始引進外資與其他產業進駐。 1968 年 “蘭嶼輪”始航。 1969 年 開始辦理九年國民教育,使雅美(達悟)族青少年開始脫離家庭與部落

    邏輯,接受現代教育與生活習慣;並著手改善島上交通之建設工作。 於椰油設立蘭嶼國中。 臺灣航空公司九人座的“空中巴士”航行於台東、蘭嶼之間,但無固定班次(直至 1972 年始有固定班次)。

    1970 年 第一個私人資本來到蘭嶼進行投資,「蘭嶼觀光育樂公司」於紅頭村民眾服務站成立,設立島上第一個觀光旅館“蘭嶼別館”。

    1971 年 政府宣布開放蘭嶼為觀光遊覽區。 同年開元港完工、小型機場開放民用。

    1973 年 機場擴建。 環島公路開通(1983 年整修為水泥路面)。 位於椰油村的“野遊客棧”後更名為“蘭嶼大飯店”亦成立。

    1974 年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展開“蘭嶼計畫”(核廢場地點選設在蘭嶼)。 1979 年 行政院核定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中,蘭嶼地區被列為國家公園

  • 7

    預定地之一。 年份 內容

    1980 年 台東縣政府下令,嚴禁盜採蘭嶼動、植物,並函請有關單位防止攜帶出境,包括:珠光鳳蝶、椰子蟹、羅漢松、毛柿、象牙木、蝴蝶蘭等。

    開始興建火力發電廠及簡易自來水設備。 1982 年 五月六日行政院頒布「觀光資源開發計畫」,指示內政部進行規劃評估,

    且對於該地區雅美(達悟)文化特色及自然生態之保育,指示營建署研

    提具體措施辦理。 十一月二十四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行政院指示成立「蘭嶼地區自然及人文資源保育及開發工作小組」。

    蘭與接收了第一批 10008 桶核廢料。 全島開始實施全面供電。

    1983 年 至 1989 年間每年至蘭嶼觀光的人數超過十萬人次,並於 1987 年達到每年二十六萬人次的高峰。

    1984 年 十二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完成「蘭嶼地區自然及人文資源保育與開發研究」之研究報告。

    1985 年 國家建設研究會「國家公園及自然景觀組」建議政府重新研究蘭嶼地區設置國家公園之可行性。

    1986 年 五月七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蘭嶼地區自然及人文資源保育及開發工作小組」針對蘭嶼地區未來管理機關設置進行評估,並研提出四項方

    案,呈報行政院核示: (一)設置省府三級機構 (二)設置財團法人組織 (三)中央機關設立專管執行機構 (四)設置國家公園

    內政部邀專家學者及各單位赴蘭嶼現勘研商,並獲致設置蘭嶼國家公園為全體與會人員共同願望,並應以保存雅美(達悟)族傳統文化及增進

    其福祉為規劃目標,經營管理需有雅美(達悟)同胞參與等。 1988 年 四月一日行政院核示蘭嶼地區可依國家公園法有關規定規劃設立為國

    家公園,並由內部進行規劃辦理;另文化建設委員會「蘭嶼地區自然及

    人文資源保育及開發工作小組」,准予裁撤。 六月起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辦理各項調查、評鑑與研究工作:

    (一)蘭嶼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調查評鑑規劃之研究 (二)蘭嶼地區社會發展與國家公園規劃之研究 (三)雅美族及雅美文化的維護和發展之研究 (四)蘭嶼考古學初步調查 同時邀請專家學者及有關單位研商「蘭嶼國家公園計畫範圍草案」事宜。

    由「雅美(達悟)青年聯誼會」發起在核廢料貯存場前,亦即第一波的「驅逐蘭嶼的惡靈」活動。

  • 8

    年份 內容

    1989 年 第十三次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蘭嶼國家公園計畫範圍」。 1989 年 至 1990 年間進行蘭嶼國家公園計畫研擬工作,並召開多次會議溝通,

    當地民眾對設置意見主要為國家公園法研修、保障雅美(達悟)人傳統

    捕魚砍柴等生活方式、避免徵收私有地、遊客遊憩行為帶來的破壞應有

    回饋與重視等。 1992 年 成立「蘭嶼國家公園工作小組」,積極推動及加強與當地居民溝通,並

    陸續召開「蘭嶼國家公園計畫(草案)研修小組」會議。 當地居民以「外地人滾回去,蘭嶼是雅美(達悟)人自理」反對而未遂,於 1994 年撤銷。

    1993 年 行政院核復略以:請俟與「國家公園法」相關規定之調和問題協調規劃完成後再議。嗣後辦理多次協調,惟當時反對設置國家公園之聲浪高

    漲,且立法院林委員正杰舉辦「與雅美(達悟)人共舞公聽會」,訴求

    主題以土地與主權之爭及雅美(達悟)人對政府以往政策之不信任等,

    與會人員多表反對設置意見,而後更有 14 位立委連署暫緩設置。 「與雅美(達悟)人共舞公聽會」活動-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公聽會,

    在立法院舉行,雅美人身穿傳統戰服,長老以母語嚴厲抨擊內政部在規

    劃國家公園未尊重雅美(達悟)人的意願。刪除蘭嶼核廢場經費。 1994 年 「雅美(達悟)族海沙屋自救會」發起海沙屋自救,對於水泥國宅設計不

    合當地使用以及以海沙做為填充建築物的不當施工做了一連串的抗議。 1995 年 至 2000 年間臺灣省政府進行雅美(達悟)族原住民住宅「整」、「興」、

    「建」五年計畫,每戶 45 萬整建房子,共補助 554 戶。 1996 年 小拼板舟阻擋核廢料載運船進港卸貨。 1997 年 營建署再召開「研商蘭嶼地區是否繼續推動國家公園計畫案」,與會政

    府與當地代表仍無取得共識,決議先請雅美(達悟)人建立共識後再議。 2001 年 蘭嶼核廢場回饋金二億二千萬八月匯入蘭嶼鄉公所。

    (資料來源:自張聖儀,2009;黃旭,1995;黃正德,2001;2005;臺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2010;內政部營建署,1991;戴惠莉,2007。)

    一、社會變遷

    隨著觀光的發展,蘭嶼的社會現況、文化發展面臨著威脅。既有的傳統文化思想

    似乎慢慢消失中,例如:年輕一輩不太會說母語;部分家庭較少遵照傳統吃魚的方式

    (男人吃男人魚、女人吃女人魚);惡靈的傳說或多或少影響著居民的觀念;拼板舟

    受到現代文化的傳入,造船技術很難能夠繼續留傳(蔡維軒,2009)機動船取代了傳統的拼板舟出海捕魚;傳統生活的器皿製作技術因現代物質的引進而漸漸沒落(黃正

    德,2005)。

  • 9

    二、觀光發展

    蘭嶼島上的環島公路開通、機場擴建、開放為觀光遊覽區、外來業者進駐蘭嶼等,

    迅速的觀光發展、無完善的配套措施,資金雄厚的業者開始投資相關產業,島上交通

    設施被壟斷,傳統祭儀是業者吸引遊客的賣點(黃正德,2005;蔡維軒,2009)。1998

    年政府開始實施周休二日,遊客數量更是大增,快速發展卻也使蘭嶼這塊美麗的島

    嶼,漸漸失去原有的景色(蔡維軒,2009)。

    在觀光風潮的帶動下,島上引進許多現代化的建設,但有些卻造成蘭嶼居民許多

    困擾。例如:現代港口的水泥化造成居民必須合力抬起拼板舟,無法像以前利用石頭

    滾動的方式移動拼板舟。對居民來說,過多的人為建設反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根據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研究報告中提及,蘭嶼觀光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課題如

    下所示:

    (一)傳統文化消逝中,觀光特色逐漸喪失。

    隨著蘭嶼整合現代化漢人社會,傳統生活方式的消逝或轉化, 便成為難以逆轉

    的發展趨勢之一。部分年輕人追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導致傳統的原住民文

    化,也正是最主要的觀光特色逐漸喪失。蘭嶼全年觀光遊客人數,從 80 年的

    20 萬人,逐年遞減至 5 萬人。蘭嶼遊客人數的減少,正是因為傳統原住民文

    化逐漸流失,因而喪失地方特色與觀光吸引力。

    (二)地方就業機會匱乏,青壯年人口外移,產業發展所需人才不足。

    (三)地方特色店家,多為外來漢人經營。

    蘭嶼觀光發展的利益,並非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島上較具特色民宿、餐飲店

    或大型旅館,多為外來漢人所開設。如何讓地方原住民學習包裝行銷自有特

    色,並整合性經營,乃為蘭嶼未來觀光發展的重要課題。

    (四)住宿、餐飲軟硬體品質均有待提升。

    在餐飲及住宿服務方面,包括旅館及民宿的設施及服務品質,仍有待加強。

    (五)部落對未來觀光發展定位仍有爭議:

    部落內部未來要朝向生態旅遊亦或文化旅遊,仍有爭議;且有意願從事深度、

    學習性旅遊的人口仍為少數。

    三、未來趨勢

    卡洛普‧達瑪拉山(2007)指出耆老的知識與技術應該由年輕一輩的雅美(達悟)

    人來學習,學習必須為自發性、自願性與積極性;個人的成就靠名聲與技術的累積,

    對蘭嶼社會而言,成年是長期的學習與成熟,信守訓詞金言(masingat)是得到知識

    與豐富文化資產的必要條件。現今社會中,蘭嶼居民放棄都市中的生活,回到故鄉向

  • 10

    耆老學習,將自身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為一種拉力;而在都市發展不順利、工作機

    會減少,回到自己的故鄉發展,此情況為一種推力。一推一拉的情況可發現原住民大

    都願意回故鄉,為故鄉努力發展(陳正豐,2006;蔡維軒,2009)。

    蘭嶼是一個特殊的海洋島嶼,資源受到自然的限制,倘若沒有妥善規劃與利用,

    其將無法達到永續。學者黃正德(2005)提出「島嶼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加上交通、

    土地、經濟型態、族群文化等條件的限制,島嶼觀光之開發應具全面性的考量,其規

    劃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的永續性。未來蘭嶼的發展應由島上居民共同討論及決

    議,以達到互利共享。在共享的前提下必須注意自身環境與文化發展,許多部落往往

    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略自身環境與文化,導致部落發展成觀光區,成為空有軀

    殼而無實際文化內涵的部落(林桓丞,2004;陳正豐 2006)。

    第二節 生態環境

    蘭嶼因其地理位置、氣候、洋流等各因素影響下,發展出與迥異於臺灣本島的生

    態環境,在生態演化淘汰與篩選下,其呈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且由於交通不便及

    日治時代的隔離保護,使蘭嶼至今得以保留較為完整的生態環境資源。本文將生態環

    境相關的現況及特性加以彙整,並分為三大部份描述如下:

    一、自然景觀

    (一)地質地形

    蘭嶼是位於臺灣、菲律賓間之呂宋火山海脊上的海底噴發火山島;它的地層

    主體是由火山噴出的熔岩和碎屑岩所組成。因地表的抬升、海水的侵蝕、風化、

    崩移,及溪流的搬運、堆積與淺海生物群礁積等作用,形成蘭嶼海岸許多堆積層

    地形。故蘭嶼的地層是由「火山岩」和「海階堆積層」兩大類所構成(黃正德,

    2001;蘭嶼鄉導覽手冊,2007)。

    島上的地質包括熔岩、角礫狀熔岩、層狀集塊石、非層狀塊石、侵入岩脈、

    舊期緻密珊瑚礁石灰岩、紅土和近期珊瑚礁等八類(內政部營建署 1991;1992)。

    這些特殊的地質受到東北季風及海水之侵蝕影響,呈顯出形狀多樣且富變化之地

    形,而其地形景觀依形狀特徵被賦予漢語的稱呼,成為島上熱門的觀光景點。蘭

    嶼主要之地形景觀可分為四大類如表 2-2 所示。

  • 11

    表 2-2 蘭嶼主要之地形景觀 地形 類別 分布

    海岸地貌

    海岸地形 海岬 紅頭岩、雙獅岩、情人洞、鯨魚洞、饅頭山

    海灣 東清灣、八代灣

    海積地形

    沖積扇 椰油溪、漁人溪、

    紅頭溪、東清溪、朗島溪之河口

    隆起珊瑚礁 紅頭、椰油、朗島、野銀、龍頭岩及機場一帶

    的海邊

    陸連島 饅頭山、雙獅岩

    海蝕地形

    海蝕溝 各隆起珊瑚礁內

    海蝕門 情人洞、五孔洞

    海蝕洞 鯨魚洞、五孔洞

    海蝕柱 老人岩

    海蝕凹壁 五孔洞、老人岩

    海階地形 五階、九階 蘭嶼西北角、椰油至朗島之間

    河流地貌

    河谷地型

    峽谷 蘭嶼各主要溪流的中、上游

    嵌入曲流 蘭嶼各主要溪流

    瀑布 蘭嶼東南角「吻岩」最負盛名

    火山地貌

    頸岩 饅頭山、小饅頭山、象鼻岩

    火山口 大天池及小天池

    熔岩錐 紅頭山、青蛇山

    碎屑錐 大森山、殺蛇山、尖禿山

    邊坡地形

    崖錐(落石堆) 全島周圍,以椰油至耳洞之公路東側最為明顯

    海蝕崖 全島周圍

    (資料來源:黃正德,2001)

    (二)空間利用方式

    蘭嶼現有六個聚落,各自獨立分布在幾個沖積扇或沖積崖附近,由於受生產

    方式與地理條件影響,逐漸發展出蘭嶼特有之聚落空間模式,其聚落結構大體上

    呈垂直發展(如圖 2-1),故自海面往山上的方向看聚落及各相關設施呈現的排列

    次序為:海→礫灘(船屋)→聚屋→(水田→旱田)→山,島嶼最外圍的海岸線

    與潮間帶的珊瑚礁岩處可供採集(蟹、貝類)、放網、垂釣等,少數較平緩的礫

    石灘則可供拼板舟出海。聚屋座落於海岸地帶最大潮汐線之內側,靠近河流但保

    持一段距離,並有泉水流出可供飲用及居住上使用;田地則分布於聚落後側或兩

    側的緩坡上,利用河水或泉水來灌溉以種植水芋,無水流之處則種植甘藷(內政

    部營建署,1989;許寬容,2007)。

  • 12

    二、生物資源

    圖 2-1 蘭嶼傳統聚落結構圖

    蘭嶼位於熱帶及亞熱帶的過渡區,且距菲律賓的巴丹島僅有 64 公里,在物種組

    成上兼具臺灣本島及菲律賓群島的特色,因長期受海洋的隔絕,島上的動植物演化出

    許多異於其他地區的特有種,形成充滿高度歧異度的基因庫。

    (一)陸域資源

    1. 植物

    植物而言,島內維管束植物約有九百多種,其中稀有植物近 121 種,包含被

    子植物 107 種、蕨類植物 13 種、裸子植物 1 種(內政部營建署,1989)。蘭嶼的

    植物群落大致分為海岸植物、草原植物、灌叢植物和森林植物等四大植群,其中

    較為珍貴的物種包括:水莞花、蘭嶼羅漢松、臺灣蝴蝶蘭、象牙木、青脆枝等。

    2. 動物

    蘭嶼具有豐富的林相外,珊瑚礁海岸亦提供許多食物來源,更因其地理區位

    的獨特性,成為鳥類跨海往來的中繼島,據統計島上可觀察到的鳥種約有 101

    種,鳥類密度為臺灣本島數十倍之多,其中留鳥 24 種,候鳥 77 種,以蘭嶼角鴞、

    紅頭綠鳩及黑綬帶鳥最為珍貴;白腹海鷗為臺灣新紀錄種;紅喉鶲、絲光椋鳥、

    丹氏鸕鷀、灰鶇為稀有種(內政部營建署,1989;張聖儀,2009)。

    蘭嶼島上之哺乳類共有 7 科 9 種,以白鼻心為最大型,其他哺乳類除居民放

    養的牛、羊、豬隻外,則以家鼠為最多,而蘭嶼小鼩鼱為蘭嶼特有種。爬蟲類現

    今共計 7 科 19 種,其中蛇類以茶斑蛇、赤尾青竹絲為多;蜥蜴有 11 種,以斯文

    豪氏攀蜥和鲍氏蜒蜥最常見,而蘭嶼守宮及雅美鱗趾蝎虎則為蘭嶼特有種;屬瀕

    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綠蠵龜,每年 5-10 月份均可發現其中蹤跡。島上兩棲類只

    有 2 科 3 種,以黑眶蟾蜍及澤蛙最為普遍,被列為保育類動物的虎皮蛙最為罕見

  • 13

    (內政部營建署,1989)。

    根據調查,蘭嶼發現的昆蟲種類已有 10 目 78 科 341 種,其中蝶類就有 116

    種,代表性物種有:珠光鳳蝶、蘭嶼粉蝶、琉璃帶鳳蝶、蘭嶼白裙 挵蝶等,其中

    珠光鳳蝶及蘭嶼大葉螽蟴皆為特有保育類昆蟲(張聖儀,2009;黃正德,2005)。

    島上的昆蟲除蝴蝶外,還有為數眾多的甲蟲、天牛、蜻蜓等,如小圓班球象鼻蟲、

    蘭嶼長鬚天牛、姬獨角仙以及近年來才被發現的蘭嶼筒胸脩等,這些蘭嶼島上的

    昆蟲種類大多來自菲律賓群島,少部分是從臺灣本島移來或為本島自身獨有。

    (二)海域資源

    蘭嶼位於臺灣東南海域黑潮流經通道上,為重要經濟性魚類棲息洄游必經之

    場所,豐富的珊瑚礁種類及複雜的岩礁海岸地形,吸引了眾多魚類及甲殼類生物

    前來棲息,因此在生物數量及種類上均相當豐富。

    珊瑚礁魚類經調查共發現有 54 科 405 種魚類,其中以隆頭魚科 65 種為最

    多,其次為雀調科 48 種;只在蘭嶼發現的魚種包括理查氏雀鯛、亞倫氏光鰓雀

    雕、費尼克斯雀鯛、日本園鰻、單棘頰鮋等。

    海域無脊椎動物部分,腔腸動物共記錄到 88 種,包含水螅蟲、石珊瑚、軟

    珊瑚,其中石珊瑚是蘭嶼海域內數量最多的一類腔腸動物;節肢動物類共記錄到

    17 科 54 種,以寄居蟹、螃蟹類較為常見,且以椰子蟹最具特色;棘皮動物類共

    記錄到 30 種,包含海百合、蛇尾、海星、海膽、海參等五大鋼,其中以海膽、

    蛇尾的數量為最多。軟體動物類目前共記錄到 81 科 363 種,其中以硨渠貝、夜

    光螺、大法螺最具觀賞價值,亟需加以保育(內政部營建署,1989)。

    (三)調查研究資源

    蘭嶼的生態資源調查大多是侷限於特定物種。本文整理國內學者於蘭嶼島上

    曾執行之研究如表 2-3 所示。 表 2-3 蘭嶼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彙整表

    作者 年份 研究內容

    杜銘章 1987 以蘭嶼數量最多的闊尾青斑海蛇從事生態研究,建立基礎的資料。

    郭慧蓮 1999

    首次於蘭嶼進行綠蠵龜生殖生態學的研究。研究發現蘭嶼母龜

    的主要產卵沙灘是在小八代灣及東清灣,但絕大部分的母龜都

    會集中在小八代灣上岸產卵。且蘭嶼的綠蠵龜正面 1.臨產卵棲地被破壞 2.不良天候所引起的巨浪影響孵化率 3.天敵的危害。

    吳采諭 2001

    探討蘭嶼角鴞選擇巢洞時的偏好與依據的因子,以及哪些巢洞

    因子與角鴞繁殖成功與否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蘭嶼角鴞使用

    巢洞時具有選擇性;「合適的巢洞」應是離地面較高、洞內乾

    燥平緩且體積較大的樹洞,這樣的巢洞應能提供較安全與適合

    撫育下一代的環境。

    作者 年份 研究內容

  • 14

    廖隆德 2001 歷經兩年五次實地調查蘭嶼藥用植物資源,以提供醫藥、保健

    之資源開發與保育參考。

    楊宗愈 2002 整理前人的研究結果,將蘭嶼的植物區分為六大類,計有:海

    濱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叢植物群落、溼生植物群落、

    森林植物群落及耕作植物群落等。

    陳冠州 2002

    探討蘭嶼熱帶森林的蜘蛛多樣性,並針對蘭嶼森林內部、草原

    及兩者過度區域(森林邊緣)不同棲地類型間之比較為主軸。

    結果顯示蘭嶼居民對森林內部之傳統利用模式可降低優勢種

    之比例而維持較高之蜘蛛多樣性,但若形成草原,多樣性將降

    低。

    王文明 2004

    根據訪談及實地考察結果,選擇五種不同植被形態樣區,分別

    為原始森林、用材林、薪材林、葬墓地及芋頭水田。結果發現

    蘭嶼居民經營利用森林改變了森林原始植被,但其獨特的經營

    模式確使其林地保有很高的物種多樣性。

    黃博森 2005 研究蘭嶼地區天然林、撫育林、薪柴林及草原之同翅目 (即相當於現今分類體系所認可的半翅目之頸吻亞目及腹吻亞目) 昆蟲多樣性。

    范姜俊承 2005

    於蘭嶼紅頭溪進行水生及半水生昆蟲多樣性調查,共採得水生

    昆蟲 7 目 27 科 47 形態種。結果顯示:以森林區物種數最多;半水生昆蟲僅有闊水黽科、微水黽科各 1 種,兩者皆分布於森林區、草原區及半水泥區。

    施金徳 2006 以餌站試驗、捕捉、胃含物分析、架設自動相機與無線電追蹤等方式,調查家鼠在蘭嶼北東南三區之森林、用材林、薪材林

    與草地等棲地出現情形。結果發現,餌站被取食的情形在棲

    地、區域與各次調查間均有顯著差異;森林中個體的體重與對

    空間資源的使用在性別間均無顯著差異。 林紋如 2009 探討 Terpios hoshinota 這種造成珊瑚黑病的黑皮海綿在綠島及

    蘭嶼周圍海域的分布及生長速度,並嘗試預測黑皮海綿未來在

    綠島的覆蓋情形。 鍾明哲、陳建

    文、葉慶龍 2010 彙整前人在蘭嶼的研究,及作者實地觀察的記錄。將蘭嶼及小

    蘭嶼地區共計 77 種禾本科植物(包括 5 種特有種及 15 種外來種),挑選 5 種加以介紹。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環境現況

    (一)陸域資源

    1. 植物

    民國 55 年以前,蘭嶼椰油、漁人及紅頭等村落附近均有大面積海岸原始森

    林,但目前已遭破壞殆盡,其中蘭嶼羅漢松及蝴蝶蘭因遭人為濫採挖掘,已列入

    稀瀕臨滅絕的種類;其中如蘭嶼土沉香、蘭嶼冬青子、蘭嶼虎頹子、念珠藤等在

    山區仍有大量存在(張聖儀,2009)。另外,蘭嶼由於木麻黃的引進,導致原生

    植物棲地造成嚴重威脅。

    2. 動物

  • 15

    島上虎皮蛙、珠光鳳蝶及椰子蟹原本數量不少,但近幾年因捕捉的關係,已

    不常見;其中,珠光鳳蝶近年來政府以結合當地民間組織進行社區化的復育工作。

    目前對於動物資源的利用主要是帶領觀光客進行生態觀察,其明星物種包含

    蘭嶼角鴞、綠蠵龜、椰子蟹等;目前島上定期且規模較大的生態旅遊活動,為國

    立海洋大學研究團隊與當地民宿業者及導遊合作,所進行的綠蠵龜生態觀察。

    (二)海域資源

    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固定的漁場及公共漁場(圖 2-2)。近年來由於機動船的引入,

    傳統駕駛大船於夜間集體漁撈已經幾乎停止,均改以牽網捕撈飛魚。近年來常有臺灣

    漁船闖入蘭嶼海域,以使用流刺網、追逐網在蘭嶼海域大量捕撈飛魚,使得蘭嶼海洋

    資源和人文環境都受到連帶的破壞(台東縣政府,2010a)。

    圖 2-2 蘭嶼各部落漁場分布

    (三)汙染問題

    1. 水汙染處理

    各部落污水處理設備仍在規劃中,雖有工程經費但尚未施作,家庭污水皆直

    接排放至海洋中,且近年來居住與觀光人口增加,使廢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另

    外,目前水權問題導致各聚落的淨水場的維護與管理不易推展,而未受管理的溯

    溪活動亦間接污染了生活用水。

    2. 廢棄物處理

  • 16

    蘭嶼鄉現有垃圾密封壓縮車三輛,垃圾掩埋場位於紅頭段二十八地號內,面

    積約 0.87 公頃,以衛生掩埋為主以最基本的方式傾倒處理廢棄物,鄉公所每年

    皆編列該部落之回饋金。然而目前尚未有實際垃圾掩埋運作經費,目前垃圾掩埋

    場即將存滿,未來將規劃垃圾外運計畫。而島上推行垃圾分類成效不彰,需加強

    宣導,也因蘭嶼地處偏遠,資源回收廠商意願不高,需要政府持續額外補貼運費。

    (四)水泥化

    蘭嶼部落多為自然坡地地形,原始環境多為土溝排水,早年常有生物棲息,

    近年來多整建為水泥邊溝,排水情況順暢,但周圍無空隙,減少生物躲藏棲地;

    而許多家戶增改建自宅時,所堆放的建材砂石不小心阻塞排水系統,也易造成部

    落環境積水。另外,港口的新增佔據了原本的灘頭,消波塊的放置亦破壞了原本

    的珊瑚礁地形(台東縣政府,2010a)。

    (五)生活設施環境品質低落

    傳統營建與社會規範沒落後,聚落原有空間秩序逐步破壞,導致視野以及通

    風不良與擁擠等實質問題。而蘭嶼地區的部落建設的基礎工程品質低落,無論是

    道路、停車空間、植栽綠化、供排水系統以及居住環境品質都有待提升(台東縣

    政府,2010a)。

    第三節 社會文化

    雅美(達悟)族在語言、文化上源自菲律賓北邊的巴丹群島,屬南島語族成員之

    一,依史實推估雅美(達悟)族居住在蘭嶼應該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的歷史。這

    幾百年來蘭嶼雅美(達悟)族孤立於外海,沒有外敵的入侵,使雅美(達悟)族自然

    流傳了一套不成文卻又複雜的社會組織,且迥異於臺灣本島原部民的生活概念與傳統

    文化,雅美(達悟)族人倚靠黑潮為蘭嶼帶來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出自己的歲時曆

    法及統獨特的海洋核心文化(黃正德,2005;鍾怡箴,2008)。本節透過文獻回顧方

    式將雅美(達悟)族文化概略彙整出三大部分加以探討:

    一、傳統文化

    (一)飛魚文化

    雅美(達悟)人從小就在海邊戲水長大,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雅美(達悟)

    族人建構了自己獨特的海洋知識,飛魚是雅美(達悟)族人整體文化的重心,是

    構成社會組織、儀式文化、造船文化、工作歲令等依據的準繩(夏曼.藍波安,

    2003)。

    雅美(達悟)族人將一年分成三個季節,季節的劃分與飛魚捕撈活動密有著

  • 17

    不可分的關係,十一月下半至三月上半是飛魚即將來臨的季節;三月下半至七月

    上半是飛魚漁撈汛期;七月下半至十一月上半是是飛魚捕撈終了的季節。而飛魚

    祭分為飛魚招魚祭、飛魚收藏祭、飛魚終食祭三階段,招魚祭於每年三月舉行,

    其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飛魚收藏祭是在六至七月舉行,表是飛魚

    汛期已經結束,已經不能捕捉飛魚,此時雅美(達悟)族人會將捕獲的飛魚大部

    份都曬成魚乾以便貯存,在於慶典節日、祭祀、房屋落成、新船下水禮、村外親

    朋好友來臨時等,則以飛魚乾來招待或分贈給賓客。飛魚終食祭在每年中秋節以

    後,這一天必須將飛魚乾食完,全村的人到了第二天之後就停止食用飛魚乾了,

    並將未食剩餘的飛魚拿去餵豬或贈送給臺灣的朋友(黃正德,2005;張聖儀,

    2009)。

    雖然飛魚季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是每一個步驟都有四、五條的規定,飛魚

    被雅美(達悟)族人視為「上天的魚」,因此捕捉飛魚並不會趕盡殺絕,他們只

    取自己所需的量並不會貪多,這些傳統的儀式禁忌成為永續利用資源的生活實踐

    方式,這些生活文化內涵架構成雅美(達悟)族獨特的飛魚文化。

    (二)拼板舟文化

    雅美(達悟)族靠海維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都與海緊密相關,出海捕

    魚也是他們重要的生產經濟來源,因此「船」是雅美(達悟)族最重要的生產工

    具及文化。雅美(達悟)族獨特的造船技術沒有透過樣搞製作,完全憑藉長輩們

    的口述與技術傳承,從有文化開始至今沒有斷過(鍾怡箴,2008)。

    拼板舟的類型(pank boat)可分為小船(pikavangen)及大船(chinedkeran),

    小船僅容一至三人乘用者,大船則是由六人、八人、十人乘用者;大船主要是由

    27 或 25 塊木板接合而成,小船則是由 21 塊木板接合而成(張聖儀,2009)。拼

    板舟的建造,大致可分成船首龍骨、船底龍谷、船尾龍谷和兩舷側版等部份,每

    塊版子都是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差異來選擇不同的材料,如:船首因常誤觸

    礁石,故需使用欖仁舅或台東龍眼接近地面的板根;而台東龍眼、蘭嶼赤楠、蘭

    嶼福木等則是船底龍谷的最佳選擇;具有寬大板根、質地輕軟的臺灣膠木、麵包

    樹則是船舷側版的主要材料,木板接逢處是以木釘、接榫、繩索及膠水結合(蘭

    嶼鄉導覽手冊;黃正德,2001)。這些船板用材之栽培常需數十年的時間,故常

    是父、祖輩所植栽的樹木由兒、孫輩來取用,因此雅美(達悟)人造船選木的原

    則是不浪費用不到的樹木,只取需要用到的材料量。

    大船的建造理念是由船團組織中受人敬重的核心人物發起,再由同一父系世

    系群的男子集體建造,共同從事捕魚作業,共同分配魚獲;小船以一戶所有居多。

    大、小船上更因有無雕刻來決定是否應舉行隆重或簡約的落成禮,有雕刻的拼板

  • 18

    舟通常於夏季開始建造,待完工後舉行盛大的下水典禮;無雕刻的拼板舟(亦稱

    為白船)則於冬季開始建造即可,且完工後不舉行下水典禮,只舉行簡單慶祝儀

    式。因此下水禮通常被視為該部落的盛事,事前須花兩年又三、四個月來種植芋

    頭,飼養豬、羊,並提早宣告要舉行落成禮,所以造船活動可不慎重待之(張聖

    儀,2009;內政部營建署,1990)。

    近年來由於機動船的引入,影響了雅美(達悟)族人的拼板舟文化,往昔有

    數十人共乘之大型船隻已被機動船取代,近三、四十年已很少見,造船技藝漸漸

    沒有年輕人學習,更因為旅遊產業的進入,使得拼板舟開始轉化為商業操作的文

    物。

    (三)聚落建築文化

    雅美(達悟)族的傳統聚落與住屋均面山背海,隨緩坡地興建,此種設計不

    僅不會遮住視野,影響通風,更能有效抵禦島上強風對房子的破壞,其造屋技術

    可能是先民為適應蘭嶼的地形氣候,而逐漸發展出來的。而一個雅美(達悟)族

    的傳統家屋空間主要是由三棟各自獨立之主要建築物組成:即低於地面之主屋

    (faai),具有地下儲藏室而高於地面之工作房(makarang)及干欄式之涼臺

    (tagakal);除此之外另有一些附屬設施,如產房(marag)、船屋(kama ligan)、

    靠背石(ba nad gan)、豬圈等,故傳統的建築空間形式提供雅美(達悟)族的祭

    儀活動、生產方式、生活機能等需求。理想上一個家庭的主屋需隨其男性家長年

    齡之增長而成長,主屋的規模系以門洞之多寡來計算,門洞越多房屋的正面也越

    寬敞「雅美(達悟)族的居處法則是定居的,其家屋毗鄰而建,構成集中式村落」,

    其家屋與聚落型態完整的呈現人文與自然融合的智慧,且具有高度的獨特性;現

    今雅美(達悟)人大部份已住進狹窄的國民住宅內,每戶享有的空間有限,不僅

    主屋難以擴張,工作房的建造幾乎難以為繼,涼臺為目前最常見的主要建築,傳

    統的家屋建築已很難見,僅剩野銀、朗島部落仍有保留(內政部營建署,1991)。

    (四)祭儀文化

    雅美(達悟)人之歲時祭儀與其生業有密切關係,訴求的重點在求鬼神之庇

    佑,使其在農漁牧方面都能盛產豐收,主要的祭儀有一、二月的粟播種祭;三、

    四月間捕飛魚的飛魚祭;十月的陶土製造祭。其他較次要的有豐收祭、新船進水

    祭、餽贈祭、新屋落成祭…等,目前在雅美(達悟)族社會以飛魚季期間的各式

    祭儀最為完整,其他如新船下水祭、小米祭則是在不同部落中每年都有舉行。這

    些祭典儀式除了飛魚祭、收穫祭、新船進水祭是於海灘上舉行,其他如新船落成、

    新屋落成、飛魚盛收時之祭典或粟米豐收祭之歌舞祭典,均無正式之公共儀式空

    間,通常這些祭儀僅臨時在家屋前、道路或海灘舉行(內政部營建署,1991)。

  • 19

    二、社會結構

    雅美(達悟)族的社會,以父系世系為親屬的結構為原則,與其他原住民社會的

    母系社會結構不同,因財產權屬的關係又有全部落與家庭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的產

    生。

    根據鍾怡箴及黃鈺純(2008;2009)的研究,將各學者對於蘭嶼達悟社會組織的

    闡述,分為「親屬制度」、「權力結構」、「土地及財產制度」三大部份說明。

    (一)親屬制度

    典型的雅美(達悟)族構成為父系的核心家庭,原則上子女婚後應該與父母

    分居,自行成立家庭,而形成區域性的親族結構,又因早期雅美(達悟)人以部

    落為親屬結構的最大地域範圍(部落與部落間不能通婚),一方面妻從夫居、子

    從父居,因而構成父系世群又可稱為家族集團;而親屬關係之親疏等級與責任義

    務等級是相對應的,因此在雙系親屬團體間有互相幫忙建屋與參加葬禮儀式等義

    務。

    (二)權力結構

    雅美(達悟)族共有六個部落,既往稱為「社」。每個部落在祖代時期便已

    劃分明確的疆界,各部落的居住地、耕作地、山林、河川、漁場、禁地、藥草及

    陶土的採集等,皆屬全部落的資產,鄰近部落對彼此不得互相侵犯。對於地域的

    分界,雅美(達悟)族將各部落濱海較大的岩石給予特定的名稱,就如同普通社

    會中的路標,藉由岩石當作一種指標。雅美(達悟)族在各部落中自給自足,族

    人在平等與共享的制度下共同生活,因此並沒有階級區分或統一領袖酋長的制

    度。雖然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後,各部落接由政府指派一人為首領(及目前的村

    長),並設置六個部落的總頭目(及目前的鄉長),但雅美(達悟)族並不普遍承

    認他們的權利與地位,其社會權威是來自於各部落中較受人尊敬的人經推選,而

    成為部落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可分為以下五種:部落長老、漁團領袖、戰鬥領

    袖、技術領袖、財富領袖;另外在造船、冶金、雕刻、戰鬥、醫術、巫術等擁有

    特殊技術的人,也會成為雅美(達悟)人尊敬的意見領袖。

    (三)土地及財產制度

    鍾怡箴(2008)研究認為雅美(達悟)族人財產觀念十分發達,對於生產方

    式和財產所有,自有一套不成文而又複雜的規定,依據不同對象及性質可分為以

    下四種:

    1. 部落公有財產

    蘭嶼島上的部落是一個存地域性的居住團體,也是經濟活動的社會單位,雅

    美(達悟)族人並無統一的領袖制度及會所組織,因此凡是未經人力開發、可以

  • 20

    利用的天然資源都是屬於部落的公有財產,各部落之間互不互相侵犯,而土地的

    範圍都是累世傳承,依彼此習慣相互尊重,經由上輩長者傳授給後輩。

    2. 父系世系所有財產

    父系世系群是由家屋關係所形成之地域化的親族組織。此種父系親族是以家

    的關係所構成的,也是一種具體的共同生活團體,自然形成財產共有的單位,但

    有些專屬是群是需要特別標記以免混淆(如:漁船的刻紋、伐木標記、羊耳標記)。

    3. 家族財產

    家族財產建立在共同開發、共同工作、共同享用與共同繼承的基礎上,而種

    類可包括不動產(宅地、家屋、水芋田、果樹林)及動產(家畜、糧食、祖傳武

    器、炊食具、家具容器、須兩人以上使用之工具、小型漁船、山羊角、豬顎骨、

    魚頭尾)。

    4. 個人財產

    包括衣飾、工具、武器、個人創作藝術品、珍寶、金片、銀幣及無形的技藝。

    三、社會秩序

    由於島內沒有狩獵,因此部落間不會出現因爭奪獵場而相抗爭與對立的情勢;而

    蘭嶼島上並沒有階級區分或統一領袖酋長的制度,因此在政治上並未出先緊張的局

    面;在日常生活中,也看不到生業的分化,頂多只是因性別分工而已。雅美(達悟)

    族人在蘭嶼島上生活千年之久,其社會秩序的維持靠的是自古流傳的信仰及禁忌,這

    些無形中的力量將人事時地物加以區分,在每一特定的時空中,人在其中與周遭事物

    的互動均有一規律可循。

    雅美(達悟)族相信多靈魂,稱死者的靈魂為 anito,他們對於鬼靈的存在是懷

    著深信不疑及敬畏的心理,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論造屋、造船、捕魚、生育、死

    亡等,階衍生出許多的禁忌風俗。最著名的例子是雅美(達悟)族人對魚的分類,一

    般魚區分為可食及不可食兩大類,不可食(禁忌)的魚類有其原因,有毒、或因吃了

    會引起身體不適,也有因風俗所忌;可食的魚因食用人的不同又區分為「男人魚」、「女

    人魚」、「老人魚」三類,因此不論是食物或是器具都會區分為這三類。從生態學的角

    度看,達悟/雅美先民的這種禁忌卻也隱含維持生態平衡的智慧(蘭嶼鄉導覽手冊)。

    蘭嶼文化體系中有豐富的生態知識,以及保育智慧的社會習俗,傳統民俗禁忌的

    蒐集可以讓環境保護增添一份「超自然」的力量,並將傳統禁忌空間落實於空間,已

    達保存傳統尊重自然資源的精神。總而言之,禁忌與無禁忌協助達悟/雅美人在複雜

    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理出規律,以做為言行的參考標準,雖然沒有特定政治及社會權

    威控制系統的存在社會秩序也能維持不墬。

  • 21

    第四節 觀光產業

    本研究將蘭嶼分為三個部份介紹,分別為特色產業、觀光活動以及公共建設。此

    三者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擁有自身部落文化特色產業才能帶動觀光發展,吸引更

    多的遊客前來消費;觀光客變多後需要更好的公共建設來負荷大量的人口。如此循環

    發展的情況下,蘭嶼面臨不少的問題,待居民與政府一同來解決。

    一、特色產業

    傳統中雅美(達悟)族是個自給自足的社會,衣食用品取自於大自然,自然資源

    乃經由世襲或族人共同擁有;個人必須辛勤工作,以期農作物豐收及家畜數量增加創

    造個人財富(內政部營建署,1991)。農耕為女性的主要工作,漁撈則為男性主要的

    工作:女性生產出的農產品為主食,而男性的漁獲為副食(陳玉美,1996)。蘭嶼特

    色產業可區分為農業、畜牧業、觀光服務業、文化工藝產業、漁業。根據台東縣政府

    (2009)推動離島建設業務計畫中,本研究將蘭嶼目前環境及資源特色調查分析與評

    估簡單敘述如下:

    (一)農業

    根據 96 年統計要覽資料,蘭嶼鄉耕地面積 768.15 公頃,其中水田面積 231.65

    公頃,其餘 536.50 公頃皆為旱田,農戶數約 419 戶,主要作物為水芋、山芋、甘

    薯、小米等。

    (二)畜牧業

    畜牧和採集是雅美(達悟)人次要的產業,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羊群、豬群,

    採用自然放牧,此是蘭嶼特殊的“景觀”,只在節慶及祭儀時宰殺享用。傳統家畜

    的照顧責任也依性別分工,豬由女人負責,而羊是男人的職責。

    (三)觀光服務業

    蘭嶼擁有特有的自然及人文資源景觀,觀光服務業發達,旺季為七至八月。

    (四)文化工藝產業

    傳統手工藝大致是珠飾、傳統服飾、雕刻木船、個人創作、石頭繪畫、項鍊

    製作、皮雕、手提袋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黃正德(2005)指出

    由於現代物質的引進導致許多傳統生活器皿(如燒陶、編器)的製作技術逐漸失

    傳,加上觀光業的引進讓手工藝製作均侷限在觀光紀念品的製作上,其實雅美(達

    悟)族的傳統手工藝仍有很多值得傳承和發展的。

    (五)漁業

    漁業為雅美(達悟)人傳統維生方式之一,捕魚技術的好壞決定男人社會地

  • 22

    位的高低,故漁業的社會文化意義高於農業。因居住環境四周環海,所以漁撈作

    業非常發達,但以近海為主,漁船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漁獲以自給自足為

    主。飛魚祭為其主要的祭典,蘭嶼島上之漁港包括:開元新港、開元舊港、紅頭

    漁港、龍門港、東清港、朗島漁港等。

    二、觀光活動

    近年來蘭嶼生態旅遊興起,特有的生態以及人文資源,引起政府與觀光客關注的

    地區,亦為台東縣政府觀光活動帶來商機(鄧惠文,2007),不僅增加了雅美(達悟)

    人與觀光客接觸的機會,顯示雅美(達悟)傳統文化與蘭嶼的自然環境為一大吸引力,

    在傳統、現代與觀光之間互相牽絆著(許寬容,2007)。

    良好的遊憩品質需要完善的規劃,亦需要由島上的居民帶領觀光客。目前島上從

    事與觀光相關的週邊產業活動包括經營民宿、餐飲小吃、機車出租、藝品店、浮潛以

    及解說導覽等。

    三、公共建設

    在台東縣政府(2009)推動離島建設業務計畫中,提及目前蘭與交通建設發展方

    面現況,簡單敘述如下:

    (一)空運

    蘭嶼機場位於紅頭村漁人部落,一天有 6 班次,常因為天候關係停駛,且每

    次只能載運 19 人,若遇到天候不佳或能見度不高時,則飛機無法飛行。夜間僅

    有緊急使用的直昇機。機場跑道因前期工程設計不當,受颱風風浪損害。

    (二)海運

    開元港功能上屬漁業及交通兼用港,是蘭嶼目前唯一可供居民停放機動船之

    港口。海運部份可從台東富岡漁港搭船或屏東後壁湖漁港搭船前往蘭嶼,台東—

    蘭嶼約 2.5 小時(依天氣狀況不定),後壁湖—蘭嶼約 2 小時。整體而言,夏季除

    颱風等特殊狀況外,航運班次尚稱正常,冬季班次不固定,需視天候與旅客狀況

    機動調度。

    (三)陸上交通

    蘭嶼島有環島公路及橫越島內山林的橫貫公路,大抵沿著海岸線闢建。全長

    約 37 公里,平均路寬 4 公尺(部分路寬未達 3.5 公尺),為蘭嶼日常生活的基本

    公共設施。橫貫公路主要連接紅頭及野銀兩個村落,全長 3.9 公里,路寬約 2-3

    公尺,為水泥路面。

  • 23

    第三章 調查設計

    第一節 調查範圍

    本調查範圍為蘭嶼地區,蘭嶼位於台東南方四十九海浬處,西距臺灣南端的鵝鑾

    鼻僅四十一海浬,北方距四十海浬處與綠島相比鄰,島嶼面積有 45.74 平方公里,僅

    次於澎湖群島的臺灣第二大離島。由於古氣候的變遷及黑潮的影響,蘭嶼的自然生態

    與臺灣大相逕庭,卻與呂宋系統十分接近,在生物地理學上極具義,是生態學者的寶庫。

    雅美(達悟)族來自南方的巴丹島,定居蘭嶼後始終未受到外來文化的干擾,日

    本政府在治台時期又設定蘭嶼為調查區,禁止外人移入或開發,因此保存了雅美(達

    悟)族獨特的農業、漁業、建築和聚落文化,是蘭嶼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資產(引自

    台東縣政府,2010b)。

    蘭嶼地區屬於台東縣政府所管轄,島上傳統劃分有六個部落,而依現有行政區,

    則為四個行政村,從北邊順時針而行依序為朗島村、東清村(包括朗島、東清、野銀

    三個部落)、紅頭村(包括紅頭、漁人兩部落)及椰油村(圖 3-1)。截至 2009 年 12

    月底止島上總人口約四千三百餘人,其中男性 2,254 人,女性 2,053 人,原住民人口

    占 87%,總人口增加率 7.01%,其中社會增加率較 2008 年增加 63.85‰,遷入 421 人、

    遷出 155 人。觀光遊客人次總量從 2001 年 51766 人增加至 2009 年 58943 人,共增加

    7177 人次(台東縣政府,2010c)。

    (圖片來源:台東縣政府 98 年度推動離島建設業務計畫)

    圖 3-1 台東縣蘭嶼鄉地圖

  • 24

    第二節 調查工具與抽樣

    一、調查工具

    本調查採取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參與式觀察及集體訪談,三種

    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採以量化分析與受試者的作答方便性,乃採以結構性問答

    (structured question)方式取得所需資料。

    (二)參與式觀察:透過實際(地)進入研究區以獲得直接經驗,並針對各型集會或

    活動,官方與非官方的座談,以不同程度的參與或觀察,紀錄並加以分析,以

    瞭解研究地區內事件與人發生的狀況與動態。

    (三)集體訪談:透過集體訪談,可發現其對體制之看法與問題所在,並經由協調與

    溝通,共同找出對策與解決問題。

    二、問卷設計格式與量表尺度

    問卷可分為封閉式問卷及開放式問卷。本調查之問卷,採封閉式問卷方式進行。

    在問卷設計上,基本人口與資源保育變項採類別尺度,而居民對蘭嶼的認知與態度採

    用李克特六等尺度量表,由 1 分到 6 分依序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些不同意、有些同意、同意到非常同意。在觀光資源概況擇採李克特五等尺度量表,代表非常不

    好、不好、尚可、好、非常好。

    三、問卷內容

    本調查問卷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居民對蘭嶼永續社區態的度量表、居民對於蘭

    嶼資源保育的看法、居民對於蘭嶼地區的觀光資源現況的看法及基本資料。

    (一)居民對蘭嶼永續社區的態度量表:在居民對蘭嶼態度量表部分,藉由文獻歸納

    方式設計出 30 個問項,用來探討居民對蘭嶼永續社區的態度。 (二)居民對蘭嶼地區資源保育的看法:在資源保育方面,分為五個題項:針對發展

    觀光對蘭嶼是否會有負面衝擊、是否贊成劃設保護區、劃設保護區之區域、保

    護區要由誰經營管理以及劃設保護區保育的目標。 (三)居民對蘭嶼地區的觀光資源的現況:在觀光資源概況部分,可歸納出五大問項,

    分別為對觀光消費價格、解說服務、觀光資源或設置維護情形及避免負面衝擊

    應有哪些管理措施等。 (四)基本資料:由文獻探討歸納出,對蘭嶼認知與態度有所影響的居民基本人口變

    項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居住村落、居住年數、從事

    行業是否與觀光行業有關等。問卷之問項、測量尺度與填答方式,詳見表 3-1。

  • 25

    表 3-1 問卷內容概要 變項 內容 測量尺度 填答方式

    對蘭嶼永續社區態度 以生態環境、社會文

    化、觀光產業三個面向

    設計 30 個問項。 等距尺度

    依 Likert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

    常同意」

    資源保育看法

    發展觀光對蘭嶼是否會

    有負面衝擊、是否贊成

    劃設保護區、劃設保護

    區之區域、保護區要由

    誰經營管理以及劃設保

    護區保育的目標。

    類別尺度 單選、複選

    觀光資源概況

    觀光消費價格、解說服

    務、觀光資源或設置維

    護情形、觀光對於蘭嶼

    造成之衝擊應有哪些管

    理措施四大問項。

    等距尺度 依 Likert量表從「非常不好」到「非常

    好」

    基本資料 性別、年齡等 9 個問項。 類別尺度 單選、複選

    四、調查方法與抽樣設計

    本調查為了解居民對蘭嶼永續社區的態度,以及對資源保育的看法等因素,將採

    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影響認知與態度之相關資料,並利用問卷填答的空檔與受測者

    進行簡單的訪談,以輔助調查者得知更多調查上的相關訊息。

    本調查採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調查區域為台東縣蘭嶼鄉的六個村落:椰油

    村、漁人村、紅頭村、野銀村、東清村以及朗島村。居民實際居住在蘭嶼的並不多,

    且男性白天時間多出海捕魚,故在抽樣設計上,本調查對象為蘭嶼當地居民且年滿

    20 歲以上,居住年數五年以上。採用立意抽樣方式,由問卷發放者主觀判定符合條

    件者來進行問卷的發放。

    第三節 問卷效度與信度分析

    效度與信度分析通常用來測量調查品質的好與壞。效度表示測量的正確性,是指

    測量工具能測得其所欲測量的特質或功能之程度;而信度則是測量結果的穩定程度

    (邱皓政,2006)。

  • 26

    一、效度分析

    效度指測量的正確性,亦即測驗或其他測量工具能準確測得其所欲測量之特質或

    功能。效度愈高,表示測量結果能顯現其所預測對象的真正特徵(邱皓政,2006)。

    本調查使用專家效度審核,共有 3 位專家學者,分別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

    育組陳勇輝博士、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海洋運動與遊憩系助理教授蘇焉、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生林嘉男,除校閱本調查所使用測量問卷內容,也針對生態環

    境、社會文化、產業觀光等問項意涵進行修正。

    二、信度分析

    本調查問卷使用 Likert 態度量表,因此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來衡量信度。

    DeVellis(1991)提出,α 係數值介於 0 到 1 之間;當 α 係數值大於 0.8 為最佳,α 係

    數值介於 0.7 到 0.8 之間為具有高信度,α 係數值介於 0.65 到 0.7 之間為最小可接受

    數值,但若 α 係數值小於 0.3,則無法接受其信度(邱皓政,2006)。

    三、信度結果

    本調查發放 50 份前測問卷,前測對象為蘭嶼居民,共收回 30 份問卷,有效問卷

    為 3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 60%。前測信度結果如表 3-2,生態環境之信度為 0.69、

    社會文化之信度為 0.72、觀光產業之信度為 0.63。為力求問卷完整性,將前測結果與

    效度分析彙整後進行修正,始進行正式問卷發放。於 2010 年 7 月至 9 月,發放正式

    問卷,總計發出 204 份問卷,共取得 186 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1.2%。

    依前測信度分析結果,本調查將會降低信度之問項刪除,如「看到有人抓椰子蟹、

    採集貝殼會令我感到生氣」及「蘭嶼需要完善的道路規劃」,但在第 30 題「蘭嶼的觀

    光發展不應由外來業者介入」,雖會影響信度結果,可是該題問項具有重要指標,因

    此本調查決定保留此問項。最終將專家意見與預測結果合併且再度修正之後,才完成

    問卷之編製。正式問卷之信度分析中,各變數之信度係數達到 0.6 以上,表示具有可

    接受一致性(見表 3-2)。

    表 3-2 前測與正式之信度分析

    前測 正式問卷 變數 題數 Cronbach’ s α

    係數 題數 Cronbach’ s α

    係數 生態環境 11 0.69 10 0.71 社會文化 09 0.72 10 0.82 觀光產業 10 0.63 10 0.86

  • 27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一、基本人口統計資料 將 186 份有效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針對受測者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從事的職業、個人月收入、居住村落、居住年數、從事的行業是否與觀光行業有關等

    資料做分析,其統計結果如表 4-1 所示。

    (一)性別 在性別方面,受訪者中以男性所佔的比例較女性高。其中男性為 114 人佔 61.3%;

    女性 72 人佔 38.7%。

    (二)年齡 年齡方面以 30~39 歲為最多,共 67 人佔 36.0%;以 60 歲以上為最少,共 9 人佔

    4.8%。

    (三)教育程度 在教育程度方面,受訪者中以高中(職)為最多,共 110 人佔 59.1%;以研究所

    以上為最少,共 1 人佔 0.5%。

    (四)職業 在從事職業方面,受訪者中以服務業為最多,共 41 人佔 22.0%;以軍人為最少,

    共 1 人佔 0.5%。

    (五)個人月收入 在個人月收入方面,受訪者中以 1 萬元以下為最多,共 76 人佔 43.4%;而 4~5

    萬元為最少,共 6 人佔 3.4%。

    (六)居住村落 在居住村落方面,受訪者中以東清部落的居民為最多數,共 37 人佔 19.9%;朗

    島部落人數最少,共 25 人佔 13.4%。

    (七)居住年數 當地居民在蘭嶼居住之年數中,以 21 年以上為最多,共 123 人佔 66.1%;6~10

    年為最少,共 15 人佔 8.1%。

    (八)從事的行業是否與觀光行業有關 蘭嶼居民有 52.7%從事與觀光有關行業,計 98 人,其中經營民宿最多為 28 人

    (17.8%)。

  • 28

    表 4-1 居民個人基本資料之描述性分析

    項目 類別 樣本 個數

    百分 比%

    項目 類別 樣本 個數

    百分 比%

    性別 男 114 61.3

    職業

    學生 10 5.4 女 72 38.7 服務業 41 22.0

    年齡

    20~29 歲 41 22.0 公教 22 11.8 30~39 歲 67 36.0 農林漁牧 13 7.0 40~49 歲 45 24.2 專業技術人員 6 3.2 50~59 歲 24 12.9 工 9 4.8 60 歲以上 9 4.8 商 15 8.1

    教育程度

    國小以下 20 10.8 軍警 1 0.5 國(初)中 27 14.5 自由業 30 16.1 高中(職) 110 59.1 無 30 16.1 大學 28 15.1 其他 9 4.8 研究所以上 1 0.5

    個人 月收

    1 萬元以下(含) 76 40.9

    居住村落

    椰油村 36 19.4 1 萬~2 萬元 38 20.4 漁人村 29 15.6 2 萬~3 萬元 29 15.6 紅頭村 31 16.7 3 萬~4 萬元 15 8.1 野銀村 28 15.1 4 萬~5 萬元 6 3.2 東清村 37 19.9 5 萬元以上 11 5.9 朗島村 25 13.4

    居住 年數

    5 年(含)以下 0 0

    從事行業是

    否與觀光行

    業有關

    是 98 52.7 6~10 年 15 8.1 否 88 47.3 11~15 年 18 9.7

    16~20 年 30 16.1 從事與觀光

    相關行業

    【複選】

    民宿 28 17.8 21 年以上 123 66.1 餐廳 18 11.5 出租機車 7 4.5 水上活動 21 13.4 商店 15 9.6 解說員 26 16.6 手工藝品 13 8.3 傳統文化體驗 19 12.1 其他 10 6.4

  • 29

    二、蘭嶼觀光資源現況

    (一)居民對蘭嶼地區「消費價格」的看法

    在蘭嶼居民對消費價格的看法方面,在「一般商品」認為最便宜平均數為 3.67,

    標準差 0.99;其次為「交通」平均數為 3.56,標準差 0.94;認為最為昂貴為住宿平均

    數 2.64,標準差 0.87,表 4-2 所示。

    表 4-2 蘭嶼居民對消費價格看法描述性統計表 (N=109) 蘭嶼居民對消費價格

    的看法 排序

    平均數 ( x )

    標準差 (SD)

    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住宿 7 2.64 0.87 5 1 餐飲 3 3.19 0.88 5 1

    活動費用 4 3.16 1.00 5 1 一般商品 1 3.67 0.99 5 1 交通 2 3.56 0.94 5 1

    手工藝品 5 3.06 0.95 5 1 解說嚮導 6 2.85 0.93 5 1

    (二)居民對蘭嶼地區「解說服務」的看法

    蘭嶼居民對各項解說服務的看法以「解說摺頁」評價最高平均數為 3.30,標準差

    0. 90;其次解說員平均數 3.28,標準差 0.80,而對於「解說牌」評價最低平均數為

    2.57,標準差 0. 89,表 4-3 所示。

    表 4-3 蘭嶼居民對各項解說服務的看法描述性統計表 (N=109)

    蘭嶼居民對各項解說 服務的看法

    排序 平均數

    ( x ) 標準差

    (SD) 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解說摺頁 1 3.30 0.90 5 1 景點標示 4 2.69 1.08 5 1 解說牌 5 2.57 0.89 5 1 解說員 2 3.28 0.80 5 1

    機場服務 3 3.02 0.94 5 1

  • 30

    (三)居民對蘭嶼地區「觀光資源或設施維護情形」的看法

    蘭嶼居民觀光資源或設置維護情形的看法,以「環境清潔」維護情形最好,平

    均數為 2.57,標準差 1.03;其次為「商店設置」平均數 2.50,標準差 0.85;以「道路

    規劃」維護情形最差平均數 1.85,標準差 0.82,表 4-4 所示。

    表 4-4 蘭嶼居民對觀光資源或設置維護情形的看法 (N=109)

    蘭嶼居民對觀光資源或設

    置維護情形的滿意程度 排序

    平均數 ( x )

    標準差 (SD)

    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自然資源保護 3 2.38 1.28 5 1

    建築景觀 4 2.22 1.00 5 1

    道路規劃 6 1.85 0.82 5 1

    商店設置 2 2.50 0.85 5 1

    標示牌 5 2.20 0.96 5 1

    環境清潔 1 2.57 1.03 5 1

    (四)蘭嶼應有管理措施

    在蘭嶼應有管理措施方面,本研究受訪者中以「訂定達悟族自治管理辦法」居多,

    為 56 人,佔 24.5%;其次為「遊客總量管制」,有 49 人,佔 21.4%;最少為其他,

    僅 11 人,佔 4.8%。如表 4-5 所示。 表 4-5 蘭嶼應採取的管理措施次數分配統計表 (N=109)

    避免觀光發展對蘭嶼生態產生負

    面影響應採取的管理措施 次數 百分比(%)

    相對百分比

    (%) 遊客總量管制 49 45.4 21.4 設置國家公園 7 6.5 3.1

    設置國家風景區 11 10.2 4.8 劃設保護區 42 38.9 18.3

    使用再生資源 26 24.1 11.4 訂定達悟族自治管理辦法 56 51.9 24.5

    成立社區巡守隊 27 11.8 11.8 其他 11 4.8 4.8

    總次數 229 212.0 100.0

  • 31

    二、蘭嶼居民對於未來可能將蘭嶼劃設保護區之看法

    (一)蘭嶼居民對於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

    蘭嶼居民有 124 人(66.7%)認為觀光發展會造成負面的衝擊。而認為發展觀光不會發生衝擊較少,有 28 人(15.1%),表 4-6 所示。

    表 4-6 觀光發展對蘭嶼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N=186)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會 124 66.7 不確定 34 18.3 不會 28 15.0

    (二)蘭嶼居民對於觀光發展是否會造成負面衝擊

    蘭嶼居民贊成劃設保護區有 108 人(58.1%)。不確定劃設保護區的最少有 28人(15.1%),表 4-7 所示。

    表 4-7 居民對蘭嶼劃設保護區看法(N=186)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贊成 108 58.1 不確定 28 15.0 不贊成 50 26.9

    (三)蘭嶼居民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