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12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Page 2: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Vol. 40, No.2 (Serial No.234)

主 管: 中国科学院

主 办: 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眉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主 编: 胡志强

地 址: 北京玉泉路1 9号甲中国科学院大学

( 北京4588信箱,邮政编码 1 00049 )

电话: 01 0-88256007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 h即://j巾,ucas . ac.cn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 北京399信箱 )

印 刷 : 北京朝阳印刷厂有限责任公司

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胸处: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曰期: 2018年2月 10 日出版

Administrato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ponsor: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ditor and Publisher: the Association fo r the Journal of Dialecti cs of

N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ditor-in-Chief: HU Zhiqiang

Address: No. 19A Yuquan Road, Beijing I 00049, China

Telephone/Fax: +86-10-88256007

Email : [email protected]

Website: http :/心dn . ucas. ac. cn/en

Overseas Distributor: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P. 0. Box 399, Beijing, P. R. China)

Publishing Date: Feb. l [), 2018

邮发代号: 2-281

国外代号: BM102刊一川

川-Nu

g-c

I SSN 1 000 - 0763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哲学类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 CSSCI ) 来源期刊

定价: 1 5.00 元

Page 3: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自然辩证法通讯

编辑委员会主 任: 朱清时

副主任:刘大椿 胡志强

委 员: (以姓名拼音为序)

Bernard Lightman

曹聪

邓明立

胡志强

刘闯

毛新志

盛晓明

王大明

吴彤

张柏春

朱藻伟

名誉主编: 范岱年

主 编: 胡志强

副主编:王大明

编辑部主任: 李斌

编辑部副主任:柯遵科

曹天予

高策

李伯聪

刘大椿

孟建伟

孙小淳

王国聘

肖显静

张志辉

朱菁

(月刊)

Edouard Machery 蔡仲

曹效业 茬仨三t者f’j巳工A、立,乙 陈凡

关增建 郭世荣 洪晓楠

李晓岑 林聚任 刘 兵

刘晓力 刘孝廷 卢风

潘小慧 曲安京 任定成

孙永平 田松 万辅彬

王克迪 王作跃 吴国盛

徐炎章 杨小明 叶峰

张志林 曾华锋 赵万里

朱清时 朱志方

编 辑: 孟建伟 王 巍孙永平袁玉立 洪伟徐竹郝苑赵超

英文编辑:万兆元

责任校对: 王惠敏郝袖E

Page 4: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79年 1 月 10 日创刊) 2018年2月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目录

专题:知识的价值

成就、联合成就与知识的价值………........…………………………………………………·约翰·格雷科( 1 )

知识的价值问题………………………………………………………………………………………米建国( 11 )

证言知识及其价值……………………………………………………………………………………郑伟平( 19)

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

一一扎格泽博斯基对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方案…………………………………………………李麟麟口的

科学技术哲学

逆向因果关系:哲学与物理的反思……………………………………………………………………梁栋( 31 )

论情境认知的本质特征……………………………………………………………………··魏屹东 王敬( 39)

因果关系概率分析的一种新趋势………………………………………………………………………李波( 45)

证言确证的困境和出路…………………………………………………………………………………孟峰( 51 )

科学技术史

传统认知方式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胡化凯( 58)

疼痛的身体政治

一一分娩止痛观念的历史演变………………………………………………唐文佩吴苗 张大庆( 65)

国人对真平时差的认识历程初探………………………………………………………………………任杰( 72) 西北联大科学技术贡献溯源·······························································郭晓亮姚远李晓霞( 79)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悖论及其化解之道…..............…...............................陶应时 罗成翼( 85)

论“巴尔的摩案”的社会建构一一-有关调查的主体、文本、结论变动的历史研究…………..........................……·王阳 胡磊( 92)

“养马知识”与“男性性别”

一一对一项典型蒙古传统科技的性别研究….......………………………………………··图力古阳刚)

科学技术文化研究

大数据中的算法化常规科学及其反常一一以疑似“戴森球”的发现为例……………………………………………………………··详力拟 107)

魔术、幻觉与进化一一魏格纳的魔术幻觉论自我理论评析…·…………………………………………………··刘高岑( 115)

可供性具身认知的设计方法论意义…………………………………………………………王义 罗玲玲( 122)

人物评传

从实验装置改造能手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一中村修二在日亚公司研制蓝色 LED 案例研究……..............…........…....................周程( 129)

学术信息

科学哲学家金吾伦逝世…….......………………………………………………………………………….. ( 18)

哲学家梁存秀逝世…·………………………………………………………………………………………··仔们

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中国技术史一一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综述….......…··…………………………………………………………悦。)

Page 5: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但imon也ly.,沉arted in 19-91 Februar于立性 \O'... .a;i. '1_二 •Serial No.234)

Symposium: The Value Problem of Knowledge

Achievement, Joint Achievement and the Value of Knowledge. …………………………… …-….... John Greco (1)

The Value Problem of Knowledge. ………………………………………………………….... . ... . . \ll Jiangu。但)Testimonial Knowledge and Its Value ..... ... . .. ... ........... ...... .. .......... .. .............. ...... . ZHE~G Weiping (1钊

Intellectual Virtues and Their Motivational Role in the Value Problem:

Zagzebski ’s Solution to the Gettier Problem ....... . ................................. . .................. ... LI Qilin (24)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wards Causation: Philosophical and Physical Inquiries ...... . .. . .... ... . ................ . ....... LIANG Dong (31)

On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Situated Cognition. ………………………………….. WEI Yidong, WANG Jing (39)

The New Trend of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Causation ............ . ....................................... .... ... . LI Bo (45)

The Difficulty of Testimonial Justification and Its Solu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MENG Feng (51)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ηie Traditional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Physics. ………………….. HUHuakai (58)

The Body Politics of Pain:

Chang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f Pain Relief in Childb让th

....... TANG Wenpei, WU Miao, ZHANG Daqing (6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Understanding on Equation of Time .. ..... . .. . ..... . . .. . REN Jie (72)

Exploration on the Origi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Northwest United University

..... GUO Xiaoliang, YAO Yuan, LI Xiaoxia (79)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Ethical Paradoxes of Gene Editing in Human Embryos and Their Solutions

. . TAO Yingshi, LUO Chengyi (85)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Baltimore Case”: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Investigation Bodies, Texts and Conclusions

... WANG Yang, HU Lei (92)

Knowledge on the Raising of Horses and the Role of Males:

A Study on Gender in Relation to a Typical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Mongolia .................. Tuliguri (100)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gorithmized Normal Science and Its Anomaly in the Circumstance of Big Data:

A Case Stud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uspected “ Dyson Sphere”..... . ...……... . ......... . . TAN Li yang ( 107) Magic, Illusion and Evolution: A Critique ofWegr町、 Magic Illusion Theory of the Self .. .... LIU Gaocen (115)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of the Design Methodology about Embodied Cognition of the Affordance

... WANG Yi, LUO Lingling (122)

Scientific Biography

From the Reformer of Experiment Equipment to the Winner of Nobel Prize in Physics:

A Case Study on Shuji Nakamura’s Blue LED Development in Nichia Corporation

..... ZHOU Cheng (129)

Editor-in-Chief: HU Zhiqiang Deputy Editor-in-Chief: WANG Darning Executive Editor: LI Bin, KE Zunke Editor: MENG Jianwei, WANG Wei, SUN Yon即ing, YUAN Yuli, HONG Wei, XU Zhu, HAO Yuan, ZHAO Chao

English Editor: WAN Zhaoyuan Proofreader: WANG Huimin, HAO Xiuchen

Page 6: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扎格泽博斯基对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方案

Intellectual Virtues and Their Motivational Role in the Value Problem:

Zagzebski's Solution to the Gettier Problem

李麒麟 /LI Qilin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100871)(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he Institute of Foreign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摘 要:本文试图展示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与理智德行的驱动性组分之间存在

着理论张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直接的理论关系,并

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扎格泽博斯基基于理智德性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定义,通过对于理智德性所扮演

的驱策性角色的细致分析,本文指出,在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框架下,扎格泽博斯基的对于知识的概念

分析是与可靠主义十分类似的,扎格泽博斯基带来的理论上的丰富化主要是心理层面而非概念层面的。

关键词:理智德性 盖梯尔问题 知识价值问题 美德知识论 语言哲学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the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of intellectual virtues and the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in Zagzebski’s account of knowledge.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Gettier problem and the problem of the value of knowledge, Zagzebski’s virtue-based definition is elaborated in detail. Then, the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of intellectual virtues are carefully scrutiniz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f the subjunctive clause in Zagzebski’s theory of knowledge, which in turn implies that her theory is on a par with its reliabilist counterpart theory in epistemology – the enrichment that she introduces into her theory is only a psychological one.

Key Words: Intellectual virtues; The Gettier problem; The value problem of knowledge; Virtue epistemolog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94/j.1000-0763.2018.02.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无处不在的语境敏感性与意义研究”(14CZX038);外国哲学基地项目“规范性研究——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之争”(16JJD720003)。

收稿日期: 2017 年 6 月 25 日作者简介: 李麒麟(1979-)男,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论与

语言哲学。Email: [email protected]

自 1963 年艾德穆德·盖梯尔(Edmund Gettier)发表其《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 [1]

以来,盖梯尔问题就成为知识概念分析领域的一

个重要问题,各种试图修正传统的关于知识作为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今后简

写作 JTB)理论的主张陆续被提出。盖梯尔在其论

文当中力图说明,关于知识的 JTB 理论在哲学史

中是一项长久的传统,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到

现当代的知识论学者齐硕姆(Chisholm)、艾耶尔

(Ayer)等人都接受了 JTB 理论。当然,也有学者

在哲学史细节和文本分析上持有与盖梯尔不同的

意见,[2]然而在分析哲学传统下的知识论研究中,

目前的主流意见是盖梯尔案例成功展示出 JTB 作

为知识的充分条件是不成立的,盖梯尔问题是植

根于 JTB 理论内在固有缺陷的。[3]-[5] 但是令人遗

憾的是,目前尚未出现让大家一致公认的成功解

决盖梯尔问题的方案。特别值得注意是,盖梯尔

问题与当代知识论领域中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存

在着复杂微妙的理论关系,我们接下来将首先简

要地回顾一下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之间微

第 40 卷 第 2 期(总 234 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l.40, No.2 (Serial No.234)2018 年 2 月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February 2018

Page 7: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25

妙复杂的理论关联。不过,需要澄清的是,在当

前知识论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学者认为盖梯尔问

题并不具有十分重大的哲学价值与意义,该问题

在当代知识论研究领域的作用和价值是被严重夸

大的。[6] 而对这一判断持反对意见或者力图回应

类似挑战也有一些理论尝试。[7], [8]

一、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

在当代知识论研究领域中,盖梯尔案例其实

已经形成了一个案例“家族”,这其中不仅包括盖

梯尔本人提出的两组案例,还包括“小吴(无)-

小酉(有)”案例(the Nogot-Havit case)、[9]“伪

谷仓”案例(the Fake Barn case)、[10], [11]“提姆 -

汤姆”案例(the Tim-Tom case)、[12]“刺杀行动”

案例(the Assassination case)、[13]“停走的钟表”

案例(the Stopped Clock case)[14]等等。值得一提

的是,当代的一些知识论学者认为,“伪谷仓”案

例不是一条真正的盖梯尔案例,“伪谷仓”案例当

中的认知主体是具备相关知识的。这些案例从不

同角度揭示出 JTB不能成为知识的充分条件。而各

种力图解决盖梯尔问题、为知识提供充分条件刻

画的理论尝试也先后出现,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理

论包括:无虚假基础理论、[15]关于知识的因果理论、[16]可挫败理论、成真项理论 [17]等等。但是,一个

令人遗憾的结果是,这些理论都不能令人满意地

在彻底解决盖梯尔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合理的关

于知识的概念分析与定义:这些理论主张要么是由

于过于严苛而导致极大地缩小了日常知识的外延

范围,要么就是过于宽松使得为进一步构造相关

盖梯尔案例保留了理论空间。[18]-[20]

通过对涉及盖梯尔问题的相关理论问题的研

究和观察,一些知识论学者倾向于认为盖梯尔案

例所揭示出的是关于知识分析的JTB理论所内在固

有的理论缺陷,这些固有缺陷使得那些基于 JTB 模

式所进一步构造出的理论尝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

终。例如,琳达·扎格泽博斯基(Linda Zagzebski)就认为,盖梯尔问题其实揭示出 JTB 理论内部 J-

条件与 T- 条件之间的概念断层,相当于提出了一

种两难困境式的理论窘境 : 任何试图以按照 JTB 理

论形式对知识进行概念分析的理论都具有“真信

念 +X”的形式,若 X 不是逻辑地蕴含相关真信念,

那么就会出现当 X 条件被满足的时候,相关的真

信念仅仅是碰巧为真,这就意味产生了进一步的

盖梯尔案例;而一旦要求X逻辑地蕴含相关真信念,

虽然可以避免出现进一步的盖梯尔情形,但是却

会导致极大地缩小了日常知识的外延,触发了怀

疑论的危机。[21] 因此,按照扎格泽博斯基的判

断,按照传统方式试图解决盖梯尔问题注定是没

有希望的。与此类似地,另一些知识论学者将盖

梯尔问题与知识的价值问题相结合,从方法论形

式的角度指出,试图彻底解决盖梯尔问题的理论

注定不能提供有效解释知识价值的合理说明。乔

纳森·科万维克(Jonathan L. Kvanivig)可视为持

有这种立场的代表人物。科万维克认为,盖梯尔

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力图提出更为细致对于知识的

概念构成组分的说明,而这些十分细化的概念组

分将很难具有非琐碎的认知价值,这将最终导致

没有一个传统的关于知识概念分析理论可以同时

为盖梯尔问题和知识的价值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

方案;[22]换言之,“盖梯尔问题显示出没有人后以

(概念)组分为基础的关于知识的价值的说明是可

以成功的。”([22],p.117)

正是出于对于传统的以概念组分方式为典型

方法论原则的不满,诸如扎格泽博斯基、科万维

克等知识论学者认为,一条能够真正解决盖梯尔

问题的合理的方法论途径将不再是概念组分还原

的,而应该是具有整体论(holism)特质的关于知

识本质的理论刻画。由此,我们也将进而过渡到

对于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主张对于盖梯尔

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二、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主张对于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方案

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着重借鉴了亚里

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框架:由于理智德性

(intellectual virtues)本身具有直觉层面十分强烈

的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因此,这一知识论理论

可以较好地解决科万维克所强调的关于知识的价

值来源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我

们将把主要的精力置于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

论是如何解决(或者消解)盖梯尔问题的。需要

注意的是,本文的相关讨论在行文上主要是根据

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

Page 8: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26

扎格泽博斯基在 1996 年出版的专著中的表述,这

一阶段,扎格泽博斯基主要是以理智德性、驱动

组分(motivational components)等表述来展示其

理论构建的;而扎格泽博斯基近些年来则更多地

是以认知主体或者信念持有主体的理智的良知性

(intellectual conscientious-ness)来展开相关理论探

讨的。[23], [24]

按 照 扎 格 泽 博 斯 基 的 理 解, 理 智 德 性 在

我们相关知识行为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驱动

(motivation)角色,理智德性“会规则性地导向以

获得知识为最终目的”([21],p.259)。借助理智

德性概念,可以形成如下的一组知识的定义“家

族”:

(定义 1):知识是产生于理智德性行动

(acts of intellectual virtue)的与实在的认知联

系(cognitive contact)状态。([21],p.270)

(定义 2):知识是产生于理智德性行动的

真信念状态。([21],p.271)

(定义 3):知识是产生于理德性行动的信

念状态。([21],p.271)

上述定义间虽然存在表述上的差异,但扎格

泽博斯基认为,这些定义在实质内涵上是等价的。

在上述定义家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理智德

性行动”,扎格泽博斯基将其界定为:

(定义 AAIV):一项理智德性 A 的行动就

是由 A 的驱动组分(motivational component)所产生的行动,这是一个具有[理智]德性 A的人在给定情况下将会(would)(很可能去)

做的[事情],这一行动将最终成功地实现驱

动 A 的目的,这也就意味着认知主体会获得

真信念。([21],p.270)

通过上述定义,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相关

理智德性行动结果而出现的“信念”、“真信念”

以及“与实在的认知联系”等状态描述,在扎格

泽博斯基那里同样是等价的。需要强调的是,虽

然在描述相关理智德性行动结果的时候,扎格泽

博斯基直接使用了“真信念”等概念,但这并不

意味着她承诺一种不可错主义(infallibilism)的知

识论观点,相关描述要在因果生成机制(而非逻

辑蕴含或者逻辑后承)上加以理解,即:一名认知

主体由于理智德性当中的驱动组分的作用,通过

展示和实施相关理智德性,最终产生了相关的真

信念作为相关行动的结果。

利用上述理论资源,扎格泽博斯基可以提供

关于盖梯尔问题的合理诊断与解决:在大多数盖梯

尔案例当中,①相关认知主体所获得的真信念都不

是通过展示和实施相关理智德性来产生的,也正

是在此种意义上,我们才会认为处于盖梯尔案例

当中的认知主体所持有的相关信念是碰巧为真的,

相关认知主体能够持有相关真信念是因为其认知

运气(epistemic luck)。而我们日常的认知者之所

以会在适当的认知环境当中获得相关真信念和知

识,驱动理智德性行动起来所要达成的目标即是

相关真信念,我们通过运用相关理智德性而获得

的真信念正是排除了认知运气成分的,这恰恰构

成了我们正常的认知主体与处于盖梯尔案例当中

的认知主体在相关认知行动上的本质区别。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指明,扎格泽博斯基通过

理智德性建构的德性知识论体系可以很好地解释

和说明知识的价值来源和价值构成,因此,在这

里笔者将不再重复相关说明,而把讨论和分析的

重点转到关于理智德性的整全性特征(integral features)和历时性发展(diachronic)等方面。

当我们将扎格泽博斯基的理论主张对比于传

统的知识概念分析的 JTB 理论的时候,我们可以清

晰地看到,扎格泽博斯基的理智德性(及其相关

驱动组分)并不是单纯地添加某一概念分析组分,

而是通过因果生成过程,将相关理论要素整合于

认知行动或者认知行为当中,缺失其中的任何一

个环节,相关认知行为都不能恰当地得以完成;这

种通过认知实践行为整合性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

程的方法实质地克服了传统概念分析和概念还原

方法当中诸理论要件彼此分离的弱点,在成功解

决(大多数)盖梯尔问题的同时,保持了在直观

上有感染力的关于知识价值的整全性理解。

上述的考察也会自然地将我们引导到关于理

智德性的历时性发展和完善的思考上来。既然合

格的认知主体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具有

和恰切地运用相关理智德性,那么,当该认知主

体的相关理智德性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未充分健

《自然辩证法通讯》 第 40 卷 第 2 期(2018 年 2 月): 24-30

①注意:这里对于盖梯尔案例范围上的限定词“大多数”还是比较关键的,因为对于“伪谷仓”案例似乎不能直接套用相关解决方案加以说明。

Page 9: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27

全)的时候,该认知主体是如何获得相应的真信

念和知识的呢?扎格泽博斯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

应是这样的:一方面,我们当然要承认,即便处于

相关理智德性尚在发展中(而未充分健全)的认

知主体同样可以获得相关知识和真信念;另一方

面,我们要在理论上刻画区分相关理智德性尚在

发展中的认知主体与理智德性得以充分发展健全

的认知主体之间的重大认知差异。为了达成上述

二重理论目标,扎格泽博斯基指出,(定义 AAIV)

当中的“一个具有[理智]德性 A 的人在给定情况

下将会(would)(很可能去)做的[事情]”这一

子句采取的是虚拟语气(subjunctive);换言之,对

于那些尚未具备充分健全的理智德性的认知主体

而言,其认知过程需要满足某种反事实条件句的

分析,而相关的反事实场景的设定是依赖于相关

理智德性得以充分健全发展的认知主体的。扎格

泽博斯基认为,相关反事实场景的设定必须满足

如下的条件

[理智]德性 V 的行动要求相关认知主体

具有 V 的驱动组分,而相关认知主体基石是

并不现实地具备 V,她 / 他依旧是按照在给

定情况下具备 V 的人将会(would)或者将可

能会(might)做的[事情]的方式来行动的。

([21],p.276)

很明显地,上述条件当中的关键要素是相关

理智德性的驱动组分,这一驱动组分将会使得相

关认知主体(不论其是否已经现实地具备相关认

知德性)促发对于真信念和知识的追求。因此,

具备相关理智德性的驱动组分将保证尚未真实具

备相关理智德性的认知主体同样可以获得有关的

知识和真信念,当然,因为其尚未真正具备相关

理智德性,该认知主体所获得的知识与信念是低

等级的(low-grade),而那些真实具备相关理智德

性的认知主体所持有的知识和真信念则是高等级

的(high-grade)。那么,进一步的问题便是,假

如一名认知主体不具备相关理智德性的驱动性组

分(或者在认知上是被不当驱动的),该认知主体

就是否就不可能具有相关真信念或知识呢?

扎格泽博斯基通过对一系列的案例的考察来

回应上述的问题挑战([21],pp.312-316)。我们

在这里仅选取其中的一个案例来为代表。扎格泽

博斯基设想了一位从事医药研究的高校研究人员,

他认真执行相关研究规范和实验操作流程,严格

审核相关实验数据,等等。他因而形成了相关医

药研究方面的真信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

仅仅考察这位研究人员的行为本身的话,我们发

现他的行为是严格模拟那些具备理智德性的认知

主体的相关行为的;但是,如果我们转而考察其驱

动或者动机组分的话,我们却发现这位研究人员

的动机并非是为了探求更多的相关真理,而仅仅

是希望在医药研究领域获得巨大的声望进而攫取

更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说这位研究人

员的相关真信念由于不具备理智德性的恰当的驱

动性组分而不构成知识吗?在扎格泽博斯基看来,

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这位研究人员对于声望和利益

的渴求并没有干扰其相关研究行为的正当性;换

言之,这位研究人员并未出于博取名利的动机而

产生伪造或者歪曲相关研究数据等不当认知行为。

其次,该研究人员其实是展现了更为具体的、更

为特定的好的理智德性,例如:严谨、认真、坚韧、

彻底、勤奋,等等。基于上述的观察,我们可以

断言,案例当中的研究人员其实是具备相关知识

的,但是,其原因并非是出于那种一般性的对于

真理的热爱和追求的这种驱动性组分,而是那些

更为具体的、更为特定的理智德性当中所包含的

特定的(particular)驱动组分导致这位科研人员具

备了有关的知识([21],pp.318)。正是在这一意

义上,扎格泽博斯基认为,上述关于研究人员的

案例并不构成对她自己所持有的德性知识论立场

的实质挑战。

在把握和理解了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

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案之后,我们接下来将讨论

这一理论立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和挑战。

三、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德性定义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理论在直觉

判断上似乎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的、非德性路线

的知识论理论所面对的理论困境与挑战,但是,

一旦对(定义 AAIV)当中的反事实子句进行严格

分析的话,我们将会发现,在既有的关于反事实

条件句分析手段的运用框架下,扎格泽博斯基的

德性知识论主张并不会比那些非德性传统的知识

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

Page 10: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28

论主张(例如,可靠主义、安全信念理论,等等)

具有更大的理论优势。在此需要特别澄清的是,

笔者对于扎格泽博斯基所提出的(定义 AAIV)当

中的反事实子句的担忧与批评,并不同于科万维

克对于反事实条件句的标准语义学分析不能很好

地适用于知识论一般理论刻画的担忧。笔者在此

所提出的意见主要是指出扎格泽博斯基理论所独

有的问题,而科万维克提出的则是一种涉及知识

本质刻画方面的更为一般性的批评意见。([22],

pp.134-136)笔者接下来将借助反事实条件句分析

的手段,结合相关案例,指出扎格泽博斯基所强

调的理智德性的驱动性组分“处于对真理自身的

热爱”([22],p.318)并不能够扮演其设定的理论

角色,无法发挥其设定的理论功能。

我们首先不妨设想如下两种“极端”情形:

完全具备相关理智德性的认知主体是如何拥有知

识的情形,以及,完全不具备任何理智德性的认

知主体是如何不具有相关知识的情形。若把这两

种情形视作“光谱”的两极,我们将获得一个关

于认知主体的理智德性的(相对而言)具有连续

性变化特征的“光谱带”。我们需要在这一光谱带

上来考察相关的反事实场景的设定情况。就“完

全具备相关理智德性的认知主体”的这一极而

言,现实世界当中的完全具备相关理智德性的认

知主体的有关认知行为将完全相同于(或者,至

少是重大地相似于)我们所设想的邻近的可能世

界当中的理想的(ideal)德性认知主体的相关行

为,因此,现实世界当中的完全具备相关理智德

性的认知主体是拥有相关知识的。而在另一极,

当我们考察现实世界当中的完全不具备任何相关

理智德性的认知主体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这一

认知主体的相关行为将会完全不同于(或者,至

少是重大地相异于)邻近的可能世界当中的理想

的(ideal)德性认知主体的相关认知行为的。从

这一认知上极端不利的一极出发,相关的认知主

体将逐渐靠拢于理想的具有相关理智德性的认知

主体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将出现由处于非知识

(non-knowledge)状态的主体向知识状态认知主体

的转化。特别关键是,这一转化所对应的状态不

可与扎格泽博斯基所讨论的“低等级的知识”与

“高等级的知识”之间的区分造成混淆。扎格泽博

斯基所讨论的是进入知识状态之后,具有知识的

认知主体之间在知识状态之间的等级差异,而我

们在认知光谱带上目前所关心的是知识有无的问

题。虽然我们可以承认在这一认知光谱带上的认

知主体的知识有无的状态不是一种截然分判的界

限状态,很可能会出现临界情形或者模糊(vague)

地带,但是,这种情况决不意味着知识的有无是

一个不重要的转化。而对于这种转化的出现则是

依赖于现实世界当中的认知主体的相关认知行为

与邻近可能世界当中理想的德性认知主体的相关

行为的“相似 / 差异”程度来决定的。这时,相关

认知行为的现象的相似性(phenomenal similarity)

或者相关认知行为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法则的相似

性(nomological similarity)则在相关判断当中起

实质的判定作用,而认知主体的驱动性(心理)

组分和动机则相对而言处于从属的或次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在相关反事实场景中,对相关认知行

为的现象描述或法则描述将在区分非知识与知识

上更为突显,一旦这种分析模式占据主导机制,

我们将发现,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论理论将

被转化为非德性传统的模态(modality)可靠主义

理论的一种变体,不再具备理论特色,相关理智

德性的刻画仅仅反映的是术语选择上的偏好而已。

这种结果显然是扎格泽博斯基所不能接受的,但

是,在其德性知识论理论系统内部,并没有提供

一种相异于既有传统下反事实条件句分析的方法

论模式,这无疑削弱了扎格泽博斯基的德性知识

论理论的吸引力。

一旦将上述思考应用于扎格泽博斯基的医药

研究人员的案例,我们还会发现更为严峻的问题。

按照扎格泽博斯基本人的主张,她认为可靠主义

的理论将会判定案例当中的研究人员由于不当

的动机需求进而导致其不具备相关医药知识,因

为该研究人员“最终将会因其追求名利的欲望而

按照他人希望听到的内容来表达意见,为了得以

在权威杂志发表论文进而出名而不择手段,其信

念形成的过程也将会相异于那些真正热爱真理的

人”。([21],p.315)如果扎格泽博斯基本人是严

肃对待自己的上述表述的话,她显然是认为案例

中的研究人员仅仅是暂时性地按照理智德性的方

式来行事的,研究人员追求名利的动机最终会将

其导向歧路,从而终止其知识状态。而扎格泽博

斯基认为,自己的德性知识论理论所提供的细致

《自然辩证法通讯》 第 40 卷 第 2 期(2018 年 2 月): 24-30

Page 11: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29

分析可以区分出“特定(理智)德性的驱动性组分”

(motivational component of particular virtue)与“隐

秘的动机”(ulterior motive),进而可以给出(看

上去?)不同于可靠主义的诊断。扎格泽博斯分

析道: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是[研究人员]是否

实施了[理智]德性的行为。我认为,答案应

该是“是的”,只要实施[理智]德性的行为

的驱动性条件并不排除其对于持有[理智]德

性动机的二阶意义上隐秘的动机。这样一来,

由于[研究人员]由于满足了知识的其他条件,

进而拥有了知识。因此,医药研究者并不是

在我们直觉上拥有相关知识却不满足[我的理

论当中的]定义的认知主体。([21],p.318)

虽然扎格泽博斯基本人力图展示自己的理论

立场在相关案例的分析上要远远优于可靠主义,

但是,在上述论断中,最为关键的限定是“只要

实施[理智]德性的行为的驱动性条件并不排除其

对于持有[理智]德性动机的二阶意义上隐秘的动

机”这一子句,这句话不过是说研究人员追求名

利的欲望如果不会强大到干扰其正当科研认知行

动的情况下,医药研究者就是具有知识的。而在

此种情况下,可靠主义同样可以断定研究人员是

拥有相关知识的,因为其所实施的信念形成过程、

方法等等并未被扭曲或者干扰,所以,相关过程

依旧是对于相关信念为真是由助益的(conducive)。

而一旦其追求名利的动机压倒理智德性的驱动要

素的话,这位研究人员的科研认知行为将出现偏

差和扭曲,而此时其信念形成过程也就不再可靠

了,这时,扎格泽博斯基与可靠主义者都会认为

该科研人员不再具有相关知识。由此可见,虽然

扎格泽博斯基在描述层面引入了更为复杂的术语

区分,但是在实际问题的判定上,其理论与可靠

主义之间并不存在着实质的重大区别。扎格泽博

斯基在这里引入的关于“特定(理智)德性的驱

动性组分”与“隐秘的动机”之间的区分,如果

不是特例性的(ad hoc)的处理方案的话,其理论

上所反映出的所谓的相关细节更多是反映在描述

认知主体心理层面差异的细致程度上,却并非是

反映相关目标信念是否为真的认知维度(epistemic dimension)的刻画;因此,扎格泽博斯基的理论

作为知识论理论(而非心理理论)并不更优于可

靠主义的理论主张。

如果上述的分析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笔者

已经成功指出,扎格泽博斯基的理论实与可靠主

义的理论差异并没有知识论层面的实质区别,理

智德性当中的驱动性组分在相关反事实分析当中

并没有成功地扮演其设定的角色,并没有实现其

知识论层面的理论功用。

四、简要结论

如果笔者在此做出的相关观察和分析是准确

的话,扎格泽博斯基所持有的理智德性的驱动性

组分这一主张与其采取的(未加进一步限定和分

析的)反事实分析子句之间存在着理论张力,这

一理论张力将会迫使扎格泽博斯基在把自己的理

论主张进行反事实分析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演

化成为非德性传统的可靠主义立场的一个理论变

种,进而丧失其独有的理论魅力。扎格泽博斯基

如果希望彻底贯彻其德性知识论理论特色的话,

将不得不提出一种异于当前知识论领域通用的反

事实分析方法,而这一理论要求并不是轻易得以

满足的,其相关理论负担也会较为严重地影响扎

格泽博斯基实际的理论架构。

[参 考 文 献]

[1]Gettier, E. L.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J].

Analysis, 1963, 23(6): 121-123.

[2]Kaplan, M. 'It's Not What You Know that Counts'[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5, 82(7): 350-363.

[3]Kvanivig, J. L. The Value of 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3-117.

[4]Zagzebski , L. T. 'The Inescapabi l i ty of Get t ier

Problems'[A], Sosa, E., Kim, J., Fantl, J., McGrath,

M. (Eds) Epistemology: An Anthology[C], 2nd edition,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8, 207-212.

[5]Pritchard, D.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M].

3r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 Ltd., 2014,

23-26.

[6]Williams, M. 'Inference, Justifi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8, 75(5):

249-263.

[7]Conee, E. 'Why Solve the Gettier Problem?'[A], Austin, D.

S. (Ed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 Defense by Example[C],

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

Page 12: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 自然瓣湿法通讯(月刊)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Bimonthly) 第40卷第2期(总第234期) Vol. 40, No.2 (Serial No.234)

30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55-58.

[8]Harman, G. H. 'Using Intuitions about Knowledge to

Study Reasoning: A Reply to Williams'[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8, 75(8): 433-438.

[9]Lehrer, K. 'Knowledge, Truth and Evidence'[J]. Analysis,

1965, 25(5): 168-175.

[10]Goldman, A. I . 'Discrimination and Perceptual

Knowledge'[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6, 73(20):

771-791.

[11]Heathcote, A. 'Truthmaking and the Gettier Problem'[A],

H e t h e r i n g t o n , S . ( E d s ) A s p e c t s o f K n o w i n g :

Epistemological Essays[C], Amsterdam: Elsevier Ltd.,

2006, 151-167.

[12]Lehrer, K., Paxson, T. 'Knowledge: Undefeated Justified

True Belief'[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69, 66(8):

225-237.

[13]Harman, G. H. Thought[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143-144.

[14]Heathcote, A. 'Gettier and the Stopped Clock'[J].

Analysis, 2012, 72, (2): 309-314.

[15]Clark, M. 'Knowledge and Grounds: A Comment on Mr.

Gettier’s Paper'[J]. Analysis, 1963, 24(2): 46-48.

[16]Goldman, A. I. 'A Causal Theory of Knowing'[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67, 64(12): 357-372.

[17]Jacquette, D. 'Is Nondefectively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J]. Ratio, 1996, 9(3): 115-127.

[18]李麒麟 . 成真项理论足以解决盖梯尔问题吗:一种从

时间表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2015, (2): 49-66

[19]Shope, R. K. The Analysis of Knowing. A Decade of

Research[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20]Jenkins, J. I., Steup, M.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A],

Zalta, E. N. (Ed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C],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4/entries/

knowledge-analysis.

[21]Zagzebski, L. T. Virtues of the Mind: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Virtue and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Kvanivig, J. L. The Value of 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3-117.

[23]Zagzebski, L. T. On Epistemology[M]. Belmont:

Wadswoth, Cengage Learning, 2009, 71-75.

[24]Zagzebski, L. T. Epistemic Authority: A Theory of Trust,

Authority and Autonomy in Belief[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5-51.

[责任编辑 王巍 徐竹]

《自然辩证法通讯》 第 40 卷 第 2 期(2018 年 2 月): 24-30

•学术信息•

哲学家梁存秀逝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存秀先生于 2018 年 1 月 15 日清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 87 岁。

梁存秀先生是我国著名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家与翻译家,1931 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1951 年,考入北

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哲学译丛》

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的编辑工作。1986 年,组织中文版《费希特著作选集》五卷本的翻译和出版,

领导团队历时十五年完成了 250 万字的翻译。2005 年,开始组织《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和出版,现已出版

第 6 卷《耶拿体系草稿(1)》、第 7 卷《讲演手稿 I(1816-1831)》、第 10 卷《纽伦堡高级中学哲学教程与讲话》、

第 17 卷《宗教哲学手稿》、第 27 卷•第 1 分册《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2018 年 1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