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文章发表,也更多一点文化文学 为主题由公...

1
16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编辑 曹雪 文苑茶坊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605 东北风 吉林省作家协会 《吉林日报 · 东北风》周刊 转眼,我们在网络时代生活20年了,也从怪异新奇 到熟悉利用,逐渐适应了网络化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 是人们开始理性地面对网络了。 最近,先锋派作家陈村,现任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 长,在接受邵燕君“网络文学二十年”专题访谈时,从多年 参与网络文学的经验出发,客观地阐述了自己对网络文 学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首先,陈村肯定了网络文学优长的一面:“实际上网 络文学从一开始就走在不一样的路上了,他不是我想的 那种能出现另类的、实验性内容的写作,而是以抓取最多 的观众为目标的写作。我们现在讨论的有几千年历史的 文学,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可能是少数人知道的,而网络以 自己的方式把文学推广到那么多人面前,让这些过去不 大看书的人也去关心文学了。”网络文学的突出特点是广 泛的群众性、通俗性与娱乐性。 其次,陈村依据亲身经历谈到了网络文学在发展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先锋的东西,网络上并没有出 现”“先锋实验远远不足,甚至还不如我所看到的 1985 年 的先锋性”“在文学创作中会有不安分的人,写出先锋的 东西”“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是不被鼓励的。网络上的东西 更迭太快了,很快被淹没。可能一个浪都没有,就下去 了”。陈村还对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做了比较,他坦言: “总体来说,我觉得网络文学没有超过传统文学,说得高 一点的,没有超过《红楼梦》,说得低一点,没有超过莫言 的作品。”他还谈到为什么一些网络上走红的作家,还要 出版纸媒书籍呢?“印书了之后就很骄傲,你看,我有书出 版,你没有。一个网络作家怎么可以以印书作为评价的 标准呢?这是不合理的,是倒退的行径。” 以上是陈村多年网络文学经验,分析20年来网络文 学的成败得失。当然,20年也许只是一个过渡期,但对 于整个网络文学的回顾,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借鉴和启示 作用的。 比如,从网络文学扩而大之,我们就会想到全球化, 就会想到当前这个科技全媒体大时代,文学的所谓“新路 向”到底在哪里?面对如此庞杂的“新”问题,一些学者专 家高论滔滔极力渲染“唯新主义”,声言“对古老的经典也 要重新审视了”!好像网络文学一出现,传统文学都要重 来似的! 面对复杂的现实,我们有必要慢一拍,退一步,冷 静思考。只要我们回顾数千年历史,类似网络多媒体 这般信息传播工具的变化和革新,不是多去了吗?例 如,印刷术代替竹简和帛书,电话电报收音机代替书信 和驿站……这些工具和器物的不断革命,当时都是影 响极其重大的事件。当代网络多媒体和新科技,也同 样是工具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出版与阅 读的丰富与完善,但它决然不会轻易打破几千年文学 运作自身形成的客观规律。相反,我们已经看到,把网 络的副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的人却会名噪一时,粉丝 云集,唬一唬少不更事的年轻人。 这说明,多媒体也好新科技也好,它们也就是作家 创作运用的工具而已,至于你会写出何等水平的作品, 对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关键要 看你那个时代的人文条件和环境如何?你本人的质素 和条件如何?这两者缺一不可。最近,中国出版公司 副总裁、著名出版人潘凯雄对记者说:“遗憾的是,现在 一讲网络文学就是数量和财富,一年诞生了多少个千 万元、百万元收入的‘大神’,这些数据的确可观,进而 就依据这些数据断言我们的网络文学取得了如何巨大 的成就。可从常识角度看,这些和文学自身写作有关 吗?拿这些作为衡量文学成就的标准,除了暴露自己 的无知还能说明什么呢?” 总之,作为工具的多媒体网络和高科技,就其属性来 说,可成事也可败事,关键就看人类怎样运用它、驾驭它。 回过头来,再看看近些年我们身边与文学关系比较 密切的网络现象,一个是博客,一个是微信群。 网络时代伊始,最先出现的是天南海北的博客,极大 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记得有 两年我常上作家郝炜的博客,他两三天就挂出一篇散文 来,写得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亲切新鲜,一 团诗意。不久,他把这些散文编为一本书《酿葡萄酒的心 情》,并且起个名堂叫“微散文”,一炮打响。 博客地盘越来越大,从网络逐渐扩大到报刊纸媒上, 从南方到北方上百种报刊纸媒开办了博客。吉林市的 《江城晚报》在 2012 年 3 月 13 日《博客看吧》正式创刊,直 到现在越来越红火,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近两 年读者自愿建立了微信群,讨论写作事宜,还有位作者连 年购买当天的晚报,把拍下的《博客看吧》照片挂在微信 群里。听说《看吧》文选也即将出版了。让更多的民众参 与写作、普及文学,也是好事。 继博客之后,近几年红火起来的是微信群。如果说 博客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文章发表,也更多一点文化文学 气息的话;微信群可就自由、随意、散漫多了。同学群,姓 氏群,同乡群,太极群,唱歌群,几个人的好友群等等,像 生活本身一样庞杂,但更多了烟火气和世俗气。 从名目上看,微信上也有不少文学群或“作家群”。 网络时代,由于信息发达,表达自由随意,给文学的交流 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混乱。诸多的文 学群,人数太多,难免鱼龙混杂。浮夸风、谬赞风盛极一 时,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使得微信文坛有如杂耍般热 闹。但是,热闹绝不等于繁荣,更不能很好地达到文学交 流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吉林市龙潭区作家协会组建的龙潭文学沙龙微信 群,偏安于龙潭山一隅,北岸临风,坚守自己的文学阵 地。他们在组织的沙龙活动中,坚决摒弃文坛的浮夸风, 老实写作,平等交流,不谬赞,不奉承,不恭维,不护短,踏 踏实实地开展文学交流和创作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创 作和交流的氛围。沙龙群共有四十多人,他们不求其大, 务求其精,除了几位特邀的编辑和顾问,大部分都是来自 本土的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作家诗人,有比较成熟的写作 者,也有刚刚上路的新手。有职员、工人、市民,还有一些 村镇的农民,大家一律平等写作,互相鼓励,互相“批 判”。正是这样坦诚相见地学习讨论,让大家受益匪浅。 其实每一次讨论交流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心无芥 蒂,非常珍惜和重视这样的文学交流活动,久而久之,形 成了一种非常具有亲和力和开放自主的文学新风气。 沙龙群活动的灵活性随意性,更便于激发大家创作热 情。群里根据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布置群课作业,应季写 作。同时根据需要,随时加开不同内容的群课作业。有一 次,笔者在群里转发了作家陈晓雷的一篇散文《大地的童 谣之野菜谣》,群里马上有了共鸣,唤起了人们对野菜的亲 切回忆,而这回忆多半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关。于是群 主当即倡议,写一篇和自己有关的一种野菜的群课作 业,大家纷纷响应,几天时间,就收到了二十多篇有 关野菜的作业,连老作家宋虹也参与了这次作 业。最后这些作业以“那些长在大地上的星星” 为主题由公众号推出,其中的很多作品被报纸杂志等刊 物选用。他们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并向外推介群 员的优秀作品,并且还开设文学评论、作品赏析、专 题写作等栏目。他们倡导写作自由,体裁广泛,诗 歌、散文、小说均可。这里给初学者搭建平台,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作的热情和信心,也培 养了一支良好的文学创作队伍,同时也给文 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说心里话,这是 笔者在微信文学圈里见到的少有的最 干净最干正事最民主的文学交流 群。因此在这里,意在让更多的微 信群积蓄更多的正能量。 我相信,会有一天,我国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互融 合渗透,取长补短,作家们 投入到历史转型期艰苦 卓绝的生活实践中 去,秉承自由之精 神、独立之意志, 放眼古今和世 界,会创造出 华语文学新 的经典、 新的高 峰! 从网络文学说起 □桑永海 作家赵欣是近几年吉林省小说创作领域里出现的 一匹黑马,其作品大多反映普通人甚至是小人物的工 作、生活和爱情等。其短篇小说字数不多,内涵体量 却很大,在有限的篇幅里,作家巧妙地展现出时代的 特征、社会的热点、生存的艰辛与人生的困顿……最难 能可贵的是在一人一事的琐碎叙事中能准确刻画人物 内心细微的变化、矛盾心理、困惑无奈、欢然欣喜,由 浅入深,一点点地突出人性的复杂,从而塑造出一个 个真实、立体的人。《我的朋友叫橙子》就是最具代表 性的一部作品。 《我的朋友叫橙子》,讲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的故 事。主人公是很难用“好”“坏”来评定的男性形象:他失 掉工作,中年鳏居,以写故事为生,在空虚寂寞中过着死 水微澜的生活。偶然遇见一只松狮犬,对他一见如故, 男主人公给狗起名“橙子”,两者很快成为挚友,但是在 橙子的主人破产以后想把狗送给他养的时候,他却最后 放弃领养橙子。从题目看,似是写了一条叫橙子的狗, 但实际上主人公与橙子相遇、相识、相处的过程是人和 狗本性的一场相互映照,在真实的生活镜像中凸显了复 杂多变的人物内心,折射出丰富微妙的人性内涵。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并未让橙子直接出场,而是通 过一些琐事展现男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他是 一个守旧的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自我封闭环境中的人, 他常忽视外界变化,女儿曾责怪他春天来了都不知道开 窗子通风换气。生活中除了女儿偶尔回来看看他,他跟 亲戚朋友都没有来往。虽然他也渴望有个伴侣,认为 “两个人吃饭总比一个人有意思”,但他与几个女友相处 都是有“贼心”无“贼胆”:女友黄女士一说将来要他给孩 子帮忙结婚、找工作,他立马警觉,并无下文;鲁女士主 动进入他的生活,他又对原有生活秩序被打乱而感到不 适甚至是厌烦,交往几次也断然结束了。他还是一个特 别怕麻烦的人:游泳嫌清洗泳具麻烦,找对象谈恋爱怕 两个人生活麻烦。凡事一旦遇到一点阻力或者麻烦他 就会选择逃避、放弃,比如锻炼身体,因为一起游泳的老 杨躲避他,他的动力就耗尽了。 从主人公第一次遇到橙子,橙子就对他一见如 故,表现出对主人公的热情、真诚、欢喜,“它竟然欢 快地摇起了尾巴”,当主人吆喝了一声,“它就垂下尾 巴,跟着主人走了,走了一段路,又回头看了一眼。” 以至每次见到橙子,它前爪搭在矮墙上往外探身,尾 巴车轮一般摇动着,望着主人公,嘴里发出嘤嘤的声 音,有时候还特别亲近的舔着主人公的脖子和脸,即 便是有一次因为女友鲁女士嫌狗脏不让男主人公接 近橙子,它也不计前嫌,再相见时依然和男人亲热如 故“橙子频频把一只爪子搭在我手掌里,似在安慰我 说,无所谓的”。 突然进入到他生活的这只狗暂时成了他生活的一 部分。然而,这段友谊中相对于橙子的单纯与执着,男 主人公在与狗交往的过程中,态度却是复杂多变的,这 种人狗友谊带来的快乐也是非常短暂的。第一次见到 橙子对他十分热情,他感到惊讶却不敢靠近;第二次见 面,发现狗认识他,惊喜万分,想触摸它,又急忙缩回。 和橙子始终如一的坦诚与敞开相比,他的内心却一直充 满了戒备和猜疑,怕狗认错人,怕狗对谁都热情,最主要 的是怕狗咬他;第三次见到橙子才开始小心翼翼地碰了 碰橙子,后来看见橙子对保安不友好,他又吓得三四天 都没敢摸橙子;而当女友表示不喜欢狗时,他竟然从橙 子身边走过而没有看望橙子。虽然每天与橙子见面是 件快乐的事儿,但这种交往的幸福感是来自他不需要负 任何责任的前提下的,所以,后来想要领养橙子的他,在 网上查到养狗会有很多麻烦时,本性所致他又毫不犹豫 地选择了逃避。他性格核心和人性本质的自私,使他很 快就选择了放弃领养橙子,而当他狠心按下手机关机 键,不再接听橙子主人的电话的瞬间,无疑又把自己关 进封闭的状态。 在人狗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狗一直表现出 狗的单纯本性对朋友热情、忠诚、温和、友好、执 着。但是人在很多时候就不稳定了,男主人公的自私、 懦弱、冷漠、不想对他人负责任、不想给自己添麻烦的本 性和心理,在狗面前展露得清清楚楚,与天性纯良的狗 恰恰形成刺目的对比。但小说到此并未结束,因为作家 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没有仅仅停留在描写一个自私 的男人的层面上,在文中很多细节上我们还可以看出, 主人公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尤其是对待橙子上,比如他 每天都去看橙子,跟狗对话,给狗食物。 甚至第一次橙子的主人说要把狗送给他时, 冲动之下,他也是满心欢喜地要接纳橙子的; 他放弃领养橙子后,看到橙子主人家房子卖掉, 而橙子也不知去向时,他“内心里什么东西回落下 来,又觉得隐隐的愧疚”,他“脑子似被抽空,茫然中残 存着那么一丝丝痛感”。这些细节从另一个层面又丰满 了这个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小说结 尾写道他听到门外有响动,虽然没看到人,但他还是开 了门,橙子如一道闪电扑了进来,带着友谊和希望,这闪 电照亮男主人公波澜不惊的生活,也击中他麻木冷漠的 心,接纳的大门在小说末尾最终还是被人自己打开。人 最终“没有放过人性的光亮,也未曾放弃过对人间正道 的指认和对爱与暖的期许。”(董小语《俯拾芸芸众生的 精神标本》)作者巧妙地在此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评价 与呼喊:人的自私、利己、冷酷是人类最危险的敌人,是 人把自己封闭、孤立的根源,要突破这种困境还需要人 自我的反思与接纳,而橙子在小说里也不只是以一只狗 的身份存在,它还是一面镜子,在与人的交往中映射出 人性和灵魂的复杂与真实,同时它也以自己的赤诚唤醒 人性之光的破云出雾。如果可以过度解读作品的话,我 们更希望橙子这个名字是“诚子”的谐音,是赤诚之子, 是单纯、忠厚、执着的化身。这面唤醒人们赤诚之心的 镜子,这道照亮人心的闪电,它值得男主人公自豪地说 “我,有朋友,我的朋友叫橙子!” 如果细读小说,你会发现《我的朋友叫橙子》确实 是一篇经得起推敲的佳作,一方面在内容上作家用琐 碎的事件客观展现了现实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写出了 现实生活的本真形态;另一方面,塑造的人物也很真 实、很接地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像小说男主 人公这样让人爱不上恨不起的小人物存。小说男主 人公虽不是显著的个体,但他身上具有很多普通大众 具有的 特征,作家 以见微知著 的方式,展现生 活中真实的人,从 男主人公身上我们 不难看出作家想要揭 示人的自私、懦弱、缺少 担当的勇气是今天这个社 会很多人,身处孤独,难有朋 友的根源之一。正如董小语在 《俯拾芸芸众生的精神标本》中 说:“作家似乎正是想通过这样一 群普通人的群像,呈现一个时代小人 物的喜怒哀乐,并且不经意间零星向你 透露一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和人性断面。” 《我 的 朋 友 叫 橙 子》中 的 这 种 深 入 揭 示 无 疑 会触发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进行反思,对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修正,这也正是这篇小说 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人性意蕴的解读 —关于《我的朋友叫橙子》 □刘丽凤 在《资治通鉴》 中,有个一衣之德的 故事,事不算大,但蕴 涵其中的意义值得玩 味。 东汉顺帝时期, 胶东国相吴祐为政崇 尚仁爱简约,在才能 和政绩方面都比较出 色,以至于老百姓都 不忍心欺骗他。曾经 有一位乡啬夫,名叫 孙性,用私自敛取百 姓的钱买了衣服送给 父亲,他的父亲非常 气愤,说:“有这样好 的国相,怎么可以忍 心欺骗他?”催促他 回去认罪。孙性又 惭愧又害怕,拿着衣 服到官府自首。吴 祐屏退左右,询问其 中的缘故,孙性就把 父亲所说的话告诉 了吴祐。吴祐安慰 他说:“你为了父亲 才做了错事,承受了 贪污的恶名。”他命孙 性回家向父亲道谢, 并把衣服赠给了孙性 的父亲。 常言说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一件 衣服的公案,闪现出三个相关人物精神世界中 各自具有的亮点。 首先,吴祐以自身作为带动了社会的清廉 风气。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出身于官宦 世家,因孝廉被举荐担任官职。吴祐为人处世 敦厚质朴,正直无私,廉洁勤政,世人评价吴祐 “有知人之明”“义干刚烈”“政唯仁简,以身率 物。”孙性的父亲以不能够欺骗、辱没吴祐来批 评儿子,也足以见得吴祐的声望影响之深。 在处理孙性买衣这件事上,应该说吴祐做 得比较妥当。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指出孙性已经 染了“污秽之名”,一方面从人情的角度理解了 孙性的“以亲故”,最后肯定孙性知错能改的 “仁”,并且把衣服赠给了孙性的父亲,以表达了 对这位百姓的尊重和感谢。吴祐的处置,明辨 是非,没有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既客观,又辩证, 说得通理,包含着情,塑造了一个正直、明智、亲 民的封建社会父母官形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孙性身上,我们看 到并欣赏他孝心的一面;如果说为了亲情而从 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铸成了错误,那么他在父 亲的训斥下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且勇于改正, 也是难能可贵的。 孙性的父亲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老百姓, 但他的精神境界并不低下。面对儿子拿来的新 衣服非但没有喜形于色,反而勃然大怒,指出儿 子的错误,责令其改正,坚决不给孙性下不为例 的机会。孙性父亲的淳朴、大义,一扫人们心目 中“小人物”容易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小便 宜的低俗印象。 一件衣服的风波,彰显了一衣之德。 一衣之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其实,吴祐身为两千石官员,相当于如 今的高级干部;孙性任职乡啬夫,属于基 层小吏;而孙性的父亲,是普通的社会 一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会有人充 当吴祐、孙性以及孙性父亲的社会 角色。吴祐为官清正、贤明、仁 爱的操守,孙性孝顺和知错能 改的品德,孙性父亲坦诚、 明理、大义的行为,永远 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留得枯荷听雨声 依凝 作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Nov-2019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6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编辑 曹雪文苑茶坊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605

东北风

吉 林 省 作 家 协 会《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

转眼,我们在网络时代生活20年了,也从怪异新奇

到熟悉利用,逐渐适应了网络化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

是人们开始理性地面对网络了。

最近,先锋派作家陈村,现任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

长,在接受邵燕君“网络文学二十年”专题访谈时,从多年

参与网络文学的经验出发,客观地阐述了自己对网络文

学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首先,陈村肯定了网络文学优长的一面:“实际上网

络文学从一开始就走在不一样的路上了,他不是我想的

那种能出现另类的、实验性内容的写作,而是以抓取最多

的观众为目标的写作。我们现在讨论的有几千年历史的

文学,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可能是少数人知道的,而网络以

自己的方式把文学推广到那么多人面前,让这些过去不

大看书的人也去关心文学了。”网络文学的突出特点是广

泛的群众性、通俗性与娱乐性。

其次,陈村依据亲身经历谈到了网络文学在发展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先锋的东西,网络上并没有出

现”“先锋实验远远不足,甚至还不如我所看到的1985年

的先锋性”“在文学创作中会有不安分的人,写出先锋的

东西”“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是不被鼓励的。网络上的东西

更迭太快了,很快被淹没。可能一个浪都没有,就下去

了”。陈村还对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做了比较,他坦言:

“总体来说,我觉得网络文学没有超过传统文学,说得高

一点的,没有超过《红楼梦》,说得低一点,没有超过莫言

的作品。”他还谈到为什么一些网络上走红的作家,还要

出版纸媒书籍呢?“印书了之后就很骄傲,你看,我有书出

版,你没有。一个网络作家怎么可以以印书作为评价的

标准呢?这是不合理的,是倒退的行径。”

以上是陈村多年网络文学经验,分析20年来网络文

学的成败得失。当然,20年也许只是一个过渡期,但对

于整个网络文学的回顾,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借鉴和启示

作用的。

比如,从网络文学扩而大之,我们就会想到全球化,

就会想到当前这个科技全媒体大时代,文学的所谓“新路

向”到底在哪里?面对如此庞杂的“新”问题,一些学者专

家高论滔滔极力渲染“唯新主义”,声言“对古老的经典也

要重新审视了”!好像网络文学一出现,传统文学都要重

来似的!

面对复杂的现实,我们有必要慢一拍,退一步,冷

静思考。只要我们回顾数千年历史,类似网络多媒体

这般信息传播工具的变化和革新,不是多去了吗?例

如,印刷术代替竹简和帛书,电话电报收音机代替书信

和驿站……这些工具和器物的不断革命,当时都是影

响极其重大的事件。当代网络多媒体和新科技,也同

样是工具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出版与阅

读的丰富与完善,但它决然不会轻易打破几千年文学

运作自身形成的客观规律。相反,我们已经看到,把网

络的副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的人却会名噪一时,粉丝

云集,唬一唬少不更事的年轻人。

这说明,多媒体也好新科技也好,它们也就是作家

创作运用的工具而已,至于你会写出何等水平的作品,

对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关键要

看你那个时代的人文条件和环境如何?你本人的质素

和条件如何?这两者缺一不可。最近,中国出版公司

副总裁、著名出版人潘凯雄对记者说:“遗憾的是,现在

一讲网络文学就是数量和财富,一年诞生了多少个千

万元、百万元收入的‘大神’,这些数据的确可观,进而

就依据这些数据断言我们的网络文学取得了如何巨大

的成就。可从常识角度看,这些和文学自身写作有关

吗?拿这些作为衡量文学成就的标准,除了暴露自己

的无知还能说明什么呢?”

总之,作为工具的多媒体网络和高科技,就其属性来

说,可成事也可败事,关键就看人类怎样运用它、驾驭它。

回过头来,再看看近些年我们身边与文学关系比较

密切的网络现象,一个是博客,一个是微信群。

网络时代伊始,最先出现的是天南海北的博客,极大

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记得有

两年我常上作家郝炜的博客,他两三天就挂出一篇散文

来,写得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亲切新鲜,一

团诗意。不久,他把这些散文编为一本书《酿葡萄酒的心

情》,并且起个名堂叫“微散文”,一炮打响。

博客地盘越来越大,从网络逐渐扩大到报刊纸媒上,

从南方到北方上百种报刊纸媒开办了博客。吉林市的

《江城晚报》在2012年3月13日《博客看吧》正式创刊,直

到现在越来越红火,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近两

年读者自愿建立了微信群,讨论写作事宜,还有位作者连

年购买当天的晚报,把拍下的《博客看吧》照片挂在微信

群里。听说《看吧》文选也即将出版了。让更多的民众参

与写作、普及文学,也是好事。

继博客之后,近几年红火起来的是微信群。如果说

博客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文章发表,也更多一点文化文学

气息的话;微信群可就自由、随意、散漫多了。同学群,姓

氏群,同乡群,太极群,唱歌群,几个人的好友群等等,像

生活本身一样庞杂,但更多了烟火气和世俗气。

从名目上看,微信上也有不少文学群或“作家群”。

网络时代,由于信息发达,表达自由随意,给文学的交流

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混乱。诸多的文

学群,人数太多,难免鱼龙混杂。浮夸风、谬赞风盛极一

时,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使得微信文坛有如杂耍般热

闹。但是,热闹绝不等于繁荣,更不能很好地达到文学交

流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吉林市龙潭区作家协会组建的龙潭文学沙龙微信

群,偏安于龙潭山一隅,北岸临风,坚守自己的文学阵

地。他们在组织的沙龙活动中,坚决摒弃文坛的浮夸风,

老实写作,平等交流,不谬赞,不奉承,不恭维,不护短,踏

踏实实地开展文学交流和创作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创

作和交流的氛围。沙龙群共有四十多人,他们不求其大,

务求其精,除了几位特邀的编辑和顾问,大部分都是来自

本土的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作家诗人,有比较成熟的写作

者,也有刚刚上路的新手。有职员、工人、市民,还有一些

村镇的农民,大家一律平等写作,互相鼓励,互相“批

判”。正是这样坦诚相见地学习讨论,让大家受益匪浅。

其实每一次讨论交流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心无芥

蒂,非常珍惜和重视这样的文学交流活动,久而久之,形

成了一种非常具有亲和力和开放自主的文学新风气。

沙龙群活动的灵活性随意性,更便于激发大家创作热

情。群里根据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布置群课作业,应季写

作。同时根据需要,随时加开不同内容的群课作业。有一

次,笔者在群里转发了作家陈晓雷的一篇散文《大地的童

谣之野菜谣》,群里马上有了共鸣,唤起了人们对野菜的亲

切回忆,而这回忆多半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关。于是群

主当即倡议,写一篇和自己有关的一种野菜的群课作

业,大家纷纷响应,几天时间,就收到了二十多篇有

关野菜的作业,连老作家宋虹也参与了这次作

业。最后这些作业以“那些长在大地上的星星”

为主题由公众号推出,其中的很多作品被报纸杂志等刊

物选用。他们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并向外推介群

员的优秀作品,并且还开设文学评论、作品赏析、专

题写作等栏目。他们倡导写作自由,体裁广泛,诗

歌、散文、小说均可。这里给初学者搭建平台,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作的热情和信心,也培

养了一支良好的文学创作队伍,同时也给文

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说心里话,这是

笔者在微信文学圈里见到的少有的最

干净最干正事最民主的文学交流

群。因此在这里,意在让更多的微

信群积蓄更多的正能量。

我相信,会有一天,我国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互融

合渗透,取长补短,作家们

投入到历史转型期艰苦

卓绝的生活实践中

去,秉承自由之精

神、独立之意志,

放眼古今和世

界,会创造出

华语文学新

的经典、

新的高

峰!

从网络文学说起□桑永海

作家赵欣是近几年吉林省小说创作领域里出现的

一匹黑马,其作品大多反映普通人甚至是小人物的工

作、生活和爱情等。其短篇小说字数不多,内涵体量

却很大,在有限的篇幅里,作家巧妙地展现出时代的

特征、社会的热点、生存的艰辛与人生的困顿……最难

能可贵的是在一人一事的琐碎叙事中能准确刻画人物

内心细微的变化、矛盾心理、困惑无奈、欢然欣喜,由

浅入深,一点点地突出人性的复杂,从而塑造出一个

个真实、立体的人。《我的朋友叫橙子》就是最具代表

性的一部作品。

《我的朋友叫橙子》,讲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的故

事。主人公是很难用“好”“坏”来评定的男性形象:他失

掉工作,中年鳏居,以写故事为生,在空虚寂寞中过着死

水微澜的生活。偶然遇见一只松狮犬,对他一见如故,

男主人公给狗起名“橙子”,两者很快成为挚友,但是在

橙子的主人破产以后想把狗送给他养的时候,他却最后

放弃领养橙子。从题目看,似是写了一条叫橙子的狗,

但实际上主人公与橙子相遇、相识、相处的过程是人和

狗本性的一场相互映照,在真实的生活镜像中凸显了复

杂多变的人物内心,折射出丰富微妙的人性内涵。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并未让橙子直接出场,而是通

过一些琐事展现男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他是

一个守旧的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自我封闭环境中的人,

他常忽视外界变化,女儿曾责怪他春天来了都不知道开

窗子通风换气。生活中除了女儿偶尔回来看看他,他跟

亲戚朋友都没有来往。虽然他也渴望有个伴侣,认为

“两个人吃饭总比一个人有意思”,但他与几个女友相处

都是有“贼心”无“贼胆”:女友黄女士一说将来要他给孩

子帮忙结婚、找工作,他立马警觉,并无下文;鲁女士主

动进入他的生活,他又对原有生活秩序被打乱而感到不

适甚至是厌烦,交往几次也断然结束了。他还是一个特

别怕麻烦的人:游泳嫌清洗泳具麻烦,找对象谈恋爱怕

两个人生活麻烦。凡事一旦遇到一点阻力或者麻烦他

就会选择逃避、放弃,比如锻炼身体,因为一起游泳的老

杨躲避他,他的动力就耗尽了。

从主人公第一次遇到橙子,橙子就对他一见如

故,表现出对主人公的热情、真诚、欢喜,“它竟然欢

快地摇起了尾巴”,当主人吆喝了一声,“它就垂下尾

巴,跟着主人走了,走了一段路,又回头看了一眼。”

以至每次见到橙子,它前爪搭在矮墙上往外探身,尾

巴车轮一般摇动着,望着主人公,嘴里发出嘤嘤的声

音,有时候还特别亲近的舔着主人公的脖子和脸,即

便是有一次因为女友鲁女士嫌狗脏不让男主人公接

近橙子,它也不计前嫌,再相见时依然和男人亲热如

故“橙子频频把一只爪子搭在我手掌里,似在安慰我

说,无所谓的”。

突然进入到他生活的这只狗暂时成了他生活的一

部分。然而,这段友谊中相对于橙子的单纯与执着,男

主人公在与狗交往的过程中,态度却是复杂多变的,这

种人狗友谊带来的快乐也是非常短暂的。第一次见到

橙子对他十分热情,他感到惊讶却不敢靠近;第二次见

面,发现狗认识他,惊喜万分,想触摸它,又急忙缩回。

和橙子始终如一的坦诚与敞开相比,他的内心却一直充

满了戒备和猜疑,怕狗认错人,怕狗对谁都热情,最主要

的是怕狗咬他;第三次见到橙子才开始小心翼翼地碰了

碰橙子,后来看见橙子对保安不友好,他又吓得三四天

都没敢摸橙子;而当女友表示不喜欢狗时,他竟然从橙

子身边走过而没有看望橙子。虽然每天与橙子见面是

件快乐的事儿,但这种交往的幸福感是来自他不需要负

任何责任的前提下的,所以,后来想要领养橙子的他,在

网上查到养狗会有很多麻烦时,本性所致他又毫不犹豫

地选择了逃避。他性格核心和人性本质的自私,使他很

快就选择了放弃领养橙子,而当他狠心按下手机关机

键,不再接听橙子主人的电话的瞬间,无疑又把自己关

进封闭的状态。

在人狗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狗一直表现出

狗的单纯本性——对朋友热情、忠诚、温和、友好、执

着。但是人在很多时候就不稳定了,男主人公的自私、

懦弱、冷漠、不想对他人负责任、不想给自己添麻烦的本

性和心理,在狗面前展露得清清楚楚,与天性纯良的狗

恰恰形成刺目的对比。但小说到此并未结束,因为作家

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没有仅仅停留在描写一个自私

的男人的层面上,在文中很多细节上我们还可以看出,

主人公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尤其是对待橙子上,比如他

每天都去看橙子,跟狗对话,给狗食物。

甚至第一次橙子的主人说要把狗送给他时,

冲动之下,他也是满心欢喜地要接纳橙子的;

他放弃领养橙子后,看到橙子主人家房子卖掉,

而橙子也不知去向时,他“内心里什么东西回落下

来,又觉得隐隐的愧疚”,他“脑子似被抽空,茫然中残

存着那么一丝丝痛感”。这些细节从另一个层面又丰满

了这个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小说结

尾写道他听到门外有响动,虽然没看到人,但他还是开

了门,橙子如一道闪电扑了进来,带着友谊和希望,这闪

电照亮男主人公波澜不惊的生活,也击中他麻木冷漠的

心,接纳的大门在小说末尾最终还是被人自己打开。人

最终“没有放过人性的光亮,也未曾放弃过对人间正道

的指认和对爱与暖的期许。”(董小语《俯拾芸芸众生的

精神标本》)作者巧妙地在此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评价

与呼喊:人的自私、利己、冷酷是人类最危险的敌人,是

人把自己封闭、孤立的根源,要突破这种困境还需要人

自我的反思与接纳,而橙子在小说里也不只是以一只狗

的身份存在,它还是一面镜子,在与人的交往中映射出

人性和灵魂的复杂与真实,同时它也以自己的赤诚唤醒

人性之光的破云出雾。如果可以过度解读作品的话,我

们更希望橙子这个名字是“诚子”的谐音,是赤诚之子,

是单纯、忠厚、执着的化身。这面唤醒人们赤诚之心的

镜子,这道照亮人心的闪电,它值得男主人公自豪地说

“我,有朋友,我的朋友叫橙子!”

如果细读小说,你会发现《我的朋友叫橙子》确实

是一篇经得起推敲的佳作,一方面在内容上作家用琐

碎的事件客观展现了现实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写出了

现实生活的本真形态;另一方面,塑造的人物也很真

实、很接地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像小说男主

人公这样让人爱不上恨不起的小人物存。小说男主

人公虽不是显著的个体,但他身上具有很多普通大众

具 有 的

特征,作家

以见微知著

的方式,展现生

活中真实的人,从

男主人公身上我们

不难看出作家想要揭

示人的自私、懦弱、缺少

担当的勇气是今天这个社

会很多人,身处孤独,难有朋

友的根源之一。正如董小语在

《俯拾芸芸众生的精神标本》中

说:“作家似乎正是想通过这样一

群普通人的群像,呈现一个时代小人

物的喜怒哀乐,并且不经意间零星向你

透露一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和人性断面。”

《我的朋友叫橙子》中的这种深入揭示无疑

会触发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进行反思,对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修正,这也正是这篇小说

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人性意蕴的解读——关于《我的朋友叫橙子》

□刘丽凤

在《资治通鉴》

中,有个一衣之德的

故事,事不算大,但蕴

涵其中的意义值得玩

味。

东汉顺帝时期,

胶东国相吴祐为政崇

尚仁爱简约,在才能

和政绩方面都比较出

色,以至于老百姓都

不忍心欺骗他。曾经

有一位乡啬夫,名叫

孙性,用私自敛取百

姓的钱买了衣服送给

父亲,他的父亲非常

气愤,说:“有这样好

的国相,怎么可以忍

心欺骗他?”催促他

回去认罪。孙性又

惭愧又害怕,拿着衣

服到官府自首。吴

祐屏退左右,询问其

中的缘故,孙性就把

父亲所说的话告诉

了吴祐。吴祐安慰

他说:“你为了父亲

才做了错事,承受了

贪污的恶名。”他命孙

性回家向父亲道谢,

并把衣服赠给了孙性

的父亲。

常言说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一件

衣服的公案,闪现出三个相关人物精神世界中

各自具有的亮点。

首先,吴祐以自身作为带动了社会的清廉

风气。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出身于官宦

世家,因孝廉被举荐担任官职。吴祐为人处世

敦厚质朴,正直无私,廉洁勤政,世人评价吴祐

“有知人之明”“义干刚烈”“政唯仁简,以身率

物。”孙性的父亲以不能够欺骗、辱没吴祐来批

评儿子,也足以见得吴祐的声望影响之深。

在处理孙性买衣这件事上,应该说吴祐做

得比较妥当。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指出孙性已经

染了“污秽之名”,一方面从人情的角度理解了

孙性的“以亲故”,最后肯定孙性知错能改的

“仁”,并且把衣服赠给了孙性的父亲,以表达了

对这位百姓的尊重和感谢。吴祐的处置,明辨

是非,没有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既客观,又辩证,

说得通理,包含着情,塑造了一个正直、明智、亲

民的封建社会父母官形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孙性身上,我们看

到并欣赏他孝心的一面;如果说为了亲情而从

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铸成了错误,那么他在父

亲的训斥下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且勇于改正,

也是难能可贵的。

孙性的父亲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老百姓,

但他的精神境界并不低下。面对儿子拿来的新

衣服非但没有喜形于色,反而勃然大怒,指出儿

子的错误,责令其改正,坚决不给孙性下不为例

的机会。孙性父亲的淳朴、大义,一扫人们心目

中“小人物”容易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小便

宜的低俗印象。

一件衣服的风波,彰显了一衣之德。

一衣之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其实,吴祐身为两千石官员,相当于如

今的高级干部;孙性任职乡啬夫,属于基

层小吏;而孙性的父亲,是普通的社会

一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会有人充

当吴祐、孙性以及孙性父亲的社会

角色。吴祐为官清正、贤明、仁

爱的操守,孙性孝顺和知错能

改的品德,孙性父亲坦诚、

明理、大义的行为,永远

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一衣之德

李业陶

留得枯荷听雨声 依凝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