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 -...

1
3 2 责任编辑:行超 李晓晨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学评论/新闻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韩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地铁》《红色海洋》《再生砖》《宇宙墓碑》 《火星照耀美国》《独唱者》《医院》《驱魔》等,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 聚焦文学新力量 创作谈 1965 年,我出生在重庆。1978 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新一波科幻 小说的热潮,我从《少年科学》《科学画 报》等上面读到了许多这样的小说。 受此影响,我1982年开始科幻创 作,当时是参加中学的一个全国性的 科幻征文比赛。我写的那篇文章是反 映中华民族用飞船把一个大熊猫送上 月球。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但老 师认为这样写可以冲到全国—结果 也没有。 但我获得了奖励,是几本图书,包 括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和威尔斯 的《世界大战》。这是世界名著,我看 得如痴如醉。 我在1985年写了一篇科幻小说 《第一句话》,这回是写第一个踏上月 球的中国航天员(而不是大熊猫),他是 去向宇宙推销“中国制造”的。我把它邮 寄到《科幻世界》杂志,结果刊登了。这 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1988 年夏天,我在大学宿舍,用 两天时间写了中篇科幻《宇宙墓碑》。 我想象未来的宇宙中,人类最了不起 的功绩,便是在每一个星球上修筑宏 伟的坟墓。我再次把小说投给《科幻 世界》,却被退稿了。后来,我请台湾来的吕应钟先生看一 看。他把手稿带到宝岛,交到张系国主办的世界华人科幻 艺术奖,结果获得了首奖。这是1991年的事情。 这一年,《科幻世界》的主编谭楷给我的学校写信,恳请 校长资助我来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校长齐民友 是位数学家,指示学校拨款400元,贫穷的我始得成行。于 是,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的顶尖科幻大家,视野从 此变得开阔。除了谭楷,《科幻世界》的编辑杨潇、阿来、秦 莉和姚海军,都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伟大人物。 1996 年,我去美国,回国后,写了《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 记》(又名《火星照耀美国》)。书中,我预言纽约世贸双塔要 被恐怖分子炸掉,美国将发生金融危机和种族骚乱,而中国 将在 21 世纪中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在被多家出 版社退稿后,该书于200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很长时期,我的书难以出版,或因为题材敏感,或因为 缺乏市场。这里面包括描写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红色海 洋》。它最后由于上海科普出版社的编辑李重民先生的坚 持,才于2004年得以面世。 我得到了科幻爱好者的帮助。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出版 我的书。在果壳网姬十三、姬少亭以及世纪文景杨越江等 人的帮助下,我的《地铁》等书在 2010 年后陆续出版。 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于晨等人,我的医院三部曲 《医院》《驱魔》《亡灵》也出版了。其中,《驱魔》获得2017年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长篇小说金奖和电影改编的金奖。 这说明科幻的情况在一天天变好,从艰难走向顺畅,从 小众走向大众。某种程度上,这要得益于刘慈欣《三体》的 带动,也反映出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科幻这一世界现 代化运动的副产品,更多地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科幻是跟 时代贴得比较紧密的,体现了这个科技主导下的世界的“时 代性”。 不过,科幻仍然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甚至在不少人看 来,还谈不上文学。科幻迷只是一个亚文化的圈子,他们有 自己的话语体系,有自己的审美观。他们会傻傻地看星空, 而在人情世故面前表现笨拙。但置身这个圈子,便有一种 忘我的快乐,好像拥有了另一个世界。 有人把科幻作者和科幻迷描述为理想主义者。当然, 这也是相对的。有时,我们觉得走得太远了,都到宇宙边缘 了,便把自己拉回来,“科幻现实主义”便是最近流行的口 号,它呼吁科幻能更多展现我们当下的欢乐和痛苦,成为现 实社会的一面镜子。 现在,科幻的热度在不断上升,科幻也有些商业化了。 但是,在整个科幻界,热爱仍然是第一位的。有很多科幻作 者,觉得写作首先是为了给自己看,是要让自己“嗨”,是享 受想象力的盛宴。如今,跟 30 年前一样,这么大的中国,仍 然只有一家科幻杂志即《科幻世界》。显然,作品发不发表, 有时也不是那么重要。思想实验一下亿万群星照耀下的人 心变幻的无尽可能性,似乎就很满足了。 阅读韩松的困难之处,在于他所挑战的 对象,不仅是当下的日常经验、环境,以及潜 伏在这之后的现代逻辑与宏大叙事,而且他 将整个启蒙文学传统都纳入在内。不过也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科幻这一文类,也只有在韩 松这样的作者手中,才能构建起自己所应当 承受的历史使命。 韩松的怀疑是根源性的。藉由对宏大叙 事本身的怀疑,外在于经验的“意义”,自然成 为了止于叙事和概念的一套语言范式而已。 如何在这样充满游移与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 一个稳固的锚点,便成为贯穿在韩松整个创 作历程的母题。 “死亡”意象及其拓展 在韩松的诸多探索当中,死亡是最早集 中出现,并多角度深入描写的核心意象。在 科幻小说里,个体死亡的意象往往被拓展到 群体、文明、物种乃至宇宙本身的消亡当中。 韩松对这一意象的早期描述,集中体现 在《宇宙墓碑》当中。小说分为上下两篇,主 人公一为醉心宇宙墓碑的考古学家,一为墓 碑的营造者。两者人格颇为相似,也都有着 名为阿羽的女性伴侣。小说中的墓碑是死亡 这一概念的具象化呈现,但凝结在这些之上的 “人类存在的意义”,却始终是主人公们所质疑 的对象。下篇主人公是最后的墓碑营造者,作 者将他关在自己营造的天鹅座α星的狭小墓穴 当中。这是对上篇故事的补充,又反过来直指 人类关于死亡的荒诞神话。不同星球中各种 宏大的墓碑设计成为人类精神的种种象征, 因而墓碑本身以及营造的过程,甚至与它相 关的社会工作,都成为了一种仪式感的延伸。 我们发现,《宇宙墓碑》中的死亡意象已 经逐渐演化成一种宏大叙事的“缺席”。在毫 无确定性的现代人类社会当中,我们需要抽 绎出“死亡”、“爱情”这样的理念,作为提供 生活意义与现世价值的基本锚点。但他们又 往往是以自身的缺席来彰显其存在的,围绕 着这样的缺席之物,我们演化生发出种种具 有实在形体的仪式或事物。韩松关于死亡 的推演,毫不留情地将这种割裂暴露在了我 们的眼前。作者着力书写的正是在一片虚 无当中的生命状态—下篇中墓碑之内的 叙述让我们想起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地下室,但在韩松所持有的普遍绝望映照 之下,墓碑之外的星空反而使人觉得逼仄、 孤立与空虚,而墓碑之内倒晕染上了自由、 舒适以及预先明确了虚妄本相的希望。 汶川地震之后,死亡在《再生砖》里得到 了重新阐释。“再生砖”本是建筑师刘家琨所 营造的一种低技术产品,主要是使用灾区的 废墟材料和麦秸、泥沙等混合制作成砖块。 这一实践思路,在韩松的笔下成为“墓碑”之 后“死亡”的另一形象。原本物质性的废墟材 料,被韩松赋予了“尸体”的基本内涵:作者无 时无刻不在提醒读者这些“砖块”当中所埋 葬、隐藏的死亡记忆。尽管在更多的时候,得 到体现的是砖块本身的物质属性,对相关记 忆与意义的忘却成为了惟一可能的生活状 态。但这种忘却并不彻底,它更像是对死亡 的暂时悬置,其离去之后留下的空位反而成 为消解“忘却”、唤回记忆的道标。小说中,当 逐渐走向日常和琐碎的故事情节推演至平淡 之致时,韩松向我们揭示了徘徊在每一块砖 头之中的死亡记忆。 “死亡”的意象在韩松这里得到了极大的 拓展。它的核心叙事模式,是以其缺位而彰 显其存在。但得到彰显的,又仅仅是本身并 不构成意义的“缺位”本身,韩松颇为残忍地 向我们揭示了这种缺位被赋予意义的各种过 —一个个庞大的外部世界、价值系统把 这种空虚纳入到他们自己的话语方式之内, 其中不少根本就是以对这种空虚的确认作为 基础:启蒙以降宏大叙事的荒诞性,在此时得 到了最深刻的表露。 “铁屋子”叙事结构 由死亡意象导出的,是与鲁迅“铁屋子” 相似的叙事结构。由于它的反复出现,这一 结构也成为韩松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意象。 在韩松的小说中,铁壁消失了,但道路并未出 现,反而在主体所能把握的内部空间与作为 终极意义来源的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了不可 逾越的隔离。 在韩松的笔下,由“铁屋子”所分隔开的 “内部空间”与“外部世界”,呈现出一连串各 不相同的书写方式。《宇宙墓碑》当中,墓碑内 外的两个叙事空间就已经出现,《没有答案的 航程》(1995)可以看作是这种模式的总提 纲。小说中展现了两种意义上的隔绝状态, 迷失在太空旅行中的飞船当然是一种在物理 上再明了不过的“铁屋子”,而主角彼此之间 在沟通和情感上的隔离,又在“意义”的范畴 里搭建起了厚壁障。 与后来我们所习惯的、关于绝境中“求生 存”的诸多科幻作品不同,韩松小说的第一推 动力是对现实经验寻求解释的冲动。作品 中,读者所身处其中的外部意义世界,仍旧是 以其缺席来彰显自身存在的,但它的存在毕 竟并未得到太多的直接间接书写,读者往往 是随着结尾的到来,才真实地感受到《宇宙墓 碑》中所展现的恐怖星空:实际上,这种对于 奇观的展现、强调,在作者后来的作品中越来 越鲜见了。 在《春到梁山》(2000)、《乘客与创造者》 (2006)以 及 收 录 在 短 篇 集《独 唱 者》(2015) 中的许多短篇作品中,“外部空间”在“内部空 间”中的投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书写,主人公 们也从单纯的迷茫者变得更加多样化。既有 在一片迷茫中凭借零散的传闻和信息试图向 外部突破的行动个体,也有误入狭小世界而 不得其门的外来者,其共同的特征,即是“求 不得”的普遍痛苦。 《暗室》(2009)是一部颠倒了这种模式的 作品,叙述的重心被放置在了“铁屋子”外 部。韩松一方面展现了类似刘慈欣《山》的异 世界(“胎儿文明”)奇观,另一方面则将“子 宫”塑造为一个牢不可破的“铁屋子”。打破 “铁屋子”的尝试,便成为一系列与孕妇死亡 直接相关的极端暴力行动。生存、共存则总 是导向对铁屋子本身的强化,这种强化又导 致了压迫与征服。 这种对成人与孩童关系之荒诞性的揭 露,成为我们观察韩松“铁屋子”意象的绝佳 场所。韩松着重展示的,往往是来自孩童、幼 儿的彻底抗拒与嘲讽。偶尔,韩松也把这种 关系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当中,例如《潜 艇》中的城中村、《连狐妖也没有了,太难受 了》中的县城、《赤色幻觉》中的酒店。在这些 作品中,人类皆如从《暗室》中孵化出的孤独 个体, “共同体”不过是虚无的幻象。 《地铁》《高铁》《轨道》三部曲中,内外空 间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在这些交通工 具上,人们割裂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新的语 言模式和意义表达系统逐渐生成,但在它们 的演化过程中,人和世界本身又不得不继续 使用来自外部的宏大叙述。当作者把笔触细 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每一瞬间的生存体 验时,交通工具之外的整个话语系统反而呈 现出一种全然荒诞的底色,韩松式的迷茫与 焦虑于此呈现出来。 构建新系统 即便在这样彻底荒芜的废墟之上,韩松 却依旧有着一个构建全新话语系统的潜藏 愿景。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诗词文化的应 用,贯穿着韩松的整个创作。在《柔术》 《驱魔》等作品中,韩松往往以系列辞句作 为章节的标题,在行文中也穿插读者耳熟 能详的诗词典故。这些辞章唤起了文本之外 的庞大文化和语义系统,但这种系统在韩 松作品中又呈现为一种自我讽喻 —不 过,这些话语模式,至少在作品出现的当 时,依旧存在着进行自我诠释乃至自我发展 的力量。 这一结构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红色海 洋》的第三部分“我们过去的过去”。韩松 在小说前两个部分中,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彻 底野蛮、混沌和遗忘的“现状”,而读者在 第三部分中,才触及此前人类文明为了自我 延续和生存作出的种种努力。这种努力以及 蕴含在其中的崇高特质,早已预设了遗忘与 失败的结局,这正是韩松作品力求向我们揭 示的绝望与虚妄的世界。但对于其中尚在努 力和挣扎过程当中的个体,虚构的希望、已 逝的话语模式,以及身处这种虚妄当中人 们的冲撞与挣扎,却依旧能够催生出片段 式的、稍纵即逝的,但又明确存在的另一 种意义。 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 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 姜振宇 姜振宇 与后来关于绝境 与后来关于绝境 求生存 求生存 的诸多科 的诸多科 幻作 幻作品不同 品不同韩松小说 韩松小说 的第一推动力是对现实 的第一推动力是对现实 经验寻求解释的冲动 经验寻求解释的冲动韩松作品力求向 韩松作品力求向 我们揭示绝望与虚妄 我们揭示绝望与虚妄 的世界 的世界但对于尚在努 但对于尚在努 力和挣扎过程中的个 力和挣扎过程中的个 虚构的希望 虚构的希望 已逝 已逝 的话语模式 的话语模式以及身处 以及身处 这种虚妄当中人们的 这种虚妄当中人们的 冲撞与挣扎 冲撞与挣扎却依旧能 却依旧能 够催生出片段式的 够催生出片段式的纵即逝的 纵即逝的但又明确存 但又明确存 在的另一种意义 在的另一种意义本报讯 4 月 18 日,中国国家 画院和商务印书馆在京达成战略合 作协议,以期通过优质的传媒渠道, 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优秀的美 术作品走向人民、走向世界。中国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商务印书馆 总经理于殿利出席会议并致辞。签 约仪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 凌主持。 大家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 想,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 提,把民族文化和艺术推广到世界 各地,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碰 撞、相互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拥有 120多年辉煌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为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文化 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 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 机构,在建立之初云集了李可染、黄 胄、何海霞等大师。中国国家画院 和商务印书馆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对推动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 国内国际传播将产生积极作用。 据介绍,此次两家机构的合作 不是简单的“1+1=2”,除了在中国 美术的研究、推广、展览及相关活动 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强强联手后将 不断衍生新的文化形态,探索建立 新的合作模式,以期产生更大的影 响和更丰富的成果。 (小 辰) 本报讯 4月20日,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电影市场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共有79家企业的 38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金额达到 260.825亿元,同比增长约49%。仪式上,定军山 影业有限公司携五大重点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 金额达 71 亿元。 定军山影业是中国电影基金会指定委托执行 单位,业务发展涵盖影视制作发行、影视科技、影 视地产等。此次定军山影业与西班牙文化部、甘 肃中贸集团、英田影视等联合签约了《自行车总动 员》等 5 部中国与西班牙合拍片,以倡导绿色环保 为主题,力求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通;与联合 国文化传播委员会联合签约《嫦娥奔月》《慧深东 渡》《墓碑镇的中国玛丽》等国际文化交流影片项 目,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与 北京百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东德谦传媒有限 公司联合发布公益项目《爱在横琴》,展现改革开 放以来横琴岛的发展变迁和人文情怀;与威海市 政府、中国蓝田总公司共同签约打造威海影视小 镇项目,旨在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战略 机遇,打造又一海洋文化新地标;与中国亚洲经济 发展协会对外经济交流委员会签约“‘一带一路’ 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项目,增进“一带一 路”沿线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促进全球经济文化 繁荣发展。这些项目体现了中国电影事业丰富的 内涵诉求,也为定军山影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 阔舞台。 定军山影业董事长汤喆表示,定军山影业以 打造中国影视全产业链为发展目标,以推动中国 电影产业发展为己任。今后将继续努力,不断为 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作出积极 贡献。 (王 觅) 本报讯 4 月 17 日,由中 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办的 “ 国 学 频 道 2018·栖 迟 春 光 上 巳雅集”在北京雍阳美术馆举 办。胡振民、徐里、孙安民、赵 广发、蒋昌忠、吴悦石、孔紫、邢 少臣及来自全国的上百位艺术 家与会。 雅集古来有之,文人雅士 齐聚一堂,不少传世佳作都是 从雅集中诞生。与会者对中央 数字电视国学频道成立 5 年来 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所作的努 力表示充分肯定,预祝国学频 道今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雅 集现场,艺术家们以文会友,谈 诗论画,泼墨斗彩,创作了不少 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党的十 九大以来广大艺术家勇攀艺术 高峰的精神风貌和取得的丰硕 成果,展现了新时代春天的新 气象。国学频道“国学书画院” 同期揭牌成立。 栖迟春光雅集是国学频道 主办的品牌文化活动,旨在为 艺术家们搭建一个艺术交流展 示的平台。中央数字电视国学 频道董事局主席李静表示,国 学频道今后将坚持继承弘扬中 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 推出更加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 节目。 (王 觅) 本报讯 日前,陕西作家高建群、杜文娟、王粉玲受邀赴 哈萨克斯坦,参加中哈作家论坛和在阿斯塔纳举办的欧亚国 际图书展等相关文化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国 际文化合作,推动中哈作家学习交流。 高建群、杜文娟、王粉玲的作品曾被翻译输出到多个国 家。在此次欧亚国际图书展上,多国出版商和作家携新作参 展。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我的菩提树》、杜文 娟的《红雪莲》《阿里 阿里》《苹果 苹果》、王粉玲的《花园里的 秘密》《我爱你!瞌睡蛋》等作品均在中国展区亮相。其中, 《阿里阿里》和《花园里的秘密》被翻译成哈萨克文。 (陕 文) 本报讯 4 月 8 日,王宁散文集《眉豆 爬墙》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周明、王宗 仁、石英、王彬、冯秋子等作家、评论家参 加研讨。 散文集《眉豆爬墙》所收录的近 30 篇 散文作品,大多是写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 家人的深沉之爱。与会者谈到,这些描写 亲情和故乡的篇章,蕴含着深切、厚重的 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中寄托着 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感恩、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憧憬。在其散文中,劳作的艰难、物 质的匮乏与精神的不屈、亲情的支撑融合 在一起,形成强劲而动人的精神力量,留 下对豫北农村生活和农民生活状态的宝 贵记录。这些描写有的看似家长里短,但 也透露出一丝家国情怀。从乡村到城市, 再从城市到乡村,抒发着作者的感受和寄 托,展现出作者对爱、真、善、美的呼唤。 她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乡间味道,笔调轻 柔细腻,遵循了散文写作“真情实感”、“以 情动人”的特点,加之作者拥有记者职业 的敏感性,观察格外细致入微,很多作品 以凝铸真情的细节表现见长。 (刘秀娟) 专家研讨《眉豆爬墙》 抒写思乡之情和深沉之爱 陕西作家受邀赴 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 定军山影业携五大项目亮相北影节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19

4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 - wyb.chinawriter.com.cn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804/25/105268d5-ef1d-40de-8104... ·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长篇小说金奖和电影改编的金奖。

32责任编辑:行超 李晓晨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学评论/新闻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韩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地铁》《红色海洋》《再生砖》《宇宙墓碑》

《火星照耀美国》《独唱者》《医院》《驱魔》等,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聚焦文学新力量■创作谈

享受想象力的盛宴

□□韩韩

松松

1965年,我出生在重庆。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新一波科幻

小说的热潮,我从《少年科学》《科学画

报》等上面读到了许多这样的小说。

受此影响,我1982年开始科幻创

作,当时是参加中学的一个全国性的

科幻征文比赛。我写的那篇文章是反

映中华民族用飞船把一个大熊猫送上

月球。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但老

师认为这样写可以冲到全国——结果

也没有。

但我获得了奖励,是几本图书,包

括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和威尔斯

的《世界大战》。这是世界名著,我看

得如痴如醉。

我在 1985 年写了一篇科幻小说

《第一句话》,这回是写第一个踏上月

球的中国航天员(而不是大熊猫),他是

去向宇宙推销“中国制造”的。我把它邮

寄到《科幻世界》杂志,结果刊登了。这

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1988 年夏天,我在大学宿舍,用

两天时间写了中篇科幻《宇宙墓碑》。

我想象未来的宇宙中,人类最了不起

的功绩,便是在每一个星球上修筑宏

伟的坟墓。我再次把小说投给《科幻

世界》,却被退稿了。后来,我请台湾来的吕应钟先生看一

看。他把手稿带到宝岛,交到张系国主办的世界华人科幻

艺术奖,结果获得了首奖。这是1991年的事情。

这一年,《科幻世界》的主编谭楷给我的学校写信,恳请

校长资助我来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校长齐民友

是位数学家,指示学校拨款400元,贫穷的我始得成行。于

是,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的顶尖科幻大家,视野从

此变得开阔。除了谭楷,《科幻世界》的编辑杨潇、阿来、秦

莉和姚海军,都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伟大人物。

1996年,我去美国,回国后,写了《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

记》(又名《火星照耀美国》)。书中,我预言纽约世贸双塔要

被恐怖分子炸掉,美国将发生金融危机和种族骚乱,而中国

将在 21 世纪中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在被多家出

版社退稿后,该书于2000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很长时期,我的书难以出版,或因为题材敏感,或因为

缺乏市场。这里面包括描写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红色海

洋》。它最后由于上海科普出版社的编辑李重民先生的坚

持,才于2004年得以面世。

我得到了科幻爱好者的帮助。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出版

我的书。在果壳网姬十三、姬少亭以及世纪文景杨越江等

人的帮助下,我的《地铁》等书在2010年后陆续出版。

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于晨等人,我的医院三部曲

《医院》《驱魔》《亡灵》也出版了。其中,《驱魔》获得2017年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长篇小说金奖和电影改编的金奖。

这说明科幻的情况在一天天变好,从艰难走向顺畅,从

小众走向大众。某种程度上,这要得益于刘慈欣《三体》的

带动,也反映出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科幻这一世界现

代化运动的副产品,更多地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科幻是跟

时代贴得比较紧密的,体现了这个科技主导下的世界的“时

代性”。

不过,科幻仍然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甚至在不少人看

来,还谈不上文学。科幻迷只是一个亚文化的圈子,他们有

自己的话语体系,有自己的审美观。他们会傻傻地看星空,

而在人情世故面前表现笨拙。但置身这个圈子,便有一种

忘我的快乐,好像拥有了另一个世界。

有人把科幻作者和科幻迷描述为理想主义者。当然,

这也是相对的。有时,我们觉得走得太远了,都到宇宙边缘

了,便把自己拉回来,“科幻现实主义”便是最近流行的口

号,它呼吁科幻能更多展现我们当下的欢乐和痛苦,成为现

实社会的一面镜子。

现在,科幻的热度在不断上升,科幻也有些商业化了。

但是,在整个科幻界,热爱仍然是第一位的。有很多科幻作

者,觉得写作首先是为了给自己看,是要让自己“嗨”,是享

受想象力的盛宴。如今,跟30年前一样,这么大的中国,仍

然只有一家科幻杂志即《科幻世界》。显然,作品发不发表,

有时也不是那么重要。思想实验一下亿万群星照耀下的人

心变幻的无尽可能性,似乎就很满足了。

阅读韩松的困难之处,在于他所挑战的

对象,不仅是当下的日常经验、环境,以及潜

伏在这之后的现代逻辑与宏大叙事,而且他

将整个启蒙文学传统都纳入在内。不过也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科幻这一文类,也只有在韩

松这样的作者手中,才能构建起自己所应当

承受的历史使命。

韩松的怀疑是根源性的。藉由对宏大叙

事本身的怀疑,外在于经验的“意义”,自然成

为了止于叙事和概念的一套语言范式而已。

如何在这样充满游移与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

一个稳固的锚点,便成为贯穿在韩松整个创

作历程的母题。

“死亡”意象及其拓展

在韩松的诸多探索当中,死亡是最早集

中出现,并多角度深入描写的核心意象。在

科幻小说里,个体死亡的意象往往被拓展到

群体、文明、物种乃至宇宙本身的消亡当中。

韩松对这一意象的早期描述,集中体现

在《宇宙墓碑》当中。小说分为上下两篇,主

人公一为醉心宇宙墓碑的考古学家,一为墓

碑的营造者。两者人格颇为相似,也都有着

名为阿羽的女性伴侣。小说中的墓碑是死亡

这一概念的具象化呈现,但凝结在这些之上的

“人类存在的意义”,却始终是主人公们所质疑

的对象。下篇主人公是最后的墓碑营造者,作

者将他关在自己营造的天鹅座α星的狭小墓穴

当中。这是对上篇故事的补充,又反过来直指

人类关于死亡的荒诞神话。不同星球中各种

宏大的墓碑设计成为人类精神的种种象征,

因而墓碑本身以及营造的过程,甚至与它相

关的社会工作,都成为了一种仪式感的延伸。

我们发现,《宇宙墓碑》中的死亡意象已

经逐渐演化成一种宏大叙事的“缺席”。在毫

无确定性的现代人类社会当中,我们需要抽

绎出“死亡”、“爱情”这样的理念,作为提供

生活意义与现世价值的基本锚点。但他们又

往往是以自身的缺席来彰显其存在的,围绕

着这样的缺席之物,我们演化生发出种种具

有实在形体的仪式或事物。韩松关于死亡

的推演,毫不留情地将这种割裂暴露在了我

们的眼前。作者着力书写的正是在一片虚

无当中的生命状态——下篇中墓碑之内的

叙述让我们想起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地下室,但在韩松所持有的普遍绝望映照

之下,墓碑之外的星空反而使人觉得逼仄、

孤立与空虚,而墓碑之内倒晕染上了自由、

舒适以及预先明确了虚妄本相的希望。

汶川地震之后,死亡在《再生砖》里得到

了重新阐释。“再生砖”本是建筑师刘家琨所

营造的一种低技术产品,主要是使用灾区的

废墟材料和麦秸、泥沙等混合制作成砖块。

这一实践思路,在韩松的笔下成为“墓碑”之

后“死亡”的另一形象。原本物质性的废墟材

料,被韩松赋予了“尸体”的基本内涵:作者无

时无刻不在提醒读者这些“砖块”当中所埋

葬、隐藏的死亡记忆。尽管在更多的时候,得

到体现的是砖块本身的物质属性,对相关记

忆与意义的忘却成为了惟一可能的生活状

态。但这种忘却并不彻底,它更像是对死亡

的暂时悬置,其离去之后留下的空位反而成

为消解“忘却”、唤回记忆的道标。小说中,当

逐渐走向日常和琐碎的故事情节推演至平淡

之致时,韩松向我们揭示了徘徊在每一块砖

头之中的死亡记忆。

“死亡”的意象在韩松这里得到了极大的

拓展。它的核心叙事模式,是以其缺位而彰

显其存在。但得到彰显的,又仅仅是本身并

不构成意义的“缺位”本身,韩松颇为残忍地

向我们揭示了这种缺位被赋予意义的各种过

程——一个个庞大的外部世界、价值系统把

这种空虚纳入到他们自己的话语方式之内,

其中不少根本就是以对这种空虚的确认作为

基础:启蒙以降宏大叙事的荒诞性,在此时得

到了最深刻的表露。

“铁屋子”叙事结构

由死亡意象导出的,是与鲁迅“铁屋子”

相似的叙事结构。由于它的反复出现,这一

结构也成为韩松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意象。

在韩松的小说中,铁壁消失了,但道路并未出

现,反而在主体所能把握的内部空间与作为

终极意义来源的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了不可

逾越的隔离。

在韩松的笔下,由“铁屋子”所分隔开的

“内部空间”与“外部世界”,呈现出一连串各

不相同的书写方式。《宇宙墓碑》当中,墓碑内

外的两个叙事空间就已经出现,《没有答案的

航程》(1995)可以看作是这种模式的总提

纲。小说中展现了两种意义上的隔绝状态,

迷失在太空旅行中的飞船当然是一种在物理

上再明了不过的“铁屋子”,而主角彼此之间

在沟通和情感上的隔离,又在“意义”的范畴

里搭建起了厚壁障。

与后来我们所习惯的、关于绝境中“求生

存”的诸多科幻作品不同,韩松小说的第一推

动力是对现实经验寻求解释的冲动。作品

中,读者所身处其中的外部意义世界,仍旧是

以其缺席来彰显自身存在的,但它的存在毕

竟并未得到太多的直接间接书写,读者往往

是随着结尾的到来,才真实地感受到《宇宙墓

碑》中所展现的恐怖星空:实际上,这种对于

奇观的展现、强调,在作者后来的作品中越来

越鲜见了。

在《春到梁山》(2000)、《乘客与创造者》

(2006)以及收录在短篇集《独唱者》(2015)

中的许多短篇作品中,“外部空间”在“内部空

间”中的投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书写,主人公

们也从单纯的迷茫者变得更加多样化。既有

在一片迷茫中凭借零散的传闻和信息试图向

外部突破的行动个体,也有误入狭小世界而

不得其门的外来者,其共同的特征,即是“求

不得”的普遍痛苦。

《暗室》(2009)是一部颠倒了这种模式的

作品,叙述的重心被放置在了“铁屋子”外

部。韩松一方面展现了类似刘慈欣《山》的异

世界(“胎儿文明”)奇观,另一方面则将“子

宫”塑造为一个牢不可破的“铁屋子”。打破

“铁屋子”的尝试,便成为一系列与孕妇死亡

直接相关的极端暴力行动。生存、共存则总

是导向对铁屋子本身的强化,这种强化又导

致了压迫与征服。

这种对成人与孩童关系之荒诞性的揭

露,成为我们观察韩松“铁屋子”意象的绝佳

场所。韩松着重展示的,往往是来自孩童、幼

儿的彻底抗拒与嘲讽。偶尔,韩松也把这种

关系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当中,例如《潜

艇》中的城中村、《连狐妖也没有了,太难受

了》中的县城、《赤色幻觉》中的酒店。在这些

作品中,人类皆如从《暗室》中孵化出的孤独

个体,“共同体”不过是虚无的幻象。

《地铁》《高铁》《轨道》三部曲中,内外空

间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在这些交通工

具上,人们割裂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新的语

言模式和意义表达系统逐渐生成,但在它们

的演化过程中,人和世界本身又不得不继续

使用来自外部的宏大叙述。当作者把笔触细

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每一瞬间的生存体

验时,交通工具之外的整个话语系统反而呈

现出一种全然荒诞的底色,韩松式的迷茫与

焦虑于此呈现出来。

构建新系统

即便在这样彻底荒芜的废墟之上,韩松

却依旧有着一个构建全新话语系统的潜藏

愿景。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诗词文化的应

用,贯穿着韩松的整个创作。在 《柔术》

《驱魔》等作品中,韩松往往以系列辞句作

为章节的标题,在行文中也穿插读者耳熟

能详的诗词典故。这些辞章唤起了文本之外

的庞大文化和语义系统,但这种系统在韩

松作品中又呈现为一种自我讽喻——不

过,这些话语模式,至少在作品出现的当

时,依旧存在着进行自我诠释乃至自我发展

的力量。

这一结构很容易让我们想起 《红色海

洋》的第三部分“我们过去的过去”。韩松

在小说前两个部分中,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彻

底野蛮、混沌和遗忘的“现状”,而读者在

第三部分中,才触及此前人类文明为了自我

延续和生存作出的种种努力。这种努力以及

蕴含在其中的崇高特质,早已预设了遗忘与

失败的结局,这正是韩松作品力求向我们揭

示的绝望与虚妄的世界。但对于其中尚在努

力和挣扎过程当中的个体,虚构的希望、已

逝的话语模式,以及身处这种虚妄当中人

们的冲撞与挣扎,却依旧能够催生出片段

式的、稍纵即逝的,但又明确存在的另一

种意义。

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姜振宇姜振宇

与后来关于绝境与后来关于绝境

中中““求生存求生存””的诸多科的诸多科

幻作幻作品不同品不同,,韩松小说韩松小说

的第一推动力是对现实的第一推动力是对现实

经验寻求解释的冲动经验寻求解释的冲动。。

韩松作品力求向韩松作品力求向

我们揭示绝望与虚妄我们揭示绝望与虚妄

的世界的世界。。但对于尚在努但对于尚在努

力和挣扎过程中的个力和挣扎过程中的个

体体,,虚构的希望虚构的希望、、已逝已逝

的话语模式的话语模式,,以及身处以及身处

这种虚妄当中人们的这种虚妄当中人们的

冲撞与挣扎冲撞与挣扎,,却依旧能却依旧能

够催生出片段式的够催生出片段式的、、稍稍

纵即逝的纵即逝的,,但又明确存但又明确存

在的另一种意义在的另一种意义。。

本报讯 4月18日,中国国家

画院和商务印书馆在京达成战略合

作协议,以期通过优质的传媒渠道,

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优秀的美

术作品走向人民、走向世界。中国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商务印书馆

总经理于殿利出席会议并致辞。签

约仪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

凌主持。

大家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

想,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

提,把民族文化和艺术推广到世界

各地,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碰

撞、相互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拥有

120多年辉煌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为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文化

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

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

机构,在建立之初云集了李可染、黄

胄、何海霞等大师。中国国家画院

和商务印书馆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对推动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

国内国际传播将产生积极作用。

据介绍,此次两家机构的合作

不是简单的“1+1=2”,除了在中国

美术的研究、推广、展览及相关活动

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强强联手后将

不断衍生新的文化形态,探索建立

新的合作模式,以期产生更大的影

响和更丰富的成果。

(小 辰)

国家画院与商务印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报讯 4月20日,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电影市场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共有79家企业的

38 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金额达到

260.825亿元,同比增长约49%。仪式上,定军山

影业有限公司携五大重点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

金额达71亿元。

定军山影业是中国电影基金会指定委托执行

单位,业务发展涵盖影视制作发行、影视科技、影

视地产等。此次定军山影业与西班牙文化部、甘

肃中贸集团、英田影视等联合签约了《自行车总动

员》等5部中国与西班牙合拍片,以倡导绿色环保

为主题,力求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通;与联合

国文化传播委员会联合签约《嫦娥奔月》《慧深东

渡》《墓碑镇的中国玛丽》等国际文化交流影片项

目,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与

北京百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东德谦传媒有限

公司联合发布公益项目《爱在横琴》,展现改革开

放以来横琴岛的发展变迁和人文情怀;与威海市

政府、中国蓝田总公司共同签约打造威海影视小

镇项目,旨在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战略

机遇,打造又一海洋文化新地标;与中国亚洲经济

发展协会对外经济交流委员会签约“‘一带一路’

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项目,增进“一带一

路”沿线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促进全球经济文化

繁荣发展。这些项目体现了中国电影事业丰富的

内涵诉求,也为定军山影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

阔舞台。

定军山影业董事长汤喆表示,定军山影业以

打造中国影视全产业链为发展目标,以推动中国

电影产业发展为己任。今后将继续努力,不断为

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作出积极

贡献。

(王 觅)

本报讯 4月 17日,由中

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办的

“国学频道2018·栖迟春光上

巳雅集”在北京雍阳美术馆举

办。胡振民、徐里、孙安民、赵

广发、蒋昌忠、吴悦石、孔紫、邢

少臣及来自全国的上百位艺术

家与会。

雅集古来有之,文人雅士

齐聚一堂,不少传世佳作都是

从雅集中诞生。与会者对中央

数字电视国学频道成立5年来

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所作的努

力表示充分肯定,预祝国学频

道今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雅

集现场,艺术家们以文会友,谈

诗论画,泼墨斗彩,创作了不少

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党的十

九大以来广大艺术家勇攀艺术

高峰的精神风貌和取得的丰硕

成果,展现了新时代春天的新

气象。国学频道“国学书画院”

同期揭牌成立。

栖迟春光雅集是国学频道

主办的品牌文化活动,旨在为

艺术家们搭建一个艺术交流展

示的平台。中央数字电视国学

频道董事局主席李静表示,国

学频道今后将坚持继承弘扬中

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

推出更加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

节目。 (王 觅)

本报讯 日前,陕西作家高建群、杜文娟、王粉玲受邀赴

哈萨克斯坦,参加中哈作家论坛和在阿斯塔纳举办的欧亚国

际图书展等相关文化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国

际文化合作,推动中哈作家学习交流。

高建群、杜文娟、王粉玲的作品曾被翻译输出到多个国

家。在此次欧亚国际图书展上,多国出版商和作家携新作参

展。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我的菩提树》、杜文

娟的《红雪莲》《阿里 阿里》《苹果 苹果》、王粉玲的《花园里的

秘密》《我爱你!瞌睡蛋》等作品均在中国展区亮相。其中,

《阿里 阿里》和《花园里的秘密》被翻译成哈萨克文。

(陕 文)

本报讯 4月8日,王宁散文集《眉豆

爬墙》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周明、王宗

仁、石英、王彬、冯秋子等作家、评论家参

加研讨。

散文集《眉豆爬墙》所收录的近30篇

散文作品,大多是写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

家人的深沉之爱。与会者谈到,这些描写

亲情和故乡的篇章,蕴含着深切、厚重的

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中寄托着

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感恩、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憧憬。在其散文中,劳作的艰难、物

质的匮乏与精神的不屈、亲情的支撑融合

在一起,形成强劲而动人的精神力量,留

下对豫北农村生活和农民生活状态的宝

贵记录。这些描写有的看似家长里短,但

也透露出一丝家国情怀。从乡村到城市,

再从城市到乡村,抒发着作者的感受和寄

托,展现出作者对爱、真、善、美的呼唤。

她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乡间味道,笔调轻

柔细腻,遵循了散文写作“真情实感”、“以

情动人”的特点,加之作者拥有记者职业

的敏感性,观察格外细致入微,很多作品

以凝铸真情的细节表现见长。

(刘秀娟)

专家研讨《眉豆爬墙》

抒写思乡之情和深沉之爱国学频道举办﹃栖迟春光上巳雅集﹄

陕西作家受邀赴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

定军山影业携五大项目亮相北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