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碩士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課業與人際適應之探究web.nchu.edu.tw/pweb/users/wtsay/research/14746.pdf ·...

28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19 大陸碩士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課業與人際適應之探究 蔡文榮*、李秋明** *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碩士 摘要 近年來,赴臺大陸交換生的人數增長迅猛,成為臺灣高等教育的一股新生力 量,對於兩岸間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兩岸在歷經 50 年以上的分隔之後, 在生活、文化以及飲食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臺交換的大陸學生在適應上 出現各種問題是可以預期的,特別是碩士交換生,在交換期間的學習動機以及適 應問題上與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這些都值得各界予以關注。本研究以 2017 秋季在臺中興大學交換的十名碩士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以 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資料收集,探討其赴臺學習動機及面臨的 課業適應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在臺大陸碩士交換生的學習動機主要在於深度體驗感受臺灣 當地文化、不斷豐富自身體驗。交換過程中,碩士交換生面臨著課業適應與人際 關係適應問題。本研究進一步發現,通過情緒、工具、資訊、評價四大系統的支 援,整體而言,大陸碩士交換生在中興大學適應狀況良好。最後,本研究提出: 學校要為碩士交換生提供良好的硬體設施、增加體驗本地特色的機會、優化一對 一學伴制度、完善交換生導師制度等。 關鍵詞:大陸碩士交換生、學習動機、適應問題、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 E-mail: [email protected] 收件日期:2019 03 27 日;修改日期:2019 05 22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u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19

    大陸碩士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課業與人際適應之探究

    蔡文榮*、李秋明**

    *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碩士

    摘要

    近年來,赴臺大陸交換生的人數增長迅猛,成為臺灣高等教育的一股新生力

    量,對於兩岸間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兩岸在歷經 50 年以上的分隔之後,

    在生活、文化以及飲食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臺交換的大陸學生在適應上

    出現各種問題是可以預期的,特別是碩士交換生,在交換期間的學習動機以及適

    應問題上與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這些都值得各界予以關注。本研究以 2017 年

    秋季在臺中興大學交換的十名碩士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以

    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資料收集,探討其赴臺學習動機及面臨的

    課業適應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在臺大陸碩士交換生的學習動機主要在於深度體驗感受臺灣

    當地文化、不斷豐富自身體驗。交換過程中,碩士交換生面臨著課業適應與人際

    關係適應問題。本研究進一步發現,通過情緒、工具、資訊、評價四大系統的支

    援,整體而言,大陸碩士交換生在中興大學適應狀況良好。最後,本研究提出:

    學校要為碩士交換生提供良好的硬體設施、增加體驗本地特色的機會、優化一對

    一學伴制度、完善交換生導師制度等。

    關鍵詞:大陸碩士交換生、學習動機、適應問題、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

    E-mail: [email protected]

    收件日期:2019 年 03 月 27 日;修改日期:2019 年 05 月 22 日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0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早在 1999 年臺灣公私立大學已可邀請陸生來臺從事短期研修二至四個月,

    也開啟兩岸教育學術交流發展里程碑。在 2008 年後,「開放陸生來臺」及「採認

    大陸學歷」成為政府在兩岸文教政策方面的施政重點。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國

    際化的熱浪以及兩岸交流的頻繁,兩岸之間在高等教育上的互動呈現逐漸增長的

    趨勢,特別是號稱「陸生三法」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

    法》、《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通過並實施後,明定招收大陸

    學生來臺之法源(楊玉惠、宋雯倩,2011;顏志榮、李樑堅、劉慶中,2017),自

    2011 年 5 月起,臺灣各大學陸續開始招收陸生,截至 2018 年,臺灣各大學已累

    計招收赴臺正式修讀學位生的人數已達 9006 人(教育部,2019)。除此之外,自

    2008 年開始,大陸赴臺短期研修生人數出現迅猛增長趨勢(表 1),而成為來臺

    學習的境外生群體的一股中堅力量,而陸生將來學成回到中國大陸,對兩岸關係

    而言應該是有所助益的(張瑞雄,2010;顏志榮、李樑堅、劉慶中,2017)。教

    育部(2009)認為陸生來臺求學至少有三大優點,亦即有助兩岸關係、促進高教

    國際及多元化、激勵國內學生學習及展現臺灣民主開放價值軟實力,故陸生政策

    可被視為三贏政策。而本研究值此時代脈絡來研究陸生的碩士交換生來臺之相關

    議題,應能有其學術貢獻。

    表 1

    2002-2018年大陸赴臺短期研修生與學位生人數

    年 2002 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研 348 169 204 214 448 823 1321 2888 5316 11227 15590 21233 27030 34114 32648 25824 20597

    學 - - - - - - - - - 928 1864 3554 5881 7813 9327 9462 9006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9)

    (二)研究動機

    臺灣目前正面臨少子化的社會問題,在教育資源過剩的情況下,臺灣各大學

    招生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大陸來臺灣的交換生便成為活躍在兩岸交流之間的一

    股新生力量。從文獻中發現(如:楊宏文,2015;韓宜娟,2011;蘇意晴,2015;

    譚柳、蔡文榮,2016;周宛青,2018),歷年來探討陸生來臺適應問題的研究對

    象都為整體而言的大陸交換生,並未將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等不同階段的交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1

    換生加以區別,少數研究則以交換生中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而碩士生作為來臺

    的大陸交換生中的一大力量,其在來臺學習動機與適應問題上與大學生、博士生

    也可能存在不同之處。因此,具體探討大陸碩士交換生來臺學習動機與適應問題

    乃是第一個研究動機。

    Furnham 和 Bochner(1982)曾經根據很多先驅型的研究,而提出了文化距

    離理論(cultural distance theory)。他們的研究發現母國文化和地主國文化的距離

    越大,國際學生所經歷到的文化困難也越大。通常情況下,大陸的文化背景和臺

    灣的文化背景通常是被認為同文同種,和其他歐美國家比起來,文化距離相對之

    下是極小的。那麼,來自大陸的學生在臺就學時是否有會有適應上的問題?是否

    會有文化上的衝擊?這些則是需要從實際的案例中深入剖析才可以確定的,這可

    說是第二個研究動機。

    Yue 與 Lê(2010)的研究結果指出,情緒上的福祉是在澳洲的亞裔學生在文

    化適應中整體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壓力、疲倦、自我定位之迷失是他們

    所有問題的主因。Ward、Bochner 與 Furnham(2008)也認為社交支持的假設應

    該放更多在所獲得支持之質與量上,不是有沒有這種支持的網路而已。譚柳、蔡

    文榮(2016)的研究也指出,支援系統對大陸交換生在適應上有較大的幫助。對

    照到大陸的學生是否有情緒上的福祉?是否有壓力、疲倦、自我定位之迷失?如

    果有的話,有甚麼講究?這是本研究的第三個研究動機。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一)大陸碩士交換生為何選擇來臺灣就學的主要動機?

    (二)大陸碩士交換生在求學適應過程中,會遇到哪方面的課業困難?

    (三)大陸碩士交換生在遇到困難時有哪些支援系統的幫助?這些支援系統又是

    如何幫助他們的?

    貳、文獻探討

    結合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為探討大陸交換生赴臺交換的學習動機、適

    應問題,本研究將相關文獻敘述如下:

    一、來臺動機之文獻

    (一)國際學生赴臺學習的動機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2

    表 2

    探究國際學生赴臺學習的動機之相關文獻

    作者 主題 具體動機

    Boberts、

    Chou 與

    Ching

    (2010)

    國際學生來

    臺學習動機

    國際學生到臺學習的原因有:獎學金、華語課程、

    安全、科技領先、政治民主,可學繁體字,老師推

    薦或者其他原因等等,同時,臺灣為國際生提供獎

    學金是增進國際學生入學的一項有貢獻的因素。

    韓光俐

    (2009)

    國際學生到

    臺求學之動

    大學國際學生來到臺灣求學之動機受到「拉力」與

    「推力」兩大因素共同影響,其中「拉力」因素分

    別為:完善中文學習環境、繁體中文字的優 勢、獲

    得留學獎學金、臺灣華語教師推薦與鼓勵、合適的

    政治經濟社會與教育環境;「推力」因素則有:喜愛

    中文而欲培養第二外語能力、原生家庭與重要他人

    影響、高中成績不理想等。

    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國際生到臺的學習動機主要為:可以獲得豐厚的獎

    學金;學習繁體字中文以及教師的推薦,這三點是國際生選擇到臺學習的主要動

    機。

    (二)大陸交換生赴臺學習的動機(表 3)

    表 3

    大陸交換生赴臺學習的動機

    作者 主題 具體動機

    韓宜娟

    (2011)

    大陸交換生赴臺

    最顯著的學習動

    1.參加特殊專案(如:交換學生)2.依據自身興趣 3.

    增強自我競爭力 4.校園環境、設施、設備完善 5.教

    育資源豐富

    劉慶中、

    林立生、

    羅栩淳

    (2011)

    陸生來臺學習的

    優勢所在

    1. 臺灣高教容量充足,品質亦有一定水準。

    2. 臺灣技職教育的成效及條件甚佳,且學制可銜接。

    3. 兩岸地理接近,語言文化無隔閡,且互動日益密切。

    4. 臺灣學雜費比較低廉,生活物價亦相對較低。

    5. 臺灣民主開放價值是另一種吸引力。

    徐子惁

    (2014)

    陸生赴臺學習動

    1.擴展視野 2.大都受到歷史情懷影響 3.文化相近 4.

    地理位置相近 5.學術環境佳

    楊宏文

    (2015)

    大陸交換生赴臺

    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分為三個層面:1.求知興趣 2.自我發展 3.旅

    遊興趣。其先後順序亦如此。

    蘇意晴

    (2015)

    陸生來臺動機、

    生活適應及生活

    成效之探討

    來臺動機分為學習資源、國際經驗,陸生對學習資源

    的認知程度較高,代表大陸學生來臺時對臺灣院校

    資源的多元化的期待多過於來臺的學習經驗。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3

    首先比較陸生來臺學習動機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陸生來臺學習最主要的因

    素為增加自身的競爭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自身興趣,陸生來臺學習是基於自

    身興趣之上不斷提高自我競爭力,並在臺灣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不斷開拓視野。

    其次綜合比較國際生與陸生來臺動機可以發現,國際生來臺的主要動機主要

    為可以獲得豐厚的獎學金並可以學習華語課程等。這與陸生來臺的動機有諸多不

    同之處,因此,陸生選擇來臺交換的動機值得進一步探究與發現。

    二、適應議題文獻

    (一)國際學生的適應文獻(表 4)

    表 4

    國際學生的適應問題

    作者 研究主題 具體適應問題/觀點

    Meloni

    (1986)

    在美求學的

    外籍生所面

    臨的適應問

    1.思鄉病 2.財務問題 3.租屋與飲食 4.英語流暢度 5.瞭

    解授課內容與在課堂裡的參與 6.預備書面與口頭報告

    7.理解美國社會的風俗 8.結交朋友 9.與異性建立關係

    10.被大學校園內的兄弟會或姐妹會的社交圈所接納

    Lin 與 Yi

    (1997)

    國際學生在

    海外求學的

    適應問題

    1.在課業要求 2.語言障礙 3.財務來源 4.課業表現上的

    焦慮 5.沮喪 6.寂寞 7.思鄉病 8.不易結交朋友 9.缺乏自

    信 10.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11.雙重的文化衝突 12.

    刻板印象 13.偏見 14.種族歧視 15.自以為是的偏執

    (paranoia)

    Yue與 Lê

    (2010)

    在澳洲的亞

    裔學生之文

    化適應

    國際學生通常會遭遇到兩類的問題:1.課業問題:課業

    所用的語言、教育方法、先前的課業上預習、課程內

    容等四方面的問題。2.社交問題: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變

    少、社交溝通能力不足、種族歧視和種族主義等方面

    的問題。

    Araujo

    (2011)

    國際學生在

    海外求學的

    適應問題

    1.語言的流暢性 2.社交支持 3.在其他國家停留時間 4.

    受到當地人歧視或偏見 5.與本地人建立關係 6.思鄉病

    Roberts、Chou

    與 Ching

    (2010)

    國際學生在

    臺灣求學的

    適應問題

    1.書寫中文(簡體字與繁體字之差異)2.文化的差異 3.

    氣候適應問題 4.飲食適應 5.思鄉病 6.社交圈 7.學習中

    Chou

    (2014)

    國際學生在

    臺灣求學的

    適應問題

    1.國際學生在臺灣的困擾:(1)理解上課教材(2)與

    授課老師、職員和同學的溝通(3)瞭解臺灣本地文化

    (4)找尋校內各項資源性的服務。

    2.國際學生的學習經驗會受到性別、教育階段、學校、

    主修類別、國籍、在臺讀書時間之長短等因素的影響。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4

    首先,比較 Meloni(1986)、Lin 與 Yi(1997)、Araujo(2011)以及 Yue 與

    Lê(2010)這四篇文獻可以發現,國際學生由於文化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顯

    現出許多適應問題,其中以課業問題、人際關係等適應問題為主。

    其次,比較最後兩篇 Roberts 等學者(2010)與 Chou(2014)有關國際學

    生赴臺求學的適應問題研究,兩篇共同指出:語言流暢度對國際學生的學業及社

    交具有重要影響。此外,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也是在臺國際學生需面對的問題。

    最後,綜合比較國際學生在海外以及在臺所遇到的適應問題,可以發現語

    言流暢度是國際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語言適應上的問題使得國際

    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面臨不少困擾。

    (二)大陸學生在臺的適應文獻(表 5)

    表 5

    大陸學生在臺的適應文獻

    作者 主題 具體適應問題/觀點

    韓宜娟

    (2011)

    大 陸 交

    換 生 在

    臺 的 適

    應問題

    1. 大陸交換生赴臺求學最常面對十項生活壓力,按程度

    高低為:(1)兩岸長期分隔造成刻板印象(2)自身未

    來發展迷茫(3)繁體中文書寫(包括電腦打字)有困

    難(4)社交生活圈小(5)長期遠離家人(6)不適應

    某些教法(7)課程不符合興趣(8)難以與臺灣學生成

    為朋友(9)兩岸文化差異太多(10)擔心所讀科系與

    就業市場脫節。

    2. 就學動機越高,生活適應越好。

    艾明江、

    位 鳴 玉

    (2014)

    大 陸 交

    換 生 在

    臺 的 適

    應問題

    1. 由於「交換生」的身份,多數大陸學生接觸的對象主要

    以老師、學生、普通民眾為主,這表明,大陸學生在臺

    灣的社會活躍程度還有待提高。

    2. 大陸學生一旦在日常接觸中經常與臺灣同學交往,即選

    擇與臺灣學生為室友,隨著交往頻度的增加,情感友誼

    的建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陸學生的交往偏好。

    3. 大陸學生也使用當地的溝通媒介融入社交活動。這些都

    表明,大陸學生基本都能適應。但是,由於兩岸社會文

    化的差異,相當多的大陸學生依然存在「我群」與「他

    群」的區分,兩岸青年的真正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續下頁)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5

    作者 主題 具體適應問題/觀點

    秦夢群、

    林信志、

    簡瑋成

    (2015)

    陸 生 在

    臺 的 適

    應問題

    1. 來臺就讀科技校院陸生在經濟、學業、人際上呈現輕微

    不適,且以經濟問題較突出,低社經學生有較多經濟問

    題,就讀北部校院的陸生則有較多的學業問題;

    2. 學習滿意度方面,繼續就讀科技校院的意願尚可,兩者

    都是男性高於女性;

    3. 經濟問題對陸生學習滿意度與繼續就讀意願皆無顯著

    之影響;

    4. 鼓勵陸生繼續就讀臺灣科技校院以學業問題處理最為

    關鍵,人際問題次之;

    5. 學習滿意度與繼續就讀意願的影響模式在性別、家庭

    社經、就讀學校位置等背景變項上皆無差異。

    吳錦惠

    (2013)

    陸 生 在

    臺 的 適

    應問題

    1. 高昂就醫費用造成經濟負擔。

    2. 人際關係欠佳,難以融入臺灣學生的圈子。

    3. 課業學習方式差異,造成困擾。

    4. 假日飲食不夠便利。

    綜合上述文獻來看,首先,在臺學習的大陸學生面臨著學習方式、生活方式、

    人際關係和經濟生活四個方面的適應問題。其次,人際關係、學習方式是陸生在

    臺期間面臨的普遍性問題。

    三、歷年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綜合比較在臺國際學生與大陸交換生的學習動機與適應問題之後,研究者發

    現,兩大群體在學習動機以及適應問題方面皆存在著相同之處,學習動機方面表

    現在:(一)想獲得優秀且國際化的教育資源,(二)促進自我發展。在適應問題

    方面則表現為:(一)學業適應問題,(二)社交適應問題。綜合以上所述,本研

    究旨在探討陸生赴臺交換的學習動機及適應狀況,因此,在設計訪談提綱時,主

    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考量:(一)來臺求學動機,(二)學習適應,(三)人際關係,

    (四)支援系統。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的結果,設計訪談大綱(詳如附錄),並逐

    步列出各項訪談問題。

    參、研究方法

    一、資料收集方式

    (一)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此次研究主要採用一對一深度訪談作為主要收集資料的方式,在深度訪談正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6

    式進行之前,研究者設計訪談提綱,並據以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

    (二)文件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研究者也會不定期接觸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例如:在 WeChat、微博、

    Facebook、Line 等社交平臺上與研究對象互動等,同時也會在此類社交平臺上搜

    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動態信息,以期對研究對象有更深入且全面的瞭解。

    (三)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研究者會透過與研究對象一同出遊與吃飯等方式,來收集其在臺生活細節的

    相關信息。

    (四)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

    本研究除了用以上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外,還與指導教授一同進行了焦點團

    體訪談,讓他們透過團體互動,能夠更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 2017 年秋季學期(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1

    月)赴臺灣交換的十位大陸碩士生為研究對象。而選擇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者本身

    為碩士交換生,較易與碩士交換生交流與接觸;其次,研究者在與碩士交換生的

    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很多方面與大學生以及博士生確實存在差異,值得進一

    步探索。同時,為保證樣本選取的多樣化、差異化,所選訪談對象分別就讀於臺

    灣各個大學,其中男生兩位,女生八位,且十位訪談對象來自大陸的不同省份,

    其基本資料如表 6 所示:

    表 6

    受訪者基本資料

    序 性別 戶籍 年齡 大陸院校 交換院所

    A 女 四川成都 24 川渝某大學 文學院

    B 女 陝西西安 26 陝西某大學 財金系

    C 男 江蘇鎮江 23 福建某大學 農資院

    D 男 吉林長春 24 西北某大學 水土保持

    E 女 貴州畢節 22 川渝某大學 藝術產創

    F 女 甘肅蘭州 23 川渝某大學 教育學院

    G 女 浙江衢州 23 川渝某大學 教育研究所

    H 女 四川綿陽 26 川渝某大學 教育研究所

    I 女 湖南鳳凰 24 川渝某大學 教育研究所

    J 女 廣西南寧 24 川渝某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7

    三、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本身

    首先,研究者於 2017 年秋季在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進行交換,並

    在交換期間選修「質性研究」課程,因此有機會閱讀以及查閱過一些質性研究的

    基本文獻,並在臺灣發表一篇質性研究之學術會議論文,這些訓練與素養對研究

    者在進行研究時有一定的幫助。其次,研究者在大學部及碩士期間,主修專業都

    為教育學,修了「教育研究方法」、「統計與概率」、「教育心理學」等課程,有利

    於探討學習、生活、文化等適應上之議題。最後,因研究者本身為大陸碩士交換

    生,對大陸交換生群體特質的瞭解相對細緻、深入。同時,也因為這樣的身份,

    在研究過程中得以不斷進行自我探索與反思,為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協同研究者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常對訪談提綱與逐字稿之詮釋進行協商,

    並共同分享與討論文獻。

    (三)訪談大綱(附錄)

    在擬定訪談大綱時,研究者遵照上述文獻歸納出來的幾類適應議題作為初始

    訪談大綱,並參考蔡文榮與陳雅屏(2015)、譚柳與蔡文榮(2016)、周宛青(2018)

    研究中的訪談問題與研究發現,將訪談內容分為以下八類的問題,依次是:1. 背

    景資料與學習動機,2. 思鄉病,3. 瞭解授課內容與在課堂裡的參與,4. 課業狀

    況,5. 結交朋友,6. 被社交圈所接納,7. 支援系統等九類訪談問題,8. 碩士交

    換生的自我感受。

    (四) 錄音工具

    為了真實呈現訪談內容,在取得訪談對象同意之後,研究者對每一次訪談進

    行同步錄音,並於三天內轉謄為逐字稿,然後將原稿與潤飾稿同步請研究對象確

    認,最後將經過確認的逐字稿用於後續分析,藉此確保本研究之信度。

    四、研究的效度

    王文科、王智弘(2017)認為質的研究的效度指的是對現象的解釋與世界實

    體之間呈現的一致程度。在本研究運用了三角驗證法(triangulation)來提高本研

    究的效度,Denzin(1970)認為有四種三角驗證的方式來增進研究效度(引自

    Erlandson, Harris, Skipper, & Allen, 1993, pp.137-139)。

    (一)資料上:從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人員來取樣。

    (二)研究方法上:最好兼採觀察法、訪談法、錄影、照片、文件等。

    (三)研究人員上:可採單一研究者或多人的研究團隊。

    (四)解釋的理論上:既可用單一理論,也可採多重理論的觀點來分析。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8

    遵照上述原則,本研究中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資料來源:研究對象涵蓋來自大陸幾個主要區域,其主修也包含自然科學

    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二)使用多種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本研究同時採用深度訪談法、焦點團體訪

    談法、參與式觀察、文件分析法。

    (三)研究人員:除身為碩士生的研究者之外,還包含指導教授,透過頻繁的討

    論,擴大研究之視野。

    五、 研究倫理

    任何以人作為主體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及結束後均不能傷害到相關的

    人士,包括研究參與者本人及其家人、朋友,這是基本的研究倫理。潘淑滿(2003)

    認為質性研究需要共同面臨的倫理議題有以下五類,依次是告知後同意

    (informed consent)、欺騙和隱瞞(dishonest and deception)、隱私與保密(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潛在的傷害與風險(potential harms and risks)、與互惠關係

    (reciprocity)。

    本研究之具體措施如下:所有的研究對象均事先簽署書面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 form),內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參與者須配合之行為、可能的風險與收

    穫、資料運用過程的保密措施、擁有中途撤銷同意之權利等。在考慮匿名的原則

    下,收集資料時也主動與研究參與者討論相關訊息的處理方式,訪談之後,將任

    何可能對研究參與者造成傷害與風險的訊息,都予以刪除。再次與研究參與者確

    認逐字稿並依其意見修正,待其放心且同意之後才正式定稿。

    六、 資料的編碼與分析

    表 7

    資料的類別與說明

    類別 範例 說明

    一對一訪談 訪 20171017A 於 2017 年 10 月 17 日對 A 學生進行訪

    談之後整理的錄音資料。

    參與式觀察 觀 20171205I 於 2017 年 12 月 5 日對 I 同學進行參與式觀

    察後整理的資料。

    文件分析 文 20171010F

    於 2017 年 10 月 10 日在 F 同學的微信

    ( WeChat )、 微 博 ( Weibo )、 或 臉 書

    (Facebook)上收集有關 F 學生資料。

    焦點團體訪談 焦 20171206E 於 2017 年 12 月 06 月 E 日進行焦點團體訪

    談中 E 同學發言的資料整理。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29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透過三角驗證的方式(深度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訪

    談),本研究搜集了大量有關研究對象在臺學習生活狀況的資料,此外,研究者

    還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到了以下結果:

    (一)來臺的學習動機

    研究者發現,研究對象選擇赴臺交換,通常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提升自我能力,發展專業需要

    從我專業來講,我本來學的是傳統畫,我去其他地方的話

    沒有太大意義,臺灣在技法上面或許不是很好,但是在理論

    上、設計上、當代的一些東西上,可能要開闊一些。另外,就

    是水彩要好一些,臺灣這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度相當好。

    (訪 20171017A)

    首先,我覺得臺灣的學前教育方面挺好,想給自己尋找新

    的思路,對自己的畢業論文也有一定的幫助。其次就是想要感

    受不同的風土人情。(訪 20171128I)

    2. 歷史情懷的憧憬

    因為歷史的關係使兩岸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味道,臺灣有

    著自己的韻味。小時候看臺灣電影,聽著男女主角軟綿綿的聲

    音、看著電影裡的美食美景,讓我對臺灣有著無限的憧憬。

    (訪 20171127E)

    3. 開拓見聞,感受臺灣文化

    我沒有來過臺灣,很想利用這次機會感受臺灣文化,欣賞

    臺灣的風景,我覺得這是一種體驗。(訪 20171017B)

    我想瞭解臺灣的風土人情,學習並提升自己。(20171128J)

    我選擇來臺灣是想擴充自己的視野、學習更多的專業課

    知識、感受不同的文化、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等。(訪

    20171126F)

    主要想感受一下臺灣的教育方式,同時想到不同的地方

    走走,感受不一樣的風俗。(訪 20171128H)

    為了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開闊自己的視野。(訪

    20171127G)

    4. 具有方便性的優勢

    因為我所在的學校資源不太好,能夠交換的學校並不多,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0

    選擇並經過他人介紹後覺得這個學校還可以,就選擇來了這

    邊。(訪 20171018C)

    能來就來,因為覺得來臺灣這邊交換會比較方便。(訪

    20171019D)

    5. 經濟花費較便宜

    首先是想出來看一看,因為和其他地方相比,臺灣花費

    較少,其次覺得臺灣是個不錯的地方,性價比較高。此外,

    我考上研究所之後,認為還需要父母支付生活費用心裡過意

    不去。(訪 20171017A)

    (二)適應問題

    1. 學習環境

    (1)作息時間:兩岸間的一些院校在作息時間安排上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地

    方,在初期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我唯一不理解的是臺灣排課沒有午休時間,我們大學的

    課差不多到中午十一點或者十二點就結束了。這樣就會有點

    疲憊,下午就沒精神會打瞌睡。(訪 20171017A)

    (2)課程安排:與大陸差異大,教學內容很豐富,貼近社會脈動

    在臺灣所修課程可以隨時可調整,與社會的連接比較大,

    常有田野調查,比如在菜市場為阿嬤們表演戲劇、在山林裡

    聽藝術家夫婦聊創作理念、在部落聽阿美族唱歌跳舞喝小米

    酒。(訪 20171127E)

    臺灣的碩士班都是小班授課,而大陸則每班碩士人數較

    多,教學效果當然是小班授課的效果更好。(訪 20171126F)

    臺灣的課程內容很豐富和具體,這裡的課程安排都是授

    課老師最擅長的領域,感覺對自己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更實用。

    (訪 20171128H)

    (3)上課方式:多採小班教學,亦師亦友,可自由發言,上課參與感強

    臺灣老師偏向研究生主講,大陸老師較少這樣。上課過

    程中,當老師說閩南語時就聽不懂了。(訪 20171127G)

    臺灣研究所每堂課都屬於小班式的教學,上課比較自由,

    可以隨時交流自己不同的看法,師生像是朋友。而我在大陸

    所修的課程,研究生的課堂人數較多,像大學時的模式,學

    生發言的機會少。即使有發表意見的時間,也感覺比較官方。

    (訪 20171128H)

    I同學在一次上課時,在同學進行上臺報告後加以評論,

    並與師生就報告主題產生熱烈討論,整堂課全神貫注(觀

    20171205I)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1

    大陸老師授課方式就是重點性內容比較多,基本是老師

    講授的方式。臺灣老師授課方式就是有時候抓不到重點,拓

    展的範圍比較廣,採用的基本是學生報告、老師補充的形式。

    (訪 20171128I)

    學生上課參與感強。在上課時,除了老師偶爾用臺語講

    某些特定意義的詞句之外我都能聽懂,授課內容也很明晰。

    作業量明顯多於大陸,每週都有閱讀書籍,都是大部頭的哲

    學書,藝術課也需要看很多哲學書。(訪 20171127E)

    (4)作業方面:少數研究對象在準備作業、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感到困難。

    準備報告的資料一般會從網上或者老師提供的資料來看,

    中興大學圖書館的資料我還沒有用過,我沒有用過興大的資

    料庫,我用的都是中國知網(CNKI)的資料。(訪 20171017B)

    我不會用興大的資料庫,我更常用臺中市的公共圖書館,

    因為中興大學裡面,我們專業的資源有限,藏書量比較少,

    可能也不是很精品,所以我一般用公共資訊圖書館。(訪

    20171017A)

    (5)學習需求:碩士交換生在學習過程中側重點為多元蒐集資料、提出研究

    類的想法、多方觀摩與學習臺灣經驗。

    我覺得有大學生和研究生很大的區別,我室友他們是大

    學生,就比較局限於系所上課的內容,但我更傾向於跟我專

    業相關的課外資料。因為大學生必須學基礎的專業的東西,

    而研究生因已有了基礎,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可以參考哪

    些方面的研究之類。(訪 20171017A)

    我覺得研究生在學習上更有目的性,而大學生都是通識

    教育。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會通過不同的管道去完成它。

    (訪 20171019D)

    我不用修太多的課,沒有學分壓力。可以去臺灣不同的

    地方看看玩玩吃吃,可以去山裡採集。(訪 20171127E)

    在學習需求上,我想去觀摩臺灣本地的幼兒園的教學模

    式,想借鑒和學習他們的優勢,並為自己的論文尋找新的方

    向。(焦 20171206I)

    (6)硬體設施:在大陸時,研究對象表示會有自己的學習區域,學校會提供

    研究室碩士生使用,但是來到臺灣沒有了研究室,給學習上帶來了不便之處。

    反正現在我是有研究室的,好幾個人在一起,就感覺還

    不錯。(訪 20171018C)

    可能是我專業的原因,沒有地方畫畫,我特別想要一個

    自己的大一點的桌子,因為在原來的學校每一個人的桌子都

    很大,所以來這邊之後有一點點不適應。(訪 20171017A)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2

    (7)學習氛圍:與大陸全職研究生之嚴謹度差異頗大,但可帶來另類學習。

    臺灣研究生的年齡差異很大,有大學剛畢業的,有工作

    3-4 年的,有退休的政府工作人員,有佛教居士,有某國際

    NGO 工作的儒家文化捍衛者…學生的年齡差距大,大家的

    經歷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故事都很精彩,很多時候大家不是

    在念書,而是在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訪 20171127E)

    2. 人際關係

    (1)思鄉情結:在對研究對象的訪談中得知,研究對象的普遍適應良好。

    我平時獨立能力很強,只要家裡沒出什麼事,平時就簡

    單的問候,但如果是家裡面或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就還是

    挺想家的。(訪 20171017A)

    我估計是生病的時候會想家。(訪 20171017B)

    我基本上沒有思鄉病,但偶爾看看照片的時候會想。我

    家種了很多花,我爸比較喜歡種花,看到別人家種的花時會

    有想家的感覺。(訪 20171018C)

    (2)社交問題

    A.部分訪談對象表示與導師聯繫較少,不能十分有效發揮導師的作用。

    但是也有部分訪談對象與指導教授的關係很密切。在對於指導教授的滿意度

    上,男生比較低。

    和指導老師也沒有過多的接觸。(訪 20171017B)

    沒什麼聯繫。(訪 20171018C)

    也沒什麼相處,例行公事。(訪 20171019D)

    老師很熱情,相處得很好。(訪 2017128H)

    指導老師很友善,相處的還可以。(訪 20171128I)

    B. 部分研究對象與臺灣學生的深度交流較少

    我平常和陸生一起行動,因為在交流上沒有太大障礙,

    其次是我覺得學習、生活習慣類似,再者我們的目的以及想

    要做的事情可能比較一樣。臺生是本地人,並不在乎要現在

    出去玩,他們一年出去一兩個地方就好了,而我們因在臺時

    間較短,才會頻繁出去玩。(訪 20171017A)

    臺灣的本地朋友認識不多,有一個是通過室友認識的臺

    灣朋友,會一起旅遊、吃飯。這個朋友很熱情,感覺平時沒

    有很大的距離感和差異。(訪 20171017B)

    我與臺灣同學關係還行,就公事公辦吧,也沒什麼相處

    的。(訪 20171019D)

    一般都是通過上課,社交平臺、學伴介紹而認識臺灣同

    學。和臺灣同學在一起一般是上課或者小組作業時,覺得他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3

    們挺熱情的。(訪 20171128I)

    (三)如何適應

    1.學習環境:在上課與作業方面,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會主動向教師或者

    同學詢問。

    課堂上有不懂的會問老師。我剛開始不太會運用他們的網

    絡課程。後來請教老師和學生後也就會了,其實也就像大陸用

    微信、微博一樣,這邊會用 Facebook,切換一下模式好了。(訪

    20171017A)

    我會用興大的資料庫查資料,別的網站也還可以,很方便。

    (訪 20171019D)

    課堂上我大部分能聽懂,遇到不太懂的地方,我首先選擇

    去查一些資料,或者和同學去交流。因為在平時、下課期間和

    老師見面不是很方便。(訪 20171017B)

    如果有聽不懂時,我會去找老師,請他推薦相關的書來

    讀,閱讀後若有不懂,會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

    (訪 20171127E)

    專業方面的學習內容基本還是能夠聽懂,實在不懂的會

    向同學和老師請教。學習效果、總體學習的感受是很不錯的。

    (訪 20171128H)

    2. 人際關係:大部分研究對象表示來臺初期會有思鄉之情,但是在後期的適

    應過程中會逐漸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自身思鄉情緒。

    想家的時候就是吃東西吧。(訪 20171017A)

    想家就會跟家人、跟那邊的朋友、同學聯繫。(訪 20171017B)

    沒想過家,反正半年就回去了,沒有距離感。(訪 20171019D)

    因為每天都會視頻聯繫,所以好像沒有特別想念家人。想

    家的時候和家人通過微信聯繫,聊聊天就可以了。(訪

    20171128H)

    我覺得對於我而言,似乎既有現實人際上的支持,也有虛

    擬世界的支持吧。在這裡,既有一起同來交換的同學,也有臺

    灣本地的同學和老師會關心我。阿美族的同學就會經常喊我一

    起出去旅遊,我覺得還是很好的。(焦 20171206E)

    3. 支援系統:部分研究對象所在的學校都有為交換生提供了工具

    性支援,能夠較好地適應交換生活,但情緒上的支援較為缺乏。

    在學校的時候,學校會提供一些聚會活動,例如:「導生

    聚」、「歡送會」等等,也會邀請一些本地同學來參加,會認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4

    識一些朋友。但是,大多數與本地同學的交流一般都是出於

    課程學習的需要,雖然也有一同外出遊玩,但是機會還是很

    少的。(訪 20171127E)

    我的學校沒有特別給大陸交換生舉辦什麼特別的活動,

    活動都是和本地學生一起,但是感覺還不錯。我覺得不用提

    供什麼特別的幫助。指導老師很熱情,相處得很好。(訪

    2017128H)

    我目前沒有和臺灣同學聚會過,和班上同學也相處一般,

    但是指導老師很友善。在臺灣有時候會覺得孤單。對於目前

    學校對陸生所提供的幫助,我不是特別瞭解,開展的活動也

    不是很瞭解。(訪 20171128I)

    二、研究結果之討論

    (一)學習動機

    歷來的研究顯示,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及自我發展是大陸交換生來臺的重要學

    習動機。比較研究生與大學生的來臺動機,兩者之間都把不斷提升自我作為來臺

    交換的主要動機,此外,大陸碩士交換生還會把專業學習的需要、歷史情懷以及

    對臺灣文化的喜愛、體驗臺灣本地文化作為來臺交換的動機。Petzold 與 Moog

    (2018)提到理性選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和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會影響留學意向;其中的「理性選擇論」是指一個人能夠分析、

    比較各種選擇的利益與效用,之後對於較高的效用與利益顯示出偏好,並作為行

    為的根據,屬於一種工具理性;其中的「計劃行為理論」認為一個人做出特定行

    為是受到其行為意圖之影響,而行為意圖則取決於行為者對此行為的態度與主觀

    規範。換言之,一個人的留學意向是由學生從出國留學中所獲得的預期效益、資

    源及其實現的限制、規範性方面等幾個方面所形成的。這就與呼應了本研究的發

    現:亦即大陸碩士生來臺更加注重的是自身專業學習的需要以及對臺灣本地文化

    的感受,他們來臺的交換意向也是由於認為臺灣教育資源豐富,來臺交換的經歷

    可以為促進其自身發展,從而獲得預期的效應。

    (二)適應問題

    1. 學業適應:

    中國學生在西方學者的心目中大部分都被看成是被動的記憶型學生

    (Biggs, 1996; Chan, 1999; Chow, 1995; Liu, 2006)。參與式的、互動式的和競

    爭式的活動可能和中國人的社會價值觀並不相容(Carson & Nelson, 1996;

    Chan, 1991; Kumaravadivelu, 2003; Nelson, 1995; Oxford 1995)。但是,不管是

    Shi(2006)對 400 名上海中學生的研究、還是 Rajaram 與 Bordia(2013)對

    402 個在新加坡修讀企管學位的中國大陸學生之研究,卻都發現中國學生喜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5

    歡師生在課堂討論中互動的關係,亦即中國學生未必是被動式的學習者。

    雖然在文獻中提到中國學生喜歡講授法,這是因為他們從高中階段起主

    要是暴露在這種方式中(Chan, 1999)。但從訪談結果分析來看,大陸碩士交

    換生認為臺灣的教師喜歡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讓他們也十分青睞於課堂的討

    論。由此可見,研究對象大規模接觸互動式的教法後,不僅喜歡此種教法,

    並從中受益,這就呼應了 Rajaram 與 Bordia(2013)的發現,亦即中國大陸

    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記憶型學生,講述法與討論法的教法都是中國大陸學生所

    喜歡的。Chen(2014)的研究認為教學灌輸模式仍然在臺灣的高等教育機構

    中佔有相當的比例,並發現國際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適應不良。但是本研究

    卻發現,大陸碩士生認為在臺的研究所之教學方式多以互動式為主,碩士交

    換生對研究所的課程適應性較好,這與 Chen(2014)針對國際學生之研究結

    果顯然存在差異。

    在本研究中,大陸碩士交換生在課業上適應良好,呼應了徐子惁(2014)

    的研究發現,他發現陸生來臺前具有高度動機,來臺後短期便可適應當地生

    活,在學習上大多是應良好。換言之,本研究發現他們在遇到課業問題時會

    主動詢問老師,也會在課堂討論中主動參與,這與文獻中所探討的一般國際

    生在課業上所遇到的適應問題有不同之處,而這也與秦夢群等學者(2015)

    所指的來臺就讀科技校院陸生在學業上有輕微不適狀況的研究成果不同,這

    可能是因臺灣各大學的研究所之師生比例與大陸研究所之的師生比呈現懸

    殊對照,再加上訪談中所發現的研究所多採小班教學、上課比較自由、可以

    隨時交流自己不同的看法、研究所的師生像是朋友、臺灣師生樂於協助解惑

    等因素,故在臺灣就比較有機會在課堂中或課後詢問,而能即時解決課業問

    題。

    2. 人際適應:

    從 Furnham 和 Bochner(1982)所提出的「文化距離理論」來看,因為

    大陸和臺灣在歷史脈絡上是同文同種,文化距離極小,因此,若從理論上來

    看,大陸的學生在適應問題上應該會比其他國際生的難度小。但是,從生活、

    社交等方面來看,大陸碩士生仍然存在著無法與臺灣學生完全融入的適應問

    題,例如外出旅遊時,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差異,大陸碩士交換生更多還是

    會選擇與陸生一同出遊,而不會與本地學生一起。本研究的發現也與秦夢群

    等學者(2015)所指的來臺就讀科技校院陸生在人際上有輕微不適狀況的研

    究成果遙相呼應。而這現象也呼應了 Turner(1985)提出的「社會分類論」

    (Social Category Theory)的主張,Turner 認為人們通常把社會劃分為截然

    不同的「我們」和「他們」這兩個團體。亦即把他人歸為同類人(在團體內),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6

    或是非我族類(在團體外)。那麼,從碩士交換生在生活方面的一些行為表現

    來看,亦即交換生身分附屬的消費與旅遊上的價值觀、和交換生社會分類的

    特徵(如:開闊眼界、旅遊、消費),將這些分類的特徵併入他們自我概念上

    天生的特質,並在社交上認同了這一個陸生交換生的團體,強調與交換生團

    體認知的相似性,並強調跟團體外成員的不同,造就了「我們」和「他們」

    的激盪(Soldan & Bowyer, 2009),所以,Tuner 的社會分類理論在大陸碩士

    生身上表現的比較明顯。同時,艾明江、位鳴玉(2014)也認為大陸學生使

    用當地的溝通媒介融入社交活動。這些都表明,大陸學生基本都能適應。但

    是,由於兩岸社會文化的差異,相當多的大陸學生依然存在「我群」與「他

    群」的區分,兩岸青年的真正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綜合以上所述,大陸碩士交換生經過大陸的各大學之嚴格的篩選機制,

    透過書面審查與面試等篩選流程來考察其語文表達、經濟條件、課業表現等

    層面。因此,在此種機制下所篩選出來的交換生在學習適應上並沒有出現太

    大的困擾,但他們還是遭遇到人際關係上的適應問題。

    (三)支援系統

    Weinman 和 Kaptein(2003)則認為支援系統至少可分為:1.工具性的支援

    (如協助解決某個問題);2.有形的支援(如捐獻物資);3.訊息上的支援(如提

    供建議);4.情緒上的支援(如提供保證)等類別。在上述的訪談資料當中,首先,

    他們在工具上的支援至少包括:保險的申辦與報銷、辦理入臺證的相關手續等,

    算是夠用的。其次,本研究發現他們在來臺之前的甄選過程中,相對之下,家庭

    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原則上是比較不可能有來臺交換的機會,故不需要物資上的有

    形支援。此外,Liu 與 Hung(2016)發現中國大陸的學生通常具有高度的自我效

    能感,他們心智上是穩健的、獨立的,不需要去依附任何其他的團體。再者,他

    們幾乎不需要情緒上的支持,因為他們基本上有足夠的能力去找到相關的訊息來

    幫助自己的生活和課業。但他們同時發現,陸生雖然能從社交平臺上得到相當的

    支持,但是也需要真實世界從人來的支持,這兩種支持無法切割。從訪談對象來

    看,雖然碩士交換生來臺之後在許多方面能夠依靠自己獨立解決問題,但是在某

    些特定時候,還是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援來支撐他們。這些大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

    中,除了利用網路社交平臺與家人聯繫以外,在臺期間主要是選擇與同來交換的

    大陸學生一同聚餐、出行、遊玩等,相對之下,他們從本地生族群所獲得的具體

    社交支持則是不成比例的,可見 Tuner 的社會分類理論對陸生所需的支援系統仍

    有其相當的影響。Yue 與 Lê(2010)認為情緒上的福祉關乎整體幸福指數,因

    為大陸碩士交換生在這些支援上有相當不錯的滿意度,所以整體的適應上算是不

    錯。而在訪談中,碩士生提到不懂如何運用臺灣圖書館資源中的各種資料庫,還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7

    是要依賴大陸求學時的資料庫,這種入寶山而空手還的現象,則指出訊息支援之

    週知上還有待加強。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赴臺學習動機方面

    提升自我是大陸碩士交換生赴臺的主要學習動機,而專業發展的需要、感受

    臺灣文化、以及歷史情懷也是部分大陸交換生赴臺的原因。

    (二)適應問題方面

    總體而言,大陸交換生對臺灣學習生活的適應程度較好,但仍存在以下二類

    適應問題:

    1.課業適應

    (1)作息時間:中午休息時間比較短,初抵臺時難以適應,容易感到疲憊。

    (2)課程安排:與大陸差異大,臺灣教學內容很豐富,貼近社會脈動。

    學習資源:剛入臺的碩士交換生無法有效利用資料庫來準備作業、報告。

    (3)上課方式:多採小班教學,亦師亦友,可自由發言,上課參與感強。

    (4)作業方面:少數研究對象在準備作業、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感到困難。

    (5)學習需求:著重多元蒐集資料、提出研究想法、多方觀摩與學習臺灣經

    驗。

    (6)硬體設施:獨立的學習空間較少,歸屬感較低。

    (7)學習氛圍:與大陸全職研究生之嚴謹度差異頗大,但可帶來另類學習。

    2. 人際關係

    (1)思鄉情結:在家人生病之類的特殊情況下會十分想家。

    (2)因兩岸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差異,不易結交臺灣當地的朋友。

    上述的學習適應問題多表現在大陸交換生來臺初期,而在經歷一段過渡

    期之後,大部分陸生均能適應,但在與本地生的人際關係方面,適應時間較

    長,且相對困難。

    (三)支援系統方面

    總體而言,大陸交換生來臺之前經過層層篩選,在心理、經濟、學業上都是

    較優質的人選,因此,在臺灣各大學所提供的工具性與訊息性支援的基礎上,均

    能有不錯的適應。不過,在情緒上的支援上多為同來交換的大陸學生,他們從本

    地生族群所獲得的具體社交支持則是不成比例的。此外,他們不懂如何運用臺灣

    圖書館資源中的各種資料庫,這種現象則指出訊息支援之週知上還有待加強。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8

    二、建議

    (一)對學校的建議

    1. 完善「一對一學伴制」

    碩士交換生在生活上的適應問題比大學部的交換生小,但是在課業上更

    需要同為研究生的學習夥伴的支持,亦即他們需要一起研討的伙伴。未來可

    以根據研究所的專業來為碩士交換生建立一對一的碩士生學伴,如此可為兩

    岸青年在學術交流上創造更多的機會,亦能有利於碩士交換生結交臺灣本地

    的朋友,讓兩岸青年更加深入瞭解兩岸文化與風俗。

    2. 優化碩士交換生「導生制」

    對碩士交換生而言,除了有關生活與旅遊等方面的信息以外,還需要在

    學術上的扎實收穫,但臺灣的大學普遍沒有針對交換生有學術型指導教授這

    一制度上的設計,即使已經有了名義上的指導教授這一制度的學校,卻未必

    將此種制度完全發揮功效,這或許是因為由大學所指派的指導教授對自己的

    角色欠缺認知與投入所致。

    碩士交換生在臺交流期間,仍肩負著學術交流以及尋找論文議題等課業

    任務,如能為他們分配學術上的指導教授,將可有效幫助他們解決其在學業

    問題上的困惑,並在尋覓碩士論文方向、搜集資料、撰寫論文等方面提供建

    議,如此更能讓碩士交換生體驗到歸屬感。因此,在沒有導生制的學校可以

    設計導生制度,在導生制度欠缺完善的學校,可進一步甄選指導績效較優的

    教授為典範,建立表揚機制並辦理觀摩會,以便讓其他教師有吸取經驗的機

    會,以提高其在指導交換生方面的積極性。

    3. 提供良好的軟硬體設施

    各系所可根據其專業的特色,為碩士交換生提供完善的學習空間以及學

    習資源,如辦理電子資料庫之研習等,如此將可減少課業上的挫折感,並提

    升他們的歸屬感,以緩解他們在臺的學習適應問題。

    4. 提供更多接觸本地文化以及實踐的機會

    碩士交換生在交換過程中對於回大陸後學分轉換的要求較小,卻更渴望

    能夠在對風土人情上有更多的體驗,因此若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可以體驗本土

    文化的活動或機會,將可擴大其視野並增進歸屬感。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十位大陸的碩士生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選擇上女多男少,未來

    在選取研究對象時可以考慮性別與系所專業上的平衡。其次,也可以大學部

    的交換生為研究對象。再者,也可以加入前期已經返回大陸原校的人為研究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39

    對象,以交叉比對正在過程中的交換生在各方面的情形。最後,也可將研究

    對象拓展為交換生和學位生之間的比較,將可同時呈現短期與長期之間的異

    同。

    2. 研究主題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大陸碩士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及求學過程之適

    應,未來可以下列研究主題為方向:學伴匹配的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指導教

    授匹配之比較研究、不同系所專業之學生適應情況的研究,以此來拓展研究

    視角。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0

    參考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艾明江、位鳴玉(2014)。大陸青年學生在臺灣的社會交往現狀分析—基於大陸

    “交換生"群體的實證調查。臺灣研究集刊,2,42-45。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錦惠(2013)。建制陸生友善的就學環境與生活輔導機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1),44-48。

    周宛青(2018)。陸生在臺學習經驗與未來規劃質性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6(2),

    1-25。

    周祝瑛、楊雁斐(2015)。國際化另一章:第一屆畢業陸生滿意度調查初步報告。

    教育研究月刊,27-38。

    徐子惁(2014)。陸生來臺就學適應情形探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秦夢群、林信志、簡瑋成(2015)。科技校院大陸來臺學生就學適應、學習滿意

    度與繼續就讀意願關係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18(4),65-98。

    教育部(2009)。大學校院招收境外學生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視。臺北市。

    教育部(2019)。近年來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臺留學 /研習人數。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beyond.xls

    楊玉惠、宋雯倩(2011)。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立法沿革及相關配套。國家菁

    英季刊。7(3),87-103。

    楊宏文(2015)。大陸交換生來臺學習動機、生活適應及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慶中、林立生、羅栩淳(2011)。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發展。2011 年兩岸

    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9-22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文榮、徐主愛(2013)。外籍學生在臺灣的大學適應議題之研究:以中興大學

    之泰國學生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2(2),89-90。

    蔡文榮、陳雅屏(2015)。初抵臺灣的印度學生在中興大學適應議題之研究。教

    育科學期刊,14(1),21-58。

    韓光俐(2009)。來臺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韓宜娟(2011)。陸生來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1

    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志榮、李樑堅、劉慶中(2017)。陸生來臺就學之學習成效及知覺之研究。遠

    景基金會季刊,18(4),113-160。

    譚柳、蔡文榮(2016)。2016秋季大陸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及適應問題之研究:

    以中興大學為例。通識教育學報,5,139-176。

    蘇意晴(2015)。陸生來臺動機、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Araujo, A. A. (2011). Adjustment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1(1), 2-8.

    Biggs, J. (1996). Western misperceptions of the Confucian heritage learning culture. In

    D. A. Watkins & J. B. Biggs (eds). The Chinese learner: Cultural, contextual &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pp. 45-67). Hong Kong: CERC & ACER.

    Carson, J., & Nelson, G. (1996).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5(1), 1-19.

    Chan, S. (1991). Asian Americans: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Boston, MA: Twayne

    Publishers.

    Chan, S. (1999). The Chinese learner - A question of style. Education & Training, 41

    (6/7), 294- 304.

    Chen, R. (2014). East-Asian teaching practices 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 learner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9(1), 26-37.

    Chow, I. H. S. (1995).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Hong Kong: Needs and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9, 10-15.

    Denzin, N. K. (1970).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Hawthorne, NY: Aldine.

    Erlandson, D., Harris, E. L., Skipper, B. L., & Allen, S. D. (1993). 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Furnham, A., & Bochner, S. (1982). Social difficulty in a foreign cult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ulture shock. In S. Bochner (ed.). Culture in contact: Studies in cross

    cultural interaction. (pp. 161-198). Pergamon: Oxford.

    Gebhard, J. G. (2012).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justment problem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2), 184-193.

    Given, L. M. (2008).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Sage.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2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Kumaravadivelu, B. (2003). Problematizing culture stereotypes in TESOL, TESOL

    Quarterly, 37(4), 709-716.

    Lin, J. C. G., & Yi, J. K. (1997).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djustment: Issues and

    program suggestion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1(4), 473-479.

    Liu, S. (2006). Developing China’s future managers: learning from the West?,

    Education & Training, 48(1), 6-14.

    Liu, Y. C., & Hung, Y. Y. (2016). Self-efficacy as the moderator: Exploring driving

    facto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or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4, 455-462. DOI:10.1016/j.chb.2016.07.018

    Meloni, C. F. (1986). Adjustment problem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umber: ED276296.

    Nelson, G. (1995).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 In J. Reid (e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pp.3-18). Boston, MA: Heinle and Heinle.

    Nield, K. (2004). Questioning the myth of the Chinese lear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6 (3), 189-196.

    Oxford, R. (1995). A cross cultural view of learning styles. Language Teaching, 28,

    201-215.

    Petzold, K., & Moog, P. (2018). What shapes the intention to study abroad?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Higher Education, 75(1), 35–54.

    Roberts, A., Chou, C. P., & Ching, G. S. (2010). Contemporary trends in East higher

    education: Disposi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 Taiwan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59(2), 149-166.

    Rajaram, K., & Bordia, S. (2013). East versus west: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 impact of cultural dislocation issues for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across ten commonly used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 Learning, 7(1), 1-26.

    Soldan, Z., & Bowyer, K. (2009).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factors on cognitive

    process variables within a diverse group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4(6), 3-12.

    Turner, J. C. (1985).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the self-concept: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roup behavior. In E. J. Lawler (ed).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Theory and research (Vol. 2, pp. 77-122). Greenwich, CT: JAI Press.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3

    Ward, C., Bochner, S., & Furnham, A. (2008).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Weinman, J., & Kaptein, A. (2003). Introduction to health psychology.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Yue, Y., & Lê, T. (2010). Cultural adaptation of Asian students in Australia. In

    Proceedings of the AAR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Canberra:

    Australia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4

    附錄:

    大陸碩士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及求學過程之適應初探訪談大綱

    一、背景問題與來臺學習動機

    1. 請你簡單自我介紹一下你自己(家鄉、年齡、系所、專業等)

    2. 在來到臺灣交換之前,你有去過其他地方交換嗎?

    3. 為什麼選擇來臺灣交換呢?

    二、思鄉病

    1. 你平常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家人聯繫呢?大概多久聯繫一次?

    2. 遇到傳統的節日時,你在臺灣一般如何度過呢?

    3. 你在交換期間,什麼時候最想家人?

    4. 想家的時候,你一般會如何做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三、瞭解授課內容與在課堂上的參與

    1. 你認為你在臺灣所修的課程與大陸的課程有什麼區別?

    2. 老師在課堂上講授內容時使用的語言你能聽懂嗎?授課的內容也都能聽懂嗎?

    3. 你認為臺灣老師的授課方式與大陸老師的授課方式有什麼不同?

    4. 分組作業時,你與同組的同學在共同作業的過程中有什麼感受嗎?是困難的時候

    多還是開心的時候多?

    5. 你對臺灣的授課老師有什麼樣的感受?

    6. 目前你感覺自己上課的學習效果如何?課堂上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你是否都能聽

    懂?如果有不能聽懂的,你會怎麼辦?

    四、課業狀況

    1. 分組報告或作業時,你有受到排擠嗎?

    2. 你聽得懂別組報告的內容嗎?如何評價你的同學的報告水準?

    3. 當你報告時,臺下反映如何?

    4. 你會使用你所在的大學的圖書館準備或報備報告的資料嗎?你對所在大學資料

    庫如何評價?有何優缺點?

    5. 準備報告時,有主動尋求同學或教師等人的幫助嗎?

    6. 在日常作業,報告方面,與大陸有什麼不同?

    五、結交朋友

    1. 你是通過何種方式認識大陸的新朋友?目前已結交多少人?通常一起從事什麼

    活動?

    2. 你是通過何種方式認識臺灣本地的新朋友?目前已結交多少人?通常一起從事

    什麼活動?談談你對你臺灣朋友的感受吧。

    3. 你是通過何種方式認識國際生?目前已結交多少人?通常一起從事什麼活動?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5

    4. 你和室友的感情如何?

    5. 你在臺灣聯繫的朋友中,是臺生多還是陸生多?同系所還是跨系所?

    6. 你在學術上有沒有支援的夥伴,可以一起討論功課?

    六、被社交圈所接納

    1. 你多久和臺灣同學(或者國際生)聚會一次?

    2. 你們聚會的大多數時候從事什麼活動?

    3. 你和班上同學相處狀況怎樣?

    4. 和指導老師相處如何?

    5. 你參與系(所)哪些活動?是否積極?

    6. 你在臺灣會不會覺得孤單?

    7. 你走在路上會不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

    8. 和同來交換的陸生認識情況如何?會經常一起交流或出遊嗎?通常聚會的情形

    是怎樣的呢?開心嗎?

    9. 你在臺灣的生活比較常和陸生一起行動,還是和臺生一起?還是單獨行動?為什

    麼?

    七、支援系統

    1. 你知道現在所處的交換學校給陸生提供的幫助有哪些?

    2. 對學校為陸生舉辦的活動感興趣嗎?有積極參加嗎?參與後的感受如何?

    3. 你認為你的交換學校對大陸交換生的福利是否充足?為什麼?

    4. 你覺得陸生哪些方面需要幫助?

    5. 你覺得你的交換學校需要對大學生和碩士生提供不一樣的幫助嗎?

    6. 你覺得交換學校還可以提供或者還應該提供哪些幫助給碩士交換生?

    7. 你認為在支援系統中得到最多的是虛擬世界的支援(如通過微信聯繫家人)還是

    現實世界(如同來交換的同學或者本地同學)的支持?

    8. 來臺求學過程中有遇到什麼阻礙性嗎?或者有遇到什麼促進性的行為嗎?

    八、碩士交換生的自我感受

    1. 你認為你來到臺灣之後,你的研究生生活有什麼變化?

    2. 你身邊的臺灣研究生同學和大陸的研究生同學有什麼不同之處?

    3. 你在你的交換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與在大陸的有何不同?你有什麼感受?

    4. 可以評價一下你自己現在的研究生生活嗎?

    5. 你認為自己與一同過來交換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有何不同?

  • 教育科學期刊 18 (1)

    146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cademic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Chinese Exchange Graduate Students

    in Taiwan

    Wen-Rong Tsay (corresponding author)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National Chung Hsin University

    Chiu-Min Lee

    Master, Preschoo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

    Recently, the number of mainland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the last decade, and has become a new force in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which

    means a great significance. However, after 50 years of separ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ife, culture and diet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refo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exchange students in Taiwan might have some adaptation issues.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ose exchange students, who are pursing master degree, may exists sever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daptation problems when comparing with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ir stay, which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study was

    implemented at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NCHU) during the fall semester in

    2017, and invited 10 master-level exchange students as sample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in terms of in-depth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collect dat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tivations of the Chinese exchange graduate students

    are mainly to experience the local culture of Taiwan and enrich their own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exchange, the master-level exchange students encountered academic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issues.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with the help of four

    support systems: emotional system, instrumental system,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ppraisal system, the mainland master-level exchange students at NCHU had good

    adaptation in general. In the end, this study provides four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providing good hardware facilities for those exchan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experience the

    local diversities, focusing on one-on-one study partner, and optimizing the mentor-

    mentee relationship.

    Keywords: mainland master-level ex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daptation

    issues, in-depth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mail: [email protected]

    Manuscript received: March 27, 2019; Modified: May 2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