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 如何看待“深圳人” -...

1
A02 2017.08.27 2013 年初,在“深圳人”系列小说 准备结集出版的前夕,我对小说集的书 名仍然犹豫不决。我在《深圳人》和《出 租车司机》之间犹豫。我在“深圳人”系 列小说受英语文学的影响和它对中国 文学的影响之间犹豫。最后, “虚荣心” 帮助我做出了决定。因为短篇小说《出 租车司机》是小说集里最为中国读者熟 悉和喜爱的作品,加上它也是小说集里 最早完成和唯一完成于深圳及中国的 作品,我最后决定用《出租车司机》做小 说集的书名,而让“深圳人”屈居副标题 之中。小说集出版之后获得的关注和 赞誉多少也是对这个选择的肯定。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部小说集会成 为自己第一部跨越母语边界的作品。 2015年春天,当出版商第一次与我讨 论小说集英语译本出版计划的时候,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正名”:为了强调 作品与英语文学经典 Dubliners( 《都 柏林人》 )之间的联系,我建议改用 “Shenzheners”( 《深圳人》 )做它的书 名。一段神奇的文学之旅就这样开始 了。借助与精致的原作遥相呼应的翻 译,“Shenzheners”将“中国最年轻的 城市”带到了地球的另外一侧。 这是第一个英语译本。它于 2016 年 9 月 9 日在加拿大正式出版发行。它 包括了原作中的九篇作品( 《同居者》 《女秘书》和《文盲》这三篇作品因为整 体篇幅上的考虑被排除在外 )。在随后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这部短篇小说集 不仅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可观的 声誉和可喜的销量,还在蒙特利尔的国 际文学节上获了奖。它也很快激起了 加拿大另外一种官方语言的热情关注, 由一位迷恋深圳又痴情文字的知名作 家翻译的法语译本将在今年年底上 市。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短短半年 多的时间里,我多次在住处附近的街边 被热心的读者拦住:他们与我细致地讨 论起了“深圳人”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对 我笔下那些小人物的遭遇充满了理解 和同情。这是我在这部作品的母语世 界里都没有过的经历。 通过这部短篇小说集,越来越多 的英语读者不仅熟悉了“Shenzhen- ers”这样一个在目前的任何一部英语 词典里都还不存在的词,也认识或者 说更加认识了“深圳”这座他们以前根 本就不认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的城 市。中国的奇迹用文学的方式打开了 一座又一座异域的迷宫…… 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之下,“深圳 人”系列小说集在母语世界里的重现绝 不是这部作品生命的简单延伸。它更 是一种升华,一次新生。怀着对母语至 深的眷恋,华东师大社新版《深圳人》向 母语世界里的读者发出了阅读的呼 唤。它渴望着通过母语的激情获得用 其他的方式无法获得的升华和新生。 这些年来,一直有人问我,我笔下 的这些“深圳人”到底生活在哪里。我 总是用小说集《出租车司机》腰封上的 那一句话来回答:“几乎没有人是真正 的深圳人,几乎所有人都是真正的‘深 圳人’。” “深圳人”系列小说在英语世界 里获得的认同正好证实了我的这种说 法。而我相信,母语世界的读者对它新 一轮的阅读会继续证实这种说法。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新一轮的 阅读吧。 回归母语的 《深圳人》 ○薛忆沩 今年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 文学节组委会,将 2017 年度的“多元 文化”奖(Diversity Prize)授予中国作 家薛忆沩,表彰他第一部被译成英文 的短篇小说集“Shenzheners”( 《深圳 人》 )对当地文化生态做出的贡献。 这是蒙特利尔最大的文学节创办 20 年来第一次向中国作家颁奖。自 2016 年 6 月 Shenzheners 在加拿大 出版以来,走向西方世界的“深圳人” 持续获得主流媒体与文化界的关注, 笔者就此做了一个概要性的梳理。 “薛忆沩是中国当代文学特立独行的 作家。他远离喧嚣,写作于他就是向大 师的朝圣:乔伊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 普鲁斯特。他以极大的虔诚和高度的 专注投入写作。他的小说思考生活、历 史、暴力与放逐。这本选集中的作品给 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他小说世界的窗 口。我敬佩他,并向他的勇气、坚韧和 对孤独的热爱致以敬意。” —美国国 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 “作为一名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的作 家,薛忆沩却如世外高人一般在蒙特利 尔生活了将近15年。他的声誉在加拿 大与日俱增,他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广泛 的翻译。创作题材丰富且多产的他,近 年来甚至还重写了一批数量可观、业已 出版的旧作。随着‘深圳人’系列小说 集英文版的出版, 52岁的薛忆沩终于可 以向英语读者介绍自己的作品了。小 说集中9个松散却有内在联系的故事, 呈现了来自中国最年轻都市不同阶层 个体公共和私人的生活。Darryl Sterk 流畅的翻译让我们得以在这些貌似有 着小规模顿悟的低调故事中一窥‘深圳 人’的灵魂,而小说集的标题也就此回 应着另一种城市故事—乔伊斯的《都 柏林人》(Dubliners)。” —蒙特利尔市最大的英语报纸《蒙特 利尔公报》文化版主编Ian McGillis “无论是小说标题还是结构,《深圳 人》都从同样是基于都市生活的乔伊 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汲取灵 感。但是在乔伊斯将爱尔兰小镇值 得记忆的故事充斥其中的地方,我们 在薛忆沩的书中却很少能看到深圳 的影子。事实上,这个城市的名字仅 仅被提到过一次。人物的生活就是 在匿名的都市背景中展开。” —Bailey Hu 在 Thatsmags. com 网站如此评论《深圳人》 “人们将《深圳人》与乔伊斯的《都柏林 人》进行比较。我却看到它们并没有太 多相似之处。《深圳人》本身就是一本很 有力量的小说集,没有必要进行比较。 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以怜悯之心和 富于个性与抒情的文笔,将20世纪初都 柏林居民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出 来。乔伊斯把读者带进家里和街道上, 让我们能偷听到人物之间的对话。与 之形成对照的是,《深圳人》没有如此繁 多的修饰。” — 加 拿 大 作 家 Judy Fong Bates “其简洁朴素的文风,关于存在的 反刍与思考,以及孤独与隔膜的无 处不在,薛忆沩的作品最为生动地 酷似贝克特。在《剧作家》中明确提 到的不是乔伊斯,而是贝克特:‘我 在等待戈多’,这是同名主人公在小 区花园里,对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提 问做出的回应。这个剧作家自己剧 本中的一句台词—‘沉默是对荒 谬的反抗’,也有着明显的贝克特式 气息。而在这个场景结束时:‘剧作 家突然转身走开了,他没有向我说 告辞的话。’这让人想起《等待戈多》 的结尾。” —Steven Beattie 在 Quill & Quire Magazine(《笔与 纸》杂志)上的评论 “将人物外貌描述降到最低,没有特 定的地名和人名,薛忆沩创造出一种匿 名的气息,强化了小说隔膜疏远的主 题。事实上,这些小说不是寓言故事, 这些人物也不是道德楷模。读完这本 书你不会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因为作 者直抵灵魂深处,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 的……这些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由于一 个行为或一个决定而改变,而这些事件 往往是悲剧性的。” —Judy Fong Bates的洞察更 为深刻 “今天深圳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八百 万,或许是对这种天文数字般增长速度 的回应,薛忆沩的小说中,心理孤独或 情感隔阂的各色人物,切断了个人之间 的密切联系,而与城市进行着安静而亲 密的对话。” —Jade Colbert 在《环球邮报》 上的评论 “《深圳人》不像哈金的小说《自由生 活》,或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样, 有很多情感的风景,而是充满了虽未明 说却能深深感觉到的静悄悄的毁灭性 时刻。薛忆沩笔下的世界虽然暗淡阴 郁却真实诚恳。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困 窘生活中陌生的诗意。” —魁北克圣兰伯特普兰学院人文 系教师 Bethany “这些语言简洁而直接的故事,读起来犹 如一则则寓言,荒诞、黑暗而令人困惑。” —Shelley Pomerance 在《都 柏林、蒙特利尔、深圳之间的联系》 中写道 最后,在一条评论中,Steven Beattie 还写道:“这些关于爱、失去 以及归属的故事既充满东方式的感 性,又到处有西方文化的参照除了贝克特和保罗 · 奥斯特,薛忆沩 还参考了莎士比亚、巴赫、普鲁斯特 和昆德拉。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奇怪 的混合,但在作者聚焦于后现代境 遇个体存在不安状况的方式下,却 适用于创造一个个忧郁和失败的无 声肖像。”薛忆沩如此阐释造成“无 声肖像”的原因:“村姑”与那位中国 画家的相遇带出来的主要是语言的 问题,具体地说是,“翻译”的问题。 这当然也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特 殊问题和重大问题。我们现在都迷 失在“翻译”之中。我们的文学和生 活都迷失在“翻译”之中。“深圳人” 系列小说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呈现 这种似乎是无可救药的迷失。 西方世界 如何看待“深圳人” ○冯新平( 教师 《深圳人》薛忆沩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深圳 人》英 文版 书影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Aug-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西方世界 如何看待“深圳人” - jb.sznews.comjb.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708/26/2226eceb-ea... · 这是我在这部作品的母语世 界里都没有过的经历。

A02重点

201 7. 08. 27

星期日

责任编辑

刘忆斯

伍岭

视觉

李斌

校对

赵锦芳

2013年初,在“深圳人”系列小说准备结集出版的前夕,我对小说集的书名仍然犹豫不决。我在《深圳人》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犹豫。我在“深圳人”系列小说受英语文学的影响和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间犹豫。最后,“虚荣心”帮助我做出了决定。因为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是小说集里最为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品,加上它也是小说集里最早完成和唯一完成于深圳及中国的作品,我最后决定用《出租车司机》做小说集的书名,而让“深圳人”屈居副标题之中。小说集出版之后获得的关注和赞誉多少也是对这个选择的肯定。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部小说集会成为自己第一部跨越母语边界的作品。2015年春天,当出版商第一次与我讨论小说集英语译本出版计划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正名”:为了强调作品与英语文学经典 Dubliners(《都

柏林人》)之间的联系,我建议改用“Shenzheners”(《深圳人》)做它的书名。一段神奇的文学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借助与精致的原作遥相呼应的翻译,“Shenzheners”将“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带到了地球的另外一侧。

这是第一个英语译本。它于2016年9月9日在加拿大正式出版发行。它包括了原作中的九篇作品(《同居者》

《女秘书》和《文盲》这三篇作品因为整

体篇幅上的考虑被排除在外)。在随后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这部短篇小说集不仅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可观的声誉和可喜的销量,还在蒙特利尔的国际文学节上获了奖。它也很快激起了加拿大另外一种官方语言的热情关注,由一位迷恋深圳又痴情文字的知名作家翻译的法语译本将在今年年底上市。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次在住处附近的街边被热心的读者拦住:他们与我细致地讨论起了“深圳人”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对我笔下那些小人物的遭遇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这是我在这部作品的母语世界里都没有过的经历。

通过这部短篇小说集,越来越多的英语读者不仅熟悉了“Shenzhen-ers”这样一个在目前的任何一部英语词典里都还不存在的词,也认识或者说更加认识了“深圳”这座他们以前根本就不认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的城市。中国的奇迹用文学的方式打开了一座又一座异域的迷宫……

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之下,“深圳人”系列小说集在母语世界里的重现绝不是这部作品生命的简单延伸。它更是一种升华,一次新生。怀着对母语至深的眷恋,华东师大社新版《深圳人》向母语世界里的读者发出了阅读的呼唤。它渴望着通过母语的激情获得用其他的方式无法获得的升华和新生。

这些年来,一直有人问我,我笔下的这些“深圳人”到底生活在哪里。我总是用小说集《出租车司机》腰封上的那一句话来回答:“几乎没有人是真正的深圳人,几乎所有人都是真正的‘深圳人’。”“深圳人”系列小说在英语世界里获得的认同正好证实了我的这种说法。而我相信,母语世界的读者对它新一轮的阅读会继续证实这种说法。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新一轮的阅读吧。

回归母语的《深圳人》○薛忆沩

今年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组委会,将2017年度的“多元文化”奖(Diversity Prize)授予中国作家薛忆沩,表彰他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集“Shenzheners”(《深圳

人》)对当地文化生态做出的贡献。这是蒙特利尔最大的文学节创办20年来第一次向中国作家颁奖。自2016年6月Shenzheners在加拿大出版以来,走向西方世界的“深圳人”持续获得主流媒体与文化界的关注,笔者就此做了一个概要性的梳理。

●“薛忆沩是中国当代文学特立独行的

作家。他远离喧嚣,写作于他就是向大

师的朝圣:乔伊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

普鲁斯特。他以极大的虔诚和高度的

专注投入写作。他的小说思考生活、历

史、暴力与放逐。这本选集中的作品给

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他小说世界的窗

口。我敬佩他,并向他的勇气、坚韧和

对孤独的热爱致以敬意。”——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

●“作为一名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的作

家,薛忆沩却如世外高人一般在蒙特利

尔生活了将近15年。他的声誉在加拿

大与日俱增,他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广泛

的翻译。创作题材丰富且多产的他,近

年来甚至还重写了一批数量可观、业已

出版的旧作。随着‘深圳人’系列小说

集英文版的出版,52岁的薛忆沩终于可

以向英语读者介绍自己的作品了。小

说集中9个松散却有内在联系的故事,

呈现了来自中国最年轻都市不同阶层

个体公共和私人的生活。Darryl Sterk

流畅的翻译让我们得以在这些貌似有

着小规模顿悟的低调故事中一窥‘深圳

人’的灵魂,而小说集的标题也就此回

应着另一种城市故事——乔伊斯的《都

柏林人》(Dubliners)。”

——蒙特利尔市最大的英语报纸《蒙特利尔公报》文化版主编Ian McGillis

●“无论是小说标题还是结构,《深圳

人》都从同样是基于都市生活的乔伊

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汲取灵

感。但是在乔伊斯将爱尔兰小镇值

得记忆的故事充斥其中的地方,我们

在薛忆沩的书中却很少能看到深圳

的影子。事实上,这个城市的名字仅

仅被提到过一次。人物的生活就是

在匿名的都市背景中展开。”

——Bailey Hu 在 Thatsmags.com网站如此评论《深圳人》

●“人们将《深圳人》与乔伊斯的《都柏林

人》进行比较。我却看到它们并没有太

多相似之处。《深圳人》本身就是一本很

有力量的小说集,没有必要进行比较。

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以怜悯之心和

富于个性与抒情的文笔,将20世纪初都

柏林居民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出

来。乔伊斯把读者带进家里和街道上,

让我们能偷听到人物之间的对话。与

之形成对照的是,《深圳人》没有如此繁

多的修饰。”

—— 加 拿 大 作 家 Judy FongBates

●“其简洁朴素的文风,关于存在的

反刍与思考,以及孤独与隔膜的无

处不在,薛忆沩的作品最为生动地

酷似贝克特。在《剧作家》中明确提

到的不是乔伊斯,而是贝克特:‘我

在等待戈多’,这是同名主人公在小

区花园里,对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提

问做出的回应。这个剧作家自己剧

本中的一句台词——‘沉默是对荒

谬的反抗’,也有着明显的贝克特式

气息。而在这个场景结束时:‘剧作

家突然转身走开了,他没有向我说

告辞的话。’这让人想起《等待戈多》

的结尾。”——Steven Beattie在Quill & Quire Magazine(《笔与纸》杂志)上的评论

●“将人物外貌描述降到最低,没有特

定的地名和人名,薛忆沩创造出一种匿

名的气息,强化了小说隔膜疏远的主

题。事实上,这些小说不是寓言故事,

这些人物也不是道德楷模。读完这本

书你不会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因为作

者直抵灵魂深处,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

的……这些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由于一

个行为或一个决定而改变,而这些事件

往往是悲剧性的。”

——Judy Fong Bates的洞察更为深刻

●“今天深圳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八百

万,或许是对这种天文数字般增长速度

的回应,薛忆沩的小说中,心理孤独或

情感隔阂的各色人物,切断了个人之间

的密切联系,而与城市进行着安静而亲

密的对话。”

——Jade Colbert在《环球邮报》上的评论

●“《深圳人》不像哈金的小说《自由生

活》,或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样,

有很多情感的风景,而是充满了虽未明

说却能深深感觉到的静悄悄的毁灭性

时刻。薛忆沩笔下的世界虽然暗淡阴

郁却真实诚恳。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困

窘生活中陌生的诗意。”

——魁北克圣兰伯特普兰学院人文系教师Bethany

●“这些语言简洁而直接的故事,读起来犹

如一则则寓言,荒诞、黑暗而令人困惑。”

——Shelley Pomerance 在《都柏林、蒙特利尔、深圳之间的联系》中写道

最后,在一条评论中,StevenBeattie还写道:“这些关于爱、失去以及归属的故事既充满东方式的感性,又到处有西方文化的参照——除了贝克特和保罗·奥斯特,薛忆沩还参考了莎士比亚、巴赫、普鲁斯特和昆德拉。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但在作者聚焦于后现代境遇个体存在不安状况的方式下,却适用于创造一个个忧郁和失败的无声肖像。”薛忆沩如此阐释造成“无声肖像”的原因:“村姑”与那位中国画家的相遇带出来的主要是语言的问题,具体地说是,“翻译”的问题。这当然也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特殊问题和重大问题。我们现在都迷失在“翻译”之中。我们的文学和生活都迷失在“翻译”之中。“深圳人”系列小说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呈现这种似乎是无可救药的迷失。

西方世界如何看待“深圳人”○冯新平(教师)

《深圳人》薛忆沩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深圳人》英文 版

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