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的技术造世界最好的桥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1
102519辆!4月5日,清明节假日第一天,密集的车流 就把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泰州长江大桥(以下简称泰州大 桥)的桥面盖得严严实实。当天的过桥断面流量为日常流 量的2.77倍,创清明节过桥断面流量历史新高。 在滚滚车流面前,这座世界首座千米级多塔连跨悬索 桥岿然不动。 泰州大桥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该 项目因此荣获桥梁工程界的最高奖国际桥协“杰出结 构工程奖”。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现任江苏交通控股有 限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书记、董事长吉林,功不可没。 吉林先后参与了江阴长江大桥(以下简称江阴大桥)、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以下简称润扬大桥)和泰州大桥这3座 大桥的建设工作。吉林说,自己大半辈子都在与各种桥打 交道,尤其是桥梁跨径较大的长大桥。 吉林生长在农村,小时候虽然物质条件有 限,能接触到的书籍很少,但他从不轻易放过每 次学习机会,拼命汲取着知识。 等到参加高考时,他考入了同济大学桥梁 工程系。就这样,一个此前对造桥没有概念的 农村娃误打误撞进入了桥梁建筑行业。 硕士毕业后,吉林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成 为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 桥梁设计师,走上了边实践边研究的造桥筑梦 之路。 但现实却没能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设计 图纸中笔直的桩基在施工中有可能出现倾斜偏 差;画稿中平滑的墙面也会因各种因素掉出砖 头……把一座桥从图纸搬到现实,并不容易。 经过几年的磨练,吉林设计的跨径达65米 的多跨连续薄壁钢构桥—三河大桥,以其连 续梁等技术特点,一举获得江苏省勘测设计一 等奖。 手拿奖杯的吉林本该意气风发,但他却高 兴不起来。通过查阅资料他得知:当时国内桥 梁的最大跨径不过100米左右,而且还是上世纪 60年代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国际上,桥梁建筑 领域技术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的跨江跨海大桥 早已突破千米跨径。 1992年,吉林获得去日本研修学习的机 会。一年后,当他从日本归来时,任何时髦的电 器都没带,而是把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买回一套 《日本桥梁设计规范》。 1994 年 ,32 岁 的 吉 林 参 与 到 江 阴 大 桥 的 建 设工作中。江阴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过千 米的特大型悬索桥,在当时已建桥梁中其跨径 长度居全国第一、世界第四。 当大桥落成时,作为建设功臣的吉林却并 不甘心。“江阴大桥水面以上部分由英国团队承 包,此外还有日本专家以合作交流项目的形式 参与大桥勘测设计工作。”他深切地感到,我国 桥梁事业不仅在技术上落后,在思想理念上也 有明显的差距。 为此,他暗下决心,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 造世界上最好的桥。 误打误撞走上筑桥路 2004年4月17日,位于江苏省的润扬大桥的最 后一块钢箱梁,在鞭炮声中,缓缓吊起,平稳就位。 这是当时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径悬索桥。 锚碇是拴住悬索、嵌入地下的“根”。润扬大 桥北锚碇有“神州第一锚”之称,基坑开挖深度达 50米,几十米外是湍急的江水。稍有差池,坑内 工作人员将有生命危险。 时任现场总工程师的吉林,与技术人员在前 期设计和模拟测试中积累了上万条数据,确保基 坑开挖作业的安全。但巨大的水土压力,还是让 连续墙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与渗水,现场工人心 惊胆战,无人敢继续施工。 “其实我有恐高症,但为了给工人壮胆,就每 天下到基坑底部。”吉林带着技术团队与施工人 员共进退,最终创造了我国大型超深基础施工的 新纪录。 2008年,由吉林牵头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如果说建设江阴大桥是学习,建造润扬大 桥是跟随,那么建造泰州大桥就是引领。”吉林 说,泰州大桥从设计到施工所有环节都是由我国 技术人员自主完成,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2006年,吉林出任泰州大桥总工程师。他面 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该选择哪种桥型。 “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我和 所在团队选择了多塔连跨悬索桥方案。”吉林说, 这种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桥梁对长江航道的 影响,并为桥下水域提供长远的发展空间,还可 为工程投资方节约 1.53 亿元。 但特殊的结构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难 度挑战。当时,世界上同类桥梁跨径仅有百米, 而泰州大桥一跃达千米。 为此,吉林带领团队攻克了8项关键技术难 题,创造了2×1080米特大跨径、200米高纵向人 字形钢塔等5项世界第一。 带队实现五项世界第一 2012年11月25日,泰州大桥正式开通。滔 滔江面之上,长长的银灰色主缆穿过3座桥塔划 出优美的“W”形弧线,一桥将泰州、镇江、常州三 市连为一体。 泰州大桥的建成,开创了多塔连跨悬索桥建 设的新时代,该项目先后获得英国结构工程师学 会卓越结构工程大奖、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 杰出结构工程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工程项 目优秀奖等重大国际奖项。 功成名就的吉林,本可以回到位于南京的家 中,与妻儿团聚,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 在泰州,从跨江桥梁的建设者默默转型为营运管 理者。 “我们的造桥水平已经被国际认可,但我们 养护桥梁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国际同行的全面认 可。”吉林说。 我国建造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而 发达国家要求大桥的使用寿命达到200年,这一 对比数据让吉林很受触动。他意识到,管理养护 和建设同样重要,而相关桥梁的维护管理在国内 还有不少空白。 建桥有丰碑,守桥却寂寞。守桥不似建桥,守 桥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但即使是在寂寞、单调的 守桥过程中,吉林也一直坚守着他的敬业精神。 泰州大桥的管养里程近100公里,管理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从2012年到2018年,这几年来,只要 没有特殊的事情,吉林每隔两三天就会走上桥去看 看,他要察看每个构件的使用情况。去的次数多了, 吉林和很多基层员工渐渐熟起来,但他们不知道眼 前这个“熟悉的陌生人”竟是公司一把手。 为了探索科学的管养方案,他超前谋划、潜 心研究,针对泰州大桥特殊的桥梁结构,邀请专 家对大桥运营阶段技术性能发展变化趋势进行 研讨,主持编制《泰州大桥未来10年科学养护管 理规划方案》,并先后完成了泰州大桥长大桥运 营安全风险防控与示范、主桥钢塔防火、三塔悬 索桥钢箱梁重点部位疲劳裂缝预防性养护维护 关键技术等课题的研究。从建设到养护,他先后 获得相关发明专利11项,牵头或参与省级标准编 制 7 项,发表相关论文 20 多篇,编著书稿 3 部,获 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11 项。 泰州大桥开通营运近六年来,道路技术状况 良好,至今未进行过大、中修,主桥桥梁技术状况 评定一直处于一类。2018年底,《泰州大桥长大 桥梁运营安全风险防控与示范》项目荣获2018年 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只要和桥在一起,让我做什么都可以。”采 访到最后,不擅言词的吉林用这样一句朴实的话 概括了自己 30 余年的筑桥历程。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建桥容易守桥难 用中国的技术造世界最好的桥 用中国的技术造世界最好的桥 —记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吉林 本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吴婷 华诞 扫一扫 欢迎关注 科技人物观 微信公众号 5 2019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一 新闻热线:010—58884059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许茜 KE JI REN WU 科技 人物 第二看台 人物点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实习记者 于紫月 早上 5 点,背起电脑包出门;7 点,从北京西 站坐上前往石家庄的火车;晚上9点,回到北京的 家,参照白天的会议记录列出修改清单……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以下简称天文 台)副研究员、FAST馈源支撑系统中馈源舱子系 统负责人姚蕊的一天。 因为 FAST 馈源舱的研制安装工作是由天文 台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公司第五十四所合作完成,所以在2012年到 2014年间,北京、石家庄两头跑成了姚蕊的日常。 “项目最紧张的那年,整个馈源支撑系统团 队仅记录在案的重要会议就多达140次,多位负 责人甚至连去食堂吃饭都在一起,就是为了能争 取更多时间讨论交流。”姚蕊说。 正是凭借这股劲头,姚蕊完成了两项重要理 论创新,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该类大型并联机 器人的理论空白。这些成绩也为她赢来了鲜花 与掌声。近日,她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 年度“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名单。 和 FAST 是“老相识”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 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 电望远镜。 2012年,只有2年工作经验的姚蕊被任命为 FAST 馈源支撑系统中馈源舱子系统的负责人。 那年,她只有 28 岁。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扛此大任呢? 其实,姚蕊和 FAST 是“老相识”。早在清华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她便参与了FAST项目中 馈源舱运动和牵引的相关设计工作。“当时感觉 这个国家项目很特别,我对它很好奇,于是便在 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参与这项工作。”她说。 工作开始后,数不清的问题向姚蕊扑来。其 中,馈源舱限重问题最是“折磨人”。 馈源舱是 FAST 的核心部件之一。馈源是指 望远镜用来接收宇宙信号的装置系统,馈源舱就 用于安放这个系统。 为保证安全性,按照设计规划,馈源舱限重 为30吨,但技术人员发现当时馈源舱的重量达 到了34吨。于是,姚蕊带领团队开始给馈源舱 “减肥”。 这场耗时近两年的“瘦身”着实不易。馈源 舱里不仅有馈源装置,还有配套的其他辅助设备 和设施,如六杆精调平台、电气系统等,这些设施 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 馈源舱哪里的“赘肉”最多呢?姚蕊及其团 队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馈源舱的主体框架,他们把 其从“正圆形”变成了“近似三角形”,大约减重 1.5吨。 急中生智提出解决方案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又一个难题“找”到 了姚蕊。 原本计划在FAST馈源舱内放置9个不同 类型的馈源装置,但随着馈源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2014年初FAST项目组决定与美国合作建设 一台超宽带馈源接收机,也一并放入馈源舱。 该馈源接收机性能先进,可代替原来的3个馈 源装置。 虽然总体上馈源装置的数量减少了,但问题 也随之而来—这位“新房客”的尺寸太大了,占 了馈源舱内近一半的使用面积。“剩下6个馈源装 置根本无法全部塞进去。”姚蕊说。 FAST 所 有 子 系 统 必 须 在 2016 年 9 月 25 日 前完成调试,当时距离这一时间节点已经很近 了。姚蕊说,自己不愿过多渲染彼时的紧张气 氛,但那种每天心都提到嗓子眼儿的感觉,她至 今难忘。 急中生智,姚蕊想到了分组的办法。 事实上,每次观测通常情况下只会用到其 中一个馈源装置,其他馈源装置在此期间是不 工作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闲置的馈源装置‘请’ 出馈源舱呢?探测时使用哪个馈源装置,就将它 装进馈源舱里,这样就解决了‘放不下’的问题。” 姚蕊回忆道。 就这样,团队按照这一思路,开始了新一轮 的改造工作。 2014年5月,在馈源舱详细设计评审会上, 这一分组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17年12 月,馈源舱验收工作圆满完成。 姚蕊说,自己还会继续做好“守舱人”的工 作,完成馈源舱的后续优化任务。“作为年轻的科 研工作者,我们有精力、有干劲儿,应该为国家项 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坚定地说。 她用两年给“天眼”减重 能在年轻时就参与一项历史性的科学项目,并在这一项目中留名, 算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凯蒂 · 布曼就拥有这份幸运—29岁的她 开发的算法,帮助我们看到了黑洞。 对,随着近日首张黑洞照片的公开,这位承担数据处理任务的幕后功臣 走进公众视野。3年前加入黑洞团队算法小组时,凯蒂 · 布曼是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的一名博士生。这次拍摄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为了拍 它,合作组织动用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天文望远镜。光是存储数 据的硬盘,加起来就有半吨之重。凯蒂的工作,是设计发现最合理影像的算 法,将分散、嘈杂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的、可理解的图像。 她曾于2016年做了场TED演讲。那时,她穿着衬衫和半裙,语速 略快,看起来有点紧张,又带着些许兴奋。讲到黑洞和算法时,简直隔 着屏幕都能感到她的热爱。 “我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去,去拓展认知的边界,即使第一步看起来 会像黑洞那样神秘。”她在那场演讲的最后说。也祝福这位年轻的科学 家,继续在未知的领域开疆拓土。 凯蒂 · 布曼: “洗”黑洞照片的算法博士 本月,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文, 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领导完成这一成果 的科学家之一,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柴继杰。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柴继杰”3个字,常和他一起出现的名字,是他 的导师施一公。施一公在采访和演讲中屡次提到这位比自己还大 1岁 的“高徒”。因为柴继杰的科研经历,确实走得不寻常。 本科时,柴继杰学的是造纸,毕业后就去造纸厂当助理工程师。工 作4年后,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柴继杰决定回到学校读研。 之后,他进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到普利斯顿大学任博 士后,师从施一公。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一帆风顺,但其中道路可谓坎坷曲折。进入施 一公课题组时,柴继杰差不多是张“白纸”,基础差、英语也不行。不是 天赋型选手,那就靠努力。“继杰从来不认为世上有什么事他做不到。” 施一公说。 生物学家颜宁也曾这么评价柴继杰: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有好几 个课题,都是因为继杰的不拘一格而突破瓶颈。 柴继杰常被看作是“逆袭”的典范。其实,当你有了目标、动力,找 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此时,自助者天助之。 柴继杰:非科班出身也能“逆袭” 近日,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 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要说奖,丘成桐已经拿了很多。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每一座奖杯的分量都很重。美国媒体曾经把他 称作数学王国里的“凯撒大帝”,同行对他的评价则是:“面对难题知难 而上,永不止步。” 他的名字,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广为人知。27岁,丘成桐就破解了 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可谓“年少成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 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 人们说他成名甚早,却不为声名所累。他坚信帮助中国推动数学 发展是自己的责任,他培养学生,在中国建立数学研究所和数学中心, 设立数学类奖项……近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常会提到教育和学术 风气问题,直言不讳,有些话堪称尖锐。 “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做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 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这 么说,也确实在这么做。 丘成桐:成名甚早却不为声名所累 吉林,江苏省海安 市人,现任江苏交通控 股有限公司长大桥总 工程师,江苏扬子大桥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曾先后参与 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 桥梁的建设工作。 \ \ \ 吉林在泰州大桥施工现场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Jun-2020

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用中国的技术造世界最好的桥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这是当时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径悬索桥。 锚碇是拴住悬索、嵌入地下的“根”。润扬大

102519辆!4月5日,清明节假日第一天,密集的车流就把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泰州长江大桥(以下简称泰州大桥)的桥面盖得严严实实。当天的过桥断面流量为日常流量的2.77倍,创清明节过桥断面流量历史新高。

在滚滚车流面前,这座世界首座千米级多塔连跨悬索桥岿然不动。

泰州大桥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该项目因此荣获桥梁工程界的最高奖——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工程奖”。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现任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吉林,功不可没。

吉林先后参与了江阴长江大桥(以下简称江阴大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以下简称润扬大桥)和泰州大桥这3座大桥的建设工作。吉林说,自己大半辈子都在与各种桥打交道,尤其是桥梁跨径较大的长大桥。

吉林生长在农村,小时候虽然物质条件有

限,能接触到的书籍很少,但他从不轻易放过每

次学习机会,拼命汲取着知识。

等到参加高考时,他考入了同济大学桥梁

工程系。就这样,一个此前对造桥没有概念的

农村娃误打误撞进入了桥梁建筑行业。

硕士毕业后,吉林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成

为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

桥梁设计师,走上了边实践边研究的造桥筑梦

之路。

但现实却没能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设计

图纸中笔直的桩基在施工中有可能出现倾斜偏

差;画稿中平滑的墙面也会因各种因素掉出砖

头……把一座桥从图纸搬到现实,并不容易。

经过几年的磨练,吉林设计的跨径达 65 米

的多跨连续薄壁钢构桥——三河大桥,以其连

续梁等技术特点,一举获得江苏省勘测设计一

等奖。

手拿奖杯的吉林本该意气风发,但他却高

兴不起来。通过查阅资料他得知:当时国内桥

梁的最大跨径不过 100 米左右,而且还是上世纪

60 年代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国际上,桥梁建筑

领域技术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的跨江跨海大桥

早已突破千米跨径。

1992 年 ,吉 林 获 得 去 日 本 研 修 学 习 的 机

会。一年后,当他从日本归来时,任何时髦的电

器都没带,而是把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买回一套

《日本桥梁设计规范》。

1994 年,32 岁的吉林参与到江阴大桥的建

设工作中。江阴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过千

米的特大型悬索桥,在当时已建桥梁中其跨径

长度居全国第一、世界第四。

当大桥落成时,作为建设功臣的吉林却并

不甘心。“江阴大桥水面以上部分由英国团队承

包,此外还有日本专家以合作交流项目的形式

参与大桥勘测设计工作。”他深切地感到,我国

桥梁事业不仅在技术上落后,在思想理念上也

有明显的差距。

为此,他暗下决心,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

造世界上最好的桥。

误打误撞走上筑桥路

2004年4月17日,位于江苏省的润扬大桥的最

后一块钢箱梁,在鞭炮声中,缓缓吊起,平稳就位。

这是当时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径悬索桥。

锚碇是拴住悬索、嵌入地下的“根”。润扬大

桥北锚碇有“神州第一锚”之称,基坑开挖深度达

50 米,几十米外是湍急的江水。稍有差池,坑内

工作人员将有生命危险。

时任现场总工程师的吉林,与技术人员在前

期设计和模拟测试中积累了上万条数据,确保基

坑开挖作业的安全。但巨大的水土压力,还是让

连续墙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与渗水,现场工人心

惊胆战,无人敢继续施工。

“其实我有恐高症,但为了给工人壮胆,就每

天下到基坑底部。”吉林带着技术团队与施工人

员共进退,最终创造了我国大型超深基础施工的

新纪录。

2008 年,由吉林牵头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如果说建设江阴大桥是学习,建造润扬大

桥是跟随,那么建造泰州大桥就是引领。”吉林

说,泰州大桥从设计到施工所有环节都是由我国

技术人员自主完成,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2006年,吉林出任泰州大桥总工程师。他面

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该选择哪种桥型。

“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我和

所在团队选择了多塔连跨悬索桥方案。”吉林说,

这种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桥梁对长江航道的

影响,并为桥下水域提供长远的发展空间,还可

为工程投资方节约 1.53亿元。

但特殊的结构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难

度挑战。当时,世界上同类桥梁跨径仅有百米,

而泰州大桥一跃达千米。

为此,吉林带领团队攻克了 8 项关键技术难

题,创造了 2×1080 米特大跨径、200 米高纵向人

字形钢塔等 5项世界第一。

带队实现五项世界第一

2012 年 11 月 25 日,泰州大桥正式开通。滔

滔江面之上,长长的银灰色主缆穿过 3 座桥塔划

出优美的“W”形弧线,一桥将泰州、镇江、常州三

市连为一体。

泰州大桥的建成,开创了多塔连跨悬索桥建

设的新时代,该项目先后获得英国结构工程师学

会卓越结构工程大奖、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

杰出结构工程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工程项

目优秀奖等重大国际奖项。

功成名就的吉林,本可以回到位于南京的家

中,与妻儿团聚,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

在泰州,从跨江桥梁的建设者默默转型为营运管

理者。

“我们的造桥水平已经被国际认可,但我们

养护桥梁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国际同行的全面认

可。”吉林说。

我国建造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 100 年,而

发达国家要求大桥的使用寿命达到 200 年,这一

对比数据让吉林很受触动。他意识到,管理养护

和建设同样重要,而相关桥梁的维护管理在国内

还有不少空白。

建桥有丰碑,守桥却寂寞。守桥不似建桥,守

桥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但即使是在寂寞、单调的

守桥过程中,吉林也一直坚守着他的敬业精神。

泰州大桥的管养里程近100公里,管理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从2012年到2018年,这几年来,只要

没有特殊的事情,吉林每隔两三天就会走上桥去看

看,他要察看每个构件的使用情况。去的次数多了,

吉林和很多基层员工渐渐熟起来,但他们不知道眼

前这个“熟悉的陌生人”竟是公司一把手。

为了探索科学的管养方案,他超前谋划、潜

心研究,针对泰州大桥特殊的桥梁结构,邀请专

家对大桥运营阶段技术性能发展变化趋势进行

研讨,主持编制《泰州大桥未来 10 年科学养护管

理规划方案》,并先后完成了泰州大桥长大桥运

营安全风险防控与示范、主桥钢塔防火、三塔悬

索桥钢箱梁重点部位疲劳裂缝预防性养护维护

关键技术等课题的研究。从建设到养护,他先后

获得相关发明专利 11项,牵头或参与省级标准编

制 7 项,发表相关论文 20 多篇,编著书稿 3 部,获

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11项。

泰州大桥开通营运近六年来,道路技术状况

良好,至今未进行过大、中修,主桥桥梁技术状况

评定一直处于一类。2018 年底,《泰州大桥长大

桥梁运营安全风险防控与示范》项目荣获 2018年

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只要和桥在一起,让我做什么都可以。”采

访到最后,不擅言词的吉林用这样一句朴实的话

概括了自己 30余年的筑桥历程。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建桥容易守桥难

用中国的技术造世界最好的桥用中国的技术造世界最好的桥——记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吉林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吴 婷

喜迎新中国 华诞

扫一扫欢迎关注

科技人物观微信公众号

52019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一

新闻热线:010—58884059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 许 茜KE JI REN WU 科技人物

第二看台

人物点击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盖伦

实习记者 于紫月

早上 5 点,背起电脑包出门;7 点,从北京西

站坐上前往石家庄的火车;晚上 9点,回到北京的

家,参照白天的会议记录列出修改清单……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以下简称天文

台)副研究员、FAST 馈源支撑系统中馈源舱子系

统负责人姚蕊的一天。

因为 FAST 馈源舱的研制安装工作是由天文

台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公 司 第 五 十 四 所 合 作 完 成 ,所 以 在 2012 年 到

2014年间,北京、石家庄两头跑成了姚蕊的日常。

“项目最紧张的那年,整个馈源支撑系统团

队仅记录在案的重要会议就多达 140 次,多位负

责人甚至连去食堂吃饭都在一起,就是为了能争

取更多时间讨论交流。”姚蕊说。

正是凭借这股劲头,姚蕊完成了两项重要理

论创新,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该类大型并联机

器人的理论空白。这些成绩也为她赢来了鲜花

与掌声。近日,她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

年度“35位 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名单。

和FAST是“老相识”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

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

电望远镜。

2012 年,只有 2 年工作经验的姚蕊被任命为

FAST 馈源支撑系统中馈源舱子系统的负责人。

那年,她只有 28岁。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扛此大任呢?

其实,姚蕊和 FAST 是“老相识”。早在清华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她便参与了 FAST 项目中

馈源舱运动和牵引的相关设计工作。“当时感觉

这个国家项目很特别,我对它很好奇,于是便在

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参与这项工作。”她说。

工作开始后,数不清的问题向姚蕊扑来。其

中,馈源舱限重问题最是“折磨人”。

馈源舱是 FAST 的核心部件之一。馈源是指

望远镜用来接收宇宙信号的装置系统,馈源舱就

用于安放这个系统。

为保证安全性,按照设计规划,馈源舱限重

为 30 吨,但技术人员发现当时馈源舱的重量达

到了 34 吨。于是,姚蕊带领团队开始给馈源舱

“减肥”。

这场耗时近两年的“瘦身”着实不易。馈源

舱里不仅有馈源装置,还有配套的其他辅助设备

和设施,如六杆精调平台、电气系统等,这些设施

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

馈源舱哪里的“赘肉”最多呢?姚蕊及其团

队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馈源舱的主体框架,他们把

其从“正圆形”变成了“近似三角形”,大约减重

1.5吨。

急中生智提出解决方案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又一个难题“找”到

了姚蕊。

原本计划在 FAST 馈源舱内放置 9 个不同

类型的馈源装置,但随着馈源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2014 年初 FAST 项目组决定与美国合作建设

一台超宽带馈源接收机,也一并放入馈源舱。

该馈源接收机性能先进,可代替原来的 3 个馈

源装置。

虽然总体上馈源装置的数量减少了,但问题

也随之而来——这位“新房客”的尺寸太大了,占

了馈源舱内近一半的使用面积。“剩下 6个馈源装

置根本无法全部塞进去。”姚蕊说。

FAST 所有子系统必须在 2016 年 9 月 25 日

前完成调试,当时距离这一时间节点已经很近

了。姚蕊说,自己不愿过多渲染彼时的紧张气

氛,但那种每天心都提到嗓子眼儿的感觉,她至

今难忘。

急中生智,姚蕊想到了分组的办法。

事实上,每次观测通常情况下只会用到其

中一个馈源装置,其他馈源装置在此期间是不

工作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闲置的馈源装置‘请’

出馈源舱呢?探测时使用哪个馈源装置,就将它

装进馈源舱里,这样就解决了‘放不下’的问题。”

姚蕊回忆道。

就这样,团队按照这一思路,开始了新一轮

的改造工作。

2014 年 5 月,在馈源舱详细设计评审会上,

这一分组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17 年 12

月,馈源舱验收工作圆满完成。

姚蕊说,自己还会继续做好“守舱人”的工

作,完成馈源舱的后续优化任务。“作为年轻的科

研工作者,我们有精力、有干劲儿,应该为国家项

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坚定地说。

她用两年给“天眼”减重能在年轻时就参与一项历史性的科学项目,并在这一项目中留名,

算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凯蒂·布曼就拥有这份幸运——29岁的她

开发的算法,帮助我们看到了黑洞。

对,随着近日首张黑洞照片的公开,这位承担数据处理任务的幕后功臣

走进公众视野。3年前加入黑洞团队算法小组时,凯蒂·布曼是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的一名博士生。这次拍摄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为了拍

它,合作组织动用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天文望远镜。光是存储数

据的硬盘,加起来就有半吨之重。凯蒂的工作,是设计发现最合理影像的算

法,将分散、嘈杂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的、可理解的图像。

她曾于 2016 年做了场 TED 演讲。那时,她穿着衬衫和半裙,语速

略快,看起来有点紧张,又带着些许兴奋。讲到黑洞和算法时,简直隔

着屏幕都能感到她的热爱。

“我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去,去拓展认知的边界,即使第一步看起来

会像黑洞那样神秘。”她在那场演讲的最后说。也祝福这位年轻的科学

家,继续在未知的领域开疆拓土。

凯蒂·布曼:“洗”黑洞照片的算法博士

本月,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文,

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领导完成这一成果

的科学家之一,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柴继杰。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柴继杰”3个字,常和他一起出现的名字,是他

的导师施一公。施一公在采访和演讲中屡次提到这位比自己还大 1岁

的“高徒”。因为柴继杰的科研经历,确实走得不寻常。

本科时,柴继杰学的是造纸,毕业后就去造纸厂当助理工程师。工

作 4 年后,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柴继杰决定回到学校读研。

之后,他进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到普利斯顿大学任博

士后,师从施一公。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一帆风顺,但其中道路可谓坎坷曲折。进入施

一公课题组时,柴继杰差不多是张“白纸”,基础差、英语也不行。不是

天赋型选手,那就靠努力。“继杰从来不认为世上有什么事他做不到。”

施一公说。

生物学家颜宁也曾这么评价柴继杰: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有好几

个课题,都是因为继杰的不拘一格而突破瓶颈。

柴继杰常被看作是“逆袭”的典范。其实,当你有了目标、动力,找

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此时,自助者天助之。

柴继杰:非科班出身也能“逆袭”

近日,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

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要说奖,丘成桐已经拿了很多。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每一座奖杯的分量都很重。美国媒体曾经把他

称作数学王国里的“凯撒大帝”,同行对他的评价则是:“面对难题知难

而上,永不止步。”

他的名字,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广为人知。27岁,丘成桐就破解了

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可谓“年少成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

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

人们说他成名甚早,却不为声名所累。他坚信帮助中国推动数学

发展是自己的责任,他培养学生,在中国建立数学研究所和数学中心,

设立数学类奖项……近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常会提到教育和学术

风气问题,直言不讳,有些话堪称尖锐。

“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做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

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这

么说,也确实在这么做。

丘成桐:成名甚早却不为声名所累

吉林,江苏省海安

市人,现任江苏交通控

股有限公司长大桥总

工程师,江苏扬子大桥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曾先后参与

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

桥梁的建设工作。

人\

物\

档\

◀吉林在泰州大桥施工现场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