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71103_print.pdf ·...

1
3 7 责任编辑:王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新作品 柯仲平 孙伏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这两句千古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 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正出自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 育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说 是代代相传,脍炙人口。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 之”。这个“予”,就是范仲淹,这篇文就 是《岳阳楼记》。在写《岳阳楼记》的 23 年前,范公就与滕子京同在泰州为官。 当时滕子京在泰州造了一座文会堂,以 文会友,范公即首提“君子不独乐”。 滕子京当时常常与范仲淹、富弼、 胡瑗、周孟阳等集聚其中。文人以诗结 缘,吟诗唱和,这就是泰州历史上记载 的“五贤唱和”。范仲淹与富弼后来都当 上了宰相,而胡瑗成为著名的教育家, “分科教学法”就是他创造的。周孟阳曾 当过泰州的州长,当年南山寺的宝塔就 是他倡导建的,人们称为“周公塔”。范 仲淹为此作《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五 言诗二十二句,诗曰:“东南沧海郡,幕 府清风堂。诗书对周礼,琴瑟视羲皇。君 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一学许周查,三 迁徐陈唐。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德 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道味清可挹,文 思高若翔。笙磬得同声,精色俱激扬。栽 培俱桃李,栖止俱鸾凰。琢玉作镇圭,铸 金为干将。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交往和友谊是不同 寻常的。他们志同道合,同气相求,同声 相应。 据记载,范公从未去过湖南岳阳, 而且他当时是被贬谪在河南邓州。庆 历六年六月十五日,他收到滕子京的 一封信并附“洞庭晚秋图”。读信后看 图想到与滕子京同时考中进士的欢 欣,想起二人共参与修复泰州捍海堰 工程的情景,想起二人共同提携泰州 人胡瑗的共创苏湖教法,想起两人一 同遭遇被贬的现状,一时百感交集,于 同年九月十五日写成了《岳阳楼记》。 从“君子不独乐”到“后天下之乐而 乐”,可以说,泰州作为忧乐观思想的发 源地是当之无愧的。 天禧五年,步入仕途6年的范仲 淹,被派至泰州任西溪盐仓监,掌管盐 税。泰州自古产盐。当时盐税是国家财 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有时还会出现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情况。范仲淹 到任后不久即深入盐场视察民情。当他 看到海潮入侵,致使阡陌洗荡,庐舍漂 流,人畜伤亡,盐灶冲毁,退潮以后良田 又都变成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 以为生,流离失所的场景时,范仲淹忧 心如焚。他伏案疾书,上奏要重筑捍海 堰。范仲淹多次慷慨陈词,争取到他的 上司江淮发运使张纶和淮南转运使胡 令仪的鼎力支持。张纶奏请宋仁宗任命 范仲淹兼任兴化县令,主事修堰工程。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时任海陵从事的滕 子京,也给予了大力帮助。经过反复努 力,终于如愿得准施工。 前后历时四载,捍海堰终于在宋仁 宗天圣六年初春建成。范仲淹修堰治 水,在苏北特别是泰州一带民众的心目 中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老百姓为了 纪念为民请命的范仲淹的功绩,把“捍 海堰”称为“范公堤”。 泰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由 于千古名人范仲淹与滕子京早年都在 这座城市为官的历史。泰州佐证了范仲 淹的忧乐观思想的萌芽、起源、实践,同 时忧乐观思想也成为了这座城市可贵 的精神财富。 如今文会堂前是文正广场,范仲淹 青铜雕像素袍宽袖,蹙眉冷颜,须发飘 逸,从容淡定,仿佛在水边一遍遍诵读 并重说生前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 文学讲习所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纪事之二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李宏林 文学讲习所教务处按中国古典文学、五四以 来的文学、世界文学、俄罗斯与苏联文学几个单 元安排学员学习。同时配合每个文学单元安排历 史和政治课程,如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联共 党史。主要由外请教授授课。当时中国文坛大腕 儿聚集在首都北京和天津,所以位于北京鼓楼北 大街的文学讲习所,请进讲堂的都是精通中西文 学的中国顶级文学家,每位都是学富五车、久负 盛名,所以每位授课专家都能引起年轻学员们的 好奇和敬仰,一心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讲授五四以来文学的是南开大学的著名教 授李何林先生,他当时是研究五四文学的理论权 威,他分次讲五四文学传统、左联时期的革命文 学活动和延安时期的新文学。李先生每次都是从 天津赶到北京授课。那时他人在中年,中等身材, 腰板倍儿直,挺着脖颈,目光炯炯,讲起课铿锵有 力,一句废话没有,把他的讲话整理出来就是一 篇理论文章。这让我这个年轻人在文学海洋面前 大开了眼界,懂得了什么叫大教授,要达到这个 级别,不仅要有丰富的学问,还要有好口才,并要 有一副庄重的仪表。一见这种人,就相信他能给 你传道、授业、解惑。 在数十位到文学讲习所授课的专家学者中, 讲课最为声情并茂、表情最为丰富的当数延安时 期的老诗人柯仲平。他高身材,一身整洁的中山 装,秃头顶,下巴留着列宁式的一把抓的胡子,浓 眉大眼,估计他是来讲课的人中年纪最大的。一 次文化部举办国庆舞会,陈毅等领导人参加,我 看到柯老带着舞伴在整个舞池里穿梭飞转,吸尽 了大家的眼球。这位浪漫老人讲延安时期的新诗 代表作《王贵与李香香》。他一口的陕北口音,讲 起诗来眉飞色舞,两手比画,展示了十足的地域 性诗人的特色,与其他教授们授课姿态截然不 同。柯老的名声不下于《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 所以他不时地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带进讲课中,讲 起来非常自信和兴奋。他列举他诗歌创作的口语 化、民间性,听来很有创见。但是他举例的一首诗 却成了大家课后的一个话题。他在诗里歌颂一位 哺育儿女的母亲,柯老背诵道:“妈妈不睡觉,给 孩儿洗尿。”这个“洗尿”,课后最令崇拜拜伦、惠 特曼、聂鲁达的洋派诗人孙静轩嗤笑,他嚷嚷, “民间诗人为了合辙押韵把尿布都扔了,洗尿,尿 怎么洗呀!”大家也都觉得这个“洗尿”因文害意 了。 最引人注目的讲课人是曹禺。他讲课那天, 北京的一些戏剧家赶来听课,如当时已经是著名 剧作家、《战斗里成长》的编剧胡可,拿着笔记本 在讲堂里找个座位就坐下。从全国聚集到北京听 苏联戏剧家列斯里授课的各省市导演、演员也都 赶了来,临时加座太多,有人贴墙坐着。曹禺不讲 《雷雨》《日出》,而是讲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 丽叶》。曹禺一进讲堂就气势不凡,身后有两个拎 包的,一般讲课人是站着讲课,而他是登上讲台 坐在讲桌后面讲课,他身后站着一位英俊小伙, 手里拿着一支粉笔,不时地把曹禺讲课的要点写 在黑板上。我当时纳闷儿,曹禺是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院长和剧作家,他怎么还有一个训练有素的 讲课班子呢?当时邓友梅的各种消息最灵通,从 他处得知,曹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到中央戏剧学 院授课。 讲《罗米欧与朱丽叶》是曹禺自己选的内容, 因为这部莎翁的经典作品是他翻译的,因此从剧 本的内容、思想到每句台词他都吃得透透的。这 位中国戏剧大师怀着一种致敬的心情讲述英国 戏剧大师留给人类的文化瑰宝。在大学读书时曹 禺曾领着同学演话剧,表演天分和朗诵才能极 好,而莎翁剧本中的中文台词又是出于他的手 笔,因此他不时地读莎翁的原著,像读他自己的 作品,他那虔诚的心态、澎湃的激情、乐曲般的声 调,征服了每个听讲者,大家在感动中领略了戏 剧大师的风采。当时我还纳闷儿,曹禺23岁就写 出了不朽的《雷雨》,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天 才吗?通过这次听课,之后又观摩了曹禺的一系 列话剧演出,还得知曹禺先生不仅熟读莎士比 亚,还对希腊悲剧和易卜生的创作都做过精深研 究,使我明白了,他是苦读先人的经典,吸收大师 们的精华,学习了希腊悲剧表达命运的特色、莎 剧刻画复杂人物的长处,理解了易卜生戏剧的社 会性,使他把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到一个崇高的 艺术境界,创作出既有丰富人性又含有深刻社会 性的不朽剧作。曹禺先生成为戏剧界泰斗,是踏 着先人的足迹,又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 践的结果。 另一位讲莎士比亚的专家是中央戏剧学院 的教授孙家秀,她是位中年妇女,中等身材,方脸 膛,皮肤稍黑,戴副近视眼镜,神态和蔼。她是留 学英国专攻莎士比亚的学者,为学员们讲《奥赛 罗》和《李尔王》。她与曹禺讲课的风格截然不同, 如把曹禺的讲课比作是大江奔腾,那她的讲课就 是潺潺流水。她不慌不忙,把一个个剧中人物的 内心活动进行仔细的阐述,每讲到激动处她都会 轻轻咳嗽一声来掩盖她的情绪。我们戏剧组是把 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外国文学的重点来学,对 《奥赛罗》和《李尔王》都读得烂熟,所以学员们对 孙教授的每个感情的细微变化都理解,并有同 感。她对剧本的分析也合大家的胃口,所以我们 对她的讲课都认真地听和记。邓友梅是小说组 的,对于戏剧他没有我们同样的兴趣,所以在第 二次讲课时,他突然向孙家秀提出一个谁也意想 不到的问题:“请问,男女年龄相差悬殊的结合, 怎么会有爱情的感觉呢?”孙家秀笑笑回答说: “等有时间的时候,我回答你。”她把这个带刺儿 的问题搪塞过去了。 邓友梅在中央戏剧学院有内线,他通过妻子 知道孙家秀的丈夫在年龄上大她许多,调皮的小 邓就拿这个问题难为孙教授。课后大家都批评邓 友梅不友善。文学讲习所举办新年晚会,请孙家 秀来参加,主持人宣布孙家秀表演节目。我纳闷 儿,老实巴交的孙教授是会唱还是会舞呀?结果 她不唱也不舞,而是背诵古代经典散文,十几分 钟一气呵成,诵毕赢得阵阵掌声。这位留洋教授 令我格外尊敬,作为一位专家她不仅精通英国文 学,还对祖国的文学经典谙熟于心,这就是中国 大家的风采。 一个夏日,我们戏剧组的学员被孙家秀邀请 到她家里作客,记得她家离什刹海不远,是一个 四合院,我们十几个人围着孙教授坐在一棵树 下,我们谈世界各大戏剧家的名著,她一一地给 我们讲解。这时从院外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长 者,得知他是政法部门的一位领导,是孙家秀的 丈夫。他看见树下坐着一堆年轻人就笑了,并主 动同大家点头,孙家秀向他说: “文学讲习所的同 学来家作客。”长者连连弯身说: “欢迎,欢迎。”说 罢进屋后几个小时再也没出来,可能是不想来打 搅我们师生的聚会。他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 回来我们就批评邓友梅,有人说:“什么叫爱情, 你到孙家秀家里去看看就明白了。”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学习鲁迅的作品为 重点,这是全体学员都必修的课目,请来的讲课 人是中国文学界最了解鲁迅的几位人物:冯雪峰 讲鲁迅的小说,孙伏园讲鲁迅的往事,胡风讲鲁 迅的杂文。冯雪峰在记事之一已经介绍过了。说 到孙伏园,他同鲁迅的关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孙伏园来所讲课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人 说他是个出版商人,他胖胖的面孔怎么也让人想 不到他是鲁迅的密友,是个曾让蒋介石脑袋疼的 中国“副刊大王”。他在北京办《晨报副刊》时就与 当时住在北京的鲁迅有交往,他慢声慢语地向我 们讲,他办的《晨报副刊》是由多块版面组成的, 他请鲁迅为他写一篇连载小说。鲁迅说他正在思 考写一个反映中国底层小人物的小说,主人公叫 阿贵,写他的愚昧、狡黠、可悲。孙伏园当场定货, 鲁迅写一段《晨报副刊》发表一段,这篇小说就是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历史性丰碑《阿 Q 正传》,小说 中反映出的“阿Q精神”至今成为中国人照看自 己的一面镜子。鲁迅移居上海后,孙伏园也去了 上海,同鲁迅一起办周刊《语丝》。我一直不解,语 丝是什意思呢?作家的语言似丝丝细雨,点点滴 滴滋润人心?抑或是收集作家的只言片语传递给 读者?没想到孙伏园的讲解竟简单得不能再简 单:筹办《语丝》时大家起名字,因为当时上海的 刊物太多,想了几个名字都没有超出这些刊物所 含意义的范畴。鲁迅提议每个人写一个字,然后 从中抽出两个字就是刊物的名称。大家同意,就 各写一个字,抽出的两个字就是“语丝”。鲁迅说 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很别致,也讲得通。《语丝》就 这样诞生了。 孙伏园在上海是鲁迅家里的常客,对鲁迅的 家事非常了解。他就这个内容曾写过一本《记鲁 迅二三事》。给我们讲课时他也透露出一些鲁迅 的私事。许广平是鲁迅生活在上海时的妻子,人 们都知道她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但是孙伏园却 向我们介绍说许广平胆小怕事,鲁迅外出参加活 动,她大多阻挠。孙伏园与鲁迅结合,不仅是文 缘,还有政治上追求的一致。1927年毛泽东在武 汉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 国民党报刊当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当年就在副刊 上全文刊出毛泽东的这篇报告,公开地表明了他 的政治倾向。抗日战争时,孙伏园又在他办的报 纸副刊上全文刊登了郭沫若宣扬爱国主义的话 剧《屈原》,促蒋抗日。这个举动激怒了蒋介石,孙 伏园被撤职查处。所以孙伏园同鲁迅还有一份政 缘。鲁迅逝世,孙伏园写的一副挽联成为纪念鲁 迅的经典 :“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 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此联 用鲁迅先生所著书名及主编之刊名缀成,不但含 义深刻,而且构思精巧,一直被学界所称道。孙伏园 来所讲课时,任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安排孙 伏园出任一个文化官员,也是对他五四以来在中国 文化战线上贡献的一种肯定,当时的“出版商人” 是个不甚文雅的称谓,把这个头衔落在孙伏园身 上,有点冤枉人家了。 最后一位讲鲁迅的是胡风,他讲鲁迅的杂文。 这时的胡风日子不是很好过,一些报刊已经在批 判他的“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其核心是他提倡作 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批评者说,这是主张作家拒绝 立场转变和思想改造,用自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 阶级立场、思想去占领文艺阵地。这时候文学讲习 所为什么请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来讲课呢?我 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胡风还只是文艺理论 思想上的问题,他还写了一篇热情歌颂毛主席的 诗歌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一时在政治上没出现 危机;二就是他和鲁迅的关系别人无法代替,他是 最靠近鲁迅、并一直忠实于鲁迅的学生。 胡风的出现,学员们都是以好奇的态度迎接 的,都想听听这位鲁迅的知音、在文艺理论上与主 流意识的不同轨者讲些什么振聋发聩的东西。胡 风是第二位不上讲台的讲课人,他像聂绀弩一样 在讲台下学员第一排的课桌前走来走去。胡风身 材魁梧,这位南方才子很像我们东北大汉,秃顶, 大脑门儿,长方脸,两腮肥厚,浓眉大眼,不像是什 么理论家、诗人,而像一位有威严的大工头。随他 来的是一位女士,当时看上去30多岁,长得苗条, 穿着朴素,文静、美丽,是他的夫人梅志。她坐在为 她安排的讲台旁的一张椅子上,不时地把胡风讲 的话记在一个本子上。胡风讲课声音洪亮并充满 激情,讲到激动处就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在腮旁点 动着。他说鲁迅的杂文是刺向国民党黑暗统治的 利剑,是投向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帮派 的匕首,是召唤人民大众觉醒走向光明的旗帜。胡 风说他为什么追随鲁迅,是因为受到鲁迅杂文的 感染,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激励,他说鲁迅爱国之 心特别深,痛民之情特别切。鲁迅在杂文中骂人, 他不是随便骂谁,而是该骂者才被骂之。这就是鲁 迅提倡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 精神;他也不怕被别人骂,对诬陷者他加以十倍力 量予以回击,这就是鲁迅提倡的“痛打落水狗”的 精神。讲得兴奋了,热血沸腾了,他就脱掉外衣穿 着衬衣接着讲。他讲鲁迅杂文的主要意思,是强调 鲁迅的战斗精神。现在回忆起来,按时间算,胡风 已经写出对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走向的 30 万言批 判书,是不是他在鲁迅身上寻找到了战斗力量的 支撑?在讲鲁迅杂文时,胡风也不时地对自己的文 艺创作理论加以阐述,他讲作家如何写牺牲精神。 许多英雄为国家、集体奋不顾身地献出自己的生 命,而作家要去写这种牺牲精神,但是哪位作家体 验过英雄牺牲时刻的心理状态?那怎么办?他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为别人牺牲的想法,比如 为父母去死,为你的爱人去死,我们可能都有过这 种意念。人的牺牲精神是相通的,用我们这种体验 可以去理解英雄们牺牲时的心态。”胡风的这种理 论是他提倡的主观战斗精神实践在创作上的典型 的例证,在当时是大忌。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心理体 验怎么能够代替工农兵英雄的感情世界呢?这是 当时作家必须遵守的认知。而胡风就是拧着劲儿 地讲了。当时不许谈人性,只准说阶级性,而胡风 所坚持的文艺观是人性文艺观。 每位专家讲课后没几天就会把刻印得十分精 致的讲演稿发给每个学员,而这次胡风3次讲课 竟没有一份讲义印出来。原来这时胡风出事儿了。 不多久,《文艺报》发表了胡风的 30 万言书;又不 多久,《人民日报》发表批判胡风的文章。之后在全 国掀起的“肃反”运动,就是由胡风事件而引发。文 学讲习所也因胡风事件提前结业,让学员们回单 位去参加反胡风斗争。1978 年,胡风平反。 李何林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71103_Print.pdf · 责任编辑:王 昉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xinzuopin@vip.126.com 新作品

37责任编辑:王 昉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新作品

曹 禺

柯仲平胡 风孙伏园

塞尚作品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因缘泰州

因缘泰州

□范观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这两句千古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

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正出自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

育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说

是代代相传,脍炙人口。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

之”。这个“予”,就是范仲淹,这篇文就

是《岳阳楼记》。在写《岳阳楼记》的23

年前,范公就与滕子京同在泰州为官。

当时滕子京在泰州造了一座文会堂,以

文会友,范公即首提“君子不独乐”。

滕子京当时常常与范仲淹、富弼、

胡瑗、周孟阳等集聚其中。文人以诗结

缘,吟诗唱和,这就是泰州历史上记载

的“五贤唱和”。范仲淹与富弼后来都当

上了宰相,而胡瑗成为著名的教育家,

“分科教学法”就是他创造的。周孟阳曾

当过泰州的州长,当年南山寺的宝塔就

是他倡导建的,人们称为“周公塔”。范

仲淹为此作《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五

言诗二十二句,诗曰:“东南沧海郡,幕

府清风堂。诗书对周礼,琴瑟视羲皇。君

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一学许周查,三

迁徐陈唐。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德

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道味清可挹,文

思高若翔。笙磬得同声,精色俱激扬。栽

培俱桃李,栖止俱鸾凰。琢玉作镇圭,铸

金为干将。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交往和友谊是不同

寻常的。他们志同道合,同气相求,同声

相应。

据记载,范公从未去过湖南岳阳,

而且他当时是被贬谪在河南邓州。庆

历六年六月十五日,他收到滕子京的

一封信并附“洞庭晚秋图”。读信后看

图想到与滕子京同时考中进士的欢

欣,想起二人共参与修复泰州捍海堰

工程的情景,想起二人共同提携泰州

人胡瑗的共创苏湖教法,想起两人一

同遭遇被贬的现状,一时百感交集,于

同年九月十五日写成了《岳阳楼记》。

从“君子不独乐”到“后天下之乐而

乐”,可以说,泰州作为忧乐观思想的发

源地是当之无愧的。

天禧五年,步入仕途 6年的范仲

淹,被派至泰州任西溪盐仓监,掌管盐

税。泰州自古产盐。当时盐税是国家财

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有时还会出现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情况。范仲淹

到任后不久即深入盐场视察民情。当他

看到海潮入侵,致使阡陌洗荡,庐舍漂

流,人畜伤亡,盐灶冲毁,退潮以后良田

又都变成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

以为生,流离失所的场景时,范仲淹忧

心如焚。他伏案疾书,上奏要重筑捍海

堰。范仲淹多次慷慨陈词,争取到他的

上司江淮发运使张纶和淮南转运使胡

令仪的鼎力支持。张纶奏请宋仁宗任命

范仲淹兼任兴化县令,主事修堰工程。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时任海陵从事的滕

子京,也给予了大力帮助。经过反复努

力,终于如愿得准施工。

前后历时四载,捍海堰终于在宋仁

宗天圣六年初春建成。范仲淹修堰治

水,在苏北特别是泰州一带民众的心目

中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老百姓为了

纪念为民请命的范仲淹的功绩,把“捍

海堰”称为“范公堤”。

泰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由

于千古名人范仲淹与滕子京早年都在

这座城市为官的历史。泰州佐证了范仲

淹的忧乐观思想的萌芽、起源、实践,同

时忧乐观思想也成为了这座城市可贵

的精神财富。

如今文会堂前是文正广场,范仲淹

青铜雕像素袍宽袖,蹙眉冷颜,须发飘

逸,从容淡定,仿佛在水边一遍遍诵读

并重说生前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纪事之二 □□□□□□□□□□□□□□□□□□□□□□□□□□□□□□□□□□□□□□□□□□□□□□□□□□□□□□□□□□□□□□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李宏林

文学讲习所教务处按中国古典文学、五四以

来的文学、世界文学、俄罗斯与苏联文学几个单

元安排学员学习。同时配合每个文学单元安排历

史和政治课程,如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联共

党史。主要由外请教授授课。当时中国文坛大腕

儿聚集在首都北京和天津,所以位于北京鼓楼北

大街的文学讲习所,请进讲堂的都是精通中西文

学的中国顶级文学家,每位都是学富五车、久负

盛名,所以每位授课专家都能引起年轻学员们的

好奇和敬仰,一心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讲授五四以来文学的是南开大学的著名教

授李何林先生,他当时是研究五四文学的理论权

威,他分次讲五四文学传统、左联时期的革命文

学活动和延安时期的新文学。李先生每次都是从

天津赶到北京授课。那时他人在中年,中等身材,

腰板倍儿直,挺着脖颈,目光炯炯,讲起课铿锵有

力,一句废话没有,把他的讲话整理出来就是一

篇理论文章。这让我这个年轻人在文学海洋面前

大开了眼界,懂得了什么叫大教授,要达到这个

级别,不仅要有丰富的学问,还要有好口才,并要

有一副庄重的仪表。一见这种人,就相信他能给

你传道、授业、解惑。

在数十位到文学讲习所授课的专家学者中,

讲课最为声情并茂、表情最为丰富的当数延安时

期的老诗人柯仲平。他高身材,一身整洁的中山

装,秃头顶,下巴留着列宁式的一把抓的胡子,浓

眉大眼,估计他是来讲课的人中年纪最大的。一

次文化部举办国庆舞会,陈毅等领导人参加,我

看到柯老带着舞伴在整个舞池里穿梭飞转,吸尽

了大家的眼球。这位浪漫老人讲延安时期的新诗

代表作《王贵与李香香》。他一口的陕北口音,讲

起诗来眉飞色舞,两手比画,展示了十足的地域

性诗人的特色,与其他教授们授课姿态截然不

同。柯老的名声不下于《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

所以他不时地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带进讲课中,讲

起来非常自信和兴奋。他列举他诗歌创作的口语

化、民间性,听来很有创见。但是他举例的一首诗

却成了大家课后的一个话题。他在诗里歌颂一位

哺育儿女的母亲,柯老背诵道:“妈妈不睡觉,给

孩儿洗尿。”这个“洗尿”,课后最令崇拜拜伦、惠

特曼、聂鲁达的洋派诗人孙静轩嗤笑,他嚷嚷,

“民间诗人为了合辙押韵把尿布都扔了,洗尿,尿

怎么洗呀!”大家也都觉得这个“洗尿”因文害意

了。

最引人注目的讲课人是曹禺。他讲课那天,

北京的一些戏剧家赶来听课,如当时已经是著名

剧作家、《战斗里成长》的编剧胡可,拿着笔记本

在讲堂里找个座位就坐下。从全国聚集到北京听

苏联戏剧家列斯里授课的各省市导演、演员也都

赶了来,临时加座太多,有人贴墙坐着。曹禺不讲

《雷雨》《日出》,而是讲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

丽叶》。曹禺一进讲堂就气势不凡,身后有两个拎

包的,一般讲课人是站着讲课,而他是登上讲台

坐在讲桌后面讲课,他身后站着一位英俊小伙,

手里拿着一支粉笔,不时地把曹禺讲课的要点写

在黑板上。我当时纳闷儿,曹禺是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院长和剧作家,他怎么还有一个训练有素的

讲课班子呢?当时邓友梅的各种消息最灵通,从

他处得知,曹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到中央戏剧学

院授课。

讲《罗米欧与朱丽叶》是曹禺自己选的内容,

因为这部莎翁的经典作品是他翻译的,因此从剧

本的内容、思想到每句台词他都吃得透透的。这

位中国戏剧大师怀着一种致敬的心情讲述英国

戏剧大师留给人类的文化瑰宝。在大学读书时曹

禺曾领着同学演话剧,表演天分和朗诵才能极

好,而莎翁剧本中的中文台词又是出于他的手

笔,因此他不时地读莎翁的原著,像读他自己的

作品,他那虔诚的心态、澎湃的激情、乐曲般的声

调,征服了每个听讲者,大家在感动中领略了戏

剧大师的风采。当时我还纳闷儿,曹禺23岁就写

出了不朽的《雷雨》,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天

才吗?通过这次听课,之后又观摩了曹禺的一系

列话剧演出,还得知曹禺先生不仅熟读莎士比

亚,还对希腊悲剧和易卜生的创作都做过精深研

究,使我明白了,他是苦读先人的经典,吸收大师

们的精华,学习了希腊悲剧表达命运的特色、莎

剧刻画复杂人物的长处,理解了易卜生戏剧的社

会性,使他把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到一个崇高的

艺术境界,创作出既有丰富人性又含有深刻社会

性的不朽剧作。曹禺先生成为戏剧界泰斗,是踏

着先人的足迹,又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

践的结果。

另一位讲莎士比亚的专家是中央戏剧学院

的教授孙家秀,她是位中年妇女,中等身材,方脸

膛,皮肤稍黑,戴副近视眼镜,神态和蔼。她是留

学英国专攻莎士比亚的学者,为学员们讲《奥赛

罗》和《李尔王》。她与曹禺讲课的风格截然不同,

如把曹禺的讲课比作是大江奔腾,那她的讲课就

是潺潺流水。她不慌不忙,把一个个剧中人物的

内心活动进行仔细的阐述,每讲到激动处她都会

轻轻咳嗽一声来掩盖她的情绪。我们戏剧组是把

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外国文学的重点来学,对

《奥赛罗》和《李尔王》都读得烂熟,所以学员们对

孙教授的每个感情的细微变化都理解,并有同

感。她对剧本的分析也合大家的胃口,所以我们

对她的讲课都认真地听和记。邓友梅是小说组

的,对于戏剧他没有我们同样的兴趣,所以在第

二次讲课时,他突然向孙家秀提出一个谁也意想

不到的问题:“请问,男女年龄相差悬殊的结合,

怎么会有爱情的感觉呢?”孙家秀笑笑回答说:

“等有时间的时候,我回答你。”她把这个带刺儿

的问题搪塞过去了。

邓友梅在中央戏剧学院有内线,他通过妻子

知道孙家秀的丈夫在年龄上大她许多,调皮的小

邓就拿这个问题难为孙教授。课后大家都批评邓

友梅不友善。文学讲习所举办新年晚会,请孙家

秀来参加,主持人宣布孙家秀表演节目。我纳闷

儿,老实巴交的孙教授是会唱还是会舞呀?结果

她不唱也不舞,而是背诵古代经典散文,十几分

钟一气呵成,诵毕赢得阵阵掌声。这位留洋教授

令我格外尊敬,作为一位专家她不仅精通英国文

学,还对祖国的文学经典谙熟于心,这就是中国

大家的风采。

一个夏日,我们戏剧组的学员被孙家秀邀请

到她家里作客,记得她家离什刹海不远,是一个

四合院,我们十几个人围着孙教授坐在一棵树

下,我们谈世界各大戏剧家的名著,她一一地给

我们讲解。这时从院外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长

者,得知他是政法部门的一位领导,是孙家秀的

丈夫。他看见树下坐着一堆年轻人就笑了,并主

动同大家点头,孙家秀向他说:“文学讲习所的同

学来家作客。”长者连连弯身说:“欢迎,欢迎。”说

罢进屋后几个小时再也没出来,可能是不想来打

搅我们师生的聚会。他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

回来我们就批评邓友梅,有人说:“什么叫爱情,

你到孙家秀家里去看看就明白了。”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学习鲁迅的作品为

重点,这是全体学员都必修的课目,请来的讲课

人是中国文学界最了解鲁迅的几位人物:冯雪峰

讲鲁迅的小说,孙伏园讲鲁迅的往事,胡风讲鲁

迅的杂文。冯雪峰在记事之一已经介绍过了。说

到孙伏园,他同鲁迅的关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孙伏园来所讲课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人

说他是个出版商人,他胖胖的面孔怎么也让人想

不到他是鲁迅的密友,是个曾让蒋介石脑袋疼的

中国“副刊大王”。他在北京办《晨报副刊》时就与

当时住在北京的鲁迅有交往,他慢声慢语地向我

们讲,他办的《晨报副刊》是由多块版面组成的,

他请鲁迅为他写一篇连载小说。鲁迅说他正在思

考写一个反映中国底层小人物的小说,主人公叫

阿贵,写他的愚昧、狡黠、可悲。孙伏园当场定货,

鲁迅写一段《晨报副刊》发表一段,这篇小说就是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历史性丰碑《阿Q正传》,小说

中反映出的“阿Q精神”至今成为中国人照看自

己的一面镜子。鲁迅移居上海后,孙伏园也去了

上海,同鲁迅一起办周刊《语丝》。我一直不解,语

丝是什意思呢?作家的语言似丝丝细雨,点点滴

滴滋润人心?抑或是收集作家的只言片语传递给

读者?没想到孙伏园的讲解竟简单得不能再简

单:筹办《语丝》时大家起名字,因为当时上海的

刊物太多,想了几个名字都没有超出这些刊物所

含意义的范畴。鲁迅提议每个人写一个字,然后

从中抽出两个字就是刊物的名称。大家同意,就

各写一个字,抽出的两个字就是“语丝”。鲁迅说

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很别致,也讲得通。《语丝》就

这样诞生了。

孙伏园在上海是鲁迅家里的常客,对鲁迅的

家事非常了解。他就这个内容曾写过一本《记鲁

迅二三事》。给我们讲课时他也透露出一些鲁迅

的私事。许广平是鲁迅生活在上海时的妻子,人

们都知道她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但是孙伏园却

向我们介绍说许广平胆小怕事,鲁迅外出参加活

动,她大多阻挠。孙伏园与鲁迅结合,不仅是文

缘,还有政治上追求的一致。1927年毛泽东在武

汉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

国民党报刊当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当年就在副刊

上全文刊出毛泽东的这篇报告,公开地表明了他

的政治倾向。抗日战争时,孙伏园又在他办的报

纸副刊上全文刊登了郭沫若宣扬爱国主义的话

剧《屈原》,促蒋抗日。这个举动激怒了蒋介石,孙

伏园被撤职查处。所以孙伏园同鲁迅还有一份政

缘。鲁迅逝世,孙伏园写的一副挽联成为纪念鲁

迅的经典:“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

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此联

用鲁迅先生所著书名及主编之刊名缀成,不但含

义深刻,而且构思精巧,一直被学界所称道。孙伏园

来所讲课时,任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安排孙

伏园出任一个文化官员,也是对他五四以来在中国

文化战线上贡献的一种肯定,当时的“出版商人”

是个不甚文雅的称谓,把这个头衔落在孙伏园身

上,有点冤枉人家了。

最后一位讲鲁迅的是胡风,他讲鲁迅的杂文。

这时的胡风日子不是很好过,一些报刊已经在批

判他的“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其核心是他提倡作

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批评者说,这是主张作家拒绝

立场转变和思想改造,用自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

阶级立场、思想去占领文艺阵地。这时候文学讲习

所为什么请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来讲课呢?我

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胡风还只是文艺理论

思想上的问题,他还写了一篇热情歌颂毛主席的

诗歌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一时在政治上没出现

危机;二就是他和鲁迅的关系别人无法代替,他是

最靠近鲁迅、并一直忠实于鲁迅的学生。

胡风的出现,学员们都是以好奇的态度迎接

的,都想听听这位鲁迅的知音、在文艺理论上与主

流意识的不同轨者讲些什么振聋发聩的东西。胡

风是第二位不上讲台的讲课人,他像聂绀弩一样

在讲台下学员第一排的课桌前走来走去。胡风身

材魁梧,这位南方才子很像我们东北大汉,秃顶,

大脑门儿,长方脸,两腮肥厚,浓眉大眼,不像是什

么理论家、诗人,而像一位有威严的大工头。随他

来的是一位女士,当时看上去30多岁,长得苗条,

穿着朴素,文静、美丽,是他的夫人梅志。她坐在为

她安排的讲台旁的一张椅子上,不时地把胡风讲

的话记在一个本子上。胡风讲课声音洪亮并充满

激情,讲到激动处就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在腮旁点

动着。他说鲁迅的杂文是刺向国民党黑暗统治的

利剑,是投向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帮派

的匕首,是召唤人民大众觉醒走向光明的旗帜。胡

风说他为什么追随鲁迅,是因为受到鲁迅杂文的

感染,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激励,他说鲁迅爱国之

心特别深,痛民之情特别切。鲁迅在杂文中骂人,

他不是随便骂谁,而是该骂者才被骂之。这就是鲁

迅提倡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

精神;他也不怕被别人骂,对诬陷者他加以十倍力

量予以回击,这就是鲁迅提倡的“痛打落水狗”的

精神。讲得兴奋了,热血沸腾了,他就脱掉外衣穿

着衬衣接着讲。他讲鲁迅杂文的主要意思,是强调

鲁迅的战斗精神。现在回忆起来,按时间算,胡风

已经写出对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走向的30万言批

判书,是不是他在鲁迅身上寻找到了战斗力量的

支撑?在讲鲁迅杂文时,胡风也不时地对自己的文

艺创作理论加以阐述,他讲作家如何写牺牲精神。

许多英雄为国家、集体奋不顾身地献出自己的生

命,而作家要去写这种牺牲精神,但是哪位作家体

验过英雄牺牲时刻的心理状态?那怎么办?他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为别人牺牲的想法,比如

为父母去死,为你的爱人去死,我们可能都有过这

种意念。人的牺牲精神是相通的,用我们这种体验

可以去理解英雄们牺牲时的心态。”胡风的这种理

论是他提倡的主观战斗精神实践在创作上的典型

的例证,在当时是大忌。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心理体

验怎么能够代替工农兵英雄的感情世界呢?这是

当时作家必须遵守的认知。而胡风就是拧着劲儿

地讲了。当时不许谈人性,只准说阶级性,而胡风

所坚持的文艺观是人性文艺观。

每位专家讲课后没几天就会把刻印得十分精

致的讲演稿发给每个学员,而这次胡风3次讲课

竟没有一份讲义印出来。原来这时胡风出事儿了。

不多久,《文艺报》发表了胡风的30万言书;又不

多久,《人民日报》发表批判胡风的文章。之后在全

国掀起的“肃反”运动,就是由胡风事件而引发。文

学讲习所也因胡风事件提前结业,让学员们回单

位去参加反胡风斗争。1978年,胡风平反。

李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