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品质的老有所养 从解决困住老人的 小事...

1
3000 113 。” ”, 100 2000 ”, …… ”, ”, ”, ”? —— ”、 ”, wwwhb.cn 2020 10 26 5 / ”。 30 —— —— ”, ”, 。” ”? 。” 。” 100 —— :“ 。” ”“ 400 ,“10 7 ”。 60 4676.89 7928 167.65 ”, 20 57 25698 10 15 :“ 。” ”, 90 57 57 。“ 。” 。“ 。” 41 ”。 85 ”, ”。 ”, ”, 、“ 30%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更高品质的老有所养 从解决困住老人的 小事 开始dzb.whb.cn/imgPath/2020-10-26/51026.pdf · 年人需要的是信息、 指南、 攻略。 比 如, 一些护理的基础常识,

读者来信

记者调查

更高品质的老有所养,从解决困住老人的“小事”开始樊丽萍

昨天是重阳节, 有条消息很受关

注: 上海百岁老人首次突破 3000 人,

最年长的寿星已 113 岁了。

长寿老人多了, 是城市宜居的有

力佐证。 确实, 无论是医疗水平, 还

是生活水平, 上海老人的幸福指数是

比较高的。 但另一方面, 处于深度老

龄化进程中的上海, 在不断提升城市

治理现代化水平之时, 能为老人多做

些什么? 我们的为老服务, 有没有可

能突破现有边界、 再往前迈一步?

不到耄耋之年很难想象, 像剪指

甲这样简单的事情, 竟会成为不少老

人生活中的一道坎。 “年纪大了, 指

甲厚了, 加上眼睛花、 手抖, 弯腰也

困难。” 这两天, 当年近八旬的赵阿

姨把自己剪脚指甲的难题发送到社区

楼组的微信群求助后, 不经意间引爆

了话题。 有人跟帖 “诉苦”, 说为了

剪硬指甲 , 专门买了一把锋利的剪

刀, 结果把握不好、 剪伤脚趾, 好几

天走路一瘸一拐。 还有一位老人述说

自己的经历 : 这等小事不想麻烦子

女, 和老伴两人每个月去街边的扦脚

店解决问题, 支出在 100 元左右。 向

来省吃俭用的老夫妻有些心疼, 但比

这更糟糕的是, 就在前一阵子, 店里

的服务员提议老人办一张 2000 元的

卡, 老人面带难色地说 “考虑考虑”,

吓得逃回来了……

过去提 “老有所养”, 我们的惯

性思维一般是抓两头: 一是让老人基

本物质生活有保障 , 吃得饱 、 穿得

暖、 有得住; 一是让身患疾病的老人

得到及时医治, 解决看病问题。

记得中国古话早有 “寿则多辱”

一说, 大意是讲, 随着年事渐高, 若

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难免陷入

困顿, 难以活得体面。 而时下, 除了

解决 “老有所养” 的两个基本维度,

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加剧, 如何为老

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更便利的服

务 , 理应纳入包括医疗 、 民政 、 交

通、 教育等更多部门的综合考量。

仍拿剪指甲这件事来说。 它肯定

不算 “病”, 指望不了医院解决; 目

前, 除了符合特定标准的失能老人,

申请到 “长护险” 服务后可获得指甲

护理外, 大多数老人解决这类问题只

能 “自力更生”, 各想各的办法。 其

实, 比起具体的服务, 很多时候, 老

年人需要的是信息、 指南、 攻略。 比

如, 一些护理的基础常识, 是否有机

构或组织分享一下 , 及时传达给老

人, 让老年人能活学活用。 要知道,

今天的年轻人遇到问题, 第一反应是

用搜索引擎问百度, 那么, 对于电脑

不熟络、 对智能手机也不熟练的老年

人, 谁来成为他们的 “百度”?

与之类似, 包括吃饭、 出行等,

对部分高龄老人来说, 在解决基本需

求后, 也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期待被

满足。 从目前的推进情况来看, 有的

为老服务项目, 如助餐等, 在纳入政

府实事工程、 持续推进数年后已收获

显著成效。 “社区长者食堂” 越来越

多了, 但吃饱之后, 如何更好满足老

年人的口味, 兼顾价廉物美, 则有待

进一步探路。 互联网医院也是如此,

此次疫情发生后顺势进入发展快车

道。 从设计初衷来说, 线上诊疗的出

现对老年人是利好, 可实现足不出户

接受诊疗、 配药。 但对用不来智能手

机的老人来说, 新利好看得到、 用不

来, 心里可不是滋味。 故此, 互联网

医院要实实在在惠及老人就医, 除了

技术层面, 还有更多的普及、 宣传工作

需要落实落细。

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

的社会中, 技术迭代加快, 客观上提升

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便利程度。

但 “数字化的快车 ” 并非人人都能搭

上 。 老人 , 可能就是 “搭车 ” 困难群

体 。 怎么帮他们一把 , 事关城市的温

度, 也是老龄化城市必须直面的现实。

让更多老年人在长寿的同时, 过上

健康愉悦的高品质生活———老年人的一

些潜在需求首先要被 “看见”、 被 “听

见”, 然后方能统筹多方面的资源、 借

助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以解决。 在数字

化的时代, 老有所养有了新内涵, 也有

更多新问题期待更优的求解。

www.whb.cn

2020 年 10 ? 26 ? 星期一 5?任编辑/?燕

要不要给孩子报中考体育突击班日前, 教育部传出消息,

中考体育将增加分值, 达到与语数外同分值水平。 我身边不少家长已经开始四处打听“体育补课到底哪家强”。

今年我的孩子是五年级,因为兴趣,一直在外面机构练冰球。 原本我考虑,体育在中考占 30 分,学生之间的分差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大 ,

可以按照孩子的兴趣、 练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如果体育真的和语数外同分, 那么学生之间的分差肯定会加大。毕竟,

升学考试的时候, 一分之差就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现在我正犹豫, 是否应该给孩子换一个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练习 ,

或者到考前, 干脆报个中考体育突击班? ———读者王女士

读者来信

养老机构押金和会员费须监管老龄化社会正在到

来, 市民群众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长。 民办养老机构收取押金、会员费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金额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

针对养老机构押金和会员费的庞大资金监管似乎仍然处于空白地带。可否借鉴兄弟省市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养老机构管理。

———上海市民朱嘉敏

异地养老,补贴能否“跟人走”养老服务成本日益提

高,上海应当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实际、满足上海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异地养老新模式。建议实行养老补贴“跟人走”的政策,使各项

养老福利政策均在异地养老地适用。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长护险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发展,扩大长护险范围,丰富为老服务形式。

———上海市民金银淑

■本报记者 王嘉旖

■本报记者 储舒婷

体育将成中考第四门“主课”,家长该为孩子报班吗

曾经是“副课”的体育课,很快就要和语数外同等重要了。 眼看体育将在中考时成为第四门“主课”,要不要给孩子增加一门课外培训班, 成了不

少家长的新烦恼。

此前,体育纳入中考已在多地试行。

为了在考试中拿到满分, 体育课上 “面壁”练球、放学以后“突击”跑步等现象并不少见。

针对体育科目将在中考中提高分值一事,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

“将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

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更科学、全面的过程性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专业教师素质的提升等,

都是提升体育教学重要性不可或缺的条件。可见,体育成绩的“指挥棒”也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家长如果洞察到这一点,

就不容易迷失、乱了方寸。

体育入中考, 天生体质不好的孩子怎么办

把体育提升到与语数外同等地位,

对于天生体质不好的学生是不是意味着“吃亏”?按照一些家长的看法,语数外努力还可以学好,身体素质不行的话,两三年锻炼也难见起色。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此,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市东实验学校校长沈洪直言: 孩子的身体素质任何时候开始练都不晚。 而中考体育改革的核心, 在于更科学和更公平公正的考试内容、评价方法及标准。

“从实践来看,体育纳入中考客观上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效应。”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高校体育教指委副主任陈佩杰日前出席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时介绍,教育部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 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年级。

“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已成为趋势,未来分值的提升也会随着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逐步认识而水到渠成。” 沈洪说,去年以来, 全国各地的中考改革已纷纷提升体育科目分值,云南省的新中考改革,

已将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为100

分,以此“倒逼”学校和家长重视体育。

改变 “爱体育却不爱体育课”现象,学校体育教学将革新

在沈洪看来,体育中考分值发生变化后, 学校的体育教学也会跟着变———改变学生“爱体育却不爱体育课”的现象。

受到中考体育“分分必争”的影响,

有些初中生从六年级开始就要对着墙壁练习中考的排球项目, 枯燥的练习让孩子们苦不堪言。培训机构开设的专门体育应试培训班,往往是突击训练中考体育科目中的耐力跑、前掷实心球、引体向上、

排球等项目。 一位初中校长直言:“这样就算练到考试满分, 非但不能培养孩子对这些运动的兴趣,更起到了反效果。”

沈洪说, 他所在的学校两年前就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把比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过去篮球的 “胸前传球”“三步上篮”等技能,是体育课的必学内容,但不少学生即便拿了满分,也对此兴趣寥寥。

改成比赛后, 篮球课不仅在课上分组比赛, 班级和年级之间甚至来自同一区域的学校间,也组建了校级篮球联盟。几乎每个周末, 学生们都自发地踊跃参加比赛,而平时学校操场上的练习者也甚众。

一切围着老人转,长三角异地养老未来可期

择一处山绿水清之地, 过上田园

生活。看起来很美的异地养老,近些年

热度攀升。在浙江省嘉兴市,一家养老

机构入住了逾 400 位上海老人 ,“10

?房子里有 7 ?说上海话”。

截至去年底, 长三角地区 60 周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4676.89 ?, 养老

机构总数为 7928 家 , 养老床位达

167.65 ?张。 共用、 共享养老资源、

设施, 已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过, 异地养

老在落地环节仍面临不小挑战。 从选

择养老机构遭遇 “信息壁垒” 到养老

补贴迟迟不能 “跟人走”, 种种问题

仍阻碍着这一新兴养老模式的推广和

发展。

面对热切的民生期盼, 政府和相

关行业协会、 组织正在积极行动。 首

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不久前在

沪发布, 涵盖 20 个城市的 57 家养老

机构, 核定床位共计 25698 张。 上海

已有 10 个区与苏、 浙、 皖三省的 15

个城市签订试点合作协议。 长三角异

地养老的未来, 可期可盼。

多元服务供给 ,给老人最“适配”的选择

跨区域养老, 首先要解决选择服

务机构的问题。在一波主打旅居、康养

的会员制养老社区中, 押金收费现象

已成为主流。然而,正如上海市民朱嘉

敏所言:“对于这些养老机构庞大资金

的监管仍处于空白地带。 ”

对此,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

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联

合推出了一份“白名单”,将服务好、品

质佳的养老服务机构、企业率先纳入。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

启华说, 他们在制定名单时收到了来

自各地区养老机构的踊跃报名, 最终

从 90 多个“候选者”中精心挑选出了

57 家养老机构。 品牌化、连锁化、规模

化是这些入选机构的最大特点。

57 家机构涵盖老年公寓、康养中

心、颐养院等多类型养老机构。 “部分

机构可以满足老人旅居康养的需求,

其他机构则可以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

性价比养老之选。 ”徐启华告诉记者,

在选择首批机构名单时充分考虑到了

老人们的多元需求, 希望能为他们提

供各种最“适配”的养老机构。

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让其安心“异地”生活

在寻找到合心意的养老机构后,

老人们还焦虑着另一大难题———异地

养老后,谁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上海市

民金银淑十分关心异地养老的进展。

她说, 这几年选择异地养老的老人越

来越多了, 但其实服务人群仍然局限于

活力老人。甚至,一些老人在身体情况尚

能自理时选择异地养老, 而等到需要更

多养老服务时则又返回上海。“这一现象

的症结其实是核心医疗资源没有配备到

位。 ”金银淑说。

对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而言, 看病就

医无疑是最迫切的需求。目前,长三角三

省一市 41 个城市已实现医保结算“一卡

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更是跨前一步, 今年已实现免备案异地

门急诊就医结算。这意味着,上海市青浦

区、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

市嘉善县三地的参保人员在示范区内的

85 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急诊就医,无

需提前备案,可以直接刷社保卡挂号、看

病、结算。

长三角医疗政策的顺利 “通关”,让

更多老年人看到了一体化的便利。 他们

还希望,一揽子养老补贴政策也能“跟人

走”。对此,上海市民政局明确表示,将积

极推动三省一市建立 “跨区域养老服务

补贴异地结算制度”,为老年人异地养老

提供有力支撑。

开放养老护理实训基地, 让服务团队跟上需求变化

在异地养老的发展过程中, 还有一

个群体不容忽视,就是养老护理员。眼下

这批异地养老的“尝鲜者”,大多都是对

品质生活有追求的老人, 其服务需求也

更趋于精细、复杂。原先的养老护理团队

能不能跟上这种需求变化? 一些对异地

养老跃跃欲试的老人们存有这种担忧。

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副局长吴书雷

坦言,人才短缺、“软服务”不足是制约当

地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

素。 他说,就硬件设施而言,嘉兴的养老

机构并不输给一线城市。 不到 30%的老

龄化比例更是让他们仍有余力向兄弟省

市开放养老床位、资源。 然而,本地养老

护理团队的服务素养、理念,相比于一线

城市仍有差距。

为此,上海民政部门正考虑进一步向

长三角地区兄弟省市开放养老护理员实

训基地。 通过建立多方合作网络达到信

息、资源共享,并向周边省市辐射的效果。

制图:李洁

体育课程改革把比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后, 学生们都自发地踊跃参

加篮球比赛,平时篮球场上的练习者也甚众。 本报记者 陈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