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才不遇到頭㈴狀元: 以㈵納㈳會劇及㆗介狀態理論看馬致...

13
從懷才不遇到頭㈴狀元: 以㈵納㈳會劇及㆗介狀態理論看馬致遠戲曲《薦福碑》 藝術研究所一年級 楊維中 前言 英國人類學家特納(Victor Turner1920-1983)承繼英國曼徹斯特學派的新功能論人類 學,長期研究社會中的儀式與劇場研究,並且致力從儀式與劇場研究中獲得對於人類經驗的 全面呈現。他早期在研究非洲恩丹布(Ndambu)社會時,使用了「社會劇」(Social Drama的概念描述恩單布社會社會衝突的產生,及如何以儀式方式解決衝突, 1 而此一「社會劇」可 說是將儀式、戲劇、劇場的象徵意義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重要模型。 《薦福碑》題目為「三封書謁揚州牧」,正名為「半夜雷轟薦福碑」,是元代馬致遠所著 雜劇現存者其中之一, 2 講述內容是宋代范仲淹為皇帝舉才,得知在一土財主張浩處有一張鎬 飽讀詩書,並以張鎬所著之萬言策保舉其功名,然而陰錯陽差,因為張浩與張鎬姓名發音相 同,而造成張浩任官,而張鎬反倒繼續困阨潦倒。本文的撰寫目的,便是使用特納的社會劇 模型,特別是社會劇中的儀式過程,檢視並分析戲曲《薦福碑》,瞭解其劇情結構是否可以與 「社會劇」模型做一參照。 ㆒、㈵納的㈳會劇與㆗介狀態概念 特納主張,在一場社會劇的進行過程中,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一)危機的出 現(Breach)、(二)衝突(Crisis)、(三)常以儀式方式處理的衝突的解決過程(Redressive 1 何翠萍,頁 3421 2 馬致遠(1250-1324),元大都人。字千里,號東籬。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稱為元曲四大家。曾任江浙行省 務官。馬致遠曾著雜劇十三種,現存者有《漢宮秋》、《薦福碑》、《任風子》、《青衫淚》、《岳陽樓》、《陳摶高臥》 七種,散曲著有《東籬樂府》。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台北:遠流,1988,頁 1877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從懷才不遇到頭㈴狀元:

以㈵納㈳會劇及㆗介狀態理論看馬致遠戲曲《薦福碑》

藝術研究所一年級 楊維中

前言

英國人類學家特納(Victor Turner,1920-1983)承繼英國曼徹斯特學派的新功能論人類

學,長期研究社會中的儀式與劇場研究,並且致力從儀式與劇場研究中獲得對於人類經驗的

全面呈現。他早期在研究非洲恩丹布(Ndambu)社會時,使用了「社會劇」(Social Drama)

的概念描述恩單布社會社會衝突的產生,及如何以儀式方式解決衝突,1而此一「社會劇」可

說是將儀式、戲劇、劇場的象徵意義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重要模型。

《薦福碑》題目為「三封書謁揚州牧」,正名為「半夜雷轟薦福碑」,是元代馬致遠所著

雜劇現存者其中之一,2講述內容是宋代范仲淹為皇帝舉才,得知在一土財主張浩處有一張鎬

飽讀詩書,並以張鎬所著之萬言策保舉其功名,然而陰錯陽差,因為張浩與張鎬姓名發音相

同,而造成張浩任官,而張鎬反倒繼續困阨潦倒。本文的撰寫目的,便是使用特納的社會劇

模型,特別是社會劇中的儀式過程,檢視並分析戲曲《薦福碑》,瞭解其劇情結構是否可以與

「社會劇」模型做一參照。

㆒、㈵納的㈳會劇與㆗介狀態概念

特納主張,在一場社會劇的進行過程中,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一)危機的出

現(Breach)、(二)衝突(Crisis)、(三)常以儀式方式處理的衝突的解決過程(Redressive

1何翠萍,頁 342。

1

2馬致遠(1250-1324),元大都人。字千里,號東籬。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稱為元曲四大家。曾任江浙行省

務官。馬致遠曾著雜劇十三種,現存者有《漢宮秋》、《薦福碑》、《任風子》、《青衫淚》、《岳陽樓》、《陳摶高臥》

七種,散曲著有《東籬樂府》。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台北:遠流,1988,頁 1877。

Process)、(四)分裂(Recognition of Irreparable Schism)或和解(Reintegration)兩種不同的

結果產生。3

所謂的危機的出現的階段,是指社會中某個人或某個次團體有計畫地破壞了社會的規則

或是由公共的機制。而到了衝突階段,則是由原本的少部分人的破壞行為,成為兩個區域、

與黨派之間的衝突,而原本被隱藏的衝突特質、野心等,也在這個時刻不斷的從壓抑中浮現。

而到了衝突的解決過程時,會採取三種不同的解決途徑:(一)採用政治途徑,(二)採

用司法途徑以及(三)採用儀式途徑。雖然這三種解決途徑在方法上是不同的,司法途徑會

強調原因與證據,而儀式途徑則是強調道德,包括使用巫術、禁忌、祖靈的權威等等,但是

同樣都是社會對於危機、衝突的處理行動。如果處理行動成功,在第四階段時變會處於重整

階段,如果處理行動失敗,則會繼續重回之前危機、衝突的局面。4

特納特別強調在社會劇的第三個過程—解決過程、特別是以儀式方式進行的解決過程—

具有所謂的中介特性(liminal features),也就是說,解決過程也是一個中介階段,是一個過

渡的、不明的階段。而中介階段也分成三個段落:(一)分裂(Separation)、(二)中介(liminal)、

(三)整合(reaggregation),在儀式上也便是一個「通過」的階段,特納曾經以恩丹布社會

的成人禮為例,「這些通過成年裡的男子是別人看不出,也無法是別的一群人,而非個人。他

們是處於模稜兩可,似是而非,不三不四的不明狀態中,既不是小孩又還不是大人。」5而若

是要能夠從分裂走向最後的整合,則必須透過中介狀態的重重試驗。

中介狀態與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6認為在成年裡當中存在的「易感狀態」是相同

的,布留爾說:

…成年禮儀式的目的是要使個人成為『完全的』人,使他能夠執行部族的合

法成員的一切職能,使他完成作為一個活人的過程,如同結束喪期的終結儀式使

死人成為『完全的』死人一樣。(Lévy-Brühl,350)

3何翠萍,頁 342 4 Victor Turner. “Are there universals of performance in myth, ritual and drama?”, pp.8-12. 5何翠萍,pp.350-351

2

6布留爾,法國哲學家,對於民族誌研究曾經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新行成年禮的人與他們在這以前一起生活的婦女與兒童隔離開…他們必

須消極的服從強迫他們做的一切事,必須毫無怨言的忍受任何痛苦。考驗是長久

而嚴酷的,有時簡直就是真正的受刑。(Lévy-Brühl,351)

這些儀式的次要動機,無疑是想查明新行成年禮的人的勇敢與耐性,考驗他

們的丈夫氣,看他們是不是能夠忍受痛苦與保守秘密。然而,他們所遵循的主要

目的則是完全不依賴他們的意志力的神秘效果:最重要的是在新行成年禮的人與

神秘的實在之間建立互滲,這些神秘的實在就是社會集體的本質、圖騰、神話祖

先或人的祖先,是通過這個互滲來給執行成年禮的人「新的靈魂」。…為了實現

所希望的互滲,必須引導新行成年禮的人進入特別易感的狀況。 這個易感狀態主要存在於由疲勞、疼痛、困苦所引起的一種類似人格和意識

的喪失的狀態中。—簡言之,存在於一種其後將有新生的假死中。(Lévy-Brühl,352)

歸納布留爾所說可知,儀式過程的特色,便是以下幾點,分別是(一)巫師。(二)漫長

的、苦難的隔離、考驗過程。(三)死而復生。

特納認為,透過社會劇的研究,可以瞭解不同社會對危機處理的多樣方式,更可以瞭解

社會中所存在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所謂的世界觀,是人類所有道德、宗教信仰、審

美、態度、價值的總和,涵括人類行動所有行動的依據。世界觀乃是由認知、情感以及意志

三者所組合,也就是(一)由過去、歷史中累積而得的認知,所形成對真實世界的看法,也

就是所謂的「世界圖像」(Weltbild)。(二)基於情感、道德而對當下所做的判斷。(三)對於

未來的憧憬、期許與慾望。也就是說,透過社會劇,可以找到社會與戲劇之間的關連,也可

以從戲劇中發掘出一個社會的價值與思想,戲劇也便具有了社會意義。7而研究中介過程,便

可以瞭解一個文化的中介特質,以及社會特質。

㆓、《薦福碑》劇情結構與㈳會劇

《薦福碑》的故事出自宋代僧人惠洪所寫的《冷齋夜話》,原來的故事是敘述范仲淹鎮鄱

陽,幫助某考生拓薦福碑文,紙墨已經備齊,石碑忽然被雷電劈碎,後世遂有所謂「時來風

3 7Victor Turner.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 pp. 87-98.

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的說法。8本文所要分析的戲曲《薦福碑》,乃取自臧晉叔所編

之《元曲選)明刻本當中的版本。在共分成四折,四折劇情分別為起承轉合,這這起承轉合

的劇情變化,儼然符合特納「社會劇」過程的四個階段。分別就每折內容分析如下:

(㆒)第㆒折:危機的出現階段

第一折的劇情中,首先介紹了《薦福碑》的重要人物出場,包括范仲淹、張鎬以及張浩。

並且說明張鎬雖然貧窮落魄,只能在張浩的莊上教書為生,然而卻有進取功名之心,而張浩

只不過是個平凡的莊家漢,所知經書只有曾從張鎬課堂偷聽到的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呈現出兩人雖然姓名發音相同,但是卻有著知識份子及非知識份子的差距。在角色安

排上,張鎬為正末,張浩則為淨角,也呈現這樣的差距。

在結構上,在這樣的開場屬於「純戲劇性結構」,並且很快的便安排了衝突的前史。9透

過張鎬的唱白,在第一折中便呈現了《薦福碑》所要表達的衝突—那便是雖然社會上有著像

范仲淹所說的「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有女顏如玉」觀念,然而他自身實

際的狀況長期卻並不符合這樣的社會認知,於是他說:

這斷簡殘編孔聖書,常則是養蠹魚。我去這六經中枉下了死功夫,凍煞我也。論

語篇、孟子解、毛詩註,餓殺我也。…這壁攔住了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如今

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塗越有了糊塗富。這有錢的陶

令不休官,無錢的子張學于祿。(馬致遠,2b)

對照張鎬的貧窮的,是張浩的富有,因此張鎬也對張浩的富有亦顯得相當不滿:

范仲淹云:賢弟,這廝也是個愚魯之人。

正末云:哥哥量他何足道哉(唱)〔醉扶歸〕這廝蠢則蠢,家豪富,富則富,腹中

8黃卉,頁 184。

4

9孫惠柱,《戲劇的結構》,頁 9-20。孫惠柱在書中認為敘事性戲劇的結構可以分為五種:純戲劇性結構、史詩式

結構、散文式結構、詩式結構、電影式結構。純戲劇式結構以希臘戲劇作為典型,是在戲劇中先交代前史,而

前史中具有衝突,戲劇便是集中在衝突點上繼續發展,而純戲劇式結構還包含將前史一次展露,快速產生衝突

者,以及將前史隱藏起來,一開始只展露一些,以後一點一點的展露出來,前者以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496-406BC)的《安蒂岡妮》(Antigone)為代表,後者以《依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為代表。而《薦福

碑》可以視作快速展露前史的純戲劇式結構。

虛。(帶云)哥哥(唱)便道東道和門館德不孤,他純經義不詞賦,他識字呵不抵

死。十分看書,他則是個中選的鋤田戶。(馬致遠,3a)

以圖表表現造成《薦福碑》中衝突的兩元對立關係如下,而這樣的對立關係,都與「書

中自有千鐘粟」的觀念顛倒:

張浩 張鎬 莊家漢 知識份子

只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著有萬言策 富有,提供張鎬經濟來源 貧窮,經濟倚靠張浩

應該平凡而貧窮 應該獲得功名而富有

范仲淹拿著張鎬的萬言策上奏,並且修書三封給張鎬,讓他分別投奔洛陽黃員外、黃州

團練副使劉仕林以及揚州太守宋公序,為張鎬得取功名,便是要解決范仲淹、張鎬等所認定

的讀書人的才能與實際政治經濟地位不均等的衝突。

(㆓)第㆓折:衝突階段

在第一折劇情中出現的知識與功名、政治經濟地位的差距,不但沒有因為范仲淹的薦舉

與修書三封而有所改善,在第二折當中反而繼續不斷的被強化。在第二折一開始,張鎬此時

先後前往投靠黃員外與劉仕林,但是卻沒有想到黃員外與劉仕林卻分別死亡而無法投靠,更

害怕若是再去投靠宋公序,可能宋公序也會死而不敢去投靠宋公序。而在范仲淹上奏萬言書

後,要由張鎬擔任吉陽縣令,但是因為因為使官的疏忽,反而是由張浩走馬上任。

張鎬與張浩,落魄的讀書人及富有的土財主之間的關係在第一折中還是「東道和門館德

不孤」,在第二折中對立與衝突便從原本的隱藏中不斷浮現,並且不斷強化與擴大。而到了張

浩為了確保吉陽縣令官位,而試圖要曳刺趙實次殺害張鎬的時候,更是水火不容。當張鎬說

出:「(帶云)張浩!(唱)休想天公把你饒!鞭牛漢平白的賴了官爵!採桑婦沒來由受了郡

誥!我空向他鄉走一遭,千里投人怕的是到!(馬致遠,7b)」時,可說是張浩與張鎬之間衝

突的最高點。

5

(㆔)第㆔折:衝突的解決階段

在《薦福碑》的第二折與第三折中,衝突階段與衝突解決階段之間的區隔其實並不明顯,

衝突階段與衝突解決階段的情節,同時出現在這兩折當中。在第二折中,張鎬得知劉仕林已

經過世時,便試圖在龍神廟中,向龍神問卜,以希望得知他是否能夠獲得功名,便是試圖以

儀式途徑解決:

(云)供桌上有一個珓兒,我試問神道…小生若是能勾為官,便與三個上上大吉,

若是不能勾為官,便與我三個不合神道。(唱)將碑珓兒咒愿了香爐度了幾遭(做

擲珓科云)原來是個下下不合神道。(馬致遠,5b)

但是儀式過程的結果並不如人意,張鎬大罵龍神,否定了儀式過程的結果。雖然之後還

有龍神因此對張鎬懷恨,而引發張鎬在第三折中投宿薦福寺,薦福寺長老原本要讓張鎬將薦

福碑上的顏真卿書法拓為字帖販賣以作為上京的旅資,龍神卻半夜用雷劈碎了薦福碑,導致

張鎬意欲自殺的高潮情節,但是在《薦福碑》中,儀式過程並不是最後能夠解決問題的途徑。

之前提到張浩試圖殺害張鎬,是衝突的加劇,但同時也是張浩解決衝突的途徑。—只要

張浩能夠殺死張鎬,也就是徹底消滅了衝突中的另外一方。

而在《薦福碑》中真正有效解決衝突的方式,則是政治方面的途徑。在第三折一開始時

便可以看到:

(范仲淹上云)老夫范學士自從將兄弟張鎬加為吉陽縣令,至今音信全無。老夫

奉聖人的命,差老夫饒州公幹收拾行裝便索往饒州走一遭去來。(馬致遠,8a)

范仲淹以及派遣范仲淹的皇帝是《薦福碑》劇中的官方政治勢力的代表,也可以說是主

張「書中自有千鐘粟」思想的代表,在等待張鎬任官久候不至的情況下。決定動用政治的力

量,尋找張鎬,以達到讓張鎬符合吉陽縣令身分的目的,並達到「書中自有千鐘粟」觀念與

實際的符合。而最後范仲淹在張鎬欲一頭撞上槐樹前即時阻止了張鎬,並親自帶著張鎬前往

京城面聖,正是以政治途徑解決了衝突。

6

(㆕)第㆕折:重整階段

在第四折中,我們可以看到原本的衝突—以「書中自有千鐘粟」角度所看到的張鎬與張

浩知識與財富、政治經濟地位之間的不平等,最後獲得了解決,社會衝突得到了重整。張鎬

最後得以見到皇帝,獲得了功名地位:

范仲淹上云:老夫范學士自與兄弟張鎬同到京師,見了聖人,日不移影,對策百

篇。聖人見喜,加為頭名狀元。(馬致遠,10b)

而桃將李代的張浩最後也在宋公序的押提之下送到台上,張鎬對張浩便開始痛加辱罵,

發洩長期以來的委屈,甚至在張浩說他「可憐鍵我父親年紀高大又有疾病哩」時,張鎬繼續

罵著:「你道你父親年老更殘疾,他也不是個好的。常言道:老而不死是為賊。」(馬致遠,

11b-12a)

而在張鎬得到功名、成為新科狀元的同時,范仲淹亦要將宋公序的女兒許配給張鎬,「書

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有女顏如玉」得以確認外,凡是一路上幫助他的人,

包括放過張鎬不殺的趙實、以及薦福寺長老,也都得到賞賜,則是強調凡是能夠幫助「書中

自有千鐘粟」觀念的維繫者,最後都能獲得利益,更是繼續加強觀眾心中的此一思想、價值。

㆔、《薦福碑》㆗的㆗介狀態與儀式過程

(㆒)「三封書謁揚州牧」本身即是㆗介狀態

在上一章的分析中,解決《薦福碑》劇中衝突的是政治途徑,而非儀式途徑,但如果以

特納的中介狀態方面的理論檢視《薦福碑》,我們則可以擴大認定,《薦福碑》的第二折與第

三折劇情,從張鎬帶著范仲淹的三封信離開張浩時,到張鎬最後獲得功名,也是一種儀式過

程。

張鎬離開張浩,欲求取功名而又還未獲得功名前,已經不是原本在張浩莊上的教師身份,

同時也不是之後的頭名狀元的身份,張浩處在從一個落魄的教師到取得功名的通過過程,本

7

身的身份並不明確,也便是特納所說的中介狀態。以圖表表示張鎬的中介過程如下:

中介過程 分裂 中介 整合 張鎬的身份 張浩莊上的教師 不明確 頭名狀元 與社會衝突的關係 與「書中自有千鐘粟」

觀念不符 不明確 與「書中自有千鐘粟」

觀念符合

范仲淹修書三封,是整個中介過程的開始,而之後張鎬便必須經歷儀式過程當中的種種

考驗,「三封書謁揚州牧」正是這些考驗。張鎬經歷的考驗依順序共有以下數次:(一)投靠

黃員外失敗、(二)投靠劉仕林失敗、(三)龍神廟問卜的挫折、(四)張浩的謀害、(五)害

怕天命不敢投靠宋公序、(六)龍神雷轟薦福碑。在六次的考驗中,除第四次外,都是由不可

抗力—天意的捉弄或是神衹的憤怒所造成,是天所給予人的考驗,因此張鎬通往功名的過程,

是神聖的,也是儀式的。

在第四折劇情中,范仲淹與張鎬便還討論張鎬是因為范仲淹的舉薦,還是因為張鎬本身

「才學過人」而能夠成為頭名狀元:

范仲淹云:兄弟崢嶸有日,奮發有時,若不是這一番薦舉呵,豈有今日? 正末云:不干哥哥事。 范仲淹云: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的才學過人。 正末云:也不是。 范仲淹云:都不是呵!憑什麼得這官來? 正末唱:都則為范張雞黍期,今日得龍虎風雲會,你休誇舉薦心,我非得文章力。

都為那平地一聲雷,今日對文武兩班齊。(馬致遠,11a)

在這段敘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事實上范仲淹的舉薦,還是因為張鎬本身「才學過人」

都是張鎬最後能夠成為頭名狀元的必要條件,但是最重要的條件,仍然是那「平地一聲雷」,

是屬於儀式的神秘力量。

(二)范仲淹—巫師的角色

8

當我們將張鎬從懷才不遇到頭名狀元、「三封書謁揚州牧」的過程視為儀式過程時,那麼

劇中的范仲淹便是在儀式過程當中的巫師角色。三封信是范仲淹給張鎬的,也就是,雖然張

鎬對范仲淹說「你休誇舉薦心」,但范仲淹仍是以這三封書信作為開始儀式的道具,而由他主

導、開始這一段儀式,而由他帶領張鎬進入中介狀態中的各種儀式性的考驗。

因此范仲淹在開場時,便已經確認了自己的巫師身份。他說:

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榮君莫羨,十前年是一書生。老

夫姓范名仲淹,字希文,累蒙擢用,頗有政聲。今謝聖恩可憐,除老夫為天章閣

學士之職。(馬致遠,1a)

要成為巫師,也必須經歷對他所要主持的儀式相同的儀式過程,也就是「十年前是一書

生」所代表的,因為他同樣經歷過從書生到宰相的中介狀態儀式過程,於是他也便具有擔任

讓張鎬轉換身份的儀式過程的巫師能力。也因為范仲淹具有這樣的巫師身份與巫師能力,所

以透過他親自讓張鎬從懷才不遇轉變為頭名狀元,對觀眾來說才具有說服力,如果由劇中其

他人物讓張鎬成為頭名狀元,便沒有這樣的說服效果,甚至當張鎬企圖自殺時,也必須由范

仲淹出場阻止,而不是由同樣在場的薦福寺長老阻止張鎬的行為。

(㆔)張鎬的「死而復生」

在之前曾經提到,布留爾認為像是成年禮的儀式過程也便是一個「死而復生」的過程,

參加儀式的人經歷一連串的痛苦與神秘經驗,讓過去的自己的身份死亡,而在儀式之後,獲

得了一個新的身份。在《薦福碑》一劇中,這樣的死而復生過程也非常明顯。

在「三封書謁揚州牧」的過程中,張鎬可說都是活在生死邊緣,甚至是一連串愈來愈逼

近死亡的過程。張浩試圖殺害張鎬便讓張鎬接近死亡,而當雷神霹碎薦福碑時,張鎬更是一

心求死,欲撞槐樹自殺,而這個時候代表巫師身份的范仲淹即時趕到,拖住了張鎬。在這一

段過程中,張鎬的自殺動作,已經象徵了張鎬過去身份已死,而由范仲淹賦予張鎬重生,獲

得新的身份。

9

(㆕)儀式㆗的儀式

「三封書謁揚州牧」是一段儀式過程,而在這段較長的儀式過程中,又包含了張鎬問龍

神是能夠為官,還是不合神道,不能夠為官。也就是說,在《薦福碑》中,存在著一段儀式

中的儀式。

而我們可以就這兩個儀式過程進行比較:

儀式過程 張鎬轉換身份的儀式過程 張鎬求問龍神的儀式過程 巫師擔任者 范仲淹 無 儀式時間 較長 較短 張鎬對儀式的態度 讚美 怒罵 儀式過程結果 成功 失敗 儀式死而復生過程 獲得新生(新的身份) 接近死亡,問龍神之後即遇到

張浩,而張浩欲謀害張鎬 儀式後的力量來源 由范仲淹代表的政治力量 由龍神代表的鬼神力量

這樣的多重的儀式,或是儀式中的儀式呈現了一種對於儀式的態度的複雜而曖昧的安

排。因為張鎬要成為頭名狀元,最後仍然必須經由儀式過程,然而在當中卻又安排了一段向

龍神問卜的失敗的儀式過程。但如果說向龍神問卜的儀式過程是失敗的,卻又不盡然,因為

張鎬向龍神問卜的儀式過程失敗,龍神才會因此劈碎薦福碑,才能夠完成張鎬求死而被范仲

淹拯救的儀式過程,才能讓「平地一聲雷」成為劇中最重要的神秘力量來源。因此,向龍神

問卜這段儀式中的儀式,是既失敗又成功的,一方面否定了鬼神、儀式神秘力量,但是另一

方面又是鬼神、儀式神秘力量的確認與加強。

而張鎬向龍神問卜這一段儀式過程,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儀式過程中不可分割,甚至最關

鍵的一部份。如果少了這一段儀式過程,那麼整個張鎬的身份轉換的中介狀態儀式過程也便

不完整。若是以後設戲劇的觀點檢視,這一段儀式中的儀式,我們很難去判斷是屬於插入式

的劇中劇(the insert type of play within the play)或是框架式劇中劇(the framed type of play

within the play)的後設戲劇呈現—龍神問卜這段雖然是被插入在整個儀式過程當中,但是卻

10

與整齣《薦福碑》又互相具有密切的關係,劇中劇與劇情本身似乎同等重要。10而從這段儀

式當中的儀式,我們更可以從整個漫長的儀式過程中,看到張鎬藉由儀式神秘力量達到自己

的目的的企求。劇中劇安排的意義往往是除了表現一個角色本身的身份之外,這個角色的內

心希望獲得怎麼樣的身份,而透過這段儀式中的儀式,《薦福碑》的觀眾除了可以瞭解到張鎬

最初的教師身份與之後頭名狀元的身份,更看到在中介過程中張鎬內心所希望獲得的身份。

張鎬在龍神廟所寫下的詩句︰「雨暘時若在仁君,鼎鼐調和有大臣,同舍若能知此事,

曼將香火賽龍神。」正也便是在這段儀式中的儀式中,張鎬心中想要獲得不同身分的企圖的

最佳寫照。

㆕、由㈳會劇看《薦福碑》㆗呈現的世界觀

透過社會劇過程分析《薦福碑》之後,可以發現,最能夠代表《薦福碑》中的世界觀的,

莫過於「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有女顏如玉」。在認知上,我們看到士人推

崇考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而在情感上,認同、標榜自己的士人階級,同時否定農民等社會其他階層,凡是不是士

人階級而獲得富貴者,更是貶抑的對象。而在意志與行為上,更是要積極讀書,投身科舉仕

途,以功名最高目的,以讀書為重要手段,最後獲得皇帝的賞賜。

這樣的世界觀若是普遍流行在社會中,我們也便可以瞭解到,在《薦福碑》寫成時代,

帝王權力以及科舉制度佔著怎樣的地位。在張鎬向龍神問卜失敗,龍神說「張鎬無禮,擬自

命蹇福薄,時運未至,卻怨恨俺這神祉,將吾毀罵,題破我這廟宇。(馬致遠,6a)」就龍神

的說法,張鎬是「時運未至」,也就是張鎬的時運並不是在鬼神的神秘力量控制之下,而是由

更高一層的的力量所掌握。而這一層的神祕力量又是屬於政治的,這個時候,政治與儀式的

過程可說是合為一體,不可分割。

11

10 Richard Hornby, P34. Hornby 將劇中劇分為插入式劇中劇與框架式劇中劇,插入式劇中劇是指在重要性上,

劇中劇本身不及整齣戲其他連貫劇情,劇中劇可說是劇情的點綴。而框架式劇中劇則是據中劇部分的劇情便是

整齣戲的重點,其餘的劇情是作為劇中劇部分的陪襯用。

就算連龍神都與張鎬過不去,要張鎬「你本是儒人,我要你今後不如人(馬致遠,6a)」,

但是只要獲得帝王的賞賜,同樣可以成為狀元,成為人上人。帝王的權力,明顯凌駕於鬼神

的權力,對鬼神採用儀式途徑不能夠解決問題,只有帝王的政治權力才能夠解決問題。而在

先前的分析中,我們可瞭解到張鎬整個身份的轉換的過程也是一種儀式過程,但是這一層的

儀式過程,實際上全都是政治力量的運作。

另一方面,張鎬懷才不遇的情境,也可以與馬致遠身為元朝統治下的知識份子做一對照,

呈現了元代士人階級對統治者的態度,是失意的、憤慨的。11我們也可以從中瞭解到,元代

蒙古人的統治下,讀書人的實際的政治經濟地位與他們意識中的期待的政治經濟地位的落

差,瞭解他們的失意、憤慨從何而來。

結論

進幾年來,特納的社會劇理論逐漸被應用在國內的各項研究中,包括國內的民俗活動,

戲曲的分析與研究,甚至應用在大眾傳播與新聞言說的研究上,例如政大新聞研究所便曾有

碩士論文,以社會劇理論作為工具,認為新聞報導本身也是屬於一種社會表演,新聞報導中

的空間便是表演、戲劇與儀式的空間,而戲劇空間也就是社會的空間,而用以尋找新聞報導

與社會之間的關連。12特納的社會劇理論在這幾年來,可說逐漸成為民俗學、人類學、戲劇

研究或是其他各種不同的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從戲曲《薦福碑》的與特納社會劇的對照與分析中,可以確實發現劇情結構與社會劇過

程階段之間的關係,並且可以透過社會劇概念得到《薦福碑》背後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分析

出作者以及產生《薦福碑》的社會所具有的思想與世界觀。因此,社會劇可以作為分析劇本

以及表演的重要理論工具,而本文也可以作為以戲劇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角度,研究《薦福碑》

以及馬致遠戲曲藝術的一個起點。

參考書目

11劉大杰,頁 887。

12

㆗文部分:

馬致遠,《薦福碑》,臧晉叔編,《元曲選》第二冊,台北:中華書局,1976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與劇場性結構》,台北:書林,1993。

黃卉,《元代戲曲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1996

徐敬官,《敘事表演論—以「台灣核廢料案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Lévy-Brühl, Lucién,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商務,2001

何翠萍,<比較象徵學大師—特納>,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台北:

正中書局,1992,頁 282-377

郝譽祥,<桃花女中的陰陽鬥與合;一個儀式戲劇的分析>,《中外文學》,第 26 卷,第 9

期,1998 年 2 月,頁 71-94

英文部分:

Hornby, Richard. “Drama, Metadrama, abd Perception”,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86.

Turner, Victor.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1986. pp. 72-98

Turner, Victor. “Are there universals of performance in myth, ritual and drama?” in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ed. By Richard Schechner and Willa Appel.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8-18.

13

12徐敬官,頁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