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 cgs...

5
1. 项目概况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 志·陕西卷·普及本》是中国地质科学 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矿产地 质志”项目的研编任务“中国矿产地质 志·陕西卷”的成果之一,由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承担。工作周期为2016—2021 年。目标任务是研编完成《中国矿产地 质志·陕西卷》及其普及本、矿产地质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 2. 成果简介 (1)用通俗的语言和精美的彩图, 普及了地球及矿物、岩石、地层、构造、 矿床等地学知识;介绍了陕西地层岩石、 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展现了地质世界的 绚丽与神奇(图版Ⅰ—a~d),以及地 质矿产与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的关系 (图版Ⅰ—e、f)。 (2)介绍了陕西省矿产种类、工业 用途、矿床类型、地理分布、矿床特征、 资源/储量、勘查历史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以及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近三十亿年漫长地质时期,陕西先 后主要经历了元古宙类板块构造、早古 生代—中生代早期板块构造、中生代以 来陆内构造三大地质构造环境变迁,由 北向南形成陕北单斜构造区、关中断陷 构造带、陕南褶皱断裂带三大地质构造 单元以及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目前, 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查明资源/储量 的矿产93种、矿产地2000余处。天然气、 煤炭、铅锌、钼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 列,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近50万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矿产受地质构造 控制而具明显的地域性分布。陕北地区 以煤、油气、石盐等能源化工矿产为主; 关中地区,地热异常成带出现,温泉星 罗棋布,地下水、地热和氮气、氦气等 水气资源丰富;陕南秦巴山区,盛产金、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摘要:用通俗文字和精美彩图展现了地质世界的绚丽与神奇,介绍了陕西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以及矿业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陕西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历史地理的内在联系。 28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Sep-2020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 cgs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2.成果简介

省     志

1. 项目概况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

志·陕西卷·普及本》是中国地质科学

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矿产地

质志”项目的研编任务“中国矿产地质

志·陕西卷”的成果之一,由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承担。工作周期为2016—2021

年。目标任务是研编完成《中国矿产地

质志·陕西卷》及其普及本、矿产地质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

2. 成果简介

(1)用通俗的语言和精美的彩图,

普及了地球及矿物、岩石、地层、构造、

矿床等地学知识;介绍了陕西地层岩石、

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展现了地质世界的

绚丽与神奇(图版Ⅰ—a~d),以及地

质 矿 产 与 经 济 发 展 、 日 常 生 活 的 关 系

(图版Ⅰ—e、f)。

(2)介绍了陕西省矿产种类、工业

用途、矿床类型、地理分布、矿床特征、

资源/储量、勘查历史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以及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近三十亿年漫长地质时期,陕西先

后主要经历了元古宙类板块构造、早古

生代—中生代早期板块构造、中生代以

来陆内构造三大地质构造环境变迁,由

北向南形成陕北单斜构造区、关中断陷

构造带、陕南褶皱断裂带三大地质构造

单元以及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目前,

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查明资源/储量

的矿产93种、矿产地2000余处。天然气、

煤炭、铅锌、钼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

列,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近50万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矿产受地质构造

控制而具明显的地域性分布。陕北地区

以煤、油气、石盐等能源化工矿产为主;

关中地区,地热异常成带出现,温泉星

罗棋布,地下水、地热和氮气、氦气等

水气资源丰富;陕南秦巴山区,盛产金、

 省    志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普及本》

摘要:用通俗文字和精美彩图展现了地质世界的绚丽与神奇,介绍了陕西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以及矿业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陕西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历史地理的内在联系。

28

Page 2: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 cgs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2.成果简介

2019 年 7 月(总第 107 ~ 108 期)

钼、铅锌、汞、锑、钒、重晶石等金属

和非金属矿产(图版Ⅱ—a、b),蓝田玉、

白河绿松石、汉中玉、旬阳鸡血石、洛

南紫绿玛瑙,以及秦岭石、嘉陵江彩石、

铜川陈炉石等赏心悦目的奇石美玉遍布

秦岭巴山的山山水水(图版Ⅱ—c~e)。

从远古到现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一直伴随千秋万代的陕西人。100万年前

后,“蓝田猿人”利用岩石制作劳动工具

(图1),开启了“石器时代”;6000余年

前西安“半坡人”,利用黏土燃烧起“陶

器时代”,开创了人类利用非金属矿产的

a—花岗岩地貌景观—华山西峰;b—碎屑岩区蛇曲河—黄河乾坤湾;c—靖边县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

d—镇巴县天悬天坑;e—陕南独具特色的瓦板岩民居;f—硅质岩卵石用于烙烫石子馍

图版Ⅰ

a

c

e f

d

b

29

Page 3: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 cgs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2.成果简介

省     志

先河,并由此出现了“秦砖汉瓦”和唐、

宋耀州瓷的发展与鼎盛,更烧制出令世

人异常叹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铜、

铁的发现与冶炼,铁器农具制作与发展,

先人们历经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

代”,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图2)。如

今,矿产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现代工业

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基础

设施建设。如陕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能源化工矿产的开发利用,矿业经

济蓬勃发展。昔日陕西最落后的穷乡僻

壤,一跃成为现今全省最富裕的地区。

(3)揭示了陕西地质构造与历史地

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陕西三

大构造单元,不仅控制矿产的形成与分

布,而且造就了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

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雄伟壮观的秦

岭巴山三种独特的地理景观。关中平原

位居陕西中部,北有黄土高原抵御西伯

利亚南下的寒流,南有秦岭山脉提供川

流不息的水源滋养。这里气候适宜,风

调 雨 顺 , 土 地 肥 沃 , 物 产 丰 富 , 号 称

“八百里秦川”。正因如此,才使其成为

上 古 人 类 繁 衍 生 息 的 最 佳 选 择 , 更 有

“周秦汉唐”等十三代王朝在此建都,并

发展壮大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谱写

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画卷。如今,

这里已发展成包括西安、宝鸡、咸阳、

图版Ⅱ

a—华县金堆城钼矿露天采矿场;b—旬阳县青铜沟汞锑矿床辰砂矿石;c—陕西旬阳鸡血石;

d—陕西洛南紫绿玛瑙;e—陕西蓝田玉

a

c d e

b

30

Page 4: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 cgs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2.成果简介

2019 年 7 月(总第 107 ~ 108 期)

渭南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关中平原城市群;

依托三大构造单元资源禀赋的差异,由

北而南形成了陕北能源化工、关中高新

科技和现代农业、陕南金属矿业等性质

不同、互为依存、竞相发展的三大经济

区域。

3. 成果意义

(1)研究成果揭示了陕西经济社会

发展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充

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

一幕幕矿产资源的发现开发史。如今,

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矿产资源对于人

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仍未改变。尤其

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的发现和研

究,孕育着又一次新技术革命和“碳时

代”的到来。

(2)《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

图1  蓝田猿人遗址出土的砍砸器(左)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右)

图2  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左)和临潼出土的秦兵马陶俑(右)

31

Page 5: 《陕西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 陕西卷·普及本》 - cgs ......图、成矿规律图(1∶50万)及其说明书 和成果数据库建设。2.成果简介

省     志

李新林(1966-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所属委托业务陕西矿产地

质志研编负责人。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先后承担

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陕西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项目

10余个。

E-mail: [email protected]

董王仓(1960-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所属委托业务陕西矿产地

质志研编负责人。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区域地质

矿产调查、国内外金矿勘查及陕西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项目10余个。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地质志·陕西卷·普及本》是陕西省内

第一部面向社会大众的地学科普性读物,

其研编成果及其出版,对于普及地质矿

产知识、宣传矿产资源省情、激发民众

爱陕情怀、传承创新地学文化、扩大地

质工作影响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和意义。在全面建设节约资源、生态文

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必将

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董王仓  李新林 

张满社  张飚  王娅娅  白小鸟  陈丽荣 

李维成供稿)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