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29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為主 ** 經典釋文記錄大量從漢代至南朝注釋家的音切及釋義且兼存版本 異文本文以釋文注家所注釋的聯綿詞為對象透過注家之音切異文比較形義三者的差異可發現各代注家多依當時標準替聯 綿詞作了變更或改讀使聯綿詞上下音節之形義皆趨於和諧因此其 越趨嚴密的和諧性應可說是經過時間演變或經過歷代整理的結果釋文當中聯綿詞變化和發展的方向正顯示了漢代至南朝時期聯綿詞語言規律的認識以靜態的共時研究而言可以得知聯綿詞的特徵以動態的歷時演變來看則記錄了聯綿詞歷史性的連續變化關鍵詞:聯綿詞、經典釋文、音義、陸德明、漢魏晉南北朝 一、前 言 聯綿詞上下兩字聯綴成單一語素且不可拆解的特徵,在以單音節為主要 結構機制的漢語中顯得格外突出,在漢語詞彙中是一直被關注的對象,因此 對聯綿詞性質的說明及研究,從宋代張有(1054- ?)的《復古篇》開始, 收稿日期:2006 3 20 日,通過刊登日期:2006 10 4 日。 * 作者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 本文曾於「第七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05.5)上宣讀。本文 承蒙《漢學研究》兩位審查委員及李威熊教授、黃坤堯教授惠賜修改意見,謹此致謝。 105 BIBLID 0254-4466(2006)24:2 pp. 105-133 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民國9512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為主**

李 正 芬*

摘 要

《經典釋文》記錄大量從漢代至南朝注釋家的音切及釋義,且兼存版本

異文,本文以《釋文》注家所注釋的聯綿詞為對象,透過注家之音切、釋

義、異文,比較形、音、義三者的差異。可發現各代注家多依當時標準替聯

綿詞作了變更或改讀,使聯綿詞上下音節之形、音、義皆趨於和諧,因此其

越趨嚴密的和諧性,應可說是經過時間演變或經過歷代整理的結果。

《釋文》當中聯綿詞變化和發展的方向,正顯示了漢代至南朝時期,對

聯綿詞語言規律的認識。以靜態的共時研究而言,可以得知聯綿詞的特徵;

以動態的歷時演變來看,則記錄了聯綿詞歷史性的連續變化。

關鍵詞:聯綿詞、經典釋文、音義、陸德明、漢魏晉南北朝

一、前 言

聯綿詞上下兩字聯綴成單一語素且不可拆解的特徵,在以單音節為主要

結構機制的漢語中顯得格外突出,在漢語詞彙中是一直被關注的對象,因此

對聯綿詞性質的說明及研究,從宋代張有(1054-?)的《復古篇》開始,

收稿日期:2006年3月20日,通過刊登日期:2006年10月4日。 * 作者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 本文曾於「第七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2005.5)上宣讀。本文承蒙《漢學研究》兩位審查委員及李威熊教授、黃坤堯教授惠賜修改意見,謹此致謝。

105

BIBLID 0254-4466(2006)24:2 pp. 105-133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民國95年 12月)

Page 2: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直到近代學者,未曾停止。這些研究成果,對於聯綿詞的定義,以及古今聯

綿詞在概念上的差異,皆有清楚的認知及界定,也清楚的勾勒出聯綿詞的特

性,確立了聯綿詞上下兩字之間聯綴不可拆解,大多具有語音的關聯,且有

濃厚的口語色彩,文字只是提供記錄語音的符號,字形的標示與意義之間並

無必然關係,因此以同一意義概念為中心的聯綿詞,可以呈現出多種字形。1

也正因其聲音上的特色,故聯綿詞特有的雙聲、疊韻、疊音或固定的聲母搭

配格式等語音韻律,2顯得異常重要,不論文字符號如何變化,即使派生出新

詞,也只能沿著聲韻與意義的線索,判斷其語源關係,確認是否為同一個聯

綿詞族。

聯綿詞上下音節在聲韻上的關係不容否認,近代學者更突破傳統侷限於

雙聲、疊韻的認知,進一步統計出聯綿詞在開合、等、聲調,皆具有極高的

同一性,但是沈兼士認為聯綿詞兩字之間往往發生同化作用,涉上下文而變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但若指開合、等、聲調都具有同一性的現象,可能只是歷史變化之後的最終

結果,其過程是動態的,而非靜止凝固的。

聯綿詞字形的變化,也有相同的情況,孫德宣認為聯綿詞上下字常有互

相同化的趨勢。4「形聲」是漢字主要的構形方法,文字的發展有依據字義類

別而增加形符的趨勢,聯綿詞雖是以音表義,但仍受制於文字的書寫,自然

無法孤立於漢字演化之外,因此聯綿詞的字形發展,有義符類化,或另加形

符的傾向,在靜態共時的平面上,聯綿詞確實多具有相同的形符偏旁,若以

1 符定一,《聯綿字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1),〈凡例十七〉:「經典同音之字,往往形體雖異,而意義實同。例如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義相邇,崔嵬十有五體,音近而義

無殊,凡此同音異文,古字不堪枚舉。」

2 董為光在〈漢語「異聲聯綿詞」初探〉指出,異聲聯綿詞並不一定有疊韻關係,且固定的

異聲的聲母格式固定而源遠流長。《語言研究》1986.2: 163-174。 郭小武〈試論疊韻連綿字的統諧規律〉云:「疊韻連綿字同源關係的構成,其語音核心在

於上下字聲母有著相同、相近或者順序相反的搭配類型,而不在於、或者說主要不在於韻

部的相同、相通。」《中國語文》1993.3: 209。 3 沈兼士,〈聯緜詞音變略例〉,《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

283-287。 4 孫德宣,〈聯綿字淺說〉:「上下字常有互相同化的趨勢,如上字從某旁,下字亦變從某

旁,如阢隉一詞,變為倪仉,臲卼,劓刖。」《輔仁學誌》11.1/2(1943): 179。孫德宣亦承襲沈兼士之說,認為聯綿字上下二字之間,會涉上下文而音變。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06

Page 3: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歷時動態的角度觀察,則知此種情形帶有人為刻意的色彩。

此外,「聯綿詞」的名稱,古今所賦予的概念與內涵並不相同,張有所

收錄的「左右」、「懷抱」,5明.方以智所列的「雁行」、「目擊」,6清.王

念孫所分析的「魁梧」、「狼戾」等。7這些被收錄的所謂「聯綿詞」,實際上

包括了合義複詞,如:「雁行」;同義複詞,如:「左右」;聯綿詞,如:「狼

戾」,不僅僅只是目前所指稱的聯綿詞而已,且王念孫仍將聯綿詞「狼戾」分

析為上下同義的「狼」與「戾」,8並無聯綴不可拆解的意思,可知其概念與

當今的聯綿詞並不相同。許惟賢考察前人歸入聯綿詞的所有詞類,歸納出八

種類別:1.起源為複音的單純詞:「倉庚」;2.譯音詞:「目宿」;3.象聲詞:

「噫嘻」;4.疊音詞:「蚩蚩」;5.派生詞:「莞爾」;6.曼聲詞:「不律」;7.衍

音詞:「須臾」;8.複合詞:「猶豫」、「左右」。9若以當今聯綿詞的概念,

觀察其中的類別及例證,可看出有些本為聯綿詞,如「猶豫」;有些是同義複

詞,因詞義的演變,使兩字之間緊密結合不可分割,而符合當今界定的聯綿

詞,如「噫嘻」;有些則是衍聲之後,兩字緊密結合不可分割,而成為聯綿

詞,如「莞爾」、「須臾」;也有些始終不在聯綿詞的範圍之內,如「不律」、

「左右」。對聯綿詞類別的探源,可釐清古今聯綿詞的概念,也藉由這些分類

看出經過詞義的歷時演變。因此,不論詞類的來源為何,上下兩字之間,只

要有聲音關係,緊密聯綴不可分割,並一起發生形音義的衍生,就應屬於當

今聯綿詞的範圍。

雖然古今學者對聯綿詞的界定不同,但在張有提出並且收錄聯綿詞之

前,在古人的意識當中,是否也有一種詞類,必須具備形音義上的關係,且

107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5 見宋.張有,〈聯緜字〉,《復古編》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頁24-35。 6 見明.方以智,《通雅》,卷6〈釋詁.連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四庫全書

珍本)。

7 此二例見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六.連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頁407-410。 8 王念孫,《讀書雜志》:「狼戾,則曰,狼性貪戾。」王念孫注:「師古曰:狼性貪戾,

凡言狼戾者,謂貪而戾。念孫案:師古以狼為豺狼之狼,非也,狼亦戾也……是狼與戾同

義。燕策曰:趙王狼戾無親,《淮南•要略》曰:秦國之俗貪狼。狼戾、貪狼,皆兩字平

列,非謂如狼之戾,如狼之貪也。」頁408。 9 許惟賢〈論聯綿字〉將前人所收錄之聯綿詞由「甲」至「辛」編類,共分八類,本文依序

以數字排列,類別之後所舉之例證,亦摘錄自其中。《南京大學學報》1988.2: 199-208。

Page 4: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上下音節不可分訓,接近當今所指稱的聯綿詞?而在這些詞類當中,是否也

可看出詞義演變,或是聯綿詞兩字之間分合的律動?不必再將古人對聯綿詞

的認知,侷限在張有以至於王念孫之間。此外,沈兼士及孫德宣雖然提出聯

綿詞在字音及字形上,有涉上下文而同化的現象,但尚未詳細觀察其歷史進

程。因此,本文擬以陸德明(約554-627)《經典釋文》當中的音義注釋為資材,從歷時的角度,觀察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聯綿詞在字形、字音上的變化

與發展,也可勾稽出此時期注釋家在聯綿詞意識上的表現。

《經典釋文》(以下簡稱《釋文》)是以音義形式呈現的訓詁學專書,摘

字為音,主要記錄陸德明本人,以及漢魏晉至南朝的各家音切、釋義。《釋

文》當中的注音以「因音辨義」為主,因此所收錄的音切,不單純是字形

的讀音而已,也包含了釋義及校勘的作用,藉由《釋文》當中,各朝代注家

之間對聯綿詞注音釋義的解讀,並加以比較,當可清楚觀察到聯綿詞構成要

素,在歷史變化當中的動態發展。

聯綿詞依字形配搭的不同,大致可分為:(1)AA式,如:蚩蚩;(2)AB

式,如:倉庚;(3)ABB式,如:紛茫茫;(4)AABB式,如:沈沈隱隱;(5)A

某B某,如:挑兮達兮;(6)某A某B式,如:有洸有潰;(7)分屬兩句,如: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阿難)。10AA式為兩個形音完全相同的音節疊置,疊

置之後的意義未必與單字本義相同,此類聯綿詞形式結構穩定,不易產生變

化,故暫不列入討論。AB式則因A、B兩字表面上為兩個形音義完全不同的

音節,但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因此在各注家的認知上差異最大,變化最

明顯。而AABB式則因顧及AA與BB間的配合,亦偶見變異。除此之外,尚

有後綴「然」、「乎」、「兮」等或前綴「其」、「有」等的聯綿詞,出現的形

式多為兩兩相連,或對偶相應,注家多認為其間關係密切,當有所關聯,故

在音節上亦應相互配合,在內涵上相當於AB式。不同字形相配的各式聯綿

詞,形音義變異最大的當屬AB式,其次為前綴或後綴的聯綿詞,因此本文

所討論的聯綿詞以此兩類為主。

從《釋文》注家的聯綿詞注音、釋義當中,可在三個方面發現其構成要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08

10 本文聯綿詞各字形配合形式之 (3)至 (7)及例證,參考自周法高,《中國語文論叢》〈聯緜字

通說〉(臺北:正中書局,1970),篇中的分類為:1.單複相配;2.兩複相配;3.間隔:a.A

□A□(又有作A□B)、b.□B□B、c.分屬兩句。頁143-144。

Page 5: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素上不同的紀錄或解讀:1.字形的變化;2.讀音的變化:聲類的變化、韻類

的變化、調類的變化、讀音的綜合變化;3.聯綿詞意識與意義認知的不同。

這些差異,都標示著聯綿詞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二、文字的加形、換形與義符類化

在《說文解字》9353個字當中,形聲字占了86%以上,遠超過甲金文形

聲字28%至50%的比例,11形聲是漢字主要的構形方式,其途徑主要有三

種:1.加形字;2.加聲字;3.形聲直接結合。12其中的加形字,是以原有本字

字形直接加上示意功能的形符,除了能夠清楚的表示意義的類屬,同時能夠

區分同音字的不同性狀,陸德明的論述也證明了這個趨勢,《釋文》〈序錄〉

云:

六文八體,各有其義,形聲會意寧拘一揆,豈必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

魚,蟲屬要作虫旁,草類皆從兩屮,如此之類,實不可依。今校量,不從

流俗。(序錄5a總3)13

陸德明雖不贊同文字毫無限制的加形,但是加形法正是聯綿詞形聲化的主要

變化途徑。當形聲字大量出現之後,文字同時兼具有表音性及表義性,「以

音表義」的聯綿詞在字形標示屬性上的隱晦不明,違逆了文字的發展,因此

11 江學旺,〈《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源字考〉:「『形聲字在甲骨文中已有260多個,占已識字的百分之二十八強。』(陳煒湛、唐鈺明編著,《古文字學綱要》第30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到了金文,特別是東周時期,也只增長到50%以上(李恩江•

1986)。但漢代許慎撰《說文》,其中形聲字已占80%以上。趙誠指出:『《說文》的諧聲

關係,有的產生於商代,也有的產生於戰國、秦漢之際,有的甚至可能產生於許慎所生活

的時代。……至少包括十四個世紀。』」《古漢語研究》2000.2: 2。12 李海霞在〈形聲字造字類型的消長〉中指出形聲字的創造分為1.加形字;2.加聲字;3.形

聲直接結合的字;4.訛變改造字,四種類型,其中訛變改造字是變例。《古漢語研究》

1999.1: 65-69。 汪學旺,〈《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源字考〉則分為六類:1.加注形符;2.加注聲符;

3.形符、聲符直接結合;4.改換表意字的部分形體為聲符;5.後起形聲字替代非形聲字;

6.字形訛變而許慎析為形聲字。《古漢語研究》2000.2: 2-6。13 黃坤堯、鄧仕樑校訂索引,《新校索引經典釋文》(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以通志堂

本為底本。索引頁碼如:「序錄5a總3」,「序錄」為陸德明所作〈序錄〉;中間5a為原刻

各卷頁碼,a為原刻右頁,b則是原刻左頁;總3為《經典釋文》總頁碼,下仿此。

109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Page 6: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替原有聯綿詞字形加上形符,是聯綿詞字形發展的共同方向,陸德明雖不從

流俗,但在《釋文》注釋當中保留了許多加形或義符類化的聯綿詞,義符類

化是指聯綿詞其中一字已有形符,另一字受其影響也加入形符與之相類,此

種情形的出現,同樣是受到漢字形聲化影響而產生的結果。除了加形與類化

之外,《釋文》中也出現變換聯綿詞義符的情形,使得詞義內涵與義符屬性

兩相符合,以漢字演化的大方向來看,這些加形、換形或義符類化,大多是

後起的現象了。

《釋文》通常以「本又作」、「本或作」、「本亦作」的方式或直接標明不

同聯綿詞形的出處,記錄當時曾經出現過的聯綿詞字形,今舉例說明如下。

並列的聯綿詞形中,前者為經典本字,冒號之後為《釋文》所收的其他版

本異文,兩者並列以供對照。聯綿詞字形的加形、換形與義符類化常錯綜出

現,為便於比較,不再細分類別,綜合敘述如下。

(1) 次且:趑趄、 跙、趀趄

次:本亦作趑,或作 ,《說文》及鄭作趀。(周易16b總26)14

且:本亦作趄,或作跙⋯⋯王肅云:趑趄。(周易16b總26)

(2) 栗烈: 颲

栗烈:《說文》作 颲。(毛詩5a總73)

(3) 殿屎:唸吚

殿:《說文》作唸。屎,《說文》作吚。(毛詩13a總96)

殿屎:《說文》作唸吚。(爾雅17a總415) (4) 扶搖: 颻

扶:《字林》作 ,同。搖:《字林》作颻,同。(爾雅25b總419)

(5) 猗嗟:欹嗟

猗嗟:《字林》或作欹,倚嗟歎辭。(毛詩29a總67)

(6) 尺蠖:蚇蠖

蚇:音尺。《易》云,尺蠖之曲以求伸也,亦作尺。(爾雅16a總431)

(7) 絪縕:氤氳、烟熅

絪:本又作氤。縕:本又作氳。(周易29a總33)

14 此處所引《釋文》內容僅節錄有關字形部分的注文。「周易」為〈周易音義〉之簡稱,置

於頁碼之前,以資辨識,下仿此。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10

Page 7: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絪:本亦作烟。縕:本亦作熅。(莊子33b總389) (8) 歇驕:猲獢

歇:本又作猲。驕:本又作獢。(毛詩33a總69)

(9) 洿澤:鴮鸅

鴮:毛詩傳作洿。鸅:毛傳作澤。(爾雅20a總433)

(10) 秸鞠:鴶鵴

秸:《爾雅》作鴶。鞠:《爾雅》作鵴。(毛詩5a總55)

(11) 夫渠:芙蕖

夫:本亦作芙。

渠:本亦作蕖。(毛詩3a總72)

(12) 雝渠:雝

渠:字或作 。(爾雅20b總433)

(13) 渠略:蟝略

渠:本或作蟝,音同。(毛詩4a總72)

(14) 伊威:蛜蝛

伊威:並如字,或傍加虫字,後人增耳。(毛詩7b總74)

(15) 倉庚:鶬鶊

倉庚:並如字,本或加鳥,非。(毛詩28b總175)

倉庚商庚:本或旁皆加鳥。(爾雅22a總434)

(16) 接余:菨荼

接余:本或作菨荼,非。(毛詩2b總53)

以上皆是增加、變換聯綿詞形,加強與其類屬相關的義符,或是受上

下字相互影響而形成義符類化的聯綿詞,例證(1)、(2)、(3)、(4)當中的許慎

(58-147)、鄭玄(127-220)、王肅(195-256)、《字林》,皆依據聯綿詞意義之所指增加義符,「次且」為行止之礙,即加「走」或「足」;「栗烈」為寒

風、「扶搖」為飆風,則同加「風」旁;「殿屎」為呻吟,則加「口」旁,

「栗烈」、「殿屎」二詞《說文》甚至改變了聲符的字形,作「 颲」、「唸

」,都是較為晚出的聯綿詞形。15

111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15 王若江在〈說文中的聯綿詞訓釋與許慎的聯綿詞意識〉中分析《說文》聯綿詞特徵,發現

《說文》中聯綿詞的形體基本都是形聲字,兩個音節的形符相同,聯綿詞形體所出現的年代

Page 8: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例(5)中的「猗嗟」,在《字林》的收錄中,已換變義符,故「猗」字為

了與「嗟」字義符相近而改從「欠」;例(6)《周易》的「尺蠖」,在《爾雅》

中也出現義符類化的情形,「尺」受到「蠖」的影響,增加「虫」形,兩字

皆從「虫」。

例(7)「絪縕」、例(8)「歇驕」、例(9)「鴮鸅」、例(10)「秸鞠」四例,

則配合聯綿詞意義而改變義符,「絪縕」與大氣或自然界的變化有關,故將

「糸」旁的「絪縕」改為「氤氳」、「烟熅」;「歇驕」為田犬,故義符全從

「犬」旁;「洿澤」、「秸鞠」較為特殊,《爾雅》與毛傳的用字不同,《爾

雅》依據詞義,二詞皆為鳥名,字形皆從「鳥」旁,毛傳則以讀音為主要考

量,而不論其義符是否與聯綿詞的內涵相當。

例(11)、(12)、(13)皆有「渠」字,而後為區分聯綿詞的不同類屬,分

別增加了「艸」、「鳥」、「虫」三種義符,以致於分化為「蕖」、「 」、

「蟝」三個不同的文字。

例(14)陸德明很清楚的指出,「伊威」有「虫」旁是後人所增加,但不

置評語,但是例(15)「倉庚」作「鶬鶊」、例(16)「接余」作「菨荼」,陸德明

則直斥其非,尤其是例(16)的「接余」一例,「余」字陸德明作「音餘」(毛

詩2b總53),增加義符之後的「荼」,到了陸德明之時,因為語音變化的關係,在《釋文》當中已經讀作「徒」或「舒」,16失去了連接聯綿詞意義最重

要的聲音線索,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認同,可見陸德明對聯綿詞音義之間聯

結的必然性有充分的意識。但是陸德明也未必將聯綿詞字形的存古視為理所

當然。

(17) 跰 :邊鮮

跰鮮:崔本作邊鮮。(莊子22b總370)

(18) 澶漫:但曼

澶:向崔本作但。漫:向崔本作曼。(莊子4a總374) (19) 蹩躠:弊殺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12

比較晚,與早期文獻中出現的聯綿詞形體有很大差距,「唸 」、「趑趄」皆為證據。《紀

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247-253。16 《經典釋文》「荼」字共出現27次,陸德明注「徒」音者20次;注「舒」音者6次,僅有「至荼:劉沈音餘,李音舒,又音徒。」(周禮17b總134)一例記錄「餘」音,且有異讀。

Page 9: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蹩:向崔本作弊。躠:向崔本作殺。(莊子4a總374)

(20) 槃夷:瘢痍

槃夷:謂創傷也,依字應作瘢痍。(莊子2b總373)

上引四例皆出自《莊子》,(17)、(18)、(19)記錄向秀(227-285)注本、崔譔(265-316)注本的《莊子》聯綿詞形,《釋文》〈莊子音義〉之版本以郭象(? -312)為主,17向、崔二人的版本早於郭象,郭象注本大多根據當時已增

加義符或規範化的聯綿詞作為字形的依據,故三例中的聯綿詞形相當整齊,

都擁有相同的義符。例(20)當中,陸德明反其道而行,認為「槃夷」既然是

創傷之義,應加義符「疒」,可見陸德明當時已出現了新增義符的「瘢痍」,

故在注文中加以說明。

此外,確實有些聯綿詞的注音,與經典文字的讀音不同,但卻能夠在

《說文》或《廣韻》中找到可對應的相關字形,雖說聯綿詞以音表義,但當形

諸文字之時,有時卻也不得不遷就文字讀音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隱藏在讀

音當中。

(21) 喑醷:喑噫、黭黮

喑:音蔭。郭音闇。李音飲。一音於感反。 醷:於界反。郭於感反。李音意。一音他感反。(莊子21a總383)

此例中「喑醷」兩字陸德明收了四組讀音:1.陸德明;2.郭象;3.李軌;4.一

音,四組讀音都表達了對「喑醷」二字的看法。只有李軌(317-402)依「喑醷」字形而讀,讀作「飲意」。「一音」的讀音屬疊韻聯綿詞,在《廣韻》

中適有「黭黮」一詞,是可對應的讀音與字形。此外「醷」字《廣韻》收

「止」、「職」兩讀,18但陸德明讀「於界切」,實讀「噫」音,「噫」音《說

文》作「於介切」,19上下兩字字形為「喑噫」。

但是有些聯綿詞並不表名物,而是表形態與情態,狀態不似名物的所指

113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17 郭象所注之《莊子》,為後世所尊崇,向、崔二人之版本因此失傳,異文僅見於《釋文》當

中,《釋文》〈序錄〉云:「唯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徐仙民、李弘範作

音,皆依郭本,以郭為主。」(序錄33b總17)18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據

張氏重刊澤存堂本),「醷,於擬切」,卷3〈上聲〉,頁254;「於力切」,卷5〈入聲〉,頁526。本文所引《廣韻》反切,皆據此本。

19 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2,據孫氏重刊本),頁31下。

Page 10: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是有限的,如《詩經》〈谷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鄭箋云:

「刺衛諸臣形貌蒙戎然。」20徐邈又作「尨茸」,意義是「亂貌」,21鄭玄所

謂的「形貌」是指個人整體的形態,整體形態的所指可能是外貌,可能是神

情,也可能是二者結合所呈現出內外交相映的狀態,因此難以加上切合語義

的義符。又如「鞅掌」,《莊子》〈在宥〉謂:「遊者鞅掌,以觀妄。」22〈庚

桑楚〉又云:「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23前者為「遊者」的狀態,後

者則是《莊子》將形上的心靈境界,寄寓於擬人化的表狀態聯綿詞,因為命

題內涵的變化多端,玄幻莫測,加上《莊子》當中人物狀態的複雜性,兩者

交織而成的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因此「鞅掌」在這兩處的限制性極低,

其意義有郭象云「自得」,崔譔謂「不仁意」,司馬彪(? -306)是「醜貌」,陸德明則認為「自得而正」,24陸德明、郭象以心境解釋,崔譔以德性解釋,

司馬彪則以外貌解釋,注家各自以對經典的理解而解釋「鞅掌」,25皆造成表

狀態聯綿詞欲加義符而不得。

根據以上的討論,已可清楚的劃出一條聯綿詞形變化的軌跡,《周易》

成書於漢代之前,《毛詩》則在西漢時已經流傳,兩書年代最早,故聯綿詞

形與意義所指的聯結性不大,「絪縕」雖是大氣變化可從「糸」旁,「洿

澤」雖屬鳥名可從水旁,是以讀音為主要考量;其次,上下兩字之間義符的

趨同性也不明顯,兩字常出現不同義符,如:猗嗟;甚至於無義符,如:夫

渠、伊威。至於《爾雅》內容的收錄約完成於西漢末年,而許慎、鄭玄、王

肅,為東漢至魏時人,《字林》則為西晉.呂忱(生卒年不詳)所作,適

為文字形聲化已臻於成熟的階段,表現出的聯綿詞形較為整齊,是經過規範

20 清.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第2冊(臺北:藍燈書局,1986,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刊宋本注疏附校勘記)。詩經19b總94。(標識頁碼之方式同《經典釋文》)

21 《釋文》:「戎,如字。徐而容反。蒙戎,亂貌,案徐此音是依《左傳》讀作尨茸字。」(毛

詩59-13a-8)22 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頁388。23 同上註,頁769。24 《釋文》:「鞅掌,於丈反。毛詩傳云:鞅掌,失容也,今此言自得而正也。」(莊子

377-9b-7)「鞅掌,於丈反。郭云:擁腫朴也,鞅掌自得也,崔云:擁踵無知貌,鞅掌不仁意,向云:二句朴纍之謂,司馬云:皆醜貌也。」(莊子390-1b-9)

25 詳見李正芬,〈《莊子》摹狀詞音義及其與語言風格之關係〉,《國際人文年刊》6:

349-376。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14

Page 11: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後的文字,年代愈晚,聯綿詞形增加義符、變換義符或義符類化的情形愈普

遍,前後年代的差異,呈現出時代流轉對字形變化的影響。(17)、(18)、(19)

三例收錄向秀、崔譔二人與郭象的字形差異,三人年代相近,但郭象聯綿詞

形卻較為整齊,這是因為郭象將《莊子》由52篇刪定為33篇,26在刪定的過

程中,更動文句、代換文字在所難免,因此聯綿詞形義符的整齊,其實只是

時代現象的表徵。

此外聯綿詞加形或義符的類化,以詞義可以清楚表示名物者為大宗,亦

即陸德明所謂的飛禽安鳥,水族著魚,蟲作虫旁,草皆從艸,這除了是文字

形義關係愈形緊密的演化結果,也藉由增強聯綿詞形的表義性,避免因為時

空上的變化及差異,造成誤釋聯綿詞的可能性,27至於表狀態聯綿詞,因為

命題內涵的不明確,或所指的範圍太大,造成增加義符的困難性,因此這些

聯綿詞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群。

三、讀音的變化—聲、韻、調的趨同

聯綿詞形在漢字形聲化的過程中,受到加形運動的影響,目前所見的聯

綿詞義符顯得整齊而規範。同樣的,語音的歷時變化,也影響了以音表義的

聯綿詞,聯綿詞雖然以聲音為主,但形諸文字時,不得不受到文字書寫的制

115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26 王叔岷,〈莊子其人及莊子書〉:「《漢書》〈藝文志〉及《呂氏春秋》〈必己篇〉高誘注並

稱莊子五十二篇,《釋文》〈敘錄〉稱晉司馬彪、孟氏注亦五十二篇。今傳僅三十三篇,乃

郭象刪定之本。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天下篇〉末郭象後語云:『莊生閎才命

世、誠多英文偉詞。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暢其弘旨,而妄竄奇說。若閼奕、意脩

之首,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皆略而不存。』」《先秦道法思想講

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二,1992),頁64。 《釋文》〈序錄〉亦記載郭象此語云:「郭子玄云:一曲之才、妄竄其說,若閼弈、意脩之

首,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序錄33b總17)27 易敏在〈文選漢大賦用字中的義符類化現象〉中,認為漢賦中義符類化的現象是賦家自覺

地改變文字形體以減少閱讀障礙。《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4: 110-114。 王松木在〈聯綿詞的構造、功能發展〉中指出,在漢語歷時演化過程中,隨著音值與音韻

結構的改變,聯綿詞的語音象徵性日益濾減,語音層面的信息也就逐漸被削弱,為補足微

弱的語音信息以求達到有效的登錄,人們便另外在字形上增益統一的形符來標示義類。

《傳統訓詁學的現代轉化—從認知觀點看詞義演化的機制》(高雄:復文書局,2004),頁112。

Page 12: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約,當以固定讀音格式派生出新詞時,即便是聲音相近,也必須有新的字形

符號。魏晉時期是漢語從上古向中古演變的關鍵時刻,隨著反切的發明、聲

調的發現,對語音的認知愈加精細,必須確實標明字形符號的讀音,因此記

錄聯綿詞的字形符號也必須有明確的讀音,若字形符號與聯綿詞讀音之間有

差距時,如何在當中尋求平衡與緩衝?《釋文》中的不同注音正反映了這些

聯綿詞讀音的歷史變化。

聯綿詞如何在聲音與字形當中求得和諧性,可以用以下進程表示:

形—改變字形→字形整齊聯綿詞:以音表義→文字標示{ (文字形聲化)

   音—改變字音→語音和諧   (語音歷時演變)

字形的義符類化,已經得到證實,但是讀音趨同的假設,卻有一個反覆循環

論證的盲點,如「莽」字《說文》「模朗切」,28若與其他音節結合為三個不

同的聯綿詞,則會出現三種不同的讀音,「莽蒼」讀「莫浪反」(莊子2a總

360);「莽眇」讀「莫蕩反」(莊子25a總372);「鹵莽」讀「莫古反」(莊子12a 總395),29且被收入《廣韻》當中,雖然《廣韻》的「莽」字皆不當

聯綿詞,但至少保存了「莽」字的又音。30因為聯綿詞以音表義的特質,讓後

人難以證明是本有三個不同的聯綿詞讀音,同用一個「莽」字記錄,還是其

後為了追求上下音節之間更精確的和諧性,所以作了讀音的更動。此外《釋

文》中「鹵莽」所收的音,又增加了另一個揣測的方向:

(22) 鹵莽

鹵:音魯。

莽:莫古反,又如字。(莊子12a總395)

「莽」字不只有姥韻的「莫古反」,也讀「如字」音(莫蕩反),只是被陸德明

28 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頁27下。29 莽:莫浪反(明母、宕韻)蒼:七蕩反(清母、蕩韻)。

莽:莫蕩反(明母、蕩韻)眇:妙小反(明母、小韻)。

鹵:音魯(來母、姥韻)莽:莫古反(明母、姥韻)。

30 《廣韻》「莽」字有三音:1.宿草,莫古切(卷3〈上聲〉,頁264);2.草莽,莫朗切(卷3〈上聲〉,頁314);3.草莽,莫厚切(卷3〈上聲〉,頁325)。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16

Page 13: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收進又音裡,其實「鹵」、「莽」二音在上古有相同的主要元音[*a],上下音

節本具有密切的聲韻關係,面對《釋文》當中的兩讀,何者為是何者為非,難

以定論,可以說因為「莽」與「莫古反」聲音相近,所以用「莽」字記錄「莫

古反」的讀音,也可以說後人又受到「莽」字的影響,將「莽」字讀作「莫蕩

反」。不論是只以字形記錄相近讀音,或是讀音經過後人更動,或是後人又依

字形作音的揣想,都是可以相互駁斥,但也都是可能存在的事實。

沈建民在〈疊韻聯綿詞的聲調〉中指出《詩經》中「燕婉」的「燕」,

現代只有平、去兩讀,但《釋文》、《集韻》收有上聲之音,可見「燕婉」之

「燕」原讀上聲。31此說即是認為以「燕」字記錄「燕婉」的上聲調,並且被

收錄進後代的訓詁書或韻書當中。但是《釋文》「燕婉」的讀音其實並非只有

上聲,還有去聲一讀,只是被陸德明列為又音:

(23) 燕婉

燕:於典反,又於見反,安也。

婉:迂阮反,順也,徐於管反。(毛詩14b總59)

《釋文》注音透露出的不只聲調的問題,還有韻部的問題。在聲調上,「燕」

字除了上聲之外,在當時還有去聲「於見反」之音;在韻部上,「婉」字徐

邈讀合口一等上聲緩韻,陸德明讀合口三等上聲阮韻。《說文》「婉」音則讀

「於阮切」,32與陸德明相同。徐邈的讀音早於陸德明,33陸德明以及「又音」

的讀音又早於徐鉉《說文》,這些組合當中,誰的讀音才最接近「燕婉」?《釋

文》中的「燕」字出現40次,只有「燕婉」一詞讀上聲阮韻「於典反」,其餘皆讀開口四等先韻的平、去二調,因此不得不讓人懷疑,陸德明為了上下

音節的和諧,改動了「燕」字的聲調,使其讀成上聲,而《集韻》只是收錄

了陸德明的讀音,無法證明什麼。

因為聯綿詞以音表義、字形不定的特質,再加上語音的歷時變化,所以

必須承認有些字形符號的讀音,未必能與聯綿詞讀音聯結,但是從《釋文》

收錄的讀音比較中,卻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為使聯綿詞能夠達到音韻和諧的

目的,當時有部分讀音是經過人為改動的,有些被收錄進《廣韻》,有些則已

117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31 詳見《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202-205。32 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頁261上。33 徐邈(344-397),東晉人。

Page 14: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經消失,如《廣韻》「跂」有紙韻上聲「踶跂」之義,即為陸德明「踶跂」

之注音;34又如「離跂」之「離」,陸德明讀上聲,只為配合「跂」字上聲讀

音,與慣讀的平聲、去聲二調不同,如今已消失不存。35

在古漢語中,聲調相異即表示韻部相異,因此嚴格說來,聲調變化即表

示韻母變化,但為分類上的方便,本文「聲調的變化」專指四聲相承韻部中

的聲調,「韻母的變化」則指非四聲相承韻部的變化。以下分聲、韻、調以

及綜合變化四部分論述。

(一)聲類的變化

因為語音的演變,此部分聯綿詞的字形讀音非雙聲也非疊韻,故而改動

聲母讀音,使成為雙聲聯綿詞,舉例說明如下:

(24) 喬詰

喬:向欽消反。或去夭反。郭音矯。李音驕。

詰:李去吉反。徐起列反。崔云,喬詰,意不平也。(莊子7b總376)

「詰」字本讀溪母,陸德明亦從李軌讀作如字之音。「喬」字陸德明他處多讀

群母,《說文》「巨嬌切」,36也讀群母,即李軌音「驕」,但此處卻讀溪母

「欽消反」,不依李軌而從向秀,與「詰」字同讀為溪母,變成雙聲聯綿詞。

從「喬」為諧聲偏旁者多讀溪母,在《莊子》當時,「喬詰」當是雙聲聯綿

詞,但語音系統發展至陸德明時期,早已脫離以諧聲偏旁判斷讀音的階段,

且陸德明不從李軌讀,反而選擇向秀的讀音,可見另有用意,應即是為求雙

聲而改變聲母讀音。

(25) 謑髁

謑:胡啟也。又音奚。又苦迷反。《說文》云:恥也。五迷反。

髁:戶寡反。郭勘禍反。謑髁,訛倪、不正貌。王云:謂謹刻也。

(莊子29a總404)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18

34 《廣韻》:「跂,踶跂。」「丘弭切。」(頁247) 《釋文》:「踶:直氏反,向同。崔音緹。」「跂:丘氏反。一音呂氏反。崔音枝。李云蹩躠

踶跂皆用心為仁義之貌。」(莊子4a總374)35 《釋文》:「離:力丘反。又力智反。」「跂:丘氏反。又丘豉反。」(莊子8b總376)「離」

字《釋文》有二讀,平聲為「如字」,去聲為離去之義,此處讀上聲,是受「跂」影響而改

讀,但如今已消失不存。

36 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頁214上。

Page 15: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謑」字《說文》「胡禮切」讀匣母。37郭象「髁」字讀溪母,《說文》

「苦臥反」,38亦讀溪母,陸德明為配合「謑」字而將「髁」改為匣母,並解釋

為「不正貌」,成為雙聲聯綿詞。

以上二例聯綿詞之聲母在改變之前,已是彼此相近,上下兩字的聲母關

係為「喬詰」,群:溪;「謑髁」,匣:溪。改動聲母讀音讓原本相近的聲母

變得完全相同。但只限於聲類相近者,若相去太遠,則仍保持聲母原讀。

(二)韻類的變化

疊韻是聯綿詞最常見的形式,但在《釋文》當中更動韻類的情形卻最少

見,疊韻聯綿詞讀音的穩定性,應來自於此類聯綿詞的聲音格式,取決於兩

個音節當中響度最大的元音,所以韻母的重疊是最容易感知的聲音表現,即

使在與時俱變的語音當中,也會隨時保持其間的和諧性,有一例可作為陸德

明整理韻類的證明。

(26) 緒餘

緒餘:並如字。徐上音奢,下以嗟反。司馬、李云:緒者,殘也,謂

殘餘也。(莊子18a總398)

(27) 土苴

土:敕雅反。又片賈、行賈二反。又音如字。

苴:側雅反。又知雅反。司馬云:土苴,如糞草也。李云:土苴,糟

魄也,皆不真物也。一云:土苴,無心之貌。(莊子18a總398)

「緒餘」、「土苴」在《莊子》〈讓王〉:「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

天下。」39兩詞為對文,四字上古皆在魚部,為疊韻聯綿詞。到了中古「緒

餘」二字仍在魚、語韻,有平上之別;但陸德明並不以其為聯綿詞,都依字

讀「如字」音,徐邈則改動字音同讀為平聲麻韻,聲母仍與「緒餘」的中古

聲母邪、喻對應。「土苴」二字在上古雖有相同的主要元音[*a],但是有介音

的不同,「土」字無介音,「苴」字有[-j-]介音,故中古分化在合口一等上

聲姥韻、開口三等平聲魚韻,徐邈不作音,陸德明也不從「如字」之音,改

動字音同讀為上聲馬韻,聲母則將「土」字的透母改為敕母,「苴」字的精

119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37 同上註,頁57下。38 同註35,頁86下。39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頁971。

Page 16: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母改為莊母,也算是古今對應,視其為疊韻聯綿詞。另有又音「片賈、行賈

二反」、「知雅反」,也都讀在馬韻,但聲母不同。陸德明與徐邈一人改讀一

詞,且皆由上古魚部改讀至中古平聲麻韻、上聲馬韻,聲調不同而已。上古

魚部主要元音為[*a],不論「緒餘」或「土苴」,只要保留上古讀音,到了徐

邈或陸德明時期,則與麻韻的主要元音[a]完全相同,只是「土苴」二字上古

的不同介音,到了陸德明時已被忽略,故二人讀在麻、馬韻,完全是依據認

知系統當中的聯綿詞整理「緒餘」、「土苴」二詞,讀在中古同韻,除了韻部

之外,亦兼及聲母的對應及聲調的同一性。

(三)調類的變化

魏晉以後,聲調的分辨越見嚴明,因此《釋文》當中的注家開始注重聯

綿詞聲調的同一性,並改變聯綿詞聲調,使上下音節構成疊韻關係。但有一

部分聯綿詞在改調之後,上下音節仍不在四聲相承的韻部當中,疊韻並非判

斷聯綿詞或構成聯綿詞的必要條件,即使並非疊韻聯綿詞,《釋文》注家仍

盡量尋求聲調上的和諧。舉例說明如下:

(28) 畔援

畔援:毛音袁,取也。又于願反。鄭胡喚反,畔援,拔扈也。《韓詩》

云:畔援,武強也。(毛詩5b總92)

「畔」字在一等去聲換韻,「援」字毛傳讀三等平聲元韻,義為「取也」,是

毛傳將「畔」、「援」二字分訓,顯然毛傳不認為「畔援」為聯綿詞,陸德

明從毛傳之說,故取平聲如字之音,兩字上古同在元部,但到了中古,等與

聲調皆異。陸德明收有又音去聲「于願反」,與畔字同調,「援」讀去聲者,

應是認為「畔援」一詞為聯綿詞,故上下二字應有相同的聲調。此外,鄭玄

「胡喚反」之音,應是為後人根據鄭玄直音所造,40為「判渙」之音,「畔

援」、「判渙」同義。

(29) 恣睢

恣:七咨反,又如字。

睢:郭、李云:許維反。徐許鼻反。李、王皆云:恣睢,自得貌。

(莊子24a總371)

40 《釋文》〈序錄〉:「為《尚書》音者四人。孔安國、鄭玄、李軌、徐邈。案,漢人不作音,

後人所託。」(序錄17a總9)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20

Page 17: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恣」字《說文》「資四切」,41在去聲至韻,「睢」音「許惟切」,42在平聲脂

韻。兩字聲調不同,若改為同調,則為疊韻聯綿詞,因此陸德明改讀「恣」

為平聲,以與「睢」同在平聲脂韻,去聲如字之音則列為又音。徐邈則改讀

「睢」音為去聲,以與「恣」同在去聲至韻,與陸德明恰巧相反,但二人替聯

綿詞改調的行徑卻是一致的,「睢」字《廣韻》收有去聲「香季切」一讀,

云:「恣睢暴戾」,43可能即是收錄徐邈讀音而來的。

(30) 邴邴乎……崔崔乎……

邴邴:徐音丙。郭甫杏反。向云,喜貌。簡文云:明貌。

崔乎:千罪反。徐息罪反。郭且雷反。向云,動貌。簡文云:速貌。

(莊子20a總369)

此例較為特殊,屬AA乎BB乎句式,AA、BB分別為兩個疊字聯綿詞,但兩

詞之間對偶相應,故徐邈與陸德明仍注意到兩詞之間聲調的和諧性。「崔崔

乎」在今本《莊子》中皆作「崔乎」,但另有版本作「崔崔乎」,適與「邴邴

乎」對文:「邴邴乎其似喜乎,崔崔乎其不得已乎。」44整本《釋文》所收之

「崔」字,僅此一處讀上聲賄韻,餘皆讀平聲灰韻,應是為配合上聲「邴」字

而改讀,陸德明所見之版本當即為「崔崔乎」,否則必不致如此,徐邈亦同,

郭象「崔」字則仍讀本調平聲。此例嚴格說來並非AABB式聯綿詞,但是仍

為了讀音的和諧性而改變聲調,因此內涵上視為AABB式亦無不可。

以上三例中,「畔援」一詞因為陸德明從毛傳之說,不認為是聯綿詞,

故仍維持原屬調類,但有又音將兩字同讀去聲。「恣睢」一詞,經過徐邈及

陸德明改讀之後,已成為疊韻聯綿詞。而「邴邴乎……崔崔乎……」是兩個

AA式疊音詞,在形式上雖無法歸類為AABB式聯綿詞,但陸德明及徐邈仍因

其有密切的對文關係,故而改讀同調。

(四)讀音趨同的綜合變化

聲類、韻類、調類所舉的例證,屬單一的讀音趨同現象,在《釋文》

中收有同一字形分別使用於不同聯綿詞,讀音也不相同的情形,經過綜合比

121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41 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頁220下。42 同上註,頁72上。43 《廣韻》,卷4〈去聲〉,頁355。44 郭慶藩《莊子集釋》云:「又引文、成、張本重崔字。」頁241。

Page 18: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較,聯綿詞上下音節讀音的趨同現象更加清晰。舉例說明如下:

(31) 猗儺

猗:於可反。

儺:乃可反。猗儺,柔也。(毛詩3b總72)

(32) 猗狔

猗:猗狔,猶窈窕。於綺切。(廣韻頁242)

狔:猗狔,從風皃。女氏切。(廣韻頁246)

(33) 猗嗟

猗:於宜反。《字林》或作欹,倚嗟歎辭。(毛詩29a總67)

例(32)出自《廣韻》,作為比較參照的例證,上述三例中,「猗」、「儺」、

「狔」三字上古同在歌部,但在陸德明的注音中,「猗」字在「猗儺」一詞

中變入開口一等哿韻,與「儺」字疊韻。「猗」字在《廣韻》「猗狔」一詞

中,則變入開口三等紙韻,與「狔」字疊韻。「猗」字在《廣韻》入支、紙

韻,而不入歌韻。45「猗儺」兩字上古同韻,但前者有三等[-j-]介音,「儺」

字則無介音,因為介音的作用,二字讀音到了中古時期,實際上已分化至兩

個不同等次的韻類當中,但因為疊韻的關係,音節當中響度最大的元音必須

時時處於和諧狀態,所以在語音的歷時演化中,二字勢必發生互相牽制的作

用,是故「猗」字被「儺」字影響,以至中古時期「猗儺」同入歌韻,聯綿

詞形也跟著發生變異,在《廣韻》中變成了「妸娜」,46仍為疊韻聯綿詞。至

於「猗狔」則同入紙韻,上古至中古皆為疊韻聯綿詞。至於例(33)「猗嗟」

的「猗」字並不與「猗狔」或「猗儺」之「猗」讀在上聲,而讀平聲,雖然

「猗」字本身有平、上兩讀,但在選讀聲調時,仍會受到上下音節的影響,此

處應是受「嗟」影響,而讀平聲。

從這個例證中的同一個「猗」的三個不同的演化方向,可以看到聯綿詞

動態的演變過程,「猗儺」、「猗嗟」二詞,若以陸德明的注音為準,不僅疊

韻,第次、開合、聲調也都相同,聯綿詞音節讀音之間的同一性與和諧性不

容否認,也是構成聯綿詞的重要條件。

聯綿詞在每一個共時的平面上觀察時,其音節之間和諧性非常高,這種

45 《廣韻》另有平聲「於離切」一讀:「猗,長也、倚也、施也。」頁49。46 同註42,卷3〈上聲〉,頁304、305。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22

Page 19: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現象在陸德明的讀音中表現得最清楚,但是從歷史演變的角度觀察,將陸德

明與其他注家加以比較,才能發現其間的和諧性,其實有一部分是聯綿詞上

下音節內部結構相互協調配合的結果,一部分也經過了人為的刻意改動。

郭小武在〈試論疊韻連綿字的統諧規律〉中,統計按照聲母搭配類型的

疊韻聯綿字,上下音節統諧的比例相當高。47徐振邦在《聯綿詞概論》中也

肯定此說,並且統計雙聲、非雙聲疊韻、陰聲韻疊韻、陽聲韻疊韻、入聲韻

疊韻,五種聯綿詞的統諧比例,48今將之表列比較如下:

同開合比例 同等比例 同聲調比例

疊韻(郭) 89% 91% 92%雙聲(徐) 53.2% 67% 53.1%非雙聲疊韻(徐) 64.8% 46% 51.8%陰陽入疊韻(徐) 75.7% 82.5% 83.4%

上表中,很明顯的以疊韻聯綿詞的統諧比例較高,至於雙聲、非雙聲疊韻聯

綿詞,或說非疊韻聯綿詞的統諧比例較低。疊韻聯綿詞是以「韻」為結構主

體的聲音格式,運用上必須對韻部讀音的感知格外強烈,特別是魏晉時期發

現聲調之後,對聲調有更確切的認識,因此,在介音、開合、聲調上的統諧

度必然最高。至於非疊韻聯綿詞的統諧比例,平均約莫51%-57%,介音、開

合、聲調是否和諧的機率約一半,非此即彼,隨機性很高,因此統計數據的

意義並不大。

從《釋文》的注音當中,為求上下兩字之間的和諧,而有互相配合的

現象,從中很清楚的看到聯綿詞讀音的人為痕跡,其中以聲調的改動最為頻

繁,對原字音讀的改變與影響也最小;至於聲母的更動,僅限聲類發音部位

相近者,若兩字之間相去太遠,則仍保持聲母的原讀;而韻母部分,即使

其中有一字因為古今音變而有了新讀,也會因為主要元音必須保持和諧的原

因,而改讀同上古讀音,因此疊韻聯綿詞的改讀,多呈現出保留上古讀音格

局的現象。這些被改動過的聯綿詞讀法,有些已被收錄至《廣韻》、《集韻》

123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47 見《中國語文》1993.3: 209-216。48 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頁177-190。

Page 20: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當中。疊韻聯綿詞音節之間介音、開合、聲調的同一性很高,是語音意識被

發掘之後所表現出的事實,但是若以這些可能是後世更動過的反切,論述聯

綿詞的統諧比例,其數據上的意義,僅能說明反切發明之後的聯綿詞聲音關

聯,亦即某一個時間平面上的聯綿詞語音現象,但聯綿詞產生的年代卻早在

先秦時期,因此,聯綿詞音節之間具有音韻關係,固然不容否認,但聯綿詞

語音卻不是一直如此整齊,其間嚴密的和諧性,事實上是歷時演變,動態發

展的結果,而非凝固靜止的現象。

四、聯綿詞意識與聯綿詞義的認知

聯綿詞在先秦時期已大量存在,《詩經》、《楚辭》、《莊子》中即有為

數不少的聯綿詞,在運用上可說相當普遍。先秦時期,即使對聯綿詞之間音

節的緊密性,沒有自覺性的深刻感知,對詞義也應有精準的認識,否則在詞

彙的運用上必會產生困難。進入漢代之後,訓詁家在注釋先秦典籍時,確實

有誤釋聯綿詞的情況,但若說兩漢時期的訓詁學家還把其中每一個字都當獨

立意義的單字看待,49就有違詞彙的繼承與發展了。王若江從許慎對《說文

解字》的聯綿詞訓釋中,證實許慎已具有聯綿詞的意識,50在《釋文》所收

的注釋中,也可發現從西漢的注家開始,注解聯綿詞時,並不解釋單字的個

別意義,也不單舉一字,而是解釋兩個音節的整體意義,《釋文》注家的注

釋並無完整的訓釋體例可言,但是從視聯綿詞二字為一個整體意義的認知看

來,當時的注家,確實已具有聯綿詞的意識了。

49 徐通鏘在〈結構的不平衡性和單字結構格局的解體〉中指出:「雙聲、疊韻聯綿字的能產

性早期不如重言……對雙聲、疊韻聯綿字的性質的認識比較晚,兩漢時期的訓詁學家還把

其中的每一個字都當作有獨立意義的單字來看待,不知道它們只相當於一個音節的單字。

宋齊之際,這種情況才發生變化,開始具體討論聯綿字。但是,理論上的『無知』一點也

沒有妨礙人們對雙聲、疊韻聯綿詞的創造和使用。」《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

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頁344。50 王若江〈說文中的聯綿詞訓釋與許慎的聯綿詞意識〉中認為《說文》確定聯綿詞以不可分

解為原則,出現的形式有三種:(1)聯綿詞的兩個漢字排列在一起,二者均以該聯綿詞為訓

釋詞。(2)以聯綿詞中的一個形體為條目,以聯綿詞為訓釋詞。(3)以聯綿詞訓釋其他字。

因此以《說文》聯綿詞的列字次第與訓釋體例看,許慎已經具有聯綿詞意義不可分解的意

識。《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247-253。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24

Page 21: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34) 畔援

畔援:《韓詩》云:畔援,武強也。(毛詩5b總92)

(35) 荏染

染:荏染,柔意。(毛詩15a總97) (36) 綢繆

綢繆:綢繆,猶纏緜也。(毛詩31b總68)

(37) 炰烋

烋:炰烋,猶彭亨也。(毛詩14a總96)

(38) 踧踖

踧踖:踧踖,恭和貌。(論語11a總350)

(39) 繾綣

綣:繾綣,不離散也。(春秋左氏29a總289)

(40) 戚施

戚施:孫、郭並云:戚施之疾不能仰。(爾雅17a總415)

(41) 澶漫

漫:李云:澶漫猶縱逸也。崔云,但曼,淫衍也。一云:澶漫,牽引

也。(莊子4a總374)

(42) 罔兩

罔兩:郭云:景外微陰也。向云:景之景也。崔本作罔浪,云:有無

之狀。(莊子5a總375)

(43) 鞅掌

鞅掌:毛詩傳云:鞅掌,失容也。今此言自得而正也。(莊子9b總377) 上述例證中,注家在釋義之時,皆將聯綿詞兩字並舉,然後再加以解釋,

如:「踧踖,恭和貌。」「鞅掌,失容貌。」因此視兩字為整體的意識非常

清楚。例(34)為韓詩,例(35)、(36)、(37)皆為毛傳釋義,韓詩、毛詩皆在

西漢,可知從先秦入漢之時,聯綿詞並不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產生結構上的誤

解。例(37)毛傳還以聯綿詞「炰烋」訓釋聯綿詞「彭亨」,鄭玄也認為「炰

烋」為聯綿詞而不分訓,解釋為「炰烋,自矜氣健之貌。」51 (38)、(39)、(40)

《釋文》所收三例是何晏(190-249)注《論語》、魏.孫炎注《爾雅》、杜預

125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51 同註20,《十三經注疏》第2冊。詩經4a總642。

Page 22: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222-284)注《左傳》,52三人對聯綿詞的解釋也未偏離其上下音節不分訓的

原則,而且不被字形所影響,如「戚施」,仍解釋為背疾、「踧踖」仍解釋

為恭敬。例(41)、(42)《釋文》收錄了崔譔、向秀、郭象、李軌,以及例(43)

陸德明本人對聯綿詞的解釋,其中崔譔注本「澶漫」作「曼但」、「罔兩」

作「罔浪」,其後的向秀、郭象、李軌雖然字形與崔譔不同,但對聯綿詞意義

的理解還是與崔譔相近。可知從西漢流傳的毛傳、韓詩,到東漢鄭玄,魏何

晏、孫炎,晉杜預、崔譔、向秀、郭象、李軌,至南朝陸德明,這些注家基

本上不遷就聯綿詞字形而釋義,也不以個別單字之意義解釋,正是這些注釋

家已具有聯綿詞以音表義,而且聯綿詞兩字之間為整體概念的意識了。

根據以上論述,可知從西漢開始,就存在聯綿詞的意識,訓詁家在注解

聯綿詞時,理應不致發生錯誤,但事實上,聯綿詞的誤釋一直存在。

(44) 意嘻

意嘻:毛云:噫,嘆也;嘻,和也。噫嘻,有所多大之聲也。(毛詩

25b總102)

(45) 鞅掌

鞅掌:於兩反,何也。(毛詩27a總84)

(46) 胡蘇

胡蘇:李云: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蘇,流也。孫云:水流

多散,胡蘇然也。(爾雅34b總423)

(47) 摘辟

摘辟:李云:糾擿、邪辟而為禮也。崔云:擿辟,多節。(莊子4a總

374)

上述四例中,皆為對比例證,兩人同釋一詞,一人二字分訓,一人不分訓。

例(44)「意嘻」,毛傳將二字單獨成訓,「噫」為「嘆也」、「嘻」為「和

也」,《釋文》所收「有所多大之聲也」為鄭箋之義,鄭玄二字不分訓。例

(45)「鞅掌」《釋文》所收「何也」為鄭玄之義,鄭玄解釋為「鞅,猶何也;

掌謂捧之也,負何捧持以趨走,言促遽也。」53鄭箋「鞅掌」二字分訓,毛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26

52 《釋文》當中雖未標示人名,但與三人注文對照,則知陸德明從此三人之說,故而引之以訓

釋經文意義。「彭亨」、「炰烋」,皆驕滿之義。

53 同註20,《十三經注疏》第2冊。詩經27a總84。

Page 23: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傳則解釋為「失容也」,二字不分訓。例(46)「胡蘇」,孫炎不分訓,以為「胡

蘇」是水下流的狀態,故曰「胡蘇然也」。但李巡解釋為「胡,下、蘇,流

也」,將「胡」解釋為「下」,「蘇」解釋為「流」,二字拆開訓解,指水下

流。例 (47)「摘辟」,李軌分別解釋為「糾擿」與「邪辟」,54崔譔則解釋

為「多節」。在這些對照例證當中,將聯綿詞分訓的注家,其實並非沒有聯

綿詞的意識,毛傳、鄭箋、李軌、陸德明皆曾將聯綿詞兩字並舉,作為整體

無法分割的詞彙看待,其中例(44)及例(45)是毛傳、鄭玄看法不同的兩個聯

綿詞,會將聯綿詞當作兩個獨立意義的單字解釋,應該只是對詞義理解的不

同,是誤解了聯綿詞,而非語言認知系統裡不存在聯綿詞的意識。《詩經》

有「伴奐爾游矣」,毛傳解釋「伴奐」為「廣大有文章也」,鄭箋為「自縱弛

之意也」,55皆將「伴奐」當作聯綿詞,但是例(34)之「畔援」,聲音雖與「伴

奐」相近,為同一個詞,但字形不同聲調不同,毛傳受到字音字形的誤導而

誤解,將「畔」解釋為「畔道」,「援」解釋為「援取」,鄭玄仍將「畔援」

解釋為「拔扈」,意義與「自縱弛」相近,此例中鄭玄並未受到聯綿詞字形讀

音差異的影響而誤釋聯綿詞。

除了上述兩個特徵之外,上下音節固定的聲音格式,也是判斷聯綿詞的

重要條件,同時聲音格式也是聯綿詞派生新詞的途徑,因此,《釋文》注家

是否具有聯綿詞音節之間必須聯結的意識,讀音也是重要的指標。在上文討

論聯綿詞讀音變化的例證中,可知《釋文》所收注家,在替聯綿詞注音時,

會刻意維持兩字之間讀音的和諧性,而且時代愈晚,對兩字的同一性要求愈

嚴密,例(21)「喑醷」,郭象、李軌之讀音,上下音節並不整齊,但是陸德明

在作音時,不依兩人讀音,而盡量維持音節聲調的和諧,例(24)「喬詰」,陸

德明上字取向秀之音,不取李軌之音,下字反取李軌之音,只為維持聲母的

和諧。例(29)「恣睢」二字,「恣」字原讀去聲,「睢」字原讀上聲,《釋

文》有徐邈、陸德明兩讀,徐邈將二字同讀為去聲,陸德明則同讀為平聲,

127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54 《莊子》〈馬蹄第九〉:「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莊子集釋》,頁336)《莊子》此段是指聖人出,勉力於仁義禮樂,天下始惑,天下始分。此處之禮樂,即指聖人

所倡行之禮樂,李軌將「摘僻為禮」解釋為「糾擿邪辟而為禮也」,是指聖人之行禮太過,

只注重形式之枝微末節,因此使得「禮」,失去其本質而糾節繁瑣、放辟邪侈。

55 同註20,《十三經注疏》第2冊。詩經2a總626。

Page 24: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各自維持兩字聲調的相同。例(26)「緒餘」、(27)「土苴」二例,則可清楚看到

徐邈、陸德明二人對聯綿詞讀音的要求,陸德明不認為「緒餘」為聯綿詞,

故而依字形讀,不要求聲音的和諧,徐邈則認為是聯綿詞,故同讀在麻韻。

「土苴」陸德明認為是聯綿詞,於是不依字形作音,而同讀在馬韻。例(28)「畔

援」韓詩雖然二字不分訓,但毛傳將「援」字單獨解釋為「取也」,56陸德明

從毛傳之說,將二字分開解釋,故將「援」字讀如字平聲,而不從鄭玄讀去

聲。王若江認為許慎對於構成聯綿詞音節的語音沒有明確的意識,向秀、郭

象對聯綿詞字音的意識,也顯然不及徐、陸二人清晰。所以對聯綿詞語音關

係有明確認知的年代,可能晚於以音表義以及上下音節為整體的概念,直到

東晉時才有清晰的認知。

從漢代開始受漢字形聲化的影響,習慣以字形索義,故聯綿詞加形或義

符類化的情形非常普遍,若聯綿詞尚未加形,而其讀音又與認知系統中的聯

綿詞失去聯結時,則有誤釋聯綿詞的可能性,但並非語言認知系統裡不存在

聯綿詞的意識。

五、結 語

聯綿詞是漢語中結構相當特殊的詞類,其結構特徵脫離漢語單音節以

形表義的原則,而是以音表義不論字形的多音節單純詞,且音節之間大多有

聲音關係。在語言歷時變化的過程中,相對於字形固定,又無需與其他音節

互相配合的單音詞而言,其穩定性是較低的。聯綿詞具有多形的特性,字音

又必須在不斷的變化中求其和諧,而二字不分訓的認知,又可能受到單音節

的干擾而被誤解,因此認清聯綿詞的歷史變化,是在其動態發展中,隨時掌

握真相的最好方法,聯綿詞的變化面向雖多,但基本仍不離漢語演變的大方

向。

在《釋文》的注釋中,可發現聯綿詞順應文字形聲化的趨勢,表名物者

有明顯增加、變換義符與義符類化的現象,加形字不僅不影響讀音,更可達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28

56 《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毛傳:「無是畔道,是援取。」箋

云:「畔援,猶拔扈也。」(詩經9a總571)

Page 25: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到強化類型的效果,即使語源失落,也可藉由對義符的認知而減少誤解的機

會。但表狀態聯綿詞則因所指對象的模糊性,故少見增加義符的情形,所以

此類聯綿詞也是最容易被誤釋的一群。

在魏晉之前,聯綿詞的語音關係,雖不容否認,但音節配合的縝密程

度,卻不似近代學者統計的如此之高。魏晉之後,反切及聲調的出現,才使

聯綿詞的和諧性愈見嚴謹,《釋文》注家年代愈早,在替聯綿詞注音時,多

注如字之音,即使不讀本音,也不作太大的更動,而年代愈晚,則愈刻意維

持兩字之間的和諧與同一性,注釋家有意以讀音的差異突顯詞語的特殊性,

區隔與個別單字之間的不同,這些注音有部分被收錄在《廣韻》、《集韻》當

中,因而形成許多聯綿詞專屬的特殊讀音。

先秦即有大量的聯綿詞,《釋文》注家在注釋認知中的聯綿詞時,皆兩

字並舉,注意到聯綿詞不可分訓的特殊性。魏晉之後,更動聯綿詞字音的現

象愈明顯時,非認知系統中的聯綿詞,大多依字形而讀,因此其聯綿詞意識

是相當清楚的。但是當聯綿詞字形的讀音,悖離認知系統當中的聯綿詞時,

就會視其為兩個獨立音節,產生詞義誤解的情形。

透過《釋文》所提供的歷史材料,可知聯綿詞構成要素的嚴謹性在歷代

的標準不盡相同,因此注家多依己意或當時的標準作了更動,而更動的方式

及結果,正顯示了漢代至南朝時期,對聯綿詞語言規律的認識,以及形成當

今聯綿詞現況的演變過程,呈現出聯綿詞動態的連續性變化。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漢.許慎著,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2,據孫氏重刊本 。

唐.陸德明,黃坤堯、鄧仕樑新校索引本,《經典釋文》(上、下),臺北:學海出版

社,1988,據通志堂本。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985,據張氏重刊澤存堂本。宋.張有,《復古編》,臺北:正中書局,1974。明.方以智,《通雅》,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四庫全書珍本。

129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Page 26: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清.阮元審定(編),《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藍燈書局,1986,影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二、近人論著

王叔岷 1992 〈莊子其人及莊子書〉,《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二,頁57-66。

王若江 2002 〈說文中的聯綿詞訓釋與許慎的聯綿詞意識〉,《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47-253。

王松木 2004 〈聯綿詞的構造、功能與發展—循認知徑路找尋誤釋聯綿詞的原

因〉,《傳統訓詁學的現代轉化—從認知觀點看詞義演化的機制》,高雄:復

文圖書出版社,頁89-114。江學旺 2000 〈《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源字考〉,《古漢語研究》2000.2: 2-6。沈兼士 1986 〈聯緜詞音變略例〉,《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

283-288。沈建民 1988 〈疊韻聯綿詞的聲調〉,《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頁202-205。李海霞 1999 〈形聲字造字類型的消長〉,《古漢語研究》1999.1: 65-69。李正芬 1997 〈《莊子》摹狀詞音義及其與語言風格之關係〉,《國際人文年刊》6:

349-376。周法高 1970 〈聯緜字通說〉,《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頁132-149。易 敏 2002 〈文選漢大賦用字中的義符類化現象〉,《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2002.4: 110-114。孫德宣 1943 〈聯綿字淺說〉,《輔仁學誌》11.1/2: 159-186。徐通鏘 1997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單字結構格局的解體〉,《語言論—語義型語言

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34-361。徐振邦 1998 〈聯綿詞的特點〉,《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頁

131-190。許惟賢 1988 〈論聯綿字〉,《南京大學學報》1988.2: 199-208。符定一 1961 《聯綿字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30

Page 27: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郭小武 1993 〈試論疊韻連綿字的統諧規律〉,《中國語文》1993.3: 209-216。董為光 1986 〈漢語「異聲聯綿詞」初探〉,《語言研究》1986.2: 163-174。

131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

Page 28: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ChangesandDevelopmentsintheHistoryofMainConstructiveElementsofDisyllabicRoots:

CommentariesoftheA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Jeng-Fen Li*

Abstract

A variety of spellings, annotations, and variants of diverse versions were

made by different annotators from the Han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hich

are recorded in the A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經典釋文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yllabic roots in the A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form, sound, and meaning through spellings,

annotations, and variants.

We can find that almost all the annotators at different times usually made

changes to the disyllabic roots or sounds in order to make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of two syllables of disyllabic roots much more harmonious than

they were previously. These chang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s of

adjustments over a long period.

In the work, A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re i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regularity of disyllabic roots from the Han to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e can gain a rich knowledge of the features and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32

* Jeng-Fen Li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National Hualie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Page 29: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 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 …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4_2/105.pdf · 為雙聲、疊韻或疊字連語。 3由此可知,聯綿詞上下兩字雖然具有聲音關係,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yllabic roots by comparing the changes that had

been made by the different annotators of the same age; we can also realize

the continuous changes of the disyllabic roots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Keywords: disyllabic roots, A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yinyi音義 ,

Lu Deming陸德明 , Han and Six Dynasties

133李正芬/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