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陶手工艺到英雄钢笔...

1
06 专题 2 20 02 20 0 . . 8 8 . . 2 28 8 编辑 王念平 见习记者 牛 强 如果把黑陶产品介绍给上海市民 你会怎么介绍 ?”面对晨报记者的提问 谢格太笑说 很好介绍 因为上海人文化层次普遍比较高 喜欢喝茶的市民更容易接受 他们对我们藏族文化很感兴趣的 。” 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是果洛柯森的发祥地先民们留下了很多颇有民族地域等特色的文化遗产 班玛黑陶手工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一项珍贵的财富如今这些非遗继承人渴望把他们拿手的作品销售出 另一方面如上海这样的都市也开始回归本真越来越待见类似果洛黑陶这样的好物为何如此热爱果 洛?章莉莉表示,这 与果洛的历史文化 有非常大的关系。果 洛就是格萨尔文化 保护之乡。而格萨尔 文化就像一股清流, 给文创产业注入新 的血液。 目前,章莉莉和她 的团队正在做一个跨 界非遗项目,以果洛的 格萨尔英雄史诗为主 题,与英雄钢笔合作推 出一款文具礼盒。在钢 笔上面,还印着格萨尔 王的形象,钢笔礼盒里 还附有一张明信片,在 明信片的反面,详细介 绍了格萨尔文化的非 遗项目。 而设计这款礼盒 的目的也很单纯,章 莉莉告诉晨报记者, 这么做就是为了拓宽 销路。今年,他们选择 更新迭代的方式,专 门找老字号企业和品 牌企业合作,这样这 些非遗传承人才会有 稳定的订单。 以前曾有人问章 莉莉:“你 觉 得 老 字 号加非遗,是两个一 起 ‘沉下去’ 还是 ‘飞起来’?”当时, 她是这样回答的, “两者一定会是一起 ‘飞起来’!大家可以 试试看,用创意力量 把它们牵起来,不一 定是强强联手,但一 ‘1+1>2’的效应。” 从黑陶手工艺到英雄钢笔如何让果洛非遗既藏族青年谢格太有点“烦”。他的创业公司员工数量不 够,但又很难招到,这导致他的公司无法满足更多的黑陶产 品生产。但比起人力,作为老板的他更愁这些黑陶产品怎么 可以更有创意、卖得更多。 班玛黑陶种类繁多,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不同的产品生 产周期也不相同。 截至目前,谢格太从事黑陶制作技艺已有二十余年。而 黑陶工艺的传承一直是他的心病。“我从14岁开始接触这 门技艺,那时候几乎没有人在做它。”谢格太表示,父亲在 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开始是自学,后来自己也开始带 徒弟了,但中途曾搁置,直到2004年,他决定再次深入这 门技艺,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黑陶技艺传承下去。 2014年,谢格太创立了班玛县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 责任公司。目前公司所有员工加起来一共 19个人,其中建 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9户。扶贫在细节,谢格太不仅帮他们 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目前黑陶产品的 销路依然比较单一,从之前的朋友圈微商到如今上架电商 平台,依然还有很多喜欢黑陶技艺的人找不到购买途径,谢 格太仍在努力拓展销路。 创业路上,必不可少的会有一些困难。谢格太坦言,目 前公司最大的困难就是员工不够。未来,他也希望帮助到更 多人,希望自己的黑陶生产团队可以继续壮大。他笑着表 示,最好能有 100-150 位徒弟,这样就可以和他一起把黑 陶技艺传承下去了。 非遗传承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于果洛来说, 如何让非遗既“活”又“火”?却是一个值得商讨的议题。 非遗传承的痛点和难点,章莉莉认为是量产和质量之 间的矛盾。物以稀为贵。如果量产,非遗传承会不会受到量 产冲击呢?面对晨报记者的提问,章莉莉表示,传统文化是 一个动态过程,所谓的非遗保护要保护的就是它的核心技 艺,通过正确的改良、升级,一步一步地做到更好。 但不量产,又很难“火”起来。上海有市场,这是得天 独厚的优势,但这个市场跟他们的制作或者创意之间的 链接关系会有一定困难。“他们当地的手工艺如果有小 批量订单,这些手艺人就会有信心。”章莉莉说。 来自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章莉莉和她的同事 们也给到果洛当地一些支持,但这显然不够,需要更多方 面的力量,“一个传承人作为带头人,他一旦发展,就会 带动周围的一批人,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人,让他在 当地发挥效应。”章莉莉提出一种思路。 “在做非遗保护的时候,传承人本身有责任。我们这 个时代所需要的是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非遗。大家都会 对它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所以现在的传承人需要有两个责 任:一是自己技艺不断地精进,这是保护核心技艺的需求; 另外就是要积极地面向公众,进行自己的传播拓展,可能 这方面要社会多元化的力量去介入。比如像他们这种产学 研基地,或者当地政府、公益机构。”在章莉莉眼里,非遗 的价值要有一个更大的、欣赏它的群体来做支撑,所以非 遗保护不光是保护传承人的技艺,更要去做文化生态圈的 保护。 “非遗的呈现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它需要不断地发 展和交融。”章莉莉说,上海最具优势的就是创意设计力 量,又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创新力量进入之后,非遗 传承就像植物一样,自然就会生长起来。 编者按 2020上海对口援青已满十周年十年援建" · " 情深新闻晨报 · 周到策划的" 格桑花又开" 公益直播果洛行已经进行到 第四天8 27 晨报记者走进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种草雪域 高原上的文创好物探索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性谢格太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 学院黑陶制作技艺学员。 他一共来过三次上海,每一次都收获很多。在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他的老师章莉莉给了他一个很中肯的建议, 那就是注重都市人的需求,去生产一些更实用的咖啡杯、水 杯等产品。谢格太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乡,开始生产咖啡 杯,改进生产方向,让黑陶产品的销量也有了很大起色。 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章莉莉也是 果洛黑陶制作技艺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她带着丰富 的教学经验,从上海数次前往果洛,帮助包括谢格太在内的 当地传统手艺人,打开了创意想象的天空,激发出黑陶创作 的更多灵感。 章莉莉记得她刚到果洛的时候,当地人送牦牛奶雪糕 给她吃,她发现果洛人在雪糕包装纸上面写上了“上海美 术学院设计”,这让她很意外也很感动。原来,在2015年, 曾有果洛的手艺人来上海找出路,他们找到光明集团,打算 做牦牛奶雪糕。但是没有人帮他做包装设计,所以章莉莉和 她的学生们免费帮他们做了外包装设计。 近年来“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逐步 推进果洛传统工艺振兴,已为果洛非遗传承人群举办了 4 期整建制非遗研培班,共计培训学员 125人。 作为学员,谢格太最想对章莉莉等来自于上海的老师 们道一声“感谢”,经过培训学习,也有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在谢格太公司的陈列室里,晨报记者看到许多全新、准备销 售的产品,谢格太自信地告诉晨报记者,经过来自上海的专 业老师的指点,他的产品无论是创意、还是实用性,都有了 很大的改观,不愁卖不出去了! 制图/ 张继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从黑陶手工艺到英雄钢笔 如何让果洛非遗既epaper.zhoudaosh.com/images/2020-08/28/06/060828.pdf2006/08/28  · 06 专题 2020.8.28 星期五 编辑 程 亮 王念平

06 专题 22002200 .. 88 .. 2288 星 期 五

编 辑 程 亮 王 念 平

见习记者 牛 强

“如果把黑陶产品介绍给上海市民,你会怎么介绍? ”面对晨报记者的提问,谢格太笑说,很好介绍,“因为上海人文化层次普遍比较高,喜欢喝茶的市民更容易接受,他们对我们藏族文化很感兴趣的。 ”

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是“果洛柯森”的发祥地,先民们留下了很多颇有民族、地域等特色的文化遗产,班玛黑陶手工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一项珍贵的财富。 如今, 这些非遗继承人渴望把他们拿手的作品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如上海这样的都市也开始回归本真,越来越待见类似果洛黑陶这样的好物。

为何如此热爱果洛?章莉莉表示,这与果洛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果洛就是格萨尔文化保护之乡。而格萨尔文化就像一股清流,给文创产业注入新的血液。目前,章莉莉和她

的团队正在做一个跨界非遗项目,以果洛的格萨尔英雄史诗为主题,与英雄钢笔合作推出一款文具礼盒。在钢笔上面,还印着格萨尔王的形象,钢笔礼盒里还附有一张明信片,在明信片的反面,详细介绍了格萨尔文化的非遗项目。而设计这款礼盒

的目的也很单纯,章莉莉告诉晨报记者,这么做就是为了拓宽销路。今年,他们选择更新迭代的方式,专门找老字号企业和品牌企业合作,这样这些非遗传承人才会有稳定的订单。以前曾有人问章

莉莉:“你觉得老字号加非遗,是两个一起 ‘沉下去’ 还是‘飞起来’?”当时,她是这样回答的,“两者一定会是一起‘飞起来’!大家可以试试看,用创意力量把它们牵起来,不一定是强强联手,但一定 会 有 一 个‘1+1>2’的效应。”

从黑陶手工艺到英雄钢笔,如何让果洛非遗既“活”又“火”

藏族青年谢格太有点“烦”。他的创业公司员工数量不够,但又很难招到,这导致他的公司无法满足更多的黑陶产品生产。但比起人力,作为老板的他更愁这些黑陶产品怎么可以更有创意、卖得更多。班玛黑陶种类繁多,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不同的产品生

产周期也不相同。截至目前,谢格太从事黑陶制作技艺已有二十余年。而

黑陶工艺的传承一直是他的心病。“我从 14岁开始接触这门技艺,那时候几乎没有人在做它。”谢格太表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开始是自学,后来自己也开始带徒弟了,但中途曾搁置,直到 2004 年,他决定再次深入这门技艺,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黑陶技艺传承下去。2014 年,谢格太创立了班玛县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

责任公司。目前公司所有员工加起来一共 19个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9户。扶贫在细节,谢格太不仅帮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目前黑陶产品的销路依然比较单一,从之前的朋友圈微商到如今上架电商平台,依然还有很多喜欢黑陶技艺的人找不到购买途径,谢格太仍在努力拓展销路。创业路上,必不可少的会有一些困难。谢格太坦言,目

前公司最大的困难就是员工不够。未来,他也希望帮助到更多人,希望自己的黑陶生产团队可以继续壮大。他笑着表示,最好能有 100-150 位徒弟,这样就可以和他一起把黑陶技艺传承下去了。

非遗传承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于果洛来说,如何让非遗既“活”又“火”?却是一个值得商讨的议题。非遗传承的痛点和难点,章莉莉认为是量产和质量之

间的矛盾。物以稀为贵。如果量产,非遗传承会不会受到量产冲击呢?面对晨报记者的提问,章莉莉表示,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所谓的非遗保护要保护的就是它的核心技艺,通过正确的改良、升级,一步一步地做到更好。

但不量产,又很难“火”起来。上海有市场,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个市场跟他们的制作或者创意之间的链接关系会有一定困难。“他们当地的手工艺如果有小批量订单,这些手艺人就会有信心。”章莉莉说。来自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章莉莉和她的同事

们也给到果洛当地一些支持,但这显然不够,需要更多方面的力量,“一个传承人作为带头人,他一旦发展,就会带动周围的一批人,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人,让他在当地发挥效应。”章莉莉提出一种思路。“在做非遗保护的时候,传承人本身有责任。我们这

个时代所需要的是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非遗。大家都会对它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所以现在的传承人需要有两个责任:一是自己技艺不断地精进,这是保护核心技艺的需求;另外就是要积极地面向公众,进行自己的传播拓展,可能这方面要社会多元化的力量去介入。比如像他们这种产学研基地,或者当地政府、公益机构。”在章莉莉眼里,非遗的价值要有一个更大的、欣赏它的群体来做支撑,所以非遗保护不光是保护传承人的技艺,更要去做文化生态圈的保护。“非遗的呈现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它需要不断地发

展和交融。”章莉莉说,上海最具优势的就是创意设计力量,又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创新力量进入之后,非遗传承就像植物一样,自然就会生长起来。

编者按

2020年,上海对口援青已满十周年。 十年援建,"青·海"情深。新闻晨报·周到策划的"格桑花又开"公益直播果洛行已经进行到第四天。8 月 27 日,晨报记者走进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种草雪域高原上的文创好物,探索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黑陶手艺人的﹃烦恼﹄

谢格太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黑陶制作技艺学员。他一共来过三次上海,每一次都收获很多。在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他的老师章莉莉给了他一个很中肯的建议,那就是注重都市人的需求,去生产一些更实用的咖啡杯、水杯等产品。谢格太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乡,开始生产咖啡杯,改进生产方向,让黑陶产品的销量也有了很大起色。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章莉莉也是

果洛黑陶制作技艺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她带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上海数次前往果洛,帮助包括谢格太在内的当地传统手艺人,打开了创意想象的天空,激发出黑陶创作的更多灵感。章莉莉记得她刚到果洛的时候,当地人送牦牛奶雪糕

给她吃,她发现果洛人在雪糕包装纸上面写上了“上海美术学院设计”,这让她很意外也很感动。原来,在 2015 年,曾有果洛的手艺人来上海找出路,他们找到光明集团,打算做牦牛奶雪糕。但是没有人帮他做包装设计,所以章莉莉和她的学生们免费帮他们做了外包装设计。

近年来“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逐步推进果洛传统工艺振兴,已为果洛非遗传承人群举办了 4期整建制非遗研培班,共计培训学员 125人。作为学员,谢格太最想对章莉莉等来自于上海的老师

们道一声“感谢”,经过培训学习,也有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在谢格太公司的陈列室里,晨报记者看到许多全新、准备销售的产品,谢格太自信地告诉晨报记者,经过来自上海的专业老师的指点,他的产品无论是创意、还是实用性,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不愁卖不出去了!

上海老师的创意援助

格萨尔英雄钢笔的诞生

非遗的未来

制图/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