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龄化社区 -...

1
05 特别关注 2019.07.01 星期一主编:彭臻玉(电话: 18673167043 )版式:孔丽 编者按: 当人口老龄化浪潮来袭,老年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都备受各方关注。即日起, 本报特推出“养老第三眼”系列报道,在与 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领域中,记录 长期与老年人打交道的一线从业人员的 点点滴滴,以期还原当下老年群体的生存 状态,探析老年社会服务的待解之问。 除了老有所养的问题,怎么让辖 区这么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一度 也让卿燕倍感迷茫,“要靠我们 10 人去带动 4000 人,根本不现实”。但 现在,她用不着像以前一样焦头烂额 了。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成都 市和韵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邬 维萍找到卿燕,和她商量端午节组织 辖区老人的活动问题。 61 岁的邬维萍与卿燕熟识。3 年前,邬维萍找到卿燕,称其想成立 一个社会服务组织,并向民政部门 申请在社区开展公益项目,服务于 老年人。其时,正为如何发动社会 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卿燕对此十分 支持,受此启发,她在社区成立了一 对一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在社区 工作人员的指导帮助下,邬维萍顺利 地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和韵社会 服务中心。 “虽然有了组织,但我最初开展 活动时也四处碰壁,老年人参加活动 的积极性并不高。”邬维萍说,她再次 找到卿燕商量对策。对政策了如指 掌的卿燕,根据成都市出台的“三社 联动”社会服务机制,帮助“和韵”申 请到了公共服务经费,并通过公益创 投的方式得到了成都市民政局的资 金支持。“三社联动就是社区发现需 求、社会组织开发项目、社工提供专 业服务,政府予以财力保障。”卿燕 说。有了经费支持, “和韵”开展活动 就不那么捉襟见肘了;通过不断引入 一些协会、团体进驻社区开展活动,老 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氛围愈发浓厚。 “如今,在我们的引导下,光是 68 号院就组建了太极拳、工艺、读 书、乒乓球、旅游、环保、歌咏、摄影、 美食等 10 个兴趣小组,老年朋友参 加各种活动非常踊跃。”邬维萍补充 说,其所负责的和韵社会服务中心 已经扩展到拥有 40 多名社工,“除了 组织老年人活动,在院落整改、社区 治理中都有我们的身影”。据其介 绍,去年,和韵社会服务中心还被成 都市民政局评为优秀社工案例,向全 市推广。 让卿燕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的 尝试和思考,也让她深得社区老人们 的认可。此前,电力部门来社区做一 户一表的改造,老人们很不愿意。 “原 因是旧的电表可以先用电再买,新表 必须先买后用,他们不习惯,而且新 表要去插卡,很多老人怕够不着,发 生危险。”最终,卿燕带着供电局的人 上门做解释工作,并优化了电表安装 方案,老人们终于让步了。“他们都 说,卿书记做主,我们无条件支持!” 卿燕说,这句话让她既感到暖心,也 深感责任更大,担子更重。 如今,老年人“空巢”现象日渐突出,相比不在身边的子 女,与老人接触更多的常常是社区工作人员。四川成都青羊 区的石人南路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卿 燕扎根基层多年,对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颇有一套。近日,本 报记者近距离跟踪了卿燕一天的工作经历。她的日常,是全 国数十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缩影。 (本报记者王宇) 石人南路社区隶属成都市青羊区府南街道办事处, 在辖区 18800 余名居民中, 60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超过 20%65 岁及以上老人超过14%。而且,该社区高龄老人 特别多, 80 岁及以上的有500 多人, 90 岁及以上的有40 人。如果比照国际通行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 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则进 入深度老龄化) ,该社区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石人南路社区居委会二楼楼梯口的斜对面就是卿 燕的办公室,她从不关门,很多老人已是这里的常客。在 老人们眼里,卿燕就是个“大管家”。 上午 8 点多,卿燕刚到办公室坐下不久,门外就传来 了声音—“卿书记,请问昨天是哪个接待了张婆婆啊,张 婆婆说话太难听咯!”一听声音,卿燕就知道是91 号院的陈 汝娣。作为社区自治的骨干, 71 岁的陈汝娣一直在为老楼 加装电梯的事情跑前跑后。今年4 月, 86 号院启动加装电 梯项目,陈汝娣挨家挨户做工作,结果整栋楼只有 1 楼的 张婆婆坚决反对。最近,张婆婆又来社区反映情况了。 “有啥子情况,你跟我说说。”卿燕对老人们的这种架 势早就习以为常。“她 (张婆婆) 认为装了电梯自己用不 上,还挡了自家光线,怎么也不肯签字,指着我的鼻子骂 怪话,还说找了社区领导。我义务为大家服务,却被这样 指责,只能来找领导评评理。”陈汝娣仍火气难消。卿燕 安抚良久,她才没那么激动了。 “陈老师,你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你先回去,我们 再去做做工作。”送走陈汝娣,卿燕亲自去了 86 号院。在 张婆婆家里,她耐心地解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 出要支持老小区加装电梯,成都市还提供财政支持,不要 居民出钱。 “你虽然用不上,但都是老邻居,还是希望能互 相体谅体谅,大家都会感激你。”一番长谈后,张婆婆总算 在这天上午同意了装电梯。 “我们小区老人多,家长里 短、邻里矛盾在外人看来是小事, 但在老人心里件件都是大事,他 们心思敏感,稍微处理不当就容 易造成更大的问题。”卿燕说,她的 办公室一年四季敞开办公,主要 就是方便老年人有个地方诉说。 不过,即便拿出了自己所有 的热情,卿燕还是有力不从心的 时候。 “社区事务本就多而杂,像我 们这样管辖几十个小区的社区, 仅靠办公室 10 个人是完全忙不过 来的,尤其是我们社区老年人这 么多,但目前专门对接的办事人员 只有一个,要帮老人去做那么多 事,这哪够?没办法,我们只能发 动老年人,进行自我管理。”卿燕告 诉记者,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 的社区治理方式,也是当前大多数 社区的选择。 据其介绍,石人南路社区共 53 个居民小区 (院落) ,楼栋数 131 个,最近几年,每个院落都成 立了各自的“管委会”,每个楼栋设 一名“楼栋长”,“管委会”成员和 “楼栋长”都由居民自己选出。“一 批有威望的热心老人构成了社区 自治的骨干,有些老人退休前就 当过领导干部,让他们‘提口袋’ (泛指牵头人,编者注) 得心应手。” 卿燕说, 68 号院有位老人患有阿 尔茨海默症,有一次下楼散步走 失了,各“院委会”的自治骨干们立 马发动群众寻人,办事效率比社 区居委会高得多。老人找到后, “院委会”还每天派人与这户人家 对接,看是否需要帮助照看,防止 老人再次走失。 “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这些社 区骨干开会,根据收集到的问题一一 去化解。”卿燕坦言,自从有了这群骨 干,社区的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了。 短暂的午休过后,卿燕一上班就 接到了社区托老站打来的电话,对方 与她沟通工作方面的事情。 在社区管理中, 4000 多位老人 的养老问题一直是卿燕倾注心血的 重中之重。她告诉记者,其实早在 2006 年,石人南路社区就开始关注 老人们的养老问题了。 “当时社区有 6 名孤寡老人, 56 名空巢老人,由于敬 老院离得太远,这些老人并不愿意离 开住了一辈子的老地方,如何解决他 们的照料问题成了社区的一块心病。” 最终,在成都市民政局的支持 下,石人南路社区决定在 100 号院内 建一个自营的托老所,资金由区里、 街道和社区各出一部分,场地由社区 办公用房改建,配建食堂和 20 个养 老床位,可以日托,也可以全托。这 是成都市第一家社区托老所。 不过,石人南路社区托老所的运 营情况并没有卿燕想象的那么美 好。“当时只住进了 5 位老人,运营一 段时间后,我们出现了亏损。”卿燕对 此总结, “主要还是缺乏经验,没有专 业的人来管。” 2007 年,通过调研,卿 燕决定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 托老所,这一思路也得到了上级单位 的大力支持。由此,成都晚霞社会养 老服务中心接过了石人南路社区托 老所的运营权。 有了专业的运营团队,托老所的 服务项目逐渐增加,整体运营终于步 入了正轨。 “入住率变高了,床位也从 最开始的 20 张增加到 58 张,并且床 位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有时还要提前 预定。”托老所站长雷光秀说。考虑 到不少住在社区的老人行动不便,该 托老所如今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卿燕说,尽管成都市 2011 年出 台了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相 关意见,孤寡、 “三无”、失能等特殊老人 被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 定期上门提供生活服务,但这只能解决 老年人的部分养老需求。在她看来,这 些高龄特殊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还 是进入专业机构,就近实现“一条龙” 式的照护。据介绍,该社区的托老所 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王裕康今年 100 岁,已经在那里住了 6 年,精神和健 康状况比他独居前还好。 印象 老人心中的“大管家” 经验 发动社区成员进行自治 试水 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托养 创新 孵化社会组织带动老有所乐 卿燕 (左) 与电 力工人上门为老人 解决电路问题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深度老龄化社区 - laoren.combao.laoren.com/page/501/2019-07-01/5/57601561948751406.pdf2019/07/01  · 治理中都有我们的身影”。据其介 绍,去年,和韵社会服务中心还被成

05 特别关注2019.07.01 星期一 主编:彭臻玉(电话:18673167043)版式:孔丽

编者按:

当人口老龄化浪潮来袭,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备受各方关注。即日起,本报特推出“养老第三眼”系列报道,在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领域中,记录长期与老年人打交道的一线从业人员的点点滴滴,以期还原当下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探析老年社会服务的待解之问。

除了老有所养的问题,怎么让辖区这么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一度也让卿燕倍感迷茫,“要靠我们10个人去带动4000人,根本不现实”。但现在,她用不着像以前一样焦头烂额了。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成都市和韵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邬维萍找到卿燕,和她商量端午节组织辖区老人的活动问题。

61 岁的邬维萍与卿燕熟识。3年前,邬维萍找到卿燕,称其想成立一个社会服务组织,并向民政部门申请在社区开展公益项目,服务于老年人。其时,正为如何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卿燕对此十分支持,受此启发,她在社区成立了一对一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帮助下,邬维萍顺利地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和韵社会服务中心。

“虽然有了组织,但我最初开展活动时也四处碰壁,老年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邬维萍说,她再次找到卿燕商量对策。对政策了如指掌的卿燕,根据成都市出台的“三社联动”社会服务机制,帮助“和韵”申请到了公共服务经费,并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得到了成都市民政局的资金支持。“三社联动就是社区发现需求、社会组织开发项目、社工提供专

业服务,政府予以财力保障。”卿燕说。有了经费支持,“和韵”开展活动就不那么捉襟见肘了;通过不断引入一些协会、团体进驻社区开展活动,老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氛围愈发浓厚。

“如今,在我们的引导下,光是68 号院就组建了太极拳、工艺、读书、乒乓球、旅游、环保、歌咏、摄影、美食等 10 个兴趣小组,老年朋友参加各种活动非常踊跃。”邬维萍补充说,其所负责的和韵社会服务中心已经扩展到拥有40多名社工,“除了组织老年人活动,在院落整改、社区治理中都有我们的身影”。据其介绍,去年,和韵社会服务中心还被成都市民政局评为优秀社工案例,向全市推广。

让卿燕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的尝试和思考,也让她深得社区老人们的认可。此前,电力部门来社区做一户一表的改造,老人们很不愿意。“原因是旧的电表可以先用电再买,新表必须先买后用,他们不习惯,而且新表要去插卡,很多老人怕够不着,发生危险。”最终,卿燕带着供电局的人上门做解释工作,并优化了电表安装方案,老人们终于让步了。“他们都说,卿书记做主,我们无条件支持!”卿燕说,这句话让她既感到暖心,也深感责任更大,担子更重。

如今,老年人“空巢”现象日渐突出,相比不在身边的子女,与老人接触更多的常常是社区工作人员。四川成都青羊区的石人南路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卿燕扎根基层多年,对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颇有一套。近日,本报记者近距离跟踪了卿燕一天的工作经历。她的日常,是全国数十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缩影。(本报记者王宇)

石人南路社区隶属成都市青羊区府南街道办事处,在辖区 18800 余名居民中,60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人超过14%。而且,该社区高龄老人特别多,80岁及以上的有500多人,90岁及以上的有40多人。如果比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则进入深度老龄化),该社区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石人南路社区居委会二楼楼梯口的斜对面就是卿燕的办公室,她从不关门,很多老人已是这里的常客。在老人们眼里,卿燕就是个“大管家”。

上午8点多,卿燕刚到办公室坐下不久,门外就传来了声音——“卿书记,请问昨天是哪个接待了张婆婆啊,张婆婆说话太难听咯!”一听声音,卿燕就知道是91号院的陈汝娣。作为社区自治的骨干,71岁的陈汝娣一直在为老楼加装电梯的事情跑前跑后。今年4月,86号院启动加装电梯项目,陈汝娣挨家挨户做工作,结果整栋楼只有1楼的张婆婆坚决反对。最近,张婆婆又来社区反映情况了。

“有啥子情况,你跟我说说。”卿燕对老人们的这种架势早就习以为常。“她(张婆婆)认为装了电梯自己用不上,还挡了自家光线,怎么也不肯签字,指着我的鼻子骂怪话,还说找了社区领导。我义务为大家服务,却被这样指责,只能来找领导评评理。”陈汝娣仍火气难消。卿燕安抚良久,她才没那么激动了。

“陈老师,你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你先回去,我们再去做做工作。”送走陈汝娣,卿燕亲自去了86号院。在张婆婆家里,她耐心地解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要支持老小区加装电梯,成都市还提供财政支持,不要居民出钱。“你虽然用不上,但都是老邻居,还是希望能互相体谅体谅,大家都会感激你。”一番长谈后,张婆婆总算在这天上午同意了装电梯。

“我们小区老人多,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在外人看来是小事,但在老人心里件件都是大事,他们心思敏感,稍微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更大的问题。”卿燕说,她的办公室一年四季敞开办公,主要就是方便老年人有个地方诉说。

不过,即便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热情,卿燕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时候。“社区事务本就多而杂,像我们这样管辖几十个小区的社区,仅靠办公室10个人是完全忙不过来的,尤其是我们社区老年人这么多,但目前专门对接的办事人员只有一个,要帮老人去做那么多事,这哪够?没办法,我们只能发动老年人,进行自我管理。”卿燕告诉记者,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社区治理方式,也是当前大多数社区的选择。

据其介绍,石人南路社区共

辖53个居民小区(院落),楼栋数131个,最近几年,每个院落都成立了各自的“管委会”,每个楼栋设一名“楼栋长”,“管委会”成员和

“楼栋长”都由居民自己选出。“一批有威望的热心老人构成了社区自治的骨干,有些老人退休前就当过领导干部,让他们‘提口袋’(泛指牵头人,编者注)得心应手。”卿燕说,68 号院有位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有一次下楼散步走失了,各“院委会”的自治骨干们立马发动群众寻人,办事效率比社区居委会高得多。老人找到后,

“院委会”还每天派人与这户人家对接,看是否需要帮助照看,防止老人再次走失。

“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这些社区骨干开会,根据收集到的问题一一去化解。”卿燕坦言,自从有了这群骨干,社区的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了。

短暂的午休过后,卿燕一上班就接到了社区托老站打来的电话,对方与她沟通工作方面的事情。

在社区管理中,4000 多位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直是卿燕倾注心血的重中之重。她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6 年,石人南路社区就开始关注老人们的养老问题了。“当时社区有6名孤寡老人,56名空巢老人,由于敬老院离得太远,这些老人并不愿意离开住了一辈子的老地方,如何解决他们的照料问题成了社区的一块心病。”

最终,在成都市民政局的支持下,石人南路社区决定在100号院内建一个自营的托老所,资金由区里、街道和社区各出一部分,场地由社区办公用房改建,配建食堂和 20 个养老床位,可以日托,也可以全托。这是成都市第一家社区托老所。

不过,石人南路社区托老所的运营情况并没有卿燕想象的那么美好。“当时只住进了5位老人,运营一段时间后,我们出现了亏损。”卿燕对此总结,“主要还是缺乏经验,没有专业的人来管。”2007年,通过调研,卿

燕决定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来运营托老所,这一思路也得到了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由此,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接过了石人南路社区托老所的运营权。

有了专业的运营团队,托老所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加,整体运营终于步入了正轨。“入住率变高了,床位也从最开始的20张增加到58张,并且床位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有时还要提前预定。”托老所站长雷光秀说。考虑到不少住在社区的老人行动不便,该托老所如今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卿燕说,尽管成都市 2011 年出台了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意见,孤寡、“三无”、失能等特殊老人被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定期上门提供生活服务,但这只能解决老年人的部分养老需求。在她看来,这些高龄特殊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还是进入专业机构,就近实现“一条龙”式的照护。据介绍,该社区的托老所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王裕康今年100岁,已经在那里住了 6 年,精神和健康状况比他独居前还好。

印象 老人心中的“大管家”

经验 发动社区成员进行自治

试水 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托养

创新 孵化社会组织带动老有所乐

一个﹃深度老龄化社区﹄书记的日常

卿燕(左)与电力工人上门为老人解决电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