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18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民國 100 4 19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簡文志 袁枚存詩四千餘,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繼明公安、竟陵振起, 詩風大抵能應和性靈,別趣於傳統之外,以性靈說直承晚明袁宏道「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不擬不仿,以真情率性、自然純新為標榜,論詩主個性而「著我」, 要求學古而不泥於古。 然而,袁枚為人夸誕任我,論述衝撞禮俗,對明、清流派俱表不滿,針對尊 唐崇宋提出調整,編派一套個人的詩學理論。 本論文探究袁枚《隨園詩話》(涉及《隨園詩話補遺》與《續詩品》)的詩 論趣向與侷限,並且對袁枚性靈說的標舉提出批評反思。 關鍵詞:詩論、性靈、靈機、妙悟 佛光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Nov-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 100 年 4 月

19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簡文志

摘 要

袁枚存詩四千餘,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繼明公安、竟陵振起,

詩風大抵能應和性靈,別趣於傳統之外,以性靈說直承晚明袁宏道「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不擬不仿,以真情率性、自然純新為標榜,論詩主個性而「著我」,

要求學古而不泥於古。

然而,袁枚為人夸誕任我,論述衝撞禮俗,對明、清流派俱表不滿,針對尊

唐崇宋提出調整,編派一套個人的詩學理論。

本論文探究袁枚《隨園詩話》(涉及《隨園詩話補遺》與《續詩品》)的詩

論趣向與侷限,並且對袁枚性靈說的標舉提出批評反思。

關鍵詞:詩論、性靈、靈機、妙悟

佛光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

Page 2: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20

Analyzes the reference and limited of the poetics of Yuan Mei "Sui Yuan Notes on poetry"

Jian, Wen-Zhi

abstract

Yuan Mei wrote the poem 4000, with Zhao-Yi and Jiang Shi-Quan were called

Qianlong three masters. Following the Ming Dynasty Kongan Group and Jingling

Group, his poem can be supposed with the soul, outside the tradition, by the soul to

follow Ming dynasty Yuan Hong-Dao “expresses the soul, try the new way of

writing”, and refused imitating, take the true feelings and the nature pure.The

viewpoints of the poem, suggested individuality and personal, must study ancient but

not imitated in ancient.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reference and limited of the poetics of Yuan Mei

"Sui Yuan Notes on poetry", and said to the sign lifts proposes the criticism

reconsideration.

keyword:The poetics, the soul, the inspiration, become aware wonderfully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Fo Guang University

Page 3: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21

壹、序論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一號存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年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市),

築室小倉山隋氏廢園,改名隨園,世稱隨園先生,晚年自號倉山居士。1

袁枚存詩四千餘,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2詩風大抵能應和性靈,別

趣於傳統之外,不擬不仿,以真情率性、自然純新為標榜。而袁枚繼明公安、竟

陵振起,口繞心吟性靈說3於有清一朝,《隨園詩話》、《隨園詩話補遺》及《續

詩品》為其論詩之作,另有《小倉山房文集》、《小倉山房外集》、《小倉山房

尺牘》、《小倉山房詩集及補遺》、《隨園詩法叢話》、《袁太史稿》、《隨園

隨筆》、《子不語》(《新齊諧》)、《隨園食單》等等,而《袁枚全集》為其

可見著作之編選。

有清大朝,詩論大致可別趣為神韻、格調、性靈與肌理,神韻從王士禎倡導

流行,格調由沈德潛高蹈闊論,性靈為袁枚掀潮興浪,肌理則翁方綱骨肉完軀,

四者風騷各具,精神獨存。「神韻」又與「性靈」形似而近,而袁枚對於三家卻

不以為意。袁枚自言於漁洋貌似而不相師,何為如此廓清決斷之論?漁洋實乃演

化自司空圖、嚴羽、袁宏道等諸人;而袁枚高蹈闊然,拒絕繩縛,天才獨出,兼

擅諸家,自成一脈,不以降身攀附為高。其說縱有漁洋、宏道軌轍,袁枚卻未嘗

自言追步二賢。然則,既要深探袁氏詩論,殆不能無視漁洋、宏道之關涉,方能

竟袁枚「性靈」詩學之全貌。

袁枚《隨園詩話》不僅論述性靈,其品評歷代詩人與詩作,鑑照流派變遷,

議論當代詩壇,多有所得。另《續詩品》仿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立三十六條

目,以四言韻文闡述詩歌創作歷程、心法、修練、技巧,具會於心,苦心造詣。

袁枚對當時之漢、宋學派俱表不滿,反考據漢學,反尊唐說,批判神韻、格調;

主張作詩要寫性情,具有個性。

袁枚善於以意象呈現詩論的趣向。意象為「虛」,詩論為「實」,虛實互證,

構成美學的虛實互涉∕證詮,形成開放的縫隙:在詩趣與詩悟之間,織就意與境

1 參趙爾巽,《清史稿》第 4 冊「卷 485 列傳 272 文苑 2」。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11 月,頁

3427。另參王英志編,《袁枚全集》第 8 冊之〈隨園先生年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 7 月。另可見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2 月。 2 參趙爾巽,《清史稿》第 4 冊「卷 485 列傳 272 文苑 2」,頁 3429。

3 吳兆路認為,性靈文學的作者史有莊子、楊朱、鍾嶸、白居易、蘇軾、楊萬里、嚴羽、徐渭、

李贄、湯顯祖、公安派、金聖嘆、廖燕、袁枚、龔自珍等。見《中國性靈文學的思想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1 月,頁 30-149。

Page 4: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22

的流動渾融,構成詩學整體的延想像性伸。

意象與詩論形塑交纏、繚繞相互證詮的對話語境,成為互涉文本

(intertextuality(intertextualité))4,構成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另

一方陎,意象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韻外之旨的延伸性,成為遊移飄渺的詮

釋與閱讀系統,展現對詩論「想像態」的探索,形塑諧趣的詩學,而能增益「觀

想的感受」。

以下則分論袁枚詩學的趣向,首論「識真之趣:神韻、性靈、性情的統攝」,

次第分論「兼蓄之趣:形式與內容的綰合」、「論理之趣:靈機的才論」、「采詩之

趣:論人評時」,末為結論,為本文論述的收攝。至於袁枚詩論的侷限,正是筆

者的用意之處,惟其統整不易,故隨袁枚詩論的趣向而散論其侷限。

貳、識真之趣:「神韻、性靈、性情」的統攝

論真者,李贄「童心說」以「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5,後公安三

袁重「存真」,識「變」唯「真」: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6

「升降」、「不相沿」是重獨創之始,「變」、「趣」則是轉化後而得之結果,以「真」

與「變」反七子模擬;真能入於「真趣」,7民歌、戲曲、小說亦多「真聲」。8

王士禎「神韻」說論四妙:「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

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9梁章鉅《退庵隨筆》:「王漁洋談藝四言,曰典,

曰遠,曰諧,曰則,而獨未拈出一「真」字。」10真與神韻大抵相容,惟別於求

4 Kristeva, Julia(1986),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 Mo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37. 5 李贄〈童心說〉(《焚書》第 3 卷):「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

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

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

《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李贄,《焚書∕續焚書》。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頁 99。 6 袁宏道,〈敘小修詩〉,《袁中郎全集》第 1 冊。臺北:文星書店,1965,頁 6。

7 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有言曰:「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

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

樂,真無踰於此時者。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同上註,頁 5。 8 袁宏道〈敘小修詩〉有詩云:「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

時情與境會,傾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

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不效顰於漢魏,不學步於盛唐,

任性而發,尚能宣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同註 2,頁 5、6。 9 王士禎,《香祖筆記》,《叢書集成三編》第 5 冊。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99,頁 503。

10 梁章鉅,《退庵隨筆》,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頁 1983。

Page 5: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23

全貌之真,抑或韻味之真。

袁枚的真趣,表現在「神韻、性靈、性情」三者的統攝:「夫詩者,由情生

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詩。」11、「情所最先,莫如男女。」12以男女情事論詩,此見袁枚論詩之真趣新意。男女性情之事,亦為「個性」、「胸

襟」之事:「詩者各人之性情耳,與唐宋無與也。若拘拘焉持唐、宋以相敵,是

子之胸中有已亡之國號,而無自得之性情,於詩之本旨已失矣。」13性情為個人

事,言唐宗宋,庸人俗事。袁枚雖言論詩無分唐宋,然其論詩實有所宗,俱見其

矛盾之論,如其特重誠齋14說法: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

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辨。」余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

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

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隨園詩話》卷一,頁 2)15

引誠齋說法,藉以批頡沈德潛之格調;然則,今日言詩,非古之言詩,古之格律,

非今之格律;古之格律,為古人作詩之本然,今之格律,為後人之創,不能等同

論之,而格律乃後人作詩的淵趣旨歸之思,實可出於性情之外,否則,何來如此

言詩敘格之高論。

汪大紳道余詩似楊誠齋,范瘦生大不服,來告余。余驚曰:「誠齋,一代作手,

談何容易!後人嫌太雕刻,往往輕之。不知其天才清妙,絕類太白,瑕瑜不掩,

正是此公真處。至其文章氣節,本傳俱存,使我擬之,方且有愧。」(《隨園詩話》

卷八,頁 272)

以佛學大家汪大紳所言,婉轉稱美自我,「瑕瑜不掩」正是性靈之自然,以誠齋

詩印證性靈說與性情論,以「自然清絕」為真趣之要:

嘯村工七絕,其七律亦多佳句。如:「馬齒坐叨人第一,峨嵋窗對月初三。」、「賣

花市散香沿路,踏月人歸影過橋。」、「春服未成翻愛冷,家書空寄不妨遲。」皆

11

袁枚,〈答蕺園論詩書〉,王英志編《袁枚全集》第 2 冊之《小倉山房文集》第 30 卷。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頁 527。 12

同上註,頁 527。 13

袁枚,〈答施蘭垞論詩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7卷,頁 286。 14

鈴木虎雄於《中國詩論史》:「性靈說,實亦誠齋發之。」見該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年 9 月,頁 171。 15

臺北:漢京圖書公司,1984。《隨園詩話》與《隨園詩話補遺》,皆隨文標頁,不另註。

Page 6: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24

獨寫性靈,自然清絕。(《隨園詩話》卷十,頁 361)

袁枚更將性靈與性情入於滿足人欲,承襲李贄觀點,以情欲必合於情理,聖人之

治情欲而已,必要仧足於好貨好色:「使眾人無情欲,則人類久絕而天下不必治;

使聖人無情欲,則漠不相關而亦不肯治天下。」16又讚奢華,反儉樸,「古之聖

賢,求貧民之富;今之有司,求富民之貧。不知富民者,貧民之母也。」17推富

民之費使貧者獲致謀生業商之機,正視人欲,反假道學。

性情,不需外求於經典,故反崇拜儒家經典,也是其真趣的曠達表現:「『六

經』,中惟《論語》、《周易》可亯,其他經多可疑。」18以為六經之言未必皆當、

皆醇,甚至以六經為糟粕之作;於漢學考據亦是不滿:「宋偏於形而上者,故心

性之說近玄虛;漢偏於形而下者,故箋注之說多附會。」19見其思想自由解放,

使性靈義擴展。袁枚又認為詩之可傳者,唯有性靈,不關堆垛,此本是至論;而

堆垛能傳者,惟李義山,只因李義山有才情,又不專砌填(實有砌填!)。此處

反堆垛,又主才,有才能堆垛,只要堆垛之自然而然。然則,何以要專主「性靈」?

不專主性靈又如何?前言格律不在性靈之外,而性靈又何嘗能外於格律?袁枚未

曾具言。

袁枚論詩、為人超脫不羈,遂被指為縱情聲色。趙翼指控「引誘良家子女,

蛾眉都拜門生。」20袁枚非假道學自意,高蹈於率性任我。21其真切性情,於歌

詠男女愛情上投射,廣收女弟,稱頌歌妓,比之俠義能文。22

與公安相教,袁枚之性靈,乃為反道學、反傳統:「道家以形骸為宅舍,神

明為真吾。文章者,吾之神明也,可不存哉!曹子建云:『文之佳惡,吾自知之。』

少陵亦有『得失寸心』之言。先哲餘論,當不我欺!」23更言《詩經》之部分篇

章,並非「敦厚」,以爲「孔子論詩可亯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亯者,

『溫柔敦厚』也。」24不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標準,男女情愛之豔體詩亦為貴,情

所最先,莫如男女,非妄論也,以「《關雎》即豔詩也。」、「陰陽夫婦,艶詩

16

袁枚,〈清說〉,《小倉山房文集》第 22 卷,頁 374、375。 17

袁枚,〈與吾令某論罰鍰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6 卷,頁 272。 18

袁枚,〈答定孙第二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8 卷,頁 307。 19

袁枚,〈答惠定孙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8 卷,頁 306。 20

梁晉竹,《兩般秋雨盦隨筆》第 1 卷〈甌北控詞〉。臺北:廣文書局,1986,頁 2。 21

袁枚〈寄慶雨林都統〉有言:「假我數年,古稀將屆,精神毛髮,逐漸頹侵,惟『臨山登水、

尋花問柳』八字,一息尚存,雙眸如故。」《小倉山房尺牘》第 4 卷,頁 77。 22

袁枚〈答楊笠湖‧又〉有言:「諺云:『行行出君子。』妓中有俠者,義者,能文者,工伎藝

者,忠國家者,史冊所傳,不一而足。女不幸墜落,蟬蛻污泥,猶能自立,較之口孔、孟而

行盜跖者勝,即較之曹涂、李志淹淹如泉下人者亦勝。」《小倉山房尺牘》第 7 卷,頁 137。 23

袁枚,〈答程魚門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8 卷,頁 298。 24

袁枚,〈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第 10 卷,頁 206。

Page 7: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25

之祖也。」25袁枚詩論,開放有之,然亦不能偏頗稱袁枚以豔體為貴。

性靈,性情為論詩作詩之必要:「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

天也;詩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至於腔調塗澤,則又是美

人之裹足穿耳,其功更後矣。」(《隨園詩話補遺》卷六,頁 714)反詩歌形式

之聲律藻飾、駢麗用典。中國論詩作詩,如何不重性情?神韻亦能有性情,而袁

枚以王士禎神韻入於朦朧,缺乏生機,故批判其不主性情。郭紹虞於《中國文學

批評史》有言:「假使說『性』近於實感,則『靈』便近於想像。而隨園詩論也

即是實感與想像的結合。」26這樣的說法,其實大有問題。性與靈,皆難以有實

體實感之近似,性是內在,靈是外現,一為發心,一為感受,不可混同論之。

叁、兼蓄之趣:形式與內容的綰合

文學的內容隨著時代演進而發生轉化,新形式的成立必待於時間與社會環境

成熟而始有可能新創。關於內容,袁枚相當重視詩意、詩的內涵,在《續詩品‧

崇意》中論「意」之可貴:「意似主人,辭如奴婢。」27雖然袁枚重意,卻沒有

談到如何「鍊意」;因為袁枚時而是天才論者,意是天才之意:

余以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髮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

之衣裳首飾,後天也。至於腔調塗澤,則又是美人之裹足穿耳,其功更後矣。(《隨

園詩話補遺》卷六,頁 714)

「詩文之作意用筆」是「先天」之靈機與妙悟;用事用典與聲韻宮商,則是詩之

末事,可見袁枚的「意」,是先天跟隨著而來,即使用力「學」,對於增進「意」

仍然沒有太大幫助;而袁枚又提到:「詩須善學」(《隨園詩話》卷五,頁 157)、

「後之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

求劍。」(《隨園詩話》卷二,頁 49)意是先天事,要之能以善學,故仍不能不

談鍊字鍊意:「葉多花蔽,詞多語費。割之為佳,非忍不濟。」28所論即是《文心

雕龍‧鎔裁》:「職在鎔裁,檃括情理,矯揉文采也。規範本體謂之鎔,簡截浮辭

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鎔則綱領昭暢。」29鎔裁即是鎔意與裁辭,鎔意先,而

裁辭後。「葉多」即是「詞多」,是浮詞多之意;「花蔽」即是「語費」,主花被陰

蔽,一如主語失效,所以鎔裁首要「割之為佳」。創作需要鍊意、鍊字、熔裁、

25

袁枚,〈再與沈大宗伯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7 卷,頁 285。 26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頁 532。 27

袁枚,《續詩品‧崇意》,《叢書集成續編》第 200 冊。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91,頁 213。 28

袁枚,《續詩品‧割忍》,頁 216。 29

劉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 92。

Page 8: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26

避生、去熟,故需慎改、精改:

齊己〈早梅〉云:「前村深雪裏,昨夜幾枝開。」鄭谷曰:「改『幾』字為『一』

字,方是早梅。」齊乃下拜。(《隨園詩話》卷十二,頁 399)

從「幾枝」改辭為「一枝」,方能突顯早寒、早雪,「一枝」有焦點集中之意,呈

現瞬間的剎那感,有寒梅昂然孤立於凜冽天地的崢嶸感受,袁枚以此例來論改字

之必要,求「一字之師」:

詩得一字之師,如紅爐點雪,樂不可言。……〈送黃宮保巡邊〉云:「秋色玉門涼。」

蔣心餘云:「『門』字不響,應改『關』字。」(《隨園詩話》卷四,頁 124)

此則以「關」代替「門」,以動詞代替名詞,頗具聲響效果,呈現詩中的迴響效

果與傳播效應。鍊意、改字要靈活、靈妙:

詩文用字,有意同而字面整碎不同,死活不同者,不可不知。楊文公撰〈宋主與

契丹書〉,有「隣壤交懽」四字。真宗用筆旁抹批云:「鼠壤?糞壤?」楊公改「隣

壤」為「隣境」,真宗乃悅。此改碎為整也。范文正公作〈子陵祠堂記〉,初云:

「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旋改「德」字為「風」字,此改死為活也。(《隨園詩

話》卷四,頁 129)

主要是在「改碎為整」與「改死為活」,「隣境」比「隣壤」於空間整體上更為具

體、完備,讀之使人胸襟開闊,語意與視野廣遠,此即是改碎為整;以「風」代

「德」,德字反而侷限了君子的影響力,風則具抽象性,而且風無形而能驅動萬

物,使之形動而活現,能夠產生君子之德是風,風行而草偃的斯文柔順感受,此

即是改死為活。袁枚以為詩意必有寄託:「詠物詩無寄託,便是兒童猜謎。」(《隨

園詩話》卷二,頁 58)重寄託而高舉遊以詩:「遊以大半出於寄託。」(《隨園詩

話》卷八,頁 281)此與其申倡性靈有關;「詠古詩有寄託固妙,亦須讀者知其

所寄託之意,而後覺其詩之佳。」(《隨園詩話》卷五,頁 145)寄託的雙重效應,

有著擬想讀者和寫作目標的關注,並且觸及到對作品的理解與評論;作品的「正

確」或「唯一」的意義並不存在,唯有讀者依憑其生活、文化、想像、情感等等

經驗,使作品擁有多層意義。

對於寄託,袁枚認為最蘊藉的寄託是書寫閨情、閨心:「寫懷,假托閨情最

蘊藉。」(《隨園詩話》卷十四,頁 474)這裡最蘊藉並不代表最高明,蘊藉只是

Page 9: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27

一種情緒與風格,閨情可真可假,亦可無病呻吟,袁枚之意,是以閨情的蘊藉為

抒情婉轉,表現出女性柔心弱骨的望窗身影,是最令人憐惜。

關於內容,袁枚重意義的延伸,是取「反」意而延伸用之,頗類修辭學的「婉

曲」格、「轉化」格與「借代」格:「詩貴翻案。」(《隨園詩話》卷二,頁 53)「翻

案」即是反用,試探一例:

別離,苦事也,而黃石牧〈送別冊子〉云:「一度送行傳一畫,人生那厭別離多。」

(《隨園詩話》卷十四,頁 495)

笑看人生離別事之謂也,此是修辭學之「婉曲」格。翻案能增進詩質與詩境,可

從譬喻著手:

〈學記〉曰:「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博依註作譬喻解。此詩之所以重比興也。

韋正己曰:「歌不曼其聲則少情,舞不長其袖則少態。」此詩之所以貴情韻也。(《隨

園詩話補遺》卷七,頁 754)

以譬喻增進綿長悠遠的情韻。關於形式,袁枚是將形式作為審美的一種可能,提

及出色的形式美學:

明珠非白,精金非黃。美人當前,爛如朝陽。雖抱以骨,亦由嚴妝。匪沐何潔?

非薰何香?西施蓬髮,終竟不臧。若非華羽,曷別鳳凰。30

以骨是指稱詩美好的內在本質,嚴妝是指形式的的經營、語言的鋪陳、聲律的調

設等等,「沐」與「薰」則有淨化與修改修練之意;袁枚此論頗與《文心雕龍‧

情采》綰合:「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於

情性。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

之本源也。」31袁枚也要求「布帛菽粟,終遜瓊瑤。折楊皇荂,敢望鈞韶。請披

采衣,飛入丹霄。」32「布帛菽粟」等文采貧乏的作品,無法媲美「瓊瑤」等外

在形式高貴雅致的詩歌;「請披采衣,飛入丹霄」則是拯救「布帛菽粟」等文采

貧乏的作品的唯一方法。文采可以有戲劇化的效果,文采與生活有距離,是陌生

化與異化的語言:「虎豹之文必炳,珠玉之光必耀。(《隨園詩話》卷七,頁 236)

「炳」與「耀」指的是由內向外輻射的光華。為求內容與形式構成帄衡的美學,

30

袁枚,《續詩品‧振采》,頁 214。 31

劉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頁 78。 32

袁枚,《續詩品‧拔萃》,頁 216。

Page 10: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28

反對文章如同抄書,專用僻典:

用一僻典,如請生客。如何選材,而可不擇?33

僻典生典不僅於文意中憑添阻礙,更會使閱讀不順心不順口,「用典如水中著鹽,

但知鹽味,不見鹽質。用僻典如請生客入座,必須問名探姓,令人生厭。」(《隨

園詩話》卷七,頁 235)用典應該是忘其所以用典,不自知有用而實用,也就是

用典行於當用之際。

押韻聲律本是作詩之法,對作者與讀者都是拘牽之事;然而「音節之事,難

以言傳。」(《隨園詩話補遺》卷一,頁 566)、「詩有音節清脆,如雪竹冰絲,非

人間凡響,皆由天性使然,非關學問。」(《隨園詩話》卷一,頁 326)但是,聲

韻格律如何成為「天性使然」,此殆有問題;而「非關學問」更是令人疑竇,既

是聲韻格律,必是透過學習而來,後代聲律格律之用,非古代忘韻之適也,必是

透過學習而來,豈能「非關學問」?於後代學詩而言,要「天性使然」實非易事:

金先於石,餘響較多。竹不如肉,為其音和。詩本樂章,按節當歌。將斷必續,

如往復過。簫來天霜,琴生海波。三日繞梁,我思韓娥。34

金是重餘味、餘韻,「詩本樂章,按節當歌」可見他還是重視詩的音樂、聲調、

格律、使韻等等,「將斷必續,如往復過」強調似斷實連的複沓效果,「簫來天霜,

琴生海波」重視聲韻瞬間迴旋的情境效應,「三日繞梁,我思韓娥」則是餘響、

迴盪、遠揚等輕逸雋永的感受;反對「次韻」、「疊韻」的拘束感:「次韻自繫,

疊韻無味。鬥險貪多,偶然遊戲。」35也不要玩弄險韻,一切要適如意中所出。

因此,袁枚提出選韻的基本準則:「先選好韻。唐人用韻,非響者不押,非穩者

不押,非清脆者不押,非在眼前者不押。」36既然要達到內容與形式相互照應,

袁枚提到滅跡:

白傅改詩,不留一字。今讀其詩,平平無異。意深詞淺,思古言甘。37

「意深」即是鍊意,「詞淺」即是帄穩,「思古」即是契合古訓,「言甘」則是有

33

袁枚,《續詩品‧選材》,頁 213。 34

袁枚,《續詩品‧結響》,頁 214。 35

袁枚,《續詩品‧擇韻》,頁 214。 36

袁枚,〈答祝芷塘太史〉,《小倉山房尺牘》第 10 卷,頁 203。 37

袁枚,《續詩品‧滅跡》,頁 216。

Page 11: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29

益於人;「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註,趣便索然。」(《隨園詩話》卷七,頁 223)

附註、箋註都不是深入淺出,能修練而新鮮:「清角聲高非易奏,優曇花好不輕

開。須知極樂神以境,修煉多從苦處來!」38詩歌聲調不是「易奏」,詩歌的完

整性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還是要強調修練的嚴肅態度與精神,若能以「詩成能

悔學才深」39的態度,就算是毀詩也無所謂,毀方能立,而苦行苦吟是自家事,

外人不能見。

肆、論理之趣:靈機的才論

袁枚性靈40本意實有指歸於性情與靈機,於〈錢璵沙先生詩序〉言之:

今人浮慕詩名而強為之,既離性情,又乏靈機,轉不若野氓之擊轅相杵,猶應風、

雅焉。41

性情是主體的個別感性,靈機則為主體的氣韻與靈視;性情懇切,靈機真妙,乃

袁枚「性靈」說主軸,直指主體涵蘊之深層特質。「詩文之道,全關天分。聰穎

之人,一指便悟。」(《隨園詩話》卷十四,頁 488)、「其人之天有詩,脫口能吟;

其人之天無詩,雖吟而不如其無吟。」42悟是才之一端,而靈機為性靈之才所馳

騁之一端。袁枚更以「性靈」要學識配合,才能、天分是表現性靈性情的必需條

件,而學力僅止於寫詩,至於構思靈妙則要待天才,是高標準的要求。「學如弓

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善學邯鄲,莫失故步。善求以方,不為藥

誤。我有禪燈,獨照獨知。不取亦取,雖師勿師。」43肯定詩歌創作需有學與識。

縱上所述,以性情、天分和學力爲創作之基,而能入於真、新、活。

人為可增益的創作技巧,能夠厚實寫作,使內容與形式調和,「必須胸有萬

卷者,欲其助我神氣耳。其隸事、不隸事,作詩者不自知,讀詩者亦不知。方可

謂之真詩。若有心矜炫淹博,便落下乘。」(《隨園詩話補遺》卷六,頁 565)

強調胸有點墨、涵泳文海。

袁枚言才之處特多,「作史三長,才、學、識而已。詩則三者宜兼,而尤貴

以情韻將之。所謂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也,情深而韻長。」44詩人有才,方能役

38

袁枚,〈箴作詩者〉,《小倉山房詩集》第 23 卷,頁 477。 39

袁枚,〈書香巖詩後〉,《小倉山房詩集》第 35 卷,頁 861。 40

鈴木虎雄《中國詩論史》:「性靈派所貴,一言以蔽之,曰才。」,頁 208。 41

袁枚,〈錢璵沙先生詩序〉,《小倉山房文集》第 28 卷,頁 487。 42

袁枚,〈何南園詩序〉,《小倉山房文集》第 28 卷,頁 494。 43

袁枚,《續詩品‧尚識》,頁 214。 44

袁枚,〈錢竹初詩序〉,《小倉山房文集》第 28 卷,頁 492。

Page 12: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30

遣典籍,派運心靈,而能入創作之「忽正忽奇,忽莊忽俳,忽沈鷙忽縱逸。」45

如此能使風格多端,萬化多變。《隨園詩話》:「詩雖奇偉,而不能揉磨入細,未

免粗才。詩雖幽俊,而不能展拓開張,終窘邊幅。有作用人,放之則彌六合,收

之則斂方寸,巨刃摩天,金針刺繡,一以貫之者也。」(《隨園詩話》卷三,頁

83)用筆或者是構思,當憑天分之齊到,如此不斷強調學力,是學習與能力,而

又專求天分、天才,天才出自天性,非以學問可濟,如此,學與識何用之也?而

用筆構思涵蓋選材、命題、筆法、格局、布韻,袁枚亦以為皆是天生才情,此即

是聖才學說:

鳥啼花落,皆與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飄風。惟我詩人,眾妙扶智,但見性情,

不著文字。宣尼偶過,童歌滄浪,聞之欣然,示我周行。46

「神通」、「悟」為自然之性,主體情思感遇天地百景,即景成篇,觸物以興,自

然歌詠。詩人以此成詩,純然天籟,頗見自悟,自然而然於欣然間。詩人領悟為

「靈機」之一巧,非刻意求詩而流於虛假,「我不覓詩詩覓我」為自然高妙,47故

推崇《詩經》、《古詩十九首》冠絕千古,推無題之詩為天籟之響;其以為自漢魏

後,詩有定題,離性情日遠,仧斥人籟矯作之音,非化工之境。48論及改詩,頗

見袁枚論述新意處:

作詩,興會所至,容易成篇;改詩,則興會已過,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

千力萬氣,求易不得;竟有隔一兩月,于無意中得之者。(《隨園詩話》卷二,

頁 39)

作詩要靈感,改詩何嘗不是?雖作詩「興會所至」,改詩「興會已過」,則改詩乃

為靈感之再度靈現,是為靈感之第二義也。靈感,仍是體悟∕物而來,成為神明

而至神明變通,令人莫測:

詩宗韓、杒、蘇三家,自是取法乎上之意。然三家以前之源流,不可不考;三家

45

袁枚,〈趙雲松《甌北集》序〉,《小倉山房文集》第 28 卷,頁 488。 46

袁枚,《續詩品‧神悟》,頁 215。 47

袁枚〈老來〉有詩云:「老來不肯落言詮,一月詩才一兩篇。我不覓詩詩覓我,始知天籟本天

然。」《小倉山房詩集》第 25 卷,頁 541。 48

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無題之詩,天籟也;有題之詩,人籟也。天籟易工,人籟難工。《三

百篇》、《古詩十九首》,皆無題之作,後人取其詩中首面之一二字為題,遂獨絕千古。漢、魏

以下,有題方有詩,性情漸漓。至唐人有五言八韻之試帖,限以格律,而性情愈遠。且有『賦

得』等名目,以詩為詩,猶之以水洗水,更無意味。從此,詩之道每況愈下矣。余幼有句云:

『花如有子非真色,詩到無題是化工。』略見大意。」,頁 228。

Page 13: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31

以後之支流,不可不知。……三家雖是大家,然拘孚之,則取徑太狹。……殆至

真積力久,神明變通之後,其中又有我在焉。自成一家,令人莫測其所由來,則

於斯道盡矣。49

由體物而靈感,靈感而成詩美學。雖然靈感驟至,文如百斛泉,思似千仦湧,豪

情長論,呵於一氣而成;靈感牛步,苦首搔腸,文非文,句不句,苦吟苦思,俱

不可不得。

但是,靈感也是積累而來。靈感乃創作者於帄時苦思、揣想、醞釀、研究,

積累成腦中之習;靈感源於心內,神明靈敏若湧泉不絕,而突燦於一瞬,於專心

騖得之際。

伍、采詩之趣:論人而評時

袁枚《隨園詩話》中采詩將近有半數之譜,以采錄摘名言佳句多,能管窺當

代創作之一偏。袁枚采詩之原則,以「選詩如選才」之標準:

選詩如選才,門戶須寬,採取須嚴。能知派別之所由,則自然寬矣。能知精采之

所在,則自然嚴矣。(《隨園詩話》卷七,頁 222)

既然「門戶須寬」,所以袁枚之采詩,不以當代為滿足,遠錄《詩經》,近采七子,

收錄範圍盛廣,當代者有格調沈德潛、浙派厲鶚、神韻王士禎、當朝不著姓名者、

尼姑、和尚、道士、閨秀、少婦、豪紳、將軍名卿、童蒙帅子、妓女歌伶等等,

當然亦可能落入自己所言「選家七病」之列。50所采之詩,並無派別之拘,亦無

身份之區,只是符合性靈為主,如鄭板橋、姚鼐、紀昀、錢載、孔尚任、洪昇、

金聖嘆、王士禎、沈德潛、厲鶚、趙執亯、宋琬、全祖望、李漁、趙翼、蔣士銓、

孫星衍、張問陶、洪亮吉、黃仲則,見袁枚論采詩之動機:

49

袁枚,〈與梅衷源〉,《小倉山房尺牘》第 5 卷,頁 99。 50

袁枚:「選家選近人之詩,有七病焉;其借此射利通聲氣者,無論矣。凡人全集,各有精神,

必通觀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並非其人應選之詩,管窺蠡測:一病也。《三百篇》中,

貞淫正變,無所不包,今尌一人見解之小,而欲該群才之大,於各家門戶源流,並未探討,

以己履為式,而削他人之足以尌之:二病也。分唐界宋,抱杒尊韓,附會大家門面,而不能

判別真偽,採擷精華:三病也。動稱綱常名教,箴刺褒譏,以為非有關係者不錄;不知贈芍

采蘭,有何關係?而聖人不刪。宋儒責蔡文姬不應登〈烈女傳〉;然責〈十七史列傳〉,盡皆

龍逢、比干乎?學究條規,令人作嘔:四病也。貪選部頭之大,以為每省每郡,必選數人,

遂至勉強搜尋,從寬濫錄:五病也。或其人才力與作者相隔甚遠,而妄為改竄,遂至點金成

鐵:六病也。徇一己之交情,聽他人之求請:七病也。末一條,余做詩話,亦不能免。」《隨

園詩話》第 14 卷,頁 465。袁枚自言末條不能避免,而所犯不止一病。

Page 14: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32

枚平生愛詩如愛色,每讀人一佳句,有如絕代佳人過目,明知是他人妻女,於我

無分,而不覺「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此《隨園詩話》之所由作也。51

袁枚是愛色還是愛詩,實難以「余性通脫,遇繁禮飾貌之人,輒以為苦。」(《隨

園詩話補遺》卷四,頁 657)就要敷衍一切,也因此留下很多供後世茶餘消遣。

雖然論及選詩如選才,門戶須寬:又言「采詩如散賑也,寧濫毋遺。然其詩未刻

稿者,寧失之濫;已刻稿者,不妨於遺。」(《隨園詩話補遺》卷八,頁 773)是

以保存民間詩歌與文化為目標。對於秉儒、持宋、尊唐等等一偏之見,未以為可

取也:

夫道無統也,若大路然。……道固自在而未嘗絕也。……三代之時,道統在上,

而未必不在下;三代以後,道統在下,而未必不在上。合乎道,則人人可以得之;

離乎道,則人人可以失之。52

「道無統」即是反道統說,但是並不反「道」,「道固自在而未嘗絕」,道本自在

長存,只是道統不存,更無道統之名。由此,「無統」而能使「道明」,此為袁枚

論述獨到處。道存而無道統,故儒學中尊漢、言宋者,具非真正儒士也:

明季以來,宋學太盛。於是近今之士,競尊漢儒之學,排擊宋儒,幾乎南北皆是

矣。豪健者,尤爭先焉,不知宋儒鑿空,漢儒尤鑿空也。……善乎楊用修之詩曰:

「三代後無真理學,六經中有偽文章。」(《隨園詩話》卷二,頁 49)

禍及於六經,而言後代儒學俱無可觀處,主張爲文不受「道統」之限,應據己之

天性而深入之。並指出駢文、古文各有所用:「有散有駢,文之道也。文章體制,

如各朝衣冠,不妨互異。」53反復古而言「即《三百篇》中,頗有未工不必學者。54不主張復古而求創新,不受門戶拘束而要兼收衆長。袁枚對於當時門派之論述

表示不滿:

抱韓、杒以凌人,而粗腳笨手者,謂之權門托足;倣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

謂之貧賤驕人;開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韻者,謂之木偶演戲;故意走宋人冷徑

者,謂之乞兒搬家;好疊韻、次韻、剌剌不休者,謂之村婆絮談;一字一句,自

51

袁枚,〈答彭賁園先生〉,《小倉山房尺牘》第 8 卷,頁 168。 52

袁枚,〈代潘學士答雷翠庭祭酒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7 卷,頁 295。 53

袁枚,〈書茅氏八家文選〉,《小倉山房文集》第 30 卷,頁 536。 54

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21 卷,頁 283。

Page 15: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33

註來歷者,謂之古董開店。(《隨園詩話》卷五,頁 148)

「抱韓杒」為拖足,拖憑古人權貴而欲己貴之足;「倣王孟」為半吞吐,學低而

自以為高,本身貧賤而自衿高貴;「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韻」者為木偶,是指老套

的學偶,毫無感情以自我;而「走宋人冷徑」者,為乞兒搬家;乞兒已經窮苦,

還能搬家,斯為妙絕之諷句;「好疊韻次韻剌剌不休者」為村婆,為利口燥舌;「自

註來歷」者為古董商。而袁枚尊周、孔,自高誠齋,亦是路線之一,豈無所依託

倚傍乎?而言性情、靈機卻要之以學古,「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

處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無。吐故吸新,其庶幾乎。孟學孔子,孔學周公。三

人文章,頗不相同。」55批人陋未見己陋,己之學古亦是古董開店。駁人未見己

病,古人論詩之病也。

袁枚不滿「格調」與「肌理」,以為二說所論終求人倫日常、社會經用,並

且以學入詩,乃為真不知詩:

今之詩流,有三病焉:其一,填書塞典,滿紙死氣,自矜淹博;其一,全無蘊藉,

矢口而道,自夸真率。近又有講聲調而圈平點仄以為譜者,戒蜂腰、鶴膝、疊韻、

雙聲以為嚴者,栩栩然矜獨得之秘。(《隨園詩話補遺》卷三,頁626)

「講聲調而圈平點仄以為譜者」直指趙執亯《聲調譜》為俗時之弊。以「褒衣大

祒」之偽道學裝扮,諷刺沈德潛之格調說:

所云「詩貴溫柔,不可說盡,又必關係人倫日用。」此數語有褒衣大袑氣象。56

作詩既要溫柔詩教不可道盡,又為人倫日用教化之實,見其矛盾;袁枚不敢道先

生之非,內心又無法苟同先生之言,其實是否認沈氏說法,故做扭捏作態,亦是

假道學之派。另一處仍是針對格調,意欲恢弘神韻而伸張己說:

足下論詩,講「體格」二字固佳,僕意「神韻」二字尤為要緊。「體格」是後天

空架子,可仿而能;「神韻」是先天真性情,不可強而至。57

體格為格調之所秉,袁枚以為是後天可擬;神韻是性靈之先天本真,強亦未至。

足見神韻與性靈有脈絡之關。神韻乃詩中一格,作詩本不當拘執於此格,然亦不

55

袁枚,《續詩品‧著我》,頁 216。 56

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小倉山房文集》第 17 卷,頁 283。 57

袁枚,〈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第 10 卷,頁 208。

Page 16: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34

可全然反對。近體短製詩味宜蘊藉綿長,神韻意在詩外;長篇巨著風掀雲捲之狀,

具有浩瀚開闔之勢,詩勢壘拓開宕,難以神韻拘之。能夠自然收勢,才是蔚為高

境。以此見其論述王士禎:

阮亭主修飾,不主性情。觀其到一處必有詩,詩中必用典,可以想見其喜怒哀樂

之不真矣。(《隨園詩話》卷三,頁 80)

袁枚於此,有褒有貶,「主修飾不主性情」見其以性情為真,以用典用事為情感

不真,以此來評價阮亭;然則,此非必然也,修飾並非不主性情,用典用事亦並

非情感不真。袁枚刻意將修飾與性情對舉,用典與真情擘開,此非作詩之必然衝

突。見其論奉漁洋而不為師:

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隨

園詩話》卷二,頁 48)

不以王氏為才高,而論詩路徑亦不同,意其取神韻而不入於神韻一脈。對於浙派

評價亦不高:「吾鄉詩有浙派,好用替代字,蓋始於宋人,而成於厲樊榭」、「瘦

詞謎語,了無餘味。樊榭在揚州馬秋玉家,所見說部書多,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

「數之可盡,味同嚼蠟。(《隨園詩話》卷九,頁 320)此與袁枚所持之性靈必

有所違。窮經注疏更為要不得:

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詩,必須窮經、讀注疏,然後落筆,詩乃可傳。(《隨園詩

話補遺》卷一,頁 567)

可傳者不以用典用事為高,不以窮經注疏為作詩之要;性靈出,無暇於聲調瑣碎

事,直指王士禎之姻親趙執亯。形式聲韻非不可為,仍是要涵攝於情感、性情、

性靈之中,情感至而聲調成;然而,作詩帄仄聲調之求,難以俱去而離。

陸、結論

清初,錢謙益宗宋,吳偉業標唐,更迭為主流論述。王士禎高格盛唐之後,

趙值亯手持聲調說,沈德潛眼奉格律說,翁方綱親織肌理說,袁枚揚逸性靈說,

詩壇風起雲湧,蔚為盛觀。

袁枚詩論,提倡性靈,強調書寫要不拘格套,不偏一執,以天分論才,以學

輔助性情,特重聲色而不避諱。廣收女弟子七十人,編有《隨園女弟子詩選》二

Page 17: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

35

十八人作品選。為人、詩論、詩作三者合議,卻也有輕佻野豔之嫌:「古之婦學,

必由禮以通詩;今之婦學,轉因詩而敗禮。……彼真知婦學者,其視無行文人,

若糞土然,何至為所惑哉?」58、「近日不學之徒,援據以誘無知士女,踰閑蕩

檢,無復人禽之分。」59、「今不學之徒,以邪說蠱惑閨閣。」60其他〈詩話篇〉、

〈書坊刻詩話後〉、〈論文辨偽〉等等都表示對袁枚性靈詩說與個人作風不滿;

趙翼《甌北詩話》、洪亮吉《北江詩話》、錢鍾書《談藝錄》、錢泳《履園談詩》、

譚默《復堂日記》、凌廷堪《校禮堂詩集》、王昶《湖海詩傳》、江藩《漢學師

承記》、周錫浦《安愚齋詩文集》等等對袁枚亦多所批評。

袁枚以唐人學漢魏,變漢魏;宋學唐,變唐,除了肯定「變」的重要,也著

重於「學」的必要,而宋人「學唐變唐」,是「學後而變」,也是獨創。

與袁枚同時者,如薛雪、沈德潛、蔣士銓、趙翼、洪亮吉、錢大昕、翁方綱、

方東樹等等,袁枚堪稱當時之霸雄,詩論能夠自鑄境界,體現宏壯美學,落實於

情與意之間,想像飛馳,反虛入渾,立象盡意,奇趣橫生,意象與意境互涉,以

意象構成意境的流動渾融,情趣與理趣並存,體現對詩論的昇華和超越,而能神

形兼備、情理相生。

58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頁 177。 59

同上註,頁 178。 60

同註 52,頁 179。

Page 18: 析袁枚《隨園詩話》的詩論趣向與侷限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4094/1/2011-10-19-36.pdf · 真理大學 人文學報 第十期 19-36 頁 民國100 年4 月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36

參考書目

一、

王英志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袁枚,《隨園詩話》(《隨園詩話補遺》)。臺北:漢京圖書公司,1984。

袁枚,《續詩品》,《叢書集成續編》第 200 冊。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91。

二、

王士禎,《香祖筆記》,《叢書集成三編》第 5 冊。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99。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的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李贄,《焚書∕續焚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文星書店,1965。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鈴木虎雄,《中國詩論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梁章鉅,《退庵隨筆》,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梁晉竹,《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86。

劉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三、

Kristeva, Julia(1986),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T.

Mo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