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思考片段都是一首歌 -...

1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责编 刘莉 视觉 薛昕锐 责校 李立新 10 领读七天 专访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2016 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 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 一年。她用这一年的时间全然坦 诚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用日记 的形式将自己完全暴露,《东京一 年》由此诞生,讲述了一个文学少 女、青年作家如何打磨平生中唯 一的最重要的作品—她自己, 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 需付出的努力。 近日,《东京一年》由中信书 店出版发行。全书共12万字,四 十六则日记,收录了她最新的短 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 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 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 严肃的描摹与思考。蒋方舟延续 以往戏谑、犀利、游戏、坦诚的写 作风格,展现了行走在东京的所 见所闻,所听所感,意在探索自 我、反思人生和追逐梦想。 蒋方舟在日记中说,是东京 一年的行旅生活拯救了她,让她 发现了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 子。她会去拥挤的表参道和涩 谷,也会被裹挟在穿着浴衣的人 群中看一场花火大会,去六本木 森美术馆和根津美术馆,去神保 町古书街消磨整个下午,去清水 寺、唐招提寺求签祈福,去贵船 神社为新年祈愿,去田县神社看 艺术展,去奈良东大寺喂鹿,去 皇居慢跑,幻想着与村上春树来 一场浪漫的邂逅,去三岛由纪夫 文学馆,去轻井泽寻找《失乐园》 的故事,热爱去看日本的歌舞伎 表演,去浅草看一场脱衣舞表 演……她告诉自己要学会享受各 种形式而来的快乐。 《东京一年》邀请日本纪录片 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三十余幅 摄影作品是东京的日常。“最美图 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巧思玄 机,背胶腰封设计为一张东京行李 票以及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 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等。 蒋方舟通过《东京一年》一 书,不仅描写了一年来行旅的见 闻经历,也想通过旅行传达新的 认知观念,要勇敢追寻自我,对我 们生存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不停 反思,不停批判,也要更沉静、更 宽容。通俗的文字渗透着深意, 精巧的设计构思及装帧,有令人 耳目一新之感。 蒋方舟独居日记 《东京一年》出版 每个思考片段都是一首歌 姚谦推出新书《如果这可以是首歌》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人物名片 姚谦,词人与音乐产业 管理者,历任台湾 EMI、Vir- gin、Sony 唱片公司总经理, 三十年来于创作与管理两面 行者,热爱艺术、文学、电影、 旅行。近年积极参与专栏、 小说、电影等工作。他的歌 词脍炙人口,获奖无数。代 表作有《我愿意》《味道》《鲁 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记 念》《如果爱》等。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 姚谦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年 7 月出版 穿着一件带有“DHL”字样 的明黄色 T 恤,姚谦把自己“快 递”到深圳,参加 7 月 25 日晚在西 西弗书店举行的《如果这可以是 首歌》新书读者见面会。人如其 名,姚谦平易谦和,如果不是提前 做过功课,很难想象他就是那位 写过《鲁冰花》、《味道》、《我愿意》 等脍炙人口歌曲的金牌填词人。 姚谦不仅仅是词人,还是写 作者、旅行者、艺术收藏者,他更 愿意称自己为“文字匠人”,新作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记录就是一 个文字匠人的日常:旅行笔记、生 活笔记、产业观察。游走在各文艺 领域间的姚谦,除了分享他对文 化、艺术产业的观察,更从一些独 特的视角观看着人和生活的世 界。读者见面会举行之前,姚谦接 受了深晚记者的采访,谈音乐,谈 旅行,谈生活,坦诚地交流别人所 知道的姚谦,和他心里的自己。 我甚至比女人 还了解她们自己 姚谦被称为“最懂女人心的 人”,从事音乐工作三十年,打造 出李玟、萧亚轩、江美琪、刘若英、 侯湘婷、黄立行等歌坛实力唱将, 也成功挖掘出赵薇、袁泉等影视 人在音乐上的独家特色,成功打 造出众多畅销经典唱片,不断为 华语乐坛注入各类音乐新力量。 近年来,姚谦主要工作集中在 内地,2016 年,姚谦担任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的音乐 监制,完成了向匠人致敬的原声音 乐大碟,其中,由姚谦作词、陈粒作 曲并演唱的《当我在这里》更是引 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受到了各年龄 人群的喜爱。2017 年,姚谦任央 视文化类重磅节目《朗读者》的音 乐总监,为节目完成了动人的音 乐,渲染了文字和朗读的力量。 不过,提到姚谦,人们仍然常 常提及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几乎人人都会唱两句的《鲁冰花》 其实是姚谦创作的歌词中,完成 最快的作品,姚谦坦言,他仅用了 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副歌部分,整 首歌词用了不到三个小时。比较 自己跟李宗盛谁更懂女人心,姚 谦笑称,“李宗盛是从男人的角度 来写,让女歌手唱出他的心声,而 我是从女人的角度来写,让她们 唱出自己的心声,有时候,我甚至 比女人还了解她们自己。” 当谈及由他作词、陈粒作曲并 演唱的《当我在这里》时,姚谦说, 看了《我在故宫说文物》,最打动他 的就是“匠人精神”。而他所理解 的“匠人精神”,并不仅仅是弘扬传 统文化,更是他们当下的专注,一 辈子专注于眼前的事是非常可贵 而美好的。因此,他才以《当我在 这里》为题做了这首主题曲。 35 岁就已决定了 单身生活 当天晚上,记者与姚谦聊得 最多的是他的新书。在此之前, 姚谦已出版长篇小说《脚趾上的 星光》,随笔集《我愿意》《品味》 《相遇而已》《一个人的收藏》等, 深受读者喜爱。新书《如果这可 以是首歌》是他的随笔集,分为三 大部分,分享他在旅行中、生活 里以及在对世界的观察中那些细 腻的所见所得,深刻的所思所 感。在旅行中,他全心感受,阅读 着人群、城市和那些划过皮肤的 时间;生活中,他剪不断与音乐三 十年来的紧密联系,和亲爱的艺 术朝夕相伴,在文字和影像中做 心灵的旅行。 “我应该是比较多面的人吧, 对很多事情好奇,不愿意固定在 一个形式里面。是个略微过动的 文艺中年,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 思考、旅行以及嘲笑自己。读一 本书,看一部电影、参加一场音乐 会,每一个思考的片段、感受的重 述,对我来说都像一首歌,除了是 当下的感想,也是来日重复检查 自己的小镜。” 姚谦说,他中年之后做了决 定,用更多的时间来旅行,并趁着 初老未老,赶快去做远程的旅 行。旅行是一种很特别的与人接 触的经验,与游伴建立起感情的 过程,仿佛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 系的一种快速缩影:从陌生到熟 悉,从各自行动变成一个小团体, 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过渡,也在 不久的将来解散。 至于生活,姚谦一直是单身, 选择一人为家。记者问他为何选 择这种生活方式,姚谦答:“第一 个原因是我最想结婚的年龄过去 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婚姻里 需要相处,而我在私生活中并不 太容易相处,我需要大量的独处 时间。”姚谦讲了一件小事,说他 曾有一个在巴厘岛海边花前月下 的时间,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只 想一个人听海的声音,于是就离 开了。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女伴怒 不可遏,可他也无法跟女伴解释 清楚,自己为什么那么需要独处。 姚谦说,他35岁时就已经决 定了单身生活。一个能包容改变 与成长可能的家,才会是理想的 家。“我一度把浴室的上半面墙全 改成了玻璃窗,为的就是当我躺 进浴缸里时,能够仰着头仰望到 台北的天空。音乐一直陪伴在我 的生活空间里,如有温度的空气, 不打扰又有态度地存在着。而卧 房里的艺术品,常常是自己睡前 和醒来时,第一个见到的亲人。” 如果可以 这能成为一首歌吗 鲍勃 · 迪伦为何能获得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姚谦表示, 当这个消息一出来时,很多人觉 得把一个文学奖颁给一位词人有 些奇怪,但实际上,所有文化创作 都是精神与观念的沟通,评委会 考量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思考以及 这思考产生的影响。鲍勃 · 迪伦 对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描述 是非常领先的,甚至定义了民谣 的方向。我们在评价文学时,千 万不能认为文学只有文学。诗与 歌有时候会很接近,诗更抽象一 点,歌更意象一点,如果歌能向诗 靠近,就是歌进化的一个过程。 姚谦说,如同朋友们发现的, 这十年他写歌的时间明显减少 了。这可能也是合理的。在别人 印象中,他写歌密度最高是在 2000年之前那十年,正是唱片兴 盛的年代。2000年后,随着音乐 产业的变化,听歌方式改变了,自 然也改变了创作者发表歌的渠道 以及创作歌的行程。而前十年密 集写歌发表,正逢青春后情绪与 感想最多的生理心理期,多事儿、 多牢骚、多困惑,写歌不费力气又 能排解。当时以为,透过写歌扩 大了自己的世界,完整了自己。 “现在想想,不得不佩服自己 当年想象的勇气。以我有限的人 生经验看来,那十年只是人生一 个开始的时期。在那之后发表歌 的数量逐渐消减,除了音乐产业 的变化因素外,我也开始怀疑自 己、怀疑写歌的动机与意义。当 真实生活的质量跟不上书写的数 量,创作与谎言只是一线之差。” 姚谦说,我们所知的自己,只 是全部自己的很小一部分。跨越 标签,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可以去 探索和成就。创作没有名与利的 负担,也没有屈于怕被遗忘的廉 价自尊之下,那才是一种自由。 当不断地这么告诉自己时,歌的 完成量减少了,生活的质量却渐 增。旅行、阅读、尝试错误,都是 值得书写的生活,书写有了意义, 让他有种又活过来的存在感。 于是,这十多年来与生活有 关的书写渐多,读一本书、看一 部电影、参加一场音乐会,或在 短短的散步途中,或在旅行的途 中,忽然就有些感想和倾吐的欲 望,写着写着就问自己:如果可 以,这能成为一首歌吗?这就是 这本新书名叫《如果这可以是首 歌》的原因。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Jun-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每个思考片段都是一首歌 - wb.sznews.comwb.sznews.com/attachment/pdf/201708/06/6073c76d... · 与成长可能的家,才会是理想的 家。“我一度把浴室的上半面墙全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责编 刘莉 视觉 薛昕锐 责校 李立新

10

领读七天专访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2016 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用这一年的时间全然坦诚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用日记的形式将自己完全暴露,《东京一年》由此诞生,讲述了一个文学少女、青年作家如何打磨平生中唯一的最重要的作品——她自己,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

近日,《东京一年》由中信书店出版发行。全书共12万字,四十六则日记,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蒋方舟延续以往戏谑、犀利、游戏、坦诚的写作风格,展现了行走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意在探索自我、反思人生和追逐梦想。

蒋方舟在日记中说,是东京一年的行旅生活拯救了她,让她发 现 了 自 己 本 来 该 成 为 的 样子。她会去拥挤的表参道和涩谷,也会被裹挟在穿着浴衣的人群中看一场花火大会,去六本木森美术馆和根津美术馆,去神保町古书街消磨整个下午,去清水寺、唐招提寺求签祈福,去贵船神社为新年祈愿,去田县神社看艺术展,去奈良东大寺喂鹿,去皇居慢跑,幻想着与村上春树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去三岛由纪夫文学馆,去轻井泽寻找《失乐园》的故事,热爱去看日本的歌舞伎表演,去浅草看一场脱衣舞表演……她告诉自己要学会享受各种形式而来的快乐。

《东京一年》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三十余幅摄影作品是东京的日常。“最美图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巧思玄机,背胶腰封设计为一张东京行李票以及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等。

蒋方舟通过《东京一年》一书,不仅描写了一年来行旅的见闻经历,也想通过旅行传达新的认知观念,要勇敢追寻自我,对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不停反思,不停批判,也要更沉静、更宽容。通俗的文字渗透着深意,精巧的设计构思及装帧,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蒋方舟独居日记《东京一年》出版

每个思考片段都是一首歌姚谦推出新书《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人物名片姚谦,词人与音乐产业

管理者,历任台湾EMI、Vir-gin、Sony 唱片公司总经理,三十年来于创作与管理两面行者,热爱艺术、文学、电影、旅行。近年积极参与专栏、小说、电影等工作。他的歌词脍炙人口,获奖无数。代表作有《我愿意》《味道》《鲁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记念》《如果爱》等。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姚谦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穿着一件带有“DHL”字样的明黄色 T 恤,姚谦把自己“快递”到深圳,参加7月25日晚在西西弗书店举行的《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新书读者见面会。人如其名,姚谦平易谦和,如果不是提前做过功课,很难想象他就是那位写过《鲁冰花》、《味道》、《我愿意》等脍炙人口歌曲的金牌填词人。

姚谦不仅仅是词人,还是写作者、旅行者、艺术收藏者,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文字匠人”,新作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记录就是一个文字匠人的日常:旅行笔记、生活笔记、产业观察。游走在各文艺领域间的姚谦,除了分享他对文化、艺术产业的观察,更从一些独特的视角观看着人和生活的世界。读者见面会举行之前,姚谦接受了深晚记者的采访,谈音乐,谈旅行,谈生活,坦诚地交流别人所知道的姚谦,和他心里的自己。

我甚至比女人还了解她们自己

姚谦被称为“最懂女人心的人”,从事音乐工作三十年,打造出李玟、萧亚轩、江美琪、刘若英、侯湘婷、黄立行等歌坛实力唱将,也成功挖掘出赵薇、袁泉等影视人在音乐上的独家特色,成功打造出众多畅销经典唱片,不断为华语乐坛注入各类音乐新力量。

近年来,姚谦主要工作集中在内地,2016 年,姚谦担任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的音乐监制,完成了向匠人致敬的原声音乐大碟,其中,由姚谦作词、陈粒作曲并演唱的《当我在这里》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受到了各年龄人群的喜爱。2017年,姚谦任央视文化类重磅节目《朗读者》的音乐总监,为节目完成了动人的音乐,渲染了文字和朗读的力量。

不过,提到姚谦,人们仍然常常提及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几乎人人都会唱两句的《鲁冰花》其实是姚谦创作的歌词中,完成最快的作品,姚谦坦言,他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副歌部分,整首歌词用了不到三个小时。比较自己跟李宗盛谁更懂女人心,姚谦笑称,“李宗盛是从男人的角度来写,让女歌手唱出他的心声,而我是从女人的角度来写,让她们唱出自己的心声,有时候,我甚至比女人还了解她们自己。”

当谈及由他作词、陈粒作曲并演唱的《当我在这里》时,姚谦说,看了《我在故宫说文物》,最打动他的就是“匠人精神”。而他所理解的“匠人精神”,并不仅仅是弘扬传统文化,更是他们当下的专注,一

辈子专注于眼前的事是非常可贵而美好的。因此,他才以《当我在这里》为题做了这首主题曲。

35岁就已决定了单身生活

当天晚上,记者与姚谦聊得最多的是他的新书。在此之前,姚谦已出版长篇小说《脚趾上的星光》,随笔集《我愿意》《品味》

《相遇而已》《一个人的收藏》等,深受读者喜爱。新书《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是他的随笔集,分为三大部分,分享他在旅行中、生活里以及在对世界的观察中那些细腻的所见所得,深刻的所思所感。在旅行中,他全心感受,阅读着人群、城市和那些划过皮肤的时间;生活中,他剪不断与音乐三十年来的紧密联系,和亲爱的艺术朝夕相伴,在文字和影像中做心灵的旅行。

“我应该是比较多面的人吧,对很多事情好奇,不愿意固定在一个形式里面。是个略微过动的文艺中年,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思考、旅行以及嘲笑自己。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参加一场音乐会,每一个思考的片段、感受的重述,对我来说都像一首歌,除了是当下的感想,也是来日重复检查自己的小镜。”

姚谦说,他中年之后做了决定,用更多的时间来旅行,并趁着初老未老,赶快去做远程的旅行。旅行是一种很特别的与人接触的经验,与游伴建立起感情的过程,仿佛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一种快速缩影:从陌生到熟悉,从各自行动变成一个小团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过渡,也在不久的将来解散。

至于生活,姚谦一直是单身,选择一人为家。记者问他为何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姚谦答:“第一个原因是我最想结婚的年龄过去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婚姻里需要相处,而我在私生活中并不太容易相处,我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姚谦讲了一件小事,说他曾有一个在巴厘岛海边花前月下的时间,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只想一个人听海的声音,于是就离开了。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女伴怒不可遏,可他也无法跟女伴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那么需要独处。

姚谦说,他35岁时就已经决定了单身生活。一个能包容改变与成长可能的家,才会是理想的家。“我一度把浴室的上半面墙全改成了玻璃窗,为的就是当我躺进浴缸里时,能够仰着头仰望到台北的天空。音乐一直陪伴在我的生活空间里,如有温度的空气,不打扰又有态度地存在着。而卧

房里的艺术品,常常是自己睡前和醒来时,第一个见到的亲人。”

如果可以这能成为一首歌吗

鲍勃·迪伦为何能获得 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姚谦表示,当这个消息一出来时,很多人觉得把一个文学奖颁给一位词人有些奇怪,但实际上,所有文化创作都是精神与观念的沟通,评委会考量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思考以及这思考产生的影响。鲍勃·迪伦对于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描述是非常领先的,甚至定义了民谣的方向。我们在评价文学时,千万不能认为文学只有文学。诗与歌有时候会很接近,诗更抽象一点,歌更意象一点,如果歌能向诗靠近,就是歌进化的一个过程。

姚谦说,如同朋友们发现的,这十年他写歌的时间明显减少了。这可能也是合理的。在别人印象中,他写歌密度最高是在2000年之前那十年,正是唱片兴盛的年代。2000年后,随着音乐产业的变化,听歌方式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创作者发表歌的渠道以及创作歌的行程。而前十年密集写歌发表,正逢青春后情绪与感想最多的生理心理期,多事儿、多牢骚、多困惑,写歌不费力气又能排解。当时以为,透过写歌扩大了自己的世界,完整了自己。

“现在想想,不得不佩服自己当年想象的勇气。以我有限的人

生经验看来,那十年只是人生一个开始的时期。在那之后发表歌的数量逐渐消减,除了音乐产业的变化因素外,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写歌的动机与意义。当真实生活的质量跟不上书写的数量,创作与谎言只是一线之差。”

姚谦说,我们所知的自己,只是全部自己的很小一部分。跨越标签,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可以去探索和成就。创作没有名与利的负担,也没有屈于怕被遗忘的廉价自尊之下,那才是一种自由。当不断地这么告诉自己时,歌的完成量减少了,生活的质量却渐增。旅行、阅读、尝试错误,都是值得书写的生活,书写有了意义,让他有种又活过来的存在感。

于是,这十多年来与生活有关的书写渐多,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参加一场音乐会,或在短短的散步途中,或在旅行的途中,忽然就有些感想和倾吐的欲望,写着写着就问自己:如果可以,这能成为一首歌吗?这就是这本新书名叫《如果这可以是首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