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部责编 桂学研究蓬勃兴起 -...

1
2010年4月28日,一个全区性的学术研究团体 成立,这就是广西桂学研究会。与其他学术研究机 构不同,广西桂学研究会研究的范围更广,研究的 方法更综合,研究的重点落在大文化。几年来,广 西桂学研究会在学术研究、古籍整理、活动开展、 对外交流、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和重要进展。广西桂学研究会已成为广西 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几年来,广西桂学研究会先 后设立了五个桂学研究基地,即 桂林李宗仁研究中心、广西师范 大学研究基地、梧州学院研究基 地、广西教育学院研究基地、柳 州市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依 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 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桂学研究 的重要力量。 李宗仁研究中心在桂系史料 征集、桂系文物收藏与展示、组 织开展桂系研究等方面优势独特, 成效显著。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教 授主持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 项。这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立 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广西师大还成立了“桂学研究 · 广 西协同创新 (培育) 中心”,创办 了《桂学研究》学术辑刊。梧州 学院以西江文化为重点研究领 域,建立了两个特色专题博物 馆,梧州学院图书馆西江文化史 料资料室也在筹建之中。“两馆一 室”的建立,将使梧州学院成为 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 桂学研究基地。广西教育学院研 究基地最大的特色是在《广西教 育学院学报》开辟的“桂学研究 瞭望”栏目,从2015年第2期开 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又在封 二开设了“桂学学者图谱”栏 目,每期介绍一位桂学学者。该 栏目将形成一个富于特色的人物 系列,同时也将从不同侧面记录 桂学研究与发展的足迹。 为了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 文化交流与合作,广西桂学研究 会申请设立面向东盟国家的“中 · 广西书架工程”项目。由广西 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向东盟国 家文化教育机构捐赠中文图书, 每个受赠机构的预算经费为50万 元人民币,项目为期5年。目前为 止,已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 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老挝国立大学 图书馆、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图书 馆等签订了捐赠协议书,首批中文 图书已采购完成并发运给上述受赠 机构。“中国 · 广西书架工程”项目 的实施,受到了接受捐赠国家和相 关机构的欢迎,也在中国与东盟 之间架设了一道新的文化交流与 合作的桥梁。 经过几年的发展,桂学研究 会会员不断增多,桂学研究骨干 力量不断壮大。到2016年已发展 有会员352人,聘请了19名在学术 界有成就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或学术 上有造诣的专家型领导干部为特聘 研究员。为了培养桂学研究的新生 力量和后备人才,广西桂学研究会 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 生班,共招收100名学员,由桂学 研究会和广西师大派出专家学者和 优秀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和指导教 师。2015年研究生班已顺利毕业, 一批综合素质好、思想敏锐、富 于朝气的年轻人正成为桂学研究 或推动桂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几 年来,广西桂学研究机构逐步建 全,学会设立学术委员会,此外 还设立了编辑出版、古籍整理、 民族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 当代文化研究、创意与文化产 业、对外文化交流7个专门委员 会,并设立桂林联络处和北京广西 企业商会联络处。 开展学术研究、推出学术研 究成果,是一个学术团体赖以生 存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主要的价 值所在。因此,广西桂学研究会 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开展学 术研究,把学术研究确定为最基 本、最核心的任务,把桂学研究 成果作为体现桂学价值、支撑桂 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集中体 现桂学研究成果,特设立大型丛 书 《桂学文库》。《桂学文库》 包 括两大系列:一个系列是《广西 历代文献集成》,另一个系列是当 代学人的研究性学术成果。 《广西历代文献集成》是广 西古代各类重要文献典籍的汇 编,是以影印方式编辑出版的一 套大型古代文献丛书。至今已影 印出版广西古代文献典籍120多 册。《桂学文库》是体现、留存、 传承桂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和 平台,随着桂学研究成果年复一 年地、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桂学 文库》中,这套丛书将成为广西 文化建设、文化积累的一座新的 地标。 在学术研究方面,已有三批 共40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广西桂学 研究会立项资助;同时还有一批 重大项目委托给有实力的专家团 队进行专项研究,一批课题研究 成果已陆续出版。除立项课题研 究成果外,会员们还撰写和发表 了大量桂学研究论文,出版了一 系列桂学研究专著。六年来,许 多会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各类重 要奖项,仅广西第十一至十三次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获得 一等奖的就有:王德明《广西古 代诗词史》,袁鼎生《超循环:生 态方法论》,潘琦、银建军、龙殿 宝等《仫佬族通史》,潘琦、黄德 昌、容本镇等《广西文学艺术六 十年》,李仰智《死亡:历史的切 片》,梁扬等《清代广西作家群研 究》, 李 富 强 等 《壮 族 社 会 生 活 史》, 翟 鹏 玉 《那 文 化 生 态 审 美 学》,龚永辉《让和谐化成民族的 素质》,吕余生、覃振锋等《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战略研究报 告》;获得二等奖的有:李建平等 《广 西 文 化 图 史》, 玉 时 阶 等 《公 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黄世 杰《壮族族群结构若干问题的思 考》,黄桂秋《壮族社会民间信仰 研究》,李富强 《乡土寻梦—中 国现代乡土思想与实践》,玉时阶 《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 化》,廖明君《广西特色文化发展 研究》,黄晓娟《论口传文学的精 神生态与审美语境》,吕余生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广西与 全国比较与分析》,帅民风《马来 西亚华人美术史研究》,范秀娟 《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 究》,黄桂秋等《壮族巫信仰研究 与右江壮族巫辞译注》,陈学璞 《桂 学 的 学 科 性 质 和 特 色 研 究》, 张利群《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 究》 等。 为了更好地展示广西文化的 丰富内涵及其文化符号的社会影 响力,提升广西的文化形象,广 西桂学研究会专门成立课题组, 通过举行座谈会、学术沙龙、问 卷调查、征询专家意见等方式, 广泛征集广西文化符号。经过综 合评定,最后从确定了113个最 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 广西文化符号。这项研究成果在 《广西日报》公布后,引起了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2014年 5 月,50多万字的《广西文化符 号》由广西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六年来,广西桂学研究会单 独主办或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有意 义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如2011 年在桂林市联合举办纪念李宗仁 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2年在南宁市联合举办广西文 博产业发展论坛;2013年在梧州 市联合举办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 研讨会;2014年在桂林市举办首 届漓湘文化研讨会;2014年在北 京市联合举办桂学研究北京座谈 会;2015年在桂林市举办广西抗 战将士及后裔座谈会;2015年在 南宁市与广西文联、泰国皇家大 学总会联合举办中泰民俗文化与 民间文学研讨会等。 2014 年 9 月 26 日 举 办 的 桂 学 研究北京座谈会,是规格最高、 影响最大的一次研讨活动,有众 多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参 加。专家们就桂学研究的价值和 意义,桂学研究的内涵和范畴, 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的桂学研 究,桂学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广 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 保护,桂学在推进中国—东盟文 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作用等问题发 表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次座 谈会,是桂学走出广西、走向全 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5年12月25日至29日,由 广西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泰 国皇家大学总会联合主办的“中 泰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讨 会”在南宁市成功举办。这是 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以来首次 组织举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 会。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 事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 洋溢的讲话;泰国皇家大学总 会主席亲率10多位泰方专家专 程前来参加研讨会,中方专家近 20人及部分高校师生代表出席研 讨会。这次研讨会扩大了桂学研 究在泰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六年来,广西桂学研究会组 织开展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化 考察活动。先后赴湖南、安 徽、四川、云南等省及区内部 分地区进行实地文化考察和调 研,撰写了《关于湖湘文化与徽 学 研 究 的 考 察 报 告》《广 西 文 联 、 广西桂学研究会赴四川文化考察 报 告》《漓 湘 文 化 调 研 报 告》《云 南 文 山 州 壮 族 文 化 考 察 报 告》《西 江文化考察报告》等。其中,《漓 湘文化调研报告》呈送自治区党 委、政府后,受到自治区领导的 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陈武及其 他领导作了重要批示。自治区文 化厅并向自治区政府报送了《关 于打造漓湘文化有关建议的报 告》。桂学研究会理事陈学璞教 授通过考察研究撰写的《进一步 做好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工 作》一文,对我区的申遗工作提 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很有价值的对策 性意见。该文在自治区党校咨政 内参《党校要报》刊登后,自治 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彭清华作出批示,要求有关 部门进行研究和参考。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学术研究活动活跃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前些日子,我到浙江大学学习。课 堂上,张放教授侃侃而谈桐庐乡村之 美,仿佛不是在讲建设发展,而像是在 上一堂文艺课和美学课。 桐庐,顿时成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 地方。 时隔一天的现场教学,我们前往桐 庐实地学习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桐庐县地处浙西山区,属典型的丘 陵山地地貌。钱塘江与富春江婉转斜穿 其境,出境后阔步奔向东海,一路弄潮 杭州湾。范仲淹在贬官睦州期间,与桐 庐结下不解之缘。他留下的诗文有《出 守 桐 庐 道 中 十 绝》《访 方 干 故 里》《钓 台》《严 先 生 祠 堂 记》 等 20 多 篇 。 范 公 诗 文,为潇洒桐庐添彩增辉。范公如此热 爱桐庐,其同辈、文学家梅尧臣作诗直 接称他为“范桐庐”。 桐庐名村环溪村,背靠青山,门绕 清溪,人们环溪砌石筑壁架栋雕梁而 居,故名环溪村。一入村口,遂见一座 大型石质古拱桥跨溪之上,溪濯其基, 藤蔓其腰,甚为质朴,亦是清逸。桥 下,潺潺流水自青山而至,环村而过, 沿河鹅卵石成滩,湍流飞畅,野花点 点,芬芳扑鼻。 环溪村不大,有2000多人口,周 姓,属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代,至 今已繁衍至30多代。村子中间,有一座 宽阔高大有着精美雕刻的砖木结构三进 式古宅院 —周氏宗祠。正堂上,悬挂 着一幅书法巨匾,题名“爱莲堂”,两旁 分别悬挂“进士”和“博士”牌匾。 宗祠粉白的四壁,挂满了写意莲花 的国画条屏和写荷的诗文书法。作品格 调高雅,笔法精微,气韵生动,很是契 合周敦颐“爱莲说”的清高雅致。与岭 南三进式传统民居不同的是,周氏宗祠 二进即正堂,专作祭祀之用。而第三进 为议事厅,诸如婚丧红白及祭祀等家族 操办之事即在此商量决议。新中国成立 后,也曾作村小学。现在,则成为了桐 庐新农村创建示范的课堂。 下午,又至荻蒲村。村头耸立着一 座刻有“孝子”和“祥符甘露”几字的 古老石牌坊,在几棵苍翠茂盛的八百年 香樟树的映衬下,显得高大挺拔而堂皇 眩目,这便是桐庐当地有名的荻蒲村 “孝子”牌坊。 荻蒲村的民居建筑文化很出名,是 浙西民居的典范。村里,悠长幽深的曲 巷,错落有致的古宅,绕屋涓涓的清 溪,高大凝重的木构梁,高耸峻拔的马 头墙,飞翘动人的檐角,精雕细刻的挑 手,巧妙通透的花窗,精微儒雅的文 饰,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令我最 神往的,却是那座高大而庄重的古戏 台。听村民说,几百年来,这里大戏从 不间断。现在还经常在此唱戏,一到逢 年过节,村里便组织文艺队,上演一出 出地方小戏,让大家伙在闲暇时光乐在 其中。 古戏台边,有一位大娘在摆卖当地特 产糕点小吃,态度和蔼,笑容可掬。我向 她要了一碗用大米和当地中草药粉制成的 “冰粉”,吃到嘴里,甚是清爽可口怡人。 于是情不自禁学着影视剧叫卖的模样,悠 哉悠长地叫了几声“卖凉粉哎”。 漫步村中,几个兜转,来到小有名 气的“牛栏咖啡”吧。它真的是用村民 的牛栏改造而成的,外貌和内构均无很 大改变,保留着质朴的原貌。只是在低 矮的小木门旁,斑驳的鹅卵石墙上,钉 挂着刻有店名的木雕小牌。屋内,清理 了旧垢,油漆了木梁,修饰了旧壁。现 磨咖啡25元一杯,比杭州城里西子湖边 的要贵一些。帅气老板说,今天是上班 时间,游客少,算你们幸运。要是双休 日或节假日,你们要排队等才行。有时 客多断货了,还不一定能喝上哩! 这几年,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利 用自家老宅搞起了农家乐餐馆和民宿酒 店客栈,专卖山里原产的中草药和茶叶 及土特产。节假日,村里都爆棚了。房 子不够住,村里又集中大伙在村外围建 新房。房子要按老样子随形就地而建, 不能像城里建得整齐划一,否则就无法 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了。当然,人多 了,垃圾也多。村子里搞了雨污分流排 放和垃圾分类处理,更干净整洁了。许 多城里人来了都羡慕不已,住了几天还 舍不得回去。 时间飞逝,不觉已是午后。返程车 上,我不停地思索。说实话,这里的 山,没有桂林的秀美奇逸;这里的水, 没有九寨沟的碧透纯清;这里的民俗风 情,没有云贵川藏疆的多姿多彩;这里 的民居,没有徽派的精致、晋商的豪 华、京华的皇堂,甚至都没有我老家广 西宾阳蔡氏书香古院的宽敞大气。然而 竟能成为北宋一代大儒名臣范仲淹最眷 恋的地方,而今又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游 客趋之若鹜的休闲胜地。那么,桐庐引 人入胜之处到底是什么呢? 不经意,范仲淹的《出守桐庐道中 十绝》之后三首诗飞出心间:“素心爱云 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 限清。”“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 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风尘日已 远,郡枕子陵溪。始见神龟乐,优优尾 在泥。” 我忽然悟到:桐庐之美,美在自 然!妙在文化!绝在思路!他们在乡村 建设与发展当中,尊重历史文化,尊重 民俗风情,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生态环 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有趣的结合! 刘楠先生自幼酷爱习书,缘于 良好家风影响。其父为人师表,翰 墨出彩,尤以书法甚佳。 早年,刘楠先生以优异成绩考 取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小荷才露 尖尖角,有幸师从著名书法家伍纯 道先生研习书法。 勤奋和努力对于艺术家的成 功是非常重要的。刘楠先生在 良好的艺术环境浸润下,始终 把勤奋和努力作为艺术追求的必 修课,几十年来在书法艺术的道 路上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对书 法倾注极大的热情,并勤于对中 国文字的研究,对中国书法法度 和笔墨的考究和锤炼,形成了自 己法古丰今的独特个性和艺术 主张。 刘楠先生楷、行、草、篆、隶等书 体皆通,尤以行草见长。观其行草 书体,潇洒飘逸,气韵流畅,隽秀而 有张力。他说隶书是他的看家本 领。我看他的隶书有新气象,既有 传统的书法气息,又有当下的笔墨 特征。 刘楠先生的书法走的是传统中 求变化的路子,既有传统的碑学和 帖学,又有这个时代的新内涵。他 是用碑帖的形态来表现艺术的符 号,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解读当今艺 术的敏感问题,属于创新型、个性 化的书法艺术家。 研习书法的同时,刘楠先生亦 酷爱篆刻。他自学生时代开始治 印,数十年乐此不疲,从未间断。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其篆刻艺术 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刘楠先生不仅传承了篆刻艺术 平实、浑穆、方刚的风格,而且将 书法艺术的笔墨具象融会贯通到金 石篆刻中。他始终坚持传统中创 新、形意俱佳的艺术创作理念,展 示方寸之间的新气象,赋予传统艺 术新的生命力。 观刘楠先生的篆刻作品,碑味 浓郁,疏密相宜,大胆留白,富有 意趣。如为著名画家刘益之教授篆 刻闲章“苍山云水”,“苍”字取意 为刘益之的出生地—苍梧,另意 为葱郁,寓意艺术与青春永远不 老;“云”代表刘益之艺术的高度 和艺术追求的境界;“山”与 “水”取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也是代表刘益之艺术创作的主题。 为著名书法家、陶艺家刘明洲先生 篆刻的“至正者静”和“至静者 圣”等闲章,均具有较高的思想 性、艺术性和收藏性。 作为广西重要的一块原创文学作品发 表阵地,南宁市的《红豆》杂志从2014 年起,将每年的第10、11期连成合刊, 作为“广西本土作家专号”。今年的合刊 “专号”,288个页码的杂志既厚重又别具 匠心,四个颇具特色的“特别策划”,令 人耳目一新。 从 文 本 来 看 , 2016 年 的 《红 豆》“ 广 西本土作家专号”仍然延续了它主打散文 的品牌策略,但品牌背后的创意与变化值 得称道。位于头条位置的“跨界散文”策 划,在挖掘作家创作的多元底蕴,展示作 家跨文体创作实力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 索,是本期合刊的最大看点。 如青年小说家锦璐的散文《权力的启 蒙》,将自身对“权力”的书写融于三个 简短的故事之中,所讲述的故事既反映出 了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又表达出了作者 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作者立足于成长 的具体时代语境 —上个世纪80年代, 将自我对“权力”的认知融入回忆性的 日常经验之中,通过限度性的时间、空 间书写,有力地展现出了具有启蒙色彩 的“权力”话语,在自我回忆与社会现 实之间建构出了写作的张力。作者对人 生的回望思考与人性幽微的探索,体现 出了散文的高贵品质即“真诚”,正如其 本人在“题记”中所言,“未经省察的人 生没有价值”。 诗人、小说家林虹的散文《我在他 乡,看着月亮》重点审视了上海这一“他 乡”空间,她采取日常化的写作笔法,由 对“月亮”意象所凝构出的“城市/生 存”悖论心理的描摹,表达了其对城市生 存境遇的存在式体认。小说家蒙飞的《故乡在成长》则将德庆 的“诗人”身份之“死亡”、“赌博团伙”的消失与“致命的集 体伤害”所凝构的“悲喜”境况,以及对“重生”的“小学 校”“读书会”的期盼等事件并置起来,深入地体察了“故 乡”的成长历程。诗人刘频在《万雅阿姨》中,描绘了万雅阿 姨在“严酷的政治气候”中的苦难遭际,并以此上升到对 20世 纪女性命运的自我审思。诗人非亚的《感觉我,去做对的事》 则以“温情叙事”的笔法,完成了对父亲坎坷经历的细部体 察,在表达自我思念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父亲给予“我”的伟大 力量。在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的《寻乡记忆》中,作者塑造了 以“磨房”“塘水”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符号,由此展示出“记 忆缺失”的心理空间。 小小说作家蔡呈书这次也以散文为着力点,其《宾阳纪事 三题》通过对南宁历史文化重镇宾阳的细致体察,表达出了他 对渐逝的文化传统及破败的文化遗产所持有的内心隐痛,将文 化冲突等问题寓于冷静、平实的叙述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凸显 出了非虚构写作的价值。《诗人家庭三重奏》则集中展示了广 西“诗人之家”刘春、黄芳、刘夏秋冬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定程度上诠释出了诗歌写作的传承性。“小说潜力股”重点 推介了唐女、小昌、琬琦、孟驰等创作势头强劲的青年小说家 的作品,为广西文学创作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此外,该合刊还设有三个文体方阵“南国散文方阵”“南 国诗歌方阵”“南国小说方阵”,较大范围地展示了“文学桂 军”基础队伍的创作面貌。 桂学研究蓬勃兴起 心囊气象 博古育新 童团结 桐庐之美 蔡焕雄 文化之旅 品评空间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副刊部责编 主编:罗劲松 编辑:赵娟 美编:许长江 值班电话:0771-569011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19 花山 广西桂学研究会协办 桂学研 究 成 果 《广 西历代文献 集 成》 《咏 贺 州》 梁仕爵/作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an-2020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副刊部责编 桂学研究蓬勃兴起 - gxrb.gxrb.com.cngxrb.gxrb.com.cn/page/1/2016-11-24/019/19241479944067741.pdf · 图书馆、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图书 馆等签订了捐赠协议书,首批中文

2010 年 4 月 28 日,一个全区性的学术研究团体

成立,这就是广西桂学研究会。与其他学术研究机

构不同,广西桂学研究会研究的范围更广,研究的

方法更综合,研究的重点落在大文化。几年来,广

西桂学研究会在学术研究、古籍整理、活动开展、

对外交流、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和重要进展。广西桂学研究会已成为广西

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几年来,广西桂学研究会先

后设立了五个桂学研究基地,即

桂林李宗仁研究中心、广西师范

大学研究基地、梧州学院研究基

地、广西教育学院研究基地、柳

州市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依

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

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桂学研究

的重要力量。

李宗仁研究中心在桂系史料

征集、桂系文物收藏与展示、组

织开展桂系研究等方面优势独特,

成效显著。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教

授主持申报的 《桂学研究》 项目,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

项。这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立

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广西师大还成立了“桂学研究·广

西协同创新 (培育) 中心”,创办

了 《桂学研究》 学术辑刊。梧州

学 院 以 西 江 文 化 为 重 点 研 究 领

域 , 建 立 了 两 个 特 色 专 题 博 物

馆,梧州学院图书馆西江文化史

料资料室也在筹建之中。“两馆一

室”的建立,将使梧州学院成为

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

桂学研究基地。广西教育学院研

究基地最大的特色是在 《广西教

育学院学报》 开辟的“桂学研究

瞭望”栏目,从 2015 年第 2 期开

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又在封

二 开 设 了 “ 桂 学 学 者 图 谱 ” 栏

目,每期介绍一位桂学学者。该

栏目将形成一个富于特色的人物

系列,同时也将从不同侧面记录

桂学研究与发展的足迹。

为了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

文化交流与合作,广西桂学研究

会申请设立面向东盟国家的“中

国·广西书架工程”项目。由广西

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向东盟国

家 文 化 教 育 机 构 捐 赠 中 文 图 书 ,

每个受赠机构的预算经费为 50 万

元人民币,项目为期 5 年。目前为

止,已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

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老挝国立大学

图书馆、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图书

馆等签订了捐赠协议书,首批中文

图书已采购完成并发运给上述受赠

机构。“中国·广西书架工程”项目

的实施,受到了接受捐赠国家和相

关机构的欢迎,也在中国与东盟

之间架设了一道新的文化交流与

合作的桥梁。

经过几年的发展,桂学研究

会会员不断增多,桂学研究骨干

力量不断壮大。到 2016 年已发展

有会员 352人,聘请了 19名在学术

界有成就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或学术

上有造诣的专家型领导干部为特聘

研究员。为了培养桂学研究的新生

力量和后备人才,广西桂学研究会

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

生班,共招收 100 名学员,由桂学

研究会和广西师大派出专家学者和

优秀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和指导教

师。2015 年研究生班已顺利毕业,

一批综合素质好、思想敏锐、富

于朝气的年轻人正成为桂学研究

或推动桂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几

年来,广西桂学研究机构逐步建

全,学会设立学术委员会,此外

还 设 立 了 编 辑 出 版 、 古 籍 整 理 、

民 族 文 化 研 究 、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

当 代 文 化 研 究 、 创 意 与 文 化 产

业 、 对外文化交流 7 个专门委员

会,并设立桂林联络处和北京广西

企业商会联络处。

开展学术研究、推出学术研

究成果,是一个学术团体赖以生

存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主要的价

值所在。因此,广西桂学研究会

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开展学

术研究,把学术研究确定为最基

本、最核心的任务,把桂学研究

成果作为体现桂学价值、支撑桂

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集中体

现桂学研究成果,特设立大型丛

书 《桂学文库》。《桂学文库》 包

括两大系列:一个系列是 《广西

历代文献集成》,另一个系列是当

代学人的研究性学术成果。

《广西历代文献集成》 是广

西 古 代 各 类 重 要 文 献 典 籍 的 汇

编,是以影印方式编辑出版的一

套大型古代文献丛书。至今已影

印出版广西古代文献典籍 120 多

册。《桂学文库》 是体现、留存、

传承桂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和

平台,随着桂学研究成果年复一

年地、源源不断地充实到 《桂学

文库》 中,这套丛书将成为广西

文化建设、文化积累的一座新的

地标。

在学术研究方面,已有三批

共 40 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广西桂学

研究会立项资助;同时还有一批

重大项目委托给有实力的专家团

队进行专项研究,一批课题研究

成果已陆续出版。除立项课题研

究成果外,会员们还撰写和发表

了大量桂学研究论文,出版了一

系列桂学研究专著。六年来,许

多会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各类重

要奖项,仅广西第十一至十三次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获得

一等奖的就有:王德明 《广西古

代诗词史》,袁鼎生 《超循环:生

态方法论》,潘琦、银建军、龙殿

宝等 《仫佬族通史》,潘琦、黄德

昌、容本镇等 《广西文学艺术六

十年》,李仰智 《死亡:历史的切

片》,梁扬等 《清代广西作家群研

究》,李富强等 《壮族社会生活

史》,翟鹏玉 《那文化生态审美

学》,龚永辉 《让和谐化成民族的

素质》,吕余生、覃振锋等 《广西

民 族 文 化 强 区 建 设 战 略 研 究 报

告》;获得二等奖的有:李建平等

《广西文化图史》,玉时阶等 《公

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黄世

杰 《壮族族群结构若干问题的思

考》,黄桂秋 《壮族社会民间信仰

研究》,李富强 《乡土寻梦——中

国现代乡土思想与实践》,玉时阶

《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

化》,廖明君 《广西特色文化发展

研究》,黄晓娟 《论口传文学的精

神生态与审美语境》,吕余生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广西与

全国比较与分析》,帅民风 《马来

西亚华人美术史研究》,范秀娟

《黑 衣 壮 民 歌 的 审 美 人 类 学 研

究》,黄桂秋等 《壮族巫信仰研究

与右江壮族巫辞译注》,陈学璞

《桂学的学科性质和特色研究》,

张 利 群 《桂 学 理 论 与 方 法 论 研

究》 等。

为了更好地展示广西文化的

丰富内涵及其文化符号的社会影

响力,提升广西的文化形象,广

西桂学研究会专门成立课题组,

通过举行座谈会、学术沙龙、问

卷调查、征询专家意见等方式,

广泛征集广西文化符号。经过综

合评定,最后从确定了 113 个最

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

广西文化符号。这项研究成果在

《广西日报》 公布后,引起了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2014年 5

月 , 50 多 万 字 的 《广 西 文 化 符

号》 由广西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六年来,广西桂学研究会单

独主办或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有意

义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如 2011

年在桂林市联合举办纪念李宗仁

先 生 诞 辰 120 周 年 学 术 研 讨 会 ;

2012 年在南宁市联合举办广西文

博产业发展论坛;2013 年在梧州

市联合举办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

研讨会;2014 年在桂林市举办首

届漓湘文化研讨会;2014 年在北

京市联合举办桂学研究北京座谈

会;2015 年在桂林市举办广西抗

战将士及后裔座谈会;2015 年在

南宁市与广西文联、泰国皇家大

学总会联合举办中泰民俗文化与

民间文学研讨会等。

2014 年 9 月 26 日举办的桂学

研 究 北 京 座 谈 会 , 是 规 格 最 高 、

影响最大的一次研讨活动,有众

多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参

加。专家们就桂学研究的价值和

意 义 , 桂 学 研 究 的 内 涵 和 范 畴 ,

中 国 地 域 文 化 格 局 中 的 桂 学 研

究,桂学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广

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

保护,桂学在推进中国—东盟文

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作用等问题发

表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次座

谈会,是桂学走出广西、走向全

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5 年 12 月 25 日至 29 日,由

广西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泰

国皇家大学总 会 联 合 主 办 的 “ 中

泰 民 俗 文 化 与 民 间 文 学 研 讨

会 ” 在 南 宁 市 成 功 举 办 。 这 是

广 西 桂 学 研 究 会 成 立 以 来 首 次

组 织 举 办 的 国 际 性 学 术 研 讨

会 。 泰 国 驻 南 宁 总 领 事 馆 总 领

事 应 邀 出 席 会 议 并 发 表 了 热 情

洋 溢 的 讲 话 ; 泰 国 皇 家 大 学 总

会 主 席 亲 率 10 多 位 泰 方 专 家 专

程 前 来 参 加 研 讨 会,中方专家近

20 人及部分高校师生代表出席研

讨会。这次研讨会扩大了桂学研

究在泰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六年来,广 西 桂 学 研 究 会 组

织 开 展 了 一 系 列 有 价 值 的 文 化

考 察 活 动 。 先 后 赴 湖 南 、 安

徽 、 四 川 、 云 南 等 省 及 区 内 部

分 地 区 进 行 实 地 文 化 考 察 和 调

研,撰写了 《关于湖湘文化与徽

学研究的考察报告》《广西文联、

广西桂学研究会赴四川文化考察

报告》《漓湘文化调研报告》《云

南文山州壮族文化考察报告》《西

江文化考察报告》 等。其中,《漓

湘文化调研报告》 呈送自治区党

委、政府后,受到自治区领导的

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陈武及其

他领导作了重要批示。自治区文

化厅并向自治区政府报送了 《关

于 打 造 漓 湘 文 化 有 关 建 议 的 报

告》。 桂 学 研 究 会 理 事 陈 学 璞 教

授通过考察研究撰写的 《进一步

做 好 保 护 和 申 报 世 界 遗 产 的 工

作》 一文,对我区的申遗工作提

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很有价值的对策

性意见。该文在自 治 区 党 校 咨 政

内参 《党校要报》 刊登后,自治

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彭清华作出批示,要求有关

部门进行研究和参考。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学术研究活动活跃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前些日子,我到浙江大学学习。课

堂 上 , 张 放 教 授 侃 侃 而 谈 桐 庐 乡 村 之

美,仿佛不是在讲建设发展,而像是在

上一堂文艺课和美学课。

桐庐,顿时成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

地方。

时隔一天的现场教学,我们前往桐

庐实地学习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桐庐县地处浙西山区,属典型的丘

陵山地地貌。钱塘江与富春江婉转斜穿

其境,出境后阔步奔向东海,一路弄潮

杭州湾。范仲淹在贬官睦州期间,与桐

庐结下不解之缘。他留下的诗文有 《出

守 桐 庐 道 中 十 绝》《访 方 干 故 里》《钓

台》《严先生祠堂记》 等 20 多篇。范公诗

文,为潇洒桐庐添彩增辉。范公如此热

爱桐庐,其同辈、文学家梅尧臣作诗直

接称他为“范桐庐”。

桐庐名村环溪村,背靠青山,门绕

清 溪 , 人 们 环 溪 砌 石 筑 壁 架 栋 雕 梁 而

居,故名环溪村。一入村口,遂见一座

大 型 石 质 古 拱 桥 跨 溪 之 上 , 溪 濯 其 基 ,

藤 蔓 其 腰 , 甚 为 质 朴 , 亦 是 清 逸 。 桥

下 , 潺 潺 流 水 自 青 山 而 至 , 环 村 而 过 ,

沿 河 鹅 卵 石 成 滩 , 湍 流 飞 畅 , 野 花 点

点,芬芳扑鼻。

环 溪 村 不 大 , 有 2000 多 人 口 , 周

姓,属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代,至

今已繁衍至 30 多代。村子中间,有一座

宽阔高大有着精美雕刻的砖木结构三进

式古宅院——周氏宗祠。正堂上,悬挂

着一幅书法巨匾,题名“爱莲堂”,两旁

分别悬挂“进士”和“博士”牌匾。

宗祠粉白的四壁,挂满了写意莲花

的国画条屏和写荷的诗文书法。作品格

调高雅,笔法精微,气韵生动,很是契

合周敦颐“爱莲说”的清高雅致。与岭

南三进式传统民居不同的是,周氏宗祠

二进即正堂,专作祭祀之用。而第三进

为议事厅,诸如婚丧红白及祭祀等家族

操办之事即在此商量决议。新中国成立

后,也曾作村小学。现在,则成为了桐

庐新农村创建示范的课堂。

下午,又至荻蒲村。村头耸立着一

座刻有“孝子”和“祥符甘露”几字的

古老石牌坊,在几棵苍翠茂盛的八百年

香樟树的映衬下,显得高大挺拔而堂皇

眩 目 , 这 便 是 桐 庐 当 地 有 名 的 荻 蒲 村

“孝子”牌坊。

荻蒲村的民居建筑文化很出名,是

浙西民居的典范。村里,悠长幽深的曲

巷 , 错 落 有 致 的 古 宅 , 绕 屋 涓 涓 的 清

溪,高大凝重的木构梁,高耸峻拔的马

头墙,飞翘动人的檐角,精雕细刻的挑

手 , 巧 妙 通 透 的 花 窗 , 精 微 儒 雅 的 文

饰,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令我最

神 往 的 , 却 是 那 座 高 大 而 庄 重 的 古 戏

台。听村民说,几百年来,这里大戏从

不间断。现在还经常在此唱戏,一到逢

年过节,村里便组织文艺队,上演一出

出地方小戏,让大家伙在闲暇时光乐在

其中。

古戏台边,有一位大娘在摆卖当地特

产糕点小吃,态度和蔼,笑容可掬。我向

她要了一碗用大米和当地中草药粉制成的

“冰粉”,吃到嘴里,甚是清爽可口怡人。

于是情不自禁学着影视剧叫卖的模样,悠

哉悠长地叫了几声“卖凉粉哎”。

漫步村中,几个兜转,来到小有名

气的“牛栏咖啡”吧。它真的是用村民

的牛栏改造而成的,外貌和内构均无很

大改变,保留着质朴的原貌。只是在低

矮的小木门旁,斑驳的鹅卵石墙上,钉

挂着刻有店名的木雕小牌。屋内,清理

了旧垢,油漆了木梁,修饰了旧壁。现

磨咖啡 25 元一杯,比杭州城里西子湖边

的要贵一些。帅气老板说,今天是上班

时间,游客少,算你们幸运。要是双休

日或节假日,你们要排队等才行。有时

客多断货了,还不一定能喝上哩!

这几年,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利

用自家老宅搞起了农家乐餐馆和民宿酒

店客栈,专卖山里原产的中草药和茶叶

及土特产。节假日,村里都爆棚了。房

子不够住,村里又集中大伙在村外围建

新 房 。 房 子 要 按 老 样 子 随 形 就 地 而 建 ,

不能像城里建得整齐划一,否则就无法

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了。当然,人多

了,垃圾也多。村子里搞了雨污分流排

放和垃圾分类处理,更干净整洁了。许

多城里人来了都羡慕不已,住了几天还

舍不得回去。

时间飞逝,不觉已是午后。返程车

上 , 我 不 停 地 思 索 。 说 实 话 , 这 里 的

山 , 没 有 桂 林 的 秀 美 奇 逸 ; 这 里 的 水 ,

没有九寨沟的碧透纯清;这里的民俗风

情,没有云贵川藏疆的多姿多彩;这里

的 民 居 , 没 有 徽 派 的 精 致 、 晋 商 的 豪

华、京华的皇堂,甚至都没有我老家广

西宾阳蔡氏书香古院的宽敞大气。然而

竟能成为北宋一代大儒名臣范仲淹最眷

恋的地方,而今又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游

客趋之若鹜的休闲胜地。那么,桐庐引

人入胜之处到底是什么呢?

不经意,范仲淹的 《出守桐庐道中

十绝》 之后三首诗飞出心间:“素心爱云

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

限清。”“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

信 有 京 洛 , 风 尘 化 客 衣 。”“ 风 尘 日 已

远,郡枕子陵溪。始见神龟乐,优优尾

在泥。”

我 忽 然 悟 到 : 桐 庐 之 美 , 美 在 自

然!妙在文化!绝在思路!他们在乡村

建设与发展当中,尊重历史文化,尊重

民俗风情,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生态环

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有趣的结合!

刘楠先生自幼酷爱习书,缘于

良好家风影响。其父为人师表,翰

墨出彩,尤以书法甚佳。

早年,刘楠先生以优异成绩考

取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小荷才露

尖尖角,有幸师从著名书法家伍纯

道先生研习书法。

勤 奋 和 努 力 对 于 艺 术 家 的 成

功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刘 楠 先 生 在

良 好 的 艺 术 环 境 浸 润 下 , 始 终

把 勤 奋 和努力作为艺术追求的必

修课,几十年来在书法艺术的道

路上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对书

法倾注极大的热情,并勤于对中

国文字的研究,对中国书法法度

和笔墨的考究和锤炼,形成了自

己 法 古 丰 今 的 独 特 个 性 和 艺 术

主张。

刘楠先生楷、行、草、篆、隶等书

体皆通,尤以行草见长。观其行草

书体,潇洒飘逸,气韵流畅,隽秀而

有张力。他说隶书是他的看家本

领。我看他的隶书有新气象,既有

传统的书法气息,又有当下的笔墨

特征。

刘楠先生的书法走的是传统中

求变化的路子,既有传统的碑学和

帖学,又有这个时代的新内涵。他

是用碑帖的形态来表现艺术的符

号,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解读当今艺

术的敏感问题,属于创新型、个性

化的书法艺术家。

研习书法的同时,刘楠先生亦

酷爱篆刻。他自学生时代开始治

印,数十年乐此不疲,从未间断。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其篆刻艺术

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刘楠先生不仅传承了篆刻艺术

平实、浑穆、方刚的风格,而且将

书法艺术的笔墨具象融会贯通到金

石篆刻中。他始终坚持传统中创

新、形意俱佳的艺术创作理念,展

示方寸之间的新气象,赋予传统艺

术新的生命力。

观刘楠先生的篆刻作品,碑味

浓郁,疏密相宜,大胆留白,富有

意趣。如为著名画家刘益之教授篆

刻闲章“苍山云水”,“苍”字取意

为刘益之的出生地——苍梧,另意

为葱郁,寓意艺术与青春永远不

老;“云”代表刘益之艺术的高度

和 艺 术 追 求 的 境 界 ;“ 山 ” 与

“水”取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也是代表刘益之艺术创作的主题。

为著名书法家、陶艺家刘明洲先生

篆刻的“至正者静”和“至静者

圣”等闲章,均具有较高的思想

性、艺术性和收藏性。

作为广西重要的一块原创文学作品发

表阵地,南宁市的 《红豆》 杂志从 2014

年 起 , 将 每 年 的 第 10、 11 期 连 成 合 刊 ,

作为“广西本土作家专号”。今年的合刊

“专号”,288 个页码的杂志既厚重又别具

匠心,四个颇具特色的“特别策划”,令

人耳目一新。

从文本来看,2016 年的 《红豆》“广

西本土作家专号”仍然延续了它主打散文

的品牌策略,但品牌背后的创意与变化值

得称道。位于头条位置的“跨界散文”策

划,在挖掘作家创作的多元底蕴,展示作

家跨文体创作实力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

索,是本期合刊的最大看点。

如青年小说家锦璐的散文 《权力的启

蒙》,将自身对“权力”的书写融于三个

简短的故事之中,所讲述的故事既反映出

了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又表达出了作者

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作者立足于成长

的 具 体 时 代 语 境—— 上 个 世 纪 80 年 代 ,

将自我对“权力”的认知融入回忆性的

日常经验之中,通过限度性的时间、空

间书写,有力地展现出了具有启蒙色彩

的“权力”话语,在自我回忆与社会现

实之间建构出了写作的张力。作者对人

生的回望思考与人性幽微的探索,体现

出了散文的高贵品质即“真诚”,正如其

本人在“题记”中所言,“未经省察的人

生没有价值”。

诗人、小说家林虹的散文 《我在他

乡,看着月亮》 重点审视了上海这一“他

乡”空间,她采取日常化的写作笔法,由

对 “ 月 亮 ” 意 象 所 凝 构 出 的 “ 城 市/生

存”悖论心理的描摹,表达了其对城市生

存境遇的存在式体认。小说家蒙飞的 《故乡在成长》 则将德庆

的“诗人”身份之“死亡”、“赌博团伙”的消失与“致命的集

体伤害”所凝构的“悲喜”境况,以及对“重生”的“小学

校”“读书会”的期盼等事件并置起来,深入地体察了“故

乡”的成长历程。诗人刘频在 《万雅阿姨》 中,描绘了万雅阿

姨在“严酷的政治气候”中的苦难遭际,并以此上升到对 20世

纪女性命运的自我审思。诗人非亚的 《感觉我,去做对的事》

则以“温情叙事”的笔法,完成了对父亲坎坷经历的细部体

察,在表达自我思念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父亲给予“我”的伟大

力量。在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的 《寻乡记忆》 中,作者塑造了

以“磨房”“塘水”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符号,由此展示出“记

忆缺失”的心理空间。

小小说作家蔡呈书这次也以散文为着力点,其 《宾阳纪事

三题》 通过对南宁历史文化重镇宾阳的细致体察,表达出了他

对渐逝的文化传统及破败的文化遗产所持有的内心隐痛,将文

化冲突等问题寓于冷静、平实的叙述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凸显

出了非虚构写作的价值。《诗人家庭三重奏》 则集中展示了广

西“诗人之家”刘春、黄芳、刘夏秋冬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定程度上诠释出了诗歌写作的传承性。“小说潜力股”重点

推介了唐女、小昌、琬琦、孟驰等创作势头强劲的青年小说家

的作品,为广西文学创作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此外,该合刊还设有三个文体方阵“南国散文方阵”“南

国诗歌方阵”“南国小说方阵”,较大范围地展示了“文学桂

军”基础队伍的创作面貌。

桂学研究蓬勃兴起桂 云

心囊气象 博古育新童团结

桐庐之美蔡焕雄

跨界写作有看头

钟世华

美 苑文化之旅

品评空间

2016年 11月24日 星期四

副刊部责编 主编:罗劲松 编辑:赵娟 美编:许长江 值班电话:0771-569011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19花山

广西桂学研究会协办

桂学研

究成果 《广

西历代文献

集成》

《咏贺州》 梁仕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