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四:企業或產業赴陸風險案例 ·...

6
1 附件四:企業或產業赴陸風險案例 107.9.6 類型 案例說明 (一)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改變優惠政策,導致臺商財務危機:2014 年臺灣觸控面板 大廠,因陸方取消優惠政策及內部管理等因素,宣布在陸子公司進行破產重 整,2015 年出現財務危機在臺下市(新三民,2014.12.16、旺報,2015.2.14)。 (新三民,2014.12.16、旺報,2015.2.14)。 (二)中國大陸政府暗地扶植當地企業,導致臺商退出市場:臺資三家通路商因中 國大陸店租飆漲、人工薪資調漲,以及中國大陸通路商「模仿」臺商促銷方案、 削價競爭,陸方政府背後扶植撐腰,導致退出市場(工商時報,2016.7.4)。 (三)遭地方政府查稅,致規劃自中國大陸撤資 1.陸方早期以許多稅收優惠措施吸引外商。如所得稅方面「5 5 減半」或「2 3 減半」等,2008 年決定廢除,並有 5 年過渡條款,2012 年結束上述優惠。 但對進口機器設備以及原材料給予低稅甚至免稅。 2.某臺資製鞋公司 2016 年年底遭陸方要求補繳增值稅及利息逾人民幣 2 億元。 陸方認為,該公司主要製鞋業務在中國大陸,卻透過設立於百慕達的子公司接 單,下單給在陸子公司,主張製鞋的主體在中國大陸,訂單應該下在中國大陸 後,再支付技術服務費給臺灣總部與行政支援等費用給百慕達的子公司。因 此,追溯過去 10 年的稅金與利息。(商業週刊 1545 期,2017.6.21(四)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參與「混改」不易成功,臺企參與之風險極高 1.中國大陸在 1990 年代即提出「混改」,以引入民資促進國企生產,改善效率低 下問題。2012 年陸方重提「混改」,但表明不存在國營企業私有化,且不惜一 切代價避免國有財產流失,然此與「混改」精神存在矛盾,大部分中國大陸官 員或國有企業不願冒「賤賣國產」風險或跨越政治紅線。 2. 2014 7 月中國大陸國資委選擇國藥集團及中國建材集團做為「混改」試點, 但迄今改革似仍處於規劃階段。2017 1 月,中國大陸 25 個省承諾將在「混 改」取得進展,但無實質行動配合。(明報,2017.7.3(含臺 工) (五)投保協議相關案例 1.兩岸投保協議行政協處案件類型中,土地糾紛(包括國有土地及集體土地)佔 協處案件的大宗:土地糾紛可分為土地使用權及徵收補償的糾紛類型,從近 3 年(2015 年至 2017 年)的案件類型來看,土地使用權案件類型比例約為 28%徵收補償案件則約 20%,上述兩種類型案件總計已佔所有協處案件將近 5 成。 2.地方政府以建設為由徵收土地,致臺商受損:某臺商於 2009 年在中國大陸獨 資經營農場。嗣後,陸方以建設高速公路為由,對臺商經營之農場中間區域土 地予以徵收,臺商不服於 2015 4 月向經濟部投資處陳情,請求依兩岸投保 協議行政協處機制協處。臺商於 2017 3 月與當地政府簽訂徵收補償協議, 臺商對補償款雖認為過低,惟已無意續與當地政府周旋,同意結束本協處案件 ECFA 官網項下投保協議執行情形)。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an-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附件四:企業或產業赴陸風險案例 107.9.6

類型 案例說明

(一)中國大陸地方政府改變優惠政策,導致臺商財務危機:2014 年臺灣觸控面板

大廠,因陸方取消優惠政策及內部管理等因素,宣布在陸子公司進行破產重

整,2015 年出現財務危機在臺下市(新三民,2014.12.16、旺報,2015.2.14)。(新三民,2014.12.16、旺報,2015.2.14)。

(二)中國大陸政府暗地扶植當地企業,導致臺商退出市場:臺資三家通路商因中

國大陸店租飆漲、人工薪資調漲,以及中國大陸通路商「模仿」臺商促銷方案、

削價競爭,陸方政府背後扶植撐腰,導致退出市場(工商時報,2016.7.4)。 (三)遭地方政府查稅,致規劃自中國大陸撤資

1.陸方早期以許多稅收優惠措施吸引外商。如所得稅方面「5 免 5 減半」或「2免 3 減半」等,2008 年決定廢除,並有 5 年過渡條款,2012 年結束上述優惠。

但對進口機器設備以及原材料給予低稅甚至免稅。 2.某臺資製鞋公司 2016 年年底遭陸方要求補繳增值稅及利息逾人民幣 2 億元。

陸方認為,該公司主要製鞋業務在中國大陸,卻透過設立於百慕達的子公司接

單,下單給在陸子公司,主張製鞋的主體在中國大陸,訂單應該下在中國大陸

後,再支付技術服務費給臺灣總部與行政支援等費用給百慕達的子公司。因

此,追溯過去 10 年的稅金與利息。(商業週刊 1545 期,2017.6.21) (四)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參與「混改」不易成功,臺企參與之風險極高

1.中國大陸在 1990 年代即提出「混改」,以引入民資促進國企生產,改善效率低

下問題。2012 年陸方重提「混改」,但表明不存在國營企業私有化,且不惜一

切代價避免國有財產流失,然此與「混改」精神存在矛盾,大部分中國大陸官

員或國有企業不願冒「賤賣國產」風險或跨越政治紅線。 2. 2014 年 7 月中國大陸國資委選擇國藥集團及中國建材集團做為「混改」試點,

但迄今改革似仍處於規劃階段。2017 年 1 月,中國大陸 25 個省承諾將在「混

改」取得進展,但無實質行動配合。(明報,2017.7.3)

臺 商

(含臺

籍 員

工)

(五)投保協議相關案例 1.兩岸投保協議行政協處案件類型中,土地糾紛(包括國有土地及集體土地)佔

協處案件的大宗:土地糾紛可分為土地使用權及徵收補償的糾紛類型,從近 3年(2015 年至 2017 年)的案件類型來看,土地使用權案件類型比例約為 28%,

徵收補償案件則約 20%,上述兩種類型案件總計已佔所有協處案件將近 5 成。 2.地方政府以建設為由徵收土地,致臺商受損:某臺商於 2009 年在中國大陸獨

資經營農場。嗣後,陸方以建設高速公路為由,對臺商經營之農場中間區域土

地予以徵收,臺商不服於 2015 年 4 月向經濟部投資處陳情,請求依兩岸投保

協議行政協處機制協處。臺商於 2017 年 3 月與當地政府簽訂徵收補償協議,

臺商對補償款雖認為過低,惟已無意續與當地政府周旋,同意結束本協處案件

(ECFA 官網項下投保協議執行情形)。

2

類型 案例說明

3.地方政府未依約提供承諾土地,致投資受損:某臺資公司於 2011 年與中國大

陸某地方政府經濟開發區簽訂「項目建設合作協議書」,由該開發區提供項目

用地,供該公司使用並核予國土證,惟該開發區嗣未依約辦理,構成違約,臺

商要求賠償。該經濟開發區於 2014 年 11 月賠償臺商,臺商對該賠償金額方表

接受(ECFA 官網項下投保協議執行情形)。 4.地方政府不完整提供土地權利證明文件又違約徵地,致臺商受損:某臺商於

2006 年與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簽訂「灘涂轉讓協議書」,約定該臺商出資取得土

地使用權,惟嗣後地方政府並未交付國土使用權證,且臺商於該地上進行基礎

設施開發後,又因陸方開發道路與興建河道致渠投資損失慘重。雙方於用地置

換協商過程中,對於用地大小及範圍無法達成共識,糾紛案協調多年於 2013年 2 月始獲解決(ECFA 官網項下投保協議執行情形)。

(六)合作伙伴以投資為名,刻意違約詐欺 1.中國大陸某鞋業公司聯貸案,假核貸真詐騙:日本某大型金融集團的香港子公

司於 2014 年向臺灣金融機構招攬「中國大陸某鞋業公司聯貸案」,共同聯貸

6,000 萬美元。同年 2 月,我方 6 家國銀簽約參貸,該鞋業公司 9 月初即發生

違約事件。6 家國銀於 2016 年 6 月在臺灣對日本大型金融集團之香港及新加坡

子公司提告,控訴日本大型金融集團子公司惡意隱瞞相關核貸資訊,違反金融

業經營誠信原則,指教貸款客戶規避所有監理及內控機制。本案導致 6 家國銀

2015 年獲利表現衰退,國銀業者亦主動緊縮授信業務。(中國時報,2016.6.7、聯合報,2016.6.6)

2.中國大陸某紡織公司聯貸案倒帳,衝擊國銀獲利:2014 年日本某大型金融集團

的香港子公司聯合臺灣金融機構中國大陸分行主辦「中國大陸某紡織公司聯貸

案」,總貸款金額 1 億美元,8 家國銀總計參貸 6,800 萬美元,餘 3,200 萬美元

由該香港子公司承貸,並於同年 7 月簽約。該聯貸案於 2015 年 7 月及 10 月發

生該公司未能及時支付利息情事,2016 年 1 月隨即違約,影響 8 家國銀 2016年獲利表現衰退。上開二案有 4 大雷同,(1)都是日本某大型金融集團的香港子

公司牽線,(2)這兩家倒帳的陸資企業都在德國上市,(3)放款沒多久,兩家陸資

企業就倒帳,(4)被倒帳的全都是「臺灣銀行業者」。(自由時報,2016.10.10、蘋果日報,2016.7.29、路透香港,2016.6.13、中時電子報,2015.7.24)。

(七)要求臺商以實際行動支持「九二共識」,審查其言論及威脅公司營運: 1.國臺辦 2018 年 3 月 28 日記者會稱,陸方「支持臺商赴陸投資發展,也希望廣

大臺商承擔起社會責任,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以實際行動支持『九二共

識』,反對臺獨」。(國臺辦,2018.3.28) 2.某臺資企業負責人於 2018 年 2 月返臺期間表示,支持我方兩岸政策,經媒體

披露後,中國大陸客戶表示,鑒於其涉臺不當言論,不再與該公司發生業務關

係,該臺商不堪壓力於 3 月 23 日在臺灣報紙登廣告表達道歉及「反對臺獨、

支持『九二共識』」。(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

3

類型 案例說明

3.臺灣某公司官網將臺灣列為國家,招致中國大陸網民發動拒買,被迫修改官網

並道歉;臺灣知名書店疑受高層親綠背景影響,赴上海展店計畫受阻。(中國

時報、自由時報等) (八)中國大陸利用社會信用系統擴大監控,迫使企業向政府政策妥協:

1.中國大陸預計 2020 年全面實施「社會信用系統」,今年 4 月指國外航空公司,

在其官網上對臺灣、香港和澳門的稱呼「嚴重不誠信」,「不利這些航空公司的

信用紀錄」,將依法開罰。不僅航空公司,對日本零售商等企業,也有類似情

況。6 月底起,還將擴及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商會和社會組織。(自由時報,

2018.6.29A3) 2.中國大陸 5 月 1 日發布鐵路 7 種、飛航 9 種行為規定,違反者將成「失信者」,

半年及 1 年內無法搭乘。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

一路暢通」,至今年 4 月,已有 400 萬人無法搭高鐵、1 千萬人無法坐飛機;以

報導揭弊的中國大陸記者成為失信者後,那一年他買不了機票、高鐵票、房地

產,小孩上學都受限制。(商業週刊 159 期,2018.5) (九)中國大陸經營環境變遷,臺商成本陡增,風險增加

1.中國大陸環保法規日趨嚴格,致生產成本提高,讓臺商在經營上面臨許多困難

及挑戰。限污令從華東、華北向華南臺商延燒,今年 4 月環保稅上路,臺商成

本再增。從去年 3 月至今,至少關掉幾千家小型工廠,無法轉型升級的傳統小

廠被迫轉移、關廠,掀起一陣關門潮。(經濟日報 107.4.5) 2.中國大陸推出五險一金政策後,臺商營運成本大增,勞資爭議風險提高,有製

鞋業臺商最終淡出中國大陸市場。重心轉移到東南亞,或將研發中心從上海撤

回臺灣(經濟日報,2011.11.19)。 (十)與陸方合資有一定的風險,宜事先做好防護措施

1.臺商到大陸投資,雖有許多成功案例,但也有被中國大陸股東吃掉,落得血本

無歸的例子。如:臺灣某青年在中國大陸東莞創業,成功生產「自拍機器人」,

初嘗成果後卻發現陸籍夥伴掏空企業,經 2016 年法院判決應返還資金,後選

擇與其退股、拆夥,分道揚鑣。(聯合報,2018.3.13A9;蘋果日報,2018. 3.13) 2.我知名百貨業者 96 年進軍中國大陸市場,與北京企業合資進軍中國大陸百貨

商場,慘遭北京合資企業反咬、企圖鯨吞經營權,該集團少東甚至一度被軟禁;

臺商因此被迫退出經營,經過多年談判,持股從 50%降至 20%。(蘋果日報,

2007. 9.01)

(十一)以政治干預企業投資經營,並被迫表態、道歉 1.國際知名高級車廠新車廣告引用達賴「從不同角度審視境遇,你的視野會更開

闊」名言,基於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視,被迫第一時間刪除相關訊息,並對中

國大陸人民情感的傷害,迅速致上誠摯的道歉。(環球網,2018.2.6) 2.遭貼標籤的「綠色臺商」被檢舉,大陸食品安全部門以「標示不實」等事由處

以罰款,致該公司登報強調,不參與臺灣任何政治活動,始終貫徹「兩岸同屬

一個中國」信念,為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努力。 (自由時報,2016.12.6)

4

類型 案例說明

(十二)中國大陸環境大幅變遷,產生許多臺流,赴陸發展存有一定風險:臺商西

進引發的「臺流」問題殷鑑不遠,另某臺商 90 年代赴陸設鞋廠,5、6 年後經

營不善倒閉,只能與幾個類似遭遇的臺灣人輾轉在各省市間,到處籌辦「臺灣

美食節」,藉此賺取生活費,在中國大陸一待近 20 年,106 年遭強制遣送回臺。

(中央社,2018.6.27) (十三)中國大陸「住房公積金」形同虛設:對臺幹來說,申請住房公積金帳戶,

除雇主要負擔,勞工自己也要部分負擔,臺灣人民不可能放棄臺灣的勞健保,

而陸臺兩地繳稅,荷包也會縮水,與其用住房公積金申請優貸買房,不如跟公

司談住房津貼較划算。就實質面來看,因為臺灣人的稅不在中國大陸繳,住房

公積金就用不到,形同虛設。(聯合報,2018.4.26) (十四)中國大陸文革式獵巫風險,影響企業投資權益:臺資連銷咖啡專賣店、美

國連銷飯店、各國航空公司、國際知名精品商、國際知名服飾品牌等,近期均

遭中國大陸網民或有心人士獵巫舉報,以「分裂國家」、違反「一個中國原則」

為由,遭中國大陸媒體及網路無限上綱追打及政府機關威嚇。中國大陸更挾其

市場力量及以貼標籤的強硬手法脅迫企業屈從其政治立場及意識形態,引發文

革式獵巫風險。(中央社,2018. 8.15、新唐人,2018.1.13)

農業 (一)慘賠 8,000 萬,臺灣水果商收攤:臺灣某水果商,2005 年赴陸設立水果商貿公

司,設立 4000 平方米的水果分裝廠,以宅配到府方式保鮮,走高價位經營進

口臺灣水果,因部分在海南、福建、廣東等地種植生產的水果,打著「臺灣水

果」名號魚目混珠,低價搶攻,造成市場混亂,投資三年多,慘賠臺幣 8,000萬元,最後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聯合報,2008. 7.9)

(二)投資中國大陸慘賠,蘭農逃回臺灣:臺灣某蘭花業者於 1991 年前往中國大陸

投資約 400 萬美金開設面積 300 公頃蘭花農場,起初陸方也以政策補助公司約

300 萬美金的資金。約 2000 年,該業者忍痛擬賣農場,希望「至少拿回老本」,

惟陸方以政府有補助農場資金,等同入股,不准轉讓,直到 2002 年,農場賣

不掉,遂認賠棄場回臺灣。該業者表示,不少花卉業者到中國大陸投資,大多

賠錢,能賺錢的不多。(大紀元,2009. 9.18) (三)合作相對人違約提早收回土地,致臺商發生鉅額損失,中國大陸官方未予協助:

臺灣某石斑業者 2003 年與中國大陸某農業大學簽約養殖龍膽石斑至 2019 年。

惟 2009 年 3 月地主以「開發渡假村」為由收回土地,業者向中國大陸官方求

援均未獲協助,最後魚塭被夷為平地,損失新臺幣 3 億元(蘋果日報,

2010.12.13)。 (四)臺灣水果於中國大陸「壞市」頻仍,臺商黯然退場:中國大陸某省農業廳農村

經濟管理處長表示,1999 年 3 月,該省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起初,

前來投資農業的臺商,高達 1,000 多家,如今剩下一半不到,主因為該省農民

看到種植臺灣水果價格好,一窩蜂搶種,造成「壞市」,使臺商無法競爭,黯

然退場。(天下雜誌 330 期,2011. 4.19)

5

類型 案例說明

(五)臺灣中部菇農赴陸種菇虧損嚴重:臺灣中部菇農,原看好中國大陸市場,紛赴

陸種菇,一開始也許還能賺錢,但後來多賠本返臺或轉往東南亞,某菇農返臺

後表示,渠赴陸投資估計虧損達新臺幣 5,000 萬元(聯合報,2016.7.4)。 影視音

及藝文 (一) 中共限制境外電視節目於黃金時段播出:依據中國大陸「境外電視節目引進、

播出管理規定」等相關法令,各電視頻道每天播出境外影視劇不得超過該頻道

當天影視劇播出時間的 25%;不得於黃金時段播出境外影視劇。且境外影視劇

長度限制在 50 集以內。 (二) 中共嚴管境外電影內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境外

電影倘有損害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內容,

承接相關製作之業者,除沒收電影片及違法所得、處以罰款外,並可吊銷其營

業執照。 (三) 中共限制兩岸合拍電影主題:依據中國大陸「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

的現行辦法」,兩岸合拍電影其故事情節及主要人物須與兩岸主題相關。且引

進台灣影片須遵循堅持引進思想性、藝術性較好與技術水平較高之影片。 (一)臺商投入資金與陸方醫院合作遭強行終止合約,蒙受損失:

1.據某臺商陳情略以,渠於 2014 年在中國大陸成立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並

於 9 月 28 日與某人民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書,約定由該公司為醫院體檢中心平

臺提供裝修、設備、管理、宣傳、培訓等服務,雙方合作建設醫院健康管理中

心,該公司從營業收入收取費用作為收益。為此,該公司投入了上千萬元的資

金購買設備、技術、聘請專業人才。 2.詎料,2016 年 8 月,該醫院以主管部門行政指令為由要求終止合約,惟雙方合

作的是體檢項目,而非陸方衛計委要求整改停止的臨床應用及診療活動項目,

因該醫院強行終止合作係屬違約,應返還保障利益並賠償該公司投入之損失,

為此,本案受害臺商還向陸方相關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海基會協處案例)

(二)臺灣醫療人員之薪資待遇仍優於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部分大城市之三甲醫院

(等同於臺灣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月薪僅約 7、8 萬元臺幣,部分省市三甲醫

院院長年薪約新臺幣 100 多萬,不如臺灣醫師。一名臺灣醫師在陸執醫多年後,

離開醫院,當起醫藥記者,原因就是醫師的薪資太低,壓力大、工作時間長,

而記者薪水加上額外福利,遠優於醫師。(經濟日報,2018.3.1) (三)醫學院畢業生赴陸執業範圍可能受限,且回臺後可能面臨學歷不被承認之窘

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醫學院訓練,都是以該國主要疾病為主體,「我國畢業

生不一定能派上用場」。目前我國約有 200~300 位醫師取得中國大陸醫師執業

資格,但實際赴陸後卻發現條件受到限制,包括可能只開放到偏遠地區執業、

或只能在臺資醫院執業。另外,取得中國大陸醫師執照之學生,未來也要先想

好後路。否則辛苦取得中國大陸醫師資格,後政策轉彎,想回臺卻可能發生學

歷不被承認問題。(ETToday,2018.3.2)

醫療

(四)臺資醫院在陸經營可能面臨若干困難: 1.法規及環境方面:海峽兩岸醫療發展過程差異極大,各項醫療法規要求不同,

6

類型 案例說明

舉凡醫院申辦規定、空間設計要求、人員設置標準、設備人員技術的准入條件、

作業流程等,臺灣經驗無法直接套用。 2.人員招募與訓練方面:臺資醫院在中國大陸普遍遇到醫師招募困難的情形,可

能是因為薪資未能符合期待,也可能是目前私立醫院顯然沒有實力提供與公立

醫院相似的平臺。公立醫院的醫生,有學術地位、有職稱、有學術交流的機會,

還能獲得學術認可,這些在臺資醫院基本都是沒有的,這就是臺資醫院不僅請

不到老名醫,就連中年醫生也招募不到的根本原因。 3.醫療保險制度與定價方面:要取得醫保資格就需經過冗繁的申請程序,中國大

陸當局普遍對外資醫院採取極度謹慎的態度,外資醫院取得醫保資格之過程會

比當地醫院多增加試營運、審查、改善、複查等行政程序,造成醫院開業初期

就診病患屈指可數,面臨到極大的經營壓力。另外,醫保對於各項服務定價過

低,造成臺資醫院雖然已取得了醫保,但也持續面臨其他的經營壓力。 (交流雜誌,20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