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最智慧的大脑和最丰富的应用 连续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 … ·...

1
5 2020 7 12 www.jfdaily.com AI 237 2020 20 3D AI 237 24 24 10 80 。“3D AI yousa AI ”, 5 2.72 30 ”, ”。 iPad iPad —— iPad iPadiPad 3 70% 97%+3D AI …… 4 —— 4 AI+ 3 。“ 。” 8 36 + 5 10 30 100 ”, 2015 8 30 12345 4000 9 ,“ 1116 1477 2018 10.7%2020 AI SAP ”。 2030 15.7 7 50% 5% 500 ”。 2025 60% ”“ ”。 AI 90%AI 85%80%99.9%4 8 100 7 · 2011 7 2017 · ”。 · ”, ”。 PPT—— :“ 。” 2005 ”—— 。“5 20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汇聚最智慧的大脑和最丰富的应用 连续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 … · 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渗透,更多的人对它充满好奇和期待。“3d

5特刊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www.jfdaily.com

责任编辑:李梦达 视觉:朱伟 王晨

■人工智能大潮已经奔涌而至。连续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全球业界不断加深认识、凝聚共识。作为大会的举办地,接下来,上海如何以人工智能为载体,打造链接协同创新、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平台?观察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会场内外,一些答案已经浮出水面。

汇聚最智慧的大脑和最丰富的应用,连续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站高望远 四大链接平台赋能AI造福

237万人次参观云展览,

好奇与期待是驱动力

昨天, 为期三天的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下帷幕。截至当天 20时,线上云展览“3D AI家园”的参观人次超过 237万人次; 去年大会举办的线下展,接待人数是 24万人次。

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以它为主题的展会专业性很强,去年 24万人次的参观量已着实不少。可为何今年还能增长近 10倍、每日参观人次近 80万?

展览形式的变化很重要———云展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论参观者身处何地,都能看遍全球最新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更多的人对它充满好奇和期待。“3D AI 家园”

恰恰用直观的方式,呈现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的成果。

人工智能到底在哪里?在“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今年大会的开幕式上,小冰、小度、小爱、泠鸢yousa 这四大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形象组成 “AI 女团”,同唱一首歌。它们绝非只会唱歌助兴,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助手。

比如,传统家用电器植入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语音助手,能立刻变成智慧家电,听得懂用户的指令,

还能与用户交流。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在大会上披露了一组数据:

过去三年, 智能家电年产值增长是整个家电行业的 5

倍, 其中仅通过天猫连接的设备就已超过 2.72亿件,

约是三年前的 30倍。这些拥有语音助手、能够协同工作的家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变得更加智能和舒适。

人工智能能做的, 还不仅为个人生活锦上添花。

在教育医疗、养老助残、交通运行等公共服务领域,更好的生活同样触手可及。

比如,每年的大会都会讨论“人工智能会否抢走人类的工作岗位”, 可每年的主题展览都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告诉世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朋友、助手。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采用了在本次大会获奖的创新成果 “奕诊人工智能全专科问诊分诊辅诊平台”。一台 iPad平板电脑将人工智能分诊能力囊括其中,不同状况的急诊科患者在 iPad帮助下,可获得高效准确的分诊服务———神志清醒、 行动自如的患者,与 iPad 里的急诊机器人互动,自助完成预诊、体征检查;有伤病或高危患者,可由护士拿着 iPad,跟随移动病床进行移动接诊。

iPad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迅速与医院的医疗设施和资源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有了人工智能加持,急诊科的高危患者从分诊到抢救室,

不会超过 3分钟;急诊科的分诊准确率,从 70%提高到 97%。显然,护士的工作岗位还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显著提高。

类似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还有很多。它们的诞生并没有取代人类,而是推动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更加公平、准确地提供给每个人。

云展览“3D AI 家园”是以上海为模板建立的,

既是因为这场大会在上海举办,更是因为城市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交通出行、住房家居、教育医疗、养老助残、文化体育……无不有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可能。而城市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平台,链接创新成果与生活场景,让新技术真正服务人类。

记者留意到, 三天的大会有一个颇具匠心的设计:在最后一场名叫“全球人工智能的传承与发展”

的论坛中,出现了 4 位中外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美国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向洋、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陶大程。4位重量级学者在最后亮相, 恐怕与这场压轴论坛的议题有关。

压轴演讲的潘云鹤说,以往的科研重视两部分内容,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应用系统研究。但人工智能跨学科、跨行业,所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

需要一个能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者不是学界,也不是企业界,而是政府。因为政府要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推动新技术与新场景的融合。

这个论坛设置上的细节, 或许释放了一个信号:

在上海,链接新技术与美好生活的努力,没有也不会因为大会的落幕而停止。

市民想要的人工智能,

藏在“秒级”算法里

昨天,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AI+公共卫生”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 3

位嘉宾的论述引发热议。

李兰娟透露了其“三进武汉”的抗疫经历,并盛赞人工智能在公共卫生大数据、疫情研判、疫情防控、情绪管理等十余方面已崭露头角。吴凡则介绍了大数据在收集各哨点医院散发病例并进行关联、

分析乃至预警方面的潜质。

而硬核张文宏尤其看中人工智能“快”这一优势。

他说, 上海自新冠疫情蔓延初期便引入大数据进行管控, 这给予了专家可操作的时间。“一旦传染病感染呈指数级上升,如部分国家一天新增数万病例,这时候即便大数据跟踪到了, 医疗资源也无法及时跟上。”这也就意味着,在合适的时间窗口运用好人工智能,对于疫情防控尤为关键。

三位专家的案例与论述, 都引向同一个话题,即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十分应景的是,昨天,有 8个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签约,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中智行车路协同应用等项目。其中不难发现,项目所链接的,多与安全、应急、民生等城市治理相关。如百度飞桨,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框架, 具备发现和提炼城市潜在运行规律的能力,此前已在渣土车管理、火灾救援决策中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中的大显身手无疑令人期待。

人工智能为人民,天经地义。人工智能作为新事物、新技术,于一座城市而言,就应化为城市治理的新方式、新场景,最终让人民受益。

事实上, 上海市民早已被人工智能惠泽多年。

以我们高频使用的外卖场景为例。 一名外卖员同时送 5 单外卖,其背后有 10 余万种组合。而这座城市每天有数百万份的订单,又如何保证在 30 分钟内送达呢?发威的是外卖平台的“超脑”算法,其中人工智能会综合 100 多个变量,在人脑难以企及的亿级计算中给出秒级回答。 正是基于这颗不断迭代优化的“超脑”,美团骑手在 2015 年时每天工作 8 小时只能送十几单,但到今年同样时长,却能送出 30 余单,收入翻倍,市民也享受到了更便捷快速的服务。

可以看见,今年以来,这种令市民颇有获得感的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多。如上海“一网统管”在疫情发生后, 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监测车辆违章停放、共享单车跌倒、垃圾抛洒等问题,从原先被动需要人力维护,变成主动进行智慧管理。又如临港城运中心,每月由 12345市民服务热线转交给临港地区的 4000多件案件,超过 9成由机器智能派单。还有松江、宝山、

浦东等区,“智慧河长”项目已实现水质智能的监测无人值守。

今年是上海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第三年,

上海现已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 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 1116家,去年规上企业产值 1477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10.7%。这些亮眼的产值背后,

我们更希望看到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一座城市能否真正赶上人工智能的发展节拍,除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外,公共治理、社会生活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程度,同样尤其重要。外卖背后的“秒级”算法,才是真正令市民津津乐道的人工智能。

当人工智能深入渗透,

整个工业将会“无忧”

人工智能创造的现实价值,也许连科幻电影都不曾预料到。如今,从“刷脸”支付、语音助手等日常应用,

到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智能测温系统、智能消毒机器人,人们对人工智能已经从陌生变为司空见惯。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也从消费领域向制造业、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医疗等产业场景拓展,并逐步实现规模化落地。在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期间,人工智能如何成为链接产业发展的赋能平台引发不少来自传统领域企业家的热议。

有专家表示, 未来十年 AI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赋能传统产业。大会期间,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表示,人工智能就是企业数字化的“金钥匙”。据报告分析,到 2030 年全球得益于人工智能推动的经济增长将高达 15.7万亿美元,中国就占到 7

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国家,中国无论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还是投融资及专利数量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依然有不平衡的地方。其中,互联网、金融、交通与安防领域,提供了超过 50%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其次是消费电子和教育、医疗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制造业,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只有 5%左右。

去年, 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上曾发布了超过 500

个人工智能应用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为业界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打造智慧企业的“全景地图”。

预计到 2025 年,60%的企业业务流程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由此看,人工智能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赋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深厚的产业底蕴与优势,专家建议上海应该在促进工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方面发挥作用。上海可以为“中国制造”“全球制造”贡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的“样板”。

大会的开幕致辞中,联合国工发组织总干事李勇也认为,工业领域的 AI应用,未来将成为全球诸多产业能否存续的关键。考虑到在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占比高达 90%,因此中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借助智能化和技术创新来保持竞争力。联合国工发组织希望借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出呼吁,并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一同打造相应的共享平台。

其实, 上海在汽车制造这一优势领域的 AI应用已经尝到甜头。据透露,在智能制造领域,上汽已建成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新能源电驱系统宝山基地等多个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标杆工厂。以武汉地区的汽车转向系统工厂为例,通过实施“黑灯车间”技术升级,现场库存下降 85%,交付时间减少 80%,产品合格率提升到 99.9%。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今年借力在线新经济发展浪潮,加速了无人工厂的布局计划。4月 8日发布的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 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聚焦发展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新制造模式。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情景可期。借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业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李杰教授的观点,当工业人工智能渗透愈发深入,当它的潜力在工业智能化进程中被充分释放时,整个工业应该是无忧的。

7位图灵奖得主,能与上海擦出怎样的火花

朱迪亚·珀尔,2011年图灵奖得主,贝叶斯网络之父,他是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邀请的 7位图灵奖得主之一。

然而,2017年底美国加州长滩的一次机器学习顶级论坛上,朱迪亚·珀尔的报告会几乎无人问津。另一位大学教授拍下空荡荡会场中珀尔教授的落寞神情,

称“这是一个令人难过的场景”。

近年来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这并非个案。朱迪亚·珀尔的落寞照片在网上传播后, 当时就引起国际业界的激烈争论。 学术界批评人工智能行业就像是“炼金术”,实践跑在了理论的前头,很多人不想从“炼金术士”变成“化学家”。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前,中国唯一一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就曾特地提出希望:上海尤其需要在前沿交叉研究和基层研究方面有所作为。

大会开幕当天,姚期智打开他极简风格的 PPT,讲述人工智能的三个新方向———神经拓扑结构、 隐私保护学习、可控的超级人工智能。他通过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的数理模型,毫不吝啬地向公众分享深邃思想。

姚期智说:“现在做的理论研究,一定会在未来某一天推动巨大的进步。”

事实上,科学技术史上发明创造先于理论的情况比比皆是:飞机上天先于空气动力学,无线电发明先于信息论。二战时,图灵本人为破译纳粹密码系统,参与研制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时,计算机科学理论尚未形成。

今天,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人工智能所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上,仍存在巨大的空白和盲点。比如机器学习依然是依靠穷举统计方式改进其性能的缓慢过程,一系列本质性的障碍,仍横亘在全世界面前。

场景应用、赋能百业,意味着人工智能发展的广度;而基础研究、科学理论,决定着人工智能进步的深度。连续三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次次传递这样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当人工智能的一些重大本质规律得到揭示后,它对世界带来的改变,会远远超过今天的格局。

同时,科学理论即使远未达到完美,在其一步步地探索、进化过程中,也能迸发出巨大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现实应用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 姚期智在清华大学创办了著名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如今从“姚班”里走出的人才,正活跃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前沿,一批技术领先的独角兽公司就是由“姚班”

学生创立。

三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加入其中的图灵奖得主不断增加。他们看到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决心,也看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正是人工智能在深度和广度同步突破的希望所在。“5年内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大厂, 在上海研究人类 20年后的难题。” 姚期智带领的研究团队正扎根上海, 他们的话里,流露出对自己和这座城市的坚定信心。

今天上海的人工智能行业, 既集聚国内外 “大厂”,又为基础科学研究者留出充足的舞台空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场内外,前沿理论和大规模的产业应用互为支撑,互相催化,创造出价值巨大的化学反应。

此次大会期间,一位知名教授兼创业者评价:对比其他人工智能产业领先的城市,上海的最大优势是产学研高度结合,知识、数据、资本,在这座国际化城市中融合交织。

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上海完全有理由把目光投向更远处。这里,可以不再让珀尔教授落寞,可以汇聚最智慧的大脑和最丰富的应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本报记者 徐蒙 ■本报记者 任翀

■本报首席记者 李晔

链 接 协同创新

■本报记者 刘锟

链 接 产业发展 链 接 城市治理

链 接 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