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6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治理特性及其轉型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個別型 : NSC 95-2414-H-002-041- 執 行 期 間 : 95 年 08 月 01 日至 96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趙永茂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張倩雯、陳昱舟、陳無邪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0 月 23 日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Ja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治理特性及其轉型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NSC 95-2414-H-002-041-

執 行 期 間 95年 08 月 01 日至 96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計 畫主持人趙永茂

計畫參與人員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張倩雯陳昱舟陳無邪

處 理 方 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年 10 月 23 日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治理特性

及其轉型

計畫主持人趙永茂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2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7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11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11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20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26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31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31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35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40

第肆章 結論 43

參考文獻 46

附件論壇紀錄(保安宮林氏宗親會) 62

3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為促進台灣建構一個寬廣的政府與民間伙伴關係應積極促進整合上層

政府(high politics)與下層政府(low politics)及民間的人力組織與資源共

同推動治理型政府並致力研究及克服民間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等問題積極發展

地方市民參與社會才有提高民間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執行監督及參與競爭管理

能力的可能否則很難實踐政府與民間的治理伙伴關係及建構治理型政府

民主政治係寄望能夠發展出能回應人民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並具實踐

與管理能力的政府與政治每一個民主治理社會有其一定的發展背景與經驗尤

其是來自具有深遠歷史發展縱深的社會台灣自不例外在其初期的移民社會

中結合其移民地的地域宗親與宗教信仰組織建構成具有一定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性網絡性與社群性的治理社會結構並常表現在廟宇信仰與

宗親的組織與活動中成為地方以宗教與宗族等活動為結構基礎的社群公共組

織也形成台灣傳統鄉治中特有的治理現象形成地方公共發展的重心結構厚

植地方發展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公共資產本研究希望經由探討西方

城市治理的架構與機制以及地方治理的相關理論討論英美等國的相關機制與

經驗檢驗相關理論在西方地方治理結構下地方民間社會與地方政府(含行政

立法與府際間)的互動結構與特性藉著比較民間社會力以及民間社會與政府的

互動能力以台灣地方傳統宗教與宗族組織的功能與互動結構過程的特性為研

究觀察對象做為檢驗和觀察個案希望能有助於觀察台灣初期社會及當前鄉村

社會中若干原來基礎十分堅固的治理社會結構與若干公共治理現象藉以檢驗台

灣地方社會原有的若干治理現象與結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而能裨益於進一步

探討與理解治理型社會在台灣鄉村乃至若干轉型或都會社會發展上的特性潛力

與問題作為教學與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期望能有助於反省目前台灣建構地方治

4

理社會的若干困境與潛力以便進一步發展出以治理型政府與政治社會期能早

日建構地方公民社會參與監督公共事務與政府作為的網絡結構與機能使台灣

實施民主選舉之後生態惡化的構造能夠逐漸得以轉型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James Rosenau 在《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中

將治理定義為一系列活動領域裡的管理機制他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

發揮作用他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靠

國家強制力來實現這是一個由共同的價值來指導的管理體系他通過建立共識

來達成權威不一定需要透過強制力為手段過去政府統治是依靠正式的權威及

合法性暴力治理所著重的則是體現共同目標的共識各國政府不再壟斷指揮及

仲裁的政治職能現在行使這些職能的是多種多樣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私人企

業及社會運動(徐秀英民 912-2)

Smout 則提出四個有關治理之定義上的特徵治理既不是一種統治系統

也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過程治理並不勢利基於支配之上反而是建立在和解

之上治理的過程中是同時包含了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行動者治理並非是正式的

制度而是有賴於持續的互動(李長晏1999210-212)

由上述可知學者間對於治理的定義及描述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在欠缺共

識的情況下 Rhodes(1996653)對治理概念作了以下六種意義的界定

(一)作為最小化國家的治理(as the minimal state)

(二)作為類公司治理的治理(as corporate governance)

(三)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四)作為善治的治理(as good governance)

(五)作為社會神經網絡體系導向的治理(as a socio-cybernetic)

5

(六)做為自我組織網絡的治理(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治理一詞雖具有多重不同意涵然而其主要之意義可歸納為涉及一種新

的國家統治過程亦是一種民主國家所謂「主權在民」與公民社會具體實現的表

徵更是一種擁有自我治理能力的組織網絡社會政府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經由資

源的交換和相互合作依賴使國家成為指揮者中的指揮者(conduct of conduct)

共同承擔責任與風險 以達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徐秀英民 912-5)

就傳統的公共政策理論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劃分為兩種模式統

合主義和多元主義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利益團體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

統合主義的觀點利益團體應當直接受命於國家的安排國家主導了這些團體的

行動中央政府是單一均質權威的統治者由中央政府整合社會利益的需求

強調國家機關的領導角色而多元主義則是由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出發認為利

益團體的行動並不宜由國家主導而是應廣泛分佈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自發

性的不受國家拘束管制的並且利益團體之間會利用不同的資源與策略競爭

左右政策過程和結果強調的是社會菁英的領導

此外治理理論中有關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有美國和英國兩個傳統美國

學者對於政策網絡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政策網絡此概念真正發揚光大卻

是在英國英國的研究典範以學者 Richardson 和 Jordan 為代表他們在 1979 年

提出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概念為出發關注的是政策社群間的人

際關係而非結構關係他們認為政策是分割性的政策是在無數相互關連與相互

依賴的組織之間所制定

部分理論則指出地方治理包括如下的特徵

(一)多層次的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多層次治理所指的是地方公

共事務的處理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治理的獨佔性行動者其他的參與

者如非營利組織大眾傳播媒體非組織性公民運動營利之私部門等都是重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治理特性

及其轉型

計畫主持人趙永茂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2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7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11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11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20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26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31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31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35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40

第肆章 結論 43

參考文獻 46

附件論壇紀錄(保安宮林氏宗親會) 62

3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為促進台灣建構一個寬廣的政府與民間伙伴關係應積極促進整合上層

政府(high politics)與下層政府(low politics)及民間的人力組織與資源共

同推動治理型政府並致力研究及克服民間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等問題積極發展

地方市民參與社會才有提高民間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執行監督及參與競爭管理

能力的可能否則很難實踐政府與民間的治理伙伴關係及建構治理型政府

民主政治係寄望能夠發展出能回應人民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並具實踐

與管理能力的政府與政治每一個民主治理社會有其一定的發展背景與經驗尤

其是來自具有深遠歷史發展縱深的社會台灣自不例外在其初期的移民社會

中結合其移民地的地域宗親與宗教信仰組織建構成具有一定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性網絡性與社群性的治理社會結構並常表現在廟宇信仰與

宗親的組織與活動中成為地方以宗教與宗族等活動為結構基礎的社群公共組

織也形成台灣傳統鄉治中特有的治理現象形成地方公共發展的重心結構厚

植地方發展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公共資產本研究希望經由探討西方

城市治理的架構與機制以及地方治理的相關理論討論英美等國的相關機制與

經驗檢驗相關理論在西方地方治理結構下地方民間社會與地方政府(含行政

立法與府際間)的互動結構與特性藉著比較民間社會力以及民間社會與政府的

互動能力以台灣地方傳統宗教與宗族組織的功能與互動結構過程的特性為研

究觀察對象做為檢驗和觀察個案希望能有助於觀察台灣初期社會及當前鄉村

社會中若干原來基礎十分堅固的治理社會結構與若干公共治理現象藉以檢驗台

灣地方社會原有的若干治理現象與結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而能裨益於進一步

探討與理解治理型社會在台灣鄉村乃至若干轉型或都會社會發展上的特性潛力

與問題作為教學與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期望能有助於反省目前台灣建構地方治

4

理社會的若干困境與潛力以便進一步發展出以治理型政府與政治社會期能早

日建構地方公民社會參與監督公共事務與政府作為的網絡結構與機能使台灣

實施民主選舉之後生態惡化的構造能夠逐漸得以轉型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James Rosenau 在《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中

將治理定義為一系列活動領域裡的管理機制他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

發揮作用他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靠

國家強制力來實現這是一個由共同的價值來指導的管理體系他通過建立共識

來達成權威不一定需要透過強制力為手段過去政府統治是依靠正式的權威及

合法性暴力治理所著重的則是體現共同目標的共識各國政府不再壟斷指揮及

仲裁的政治職能現在行使這些職能的是多種多樣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私人企

業及社會運動(徐秀英民 912-2)

Smout 則提出四個有關治理之定義上的特徵治理既不是一種統治系統

也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過程治理並不勢利基於支配之上反而是建立在和解

之上治理的過程中是同時包含了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行動者治理並非是正式的

制度而是有賴於持續的互動(李長晏1999210-212)

由上述可知學者間對於治理的定義及描述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在欠缺共

識的情況下 Rhodes(1996653)對治理概念作了以下六種意義的界定

(一)作為最小化國家的治理(as the minimal state)

(二)作為類公司治理的治理(as corporate governance)

(三)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四)作為善治的治理(as good governance)

(五)作為社會神經網絡體系導向的治理(as a socio-cybernetic)

5

(六)做為自我組織網絡的治理(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治理一詞雖具有多重不同意涵然而其主要之意義可歸納為涉及一種新

的國家統治過程亦是一種民主國家所謂「主權在民」與公民社會具體實現的表

徵更是一種擁有自我治理能力的組織網絡社會政府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經由資

源的交換和相互合作依賴使國家成為指揮者中的指揮者(conduct of conduct)

共同承擔責任與風險 以達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徐秀英民 912-5)

就傳統的公共政策理論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劃分為兩種模式統

合主義和多元主義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利益團體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

統合主義的觀點利益團體應當直接受命於國家的安排國家主導了這些團體的

行動中央政府是單一均質權威的統治者由中央政府整合社會利益的需求

強調國家機關的領導角色而多元主義則是由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出發認為利

益團體的行動並不宜由國家主導而是應廣泛分佈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自發

性的不受國家拘束管制的並且利益團體之間會利用不同的資源與策略競爭

左右政策過程和結果強調的是社會菁英的領導

此外治理理論中有關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有美國和英國兩個傳統美國

學者對於政策網絡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政策網絡此概念真正發揚光大卻

是在英國英國的研究典範以學者 Richardson 和 Jordan 為代表他們在 1979 年

提出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概念為出發關注的是政策社群間的人

際關係而非結構關係他們認為政策是分割性的政策是在無數相互關連與相互

依賴的組織之間所制定

部分理論則指出地方治理包括如下的特徵

(一)多層次的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多層次治理所指的是地方公

共事務的處理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治理的獨佔性行動者其他的參與

者如非營利組織大眾傳播媒體非組織性公民運動營利之私部門等都是重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7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11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11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20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26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31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31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35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40

第肆章 結論 43

參考文獻 46

附件論壇紀錄(保安宮林氏宗親會) 62

3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為促進台灣建構一個寬廣的政府與民間伙伴關係應積極促進整合上層

政府(high politics)與下層政府(low politics)及民間的人力組織與資源共

同推動治理型政府並致力研究及克服民間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等問題積極發展

地方市民參與社會才有提高民間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執行監督及參與競爭管理

能力的可能否則很難實踐政府與民間的治理伙伴關係及建構治理型政府

民主政治係寄望能夠發展出能回應人民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並具實踐

與管理能力的政府與政治每一個民主治理社會有其一定的發展背景與經驗尤

其是來自具有深遠歷史發展縱深的社會台灣自不例外在其初期的移民社會

中結合其移民地的地域宗親與宗教信仰組織建構成具有一定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性網絡性與社群性的治理社會結構並常表現在廟宇信仰與

宗親的組織與活動中成為地方以宗教與宗族等活動為結構基礎的社群公共組

織也形成台灣傳統鄉治中特有的治理現象形成地方公共發展的重心結構厚

植地方發展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公共資產本研究希望經由探討西方

城市治理的架構與機制以及地方治理的相關理論討論英美等國的相關機制與

經驗檢驗相關理論在西方地方治理結構下地方民間社會與地方政府(含行政

立法與府際間)的互動結構與特性藉著比較民間社會力以及民間社會與政府的

互動能力以台灣地方傳統宗教與宗族組織的功能與互動結構過程的特性為研

究觀察對象做為檢驗和觀察個案希望能有助於觀察台灣初期社會及當前鄉村

社會中若干原來基礎十分堅固的治理社會結構與若干公共治理現象藉以檢驗台

灣地方社會原有的若干治理現象與結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而能裨益於進一步

探討與理解治理型社會在台灣鄉村乃至若干轉型或都會社會發展上的特性潛力

與問題作為教學與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期望能有助於反省目前台灣建構地方治

4

理社會的若干困境與潛力以便進一步發展出以治理型政府與政治社會期能早

日建構地方公民社會參與監督公共事務與政府作為的網絡結構與機能使台灣

實施民主選舉之後生態惡化的構造能夠逐漸得以轉型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James Rosenau 在《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中

將治理定義為一系列活動領域裡的管理機制他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

發揮作用他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靠

國家強制力來實現這是一個由共同的價值來指導的管理體系他通過建立共識

來達成權威不一定需要透過強制力為手段過去政府統治是依靠正式的權威及

合法性暴力治理所著重的則是體現共同目標的共識各國政府不再壟斷指揮及

仲裁的政治職能現在行使這些職能的是多種多樣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私人企

業及社會運動(徐秀英民 912-2)

Smout 則提出四個有關治理之定義上的特徵治理既不是一種統治系統

也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過程治理並不勢利基於支配之上反而是建立在和解

之上治理的過程中是同時包含了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行動者治理並非是正式的

制度而是有賴於持續的互動(李長晏1999210-212)

由上述可知學者間對於治理的定義及描述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在欠缺共

識的情況下 Rhodes(1996653)對治理概念作了以下六種意義的界定

(一)作為最小化國家的治理(as the minimal state)

(二)作為類公司治理的治理(as corporate governance)

(三)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四)作為善治的治理(as good governance)

(五)作為社會神經網絡體系導向的治理(as a socio-cybernetic)

5

(六)做為自我組織網絡的治理(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治理一詞雖具有多重不同意涵然而其主要之意義可歸納為涉及一種新

的國家統治過程亦是一種民主國家所謂「主權在民」與公民社會具體實現的表

徵更是一種擁有自我治理能力的組織網絡社會政府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經由資

源的交換和相互合作依賴使國家成為指揮者中的指揮者(conduct of conduct)

共同承擔責任與風險 以達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徐秀英民 912-5)

就傳統的公共政策理論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劃分為兩種模式統

合主義和多元主義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利益團體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

統合主義的觀點利益團體應當直接受命於國家的安排國家主導了這些團體的

行動中央政府是單一均質權威的統治者由中央政府整合社會利益的需求

強調國家機關的領導角色而多元主義則是由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出發認為利

益團體的行動並不宜由國家主導而是應廣泛分佈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自發

性的不受國家拘束管制的並且利益團體之間會利用不同的資源與策略競爭

左右政策過程和結果強調的是社會菁英的領導

此外治理理論中有關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有美國和英國兩個傳統美國

學者對於政策網絡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政策網絡此概念真正發揚光大卻

是在英國英國的研究典範以學者 Richardson 和 Jordan 為代表他們在 1979 年

提出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概念為出發關注的是政策社群間的人

際關係而非結構關係他們認為政策是分割性的政策是在無數相互關連與相互

依賴的組織之間所制定

部分理論則指出地方治理包括如下的特徵

(一)多層次的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多層次治理所指的是地方公

共事務的處理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治理的獨佔性行動者其他的參與

者如非營利組織大眾傳播媒體非組織性公民運動營利之私部門等都是重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為促進台灣建構一個寬廣的政府與民間伙伴關係應積極促進整合上層

政府(high politics)與下層政府(low politics)及民間的人力組織與資源共

同推動治理型政府並致力研究及克服民間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等問題積極發展

地方市民參與社會才有提高民間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執行監督及參與競爭管理

能力的可能否則很難實踐政府與民間的治理伙伴關係及建構治理型政府

民主政治係寄望能夠發展出能回應人民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並具實踐

與管理能力的政府與政治每一個民主治理社會有其一定的發展背景與經驗尤

其是來自具有深遠歷史發展縱深的社會台灣自不例外在其初期的移民社會

中結合其移民地的地域宗親與宗教信仰組織建構成具有一定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性網絡性與社群性的治理社會結構並常表現在廟宇信仰與

宗親的組織與活動中成為地方以宗教與宗族等活動為結構基礎的社群公共組

織也形成台灣傳統鄉治中特有的治理現象形成地方公共發展的重心結構厚

植地方發展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公共資產本研究希望經由探討西方

城市治理的架構與機制以及地方治理的相關理論討論英美等國的相關機制與

經驗檢驗相關理論在西方地方治理結構下地方民間社會與地方政府(含行政

立法與府際間)的互動結構與特性藉著比較民間社會力以及民間社會與政府的

互動能力以台灣地方傳統宗教與宗族組織的功能與互動結構過程的特性為研

究觀察對象做為檢驗和觀察個案希望能有助於觀察台灣初期社會及當前鄉村

社會中若干原來基礎十分堅固的治理社會結構與若干公共治理現象藉以檢驗台

灣地方社會原有的若干治理現象與結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而能裨益於進一步

探討與理解治理型社會在台灣鄉村乃至若干轉型或都會社會發展上的特性潛力

與問題作為教學與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期望能有助於反省目前台灣建構地方治

4

理社會的若干困境與潛力以便進一步發展出以治理型政府與政治社會期能早

日建構地方公民社會參與監督公共事務與政府作為的網絡結構與機能使台灣

實施民主選舉之後生態惡化的構造能夠逐漸得以轉型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James Rosenau 在《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中

將治理定義為一系列活動領域裡的管理機制他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

發揮作用他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靠

國家強制力來實現這是一個由共同的價值來指導的管理體系他通過建立共識

來達成權威不一定需要透過強制力為手段過去政府統治是依靠正式的權威及

合法性暴力治理所著重的則是體現共同目標的共識各國政府不再壟斷指揮及

仲裁的政治職能現在行使這些職能的是多種多樣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私人企

業及社會運動(徐秀英民 912-2)

Smout 則提出四個有關治理之定義上的特徵治理既不是一種統治系統

也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過程治理並不勢利基於支配之上反而是建立在和解

之上治理的過程中是同時包含了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行動者治理並非是正式的

制度而是有賴於持續的互動(李長晏1999210-212)

由上述可知學者間對於治理的定義及描述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在欠缺共

識的情況下 Rhodes(1996653)對治理概念作了以下六種意義的界定

(一)作為最小化國家的治理(as the minimal state)

(二)作為類公司治理的治理(as corporate governance)

(三)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四)作為善治的治理(as good governance)

(五)作為社會神經網絡體系導向的治理(as a socio-cybernetic)

5

(六)做為自我組織網絡的治理(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治理一詞雖具有多重不同意涵然而其主要之意義可歸納為涉及一種新

的國家統治過程亦是一種民主國家所謂「主權在民」與公民社會具體實現的表

徵更是一種擁有自我治理能力的組織網絡社會政府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經由資

源的交換和相互合作依賴使國家成為指揮者中的指揮者(conduct of conduct)

共同承擔責任與風險 以達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徐秀英民 912-5)

就傳統的公共政策理論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劃分為兩種模式統

合主義和多元主義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利益團體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

統合主義的觀點利益團體應當直接受命於國家的安排國家主導了這些團體的

行動中央政府是單一均質權威的統治者由中央政府整合社會利益的需求

強調國家機關的領導角色而多元主義則是由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出發認為利

益團體的行動並不宜由國家主導而是應廣泛分佈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自發

性的不受國家拘束管制的並且利益團體之間會利用不同的資源與策略競爭

左右政策過程和結果強調的是社會菁英的領導

此外治理理論中有關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有美國和英國兩個傳統美國

學者對於政策網絡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政策網絡此概念真正發揚光大卻

是在英國英國的研究典範以學者 Richardson 和 Jordan 為代表他們在 1979 年

提出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概念為出發關注的是政策社群間的人

際關係而非結構關係他們認為政策是分割性的政策是在無數相互關連與相互

依賴的組織之間所制定

部分理論則指出地方治理包括如下的特徵

(一)多層次的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多層次治理所指的是地方公

共事務的處理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治理的獨佔性行動者其他的參與

者如非營利組織大眾傳播媒體非組織性公民運動營利之私部門等都是重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

理社會的若干困境與潛力以便進一步發展出以治理型政府與政治社會期能早

日建構地方公民社會參與監督公共事務與政府作為的網絡結構與機能使台灣

實施民主選舉之後生態惡化的構造能夠逐漸得以轉型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James Rosenau 在《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中

將治理定義為一系列活動領域裡的管理機制他們雖未得到正式授權卻能有效

發揮作用他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持的活動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靠

國家強制力來實現這是一個由共同的價值來指導的管理體系他通過建立共識

來達成權威不一定需要透過強制力為手段過去政府統治是依靠正式的權威及

合法性暴力治理所著重的則是體現共同目標的共識各國政府不再壟斷指揮及

仲裁的政治職能現在行使這些職能的是多種多樣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私人企

業及社會運動(徐秀英民 912-2)

Smout 則提出四個有關治理之定義上的特徵治理既不是一種統治系統

也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過程治理並不勢利基於支配之上反而是建立在和解

之上治理的過程中是同時包含了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行動者治理並非是正式的

制度而是有賴於持續的互動(李長晏1999210-212)

由上述可知學者間對於治理的定義及描述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在欠缺共

識的情況下 Rhodes(1996653)對治理概念作了以下六種意義的界定

(一)作為最小化國家的治理(as the minimal state)

(二)作為類公司治理的治理(as corporate governance)

(三)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四)作為善治的治理(as good governance)

(五)作為社會神經網絡體系導向的治理(as a socio-cybernetic)

5

(六)做為自我組織網絡的治理(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治理一詞雖具有多重不同意涵然而其主要之意義可歸納為涉及一種新

的國家統治過程亦是一種民主國家所謂「主權在民」與公民社會具體實現的表

徵更是一種擁有自我治理能力的組織網絡社會政府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經由資

源的交換和相互合作依賴使國家成為指揮者中的指揮者(conduct of conduct)

共同承擔責任與風險 以達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徐秀英民 912-5)

就傳統的公共政策理論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劃分為兩種模式統

合主義和多元主義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利益團體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

統合主義的觀點利益團體應當直接受命於國家的安排國家主導了這些團體的

行動中央政府是單一均質權威的統治者由中央政府整合社會利益的需求

強調國家機關的領導角色而多元主義則是由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出發認為利

益團體的行動並不宜由國家主導而是應廣泛分佈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自發

性的不受國家拘束管制的並且利益團體之間會利用不同的資源與策略競爭

左右政策過程和結果強調的是社會菁英的領導

此外治理理論中有關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有美國和英國兩個傳統美國

學者對於政策網絡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政策網絡此概念真正發揚光大卻

是在英國英國的研究典範以學者 Richardson 和 Jordan 為代表他們在 1979 年

提出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概念為出發關注的是政策社群間的人

際關係而非結構關係他們認為政策是分割性的政策是在無數相互關連與相互

依賴的組織之間所制定

部分理論則指出地方治理包括如下的特徵

(一)多層次的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多層次治理所指的是地方公

共事務的處理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治理的獨佔性行動者其他的參與

者如非營利組織大眾傳播媒體非組織性公民運動營利之私部門等都是重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

(六)做為自我組織網絡的治理(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治理一詞雖具有多重不同意涵然而其主要之意義可歸納為涉及一種新

的國家統治過程亦是一種民主國家所謂「主權在民」與公民社會具體實現的表

徵更是一種擁有自我治理能力的組織網絡社會政府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經由資

源的交換和相互合作依賴使國家成為指揮者中的指揮者(conduct of conduct)

共同承擔責任與風險 以達到共同治理的效果(徐秀英民 912-5)

就傳統的公共政策理論而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劃分為兩種模式統

合主義和多元主義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利益團體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

統合主義的觀點利益團體應當直接受命於國家的安排國家主導了這些團體的

行動中央政府是單一均質權威的統治者由中央政府整合社會利益的需求

強調國家機關的領導角色而多元主義則是由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出發認為利

益團體的行動並不宜由國家主導而是應廣泛分佈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自發

性的不受國家拘束管制的並且利益團體之間會利用不同的資源與策略競爭

左右政策過程和結果強調的是社會菁英的領導

此外治理理論中有關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有美國和英國兩個傳統美國

學者對於政策網絡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政策網絡此概念真正發揚光大卻

是在英國英國的研究典範以學者 Richardson 和 Jordan 為代表他們在 1979 年

提出的「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概念為出發關注的是政策社群間的人

際關係而非結構關係他們認為政策是分割性的政策是在無數相互關連與相互

依賴的組織之間所制定

部分理論則指出地方治理包括如下的特徵

(一)多層次的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多層次治理所指的是地方公

共事務的處理中央或地方政府不再是地方治理的獨佔性行動者其他的參與

者如非營利組織大眾傳播媒體非組織性公民運動營利之私部門等都是重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

要的參與者此外參與者與組織間的界線已漸模糊如國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區域性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日切加深

行動者與參與者能進行影響的途徑及管道增加這也使得治理邊界(boundaries)

逐漸模糊形成多層次的治理(劉坤億民 927)

(二)多元化的治理關係目前地方的治理關係至少有以下三種1傳統

官僚體制的層級節制關係2市場治理模式下的交易契約關係3社群主義理念

下的社群伙伴關係(劉坤億民 927)

(三)權力或資源的互賴依 Rhodes 的研究其將地方治理過程中進行競逐

的資源分為五種其分別是憲法及法定職權( authority)政治正當性

(legitimacy)資金和財源(money)組織能力(organization)資訊(information)

(劉坤億民 928)

(四)政策網絡的管理在地方治理過程中任何一行動者都會在一既存且

自組化的網絡中進行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而自組化政策網絡的治理其

特點有1由於相互交換資源和磋商共同的目標的需求將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

持續互動2這種「博奕式」(game-like)互動關係是以信任為基礎經由網絡

參與者磋商和彼此同意的遊戲規則來約制3這些政策網絡不對國家(政府)負

責他們是自組化的雖然國家(政府)並沒有壓倒性的特權但基於主權的立

場國家(政府)仍能間接且在一定程度上領控這些政策網絡(劉坤億民 92

9)

換言之地方治理是一種人為的結構也是一種新的體制發展此種制度變

遷蘊含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行動者為適應變動且複雜的環境所做的調整再

者地方治理作為一種過程其目的在保持政治社會和經濟系統中需求與潛能

之間的動態平衡亦即能夠處理「集體行動問題」和「集體行動解決方案」之

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的說地方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governing capacity)或是提升地方「社會政治系統」(social-political systems)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7

的「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劉坤億民 9210)

在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各類行動者(特別是政府部門)意識到資源的稀少

性因此期望協同政府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在滿足社群的需求與期望

上藉由伙伴關係的建立促成協力合作關係和資源共享的目的除了上述公私

部門伙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地方治理的觀念

已由傳統較為權威封閉和狹隘的舊地方主義轉變為強調權力或資源互賴開放

和區域合作的新地方主義(new localism)(劉坤億200316)(趙永茂2003

41-43)

國內有關地方治理的研究包括劉坤億曾經以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

制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並曾以地方治理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的職能

轉換同時以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分析治理的發展而陳立剛與李長晏則曾

分析探討區域治理與都會治理的困境與發展策略(陳立剛李長晏2003)而黃

一峰與黃劉琳則曾探討新竹縣市的地方治理職能模式(黃一峰黃劉琳2003)

黃建銘則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行政區劃調整的問題(黃建銘2003)而黃偉民

則從非營利組織的結合探討市民對公共管理的影響(黃偉民1999)此外林水

波及李長晏則曾經合作探討標竿學習(benchlearning)與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關

係(林水波李長晏2003)黃東益則從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的觀點討論四

種民主商議機制(democratic deliberation)(黃東益2003)丘昌泰等人則從社

區參與理論檢驗台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丘昌泰2001)這些研究奠定並釐清

地方治理所指涉的理論面向引借並建構地方治理有關公共事務在市場職能公

共管理治理職能等方面的相關分析架構並探討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對行政區化

的影響以及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與網路社會民主商議社區參與以及都會發

展的關係均有助於地方治理理論的釐清與台灣地方治理社會建構困境的理解

但由於較偏向公務或政府管理的面向或偏重社區參與的探討較缺少與地方政

治社會環境生態關係的探討以及東西方市民社會或其他團體組織與地方政

府權力運作過程互動案例與意涵的比較分析亦缺少對台灣鄉治社會中原有若干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8

治理現象與結構的探討

如前所述治理是將社會內多面向之事務進行承載與銜接的境況其包含

了制度系統結構過程程序習慣關係領導者的行為將社會經濟

管理與行政等面向的權威加以整合以處理及促進公部門及私部門事務的運行及

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是運行此些權威並以參與興趣的激勵關

注被治者生活動態等方式來促發及驅動社會內部的力量治理更不能只是一種政

府的活動而已其作為一種多面向及關係的連結將地方國家國際等層次不

同的行為者(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加以連結其不僅關注國際或國家層次的

需求與利益其亦關注地方社區的利益與需求(Kauzya200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兼採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自台灣地方社會的歷史文獻

中釐清幾個民間結合與組織的歷史脈絡及其結合結構並透過深度訪談若干廟

宇與宗親組織以便檢驗其治理屬性期能就政治學理與歷史及社會之間獲取

經驗且謀求整合同時檢驗理論

文獻分析法係就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提出分析以奠定新研究的基礎是

以將本研究所可能涉略的資料廣泛蒐集包括有關台灣地方宗教宗族組織與

功能研究的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與地方誌相關文獻以及本研究之標的對

象台北市保安宮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出版書籍期刊與文件此外

尚包括一般治理地方及都市治理等相關專書期刊與文獻以便進行有系統的

釐清比較檢證與討論包括對台灣這些傳統移民社會發展出來的宗教宗族

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及其發展的限制與未來

此外深度訪談在於補足文獻分析所可能忽略的歷史因果與運作事實因

此本研究將就文獻整理所得出的這些治理社會結構與案例在經過分類之後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9

擬進行對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及台北縣蘆洲李氏宗親會相關領導

人承辦人村里長社區理事長區公所及鄉公所相關承辦人民政課長以及

相關聯結團體專家學者等進行訪談另一方面將深入對地方治理網絡及其理

論的適用問題進行學者或專家座談使本研究有關台灣地方社會傳統治理結構

制度與網絡屬性得到檢驗與檢討本研究可能招致的困難在於廟宇宗族等傳統

地方治理組織個案資料不易蒐集也有可能他們對於對地方治理概念與架構與這

些傳統地方社會組織的職能與公共屬性有許多論證邏輯上的限制致使若干實證

資料的檢驗論述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二)進行步驟

本研究進行步驟依序為

1確定研究方向目的在以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的治理屬性為例探討傳統

地方鄉治社會的治理屬性及其治理轉型的可能

2蒐集台灣傳統鄉治中宗教廟宇與宗親組織結構網絡與運作個案史料

文獻分析之個案與訪談對象進行參與觀察

3建構及確立本研究的理論文獻基礎與分析架構以及各章節的大致分

析重點

4舉行深度訪談與舉辦相關座談會補充修正研究內容與增刪案例

5撰寫研究內容並整理附件相關資料與記錄

6撰寫期末報告初稿

7修正期末報告內容及定稿

表 1-1本計畫執行時間表(本計畫執行時期自民國 95 年 8 月至 96 年 7 月)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0

步驟 1

步驟 2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5

步驟 6

步驟 7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預期研究成果

1 預期完成工作項目

(1)探討台灣傳統鄉治結構中廟宇宗親組織的參與網絡的組織功能

運作及其治理屬性並檢驗公共及地方治理理論與傳統地方核心治理

組織實際運作間的落差以檢驗其公共性及其與現代公共治理體

制結構與程序之間的差異藉以發展台灣傳統及地方社會中原有若

干治理系絡的分析與觀察架構並對國內外相關理論或研究加以檢視

與討論

(2)嘗試建構台灣傳統及地方治理系絡中另一種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分析

架構並作為地方發展及轉移這些狹隘地方性小社會特定情感

信仰事務及認同如何擴大延伸其公共職能將之轉型發展成現代社

區參與及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治理型態的可能性

(3)本計畫研究成果之達成將有助於學術界更加認識縣市傳統治理在早

期及當前若干鄉村自治或鄉治中的功能結構與地位希望能初步發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1

展出另一類台灣地方治理議題中民間社會參與系絡的分析架構及其

影響因素的理解

(4)也希望經由此些個案研究途徑對英美等國地方治理相關理論及台

灣都會與一般城市治理體系的運作案例模式進行比較而有助於建

構及釐清多元化的台灣地方治理模式或體系

(5)經由此一計畫期望能有助於幾位碩博士班學生學習蒐集資料參與

觀察及討論與嘗試做初步分析進而發展出幾篇學位或期刊論文而

個案分析與相關理論的比較釐清與檢討對相關課程之教學亦甚有

所助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2

第貳章 傳統廟宇與宗親組織之發展

第一節 台灣傳統廟宇組織之發展

血緣和地緣關係本就是漢人結合人群的兩種必要方式(唐美君198317)

1尤其是在早期仍為移墾社會的台灣漢人移民來台開闢草萊必需集合眾人之

力共同拓墾互助合作以對抗原住民族之侵擾天災饑饉和械鬥所以移民通

常會有依附親族聚族而居或以共同的祖籍及方言為認同基礎來聚集同類人群共

居一地的傾向即以血緣或地緣關係來結合人群而這兩種方式似乎在清代蘆洲

等地區的墾殖過程中皆得以見到唯隨著聚落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其人群結合的

血緣性和地緣性存在著互為消長的情況蘆洲早期的移民大都為泉州府同安縣

人根據昭和三年(1928)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居民的祖籍調查當時的新莊郡

鷺洲庄(包含今之蘆洲及三重)的兩萬零四百餘位居民當中屬同安籍者有一萬

九千九百餘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七點五(陳漢光197293)而在墾殖

活動的早期同安籍人所佔的比例應該更高另一方面原住在同一故鄉-同安縣

及說同一腔調的語言-同安腔的河洛話(張屏生199610)2因為這兩種祖籍

地緣元素產生的認同感應也是促使同安人密集聚居於蘆洲的原因之一因此以

祖籍和方言為認同基礎的地緣關係應為早期蘆洲人群聚集及聚落發展的重要方

而台北縣蘆洲地區保佑宮不僅是同安人的寺廟亦類似陳姓的宗廟使得

此廟兼具了地緣及血緣色彩另外由於陳氏族人散居蘆洲五股八里及三重

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的池府王爺誕辰祭典就由分佈於這些地區的七個角

頭輪流主持

此外苗栗縣通宵鎮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已經「重複」了上百年儀式

的傳說經驗與認知摻雜了社會性的集體認知集體共識與個人獨特的經驗而

1 唐美君先生認為「概括來說組成人類社群的原則只有三個即血緣地緣及共同興趣」2 張屏生認為蘆洲人大都為同安人的後裔所以蘆洲為同安腔河洛話的分布區之一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3

個體又經由儀式的「臨若」狀態中互動而重新模塑社會的集體記憶例如媽祖「行

跡」的產生是許多進香中的個人經驗融匯而成香燈腳在進香期間一再重複述說

或聽到這些神蹟而變成一種傳統在此傳統內不僅是結構出白沙屯媽祖的神格

特性也塑造了白沙屯社會的特質模範而傳統是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象徵表徵

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認知所以許多白沙屯人甚至強烈的認為如果沒有白沙屯

媽祖就沒有了白沙屯如果進香儀式的傳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白沙屯最足以

為傲的特質在他們的認知裡早就將對於白沙屯媽祖的宗教情感轉換為地域認同

了(游蕙芬199617)

另一方面對白沙屯以外的幾個地域除了歷史因素還有在經濟政治

各方面都遠遜於白沙屯而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邊陲性及依附性的地域可能

是在現實條件上會更於趨向認同白沙屯的原因或許是媽祖信仰的超地域性使得

它們幾乎沒有困難的就被吸納近來但每年的媽祖進香儀式則提供社會成員從行

動事件中經由互動關係建構了集體性與集體記憶

白沙屯當地的角頭廟宇及神明會有一個相同點即其團體是以「會員制」

為組織方法而非以「角頭地域」的信徒為中心來形成祭祀組織更簡單的說

「角頭廟」似乎只是當地對這些廟宇的一種通稱指謂在以拱天宮為白沙屯信仰

中心以下各奉其神明所形成的一些宗教次團組織這是因為在當地並沒有所謂

角頭地域的劃分雖然有可能因為地緣關係-例如居住點離該廟較進-等因素而

影響到參與廟事務的多寡或求神拜佛的行為但白沙屯方圓也不過四里多各廟

位置亦多散布拱天宮周圍相接緊密故區域的重疊性亦高可能具備的影響成

份也削弱許多

所謂的「會員制」是指信徒只要經過申請以「戶」為單位通常是以戶

長為代表按年繳納一定金額的「年費」就可以成為該廟之「會員」其條件並

無地域現制即使是外地信徒也可以加入3換句話說這種組織型態更偏向自由

3 年費係於該廟年度慶典前繳納性質有點類似「丁口錢」但後者是對於祭祀範圍內的信徒之強制性義務而角頭廟年費的繳納基礎則以個人意願為重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4

與任意性信徒甚至同時加入數個角頭廟的會員都沒有限制它是以個人意願為

主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相對而言則其團體必須更加具備個人宗教認同的基礎和

歸屬感從信徒的角度來看信仰的動力來自於廟方平日的宗教事務和儀式行

為其中最明顯的即是「問神」一項個人性的生活細節經由神意的指點在日

常生活裡即將宗教行為與經驗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以廟宇空間透過「問神」行

為的互動模式將個人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廟宇組織連結成一張或近或遠的關係網

絡成為早期台灣鄉治結構中的互動基礎

過去苗栗縣通宵鎮媽祖廟拱天宮為管理人制由地方頭人自願義務擔任

職務主要是替廟宇管理香油錢和不動產擔任管理人的地方頭人其地域條件並不

限於本庄以內而是含蓋了白沙屯媽祖信仰範圍內的數個庄頭只要其社會地位

或道德權威得以受到地方上的公認和推崇本身亦有意願來參與者皆可擔任也

沒有所謂推選或世襲的制度任期亦不固定

一九七四年管理人制改組為管理委員會採信徒代表制即以信徒代表為最

高的決策機構依據組織章程第十二條「採用信徒代表制以里為單位各里

信徒每滿十人選舉或推薦一人為信徒代表餘數六名以上時增加代表一人代表

之任期為五年連選得連任」信徒的資格只要年滿二十歲有對白沙屯媽祖的

信仰即可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僅需繳納三千元經由信徒代表大會認可就可

以加入成為永久信徒信徒死亡後則由新加入的信徒來增補因此信徒人數略有

增減換言之它具有若干透明性與民主性自主性的互助社會與公共組織機能

目前加入信徒的地域範圍主要有白東白西南港內島新埔通灣等

數里4共計有 363 名信徒其中推選 36 名信徒代表(參見下表)

表 1 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第五屆應選代表人數表

4 南港里總共有十九鄰其中十三鄰為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分為「過港」「山邊」「南坑」「北坑」四個庄頭其它地區則屬於後龍鎮中和里媽祖廟的祭祀範圍新埔里過去皆屬於白沙屯媽祖的信仰範圍1987 年建立「雲天宮」後自行脫離白沙屯媽祖信仰圈目前仍加入信徒組織的部份是該里一到三鄰的地區稱為「過山」陳厝居民以陳世宗族為主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5

里名 原人數 死亡 新加入 合計 信徒代表

白東 130 15 5 120 12

白西 108 23 5 90 9

內島 82 14 2 70 7

南港 51 4 7 54 5

新埔 12 1 0 11 1

通灣 17 1 0 16 2

台北 0 0 2 2 0

合計 400 58 21 363 36

除了管理委員會之外廟中尚設有「香火組」5名義上附屬於委員會但都

是由信仰範圍內的虔誠信徒自願組成屬於開放式的志願服務性質每天一組二

人負責辦理廟宇打掃清潔朝夕上香奉茶零售香紙守夜等工作每月都有一

張工作輪值表載明當月司值人員換言之其組織與結合結構有一定的自主性

責任性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與網絡與互動關係

管理委員會係屬於常態性的組織團體此外廟內另有一個活動性質的組

織橘子會橘子會為舊日廟宇模仿佛教「無盡藏」貸款方式一方面貸款給信

徒使信徒有小額資金運轉一方面為廟方賺取若干利息(張珣1989164)

信徒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廟中擲筊乞請之物有橘子麵龜米或錢等乞

得數目來年則以雙倍奉還兼有保佑和謝平安之意換言之該廟宇組織具有若

干社會救助與互助與宗教文化結合功能

(一)年度的宗教事務

1 進香與三月戲

5 「香火組」的設立年代不詳據說是某一年媽祖身上的金牌被竊廟方懷疑可能是廟祝所為故才成立「香火組」的組織香火組是自願擔負此工作的信徒義務參與不過也有人報名後另行雇請別人來實際執行工作價錢約在 200 元到 300 元之間不等亦是屬於另一種奉獻(以金錢)的形式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6

2 放兵

(二)日常的宗教事務

廟內平日的宗教事務包括辦理「結契誼字」登記給媽祖做義子女「點光

明燈」為信徒消災祈福進香信徒或團體「添油相」登記贈香火符為信徒

「補改運」等項目過去皆是由信徒自願到廟裡幫忙服務第四屆委員會

(1988-1991)鑑於要求辦理事項的信徒逐漸增多且辦事人員不固定造成管理

和行政上的困難所以聘請兩位專職的辦事小姐固定在廟內處理這些事情

一般而論廟內日常的宗教事務偏重於信徒個人與媽祖的直接聯繫有別

於它廟通常以乩童為信徒改運的方式6該地區信徒常常會到廟裡拜拜也有長

年參與進香的一些外地信徒每年總會自行選幾個日子來參拜媽祖就信徒個人的

宗教行為而言生命週期的幾個重要轉折如當兵考試結婚生產等事項幾

乎一定會來拜拜和請示媽祖

白沙屯以外的庄頭參與媽祖信仰祭祀行為是屬於信徒自願性的行為雖

然它可能以「庄」為行動單位在過程中各庄頭卻沒有組織化的型態產生(例如

神明會分香子廟或某種團體組織)換言之它只揭示了這幾個社群之間的「連

結性」或「關係」而連結的機制則是來自於對同一主神-白沙屯媽祖-的信仰

並透過進香儀式的參與和儀式行為以一種情感的方式結合了這些不同地域的人

群甚至影響到其人群界域的劃分與社區想像邊界的建構例如當地人日常用語

的使用對村庄地域位置及關係的界定和認同拱天宮「五營旗」的安插範圍即

是將白沙屯與南北庄納入一個完整性的共同轄區之內換言之它具有一定的

聯庄互助與自治的網絡安全互動機能

Geertz(1973125)將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個取向一把宗教行為

展現的獨特意涵進行一種象徵意義的體系分析二以社會結構或心理過程的

觀點做為研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之基礎後者常常忽略了前者的觀點而

6 「補改運」是十幾年前某為信徒因諸事不順到廟中請求媽祖指點迷津擲筊後以燒金紙(壽金割金等)的方式來解運此事傳開之後逐漸就有信徒前來向媽祖請求補改運而使得廟中增加此項宗教服務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7

過度強調宗教與社會的功能或需求而缺乏論述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如何透過儀

式的象徵意義完成意義體系的溝通及展現當地人民文化脈絡的思考

此外台南市天壇廟亦同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重修廟宇改廟名為

「天壇」同時為祭祀誦經之必要遂籌組誦經團登記為「神明會經文社」其

時配祀神明已包括文衡帝君三清道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張

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司命灶君月老等民國十三年執事者招募有鼓

樂涵養之士組古典樂團定名「以和社」研習古樂並於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祭

典時演奏雅樂

如蘭堂在日據時代登記為「神明會如蘭堂」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該堂理事兼天壇管理人顏朝興與會員多人因聞悉日人計畫將所有寺廟神明會

之財產沒收為地方建設之用故洽商在未被沒收之前藉詞順應皇民化運動廢止

神明會將廟宇廟地外所有不動產悉數變更登記為會員黃烽遂等人所共有自

此如蘭堂會與天壇之關係即漸趨疏離只有例行祭典仍援例祭拜

光復之後嗜年碩學逐漸凋零在後繼無人之下以和社與講善局皆名存

實亡只有「經文社」改稱「天壇經文社」繼續其誦經工作民國五十年間

有婦女信徒黃金定等八人加入經文社習經文一年後另組「天壇女誦經團」與

經文社分工參與日常祭祀與例行祭典之誦經工作民國六十三年天壇舉行信徒

大會組織管理委員會選出十一名管理委員以鄭添池為主任委員另聘請國民

黨台南市中區黨部退休之主任陳有義擔任總幹事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天壇管理委員會經由第四屆信徒大會提案通過改制為

財團法人經台南市政府獲准成立向台南地方法院登記處辦理登記為「財團法

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登記捐助財產總額為新台幣二億五千九百四十

四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元整捐助章程揭示組織宗旨為「宣揚上天好生之德倡行

尊聖孝道興辦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天壇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董監聯席會議通過籌備設立

「天壇社會公益事業安養中心」並預撥建地購置經費六千五百萬元成立專案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8

小組進行籌備工作嗣候選定台南縣新化鎮枝母義段面積四甲八分的土地作為設

立地點並向台南縣政府申請設立「台灣首廟天壇附設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

中心」於八十一年五月函准設立在案八十六年二月臨時董監聯席會議通過變

更「天壇老人安養中心」為「台南縣私立天壇老人安養中心」換言之它已逐

漸轉型並擴大成為現代化社區組織並具有社會公益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功能

另外在當前農村治理社會中宜蘭縣礁溪鎮玉田村也是另一個典型的體

例在宜蘭縣玉田農村社會中與一般台灣農村社會一樣有濃密的親緣與地緣

鄰里關係架構在這些關係上的社團也非常活躍包括地方公廟慈天宮管理委員

會及其轄下七十多人的婦女誦經班以及氣功班港仔尾獅團茅埔獅團以及農

會婦女家政班等組織這些團體既維持了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關係且在政治

上同屬於礁溪吳派的動員組織已充分顯現其已轉型為多功能現代化社區治理組

社區中的主要組織包括 1信仰組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誦經班

2文武子弟組織-獅團合誠老人歌仔班及合義堂北管老人班3健身團體-氣

功班土風舞班4農會家政班國小義工的愛心媽媽以及 5與國家相關的

村鄰長系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的特徵皆是以初級的親緣地緣關係組成的地域

居民團體其中較重要的是代表地方群體之象徵的地域信仰組織慈天宮以及地

方婦女的積極參與也是一大特色獅團雖是活躍地方的文化組織但其私人化和

跨村際的性質在社區屬於次文化的地域組織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19

財團

法人

台灣

首廟

天壇

董事

監察

監 察 人

常 務 監 察 人

監 察 人

董 事董 事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常 務 董 事

董 事 長

副 董 事 長

常 務 董 事

董 事董 事

董 事

業 務 督 導 財 務 組

營 繕 組

祭 典 組

總 務 組

社 會 福 利 推 展 組

長青

寓主

養護

心主

專案

秘書

秘書

廟務

主任

會計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醫 務 組

社 工 組

總 務 組

辦事

工友

圖1

財團

法人

天壇

董事

會組

織圖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0

表 2 社區頭人身兼各社區組織成員(一人佔三缺)的情形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理 監

年齡 村鄰長 慈天宮

委員

茅 埔

獅團

港仔尾

獅團

備註

鄭耀 59 玉田氣功班團長農會代表

張燦 65 農會代表

賴全 57

吳田 64

張欉 64

林朗 41 港仔尾獅團團長農會服務

吳德 40

吳樹 64

李泉 74

吳存 64

黃為 43 村長代耕班班長

鄭福 71

吳藤 68

游田 63

李金 49

蔡樹 74

吳達 49 農會服務

吳坤 73

吳倉

游楓

監事

75

藍城 51 總幹事農會服務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1

資料來源玉鼎慈天宮第二屆管理委員會名單港仔尾獅團成員名單茅埔獅團

成員名單玉田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監事名單及訪談整理

圖 2 社區主要頭人的關係網絡

(大頭人)

派系領袖

地方仕紳

吳宏謀

(礁溪鄉代會主席

礁溪鄉農會理事長

家族領袖

慈天宮第二屆主任委員

某成衣工廠負責人)

(小頭人)

地方頭人

派系樁腳

慈天宮總幹事兼祭典

組組長

玉田村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地域機

構和組織

關係

礁溪吳派四十結拜兄弟之一

慈天宮誦經二團

慈天宮誦經一團

前水利代表現任職水利會

港仔尾獅團合義堂顧問

前玉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茅埔獅團團長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玉田代耕班班長

慈天宮委員

玉田氣功班會長

十八鄰鄰長

慈天宮副主任委員

港仔尾獅團團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依據前文台灣許多重要的寺廟經常扮演著聯結地方的中心角色而隨

著香火鼎盛或社會變遷其信仰範圍也跟著變化至於祭祀和信仰範圍的分野為

何簡要的說「祭祀圈」是指以一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2

地域單位而「信仰圈」則指以一神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區域性的信徒所形

成的志願性宗教組織本節將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作為研究之主要標的藉由

分析其發展沿革從事地方治理工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等面向瞭解台灣現

今傳統地方聚落之宗教組織在促進提升地方治理及凝聚社區意識方面具有何

種功效以及扮演何種角色

大龍峒保安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起初為居住於大龍峒的同安移民從家鄉

泉州白礁鄉分靈搭建的小廟供奉家鄉的守護神mdash保生大帝原本為同安人的共

同信仰僅為地方性的祭祀圈經過擴建重建規模擴大發展成為日治時期的

一二三堡信仰圈範圍跨越台北縣市中元祭北部泉州人以保安宮為中心進

行公普祭典由三堡輪流主辦現在保安宮的信仰圈組織已不再僅是過去的一

二三堡範圍其分佈更擴大至北台灣以信仰分佈來看台北市為首台北縣

次之再來分別是基隆桃園若以台北縣市來分則以大同區為首士林區次

之再來分別是中山區及台北縣三重市

另外保安宮在日治時期力士會(轎班會)的組織相繼成立為保生大

帝聖駕遶境扛轎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而言是一種榮譽其組織是以頭家爐

主的形式每年固定時間在神明面前以聖杯最多的為爐主輪流主其事目前共

有十一個單位其他尚有對保安宮經費拮据的時代相當支持的註生娘媽會及消災

會代表會以及因時代變遷而凋零的敬花會敬果會敬香會還有在保生大帝

聖誕參加家姓戲演出及中元普渡的各姓宗親會組織目前亦逐漸式微僅有陳

姓張姓蔡姓參加普渡吳姓參加家姓戲演出信仰圈的組織已因時代的變

遷而改變

在台灣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民國

三十九年大陸撤退來台軍眷及難民等強行佔住保安宮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

而已一般參拜者為之卻步因此引起公憤攻擊主事者管理不力民國四十一

年本地有識人士遂組織「臨時重整委員會」出面整理

民國四十六年正式成立「台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並向市府登記民國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3

六十四年由於原主委過世保安宮重新制訂章程訂定信徒資格經市府確認之

後保安宮召開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產生委員及監事組織新的「台北

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六十八年保安宮的組織型態由管理委員會改變為財團法

人由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事二十五人監事七人也制訂辦事細則七十二年

保安宮應司法行政部(法務部之前身)之解釋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

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現已進入第七屆

民國八十一年保安宮董監事會改選後新的領導階層提出改造除修訂

原有的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外也訂定員工退休退職辦法員工請假辦法員

工考績辦法同時辭退不適任員工為使經營理念導入組織管理將辦事細則原

有的以祭祀慈善財務總務四個組增加公共事務組與企劃組二個部門公

共事務組主要推動社會福利醫療補助照顧低收入戶與弱勢團體以及圖書館

藝文研習班落實終身學習推廣鄉土文化教育等事業企劃組則負責計劃研發

執行與資訊管理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相關領域學者擔任董

事提供諮詢

圖 3保安宮行政組織架構圖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4

資料來源保安宮提供

在此一架構圖中董事會是無給職其餘部門及各組組員皆為有給職不過

這些職員僅僅約 30 人對現在的保安宮而言支持起各項活動的人力及參與的

皆是義工以下進一步討論服務於保安宮的義工群

相較於保安宮的職員數量志工人數約為職員的 10 倍多保安宮的志工主

要來源可略分為三類一部份來自於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一類的信徒主

要參與誦經志工或是效勞生誦經志工在前面稍有提及即保安宮原有的誦經團

而後向外號召團員而所謂效勞生則是指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到保安宮幫忙拖地灑

掃的志願義工他們本於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自願輪班來幫忙打掃保安宮

這類志工來自於附近的居民

第二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保安宮有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其收費低廉是保

安宮本於回饋地方所開辦的課程在結訓成果發表時保安宮也提供場地及發表

會等給予學員們信心與回饋這類義工包括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

戲等其中插花義工的成品就在各類神明的誕辰或慶典上裝飾廟宇內外而合唱

團國樂團等則是在保生文化祭時發表其訓練成果這類的志工主要來自於附近

的社區居民

第三類志工是基於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加入保安宮的文史工作會成為文史

工作會的一員另一部份則是希望在退休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加入保安

宮成為圖書館義工協助圖書館的日常事務(如換證借書等手續)文史工作會

乃廖董事長深覺保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因此只要對古蹟有興趣者皆

可參加透過訓練始得在保安宮內輪班講解宮中歷史文物此外文史工作會除

了保安宮之外也不定期的參訪其它古蹟並有心得報告及分享等保安宮能夠

自身籌辦保生文化祭以及其它的大型活動乃得力於這批志工的支持平時志工

們就各在自己的崗位上但遇到大型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則依情況調動不過保

安宮和志工們之間是相敬如賓的並不會因為有大型活動就強迫志工們參加反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5

而是志工會自發性的前往幫忙

圖 4保安宮的志工組織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保安宮的志工群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性質分屬於不同的行政組織下效勞生

隸屬於管理組之下誦經生是歸屬在祭祀組其它的義工包括圖書館義工文史

工作會插花義工合唱團國樂團歌仔戲等都在公共事務組之下現行保安

宮的運作如果都仰賴聘請職員來幫忙對一個寺廟的支出來說太過龐大保安

宮成功地利用信仰以及文化取向留住信眾及學員願意無償地留在保安宮服務

雖然宗教團體多半能因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擁有許多義工但是因為文化取向而

歌仔

國樂

合唱

團 圖書館

志工

插花

志工

文史工

作會

效勞

誦經

志工

保安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6

幫忙的義工在這點上的確是保安宮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1994 年

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

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

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以杜絕香油錢去向不清的弊端使財務得以

透明化因此從 1992 年董事會改選進行改造之後每年油香收入得以成長

此外所有的信徒資料納入電腦管理後就能隨時正確地統計全省的信徒數量與

分佈作為廟方分析研究保生大帝信仰圈的重要參考指標1999 年起為了開擴

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

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保安宮本著得諸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歲末定期辦理冬令救濟發

送白米與救濟金給附近大同士林中山區的低收入家庭及全省育幼院教養院

並隨時受理需要急難救助的個案給予扶助面對台灣社會結構日漸高齡化的趨

勢保安宮也提供對面的庭園「鄰聖苑」做為社區老人休閒聯誼的場所另外

為發揚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在各大醫院成立醫療補助基金專戶補助經濟

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同時不定期延聘專業合格的中西醫師為民眾

進行義診每年保生大帝聖誕保安宮也節省祭典活動經費提撥作為「獎學金」

和「助學金」嘉勉品學兼優及清寒優秀學生

保安宮在推廣藝文活動方面保安宮於 1992 年成立附設圖書館提供青少

年閱讀環境翌年開辦民間書院藝文研習班以文化藝術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終身

學習開創人生真善美的價值研習班包括書法插花國畫粉彩漢詩

易經英語戲曲等保安宮並結合讀書會學員參與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工作

如投入九二一地震花蓮桃芝風災土石流及台北市納莉風災的賑災行列又學

員經由參與藝文研習班學習後轉為保安宮文化志工並成立雲衷合唱團國樂

團歌仔戲社插花義工等學員們經由學習者的角色進而營造在地組織推動文

化活動如參與北台灣最大型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保生文化祭」包括民間劇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7

場的演出及神明遶境活動

此外保安宮更配合鄉土教學於 1996 年開辦培訓古蹟解說義工並成立不

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此外從同年起每月舉辦「健康醫療及信仰講

座」帶動學員與社區居民除了對藝術文化深切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也關心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健康2001 年起舉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獎勵大

學及研究所學生對地方文史及信仰作研究調查發表論文豐富鄉土教育同年也

舉辦「古蹟管理與修護實務觀摩研習營」邀請學者專家及匠師主講修護實務2005

年保安宮為培養宮廟行政及法務人才研究道教學術文化及提升宮廟人才水

準開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其課程包括道教概論道教科儀宮廟行政等

因此保安宮的轉型已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台北

市老舊社區市民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保安宮推動慈善公益文化社教不遺餘力自 1991 至 2005 年間連續十

四年獲內政部頒贈績優寺廟獎2002 年除獲內政部頒發績優寺廟獎外更同時

獲頒「行政院獎」展示出保安宮轉型為文化寺廟的成績也呈現出保安宮在變

動的時代中所扮演的文化推手角色

第三節 台灣地區宗親會組織之發展

宗親組織的起源似不可考依據學者葉蓉的看法似始於華僑社會其與宗

祠及會館之組織和活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葉蓉19785)華僑在海外創業

謀生之餘為求互助合作以發展事業因此便利用傳統地緣與血緣之關係組成社

團成為現今宗親會與同鄉會組織之濫觴這些華僑社團大部分均以其各自家

鄉所祭祀之神明為宗教聚會之中心藉以聯絡同族(鄉)之感情進而組成各式

會館或會所(例如廣東會館)而在台灣則類似組織被稱為「神明會」7或「行郊」

7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中民眾組織任何團體無論其目的為何都一定奉有神明作為結合團體之中心同姓的團體以其共同遠祖同鄉的以其祖籍地方性神明同業的則以該項職業創始祖為祭祀對象而組成某姓氏之神明會祖工會祭祀公業等組織這些組織都概稱為「神明會」參見葉蓉197816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8

等日後陸續成立之各姓宗祠與宗親會大多皆由上述組織所發展而成

所謂的「宗親組織」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舊式的祭祀公業性的宗

族組織另一種則是自舊式發展出的宗親會前者強調成員間可以清楚推算及的

血緣關係而後者則為強調自同樣姓氏的遠祖血緣關係上述兩種同樣強調血緣

關係不同處在於遠近之別(尹建中1985231)

民國四十一年總統元旦文告中將「敦親睦族」列為未來社會發展之重點

同年二月一日政府公告「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提倡「發揚民族觀念

敦睦親族情誼以激發祖國愛與同胞愛」此後政府對祭祀公業的宗族組織特別

加以輔導使其適應現代立法觀念配合國策與民情逐漸廢除原先之管理人制

度走向財團法人組織(葉蓉197819)此外政府開始盡可能輔導台灣當時現

有之各神明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停止神明會與祭祀公業的新設置鼓勵民眾

組織宗親會使宗親會大量出現

台北市的宗祠組織與宗親會由市政府民政局主管劃歸宗教團體類一律需

向民政局申請財團法人登記自從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在行政體系上與省平

行因此原有之台灣省各宗親會紛紛於台北市申請成立新宗親會而隨著台北市

的地方發展以及省的虛級化台北市的宗親會不少乃逐漸取代了原先台灣省的宗

親會以陳氏曾氏林氏宗親會為例其台灣省宗親會址均設於台北市與台

北市的宗親會共用而各姓氏的宗祠也有不少與台北市宗親會結合例如隴山李

氏宗祠便與世界李氏宗親會台北市李氏宗親會共同設置於台北市同一地址

本文以下將舉台北市黃氏與葉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北市宗親組織發展

概況之具體事證8

一黃種德堂與台北市黃氏宗親會俗稱黃林吳為艋舺三個大姓今日

萬華地區以黃姓居民為最多黃氏宗祠「種德堂」即位於此處為台北

市內最古老的宗祠於清咸豐年間由當時艋舺首富黃祿所設在日據時

期已有宗親會組織之發展而後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宗祠也遭

8 本文中黃姓與葉姓宗親會之相關資料參見葉蓉197824-2550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29

強制徵用而無法維持原先祭祖聚會之功能光復後政府以提倡敦親睦

族以宗族鞏固國族做為政策鼓勵發展宗族團體因此黃氏宗祠開始

恢復活動於一九五九年設立財團法人登記並於一九七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黃姓宗親會地址便設在種德堂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成立後除

先後訪問東南亞美國等黃氏宗親會進行參訪並號召全台黃氏宗親參

與世界各項宗親相關活動無形中成為台灣黃氏宗親之總代表也使得

種德堂成為全台黃姓總宗祠台北市黃氏宗親會每年於農曆二月十五日

及九月十五日分別舉行春秋兩祭分別由龍山區大稻埕黃姓宗親輪

值擔任爐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昇真日萬華各

姓氏輪值舉辦祭典時亦以黃姓宗親作為捐獻與參與之主要角色除種

德堂之外台北市內亦有集英堂與崇德會等黃氏宗親組織這些團體成

員不但高度重疊而其組織中之董監及理事等幹部亦常相互兼任因

此這些團體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彼此都會參加其各自舉辦之活動以聯

繫同族之感情

二葉氏宗親會台北市葉氏宗親會則於一九五八年向社會局登記成立但

根據考證葉氏宗親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成立之葉姓神明會光

復後先後成立之「思源會」與「望慈堂後援會」也都是由台北市的葉姓

人士所組織成立之宗族團體一九六七年葉姓祖廟遷建於台北市內湖地

區後葉姓人士便將葉氏宗親會與葉氏宗祠予以合併使台北市之葉姓

宗親皆能進主宗祠現今宗親會組織與宗祠因關係的密切頗有不可

分別的趨勢興建宗祠始終為各宗親會計畫發展的共同目標之一以便

於宗親會舉行最為重要的活動祭祀開台祖與始姓祖宗祠本身也成為

各姓宗親平時聯繫感情鞏固人際脈絡之重要場所前文述及之每年農

曆三月十五日保安大帝誕辰時大龍峒保安宮前依例由福建同安籍之各

姓人士舉辦酬神戲活動葉氏宗親會每年必定捐獻作為演出之用而每

月九日葉姓宗親會理監事聯席會議與聚餐中除由各理監事輪流作主設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0

宴外凡參加者又須出資作為宗親會常年經費之用現今台北市葉姓宗

親會已成為萬華地區地方治理之不可或缺要角並與當地宗教組織(保

安宮)結合使血緣與地緣認同成為維繫整體社會秩序穩定之重要力量

至於台灣其他縣市的宗親會組織與成員等結構及其所進行之活動與台北市

大同小異以下將舉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之例作為論述台灣其他縣市宗親會組織

發展之主要依據

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

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更動而搬遷前任理

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

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會中華民國林氏宗

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

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聲自從省虛級化

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核心幹部必須負擔

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宗親會組織之問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

目前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

助等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

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

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士(例如抬棺者)必須

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

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1

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宗親會除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

外組織運作更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

舉辦的活動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

動(如歌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

婦幼安全宣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

配合進行相關活動

不過林氏宗親會發展至今在運作上跟其他縣市之宗親會面臨若干相同的問

題有待解決

一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

面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

德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多

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親會獎

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姓的林氏宗

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反彈之故被要

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這方面也成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

益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面

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四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

支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選

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2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一節 宗教與宗親組織之治理功能

前文就台灣現今宗教與宗親組織發展歷程與現況進行介紹後上述組織於

地方上所扮演之治理功能整理如下表

表 3 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與功能

組合類型 案例 功能種類

地緣組織

寺廟組織(合)區域

性家族或宗族組織

( 祭 祀 圈 或 角 頭

等)

苗栗白沙屯媽祖廟

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

后宮台北蘆洲保和

宮與湧蓮寺

血緣組織

家庭家族或宗族組

新竹姜朝鳳家族台

北蘆洲李氏宗族台

北板橋林家宗族台

中霧峰林家宗族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

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

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

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

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

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

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

(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

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

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

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

之動員

10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

精神醫療服務

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家族常結合原有

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拜信仰體系

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此外台灣傳統地方地緣血緣(宗教宗親等)組織例如苗栗白沙屯

媽祖廟台南天壇與鹿耳門天后宮台北蘆洲保和宮湧蓮寺新竹姜朝鳳家族

台北蘆洲李氏宗族台北板橋林家宗族與台中霧峰林家宗族等具有下列幾種功

1 寺廟宗廟祠堂共同合夥管理(地方或角頭頭人及士紳)

2 共同推動地方宗教婚喪禮儀及道德倫理教化活動

3 凝聚族人及地域情感與認同

4 合夥繳交份錢丁錢支持宗教(族)活動建設維修

5 直接間接捐助地方建設福利教育等經費

6 認養寺廟值班活動等義工工職

7 神明出巡安境募丁守衛(巡守)地方安全

8 個別及合夥捐助認養地方戲劇陣頭等宗教宗族文化活動

9 墾殖經濟家庭家族農莊經濟土地開發及聚落發展之動員

10 財物經濟貸款合會互助

11 宗教地緣社會心理諮詢及精神醫療服務

換言之台灣從明末清初形成墾殖與開發社會以來各地方移入的閩粵各

家族常結合原有地緣(祖籍)關係及血緣關係(同宗族或同姓)者在宗教崇(膜)

拜信仰體系中形成新的移民地緣社會並逐次發展成為今天的各地方自治社會

此外如表 4 所示在比較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與現代社區組織

的功能與治理屬性之後我們發現傳統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一般而言具有下列幾

項功能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項祭拜誦經講善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4

互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辦理宗教宗親墾殖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

功能

表 4 地方傳統宗教宗親組織(合)與現代社區組織的功能與治理屬性比較

組織種類 組織功能 治理屬性

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會)

管理委員會董

事會同志會

如蘭堂會(天

壇)講善局

誦經團神明

會經文社以

和社祭祀圈

角頭會義工組

1 凝聚及結合地方上宗教信

仰地域或宗親等成員

2 共同辦理或互助式辦理地

方上宗教信仰及宗親間各

項祭拜誦經講善互

助等活動事宜

3 募集資源人力共同協力

辦理宗教宗親墾殖

教養救助等事宜

4 單一性功能組織為主偏

向宗教宗親文化性及

階層性侍從性社會性功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

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

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

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

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

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

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

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

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會)

財團法人(基金

會)社團法人

(社區理事會

等)工作團

工作室(坊)

慈濟功德會地

方分會安養中

心老人養護中

心各類義工組

織等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

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

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

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

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

(含現代義工組織)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

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

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

明性責任分擔網絡關

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5

註1 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

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2 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

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

3 地方宗教組織(合)等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透 明 性 ( transparency ) 內 部 民 主 性 與 責 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現代社區與宗教宗族組織則具有以下組織功能特性

1 合夥研究論述及合作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

2 宣揚倫理文化與宗教道德教化

3 興辦社區公益事業

4 促進及受委託辦理社會福利

5 趨向多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組織與功能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地方宗教宗族組織似乎具有下列治理屬性

1 庶民社會治理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也具有若干義工組合及聯結屬性

2 協合式多層次治理社會並具有一定的參與行動網絡

3 其組織(合)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

網絡關係與社群性等亦即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中的若干特質

現代社區與宗教宗親組織則具有下列幾種治理屬性

1 與政府合作進行公私合夥(含現代義工組織)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6

2 都會或一般社區治理

3 社區總體營造式治理或災區重建式治理

4 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具有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分擔網絡

關係與社群性等具有公共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換句話說傳統地方聚落組織(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

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會(區)公共治理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

公共治理在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

合與鼓勵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地方宗教組織(合)等

所形成的單一或寡頭功能地方治理社會又稱為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社會

係因少有官方的介入聯結整合與協助之故也是過去傳統地方鄉治或紳治社會

的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義工與合夥動員屬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或資本動

員型態亦具有責任分工權力共同分擔的治理社會屬性在早期這些地方或地

域(地緣)組合中地方頭人或士紳在合夥共治之中具有各角頭(村落或聚落)

協合治理(consociational governance)的特性部分組合之爐主係由推選產生

或擲杯及輪流擔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transparency)內部民主性與責任

性(accountability)亦即具有聚落村落治理及跨聚落(如祭祀圈)治理等屬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7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8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amppage=2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39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0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

區寺廟

鄰近地

區學校

民間表

演社團

全國保生大

帝廟宇聯誼會

台北市

民政局

保安宮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1

由以上敘述可知保安宮現今已充分連結地方政府鄰近寺廟全國性同性

質(同儕)團體地方教育機關與其他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組織與資源形成一

推動地方甚至區域性全國性文化教育宗教活動的組織與資源網絡致使該

寺廟組織走出傳統部落或村落式組織宗教團體與功能網絡走入較現代化多

功能與多層次外部合作網絡發揮現代化宗教組織的治理屬性與功能

第三節 宗親組織治理網絡之轉型

依據前文所述台灣各地之宗親會組織起源於華僑之結社組織日據時期便

已有若干姓氏(如本文述及之台北市葉姓與黃姓)以祭祀公業方式成立宗親團

體藉由共同祭祀之方式以聯絡親族感情雖然遭受日本殖民政府強迫解散祭

祀場所也被政府強行徵收但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於政府的鼓勵下紛紛恢復

原有之宗親組織宗親組織此時由原先單純地方上同姓宗親之自治聯誼性組織

轉而被政府賦予其一定之政策功能以「發揚民族概念敦睦親族情誼」作為組

織之重大使命接受政府之輔導而配合政策要求建立地方上較為綿密之親族網

絡在聯繫族人情誼之同時協助政府推廣各種敦親睦族之教化從政治層面觀

察此種教化除藉由親族之力量維持社會之穩定外同時也有藉由對宗族始祖(多

半來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之認同透過每年固定舉辦之遙祭先祖等慎終追遠活

動強化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之文化情感進而鞏固政權之正當性宗

親組織因而與國家及地方治理網絡產生連結從中央政府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

為配合政府施政之地方性自治社團政府負有指導與輔助發展之責從地方政府

的觀點而言宗親組織為維持地方穩定之不可或缺力量組織於地方上所掌握之

人脈與資源則成為地方首長或其他政治人物所亟欲拉攏之對象選舉時往往成

為各方政治勢力角力之重心12

12 在某些縣市中人數佔有優勢的「地方大姓」往往握有操控選舉成敗之關鍵力量例如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歷任縣長也以陳姓人士居多使陳氏宗親會成為各政治勢力極力籠絡之對象上至總統下至政黨領袖或候選人無不均以拜訪陳氏宗親會作為到訪金門之重要行程詳請參見倪國炎2007 以及楊孟瑜2000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2

至於在宗親政治優勢較為不明顯之地方(例如台北市或者人數較少之姓氏

宗親會)宗親組織雖仍為政治勢力所欲拉攏之對象但其感受政治人物拉攏之

程度則較大姓為小因此宗親組織與其他社團相同其政治影響力及重要性與其

所掌控之資源大小成正比而對於一些大姓宗親會而言當不同政治勢力所推出

之候選人均為同姓人士時宗親會此時所抱持的立場多半站在較為觀望的態度

對不同陣營之同姓候選人採取較為衡平之態度此時政黨背後的運作與角力便成

為能否爭取宗親力量奧援之關鍵因素13

除了上述有關宗親組織於政治層面所發揮功能之敘述外台灣的宗親會組織

除了維持鞏固地方的社會秩序穩定外若干較有規模之大型宗親會近年來也積

極拓展與海外相關組織之合作與交流例如前文述及之葉氏宗親會便曾前往福

建廈門泉州等地與當地之葉氏宗親會進行交流合作而廈門葉氏宗親會也曾前

往金門與當地葉氏宗親進行交流訪問而台灣的方氏宗親會更於 2005 年與來自

南韓泰國等世界各國之方氏宗親代表一同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參加當地政府舉

辦之懇親溯源大會14而較具規模的黃氏宗親會近年來更於各設有黃氏宗親會

之國家輪流舉辦世界黃氏宗親大會以今年(2007)為例則於泰國舉辦宗親大

會計有來自亞歐北美等國之黃氏宗親代表參加由此觀之台灣若干較有

規模之宗親會組織於近年來逐漸跳脫地方的範疇開展與國外團體之合作特別

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發密切此一現象也顯示出在治理全球化的影響下

地方治理組織逐漸打破原先的地緣疆界朝向「全球在地化」的目標邁進

隨著臺灣社會結構的演變宗親組織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被賦予了配

合政府施政以達成政策目標的之任務同時就宗親會本身而言除了深耕當地

鞏固原有的宗親網絡外更企圖將觸角向外延伸除了結合國內其他縣市之相同

13 例如在 2001 年立委選舉時金門縣選區國民黨與民進黨所推出之候選人均為陳姓宗親(陳清寶與陳滄江)而前縣長陳水在亦以無黨籍身份進行角逐在選前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添丁曾召開記者會表示當時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曾代表陳水扁總統表示希望陳氏宗親於選舉時能支持無黨籍之陳水在而非民進黨推出之陳滄江此舉引發陳滄江之嚴重抗議揚言將向召開記者會之陳添丁提出告訴選舉結果由代表新黨參選的吳成典當選相關報導參見簡余晏200114 相關報導請參見新華網2005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3

組織外更與海外宗親進行串連透過成立世界宗親總會之方式將原先僅限於

台灣或各縣市之宗親網絡擴大至全球體系雖然隨著治理網絡的擴大至全國乃至

於全球之層面然而原先地方性事務則仍然保存著例如各地方之宗親會仍然於

平時舉辦各種活動以聯絡當地宗親之情誼除舉辦聯誼性活動外更有以提供獎

助學金等經濟資助方式扶助當地宗親之生活因此此一治理網絡乃以地方為主

體經由各地宗親組織之串連而逐漸擴展範圍至全國乃至於全球如附圖 7 所示

圖 7 台灣各地宗親會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中央

政府

地方

政府

地方政治或社會組織

國外宗

親會

宗親會

總會

各地方

宗親會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4

第肆章 結論

由以上保安宮的發展歷史與組織功能特性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寺廟

組織亦具有若干自主性民主性透明性責任性(分工與責任共構)網絡關

係以及社區與社群組織的特性換言之保安宮的組織亦具有地方治理組織的若

干特性類似前述台灣各地方宗教與宗族組織在台灣鄉治與社區治理中扮演頗

具代表性的角色與個案

宗祠的設立有利於各姓宗親鞏固其宗親會組織進而與地方相關團體結

合形成一周密之地方治理網絡除其傳統的親親貴貴之統宗睦族的功能外

更可幫助政府教育群眾促進社會團結緩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感與疏離滿

足都市居民的歸屬與安全感成為當前工業化社會中維繫傳統精神及社會穩定

之重要命脈

由於地緣的關係本研究有關台灣傳統地方治理特質及其轉型之研究主

要乃以台北市保安宮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研究個案探討在台灣基層鄉治社會

或社區自治組織與結構中其組織與制度特性動員與互動網絡社群認同自

主性與民主性責任共構與分工結構及其它有關宗教情感文化服務精神

心理諮詢及醫療功能及守衛安全等功能藉以探討及釐清若干台灣傳統地方治理

社會的屬性分析台灣地方傳統宗教宗親會等組織的治理屬性及其若干轉型模

式並比較這些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當前一般社區治理組織的異同進而檢

驗台灣過去鄉治時代的治理特性比較及探討當前地方社區治理組織的功能與屬

性而有助於未來台灣地方治理社會的建構

台灣地方宗教宗親組織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中在組織結構功能

與治理屬性等面向均產生若干重大轉變就治理的觀點而言傳統地方聚落組織

(合)(宗教或宗親地緣聚落組織)的公共治理部分已逐漸轉型發展出現代社

會(區)公共治理以下進行簡述

在組織方面由傳統的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同志會神明會誦經團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5

部分義工組織逐漸轉型為依法登記成立之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組織而原先

附屬寺廟之中的誦經團等義工組織如今也轉化為安養中心地方義工組織其

中又以慈濟功德會最廣為人知至於組織功能方面由原先單純凝聚地方宗教信

仰地域及宗親等成員配合現代社會生活之需要而進一步匯集地方資源人

力從事合夥研究論述及地方開發發展地方宗教文化與經濟產業趨向多

功能及現代治理社會方向發展然而傳統地方聚落相關組織(合)公共治理在

一般自治鄉鎮市仍然有許多功能有待地方政府與社會加以聯結整合與鼓勵

以強化其現代性的轉型及功能之分化與發展而治理屬性方面傳統地方宗教

宗親組織所形成之治理網絡中主要乃以庶民社會或鄉紳頭人治理之形式為

主不過其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方面仍具有若干程度之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

性經由參與者網絡將責任分擔至個人由此觀之亦具有當代治理社會屬性之

的若干特質而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宗親組織除了與政府合作以公私合夥方式

從事都市或一般社區治理外社區本身亦進行總體營造式治理或一般性治理其

組織屬性與活動方式亦具有自主性透明性與民主性展現出民主社會中公共

與社會治理的特質

就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台灣傳統宗教宗親會組織與一般社區治理組

織最大的差異在於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起源較為偏重在血緣與地緣關係多數參

加者本身彼此由於血緣上具有一定程度之關連彼此間所形成之互動網絡較其他

非血緣或地緣性組織為緊密也因此組織其存續力較高而宗教性組織其參與份

子大多為經由精神信仰力量之驅動因此對組織之奉獻程度較高對於經濟方面

的負擔亦較能忍受因此台灣大部分之宗教組織只要能維持一定數量之信眾多

半能擁有良好的存續力而透過宗教與宗族關係所建立的網絡成員彼此間由於

具有一定程度的地緣與血緣關係在地方上從事各項活動所面對的阻力也較低

較於便利各項事務之運作同時由於過去政府政策對該等組織抱持較為正面的態

度因此透過立法等形式並給予適當的補助以賦予組織合法性依據並輔導其發

展因此使得相關組織所面對之阻力較其他社會組織為低也因此促使相關組織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6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總而言之台灣宗教與宗族組織在政府的輔導與鼓勵下得以順利成長茁

壯在接受政府的管理同時也負起了協助政府進行地方治理之工作將治理的

觸角深入至地方各個角落透過地方宗族與宗親組織之力量也有助於地方民眾

強化對地方的認同進而將此認同擴大到對國家乃至於政府施政強化執政者之

政治支持度與民眾對公共事務之參與度經由擴大公共參與而提升治理之層次

使政府施政更能達成滿足人民需求之終極目標因此當前台灣地方宗教與宗親組

織已經成為提升地方治理維持社會穩定與促進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及書目

王貞云1999《公共廟宇組織變遷之研究-天壇鹿耳門天后宮的個案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

政學報》第 15 期

仉桂美2003〈新區域主義下之我國都會區政府的協力關係〉《公務人員月刊》

第 85 期

尹建中1985〈由宗親組織發展趨勢看中華文化的堅韌性》台北中華民國宗

親譜系學會頁 230-234

古明仕2004《公辦民營機構營造良好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睦鄰措施」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 20 期

丘昌泰主持2001《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畫

丘昌泰陳欽春2001〈台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

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期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

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5 期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卷第 1期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第 51 期

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 整合國家與社會〉《國立政

治大學學報》第 70 期(下)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8

江家慧2002《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

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呂文皓2002《社區發展中非營利組織其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船仔頭文教基

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組織變革問題與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研討會

李元通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社會福利為例》台北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 1期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

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岳道1997《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 9

卷第 4期

李偉敬2001《我國鄉鎮市自治立法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2001〈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

討中心〉《史匯》第 5期頁 35-51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社區發展季

刊》第 100 期

李易駿2002〈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社會發展研究

學刊》第 4期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重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老

舊住宅社區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政方治理能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49

研討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的治理模式以英國與歐盟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期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

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林源峰2001《我國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行為之公眾參與》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mdash

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吳宗憲2002〈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之治理模式及其調和〉《考

銓》第 32 期

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明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 2卷第 2期頁 5-52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

治理論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7期

徐秀英2002《從地方治理的觀點探討台灣鄉村發展的企業化策略-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2003〈邁向學習性經濟中的創意型城市--兼論台北機會與限制〉《研

考雙月刊》第 27 卷第 4期

倪國炎2007〈馬英九訪金門巧遇中國觀光團展現超人氣〉中央社2月 11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0

詹中原2002〈當代政府治理的政治哲學〉《國家政策論壇》第 1期

詹欣華2004《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0《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論文

唐美君1983〈台灣公廟與宗族的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1期頁 17

洪富峰1996〈論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意識的狹窄化--以高雄哈瑪星地區為

例〉《史聯雜誌》第 29 期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0 期

張 珣1989〈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 46

期頁 154-177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空大行政學報》第 12 期

張屏生1996〈台北縣蘆洲方言紀略〉《北縣文化》第 50 期頁 10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

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許立一2002〈新公共管理的省思以黑堡觀點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報》第 6期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1

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智閔2000《參與型政府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曾民賢2001《我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制度之研》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論文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 理論建構上的價值問題〉《行政學報》

第 29 期

郭秋永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6

黃一峰黃劉琳2003〈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第二

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東益2003〈公共商亦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第二屆地

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黃建銘2003〈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化調整之可行性〉第二屆地方發展策

略研討會

黃建勳2005《水資源管理與自治制度以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與地下水

管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 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

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第 910 期

黃偉民1999《結合非營利組織之市民性公共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綺2001非營利組織救援功能之研究以台灣九二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2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1《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台

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游蕙芬1996《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

體系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孟瑜2000〈陳水扁赴金門前線視察〉BBC 中文網5月 21 日

專論2001〈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

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2期

陳志瑋2003〈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第

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陳其南講黃淑芬整理1996〈地方行政與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

59 期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

第 10 卷第 1期

陳冠伶2003〈論理性型模市場機制及社群精神治理模式在政府人力資源管

理領域中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論壇》第 25 期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

54 卷第 1期

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

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第 56 卷第 2期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 23 卷第 1 期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3

頁 93

葉蓉1978《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華網2005〈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側記一炷心香拜祖先〉新華網6

月 18 日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

科學論叢》第 18 期

賴兩陽2000《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阿榮2002〈統治民治治理--一種國家與社會變遷的考察〉《國立國父

紀念館館刊》第 10 期

劉宜君2003〈地方政府因應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競爭

力評論》第 5期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費負擔

爭議之個案分析〉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煒仁2003〈從歐陸統合前瞻以社會為中心的治理〉《復興崗學報》第 78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

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

劉坤億2002〈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功能與限制〉

《法政學報》第 15 期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

《人事月刊》第 37 卷第 2期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4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國

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評估「社區總體營造」在現階段推行社區發

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區落實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徑〉《社會工作學刊》第

6期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mdash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

論》第 10 卷 2 期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

評論》第 11 卷 2 期

鄭怡世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

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 1

卷第 5期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討》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

策學系碩士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

例〉《立法院院聞》第 31 卷第 6期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瑞琪1998從宗法制度看台灣漢人宗族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集刊第 47 號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5

《政治科學論叢》第 18 期

傅岳邦2001〈1990 年代我國地方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管理主義與社群主義

的辯證思考〉《中國行政》69 期

謝斯昭2002《政府行政能力之研究mdash以重建會災後社區重建作為為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1〈立委挺陳水在縣長投陳昭南民進黨立委候選人陳滄江將返台

查證〉東森新聞11 月 26 日

英文資料及書目

Adam Crawford 1997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rime appeals to community and

partner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an Petersen edited 1999 Poststructuralism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Ali Farazmand edited 1997 Modern Systems of Governme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Ann M Florini 2000 The Third For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run Agrawal Clark C Gibson edited 2001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thnicity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sh Amin and Jerzy Hausner edited 1997 Beyond Market and Hierarchy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mplexity NH E Elgar

Bent Greve edited 2000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Societ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6

Caroline Glendinning Martin Powell and Kirstein Rummery edited 2002

Partnerships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Bristol Policy

Pres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2000

DECENTRALIZATION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ING HANDBOOK Washington DCUSAID

Charles Sampford edited 2002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from crisis to reform

Burlington VT Ashgate

Cheryl Simrell King Camilla Stivers 1998 Governmen I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government era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iaran OFaircheallaigh 2002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Evaluation mining and

indigenous people Burlington Vt Ashgate

Clive S Thomas edited 2001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terest Groups shap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lin Campbell and B Guy Peters edited 1998 Organiz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Cris Shore and Susan Wright edited 1997 Anthropology of Polic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overnanc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and Harold Wolman edited 1992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 F Kettl 1993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onald F Kettl and H Brinton Milward edited 1996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onald F Kettl edited 1996 Civil Service Reform build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7

E Franklin Dukes 1996 Resolving Public Conflict transforming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mma Williams 2002 Report on Framework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 UK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rgus Carr Andrew Massey edited 1999 Public Policy in the New Europe

euro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 E Elgar

Gambhir Bhatta and Joaquin L Gonzalez III edited 1998 Governance Iinnov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rends cases and issues Vt Ashgate Pub

Gary L Wamsley James F Wolf edited 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eerts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y Stoker edited 1999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erry Stoker edited 2000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Goran Hyden and Michael Bratton edited 1992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o L Rienner

G Ross Stephens Nelson Wikstrom 2000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Wallace and Alasdair R Young edited 1997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V Savitch Ronald K Vogel edited 1996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8

Ian Holland and Jenny Fleming edited 2003 Government Reformed values and

n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urlington VT Ashgate

James N Rosenau 1980 The Dramas of PoliticalL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ance Mass Duxbury Press

James N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ited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n Kooiman edit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Calif Sage

Jan-Erik Lane edited 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le trends and problem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Janet Newman 2001 Modernising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Joaquin L Gonzalez III Kathleen Lauder Brenda Melles 2000 Opting for

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nov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Co-published for distribution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hn-Mary Kauzya 2003 Local Governance Capacity-Building for Full-Range

ParticipationConcepts Frameworks and Experienc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 33

Jon Pierre edited 2000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Charkham and Anne Simpson 1999 Fair Shares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lypso Nicolaidis and Robert Howse edited 2001 The Federal Vision legitimacy

and levels of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New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59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LeachR and J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Maarten Hajer and Hendrik Wagenaar edited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io Polese and Richard Stren edited 2000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rk Bovens Paul t Hart B Guy Peters edited 2001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Edward Elgar

Mark Turner and David Hulme 1997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king the state work USA Kumarian Press

Martin Minogue Charles Polidano David Hulme edited 1998 Beyo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changing ideas and practices in governance MA E

Elgar

Michael D McGinnis edited 1999 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adings from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ael Keating and John Loughlin edited 199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OR Frank Cass

MoonM and EW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No2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measure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0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OECD

OECD 2001 Cities for Citizens improving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Paris OECD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scar van Heffen Walter JM Kickert and Jacques JA Thomassen edited 2000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effects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trick Dunleavy edited 2000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Politics 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ul Hirst and Veit Bader edited 2001 Associative Democracy the real third way

Portland OR Frank Cass Pub

Peter Bogason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A Edward Elgar

PHA Frissen translation Chris Emery 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MA Edward Elgar

Pierre Jon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Calif SAGE

RAWRhodes 1996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em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Richard C Box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Rose edited 1980 Challenge to Governance studies in overloaded politie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Whitley and Peer Hull Kristensen edited 1997 Governance at Work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 Post 1995 Constitutional Domains democracy community

manage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1

Robert Pyper and Lynton Robins edited 2000 United Kingdom Governance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Rorden Wilkinson and Steve Hughes edited 2002 Global Governan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Humes IV 1991 Local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Power a worldwid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andra J MacLean Fahimul Quadir Timothy M Shaw edited 2001 Crises of

Governance in Asia and Africa Burlington VT Ashgate

Simon Deakin and Alan Hughes edited 1997 Enterprise and Community new

direc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USA Blackwell

South Carolina Association of Countries 1999 A Handbook For South Carolina

County Officials

Steve Fuller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open

society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san Buckingham-Hatfield and Susan Percy edited 1999 Constructing Local

Environmental Agendas people places and particip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ue E Mutchler Judy L Mays Joyce S Pollard 1993 Finding Common

GroundCreating Loc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exas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Wayne Sandholtz and Alec Stone Sweet edited 1998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L Miller Malcolm Dickson and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2

William Page edited 1983 The Future of Politics governance movements and

world order London F Pinter

網路資料

httpwwwuni-stuttgartdesozavpsrlgpapersBertelsmann-Proehlpdf( governance

criteria for local government--Stiftung)

httpwwwassistancegeorgiaorggecommoncategorieslocallg_lawpdf(LAW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SELF-GOVERNANCE)

httpwwwscotlandgovukpublicationsrecentaspx(Local Government in Scotland

Act 2003)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0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Guidance on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 summary)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Cross-cutting issues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service)

httpwwwodpmgovukstellentgroupsodpm_localgovdocumentspageodpm_locg

ov_023831pdf(Modern local government in touch with the people)

httpeconworldbankorgdocs919pdf(Governance Matters--Kaufmann)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3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4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大龍峒保安宮

討論主題宗教治理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主講人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

內容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近年來具體實踐宗教最終志業從事社會教

化與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冬令救濟(每年針對大同區士林區中山區低收入戶

育幼院進行訪視確定需要救助於農曆年前發放白米救濟金等)急難救助

醫療補助金專戶(成立「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醫療補助金專戶」與各大醫院合作

以協助突遭變故民眾解決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衍生問題所產生之困難使其獲得適

時適當的幫助)響應賑災(歷年來多次響應政府呼籲配合救災85 年 8 月為

賑濟賀伯颱風受災災民保安宮捐款五百萬元88 年 921 大地震亦捐款兩千

萬元並載運物資深入災區救災捐款均由內政部代表接受90 年 8 月桃芝風災

更是深入花蓮災區賑災共發給 31 位罹難者家屬慰問金 93 萬9月納莉颱風全

省各地受創嚴重本宮訂購餐盒多次運送共上萬份給南港地區災民及協助救災

國軍弟兄)清寒優秀學生的獎助學金發放開辦圖書館成立民間書院(設有藝

文研習班包括書法國畫粉彩油畫插花國樂歌仔戲河洛漢詩英

語會話等研習班)舉辦長期系列講座推廣鄉土文化培訓史蹟解說員(提供

免費史蹟講解)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並將廟會活動提升其精緻度與藝術性

致力大龍峒文化軸帶的形成將社區營造結合寺廟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保存維

護帶動老社區再發展15

15參考保安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paoanorgtwmenuhtm《大龍峒保安宮的經營與管理》廖武治著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4

附件論壇記錄

時間96 年 6月 6日(星期三)

地點臺大社科院第三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中心

協辦單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

討論主題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主講人林明源 (桃園縣平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總幹事)

內容

宗親會為聯絡同姓宗族的場所起源為華僑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時所建立以

提供落腳棲身之處宗親會在功能上屬於自益性組織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有

公益性和自益性之分自益性社團目的在於提供內部組織成員共享之資源以共

同獲得利益及相互幫助宗親會傳統的運作模式是以祭祀為主以中壢地區的

林氏宗親會為例每年定期(多半訂於媽祖誕辰)在中壢市內的媽祖廟進行祭祀

與宗親聚會早期鄉下地區的喪葬活動地方性質色彩較重甚至要求參與喪葬人

士(例如抬棺者)必須以宗親為主而當喪家對喪葬事宜較為陌生或缺乏人力協

助時宗親會便於此時提供協助也藉此聯繫宗親之間的感情同時發揮傳統社

會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現代社會中宗親會組織依照法律規定辦理登記成為正式之社團組織組織

運作按照法律規定將議事規則等現代化規範引入宗親會活動中所舉辦的活動

也更為多元化除傳統的婚喪喜慶及祭祀活動外亦有舉辦康樂性活動(如歌

唱大賽宗親旅遊等)服務性活動(如發放宗親獎助學金推動婦幼安全宣

導等)使宗親會之功能更加全面與現代化同時也接受政府的補助配合進行

相關活動

林氏的始祖可上推至商朝時期的比干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氏宗親逐漸散佈

至中國各地明朝末年時林姓先人從福建遷至台灣現今台灣林氏宗親祭祖活

動中主要祭拜者除了比干之外還包括了「閩林始祖」(率領林氏宗親遷徙至

福建省)以及媽祖(林默娘)等先祖林氏家訓為「忠孝」二字林洋港先生曾

表示林氏先人歷朝歷代無奸臣足可見林氏家風之純樸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為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成立為社團組織會址隨著理事長的

更動而搬遷前任理事長林傳國先生由於時任桃園縣議會議長(現以卸任)因

此會址即設於桃園縣議會內除了桃園縣林氏宗親會外另外還有世界林氏宗親

會中華民國林氏宗親會台灣省林氏宗親會等不過由於世界林氏宗親會成員

與組織目前仍以台灣地區為主因此最近興起了將上述三個宗親會予以合併的呼

聲自從省虛級化後原有之省宗親會成員與全國林氏宗親會大多重疊而由於

核心幹部必須負擔起宗親會的經濟壓力因此省宗親會如今便面臨是否併入全國

宗親會組織之問題

目前桃園縣林氏宗親會位於桃園市會員結構較為年輕若以地理環境作為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5

區分依據桃園縣約可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大地區閩南區包括桃園市八德龜

山蘆竹大園大溪等地區中壢平鎮龍潭楊梅觀音新屋以及埔心

等地則為客家區復興鄉以原住民居多夾雜少許漢人雖然近幾任鄉長皆為林

氏宗親但由於其本為原住民因此若追溯其姓氏則與林姓較無關係因此對

林氏宗親會會務也較少參與原住民對宗親會組織興趣較缺但近年來亦成立原

住民地區之宗親會組織其主要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之選舉考量透過宗親會組織

以拉攏選票之故會員代表大會時代表名額乃以各鄉鎮會員人數作為計算基

準由於各鄉鎮會員分佈不均(桃園市即佔有全縣會員人數之三分之二)為保

障弱勢地區(例如復興鄉)之會員權益因此代表大會組織中則有保障人數之規

定各鄉鎮最少需產生五名代表而代表大會總人數約為 220 人

組織結構方面依照法律規定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桃園縣林

氏宗親會所有幹部連總幹事在內均為無給職且必須認捐一定數額以維持會務運

作而總部設於台北市的全國總會理事長等幹部則為有給職且享有若干補助

會員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而理監事聯席會則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本會目前

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入會會費與常年會費)宗親樂捐以及政府補助等

財務收支每年約兩百萬左右基本上入大於出因此無任何負債情況

在台灣的地方選舉中宗親會由於具有血緣的凝聚力量因此經常成為兵家

必爭之地以桃園縣來說至今尚未有林姓宗親擔任立委在選舉時宗親會扮

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協助候選人動員鄉親投票支持或提供人力進行助選目前桃

園縣林氏宗親會約有九千多名會員而全縣林氏宗親約可於選舉時提供十萬餘票

的支援因此每名會員約可代表 20 票的力量桃園縣力量較大的宗親會除了

林氏宗親會之外主要為張廖簡以及黃姓宗親會劉姓宗親會主要的活動範圍在

中壢一帶以前縣長劉邦友先生最為著名而邱姓跟呂姓主要的勢力範圍在八德

一帶吳氏宗親會則以吳伯雄先生為首至於彭姓(彭紹瑾彭天富)以及許姓

(許信良許國泰)這些較為少數之宗親主要則以客家莊為活動範圍

目前宗親會在運作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有

一 成員年齡偏高目前除了林氏宗親會外其他幾個宗親會在運作上均面

對了年齡老化缺乏年輕會員加入使得會務運作較為缺乏活力等問題

二 性別比率不均傳統上宗親會成員大多以男性會員為多近來桃園八德

地區雖然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女性加入但由於婦女成員在結婚後其子女

多半為非林姓人士是否能同樣享有林氏宗親所擁有之宗親會資源(例如宗

親會獎學金)則成為近年來有待加以檢討解決之問題而最近某名冠有夫

姓的林氏宗親會女性成員有意爭取地方分會的會長一職但由於遭受內部

反彈之故被要求需除去夫姓方可參選宗親會幹部一職因此在這方面也成

為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

三 成員參與持續力不足有少數會員因為經濟因素往往享受到會員權益

受即停止參與宗親會活動而部分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也使幹部推動會務方

面的積極度不足連帶使組織凝聚力較為缺乏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6

四 選舉糾紛選舉時如果同姓候選人相互競爭往往造成候選人及其支

持者之間之相互攻訐與糾紛影響宗親感情過去縣內就曾有宗親之間由於

選舉因素而產生若干衝突進而演變為司法案件

現場問答

Q1桃園縣地方政治勢力是否有類似於其他縣市般有明顯的派系區分而

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積極辦理招商而招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這方面

宗親會如何運用其掌握之資源與縣府配合進行招商

A1桃園縣的派系主要分為兩北兩派早年地方政治上不成文的規定南北

兩派交替擔任縣長及議長的職位但這不成文規定則在呂秀蓮擔任縣長時打破

至於土地資源方面在劉邦友先生擔任縣長時便曾與地方人士就縣內土地

開發進行協商不過實際上目前縣政府所從事的各項招商與開發事項與地方之

互動較弱最主要的土地開發仍以高鐵青埔站週邊為主

Q2高鐵桃園站原本預計設於八德後來改為青埔諸如此類的土地開發計

畫變更是否有造成地方政治利益的移轉而朱立倫先生當選縣長後桃園縣的

政治勢力區塊與過去相比是否產生部分移動的現象

A2過去曾經有一陣子許多桃園縣內卸任的鄉鎮市長被大量引入縣府任

職這是由於朱立倫先生與地方關係較淡在當選之初需要與地方進行密切合作

之故而朱縣長連任成功後這批卸任的鄉鎮市長也逐漸離開縣府而改由新人

接替至於跟企業界的結合方面則並不明顯

Q3林氏宗親會與其他姓氏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否有相互競爭或相互合作之

情況又是否與政黨之地方黨部有任何合作關係

A3桃園縣的政治勢力中林氏與黃氏在傳統上比較傾向國民黨而張廖簡

跟陳氏比較傾向黨外早期林氏在中央政府從事公職者較少而當時國民黨也開

始感受到林姓人士對於政治方面的企圖較弱但林姓人士過去在桃園縣參選立委

表現較差這與當時的環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而在地方選舉中林氏宗親也未

必必然支持宗親候選人這與政治勢力的角力有關基層有其各自的考慮

Q4宗親會是否在地方事務上有取代了地方政府的功能又是否在部分公共

事務上有影響政府政策之功能

A4過去宗親會在爭取與接受政府的補助之餘也會配合政府政策從事相關

活動例如頒發獎助學金予優秀宗親子弟以及舉辦各項敬老活動等目前雖然立

法院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立委為林氏宗親但在政策上要達成不分藍綠的目標較

難達成不過在地方層級則所面臨的難度較低

Q5宗親會組織本身對大多數的宗親是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幹部本身

的政黨傾向是否會影響其宗親的政黨傾向

A5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選民自主意識提高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影響選舉

成敗因素較高而選舉時候選人通常會透過宗親會的主要幹部爭取宗親選民的

支持無論是林氏宗親或者外姓人士皆為如此不過實際上能發揮多少效用則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7

未有定論

Q6隨著桃園經濟社會的改變宗親會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公共服務的功

能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並爭取年輕宗親的認同

A6實際上許多宗親有人才需求時往往會從宗親會中尋找優秀之宗親

子弟因此宗親會便因此具有職業媒介的功能甚至偶爾也有婚姻媒介的功能

目前宗親會本身在社會服務功能方面發展的情況甚至比縣內其他民間社團更為

蓬勃與全面性也成功的爭取不少年輕宗親的認同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

68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嘗試結合 Rhodes 有關社會神經網絡體系的治理及自我組織網絡治理

的概念以及 Rosenau 強調民間社會力量其與民主化及自主性的觀點並結合

Leach 與 Percy-Smith 多層次治理與多元化治理權力或資源互賴的觀點以及

Kaufmann 等人有關民間社會的尊重與政府權力能力互動關係為基礎的架構

理解及檢驗早期或傳統台灣鄉治社會中廟宇及宗親組織的治理特性並嘗試擬出

地方治理社會之行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架構作為分析及檢驗台灣鄉村社會中的

治理網絡及其影響因素與轉型潛力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架構的觀察與研究進

一步檢驗傳統地方治理現象與結構在台灣治理發展上的角色與意涵期望能有助

於探索台灣鄉村地區乃至若干轉型社會建構新治理社會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

並有助於台灣一般地方治理社會建構的困難與發展方向的觀察與思索並擬做進

一步修正後嘗試投稿 TSSC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