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rdnet.taipei.gov.tw/xdcm/dofiles/pdf/00/00/01/38/21/951220-pdf... ·...

18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19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摘要

    經由深入訪查臺北市北區客家鄉親發現他們的祖先大多是由福建省及廣東

    省遷移至台灣,當中以廣東省梅縣的人數所佔比例最高。而客家先民從大陸遷移

    來台的時間,大多是在清乾隆年間,但也可上溯至明末,跟隨鄭成功渡台屯田墾

    荒而來台灣,此外,也可下追至民國年間,因擔任軍警方面的職務,故隨著國民

    政府直接從大陸遷移來台。客家先民來台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陸原鄉生活困苦,

    還有天災、戰亂等的因素。客家先民來到台灣後,因避免與其他族群械鬥,或因

    田地及糧食不足、兄弟分家,為了改善家中的經濟,而再遷移到台灣其他區域,

    形成了台灣內部客家族群的二次遷移。

    受訪的客家鄉親移居到臺北市北區的原因包含工作、結婚、求學等。工作方

    面,早期主要從事勞力性的工作,如農業、木業、水泥業、陶瓷業;後期大多為

    非勞力性的工作,如經商,警察、老師、鐵路局等公職。結婚方面,多為女性受

    訪者因隨著丈夫一起搬到此地區定居。求學方面,少部分受訪者因北上唸書,而

    後繼續留在北部發展。彙整客家鄉親聚集在北區的要素為:生活環境佳且地價便

    宜、親朋好友介紹、工作、結婚、求學等因素。

    絕大部分受訪的客家鄉親所說的客家腔調為「四縣腔」,但因現今都市化生

    活之影響,或因族群通婚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逐漸隱化或是福佬化,逐漸少用

    客語交談,造成年輕一代的客家人不會說客家話,甚至不曉得自己是客家人,已

    沒有客家文化認同感,這是相當值得重視的課題。綜合受訪者之意見及本研究團

    隊之歸納整理,對於未來整體客家文化提出以下之建議:客家文化傳承應該從父

    母(家庭教育)、政府政策、學校教育三方面著手;社團組織應與學校、社區結合;

    舉辦各類活動,積極培養年輕人參與客家事務;活用現有資源;將客家文化注入

    年輕人所喜愛之元素;客家相關資料之建構與保存;開設客語研修課程;提供客

    家店舖優惠方案等。

    本研究團隊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下列數點來考量,族群研究、歷史研究、

    區位研究、政策研究等。

    關鍵字:臺北市北區、客家族群、遷移史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目目 錄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1

    一、研究動機..................................................................................... 1-1 二、研究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與計畫範圍 ............................................................. 1-3

    一、研究範圍..................................................................................... 1-3 二、計畫範圍.....................................................................................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1-21

    一、參考相關遷移史之撰寫方式………………………………………1-21 二、文獻回顧分析法........................................................................ 1-22 三、深度訪談法 ............................................................................... 1-22 四、座談會法................................................................................... 1-22 五、參與觀察法 ............................................................................... 1-2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4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26

    第六節 研究進度 ..……………………………………………1-27

    第七節 研究結果………………………………………………1-2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客家族群遷移過程 ........................................................... 2-1

    一、「客家」的由來 ........................................................................... 2-1 二、客家族群主要的遷移時期與路徑................................................ 2-2 三、客家族群遷台歷程 ...................................................................... 2-4

    四、台灣客家族群的分佈…………………………………………….…2-7

    I

  • 目 錄

    第二節 大台北地區客家族群遷移過程......................................2-11

    一、新莊、泰山、五股區………………………………………………2-11 二、淡水、士林、北投、內湖、松山地區……………………………2-12 三、景美、木柵、新店地區……………………………………………2-14 四、中和、板橋、土城地區...................................................................2-15

    第三節 北區(士林、北投)的歷史沿革……………….……….2-16

    一、自然、社會環境的變遷……………………………………..…….2-16 二、士林、北投產業發展...................................................................... 2-21 三、唭哩岸地區的開拓史...................................................................... 2-27

    第四節 臺北市南昌路和同安街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之回顧

    …………………………………………………………………....2-30 一、文獻參考……………………………….…………………….…….2-30 二、遷移史簡述 ............................................................................... 2-32 三、建議之陳述 ............................................................................... 2-36 四、修正之方向 ............................................................................... 2-39

    第五節 客家的文化特色 ....................................................... …2-40

    一、客家人的性格……………………………………………….…….2-40 二、客家之「聲」「劇」 .................................................................. 2-41 三、客家宗教信仰 ........................................................................... 2-43 四、歲時節慶................................................................................... 2-45 五、客家禮俗................................................................................... 2-47 六、客家飲食文化 ........................................................................... 2-48 七、傳統服飾................................................................................... 2-49 八、建築……………………………………………………….………..2-51

    第三章 深度訪談與地區座談會

    第一節 地區座談會及地區座談會紀實 ..................................... 3-1

    第二節 深度訪談分析.................................................................. 3-7

    一、訪談問題設計演繹……………………………………………….....3-7 二、客家鄉親遷移過程 .................................................................... 3-10 三、客家鄉親遷移至臺北市北區之原因………………………….…..3-16

    II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四、客家鄉親遷移至臺北市北區之形式……………………………...3-19 五、客家鄉親聚集臺北市北區之外在要素…………………………...3-20 六、客家鄉親遷移至臺北市北區與其他族群相處之情形……….….3-21 七、未來動向………………………………………………………..…3-22 八、族群通婚之情形……………………………………………….….3-23 九、語言使用之情形……………………………………………..……3-24 十、當地環境變遷……………………………………………………..3-25 十一、當地產業發展…………………………………………………..3-29 十二、客家景觀或人事物的呈現……………………………………..3-30 十三、家中的生活習慣與民俗活動…………………………………..3-32 十四、參與客家事務與活動之情形………………………….……….3-35 十五、對於「客家人」的定義………………………………………..3-37 十六、對於「客家文化」的定義……………………………………..3-38 十七、對於「政府政策」之期盼……………………………………..3-39 十八、對於「客家鄉土教學」之期待………………………………..3-41 十九、對於「在地客家文化」之看法與期許………………………..3-42 二十、對於「未來整體客家文化」之想法與建議 ........................... 3-43 二十一、其他................................................................................... 3-45

    第三節 小結─北區客家遷移史研究簡述 ............................... 3-46

    第四章 北區客家遷移史調查研究綜合分析

    第一節 南區與北區客家遷移史綜合分析 ................................. 4-1

    第二節 北投地區產業發展與客家遷移史之關連性 ................. 4-7

    第五章 客家文化推行之建議

    第一節 臺北市客委會推動與保存客家文化之政策……..……5-1

    第二節 南區與北區客家文化推行與保存之課題………..…....5-8

    第三節 客家文化推行與保存之實際做法……………………5-12

    第四節 北區客家文化空間利用與營造之建議……………....5-15

    III

  • 目 錄

    第五節 小結…………………………………………………....5-1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3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6-5

    參考書目 …………………………………………………參-1

    附錄

    附錄一 深度訪談問卷題綱 …………………………………附 1-1

    附錄二 深度訪談名單聯繫情形一覽表……………………..附 2-1

    附錄三 南區客家鄉親推薦名單一覽表……………………..附 3-1

    附錄四 受訪者資料一覽表…………………………………..附 4-1

    附錄五 第一次座談會會議紀錄深度訪談紀錄……………..附 5-1

    附錄六 第二次座談會會議紀錄……………………………..附 6-1

    附錄七 期中審查會會議紀錄暨修訂說明表………………..附 7-1

    附錄八 期末審查會會議紀錄暨修訂說明表………………..附 8-1

    附錄九 客家工尺譜…………..………………………………附 9-1

    附錄十 參與客家活動之剪影……………………………….附 10-1

    IV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圖圖目目錄錄

    圖 1-2-1 研究範圍圖…..…………………………………………….….……...1-3

    圖 1-2-2 計畫範圍圖之 1……………...…..…………………….......................1-5

    圖 1-2-3 計畫範圍圖之 2………………….……...………………….….……..1-6

    圖 1-2-4 計畫範圍里界圖…………….....…………………………….….…....1-7

    圖 1-5-1 操作流程圖………………………………………….……………....1-26

    圖2-1-1 客家族群入台遷徙圖……………………………………….….……2-6

    圖 3-2-1 受訪對象台灣原鄉比例圖……………………………………..……3-18

    V

  • 目 錄

    表表目目錄錄

    表 1-2-1 計畫範圍內民國 15 個里之基本資料…...……..................................1-8

    表 1-2-2 計畫範圍內地名沿革表...……………………….…….……………1-10

    表 1-2-3 北區客家社團組織一覽表…………………………………….…….1-19

    表 1-3-1 相關遷移史內容概述與對本研究之影響一覽表…………………..1-21

    表 1-6-1 研究進度表…………………………………………..........................1-27

    表 2-1-1 台灣各種客家腔調的分布表………………………………..…..…2-10

    表 2-3-1 二十世紀前北投區域之封域沿革…………………………………2-29

    表 2-4-1 臺北市南區參考文獻書籍………………...…………………..……2-30

    表 2-5-1 北、中、南部客家建築比較表………………………….…….……..2-54

    表 4-1-1 南區、北區客家遷移史綜合分析….………………………………..4-5

    表 5-1-1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推廣政策一覽表…...……………………....5-7

    VI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照照片片目目錄錄

    照片 1-2-1 漢番界碑 1…...……...................................................................1-15

    照片 1-2-2 漢番界碑...………...…..………..…………………...…………1-15

    照片 1-2-3 慈惠堂 1…………………………………..……………............1-16

    照片 1-2-4 慈惠堂 2…………………..……………………………………1-16

    照片 1-2-5 慈生宮內的碑文………………………………...…………..…1-17

    照片 1-2-6 慈生宮………………………………..………...……………....1-17

    照片 1-2-7 福慶宮………………………………………...……………..…1-17

    照片 1-2-8 福慶宮旁的義民廟……………………………..……………...1-17

    照片 1-2-9 榮光公園 1……………………………………………………..1-18

    照片 1-2-10 榮光公園 2..………………..…………………………..………1-18

    照片 1-2-11 吉利公園 1…..…………………………………………..……..1-19

    照片 1-2-12 吉利公園 2…..……………..……………………………..……1-19

    照片 2-4-1 北投區慈生宮………………………………………….…. ..…2-45

    照片 2-4-2 藍衫…………………………………………………… ………2-50

    照片 2-4-3 衫褲………………………………………………………… …2-50

    照片 2-4-4 旗山‧古家的夥房…………………………………………….2-52

    照片 2-4-5 新屋‧范姜古屋…………………………………………….....2-52

    照片 2-4-6 化胎…………………………………………………………….2-53

    照片 2-4-7 紅瓦建築………………………………………………….……2-53

    照片 2-4-8 黑瓦………………………………………………………….…2-53

    照片 2-4-9 正廳中央供奉祖宗牌位……………………………………….2-54

    照片 2-4-10 土地龍神的香案……………………………………………….2-54

    照片 2-4-11 關西鄭氏祠堂屋簷…………………………………………….2-54

    VII

  • 目 錄

    照片 3-1-1 黃正宗主委致詞…………………………..…………..............….3-1

    照片 3-1-2 本研究團隊以簡報向客家鄉親作說明.……..….....……........….3-1

    照片 3-1-3 劉興明先生致詞……..….....…..………………………………….3-2

    照片 3-1-4 劉宗明先生致詞.……..….....…..……………………………...…3-2

    照片 3-1-5 座談會情形之 1………………..….....…..……….........................3-3

    照片 3-1-6 座談會情形之 2…..….....…………………..……………......……3-3

    照片 3-1-7 與會人員享用美食之 1.…..….....…..………………………..…...3-3

    照片 3-1-8 與會人員享用美食之 2.…..….....…..………………………..…...3-3

    照片 3-1-9 林偉忠專委致詞…………………………………..………………3-4

    照片 3-1-10 彭勝祿先生致詞…………………………………………………..3-4

    照片 3-1-11 當天報到情形……………………………………………………..3-6

    照片 3-1-12 士林歌謠班成員表演客家歌曲與手語……………………….....3-6

    照片 3-1-13 本研究團隊以簡報向客家鄉親作說明………………………….3-6

    照片 3-1-14 座談會當天情形之 1………………………………….……..…...3-6

    照片 3-1-15 座談會當天情形之 2……………………………………………...3-6

    照片 3-1-16 蘇肇輝先生發言……………………………………………..…...3-6

    照片 3-1-17 黃添寶先生發言………………………………………………….3-6

    照片 3-1-18 與會人員享用美食……………………………………………….3-6

    照片 3-2-1 陳明生先生大陸老家的圖像…………………………………....3-11

    照片 3-2-2 陳明生先生大陸老家宗祠的圖像………………………………3-11

    照片 3-2-3 范秉石先生於大陸的祖塔…………………………………...….3-11

    照片 3-2-4 范秉石先生於大陸的舊宗祠…………………………………....3-11

    照片 3-2-5 於大陸陸豐縣的祖墳…………………………………………....3-12

    照片 3-2-6 於大陸的祖祠……………………………………………………3-12

    照片 3-2-7 吳明儒先生………………………………………………………3-12

    照片 3-2-8 劉宗明先生幼時於新竹縣老家與兄弟合照……………….…..3-13

    VIII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照片 3-2-9 鄭瑞祥先生及家人於花蓮縣老家前之合影…………..……….3-13

    照片 3-2-10 芎林鄉的家廟…………………………………………………...3-13

    照片 3-2-11 新竹老家………………………………………………..…….…3-13

    照片 3-2-12 劉宗明先生於新竹關西老家家族合照……………….……......3-13

    照片 3-2-13 北埔祖塔………………………………………………...............3-13

    照片 3-2-14 劉芳君小姐的祖父於日據時期在南投當巡佐之合影…...….……..3-14

    照片 3-2-15 古重信先生與其親手所繪家鄉舊貌…………………….…..…3-14

    照片 3-2-16 彭鴻振先生於新竹縣老家的祖墳……………...........................3-14

    照片 3-2-17 周榮家先生幼稚園的畢業合照……………………….…….….3-14

    照片 3-2-18 周榮家先生幼時老家整修情形……………………….……......3-15

    照片 3-2-19 周榮家先生於苗栗縣老家的留影…………………….……..…3-15

    照片 3-2-20 劉芳君小姐的祖父與林獻堂先生的合影…………….…….….3-15

    照片 3-2-21 范秉石先生於新竹縣老家之祖祠…………………….…….….3-15

    照片 3-2-22 任警察時照片………………………………………….…….….3-16

    照片 3-2-23 官榮發先生於現今福林加油站辦公情形…………….…….….3-16

    照片 3-2-24 范秉石先生任鐵路局公職時的照片………………….……..…3-17

    照片 3-2-25 羅方榕女士於以前開設的雜貨店前留影…………….…….….3-17

    照片 3-2-26 陳明生先生與陳戴秀蓮女士於北投舉辦婚禮……….……..…3-17

    照片 3-2-27 任保安警察派令…………………………………….….……….3-19

    照片 3-2-28 任警佐證書……………………………………………….….….3-19

    照片 3-2-29 蘇肇輝先生公務人員訓練班的結業證書………………….…..3-19

    照片 3-2-30 中國石油公司頒給官榮發先生之榮譽狀………………….…..3-19

    照片 3-2-31 范秉石先生於鐵路局的獎狀……………………………….…..3-20

    照片 3-2-32 范秉石先生與他的勳章…………………………………….…..3-20

    照片 3-2-33 以前宿舍門口……………………………………………….…..3-25

    照片 3-2-34 保一總隊內一景 1…………………………………………..…..3-25

    IX

  • 目 錄

    照片 3-2-35 保一總隊內一景 2……………………………………………...3-25

    照片 3-2-36 民國 66 年石牌火車站鐵道 1…………………………………….3-25

    照片 3-2-37 民國 66 年石牌火車站鐵道 2…………………………………….3-25

    照片 3-2-38 劉魏錢妹女士於中山北路 7 段舊家前之家族合影…….…….3-26

    照片 3-2-39 舊時北投市場的攤販……………………………………….….3-26

    照片 3-2-40 劉魏錢妹女士娶媳婦於家門前留念……………….………….3-26

    照片 3-2-41 蘇肇輝先生全家福於故宮前合影………………….………….3-26

    照片 3-2-42 蘇肇輝先生全家於台北新公園合影………..……………...….3-27

    照片 3-2-43 黄細錢女士全家福於故宮前留影……………………………..3-27

    照片 3-2-44 劉和妹女士全家福於故宮前合影……………………………..3-27

    照片 3-2-45 劉和妹女士全家福於中影文化城前合影……………………….3-27

    照片 3-2-46 劉芳君小姐的祖父於臺北市博物館前之合影………………..3-28

    照片 3-2-47 於北投一角留影………………………………………………..3-28

    照片 3-2-48 劉興明先生北區客家會理事長當選證書……………………..3-31

    照片 3-2-49 羅方榕女士北區客家會副理事長當選證書…………………..3-31

    照片 3-2-50 劉宗明先生世界客屬總會當選證書……..………………...….3-31

    照片 3-2-51 劉宗明先生中原客家會聘書…………………………………..3-31

    照片 3-2-52 羅方榕女士於北投街道之留念…………………………….….3-32

    照片 3-2-53 鄭盛照先生客語師資人才培訓結業證書……….…………….3-32

    照片 3-2-54 范德雄先生的母親所縫製的藍衫………………...…………...3-32

    照片 3-2-55 周榮家先生幼時於老家的掃墓情形………...………………...3-35

    照片 3-2-56 早期范德雄先生父親的骨塔…………………...……………...3-35

    照片 3-2-57 客家鄉親同樂……………………………………...………..….3-35

    照片 3-2-58 客屬總會照片………………………………………...………...3-35

    照片 3-2-59 詹森妹女士石牌國中歌謠班上課情形……………………..…3-36

    照片 3-2-60 客家相關活動舉辦……………………………………...……...3-36

    X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照片 3-2-61 劉芳君小姐參與 2005 年客家義民祭典………………....…….3-36

    照片 3-2-62 客家活動─八音團………………………………………….…..3-36

    照片 3-2-63 客家相關活動舉辦………………………………………….…..3-36

    照片 3-2-64 客家鄉親一同聯歡…………………………………………..….3-36

    照片 3-2-65 葉雲尉先生於報上發表客家山歌的探討與期待……………...3-39

    照片 3-2-66 曾順安先生的父親從南洋帶回來的日本國旗………………....3-39

    照片 3-2-67 客家音樂活動 1………………………………………………….3-39

    照片 3-2-68 客家音樂活動 2………………………………………………….3-39

    照片 3-2-69 饒周愛娥女士家中舊式之紡車機……………………………....3-40

    照片 3-2-70 葉光四先生 當選好人好事………………………………….….3-40

    照片 3-2-71 林偉忠先生 當選傑出人士………………………………….….3-40

    照片 3-2-72 葉光四先生 當選好人好事…………………………………….3-45

    照片 3-2-73 北區客家會的立案證書………………………………………...3-45

    照片 3-2-74 八七災難儲蓄卷………………………………………………...3-45

    照片 3-2-75 退稅文件………………………………………………………...3-45

    照片 3-2-76 建築改良物所有權狀…………………………………………...3-45

    XI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第第一一章章 緒緒論論

    第第一一節節 研研究究動動機機與與目目的的

    一、研究動機

    文化是一種生活,而不光只是一種裝飾品,或是僅為博物館文物的歷史典

    藏。受到強勢族群的影響,客家族群原本鮮明的社會文化特性也逐漸褪色,面

    對國內目前客家文化在資產保存上的日漸消逝,保存並進一步弘揚客家文化,

    實屬刻不容緩之事,故客家相關研究的興起,可以說是為客家族群重新彩繪上

    色的契機。

    客家歷史與文化如同漢文化一般源遠流長,羅香林教授提出客家人原是漢

    民族的其中一個分支,旅美客家人江運貴說到客家人其實是來自北亞的蒙古民

    族等的說法。而「客家」這個族群,自古以來即以時常遷徙見聞,在以前紛擾

    的時代中,為了躲避戰禍求生存也隨著政府不斷往下南遷,羅香林教授對於客

    家民族遷徙路徑考察整理出五個重要的遷移過程1,包含(一)東晉,五胡亂華之

    影響、(二)唐末,黃巢事變之影響、(三)南宋,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之影響、(四)

    明末清初,滿州人南下及入主之影響、(五)清同治,廣東西路及太平天國事件

    之影響,對於此說法也眾說紛紜,姑且不論各家說法孰是孰非,對於最後遷移

    至台灣的客家人,應對於歷史的記載提供最為詳實且正確的資訊,為客家文化

    留下歷史的見證。

    根據歷史記載,從明清開始就有客家人陸續來到台灣,也因地理位置的關

    係,遷徙來台的先民以閩、粵兩省為主,如明末鄭成功為了長期對抗清廷,以

    期反清復明,便驅離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人,以台灣作為長期抗清的根據地,

    而在鄭家軍中,當中有為數不少福建與廣東籍的客家人。現今台灣客家的人數

    已躍居各族群的第二位,僅次於福佬人,但在台灣這樣眾多的人數,除了幾個

    客家聚落的鄉鎮市仍然保留他們原有的客家文化及特色外,散佈在其他區域的

    客家人,卻逐漸消失他們對於客家文化的認同感,語言的使用上也出現斷層,

    這也許是環境因素所造成,但卻是我們所不願見到的,故期盼能夠藉由客家遷

    移史的研究,喚起客家子孫對於客家文化的認同感,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

    1 雨青,(1991),《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1

  • 第一章 緒論

    台灣經濟建設的啟航,傳統的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一連串的重大工程

    建設,縮短了城鄉間的距離,台北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重心,為了謀求生計,

    許多人皆往大都市集中,許多的客家人也在這波潮流中,遷移到台北地區,因

    此台北除了原先的客家人之外,更加入遷徙自台灣其他地區的客家人,在這波

    遷移過程中,本研究團隊希望能夠整理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客家遷移史。故在本

    研究案中,先針對臺北市北區客家人聚集較密集的街道區塊進行,希望能對臺

    北市北區客家遷移情形作初步之調查研究。

    根據中華民國政府於 1956 年及 1966 年兩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臺北市北

    區之吉利街、石牌路等街區為客家人較多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團隊將以這兩條

    街路為主,擴散至週遭的區域,以建立臺北市北區客家聚落的詳實資料。在現

    在這個族群意識、省籍情節逐漸消弭的時代,展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風俗民

    情才是時代的主流,所以隱性的客家人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找回失去的

    傳統文化,教導後代子孫認識客家文化,將客家風情發揚光大。因此瞭解現代

    客家人遷移與聚集的情況,以及他們對於現今客家文化的想法及實際做法,乃

    為本研究之重要方向。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居住在石牌路和吉利街以及週遭區域內之客家人,從其他地區遷徙

    到現居地的過程。

    (二)探討上述客家人的產經狀況、家中語言使用情況、原鄉之互動關係、婚

    姻狀況(是否跨族群通婚)、與台北其他地區客家族群之往來情況、受訪

    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界定族群認同、宗教信仰等等。

    (三)藉訪談原始資料彙整分析,得知客家族群於此區塊之分布狀況。

    (四)提昇客家族群之文化認同。

    (五)瞭解客家人對於客家文化的想法,以及實際推廣客家文化的做法。

    (六)藉由發掘以上資料,俾以後續進行本地區建構文化(生活)地圖、空間

    利用與營造,以及提昇產業經濟等方向之基礎,以供臺北市政府客家事

    務委員會擬定政策之參考。

    1-2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第第二二節節 研研究究與與計計畫畫範範圍圍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案之研究範圍,將會針對臺北市北區的客家遷移史及現況作一研究

    與調查,即基隆河以北、淡水河以東之臺北市區,其範圍主要包括北投區、士

    林區、中山區、大同區等四個行政範圍,希望藉以建立台北市北區客家聚落的

    詳實資料,找尋出散居在臺北市北區的客家人。

    圖 1-2-1 研究範圍圖

    中中山山區區 大大同同區區

    中中正正區區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http://www.taipei.gov.tw/

    1-3

  • 第一章 緒論

    二、計畫範圍

    本研究的計畫範圍主要是以台北市北區來做客家遷移史及現況調查之研

    究,但因時間與人力的限制,故本研究團隊將縮小範圍,以北投區與士林區為

    我們主要的計畫範圍,並再針對臺北市北投區之吉利街與石牌路做一調查研

    究,並擴及至週遭之街路。

    而根據中華民國政府於 1956 年及 1966 年兩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台北市

    北區之吉利街、石牌路等街路為客家人較多的區域,因此本研究案的計畫範

    圍,將先從這兩個街路開始,進而延伸發現更多的客家人口遷移的資訊,其路

    徑經過八仙里、立農里、尊賢里、東華里、吉利里、榮光里、榮華里、振華里、

    永明里、永欣里、立賢里、吉慶里、永和里、福興里、裕民里等十五個里。

    1-4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大大同同區區

    中中正正區區

    圖 1-2-2 計畫範圍圖之 1

    資料來源:修改自台北市政府網站 http://www.taipei.gov.tw/

    1-5

  • 第一章 緒論

    計畫

    範圍

    圖1-

    2-3

    計畫

    範圍

    圖之

    2

    資料

    來源

    :本

    研究

    繪製

    1-6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八仙里

    裕民里

    圖 1-2-4 計畫範圍里界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北投區公所網站 http://www.ptda.taipei.gov.tw/index.asp。

    1-7

  • 第一章 緒論

    表 1-2-1 計畫範圍內 15 個里之基本資料

    里界 項目 行政里

    面積 (KM2)

    人口

    (人)

    戶數

    (戶) 東 西 南 北

    八仙里 3.84593 5,208 1,747

    東 鄰 磺 港

    路、公館路

    與 西 安 街

    西 接 大 度

    路、水磨坑

    南面基隆

    北 界 大 業

    路 280 巷與

    中 央 南 路

    二 段 和 中

    央里為界

    立農里 0.345569 9,352 2,884 吉利街尾 立農街口 吉利街 東華街唭

    哩岸捷運

    尊賢里 0.067329 5,160 1,592

    石 牌 路 一

    段 39 巷與

    吉 利 里 為

    尊 賢 街 與

    立 賢 里 為

    實踐街與

    吉慶里為

    吉 利 街 與

    立 農 里 為

    東華里 0.679543 4,956 1,551

    唭 哩 岸 山

    稜 線 至 榮

    民 總 醫 院

    圍 牆 與 永

    欣里為界

    公 館 路 與

    八 仙 里 為

    北淡捷運

    線與立農

    里為界

    唭 哩 岸 山

    與 奇 岩 里

    為界

    吉利里 0.183506 7,079 2,250

    石 牌 路 一

    段 與 致 遠

    二 路 向 北

    市 捷 運 站

    為 界 與 榮

    光里為鄰

    吉 利 街 至

    石 牌 路 一

    段 39 巷與

    尊 賢 里 為

    石牌路一

    段 39 巷

    沿實踐街

    至石牌路

    一段與吉

    慶里為鄰

    石 牌 路 一

    段 捷 運 站

    沿 西 安 街

    至 吉 利 街

    尾 與 立 農

    里為鄰

    榮光里 0.140232 7,788 2,451

    捷 運 石 牌

    站 毗 鄰 之

    東 華 街 與

    裕 民 里 為

    致 遠 一 路

    二 段 與 福

    興里為界

    自強街與

    石牌里為

    石 牌 路 一

    段 與 吉 利

    里為界

    榮華里 0.360813 8,173 2,774

    東 鄰 磺 溪

    與 士 林 區

    為界

    西 接 明 德

    路 與 振 華

    里、裕民里

    為界

    南面北淡

    捷運線與

    建民里為

    北 石 牌

    路、天母西

    路 與 永 欣

    里為界

    1-8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項目 行政里

    面積 (KM2)

    人口

    (人)

    戶數

    (戶) 里界

    振華里 0.378993 8,382 2,762

    至 明 德 路

    289 巷,振

    華 街 與 榮

    華里為鄰

    至 北 淡 捷

    運 線 與 榮

    光里為界

    以裕民二

    路 33 巷

    接榮華三

    路轉懷德

    街接東陽

    街與裕民

    里相接

    至 石 牌 路

    二 段 面 對

    永明、永欣

    二里

    永明里 0.107793 4,976 1,640石 牌 路 二

    段 與 振 華

    里為鄰

    北 淡 捷 運

    線 用 地 與

    立農里、吉

    利里相鄰

    石牌路二

    段與榮光

    里相鄰

    立 農 街 二

    段 與 東 華

    里、永欣里

    相鄰

    立賢里 0.360184 5,719 1,746尊 賢 街 與

    尊 賢 里 為

    承 德 路 七

    實踐街與

    吉慶里為

    吉 利 街 與

    立 農 里 為

    吉慶里 0.243469 5,477 1,725致 遠 二 路

    與 吉 利 里

    為界

    雙 溪 舊 河

    道 與 洲 美

    里為界

    石牌路一

    段與福興

    里為界

    實 踐 街 分

    別 與 吉

    利、尊賢、

    立 賢 里 為

    永和里 1.64847 9,011 3,141磺 溪 與 士

    林區為界

    唭 哩 岸 山

    稜 線 與 奇

    岩、烏尖連

    山 稜 線 與

    林 泉 里 為

    石牌路二

    段 343 巷

    經 行 義

    路,同德

    街計劃道

    路與永欣

    里為界

    泉源路 行

    義 路 底 經

    山 谷 至 磺

    溪 與 泉 源

    里、湖山里

    為界

    福興里 0.276827 7,347 2,343

    致 遠 一 路

    二 段 中 心

    線 與 榮 光

    里為界

    西 隔 雙 溪

    舊 河 道 與

    洲 美 里 為

    南沿自強

    街中心線

    至文林北

    路石牌溝

    與 文 林

    里、建民

    里為界

    北 以 石 牌

    路 一 段 中

    心 線 線 與

    吉 慶 里 為

    1-9

  • 第一章 緒論

    項目 行政里

    面積 (KM2)

    人口

    (人)

    戶數

    (戶) 里界

    永欣里 0.931387 7,153 2,592磺溪與士

    林區為界

    唭哩岸山

    與奇岩

    里、東華里

    為界

    石牌路二

    段延至天

    母西路與

    永明里、

    振華里、

    榮華里為

    石牌路二

    段 343 巷,

    經石牌路

    二段、行義

    路、同德街

    與永和里

    為界

    裕民里 0.059245 7,243 2,384明德路與

    榮華里為

    東華街一

    段與石牌

    里為界

    裕民六路

    與振華里

    為界

    懷德街以

    榮華里為

    資料來源:整理自北投區公所網站 http://www.ptda.taipei.gov.tw/index.asp

    (一)古地名沿革

    而基地範圍內 15 個里之舊地名如下表所示:

    表 1-2-2 計畫範圍內地名沿革表 清 代 日 據 時 代

    治 光

    緒 廳 台 北 州

    名 堡

    名 郡

    名 字名

    民國 35年

    民國 52年

    民國 79 年

    民國 91 年

    投 八仙里 八仙里 八仙里 八仙里

    立農里

    風度里

    立農里

    永和里

    立農里、東華里 尊賢里、吉利里 立賢里、吉慶里 永和里、永明里 永欣里

    立農里、東華里

    尊賢里、吉利里

    立賢里、吉慶里

    永和里、永明里

    永欣里

    淡 水 廳 芝 蘭 堡

    淡 水 廳 芝 蘭 二 堡

    台 北 廳 士 林 支 廳

    北 投 區

    北 投 街

    牌 石牌里

    福興里

    石牌里

    福興里

    裕民里 榮華里 振華里 福興里 榮光里

    裕民里 榮華里 振華里 福興里 榮光里

    資料來源:整理自北投區公所網站 http://www.ptda.taipei.gov.tw/place.asp。

    1-10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二)基地周圍之古地名

    雖然臺北市北區客家族群人數為數不少,但現今都市化的結果,使許多

    客家鄉親逐漸融合、隱化、甚至成為福佬客,因此對於客家族群的遷移史研

    究調查上,更是一大困境。根據中華民國政府於 1956 和 1966 兩年所做的人

    口普查資料顯示,台北市北投區的石牌路和吉利街比例上有較多的客家人聚

    集,因此在北區客家族群遷移史的研究方面,將會首先針對石牌路和吉利街

    的客家族群遷移情況進行調查,再擴及到週遭地區。根據 1904 年版古地圖

    描繪,彙整出本研究計畫地區古地名及重要地標:

    1.石牌庄2

    石牌初為原住民耕地。雍正、乾隆之初,漳州人賴、魏、謝三姓來此開

    墾,侵占原住民土地,爭端時起。乾隆 17 年(1752)淡水同知曾日瑛

    為確定漢番之界限,立石於民番交界處,以絕爭議。碑記云:「奉憲分

    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歸番管業界」。故此地初名為石碑,後轉音為石牌。

    (1)【海防厝】

    石牌路石牌綜合市場對面與義理街間一帶,清代此地駐有防守淡水河

    士兵。

    (2)【頂湳子】

    閩南語稱潮濕泥濘之處為「坔」,湳為諧音字。明德國小一帶稱頂湳

    子。

    (3)【下湳子】

    磺溪公園西南面。

    (4)【番社】

    石牌捷運站右前方,昔日為原住民居處。清代有原住民業主設公館在

    此收租。

    2 漢寶德等人,(2000),《台北老地圖散步》,大地地理出版事業股份公司。

    1-11

  • 第一章 緒論

    2.唭里岸庄

    唭里岸為平埔族之 Ki-Irigan 之譯音字。考據北部平埔族語與菲律賓島

    西北方一海灣 Bahialrigan,其發音與唭里岸,有類同之處。昔日此地地

    勢像一海灣,可能因此命名。兩百多年前,唭里岸因其交通地位重要,

    發展為淡北最早之街市。

    (1)【王爺公仔】

    公館路與淡水捷運線交會處鎮安宮一帶。

    (2)【頂八仙】

    清代基隆河畔關渡平原散佈著八個以竹林為圍籬的小聚落,其地因臨

    河川,居民出入大多以船隻為交通工具,人稱「八仙過海」,故名八

    仙。北投溪(磺港溪)、五分港溪與基隆河交叉處稱頂八仙。亦有人

    將頂八仙西面的聚落中八仙,然二者相連,區分不易,故頂八仙又有

    中八仙之稱。

    (3)【大磺嘴】

    大硫磺溪谷,為清代郁永河採硫處。

    (4)【交椅背】

    陽明山第一公墓,其地左右有山環抱,後有屏障,形狀如一交椅,在

    堪輿學上係屬佳穴。

    (5)【頂街】

    立農街立農國小以東部份。

    (6)【下街】

    立農街立農國小以西部分。

    (7)【後庄】

    又稱謝厝,具有百年歷史,位於竹仔港底東華街山下。

    (8)【五人公】

    榮民總醫院本為農田,昔由 5 人合夥共同開墾。

    1-12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9)【中分仔】

    石牌國小與石牌公園間,士林舉人潘成清設公館於此,拓墾之初地分

    數份,中分仔居中,故名。

    (10)【菁仔園】

    在永和里行義路大自然世界社區,昔日曾栽種大菁,大菁是染料作物。

    3.北投

    其地與頂北投一帶原為平埔族內北投或內北投社址,平埔族語「北投」

    為女巫之意,相傳往昔有女巫居住此地。北投開闢甚早,康熙中葉,即

    有泉州人洪、陳兩姓入墾。

    (1)【下田寮】

    十信工商一帶,昔日為農田,散居著幾戶農家。

    (2)【下八仙】

    頂八仙西面一公里處。八仙為北投溪及基隆河所環繞,宛若一條長

    蛇,堪輿學謂之「蛇穴」,下八仙的兩個埤池,則為蛇眼所在。

    (3)【瓦厝內】

    係北投大族陳姓祖厝之一,位於清江路南端、三合街二段交叉處。此

    宅係光緒 3 年(1876)陳金江所建,係清江路第一座瓦厝,又因陳金

    江外號叫「貓江」,故又有「貓江宅」之稱。

    (4)【大籬笆】

    即清江路中段慈后宮一帶,其地住宅昔日多以竹籬為圍,因而得名。

    (5)【下店】

    與頂店同為清代北投最早興起之街市,清代及日據時期商店林立,街

    市極為繁盛,尤其是光緒 27 年(1901 年)淡水鐵路竣工,北投地位

    愈為重要。1979 年北投公有市場遷移新市街後,下店的商業機能幾

    乎全消失。

    1-13

  • 第一章 緒論

    (6)【頂店】

    大同街(中央南路二段以南)、豐年路(和平路二段以東)一帶。位

    於淡北古道上,清代已建有店舖。頂店在昔日不僅為北投之商業中

    心,且係行政中心。

    (7)【社內後】

    與頂店比鄰,指今中央南路二段、和平路二段及大同街所為地帶,因

    為位於原住民聚落之後方,故名。

    (8)【磺港後】

    係指新北投捷運站及公園一帶,因在北投溪(又稱磺港溪)之東,故

    名。

    (9)【地獄谷】

    又稱玉泉谷,距新北投捷運站約 1 公里,1982 年台北市政府整建完

    工,並改稱「地熱谷」。

    (10)【頂公館】

    公館路一帶,昔日設有官府衙門。頂公館在奇岩派出所及山腳一帶。

    (11)【下公館】

    奇岩新村一帶,因昔日設有牛稠,故又有牛稠內之稱。

    (12)【踣死猴】

    奇岩路中美新村一帶,此地名形容這一帶山勢陡峭,連猴子也會跌死。

    (13)【水梘頭】

    昔日八仙地區灌溉,係引唭里岸八仙圳之水。水圳至北投溪邊架設木

    梘過河,將水導入對岸田中,故名水梘頭。

    (三)古蹟、宗教建築、公園

    1.漢番界碑3

    3 整理自北投區公所網站 http://www.ptda.taipei.gov.tw/place.asp

    1-14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清代乾隆年間,大陸漳泉移民陸續大量移入本區開墾,平埔族人常遭漢

    人巧取豪奪,因而控告於官府。清政府立漢番田界碑保護其土地免被漢

    人侵佔。

    附近地名亦以石牌稱之,今仍留存石牌二方,其一置於捷運北淡線石牌

    站前廣場,另一石牌置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內。

    碑石高一.一四公尺,寬0.三六公尺,厚0.二七公尺。今存者二塊,

    一原在石牌莊,立於石牌火車站右前方,即昔原住民部落所在地,現移

    置於臺北公園;一在磺溪莊,原立於今榮華里振興復健中心附近之明德

    路旁,民國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日本昭和十年),由當時之巡

    查補謝金選等遷移至石牌派出所保管,原豎立於該所庭園內。現置於捷

    運北淡線石牌站前廣場。

    【照片 1-2-1 漢番界碑 1】 【照片 1-2-2 漢番界碑 2】

    2.北投慈惠堂

    民國 50 年時創建,廟址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吉利街 27 號,所祭祀的主神

    為瑤池金母,其重要節慶如下:

    (1)春二月一日至二月五日.秋八月二十到八月二十四日拜斗。

    (2)農曆七月十八日神誕。

    (3)農曆八月二十日開堂紀念。

    (4)農曆六月三日蟠桃會。

    特色:(1)支援立農國小球隊經費,成立冬防義警,成立誦經團,農曆

    二月份到花蓮慈惠堂進香;(2)參與活動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女眾較多,

    主婦、商人、退休人員為主。

    1-15

  • 第一章 緒論

    據廟中義工表示,開山堂主為閩南人,而來慈惠堂參拜的香客,閩南與

    客家族群皆有,也有不少外地的香客會來此朝拜,與客家文化方面無較

    特別的關係。

    【照片 1-2-3 慈惠堂 1】 【照片 1-2-4 慈惠堂 2】

    3.北投慈生宮4

    (1)廟址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 1 段 321 號,位在唭里岸山下,奉祀主

    神為五榖先帝,又名五谷先帝廟。

    (2)特色:為本省北部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寺之一。

    據台北縣志所載:「慈生宮為淡水寺廟之始」,意義是說,淡水(北投)一

    帶之有道廟,係從慈生宮開始。而且該縣志也將慈生宮建廟歷史,寫得

    十分清楚:「慈生宮建於明永曆 23 己酉年,祀五谷先帝、三官大帝、天

    上聖母與褔德正神等」。

    從廟中負責人楊先生口中可以得知,慈生宮創建於 1669 年,一開始的廟

    址位於現今吉利公園之處 (但缺乏詳實的文獻資料可加以證實),後來因

    林姓地主捐地才又再遷移至現址,因為當時唭哩岸地區以農業為主,故

    慈生宮最早是供奉五谷先帝。楊先生表示,起初是由姓王的人幫忙管理

    慈生宮,後來姓謝及姓潘的平埔族人也都陸續來慈生宮幫忙,直到現在

    是由楊姓的人來管理慈生宮。但是,據楊先生所瞭解,創廟以來客家族

    群在慈生宮中並沒有特別顯著、使人知曉的表現或活動情形,所以慈生

    宮對於遷移到臺北市北區的客家族群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就目

    前而言,客家族群也都會一同來廟中朝拜或活動。

    4 思考工程顧問規劃團隊,2005.6,「捷運北投站附近地區周邊環境改善規劃案」。臺北: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訪談慈生宮負責人楊先生。

    1-16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照片 1-2-5 慈生宮內的碑文】 【照片 1-2-6 慈生宮】

    4.北投福慶宮5

    (1)廟址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八仙里中央南路 2 段 39 巷 26 號,位在磺港溪

    下游西畔南側,奉祀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公。

    (2)特色:已有 200 多年之歷史,旁邊有義民廟。

    根據從小即居住在此,且目前為福慶宮的管理委員蔡義順先生表示,福

    慶宮旁的義民廟是一座陰廟,供奉趙、林、黄三姓的陰神,故稱義民廟,

    主要是保佑當地的居民,與客家沒有任何的關係,但是下八仙有許多客

    家人也都會來福慶宮拜拜。

    【照片 1-2-7 福慶宮】 【照片 1-2-8 福慶宮旁的義民廟】

    5 整理自北投福慶宮管理委員會所製之創廟沿革;訪談福慶宮管理委員蔡義順先生。

    1-17

  • 第一章 緒論

    5.半嶺天安宮6

    (1)屬於士林區溪山里,距平等里約 2 公里,當地居民黃信吉因為工作關

    係,經常往西螺一帶,遂結識西螺七座里長山宮三山國王之廟祝,此

    後屢生靈感之事,黃先生決定將三山國王請回半嶺家鄉祭祀,並得到

    半嶺居民游金源等人的協助,發起建廟事宜,1987 年正式成立。

    (2)天安宮為私廟性質,並非附近莊的公廟(平等里公廟乃合誠功開漳聖

    王),而起成立時間也相當,建廟動機也和客家分身無關。主要是因為

    國王是山神,符合半嶺當地的環境,能位居民所接受。考察該宮中元

    普度和國王神誕之捐獻名單,並無特定集中之姓氏,包含黃、游、吳、

    沈、曹等。

    (3)士林地區的黃、曹,來自平和,游、沈來自詔安。劍潭古寺的香燈碑

    說明遊氏為「二都鄉人」,肯定是詔安客,根據員林之平和梧鄉曹姓自

    認客底,士林的平河曹氏可能也是,黃、沈則未能確知。

    6. 榮光公園7

    (1)位置:石牌路一段、磐安新村前(榮光里)。

    (2)特色:涼亭、櫻花、綠地。

    (3)面積(㎡):3,293 ㎡。

    (4)詳細說明:位於石牌國小對面,入口即通往一座涼亭,園內植有許多

    的花草數木,且於八十九年曾獲得績優鄰里公園優選獎。

    【照片 1-2-9 榮光公園 1】 【照片 1-2-10 榮光公園 2】

    6 吳中杰,2003.9,《客家文化季刊》,第五期,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頁 18、19。 7 整理自北投區公所網站 http://www.ptda.taipei.gov.tw/place.asp。

    1-18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7.吉利公園8

    (1)位置:吉利街一七三巷內(立農里)

    (2)特色:桃林、綠地、遊戲區

    (3)面積(㎡):5,270 ㎡

    (4)詳細說明:園內大型喬木生長良好,草皮亦相當開闊,環境整潔有序,

    居民使用率高。

    【照片 1-2-11 吉利公園 1】 【照片 1-2-12 吉利公園 2】

    (四)北投士林地區的客家社團組織

    北投士林地區內有許多客家文化團體,分別隸屬於不同的客家社團組

    織,客家社團組織的目的都是為了傳承與推廣客家文化,茲將北區內的客家

    社團組織整理如下:

    表 1-2-3 北區客家社團組織一覽表

    客家社團組織 班別 創立時間 創辦人 上課地點

    八音班 民國 81 年 劉宗明大業路 527 巷 51 號(豐

    年里活動中心)

    源笙國樂班 民國 90 年 林金英 石牌路二段 115 號

    唭哩岸弦樂

    班 民國 90 年 鄭瑞祥

    明德路 161 號(北區客

    家會館)

    北區客家會

    士林歌謠班 民國 85 年 羅方榕明德路 161 號(北區客

    家會館)

    8 整理自北投區公所網站 http://www.ptda.taipei.gov.tw/place.asp。

    1-19

  • 第一章 緒論

    中原客家崇正會 北投歌謠班 民國 80 年 田清元石牌路一段 139 號(石

    牌國中)

    臺北市客家文經

    發展協會 明德歌謠班 民國 90 年 彭作燕

    明德路 161 號(北區客

    家會館)

    臺北市客家文化

    研究推廣協會 劍潭歌謠班 民國 87 年 陳憶萍

    通河街 16 號(劍潭國

    小)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5),《客家文化季刊 2005 秋季號》,第 13 期,

    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1-20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第第三三節節 研研究究方方法法

    本研究團隊經過民國 92 年的「臺北市南昌街和同安街客家族群遷移史研

    究案」之經驗檢討,發現經由普查的研究方式來調查客家人居住比例之成效不

    佳,因為本研究團隊非屬公部門單位,不具有公權力,故在第一階段執行普查

    方面,無法詳實建立客家人居住在該地區之人數,所調查出的資料對於客家族

    群遷移史的研究,意義較小,因此,本研究團隊有鑑於之前在南區的經驗,修

    正本團隊的研究方法,不採取普查的研究方法來調查北區客家族群居住的比

    例,而採取以下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此次北區客家遷移史之研究案:

    一、參考相關遷移史之撰寫方式

    為了使本研究的內容更加充實,故參考其他有關於遷移史書籍的撰寫方

    式,其內容概述與對本研究之影響如下表所示:

    表 1-3-1 相關遷移史內容概述與對本研究之影響一覽表 書籍名稱 內容概述 對本研究之影響

    台灣原住民史

    ─阿美族史篇9本書主要可分為 4 大部分: (一)描述阿美族的分群與分布; (二)由各種觀點來探討台灣原住民

    的起源和擴散問題; (三)說明阿美族各亞群的部落遷移

    史; (四)近代之遷移:分為 4 個時期,

    描述各個時期移動的時間與原

    因不盡相同。

    由於本研究主要是針對

    臺北市北區的客家人來

    作調查,所以不會著墨

    於全台客家人遷移史,

    但使本研究更注意去探

    討客家人聚集臺北市北

    區的時期與原因。

    平埔足跡─台

    灣中部平埔族

    遷移史10

    本書主要分成 3 大部分:(一)起源篇、(二)血淚篇、(三)遷移篇,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描述、整理平埔族人

    的遷移史。

    本研究團隊認為,遷移

    史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描

    述似乎不太恰當,但此

    書的分類方式比較具有

    主題性且較深入。

    9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白棟樑,(1997),《平埔足跡─台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台中:晨星出版社。

    1-21

  • 第一章 緒論

    台灣平埔族史11

    主要可分為 5 大部分: (一)平埔族的源流、分類與原居地 (二)平埔族在台灣 (三)平埔族的遷移 (四)平埔族的傳統文化 (五)尋找平埔族後裔

    此書的撰寫方向較為多

    元,內容包含源流、遷

    移、傳統文化、在台灣

    的情況、以及尋找出後

    代子孫,本研究團隊認

    為如此敘述較豐富,故

    撰寫方式將會參酌此書

    之描述方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文獻回顧分析法

    運用早先其他專家學者已研究完成或整理妥善的資料,相關研究書籍、碩

    博士論文、專術期刊、戶籍資料等等,予以整理分析,以及臺北市政府客家事

    務委員會與臺北市政府文獻會等單位所出版、珍藏的相關文獻與書籍,作為深

    化本案進展的依據。加強對客家遷移史的研究概念及掌握重點資訊的敏銳度,

    藉以輔助分析本團隊所蒐集而來的資料,系統化且嚴謹化,參考相關書籍,並

    從其中擷取本研究案所需的資料,進而充實本研究案的豐富性。

    三、深度訪談法

    為本研究案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透過訪員較長時間且面對面的與受訪者談

    話,從談話的過程中蒐集所需的相關資訊,以便對於臺北市北區客家人遷移的

    過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整理分析出系統化的客家遷移史脈絡。

    此外,於本研究團隊針對受訪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時,有時會有其他客家鄉

    親同時在場而一同參與訪談,針對部分議題個別發表自己的印象與看法。

    四、座談會法

    經由座談會舉辦之方式,讓更多的居民,包含客家人與非客家人,了解此

    11 潘英,(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22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遷移史研究案之意義,使研究案於推展上能更加順利,並希冀能吸引更多客家

    鄉親的熱情參與。

    五、參與觀察法

    藉由參與客家社團及相關活動,例如:歌謠班、研討會、客家文化節等等,

    學習客家相關事務,或是到客家人時常聚集的會館等場所,從旁觀察了解客家

    人的特質、習性,將有助於客家相關資料的取得與更深刻的了解。

    1-23

  • 第一章 緒論

    第第四四節節 研研究究限限制制

    台灣經過數十年的族群融合,及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台灣的客家人已沒

    有大規模遷徙的情形發生,往大都市聚集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

    機會與生活品質。各縣市的人先後來到台北這個大都會區,對於這方面的資訊

    缺乏相關的文獻資料,且可能不會有明顯主要的遷移路徑,因此在我們的研究

    上將會出現以下之困境與限制:

    (一)將計畫範圍縮小至石牌路、吉利街以及週遭的街路,對於整個臺北市北

    區客家遷移史的代表性,可能稍嫌薄弱,但可藉此引發其他相關的資訊

    與研究。

    (二)對於台灣或是大陸客家人的研究資料較為充足,而研究臺北市的相關客

    家文獻較缺乏,可參考資料有限。

    (三)許多客家人隱化於都市之中,對於客家文化的認同感可能逐漸降低,對

    外不甚願意承認自己是客家人,或已被福佬化,不知道自己就是客家人。

    (四)沒有客家人居住地點的明確資料,因此首先要發現居住在本計畫區客家

    人的蹤跡,可能需要一些時日,雖可藉由客家社團、客家活動等方式,

    找到本地的客家人,但對於較少參與客家事務或是已變福佬客等的隱性

    客家人,也是我們欲探討的研究對象。

    (五)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對於事件的描述,雖相當具體,但僅有口頭述說,

    缺乏實際的資料佐證,使得該資料之可信度有待考證。

    (六)由於目前整個社會環境變遷,生活不再像以前那般淳樸,再加上在大都

    會中生活的人們相處愈趨冷漠,也比較不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防衛心理

    較為嚴重,且許多詐騙事件頻頻傳出,部分欲訪談的對象為求自保、害

    怕受騙上當、怕麻煩,所以拒絕受訪;或須由熟識的客家鄉親代為牽線,

    方能順利進行訪談。

    (七)因防衛心較強,為避免麻煩,故受訪者多約在北館進行訪談,雖充分利

    用北館這個客家場域,但相對也失去獲取更多客家相關資料、照片與觀

    察客家家庭擺設之機會。

    1-24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八)部分欲訪談對象謙稱自己對於客家相關事務不甚了解,予以婉拒。

    (九)因本研究案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為深度訪談法,但由於深度訪談法其所調

    查對象的數量不若普查資料那麼地多量,無法普遍地瞭解到整個地區客

    家人的情形與想法,僅能透過較少量的調查資料來知曉當地客家鄉親遷

    移的情況。

    1-25

  • 第一章 緒論

    第第五五節節 研研究究流流程程

    遷移 過程

    產經

    狀況 家中語

    言使用 與原鄉

    之互動 婚姻

    狀況 族群

    認同 與台北其他族

    群往來情形

    結論與建議

    期末報告

    修正

    基礎資料蒐集

    研究範圍行政里界 研究範圍人口數

    召開座談會

    初步資料分析

    期中報告

    深度訪談

    修正

    調查研究分析

    召開座談會

    深度訪談

    研究範圍歷史沿革

    研究範圍之確定

    研究緣起與目的

    結案報告

    圖 1-5-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26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第第六六節節 研研究究進進度度

    表 1-6-1 研究進度表

    民國九十三年~九十四年 工作進度 工作項目

    十二

    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議價及簽約

    工作分配確定

    資料蒐集

    訪談人員培訓

    問卷製作

    相關組織社團

    拜會

    深入訪談

    焦點團體座談

    會(2005.3.5)

    初步資料分析

    期中報告

    修正期中報告

    深入訪談

    客家鄉親座談

    會(2005.8.13)

    客家遷移史研

    究分析

    結論與建議

    期末報告

    修正期末報告

    結案報告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27

  • 第一章 緒論

    第第七七節節 研研究究結結果果

    本研究案經過深度訪談之調查後,加以歸納整理,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瞭解北投、士林一帶客家鄉親的散佈與聚集之情況。

    (二)瞭解當地居民祖先遷移來台的過程,以及後來定居臺北市北區的原因、

    經過與生活歷程。當地客家鄉親來到北區的主要因素包含生活環境佳且

    地價便宜、親朋好友介紹、工作、結婚、求學等因素。

    (三)藉由受訪者之印象,再加上文獻資料的查證,可以知曉當時北投士林地

    區的環境概況以及產業發展。當地舊時多農田,且北投盛產北投土,而

    早期客家鄉親來到此區多從事耕種、木工、水泥工等勞力性之工作。

    (四)經由訪談的方式,可以明白客家傳統的的生活習慣與民俗活動,但也同

    時發現,隨著經濟發展、都市化之現象,許多客家風俗已慢慢簡化,生

    活習慣也與在原鄉時有所不同。

    (五)逾半數的受訪者皆認為血緣是定義客家人最重要之關鍵,而他們認為客

    家文化應該包含精神、語言、習俗、美食以及其他客家獨有之堂號等。

    (六)由受訪者口中可以瞭解他們對於政府政策、客家鄉土教學、在地客家文

    化、未來整體客家文化的想法、期許與建議。他們大多能夠認同且能體

    會政府推動客家文化之用心,但也希望政府政策能再周詳一些,且能多

    培植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共同來參與。而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則是希望客家

    文化應注入年輕人所喜愛的元素,且客家活動應具有主題性、教育性質。

    (七)整理受訪者之意見,再加上現今客家文化所面臨之窘境,本研究團隊歸

    納並提出客家文化推行與保存所會碰到的問題以及其因應對策。

    (八)本研究團隊也針對計畫範圍內現有之空間領域,提出客家文化空間利用

    與營造之建議,包含北區客家文化會館、陽明大學的大樹下、里民活動

    中心、公園綠地、學校、大渡漁港。

    1-28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第第二二章章 文文獻獻回回顧顧

    第第一一節節 客客家家族族群群遷遷移移過過程程

    一、「客家」的由來

    陳運棟1根據客家傳說和家族紀錄,客家人的「原始家鄉」在中國北方,

    早在西元前三百年(即周朝末期),開始居住在山東西部,亦有少數人住在山

    東東南邊境及安徽西北邊界,到了漢朝有一部份的人住在河南的黃河南岸,透

    過碑文和祠堂中之靈牌考證,可以追溯到華北的客家區域,通俗民謠中提及山

    東南邊和西南邊就是故鄉,亦可說明上述見解。關於客家人的來源、分布及遷

    移,學界的說法眾說紛紜,其爭議也很大,但根據客家各姓氏族譜的記載,客

    家原來的活動範圍大約是北起現在的山西長治縣,西到河南靈寶縣,東達安徽

    的壽縣,南到湖北的黃陂黃崗,中到河南新蔡安豐以西,潁水以北。

    陳運棟先生的另一本名為2《客家人》的書籍中提及,客家名稱的由來,

    出自於晉元帝「給客制度」的詔書--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

    「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

    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

    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

    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

    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此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

    作「客」。但此處所說的「客」,應該是廣義的「客」,而非單純地指今日客家

    人的「客」。這種廣義的「客」,一部份演化為「越海系」,一部份演化為「湘

    贛系」。各系演化之後,各有各的專有名稱。宋以前,越海、閩海、湘贛、南

    海各系,已經形成,初雖為「客」,然長久居住後,已不自知其為客,在此情

    形下,便把宋以後由其他地區遷來的漢人,稱之為「客」了。因此,客家的由

    來,是在各民系形成之後。從黃巢之亂後,客家先民避難遷徙到閩粵贛三角地

    區,經過五代紛爭,及宋太祖的統一中國,客家民系才由其他民系的演化而自

    成一系;所謂「客家」的名稱,就在這個時候確立。

    1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2 陳運棟,(1987),《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

    2-1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高宗熹3《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書中提到,所謂的客家人,如字面上所

    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

    他們本來就不是中國南方的人,而是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南下的北方

    民族。經過多次遷徙,最後才遷到嶺南「作客」的。

    在謝重光4《客家源流新探》中提到客家人是漢族中一個系統分明、特徵

    顯著的民系的觀點,已被普遍接受。「客家」是一個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

    種族的概念,自北方南移的大量漢人固然是形成客家的因素,但單有南移的漢

    人還不足以形成「客家」,還有待這批南移漢人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遷入

    某一特定區域,再以其人數的優勢和經濟、文化,去同化當地原有居民,更吸

    收了原住民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而此文化迥異於原住民

    文化,也不完全屬於外來漢民的文化,由此一個新的客家民系才得以誕生。

    上述提及的文化是指大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具體而

    言,就是生活在贛閩粵交界地區,而形成的一種有別於相鄰各民系語言的方言

    系統,過著帶有山區特點的農耕經濟生活,形成團結、奮進、吃苦耐勞和強烈

    的內部凝聚力及自我認同意識為主的共同意識,即為客家人5。

    二、客家族群主要的遷移時期與路徑

    客家人本來就是中原漢族。根據客家姓氏族譜的記載:客家人原本的活動

    範圍大約是北起現在的山西長治縣,西到河南靈寶縣,東達安徽的壽縣,南到

    湖北的黃陵、黃崗,中到河南新蔡安豐以西、潁水以北。客家人南遷的奮鬥史

    則有兩派說法,一般考證,多認定是始於西元 4 世紀東晉五胡亂華之際,距今

    約是 1500 年前;另一派說法則是遠溯至西元前 200 年,秦始皇發兵南戎五嶺

    的時候開始,如此距今已在 2000 年以上。無論何者為是,客家人南遷的奮鬥

    史源遠流長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現再綜合各方意見,將客家人南遷的奮鬥史,

    分為下列 6 個時期來說明6:

    第一時期-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之後,曾派遣屠睢發兵 50 萬南戎五嶺,

    以防南蠻的侵犯。接著任囂尉南海,趙陀以龍川令行南海尉事。黃麟書先生認

    3 高宗熹,(1992),《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4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5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6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2-2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為:「開發南越三傑-屠睢、任囂、趙陀及其 50 萬兵卒,當為客家之祖先;而

    客家話可能淵源於趙魏方言。」廣東北江(紫金、曲江、樂昌等縣)客人,就

    是這批最早來自中原趙魏故地的客家人。他們在文化方面因承中原之遺,非常

    發達。而研究「客家民系」的將這一支派稱為「北江客人」或「先客」。

    第二時期-東進永嘉以後,五胡亂華,中原一帶兵荒馬亂,居民紛紛向南

    播遷,歷豫、鄂、皖等地進入江西贛江流域。休養生息,勞困漸甦,始獲得較

    安定生活。這批相率南遷的漢人,當時稱為「流人」。這些南渡的「流人」,在

    政治方面,支持了東晉以至宋齊梁陳各朝代的局面;在經濟方面,開發了南方

    的產業,增進南方的生計;在民族方面,曾進了內地人民和南方部族的融和,

    進而引導他們的大部分同化於中華民族。這些「流人」的部分人民,就是現在

    的客家人祖先。

    第三時期-唐朝末年,黃巢稱亂,陷汝州、掠關東,取浙江、江西而破吉

    安、贛州等地,砍山伐木,開道 700 里,屠建州、誅福州,兇鋒所至,「客人」

    首當期衝,於是不得不舉家族遠向循州、惠州、韶州一帶移動。其近者則向寧

    化、汀州、上杭、永定諸州縣遷移。唐朝崩潰後,客家民族繼續南遷,沿著江

    西東部山脈和丘陵地帶,輾轉進入江西的南部和東南部,跋涉到福建、廣東、

    江西交會處的山區,在貧瘠的山地耕作,過著屯墾的生活。

    第四時期-宋高宗南渡,胡元大舉南侵,客家先民,迫於外患,不得不避

    難南遷至江西和福建邊界,深入廣東三角洲的多山區域或是定居於丘陵地帶,

    對南方的廣東人來說,客族是陌生的「客人」,因此稱這批北方移民為「客家」。

    第五時期-元明之際,蒙古人建立元朝,客家人繼續逃亡,許多人從華中

    進入廣東東北部。元初許多爲保衛宋朝而從軍的客家士兵紛紛逃到廣東嘉應州

    (今梅縣),等到元朝崩潰後,廣東東北部已完全為客家人所佔據,形成南方

    聚集中心,此時客家早期定居者亦不斷增加,其至散佈到廣西及海外南洋。而

    明末流寇之禍,可以說是漢民族有史以來的變局,清軍始而入援,繼而入侵,

    迫使客家民族不得不再度遷徙。

    第六時期-清朝以後,乾隆、嘉慶年代,客家人在臺山、開平、四會一帶,

    因人口激增,勢力擴展,耕田所獲,不敷應用,乃向土著租賃土地,以耕以殖,

    藉廣收益。此外十八世紀中國的移民禁令廢除,來自廣東和福建沿海的許多客

    家人,陸續移民到印尼、台灣、婆羅州、越南,足跡遍及整個東南亞,為早期

    當地重要的開拓者,從此南洋群島成為客族來往海外的立足地。

    2-3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三、客家族群遷台歷程

    「唐山過臺灣」的艱辛過程,不但塑造了臺灣客家人的內聚力,也開啟了

    臺灣客家的新視野。根據史料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

    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

    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7。

    客家人較有規模的來到臺灣,應該是鄭成功麾下的劉國軒部將,劉國軒為

    中國福建汀州府客家人,其子弟兵大多為同鄉人士,來臺後南征北討直到明鄭

    覆亡,這些明鄭部將大多被清廷遣回原籍,但仍有少數人落籍於六堆地區,只

    是人數不多,對客家聚落的墾拓,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清康熙 22 年(西元

    1683 年),清朝政府派施琅領兵征討鄭經,結束了明鄭時期,正式將臺灣納入

    清朝的版圖內。次年,設臺灣府一府,下轄臺灣、鳳山與諸羅三縣。清廷治理

    臺灣之初,曾頒布三條限制中國人民渡臺的禁令,其中「粵地屢為海盜淵數,

    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垂」一條禁令,使得客家人到臺灣的開拓過程中,比漳

    州人與泉州人多了一道枷鎖8。

    雖然有渡臺禁令,但由於中國閩粵沿海地區的人民為生活所逼,仍不斷地

    冒險偷渡來臺墾殖。當時客家人是被嚴格禁止渡臺的對象,想要來臺灣,都必

    須採取偷渡的手段,不但更困難也更危險,渡臺的時間也相較於福佬人稍晚

    些,許多平原已為福佬人所佔墾,就以最早的通航口岸府城來看,當客家人渡

    海來臺時,府城(今臺南市)附近大多已為福佬人所佔據,客家移民只好在離府

    城更遠的地方墾荒闢地。一直到了清康熙 35 年(西元 1696 年),施琅死後,禁

    止客家人來臺的政令漸弛,中國廣東的客家人才大量來臺墾拓,於是「至康熙

    末年,已成一大村莊,地域擴至北由羅漢門至枋寮,分布於下淡水溪東港溪兩

    溪流域」。此時客家人的人口驟增,墾區日廣。不過,這些都只是局部性的移

    民而已,且渡臺禁令仍在,客家人想到臺灣來,只有透過偷渡一途,因此綜觀

    清初三代成千上萬漢人大量移民臺灣的大旅程中,客家人明顯因受到政治的干

    預而缺席了,透過非法手段偷渡的,只是零零星星的一些人,分別在不同的地

    方墾拓,而大多數的客家移民,都是在清中葉以後,才能踏上臺灣的土地9。

    臺灣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漸漸發展出來臺先祖未曾想像的客家

    7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第 235~236 頁。 8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9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2-4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新風貌。來自廣東、福建等以地域與宗族當成自我認同的「原鄉客家」,來臺

    灣之後終於重新組織、發展與戰鬥,形成了以土地為舞臺、以族群相凝聚的「移

    民客家」。

    客家先民原來是居住在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的漢族人民。自從康熙中葉

    以來,客家人開始從海峽對岸,大量渡海移民來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這些總數約三百萬的客家族裔,占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強,分布在台灣北

    部、中部、南部及花東地區,以其特有的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及族群文

    化特色,豐富了滄桑的台灣開拓史,也激盪出台灣多元文化的特質10。

    10 莊華堂,(1999),《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現況》,〈歷史月刊〉,第 134 期,73-78 頁。

    2-5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新竹縣

    澎湖群島

    高雄縣

    屏東縣

    台東縣

    台南縣

    嘉義縣

    台北縣及基隆市

    花蓮縣南投縣

    雲林縣

    彰化縣

    台中縣

    苗栗縣

    宜蘭縣

    桃園縣

    蘭嶼

    綠島

    新竹

    基隆

    台北

    台中

    嘉義

    台南

    高雄

    台東

    花蓮

    鹿港登陸

    崩山港

    房裡溪口

    後龍港

    竹塹港

    紅毛港

    南崁港

    淡水河口

    基龍

    台南

    安平

    高屏溪

    打鼓仔港

    先至

    澎湖

    至花

    圖 2-1-1 客家族群入台遷徙圖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2003),《台北市南昌路和同安街客家族群

    遷移史研究案》。台北: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2-6

  • 臺北市北區之相關區域客家族群遷移史研究案

    四、台灣客家族群的分布

    渡海來台的客家移民,因原鄉居住地域、來台時間、登陸口岸以及台灣各

    地區風土地理條件的不同,而產生程度不一的差異性。移民因原籍不同,也呈

    現出客家人在台灣分布的差異,如在拓荒階段,中南部地區都與閩粵兩籍移民

    的恩怨情仇有關,故移民多以集村型態分布,這點和北部地區的散村型態有很

    大的不同11。

    客家分佈地點的不同,把臺灣的客家區可分為南、中、北、東部四地區。

    明末清初時期,客家人從中國的原居地來到臺灣,大都在打狗港、下淡水港或

    東港登陸,然後沿著下淡水溪入據屏東竹田、內埔、佳冬、萬巒、高樹以及高

    雄美濃……等廣闊的下淡水溪沖積地,也有一些客家人從鹿港或者濁水溪口附

    近登陸,墾拓彰化、雲林及南投等地;或從崩山港、大安港登陸,入墾大甲、

    豐原、東勢者;或從房裡溪、吞霄溪上岸,墾拓房裡、通霄、白沙屯地區的人;

    或從中港、後龍港登岸,散居在苗栗一帶者;或從蚵殼港、紅毛港登陸,開發

    新竹地區;或從淡水以及稍晚期在南崁、觀音登陸,成為分佈在桃園南半部的

    客家人12。

    (一)客家人南部地區的開墾

    對南部客家的印象可能是下列事物:好山好水的美濃、豬腳飄香的萬

    巒、擁有五進大宅院的佳冬。這些星羅棋布於高屏兩縣近山平原上的大小聚

    落群,而它們有著共同的名稱「六堆」。乃為台灣平原上歷史最悠久的客庄。

    根據伊能嘉矩的說法,認為台灣的客家人本來是解甲歸田的官兵,在台南府

    城東門外種菜為生,約在西元 1690 至 1710 年間先是遷移之屏東縣萬丹鄉的

    濫濫庄開基立足,進而向北、東、南三方面前進,於康熙末年的時候,在屏

    東平原上,已建立「大庄十三,小庄六十四」的規模。直到嚴禁客家來臺塑

    拓的施琅去世以後,海禁漸弛,再加上中國原鄉因人口增多而生活困頓,遂

    有大量客家移民來臺。大量移民的湧入,造成原來的落腳處濫濫庄已容納不

    下,因此,客家移民只好往當時未開發的叢林地帶開墾13。

    11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 邱彥貴、吳中杰,(2001),《發現台灣系列,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城邦文化。

    2-7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而恆春半島最早的客家移民據說是鄭成功的部下,他們來到今日的車城

    鄉屯墾,留下了「統領埔」(今統埔村)的地名;稍後有廣州大埔客屬王那

    入居蚊蟀埔,也就是今天的滿州鄉之所在;在今日恆春地區自認是客家人

    的,多半是清朝中葉以後,因為人口過剩,向南尋求新天地的六堆移民,尤

    其以來自佳冬、萬巒與內埔新東勢者最多;少數則是在西元 1875 年恆春設

    縣後,直接自廣東招募前來。恆春在晚清設縣後須建立城池,建築師就是來

    自廣東嘉應州的梁燕。梁燕從原鄉請來了三山國王,後來被恆春城內所有不

    同祖籍的居民接受,成為共同信仰的護城之神。而梁燕規劃的恆春城至今不

    但四個城門俱存,連城牆也泰半依然。而南門內原為客家的集中區,耆老猶

    記得當地是「客人街」。所以文人對於恆春城的描寫是「居民盡是他鄉客,

    一半漳泉一半潮」。此外,其中最有名的墾丁,也是因為來此開墾的客屬壯

    丁而得名14。

    (二)客家人中部地區的開墾

    臺灣中部地區的客家人入墾的地方遍及西部平原,八掌溪以北,北抵大

    安溪南岸都有或多或少客家人入墾的蹤跡:儘管《諸羅縣志》曾提到:「自下

    茄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15但嚴格說來,要在八掌溪到朴子溪

    之間,相關客家人入墾的事蹟,並不會太多,比較明顯的記載是《嘉義管內

    采訪冊》所記錄的「三山國王廟,在大莆林街中,崇祀三山國王,道光元年

    捐民財建立。」大莆林就在今之嘉義大林,日人安倍明義的《臺灣地名研究》

    也提到:「大林,大正九年大莆林街改為今名,康熙末年墾首薛大有率眾人

    墾……地名的由來,一說是舊時廣東省潮州府大埔地方的移民移墾而

    來……」此外,在梅山地區,倒還可以找到一些客家人初墾的庄頭,像梅仔

    坑庄,就是汀州府永定人劉文科以及惠州府陸豐人李悅昌以劉仕榮於乾隆初

    年到年中初拓的,圳頭庄也有潮州府饒平客家人以及汀州府永定人廖進生初

    墾的記錄,福建漳州的詔安客,入墾的地方更有大草埔、大半天寮等地16。

    (三)客家人北部地區開墾

    北部地區的客家人,最早入墾的地方,應該是臺北盆地四周相鄰的地

    14 邱彥貴、吳中杰,(2001),《發現台灣系列,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城邦文化。 15 周鍾瑄,(1984),《諸羅縣志》,台北:大通書局翻印。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