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6
· 105 (总 705 ·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关键词:徐旭生 考古学思想史 传说时代 疑古 信古 夏文化 KEYWORDS: Xu Xusheng (18881976)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s Legendary Era Yigu (Doubting Antiquity School) Xingu (Believing in Antiquity School) Xia Culture ABSTRACT: Through exploring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academic ideas and academic practices of Mr. Xu Xusheng (Siu Ping Chang) and their significances o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s of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of modern thoughts,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nd the French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n Mr. Xu Xushengs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the Doubting Antiquity School, the historiographical and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to the legendary era, 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 archaeology on the Zhou and Qin Civilizations, Mr. Xu Xusheng has great contributions as a pathfinder.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 Tradition represented by Mr. Xu Xusheng ha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n the thoughts on Chinese Archaeolog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Mr. Xu Xushengs influences in the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the multiregional interaction paradigm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kingship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frameworks of civilizations, 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n early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memories.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 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 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 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 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在静 止的物质文化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架设桥 梁?如何在中西思想体系的折冲中营造一套 文明观来诠释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古今之变? 在学术与社会、传统人文关怀与现代学术思 维之间、在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中,学者的个 人意志与见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徐旭生先 生(1888~1976年)的学术生涯,以其非凡 的时空跨度、思想深度以及对现当代中国考 古学思想深远的影响,成为探索这些问题的 核心内容。本文通过探讨徐旭生先生学术思 想的来源、学术实践以及学术史意义,来寻 找中国考古学与现代思想史的交集以纪念徐 先生。 一、徐旭生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史学、宋明理学、心学、明末清 初的儒家民本思想以及留学法国受到的哲 作者:李,美国洛杉矶市,90095,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 105(总 705)·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李 旻

关键词:徐旭生 考古学思想史 传说时代 疑古 信古 夏文化

KEYWORDS: Xu Xusheng (1888–1976)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s Legendary Era Yigu (Doubting Antiquity School) Xingu (Believing in Antiquity School) Xia CultureABSTRACT: Through exploring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academic ideas and academic practices of Mr.

Xu Xusheng (Siu Ping Ch’ang) and their signifi cances o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s of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of modern thoughts,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nd the French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n Mr. Xu Xusheng’s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the Doubting Antiquity School, the historiographical and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to the legendary era, 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 archaeology on the Zhou and Qin Civilizations, Mr. Xu Xusheng has great contributions as a pathfi nder.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 Tradition represented by Mr. Xu Xusheng ha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n the thoughts on Chinese Archaeolog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Mr. Xu Xusheng’s infl uences in the research fi elds such as the multiregional interaction paradigm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kingship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frameworks of civilizations, 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n early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memories.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

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

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

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

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在静

止的物质文化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架设桥

梁?如何在中西思想体系的折冲中营造一套

文明观来诠释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古今之变?

在学术与社会、传统人文关怀与现代学术思

维之间、在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中,学者的个

人意志与见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徐旭生先

生(1888~1976年)的学术生涯,以其非凡

的时空跨度、思想深度以及对现当代中国考

古学思想深远的影响,成为探索这些问题的

核心内容。本文通过探讨徐旭生先生学术思

想的来源、学术实践以及学术史意义,来寻

找中国考古学与现代思想史的交集以纪念徐

先生。

一、徐旭生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史学、宋明理学、心学、明末清

初的儒家民本思想以及留学法国受到的哲

作者:李旻,美国洛杉矶市,90095,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

Page 2: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06(总 706)·

学、史学与社会学训练,共同构成徐旭生主

要的思想来源。徐旭生的学术根基在中国传

统学术,他少年和青年时代就热衷文史。

“我个人自从很幼年的时候,就对于历史上

的事实发生很浓厚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

我在十一二岁时就抱着两部首尾不很完全的

《通鉴纲目》和《续纲目》,废寝忘食地阅

读”[1]。这种态度终身相随,即使在法留学

岁月与西北考察路途中仍然保持阅读史籍的

习惯。

20世纪初正值清末的政治变革,国家取

士初变八股为策论。为应科举考试做准备的

徐旭生,读到19世纪中叶开始在知识界传播

的《船山遗书》,此书成为他一生思想的基

石。王夫之以华夏之真在于文化的信念,令

徐旭生对古代及当时的中国社会负有强烈的

历史使命感,并以思想与士气为先。“国术多

偏重财政,余则偏重于士风。现在学部若墨

守张文襄之宗旨不改弦而更张则数年之后人

才消磨净尽矣”[2]。徐旭生日后在《中国古

史的传说时代》初版序言中指出,在历史方

法及历史思想方面“对于我个人影响之大,

再没有超过于《读通鉴论》、《宋论》、《史业

导言》以上者”[3]。王夫之志在鼓励本族光

复的“夷夏之辨”,也从民族救亡的纲领嬗变

为古代社会文化分野的起点,并成为理解中

国文明文化多元形成历程的起点。

1906年,徐旭生赴北平入河南公立旅京

豫学堂,随后考入京师译学馆学习法文[4]。

时值清季的立宪运动,深受梁启超影响的徐

旭生推崇“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集

权统治。“盖国家乃契约性质,土地人民非君

主一人之私产也,政府不过如一公司之总办

耳。人民乃其股东,股东以全体之生命财产

委于总办。而总办顾曰吾不负责任焉,则股

东抽出股份可也。如曰朝廷自有权衡,则此

乃极专制时代之言,断不能存于立宪之世。

政府办理此事真属荒谬无比,促资政院之解

散而以招徕革命主义之流行耳”[5]。这种积

极参与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激进主义的冷

静态度,始终伴随着徐旭生的学术与政治思

考。

徐旭生崇尚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念

与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士的道德勇气,面对

危机四伏的近现代中国。辛亥革命之后,徐

旭生致力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历经新文化运

动、反帝爱国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毕生关

注中国的命运,为民族自由、独立与民主奔

走疾呼[6]。1929年,徐旭生与留法时代的好

友李宗侗共同创办了《猛进》杂志,呼应鲁

迅倡导的“思想革命”。这使他的学术与思

想具有很强的行动意识,并因此成为中国考

古学思想史上的一位开拓者。

(二)西方哲学与史学

1911年徐旭生毕业后,到彰德府中学教

授算学和法文。1913年春天考取公费赴法国

留学,学习西方哲学。除了在巴黎大学成体

系的哲学教育之外,他常去开放性的法兰西

学院,听当时杰出的法国学者讲授他们领域

中正在形成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学

术取向各有差异、又有交集的哲学与社会学

传统,与中国传统学术共同培养了徐旭生的

逻辑思维、判断力与行为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西方学术思想的

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法国一批杰出的学者各

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又在学术背景与所关注

领域互有交叉,共同奠定了现当代人文与社

会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论基础。每个学者基于

自己的学说将哲学、数学、文学、史学、

古典学以不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具

创造性的思想潮流。徐旭生留学期间所熟

知的涂尔干(David Émile Durkheim)、柏

格森(Henri Bergson)、沙畹(Émmanuel-

Édouard Chavannes)等都曾师从先后在巴黎

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的古典学家古

朗士(N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使

古典学成为他们所从事哲学、社会学、汉学

之间共享的思想源泉。了解这个知识群体在

Page 3: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07(总 707)·

20世纪现代学术与思想史上的知识谱系,有

助于领会徐旭生学术思想的来源与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国思想界,以

人的主体性为核心议题分成概念哲学与生

命哲学等两个流派,探讨人类内在的生物

性与思维所赋予的创造性和抽象能力之间

的关系[7]。以巴黎大学的布伦茨威格(Léon

Brunschvicg)为代表的概念哲学认为科学通

过促进人的自我认知而提高良知,而历史是

良知与认知的共同进步,在其中理性的自省

与判断力占据重要地位[8]。这种观念贯穿徐

旭生对现代性起源的认识,“两大思想潮流相

冲相激,理性与经验结合起来,成了新经验

学派,即近代思想的结晶”[9]。而以法兰西

学院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认为真正的

实在世界是我们通过直觉与冥思所认知的那

个流动的、随时在发生状态中的世界,而不

是概念哲学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构筑起来的

数学化、静止的抽象世界。柏格森哲学的核

心概念是绵延(la durée),强调人类主观的

内心时间才是自我认知与创造性之源。这个

时间概念既包含过去又涵盖了未来的流动与

连续,这个流变过程时刻处在生成与变化之

中,每个瞬间都裹挟着过往的一切前行。绵

延因此成为记忆的核心,把新生事物与往事

无法割裂地组织在一起[10]。

徐旭生通过到法兰西学院听课和阅读

《创造进化论》等著作来了解柏格森的生命哲

学。我们观察徐旭生与古史辨学派的差别,可

以看到绵延这个概念的象征意义——历史之流

滚滚向前,三代经典传统中必然裹挟着传说时

代的记忆,无法截然分割过往与当下[11]。柏格

森以人之自由意志与创造力为中心的生命哲

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被张东荪等学者介

绍到中国之后,对梁启超、鲁迅、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因此参

与定义了当时中国思想的时代精神[12]。

此时柏格森的同班同学、在巴黎大学

任教育部主席的涂尔干,正在推动现代知识

领域的重要变革。涂尔干不满足于柏格森哲

学对个人意志与直觉的强调,认为社会独立

存在于个体之外,运转有如由各个独立部件

组成的生物系统。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的目

的是抗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崩解趋势,

并在对原始部落的研究之中寻找社会制度的

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

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尔干与沙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相继过世,

而他们的社会学与汉学遗产影响深远。马克

思、涂尔干、韦伯(Max Weber)成为现代

社会学的三个理论支柱。在涂尔干的影响之

下,新一代的史学家开始把社会学分析用于

诠释历史文本,促使了战后法国年鉴史学的

兴起。同时,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通过他和

沙畹共同的学生葛兰言(Marcel Granet),

渗透到法国的汉学研究之中,又通过徐旭

生、李宗侗等留法学生融入当时中国的古

史研究。徐旭生于1913年底开始上涂尔干的

课,他对社会群体与统计分析的关注,体现

在对历史科学方法论的表述中,“按着社会的

实在调查,精密统计,参之以历史的经过,

求得社会的阶段和定律”[13]。涂尔干的社会

学取向促使徐旭生在古史研究中重视宗教与

文化的社会属性。

在史学方面,徐旭生受到的是德国兰克

史学影响下的法国史学方法论训练。“当民

国四年,我才读到法儒Langlois和Seignobos

合著的《史业导言》(Introduction aux études

historiques)及其他历史方法论的书,才晓

得对于史料必须要用种种的方法,慎重批评

和处理才可以达到科学的历史(L’histoire

scientifique)的目的。在此之前,我觉得我

对于历史的事实知道的颇多;自此以后,我

才感觉到毫无所知!因为这些全未经批评的

史实,尚未足以言历史知识也”[14]。因此,

他在史料分析中特别重视史料的原始性与等

次性。同时,西方哲学史训练使徐旭生特别

Page 4: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08(总 708)·

关注怀疑精神在近现代历史思想中的知识

脉络,“等到文艺复兴以后,历史上的批评

精神,迟之又久,才随Hume(休谟)诸人

渐渐地发展开。至前世纪的中叶而达于极

峰”[15]。这些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史学批判

思想共同成为徐旭生在疑与信之间判断的前

提。

日后,徐旭生在翻译威伯尔(Alfred

Weber)的哲学教材《欧洲哲学史》(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Européenne)的前言中特别

强调译本中保留希腊、拉丁原文和引用书目

对史学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样

精深的思想家,说他的思想完全不受他所用

底词的内部互相关联的影响,却是不可能

的。所以想研究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必须知

道他那些主要观念的原文,它们与他词的关

系,它们所受底变化各种,才可以更明白他

那些思想的如何发展。至于同一原文,断章

取义的讲法和融会上下文理的讲法,可以大

有分别。所以无论怎么样精确的历史书,必

须问它史料的来源,必须时时参考原文:那

实在是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所万不能不遵守底

步骤”[16]。这段话概括了徐旭生史学思想与

方法的基本原则,成为徐旭生学术生涯中哲

学与史学无数交集的开始,这些交集给徐旭

生的史学思考带来非凡的广度与深邃的思想

性。

二、徐旭生的考古学实践

(一)西北考察

1919年春天,徐旭生从巴黎大学结束

6年学业回国任教,1921年获聘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1924年参加北京大学研究所设立

的考古学会。1927年4月,时任北京大学教

务长的徐旭生担任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中

方团长,与中、欧多学科专家共同去内蒙

古、新疆等地进行地质、气象、考古等科学

考察20个月,在规模、历时与收获等各方面

都堪称空前。肩负这项风险极高、艰苦卓绝

的职责,徐旭生通过杰出的领导力与协调能

力完成了考察使命。在瑞方团长斯文·赫定

(Sven Hedin)的赞叹中,我们可以看到逆

境中徐旭生心灵中士的精神:“我们的景况逐

渐地愈是阴沉,而徐教授的自信和宁静也愈

是强大,在我们经历的艰难的时期里,他表

现出完全能驾驭这环境的神情”[17]。

徐旭生对边疆文化与历史的关注来自清

中叶西北地理之学对他的影响和他对时局的

关注。他在京师译学馆求学时便系统阅读了

张穆的《蒙古游牧记》等著作,认为中国应

设立筹边与舆地学会,并高度重视地图精准

测绘的重要性,“色楞格河源流极为繁赜,

地图数本皆不清楚,终亦未考清楚。以是知

中国对筹边之计极为疏阔,现在筹边舆地学

会之设立,诚为急务,惜吾无暇为此”[18]。

其中,徐旭生特别注意到了边疆文物的散

失,“在堂上阅法文报,见有欧西考古学会

在中国西疆土中发见两汉所藏策书,有古本

易经卜筮医药之书多简。中国古物几尽为泰

西人将去,曷胜惋惜!且非西报言之,而吾

人竟无所知何也”[19]。徐旭生在留法期间依

然关注边疆考古,因此陈寅恪曾写信鼓励他

去伦敦考察敦煌石室内古物[20]。徐旭生将读

书与考察相结合的西行壮举,践行了他求学

时的信念:“欲得相宜之地,非得娴悉军略

者亲身历勘不可。据纸上故迹以求之,殊难

悉中机宜。此事关系至大,吾国人所宜注意

也”[21]。

西北联合科学考察第一次改变了过去西

方无视中国主权的探险传统,在维护民族文

化和自尊方面的贡献巨大[22]。经过徐旭生、

刘半农、沈兼士、马衡等中国知识分子力争

达成中外对等的合作模式,成为日后中国考

古国际化的基本理念。傅斯年对西北科学考

察的考古收获有高度评价:“渡漠考古于当

代,将来必于中国古史之发达有弘伟之贡

献”[23]。发现居延汉简无疑是中瑞西北科学

考察团的重要考古学成就。从考古学思想史

Page 5: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09(总 709)·

角度来看,这是中国学术金石访古的传统与

西方多学科学术考察的首度合作,拓宽了观

察与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并培养了黄文弼等

一批对西北史地、新疆考古研究有重要贡献

的中国考古学家[24]。

徐旭生应鲁迅之邀出版的《徐旭生西游

日记》成为西北考察的经典之作。西北考察涉

及考古遗址与更广阔的空间脉络之间的关系,

这种大规模的考察使他对不同空间规模的历史

场景与考古现象有直观敏锐的观察[25]。在“知

行合一”的引导之下,留学所受的哲学理性

训练与西北考察所积累的田野经验相结合,

促使徐旭生完成了从书斋向田野学者的转

变。西北考察的经历使他擅长组织实施历时

长、空间覆盖范围广、历史跨度大的考古项

目。这种不畏艰险的工作态度与组织能力,

使他在七十多岁时仍能亲往传说中的夏墟主

持开拓性的考古调查。

(二)周秦考古

徐旭生因抗议教育部拖欠拨款而辞去

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职务后,1932年应巴黎大

学留学归来的北平研究院创始院长李石曾邀

请,到该院史学研究会(所)先后任编辑、

研究员和考古组组长,完成从哲学与教育事

业向考古与历史研究的转变。基于对三代文

明起源与发展的关注,研究重点从西北边疆

转向中原腹地。他开始筹划陕西的周秦故都

考古工作,与中研院的殷墟考古相呼应。留

学英美学者为主导的中研院与留学法国学

者为主导的北研院的考古工作的使命相同,

共同践行着李济所倡导的“健全的民族意

识,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历史上。要建设

一部信史,发展考古学是一种必要的初步工

作”[26]。

作为北研院与陕西省合作成立的陕西考

古会工作主任,徐旭生以研究史料稀少的周

秦初期文化为首要任务。“汉唐时代较近,

故籍存留较多,吾人对于当时的文化,尚有

相当的认识。至于周秦初期的文化,则异常

茫昧。古人所传,虽未尽子虚,而亦未全可

靠。何去何从,非求得地上地下之遗物遗迹

以作证明,殊属漫无标准。近三十余年,当

代学者对于殷虚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已由断

片的进于有系统的。对于商代后期文化的认

识,已有长足的进步,而周秦初期的文化,

尚委之于乡人及古董商人偶然的发现。吾人

据经验之所知,乡民及古董商人因不明古物

与古迹的性质,对于史料,残毁实多。河南

洛阳附近古物古迹,几全被盗掘者毁坏净

尽,是其明证。陕西前因交通不便,尚无大

损毁。近潼关、西安,不久通车,如不急为

调查,搜集,研究,则吾人本国历史,将有

无从补救的巨大损失。所以对于周秦民族初

期文化的探讨,实属今日学术界中急切万不

容再缓的一件工作”[27]。徐旭生组织实施的

宝鸡斗鸡台遗址的三次发掘开启了中国考古

学探究周人和秦人发展脉络的序幕[28]。

徐旭生长达四年的陕西考古调查发掘

期间,“适陕省大灾刚过,关中农村经济凋

敝,人民困苦,故整体活动备极艰辛”[29]。

然而,陕西考古会对关中古迹完成了大规

模、全景式的调查。“其田野考古工作者,艰

难穿越关中地区渭河南北纵横数百里狭长地

带,先后于陕西境内调查发现各类文物遗迹

近千处,清理发掘古遗址、古墓葬数百处,

获取各类文物数千件,同时对关中地区大量

古遗址、古建筑以及散存各地千余通重要

碑石与铜、铁古钟和戏曲、民俗、方言等,

分别通过调查、测量、绘图、记录、捶拓、

摄影等手段实施资料收集与不同程度的相关

保护及研究。相继整修维护了西安东岳庙、

宝鸡东岳庙及大王村寺庙等多处古代建筑;

颁布下达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指令、函

件”[30]。这种田野工作方法融合了金石学访

古传统和以沙畹20世纪初华北调查为代表的

欧洲汉学考古传统。徐旭生作为陕西考古工

作开拓者的贡献,在罗宏才整理出版《陕西

考古会史》《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以后,

Page 6: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10(总 710)·

学界才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传说时代研究

西欧于19世纪中叶之后兴起的史料批判

学术,通过留美学习哲学的胡适影响到中国

历史学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

对早期经典的真实性提出激烈的批判。自

1939年起,徐旭生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史的

传说材料进行全面整理。1943年出版的《中

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

首部系统地研究古史传说的重要著作。徐旭

生深知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基石,

遂以“论信古”为此书初版第一章标题来讨

论治传说时代历史的方法,回应当时占主导

地位的疑古传统所带来的理念危机[31]。

徐旭生指出中国古人的辨伪思想自先秦

迄清随着批判精神的发展亦渐完备:“降及

宋时,因印刷业的精进,国家秩序的暂时安

宁,以及其他原因,而历史研究逐渐丰富,

批评精神也发荣滋长,逐渐用事。《资治通

鉴考异》可谓世界上最古批评史料的专著。

南宋郑樵、朱熹诸人,对于古代的材料尤具

别择的能力”[32]。王夫之史论又进一步把这

种史学批判精神向前推进。“开始阅读的时

候,仅感觉到他篇篇的议论全同我原有的意

见不相同。起初不过以为他老先生好作翻案

文章而已。及至常看并加思想以后,才知道

他并不是好作翻案,他的思想比我们寻常人

的思想实在深远的多;我们想再翻他的案也

非常地不容易。这才开始感觉到对于古人非

在读破万卷并加以深思以后,实在不应该粗

心浮气,乱发议论!”[33]

前引对休谟哲学的评论显示出徐旭生对

怀疑精神的认同,进而引出他对疑古思想的

看法,“我们从西方历史学术进展的程序中

间,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个极端怀疑的阶段

是一种必经的,并且是很有益的过程”[34]。

徐旭生并不反对史学研究中的批判精神,他

与疑古派史学的分歧在于历史分析的方法与

前提的差异,以及对激进主义学术思想的冷

静态度。徐旭生反对疑古派在文献湮灭极多

的时代,假定传世文献代表古代知识的总

集,并以此为前提广泛地使用默证——如果

较早文献没有记载某个内容,而稍晚文献涉

及,那么必为后出,“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

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

念”[35]。由此,疑古的目标就是辨伪,在较

晚文献的时代背景之中探究这项内容的发生

机制。

根据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的论证方法,可知文献中的上古传说基本形

成于历史时期。古史辨传统虽然强调考古是

解决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不二法门,这种对

默证的使用方式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体

系,并没有为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史前社会多

元知识传承提供一个开放的接口,因此无法

指引考古与文献传说的整合研究。而且在激

进主义的史学思想中,顾颉刚认为对文献线

索进行考古验证的责任并不在自己,“好在夏

代都邑在传说中不在少数,奉劝诸君,还是

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

据给我们瞧罢!”[36]

今天看来,顾颉刚使用默证法的线性前

提与他提倡的“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与

“打破地域向来统一的观念”多元史观是不

兼容的。徐旭生指出这种从黑暗的史前社会

不经一个黎明时期直接跳跃到辉煌的殷墟文

明的看法,违反了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哲学中“自然不作跃进”(Natura

non facit saltus)的大原则[37]。徐旭生以为上古

中国社会记忆主要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并在

早期文献中以传说的形式保存[38]。这个存在

于早期文献追述之中的时代,就是所谓的传

说时代,大致在殷墟之前一千余年,而殷墟

为狭义历史时代的开端[39]。传世文献只代表早

期中国历史遗产的一小部分,而传说有它的

历史背景与脉络,“虽是登简策的时期相当地

晚,它自身却是很古老的和可靠的传说”[40]。

这个看法与和他同时代的英国考古学与历史

Page 7: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11(总 711)·

学家科林伍德(R. G. Collingwood)相同,都是

把“民间故事视为对早期社会生活形式的回

忆,虽然脱离了他们形成的物质世界,但却

融入了更新社会的历史意识”[41]。因此,只

有把传说整理清楚才可能在史前史与真正的

历史之间搭起桥梁。

在此前提之下,徐旭生提出“信古”

的学术纲领,“我们苦于在茫茫大海中没有

可靠的,客观的标识,以致盲目前进,无到

达彼岸的希望,现在只有细心地,艰苦地,

披沙捡金,在无限的传说里面,找出来几个

有客观价值的标点,以为我们的引导。力避

主观上不顾一切,迅速判断的暗礁,然后我

国历史学术才有‘诞先登于岸’的希望,

我国文化上的黎明时期才有整理出头绪的可

能”[42]。信古不是要放弃史料的批判精神与

方法,而是要避免出现历史的真空与跳跃,

“既然想建树新的,而旧的传说已经完全被

打倒,茫然没有一个标识,而鼓勇盲进,教

他们不靠自己的主见,却靠什么?”[43]

徐旭生主张通过运用严格的方法和细致

谨慎的考证,通过推理判定何为上古事迹,

何为后世衍生。这种分析需要遵循《史业导

言》所倡导的史料分析,“将春秋以前的传

说及战国初期还没有受过系统化的传说,搜

集起来,看看他们中间是否有冲突。如果有

冲突,是否可以找出来一种满意的解释。把

比较靠得住的材料,谨慎地综合起来,看看

当时社会进化到何种阶段。把世界各民族的

发展历史(兼今日所称历史学及社会学),

拿来作比较的研究,却不把从这些研究的

所得,削足适履般地硬给我们历史上套。这

样,渐渐地就可以把我们古史的间架,大致

地建立起来。这样的间架就可以为以后研究

的标点”[44]。

基于他的哲学观察,徐旭生提出从综合

到批判的史料形成过程,认为对史料的综合

行为出现在先,批评能力则是晚近的发展。

针对疑古派学者提出的史料伪作质疑,徐旭

生认为《尧典》《皋陶谟》《禹贡》《五帝

德》《帝系》《五帝本纪》等传世文献中所

载靠不住的材料,主要是古人对不同流传脉

络传说进行综合工作的时候所用方法不够精

确造成的,而非他们刻意伪作[45]。随着社会

环境的变化,后代作系统化的人仅能拿他当

时的知识去工作,无意中增加很多东西,

本质是综合能力发展、批评能力未出现的结

果。应该以“宁过而存之”的态度尽量保

全,而不是基于现代人的理性全部否定[46]。

徐旭生对传说时代和文献传承的论述,使得

“寻真”成为历史与考古研究的主要使命,

以田野实践解决古史辨学派提出的质疑。

史料综合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发展的传

说时代遗产。徐旭生认为传说时代的中国社

会与希腊、罗马等世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

了多元脉络的融合过程,而非单线形的进化

过程[47]。早期文献在使用方式和普及程度受

到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放松,得以

融汇更多先前通过不同文化脉络口头传承的

传说[48]。因此早期文献不曾涉及的内容可以

另有来源,作为文明融合过程的结果进入晚

期文献之中。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之上,徐旭

生指出中国上古社会进化过程经历了三次重

要变革:第一次是从氏族林立逐渐融合为华

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联盟;第二次是以

颛顼“绝地天通”传说为标志的宗教改革,

专业祭司垄断宗教沟通,在中国文明起源过

程中发挥了进步作用;第三次是大禹治水之

后,氏族制度解体,“有定型,有组织”的王

国出现,历经三代,逐渐发展到秦汉帝国的

统一。传说时代这个开放性的历史概念,为

探究文明形成过程的社会记忆提供了可能,

也为用考古方法探究史前社会向留下最早文

字证据的殷商文明的演进提供了用武之地。

这种努力不以考证经史为目的,而是为考古

探索经典知识的发生过程建立一种新的认知

框架。

(四)夏墟考察

Page 8: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12(总 712)·

在传说时代三次变革论的学术框架之

下,徐旭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夏墟考察真

正拉开了中国学术史上夏文化考古的序幕。

对夏王朝的关注,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

生。但当时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持有普

遍的误解,错认为“凡地层在小屯殷代文化

层以下的则必为夏文化层”[49],并在此基础上

对先后发现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进行史料

化的解释。随着考古学家对史前社会时空轮

廓逐渐精确的把握,探索早期三代文明的年

代范围在逐渐缩小。梁思永已经指出:“龙山

文化和小屯文化不是衔接的,小屯文化的一

部份是由龙山文化承继得来,其余不是从龙

山文化承继来的那部份大概代表一种在黄河

下游比龙山晚的文化”[50]。1949年以后的考

古工作进一步填补了殷商时期文化与龙山文

化之间的空白。1955年郑州夯土城墙发现之

后定为商中期都城,次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

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队分别在郑州

洛达庙和洛阳东干沟发现早于二里岗期的遗

存。当时把这些发现视为早商遗存,用来追

溯商文化来源,这些突破也为徐旭生有目的

地寻找与识别夏文化遗迹提供了物质文化参

照[51]。

当时的学者对洛达庙和东干沟发现的

遗存曾经有过属于夏文化的一些猜测[52]。在

一个完整的三代时空框架之中探索夏文化,

则始于徐旭生1959年的夏墟调查。徐旭生视

三代文明为时空特征不同的早期政权,以社

会记忆中的传说地理作为考古调查的线索。

徐旭生为夏墟考察进行的文献研究工作始

于1957年秋,并与再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

代》和尹达协助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原始社会部分)的准备工作交叉进行[53]。

他系统分析文献中夏人的活动地域后,将豫

西与晋南视为夏墟调查的重点,而这两个区

域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的殷商故地(河内)和北研院工作的周秦故

地(关中)之间。

1958年8月25日,徐旭生草成夏墟考察

计划交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年度学术秘

书石兴邦[54]。虽然当时的政治学习占据了研

究人员的很多业务时间,夏文化考古也不在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年度计划之

内[55],徐旭生的田野计划还是得到了尹达、

夏鼐等所领导的行政支持。徐旭生于1959年

4月14日率队出发奔赴郑州,开始对传说叙

事中的夏墟地域展开历时一个半月的考古调

查,发现与考察了王城岗(八方)、石羊

关、谷水河、阎砦、二里头等重要遗址[56]。

在洛阳队观摩东干沟出土陶片之后,徐旭

生从郑州去登封,开始分组调查。从他的考

察日记来看,徐旭生视传说地理范围中的河

南龙山文化遗存为考察夏文化的主要线索。

4月25日在告成周公测影台附近获悉发现石

锛的消息,即指出“此为夏墟很重要的线

索”。27日在五渡河入颍水处发现八方(王

城岗)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丰富并可能连成

一片,“如此那区域就更广泛,必系当日一都

会。大家均大喜过望,以为禹都的阳城已有

眉目!”随后在附近进行了四天的调查与钻

探,成为日后王城岗龙山遗址考古的发端。

值得注意的是,徐旭生从巩义西渡伊

洛河进入偃师之后,随即认为进入早商都邑

的历史空间,“全体出到南三里余的高庄,

寻古亳遗址,除[方]酉生在村中坑内得一鼎

足外,余无所得(有汉代陶片)。往西走

一二十里,未见古代陶片。过洛河南,渐

见陶片。至二里头村,饮水(午饭在新寨

吃)。后到村南里许,见前由五类分子劳动

改造时所挖水塘旁边,殷代早期陶片极多。

高[天麟]同志由闻挖塘时发现古陶片,往视

察,遂发现此遗址。塘挖未成,由县下令禁

止续挖,保护遗址。村人言,此遗址很大,

南北约三里许,东西更宽”[57]。东干沟遗存

的早商归属和偃师的历史地理定位,使得徐

旭生视二里头为汤都西亳。虽然我们基于今

天的标准可能认为当时徐旭生对传说地理的

Page 9: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13(总 713)·

判断趋于简单,但是世界学术史上重要的突

破并不总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相反,历史经

常被徐旭生这种奉行“知行合一”的行动者

改写。

夏墟考察给中国考古学带来新的问题

与研究方向。徐旭生的《1959年夏豫西调查

“夏墟”的初步报告》《略谈研究夏文化的

问题》成为探索研究夏文化的重要文献[58]。

60年各区域聚落考古工作的综合成果显示,

二里头是夏纪年后期中原唯一的大型都邑,

因此成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坐标。此后,中

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根据豫西夏墟

调查结果开启了二里头、王城岗等遗址的

发掘。1964年,76岁的徐旭生参加了二里头

遗址的发掘。在徐旭生的影响之下,赵芝

荃、方酉生、殷玮璋、高天麟等学者基于二

里头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二里头晚期文化

层相当于商汤建都的阶段,更早的是夏代晚

期遗存。虽然此后学者们就考古现象与文献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个解释依

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

“只有在二里头文化被确认后,考古学家才

开始在夏文化的讨论中占据重要位置,考古

学材料才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59]。豫西

调查结束后,晋南夏墟调查的计划因时届麦

收而中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于

1959~1963年在晋南展开的大范围调查,实

际上是徐旭生夏墟考察的延续。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陶寺、东下冯遗址的发

掘,揭示出河南龙山-二里头时代晋南政治

中心的兴衰,学界普遍认为与陶唐、夏墟传

说紧密相连。

三、徐旭生对中国考古学思想的影响

1949年之后,中研院传统的傅斯年、

李济、尹达、夏鼐与北研院传统的徐旭生、

李宗侗、苏秉琦等学者分别选择加入中国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或随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等机构赴台。这次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学术传

统,影响海峡两岸和海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

至今。在历史文献使用的方法论贡献之外,

徐旭生的“三次变革”思想通过苏秉琦和张

光直的学术体系,对于从中原中心的单线社

会进化向目前以多区域相互作用为前提的文

明起源研究范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苏秉琦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

由校长李蒸推荐到前校长徐旭生负责的北研

院考古组工作[60]。苏秉琦随徐旭生发掘宝鸡

斗鸡台遗址,开始在“信古”纲领之下以考

古修国史的历程[61]。从《夏鼐日记》(1941

年2月9日)中可以看到徐与苏紧密的工作关

系:“至黑龙潭,晤及徐旭生先生,徐先生

大谈其中国上古史观,谓当分为华夏、夷、

蛮三大渊源,综合成中国文化。又晤及其助

手苏秉琦君,谈关于宝鸡斗鸡台发掘工作

事”[62]。徐旭生是苏秉琦整合考古与文献重

建史前史的主要思想源泉,“徐老伯重视古

代文献,重视把野外发掘与古代文献资料相

结合。这对父亲的影响很深,成了他一生的

法则”[63]。苏秉琦整理斗鸡台周代墓地考古

资料写成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瓦鬲

之研究》,通过类型学研究实现了用考古学

方法探讨历史文化发展趋势的方法论突破。

其陶器类型学实践基本遵循了徐旭生在培根

科学观基础上阐释的归纳法:“先是各方面

搜集材料,然后把它们分组排列起来,描述

起来;然后加以比较,剔出它们里面那些不

相干的成分,找出来现象变化的真正定律;

此后将这种定律应用在某种特殊的目的上

面”[64]。

徐旭生并不是20世纪早期唯一的中国

文明多元论者[65]。通过苏秉琦的继承与发

扬,徐旭生的文明起源过程多元史观完成了

从文献到考古的转折,成为当今中国考古学

文明起源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66]。在徐旭生

多元架构的影响之下,苏秉琦基于对考古现

象的分析,观察到中原以外的史前社会显示

Page 10: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14(总 714)·

出复杂的文化发展,它们与黄河中下游流域

的关系可以表征为相互影响和持续互动,进

而同化整合的过程[67]。在此基础之上,苏秉

琦提出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

将中国史前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传统,持续

接触。三个内陆传统和三个沿海传统的社会

又处于一个广泛的互动框架中,分别与东北

亚、东南亚、印度次大陆、欧亚大陆草原和

中亚地区交往[68]。就此,俞伟超指出“区系

类型理论的出现,就使考古学文化的时空关

系能转化为一个历史的框架,从而为考古学

和其他学科的联接建立起一个桥梁,使考古

学材料可按其历史的位置来研究其物质的、

社会的、精神的情况。这样,中国考古学体

系的建立就可以得到一个可靠的基础”[69]。

通过在类型学、地层学、区系类型方面的贡

献,以及“古国、方国、帝国”国家形态三

部曲的看法,苏秉琦将徐旭生基于史料分析

建立起的古史观转化为能引导考古学实践的

解释体系,并成为苏秉琦晚年所倡导的考古

学“中国学派”的核心内容[70]。

徐旭生关于早期文明形成于区域间相

互作用基础之上的多元论,也是张光直史

前中国互动圈观念的主要来源之一。张光

直的早期作品使用的是中原中心传播论框

架,认为从黄河中游地区迅速而广泛的文

化扩张,导致公元前4000年前后龙山形成期

(Lungshanoid Horizo n)的出现[71]。后来在

徐旭生多元传统与北美考古文化互动圈理论

的双重影响之下,张光直放弃了这个观点,

并在其后期著作中反复引用徐旭生的三集团

地图,作为史前多元互动的先声。张光直认

为,大约公元前4000年前,越来越多的区域

间相互作用,随着每个区域社会内部社会复

杂程度的增加而展开。物品、技术和知识在

不同区域传统之间的流动催生史前中国互动

圈的形成[72]。而且,张光直强调了文献记述

对传说时代考古的价值,“古代部落酋长、英

雄和圣人的传说为我们理解龙山形成期的考

古记录提供有用的线索”[73]。这个认识为我

们对史前与三代进行通观式的研究提供了可

能。

多元互动文明起源模式的去中心化立

场,把中原的先进性从前提变成问题,引发

考古学者探索“何以中原”的历程——多区

域互动向中原中心三代传统的政治转折[74]。

在苏秉琦“满天星斗”理论基础之上,严文

明提出“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体架构来解

释中原中心的形成过程[75]。中原地区被五大

区域传统所包围,这些地区社会与中原地

区互动,以及与互动网络外部社会互动。其

中,互动的性质、强度和动态变化是中原地

区胜出的关键。苏秉琦和严文明都强调,地

理上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博采周围各地区的

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发展,最终主导了三代

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兴起。这种经济、文化和

民族关系上的基本结构,保证了文化遗产的

积累和有效传递。赵辉对中原中心趋势形成

过程的研究指出,史前中国政治权力的结构

数次转变在经历长期社会政治进程之后,中

原地区才开始作为具有政治意义的空间概念

呈现[76]。

徐旭生以“颛顼绝地天通”为标志的古

史第二次重要变革,是早期中国王权宗教传统

的重要来源。这个深具独创性的观察,徐旭

生自述是受到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ław Malinowski)所著《巫术、科学、宗

教与神话》的启发[77]。而马林诺夫斯基功能

主义学术的思想基础,来自徐旭生的教习涂

尔干所倡导的宗教社会学[78]。徐旭生认为颛

顼本身就是大宗教主,“把当日散漫的原始巫

术改革成具有进步意义的宗教。自从伟大体

系的宗教成立,而后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有

比从前急速的发展”[79]。社会分工的发展,

使古代的专职祭司得以“对宇宙间的现象作

一种静穆的观察”[80]。宗教开始变成少数人

的事业,并由此成为政治权威的源泉。

张光直对早期中国王权萨满教特征的看

Page 11: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15(总 715)·

法,主要思想来源是徐旭生的好友与北研院同

事、台大中国古代史教授李宗侗[81]。李宗侗在

巴黎大学曾师从葛兰言,归国后翻译出版了

古朗士富有社会学思想的名著《古代城邦:

希腊罗马的宗教、法律和制度》,并以其译

者序言为基础写成《中国古代社会新研》[82]。

在徐旭生对颛顼与中国古代巫术开创性研究

的基础之上,张光直从考古学角度对这个变

革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年代提出了推测,“如

果用帝颛顼代表中国古史上的一个演进阶段

的话,他所代表的阶段应当是阶级社会开始

形成的龙山文化时代”[83]。此后,巫术与政

治的结合,导致通天的手段逐渐为王权所独

占。因此商王权的基础是垄断宗教沟通,为

此控制宗教沟通的媒介青铜礼器以及冶炼青

铜的矿物原料成为三代国家的重要使命,并

引导政治版图的构筑。这个非常有影响力的

看法,影响到当今学者对早期国家扩张的解

释。刘莉、陈星灿认为,考古证据中二里头

文化与二里岗文化先后扩张现象,代表的是

早期三代王权控制铜矿的政治企图[84]。在葛

兰言的另一个学生凌纯声的影响之下,张光

直进一步把萨满宗教观视为人类文化深层的

认知传统,从全球史视野概括东、西文明的

对立——东方文明(含美洲与太平洋岛屿的

史前文明)代表这个传统的延续,而西方文

明表现出这个传统的断裂。通过对西方社会

进化普遍法则的颠覆,张光直试图建立起一

套新的以亚洲为中心的文明观[85]。

为探索他所认为的上古第三次变革,

徐旭生从1933年开始在关中周秦故地的调查

发掘到1959年开始对伊洛晋南夏墟的考察,

在殷墟之外的开拓性工作为中国考古学撑起

一个完整的三代考古格局,因此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前队长赵芝荃

称他为“探索夏文化的总设计师”[86]。徐旭

生的夏墟考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促成了夏

文化探索成为重要的考古学问题,并为郭沫

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所采纳[87]。夏鼐秉承

的是傅斯年、李济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确立的

“无征不信”的研究宗旨,因此最初对徐旭

生的夏文化研究持保守态度[88]。由徐旭生夏

墟考察引出的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

究,使得夏鼐逐渐从夏文化研究的观察者转

变为审慎的推动者与实事求是的裁判者[89]。

同时,夏文化探索也在夏墟考察之后从单位

支持转为单位规划:1963年10月,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会扩

大会议,当时制订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

年(1963~1972)规划”中的《考古学十年

(1963~1972)规划》,首次列入了“夏文

化的探索与商文化的渊源”课题。关于夏代

文化探索的进展情况也曾出现于夏鼐主编的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90]与《新中国的考古

发现和研究》[91]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集体编撰的综述性论著之中。

徐旭生的夏史研究与夏墟调查为当时学

者探索夏文化开启了道路。河南省文物工作

队原队长许顺湛在徐旭生夏墟调查后随即展

开了自己的夏代都城调查与发掘,“1959年

4月中旬徐旭生先生从北京来到郑州,在河

南省文物工作队的会议室我与徐老见了面,

他告诉我来河南的意图,并阐述对夏文化遗

址调查的重要意义,虽然当时我是文物工作

队的队长,但对夏文化遗址在河南的情况一

无所知。徐老的打算对我启发很大,引起了

我极大的兴趣。徐老来河南调查之后,我也

在查阅有关夏代的文献;徐老的调查报告尚

未发表,我便组织力量结合文献记载准备进

行考古调查”。在徐旭生夏墟调查的触动之

下,许顺湛于1959年6月初派河南省文化局

文物工作队在豫西开展夏代都城遗址考古调

查工作,目的是在文献中与夏史记载有关的

地方寻找早于郑州二里岗商文化而晚于龙山

文化的遗址。调查从二里头遗址开始,后来

在二里头遗址曾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并

行发掘[92]。因此,杨育彬指出“无论是哪一

位先生研究夏文化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也

Page 12: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16(总 716)·

都是在徐老先生为我们铺就的奠基石上起步

的”[93]。

邹衡对夏文化的研究也是在徐旭生的直

接影响下进行的。这些包含文献研究方法、

地理形势分析、文化类型比较以及对夏问题

的基本认知,“在研究生阶段,我的主攻方

向是商代考古,不可能兼及夏代,但总感觉

到,夏朝的问题应该而且是可能在考古学上

得以解决的。1956年10月,我听了中国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

所作《夏代探索》的演讲,更增强了我这个

想法的信心。1959年上半年,徐旭生先生首

次在豫西调查了夏墟,并发表了报告,当然

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1959年下半年,我带

领学生到洛阳实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洛阳工作站的赵芝荃先生同意我们在东干沟

继续发掘,这便是我首次接触到夏文化问

题”[94]。基于对东干沟、二里头、王湾、涧

沟等遗址器物群的比较分析,邹衡在1977年

河南登封告成遗址现场会上提出二里头四期

皆为夏遗存的看法,建立其以二里头遗址为

中心的夏文化考古学解释体系。

徐旭生对传说时代的关注,进一步促使

学术界探索史前政治遗产与三代传统之间的

联系,以及记忆群体的传承:周人的历史知

识来自哪里?周人又以历史遗产的名义做了

什么?在徐旭生的影响之下,邵望平通过对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

将对《禹贡》知识谱系的考察放在超越文献

时代的时空框架中。她指出,《禹贡》空间

界分与贡物描述中保留了大量龙山时代的讯

息,九州观念的存在与变迁是战国诸雄分野

的历史前提和依据[95]。这个传统成为古代国

家所共享的社会秩序和共同价值的主要来源

之一,因此探究它的兴起与传承对于理解经

典的发生十分重要[96]。

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读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文代表

对徐旭生创建的古史体系最新的致敬与发

展[97],作者以帝系、族姓作为突破口,探索

周、秦两次大一统先后对传说帝系的系统化

整合。西周与秦政权根据其政治形势对多元

的、来自不同时空脉络的传说加以综合。

这两次系统化综合把史前社会的遗产与帝国

文明的形成融为一体,再次揭示出徐旭生百

年学术遗产的巨大潜力:狭义历史与史前史

的截然分野是不存在的,传说时代绵延的遗

产是周秦文明的知识前提。这要求我们反思

历史哲学与方法论,正如科林伍德所言,向

历史时期的转变不一定需要改变研究方法,

“人们曾认为,只有在我们拥有可以用于历

史重建的书面材料时才能构建起一个基本全

面和准确的叙述;而在没有文字纪录的情况

下,我们只能将一些模糊无端的猜测拼凑起

来一个松散的组合。这完全是不对的:书面

资料没有像这里暗示的那样独具信息的可信

性和丰富性,只有极少数类型的问题不能用

非书面证据来解决”[98]。正如科林伍德成为

当代西方后现代考古学的思想源泉,如何完

成历史学与考古学、史前与三代的双重对接

是徐旭生留给当今学者的问题。

四、结 语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徐旭生是一个里

程碑式的学者,他以卓越的人文精神与赤子

之心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架起桥

梁,并继续激发着当今的中国考古学思想。

他的学术生涯集中国传统史学、明末清初启

蒙思想、西方哲学、新文化运动的民族救

亡思想与多学科田野考古考察方法于一身,

践行了自己年轻时“不敢将宇宙间第一等

事挑在肩上论治道,则不能统筹全局而欲于

一小部分试展经纶”[99]的抱负与担当。正如

我们从古朗士与柏格森和涂尔干的师承关系

中看到西方哲学与古典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经典乃是中国思想的核心。从徐旭生开始,

哲学与社会学思想真正参与到了中国考古学

当中。哲学与社会学不再是与考古并列的学

Page 13: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17(总 717)·

科,而成为考古理解与思辨过去的认知基

础。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徐旭生从哲

学到考古学并不是一个转向——考古是徐旭

生积极介入中国现代思想史的方式。

徐旭生所谓信古,核心是相信文献前

与文献外的古代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传

统绵延不绝,古为今之基础。传世文献中留

有上古的社会记忆,虽经流传部分失真,不

是历史经过的自身,若以科学的史料学分析

和系统的考古学探索,便能揭示历史真相。

这是基于人类学通识与科学的史学分析所建

立的文明起源过程,蕴含史学批判精神的

睿智。徐旭生的学术遗产给我们留下许多问

题,也指引探索的方向:如何在社会考古学

与来自千年之后的文献叙事之间架设桥梁?

如何以考古学手段来“发掘”不同时代社会

记忆与政治诉求层叠积累而成的历史遗产?

垄断宗教沟通如何与多元历史传统并存?垄

断是一个声称,还是现实?在未来,中国文

明起源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解释多元文化传统

和早期王权尝试垄断宗教与政治权威之间的

张力。“传说时代”这个虚实相间的历史概

念,对解释中国早期青铜文明与文献叙事之

间的关系仍有启发意义。面对传说时代的模

糊需要科学哲学的清晰,这是徐旭生先生特

别值得纪念的地方。

附记:本文初稿曾在2018年6月北京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第九期菊生

学术论坛“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上宣读,并基于王世民先生提出的宝贵建议进

行了修改。随后的研究受益于徐旭生先生哲嗣

徐桂伦先生与《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刘周岩先

生的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注 释

[ 1 ]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言第1页,中

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以下凡引此书,版本均

相同。

[ 2 ] 徐旭生:《蜚遯庐日记》1910年九月十二日。日

记中日期均为农历,以下对本日记的引用均如

此。徐旭生所著《蜚遯庐日记》已由中华书局

整理并编入《徐旭生文集》,即将出版。为撰

写此文章,经徐旭生先生哲嗣徐桂伦先生惠

准先期参阅并引用。

[ 3 ] 同[ 1 ]。

[ 4 ] 黄石林:《徐旭生先生传略》,见《中国古史的传

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

[ 5 ] 《蜚遯庐日记》1910年十一月十七日。

[ 6 ] a.李宗侗:《李宗侗自传》第223页,中华书局,

2010年。

b.鲁迅:《华盖集·通讯》,见《鲁迅全集》第三

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c.徐旭生:《徐旭生自传》,见《河南文史资

料》第十四辑,文史资料 研究委员会,1985

年。

d.孙郁:《古道西风》,《十月》2005年第6期。

[ 7 ] Badiou,Alain,2005,The Adventure of French

Philosophy, New Left Review, 35: pp. 67-77.

[ 8 ] Koenig T.,1971,Léon Brunschvicgand Henri

Bergson, The Philosophy of Georges Bastide:

A Study Tracing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 French Value Philosophy and a French

Personalis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French

Idealism, Springer,Dordrecht, pp.34-49.

[ 9 ] 徐旭生:《对疑古玄同〈论几何学及伦理学书〉

的〈答书〉》,《猛进》1926年3月12日第52期第

二版。

[10]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年。

[11] Gilles Deleuze,1988,Bergsonism, Translated

from Original in French(1966) by 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Zone Books,

Brooklyn,NY.

[12] 同[10]。

[13] 徐旭生:《教育罪言》,《独立评论》1932年第

27期。

[14]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言第1、2页。《史业

导言》的两位作者都曾在巴黎大学讲授史学,

朗格诺瓦(Charles-Victor Langlois)是法国史学

主张系统科学史学方法的代表人物,瑟诺博思

(Charles Seignobos)则是留学德国的法国史学

家。

[15]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4页。

Page 14: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18(总 718)·

[16] 威伯尔著,徐炳昶译:《欧洲哲学史》译者序言

第2、3页,朴社,1935年。

[17] 斯文·赫定著,李述礼译:《长征记》第213页,

西北科学考察团印行,1931年。

[18] 《蜚遯庐日记》1910年十二月初三。

[19] 《蜚遯庐日记》1910年九月初八。

[20] 《蜚遯庐日记》1914年五月十五日。

[21] 《蜚遯庐日记》1910年九月初四。

[22] 汉斯·玻姆(Hans Böhm)通过历史档案研究

揭示瑞方 汉莎 航空公司经费秘密资助德国

政府搜集军事情报,中国学者的抗议与干预

挫败了德方的这个目的。Hans Böhm,2003,

Finanzierung der Zentralasienexpedition Sven

Hedins: StrengsteGeheimhaltungwird von allen

Beteiligtenalsunerlässlichangesehen,Erdkunde,

57: pp.40-57.由衷感谢同事罗泰教授提供的这

条德国现代史史料。

[23]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三卷第107页,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4] 王忱:《高尚者的墓志铭—首批中国科学家

大西北考察实录(1927~1935)》,中国文联出

版社,2005年。

[25] 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6] 李济:《〈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见《李济

考古学论文选集》第53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

[27] 罗宏才:《陕西考古会史》第71页,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总社,2017年。以下凡引此书,版本均相

同。

[28] 罗宏才:《徐旭生小传》,见《徐旭生陕西考古

日记》第2、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

[29] 《陕西考古会史》第33页。

[30] 《陕西考古会史》第33、34页。

[31] 1960年再版时第一章章名改为“我们怎样来治

传说时代的历史”以强调方法论的取向。

[32]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8页。

[33] 同[ 1 ] 。

[34]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14页。

[3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

23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

[36] 顾颉刚、童书业:《夏史三论》,见《古史辨》第

七册下编第1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7]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言第29页。

[38] 这个看法有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类

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和弗利泽

(James G. Frazer)作品的影响,因此他在《中

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附录中收录了由助理苏秉

琦翻译的弗利泽《洪水故事的起源》。

[3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

20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

[40]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言第3页。

[41] Wengrow,David,2010,What Makes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p.100.

[42] 同[34]。

[43] 同[34]。

[44]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16页。

[45]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2页。

[46]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8页。

[47]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5页。

[48]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

19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

[49] 徐坚:《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家主

义考古学》,《汉学研究》2000年第1期。

[50] 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见《梁思永考古

论文集》第97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51] 方酉生:《田野考古学与夏代文化探索》,《武

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2] 张立东、任飞编著:《手铲释天书》第129页,大

象出版社,2001年。以下凡引此书,版本均相

同。

[53] 徐旭生1957年10月7日日记“借到登封,偃师二

县志,开始收集关于夏代的材料”。

[54] 徐旭生1958年8月25日日记。

[55] 据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秘书工作

的王世民先生回忆并检视档案,1959年的年度

计划并未列入夏文化问题,但在1959年上半年

的田野工作报表中提及徐旭生等在河南西部

“勘查古史传说中的夏代文化遗迹”。

[56] 黄石林:《徐旭生先生在历史学上的贡献》,

《考古》1981年第4期。

[57] 徐旭生1959年5月16日考察日记。高天麟的回忆

与徐旭生考察日记吻合:“夏初回到洛阳。他

们向洛阳队的同志们介绍调查的情况,这当中

Page 15: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李旻: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119(总 719)·

令人难忘而记忆犹新的是介绍二里头遗址;徐

老说,他本不想到偃师调查,但又觉得文献多

处提到偃师为汤都西亳,故顺道作些调查……

当时的集体养猪场一带见到被翻起来的大片

大片灰土,一种既不同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

岗商文化也有一定差别的陶片俯拾即是,他们

兴奋至极,预感到这或许与汤都西亳有一定联

系”,见《手铲释天书》第301页。

[58]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

告》,《考古》1959年第11期;《略谈研究夏文

化的问题》,《新建设》1960年第3期。

[59] 同[49]。

[60] 苏恺之:《我的父亲苏秉琦》第22、23页,三联书

店,2015年。以下凡引此书,版本均相同。

[61] 《我的父亲苏秉琦》第95页。

[62] 夏鼐:《夏鼐日记》第二卷第352页,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年。

[63] 《我的父亲苏秉琦》第25页。

[64]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言第22页。

[65]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917)、 顾 颉 刚《答

刘胡两先生书》(1923)、蒙文通《古史甄微》

(1927)、傅斯年《夷夏东西说》(1934)等论

著都表达过多元论的思想或提出文化划分模

式,并尝试与当时的考古学发现进行联系。夏

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中首先从考古学的角

度提出多元说:“根据考古资料,现今汉族居

住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不同的文化

类型。连黄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也有很大差

异。古史传说中也有这种反映”。夏鼐:《新中

国的考古学》,《考古》1962年第9期。

[66] 徐旭生、苏秉琦:《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

说时代的研究》,《史学研究所史学集刊》1947

年第5期。

[67]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

学报》1965年第1期。

[68]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

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69] 俞伟超:《本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里程碑》,

见《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序言第6页,三联出版

社,1999年。

[70] a.Falkenhausen,Lother Von,1993,On the

Histor iog raphica l Or ientat 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Antiquity, 67: pp.839-849.

b.Wang Tao,1997,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Archaeological School: Su Bingqi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aeology, Antiquity, 71: pp.31-36.

[71] Chang,K.C.,1959,Chinese Prehistory in Pacific

Perspective: Some Hypotheses and Problem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pp.100-149.

[72] Chang,K. C.,1986,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 4th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p.234.

[73] Chang,K.C.,1983,Art,Myth,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

p.120.

[74] 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

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75]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文物》1987年第3期。

[76]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文物》2000年第1期。

[77]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

305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

[78] Tr i g g e r,B r u c e G .,2 0 0 6,A H i s t o r y o f

Archaeological Thought(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320.

[79]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言第11页。

[80]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

6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

[81] 张光直对萨满教的研究主要借助于比较宗教

史家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和考古人类学

家福斯特(Peter Furst)的作品。

[82] 李宗侗与徐旭生的交往见《李宗侗自传》第

130、140、155、223、224页,《陕西考古会史》

第49页。李石曾、李宗侗叔侄一同留学法国,李

宗侗原计划在巴黎大学随葛兰言以《左传》研

究为题作博士论文,因故回国中断,见《李宗

侗自传》第156页。李济与李宗侗的学术差别见

张光直回忆:“李济之先生在课堂上也并沒有

谈到夏代的问题。他的观念是如果沒有考古材

料,他便不提。安阳小屯以前的古史他是不讨

论的。他当时教课的范围与李玄伯先生分得很

清楚。考古他教,古史李玄伯先生教”。见《手

铲释天书》第116页。

[83] 张光直:《商代的巫与巫术》,见《中国青铜时

Page 16: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 cssnkaogu.cssn.cn/zwb/xsyj/yjxl/qt/201906/W...雏形。涂尔干的社会科学转向,提倡通过数 据收集、统计分析与测量等社会科学方法,探讨现象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联系。涂

2019年第6期

· 120(总 720)·

代二集》第47页,三联书店,1990年。

[84] Liu Li and Chen Xingcan,2003,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Duckworth,London.

[85] 张光直:《连续与断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

草稿》,见《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

1990年。

[86] 《手铲释天书》第98页。

[87] 李学勤:“编《中国史稿》时,郭老同意我们提

出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说法。当时,尹

达先生曾与我们反复讨论这个问题”。见《手

铲释天书》第131页。

[88] 《手铲释天书》中,夏文化考古的参与者张彦

煌、方酉生、徐殿魁、高炜都强调了20世纪

50年代夏鼐在夏文化调查中的领导作用,并

把“夏文化探索”作为重大课题列入中国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1956~1967)》,把夏文化探索作为山西工作

队的核心使命(孙庆伟:《追迹三代》第9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通过比较当时的徐

旭生日记和夏鼐日记也可以看出来,夏鼐并不

是20世纪50年代徐旭生夏墟考察的计划者与组

织者。据王世民先生告知,1956年拟定的《考古

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并未

提及夏文化问题,史前时代以后的项目从殷代

开始,后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部分都没有列入

国家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徐旭生自传》中关

于夏墟考察的描述有1958年“党政方面对夏文

化均很重视,责成科学院计划探索。我个人的

兴致也重新奋发”的说法,不排除当时可能有

来自高层领导的指示使徐旭生得以执行他的夏

文化探索计划并通过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所长尹达安排实施。

[89] 在1977年登封王城岗会议上,夏鼐对夏文化依

然保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夏代文化的认定,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证据。在还没有发现有力证

据前,有关夏代文化的各种意见只是推论”。

他在私下的谈话中讲到,“夏文化最终只有在

取得物证(如文字)后才能解决”。见《手铲释

天书》第211页。

[9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

获》,文物出版社,1962年。

[9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

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92] 刘胡兰小队成员对调查使命的回忆支持了许顺

湛的说法,“夏代,过去一直认为是神话传说,

历史学家对夏王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历史教

学对夏代讲不清楚,历史博物馆对夏代文物无

法陈列。许顺湛队长要我们参与夏文化探索课

题,要求通过考古调查、试掘,找到夏文化的

遗址和遗物,连接中国历史”。王绍英等:《文

物考古是我们所爱—对刘胡兰小队深切的

回忆》,见《岁月如歌—一个甲子的回忆》第

236页,大象出版社,2012年。

[93] 《手铲释天书》第274页。

[94] 《手铲释天书》第53、54页。

[95]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兼论

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九州学刊》1987年

第2、3期。

[96] 李旻:《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

《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97] 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读徐旭生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史》2017年第3

期。

[98] Collingwood,R.G.,1993,The Idea of History

(Revised Ed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72.

[99] 《蜚遯庐日记》1910年九月十五日。

(责任编辑 苗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