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7
參考文獻 Bartók, B. Mikrokosmos, Volumes 1-6. (1940). New York: Boosey & Hawkes. Fischer, V. (2001). Piano Music: Teaching Pieces and Folksong Arrangements. In A. Bayley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artók (pp. 92-10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lies, M. (1990). Bartók Remembered. London: Faber & Faber. Gillies, M. (1994). The Teacher. In The Bartók Companion (pp. 79-88). Portland, OR: Amadeus Press. Nissman, B. (2002). Bartók and the Piano.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Sàndor, G. (2003). Bartok. (CD5X 3610). New York: Vox Music Group. Stevens, H. (1996). The Life and Music of Béla Bartók (3 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choff, B. (1956). Béla Bartók and A Guide to the Mikrokosmo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Suchoff, B. (Ed.). (1992). Béla Bartók Essays.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Yeomans, D. (2000). Bartók for Piano.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4 一個主題兩樣情--從「克拉拉主題」談起 黃勤恩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為研究者針對羅伯‧舒曼所創作《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它的 《克拉拉主題》原創是源自克拉拉‧舒曼《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的主題, 這兩首作品以同一個主題,然而在不同作曲家的筆下,即使兩人是親近的夫妻關 係,但二人對於主題之表現卻有不同方式,二人透過作曲手法以及變奏的技巧, 使音樂表現出不同的風貌。 本文將分成五部分,一:前言;二:兩位作曲家的生平簡介;三、兩首作品 的創作背景及樂曲分析與詮釋;四、兩首作品之間的比較;五:結論,期許透過 這樣的探討能對羅伯‧舒曼及克拉拉‧舒曼的創作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主題與變奏曲、羅伯‧舒曼、克拉拉‧舒曼 6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Aug-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4

    參考文獻

    Bartók, B. Mikrokosmos, Volumes 1-6. (1940). New York: Boosey & Hawkes.

    Fischer, V. (2001). Piano Music: Teaching Pieces and Folksong Arrangements. In A.

    Bayley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artók (pp. 92-10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lies, M. (1990). Bartók Remembered. London: Faber & Faber.

    Gillies, M. (1994). The Teacher. In The Bartók Companion (pp. 79-88). Portland, OR:

    Amadeus Press.

    Nissman, B. (2002). Bartók and the Piano.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Sàndor, G. (2003). Bartok. (CD5X 3610). New York: Vox Music Group.

    Stevens, H. (1996). The Life and Music of Béla Bartók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choff, B. (1956). Béla Bartók and A Guide to the Mikrokosmo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Suchoff, B. (Ed.). (1992). Béla Bartók Essays.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Yeomans, D. (2000). Bartók for Piano.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4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5

    一個主題兩樣情--從「克拉拉主題」談起

    黃勤恩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為研究者針對羅伯‧舒曼所創作《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它的《克拉拉主題》原創是源自克拉拉‧舒曼《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的主題,這兩首作品以同一個主題,然而在不同作曲家的筆下,即使兩人是親近的夫妻關

    係,但二人對於主題之表現卻有不同方式,二人透過作曲手法以及變奏的技巧,

    使音樂表現出不同的風貌。

    本文將分成五部分,一:前言;二:兩位作曲家的生平簡介;三、兩首作品

    的創作背景及樂曲分析與詮釋;四、兩首作品之間的比較;五:結論,期許透過

    這樣的探討能對羅伯‧舒曼及克拉拉‧舒曼的創作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主題與變奏曲、羅伯‧舒曼、克拉拉‧舒曼

    65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6

    One Theme Two Expressions: A Discussion on Clara’s Theme

    Chin- En Hu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Robert Schumann’s “Impromptus on a Theme by Clara Wieck, Op.5”, which is based on a theme by Clara Schuman’s “Romance variée in C major, Op. 3”. Even though the two works had the same theme, the music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amous musical couple were distinc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musical styles and variation technique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intrigue in five parts: 1. introduction; 2. biographies of Robert and Clara Schumann; 3. the background, the analys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n each of the composition; 4.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ompositions; and 5. conclusion. Keywords:Theme and variation, Robert Schumann, Clara Schumann

    66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7

    一、前言

    每當看到主題與變奏曲時,總忍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想知道原主題究竟是一

    個怎樣的風貌?有一次,在教學生彈奏羅伯‧舒曼的《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的時候,深受此曲的音樂所感動與吸引;沒想到偶然逛樂譜店時,竟然在克

    拉拉‧舒曼的作品集中,發現《克拉拉主題》的原創,也就是(克拉拉‧舒曼的

    《C 大調浪漫變奏曲 ,作品 3》),就滿心歡喜地把譜買回家,並決定非把這兩

    首練起來不可! 除了把它們練起來之外,更想探究這兩首作品以同一個主題,

    然而在不同作曲家的筆下,即使他們兩人是親近的夫妻關係,他們是如何看待這

    樣一個主題將它呈現出來?又如何透過作曲手法以及變奏的技巧,使音樂表現出

    不同的風貌?相信這一個題材的探討是值得一窺究竟!

    二、兩位作曲家的生平簡介

    (一)、克拉拉‧舒曼的生平簡介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於 1819 年生在萊比錫(Leipzig),

    於 1896 年逝世在法蘭克福(Frankfurt)。她生長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弗德列西‧

    維克(Friedrich Wieck, 1785–1873)是一位了不起的鋼琴老師,而他最大的成功莫

    過於把克拉拉教成十九世紀頂尖、傑出的鋼琴演奏家。母親瑪麗安娜‧維克

    (Marianne Wieck, 1797–1872)也是一位擁有音樂天分很高的人,在婚後的一年,

    就已經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演唱。

    克拉拉五歲時,維克正式教她彈琴,發現她在音樂上有極特出的天份。因

    此九歲的時候,她已經在布商大廈表演廳以助理藝術家的身份演出。之後,維克

    帶著她進行巡迴演出,從此過著演奏家的生活,並到達國際知名的水準。因此,

    在十九世紀的音樂家中,她的演奏生涯是最長的──共達六十年之久!

    在克拉拉九歲的時候就認羅伯‧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兩年

    後,羅伯就搬到克拉拉家中住,直到克拉拉滿二十一歲的生日前夕舉行婚禮,從

    此她更重要的身份就是羅伯的妻子。她和羅伯的婚姻生活維持了十四年之久,生

    了八個小孩,總共四男四女,但其中有早年夭折;有體弱多病去世;有因病纏身

    長期住院直到病逝,因此,能夠健康長大成人的沒幾個。

    67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8

    到了五十九歲那一年,到法蘭克福音樂院任教,她雖是音樂院唯一的女性教

    師,乃是因為她在德國音樂界的地位崇高,樂於將自己豐富的演出經驗傳承給新

    一代,吸引不少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因此她堪稱得上是最具有影響力的

    鋼琴教師(陳秋萍、游淑峰,2006)。

    克拉拉也是一位作曲家,創作的作品種類除了鋼琴獨奏曲之外,還有鋼琴三

    重奏、鋼琴協奏曲、聲樂作品,以及為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鋼琴協奏曲寫裝飾奏。

    除此之外,她為了整理羅伯生前的作品,將這個編輯與決策的責任全都攬在自己

    的身上,在做這些工作時,她最得力的助手則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二)、羅伯•舒曼的生平簡介

    羅伯•舒曼生於 1810 年於茨維考(Zwickau),逝世於 1856 年在恩德尼希

    (Endenich)。他生長在幸福家庭中,在家中排行最小。他的父親奧古斯特•舒曼

    (August Schumann)是作家、書商與出版商,聘請昆屈(J.G. Kuntsch)來教羅伯音

    樂,並支持兒子在音樂及文學上發展。1826 年羅伯的姊姊愛蜜莉自殺過世,之

    後父親因震驚,加速病情的惡化,沒多久就也過世。1828 年羅伯進入萊比錫大

    學修法律,之後轉到海得堡大學;但不管在哪裡,他主要興趣仍在浪漫時期的文

    學與音樂如尚•保羅(Jean Paul, 1763-1825)、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的作品。

    羅伯在 1829 年與克拉拉的父親維克先生學琴,在 1831 年與多恩(Heinrich

    Dorn, 1804-1892)學習作曲,並開始以「佛洛斯坦(Florestan)」 及「友西比斯

    (Eusebius)」從事創作。到 1832 年,因不當的練習方式,導致右手第四指受傷,使

    得他無法成為鋼琴家。1834 年是「新音樂雜誌」(Neue Leipziger Zeitschrift für Musik)

    首次成立出刊,羅伯擔任雜誌主編長達十年之久。此外,他還成立「大衛同盟」

    (Davidsbündler)來對抗音樂的「非利士人」。

    1835 年與克拉拉相戀,並於 1837 年私下訂婚,羅伯在 1840 年終於與克拉

    拉結婚,因著與克拉拉的愛情有美滿的結局,羅伯乃藉由創作歌曲,表達出他對

    愛妻的情意,並以克拉拉作為這些歌曲的中心,因此這一年可說是羅伯最輝煌的

    68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9

    「歌曲之年」,他在這一年中所創作的歌曲就多達 138 首,已經超過一生歌曲半

    數。

    羅伯有一個特殊的創作習慣,就是在同一段時間,總是傾全力集中一種音樂

    型式的創作,因此接下來的三年,他的創作分別是:1841 年 「交響曲之年」、

    1842 年「室內樂之年」、1843 年「合唱曲之年」,並在這一年於萊比錫音樂學院

    (Leipzig conservatory)任教,但此時的他逐漸顯出其精神衰弱的狀態,並經常不

    發一語。1847 到 1852 年間,曾分別接過 Liedertafel 及 Düsseldorf 的指揮,但是

    後來又辭去。到 1853 年布拉姆斯來訪舒曼夫婦,羅伯對他是讚賞有加,並極力

    推舉他是「年輕的鷹」。後來在 1854 年在萊茵河投河自盡獲救後,被送到精神病

    療養院,並於 1856 年逝世於恩德尼希(Endenich)。

    三、兩首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樂曲分析

    (一)、克拉拉‧舒曼《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的創作背景

    這首《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是克拉拉 1832 年所創作的,大約是她

    13 歲左右的作品。她將這首作品獻給羅伯‧舒曼,並且還親自演奏過這首曲子,

    當時他們兩人在音樂互動上是非常緊密的。羅伯並不喜歡這首《C 大調浪漫變奏

    曲》的風格,因為這些變奏的手法表現出當時音樂界普遍使用的典型風格(陳秋

    萍、游淑峰,2006)。而且羅伯卻以這首《浪漫變奏曲》的主題再創作另一首《克

    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五》。此外,從這個作品也可透露出,克拉拉及其父親、

    羅伯三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陳秋萍、游淑峰,2006),克拉拉獻給羅伯;羅伯而

    又以這首作品的主題再創作另一首作品,獻給克拉拉的父親。

    (二)、克拉拉‧舒曼《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的樂曲分析與詮釋

    這首曲子並無明顯標示出第幾個變奏,但從曲子的段落,卻可以看出是第幾

    個變奏,因此,其曲式可以分做導奏、主題、八個變奏以及尾奏。

    這首曲子一開始的【導奏】,4/4 拍,先由左手將【主題】中的主旋律前幾個

    音以增值一倍的方式當做動機做為前導,來揭開序幕,再把《浪漫曲(Romance)》

    的主題引進。

    69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0

    【主題】則從 4/4 拍轉換成 2/4 拍,樂句的結構是 aa’ba 非常簡單的(見譜

    例一),以一個清新旋律配上左手分解和絃的伴奏,展現出主題的簡單、清純與

    溫馨。

    譜例一 克拉拉‧舒曼《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主題,mm. 1-16

    【變奏一】先以堅定的和絃展開,中間插入一個延長記號停在 C 大調的 vi

    級和絃上,隨即加入一個速度變化很自由的華彩,顯示來展出演奏者的技巧,包

    括分解和絃、同音反覆、快速音群、兩手交叉、音域的拉寬以及力度的突然改變

    由 pp 到 ff,再以急板(Presto)做為此變奏的結束,並引導到下一個變奏。

    【變奏二】兩手交替彈奏,且左手跨過右手彈奏旋律,表現出華麗且燦爛的

    風格。

    【變奏三】右手以輕鬆彈跳地哼唱旋律,主要以三個聲部在進行,在中間第

    二聲部隱藏其主題旋律的縮影,偶爾竄流到第一聲部,而第一和第三聲部以十六

    分音符與十六分休止符交替的伴奏著;左手則唱和著,以斷奏方式彈奏分解和

    絃。但是到了 b 樂句則轉到由左手主導主旋律,而右手彈伴奏;之後 a 樂句子再

    回到先前的模式。

    【變奏四】右手輕巧彈奏快速音群要是以半音音階,或以半音為上、下鄰音

    銜接,表現出如蝴蝶般翩翩的飛舞著,左手也是輕盈的和絃伴奏。

    【變奏五】右手旋律沈著穩重地以附點節奏奏出,再搭上左手八度下行,充

    分展現出軍隊行進的精神,隨即以四小節的裝飾奏帶入,猶如在雄壯威武樂段

    後,帶入柔和的樂段,中間段落卻意外的以 c 小調緩板(Adagio)奏出主旋律,似

    a

    a’

    a

    b

    70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1

    乎帶著暗暗的憂愁。

    【變奏六】這是全曲唯一以複拍子(12/8)創作的變奏,在這短短的變奏中,

    充滿著活力與感性交替地出現。右手彈奏雙音,而其中第二聲部則以音階上行,

    左手配以八度及和絃伴奏,表現出活力且俏皮的音樂,當雙音音階下行時隨即插

    入兩小節的感性樂句,然後再度回到充滿活力的樂段。在這充滿活力的樂段裡,

    除了左、右手在一問一答及追逐中,藉由在音域的轉換表現出俏皮之感。在連結

    第六與第七變奏之間則轉折到忽隱忽現的優雅感性的旋律表現,然後緊接著到充

    滿活力的第七變奏。

    【變奏七】這也是全曲唯一不是 C 大調的變奏,而降 A 大調帶著溫馨且輕

    快地彈奏,並逐漸引到【變奏八】。

    【變奏八】且再度帶回到 C 大調,左手深沈地唱出主題,而右手則是先以

    六個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再轉到以四個十六分音符,都是分解和絃伴奏著,音

    值似乎變大,使得在聽覺上速度變慢,但左、右手在音域上卻逐漸拉大,延長記

    號停在 C 大調屬和絃上,且再度出現第二次的小華彩奏,在這小華彩奏之中先

    由左手以分解和絃由低音向上行,右手則以和絃伴奏著,先是八分音符在後半

    拍;再減值到十六分音符以緊追在左手之後。爾後再出現三次延長記號,分別停

    在屬七和絃、減七和絃及屬七和絃,在這三個和絃之間,在速度上的變化是先慢

    爾後加速,最後右手以滑奏方式由高音域滑到低音域,藉由音值的縮短及速度的

    加快將曲子推向最高潮,最後樂曲在急板的【尾奏】歡躍地結束全曲!

    (三)、羅伯‧舒曼《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的創作背景

    當初舒曼創作此曲是以貝多芬的《英雄變奏曲,作品 35》創作架構為藍本

    的,於 1832 年的夏天完成初稿,於 1833 年出版此曲的第一版,並獻給他的恩師

    維克先生作為生日禮物。後來到了 1850 年他再度將此作品重新作了一番修改與

    整理,形成此曲的第二版,即使校對工作也不假他人之手(林公欽,2005)。在

    此篇論文主要以 1850 年的第二版為主要討論的範圍。

    (四)、羅伯‧舒曼《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的樂曲分析與詮釋

    這首作品的曲式可分成導奏、主題及十段變奏所組成的。

    71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2

    【導奏】C 大調,2/4 拍,先以低音主題動機(C-F-G-C)的引導下,共十六小

    節的低音單旋律主題來揭開序幕,這十六小節主題樂句可分為四小句,但不是

    以工整的四小節一句,而是以不規則的3.5+4.5小節所組成的樂句,這是此曲

    特殊之處。這個低音主題猶如全曲基石般的穩固。

    【主題】在這堅固的根基上,隨後再加入愛妻克拉拉所創作的《C 大調浪漫

    變奏曲,作品 3》十六小節的高音主題,與低音主題形成猶如對題一般的呼應。

    雖然羅伯所選用愛妻的主題,卻不是原封不動的沿用,而是在旋律上做了些微的

    調整,並搭配四聲部的和聲像聖詠一般,充滿著莊嚴、神聖,形成此作品的主題

    樂段。

    【變奏一】延續主題莊嚴、神聖的氣氛,左手以八度音的方式在低音部奏出

    低音主題旋律,右手配上和絃音堆在每小節的最後半拍連結到下一小節的第一個

    半拍,將原本的強弱拍位置改變,形成另一種切分音節奏,並使雙手彼此呼應地

    往前推進彈奏。

    【變奏二】「高音聲部是 2/4 拍、低音聲部是 6/8 拍呈現,兩聲部以交錯拍子

    進行。……此樂段是全曲中唯一完整出現主題低音旋律與高聲部旋律(對題)的

    變奏樂段。」(林公欽,2005:333-334)主題均重複兩次,第一次是左手除了主

    要演奏主題樂段中的低音部主題旋律外,還有中間的伴奏聲部,透過 6/8 拍使音

    樂維持律動;右手在高音聲部唱出八度音程的長音;當第二次主題出現時,右手

    再加入克拉拉主題旋律,形成三條旋律線的相互呼應的豐富色彩之特色。這個變

    奏在音樂的層次上,如何勾勒出主、客的地位,如何表現在在都考驗著演出者技

    巧。因此筆者建議,應在第一次時,展現左手的低音主題與右手的高音聲部旋律

    (對題)的變奏樂段;第二次時,則強調克拉拉主題旋律,這樣則可以在相同的

    旋律樂段,強調不同的主題。

    【變奏三】2/4 拍,右手節奏(第一小節到第二小節的第一個十六分音符)

    是變奏三主要的節奏型,而這個節奏型加上斷奏與圓滑奏之間的區分,使得這個

    變奏表現充滿著俏皮、嬉戲的風格。此外,這也是挑戰演奏者的技巧之處。

    【變奏四】雙手以很徐緩地(Ziemlich langsam)奏出,並透過交錯拍子的形式

    進行,高音聲部是 6/8 拍,低音聲部是 2/4 拍。當低音聲部緩緩唱著低音主題時,

    72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3

    而高音聲部以兩小節為一組的固定節奏,配上三和絃依其節奏優雅的奏出,使得

    此變奏更能夠把悠遊自在的曲趣表達出來。然而在這每八小節就有一個反覆記

    號,彈奏著相同的樂句,因此在彈奏第一次時,可以凸顯三和絃的最高音;第二

    次時則凸顯和絃的最低音,這樣讓伴奏的聲部可以有所變化,而不至於呆板。

    【變奏五】仍是 6/8 拍,右手在節奏上都以附點節奏為主,這附點節奏可以

    說是延續變奏四右手的附點節奏;在音型上是以半音為動機來進行,這半音動機

    則來自變奏三。在 b 樂句,左手以半音上、下行與右手的內聲部下、上行形成一

    個交叉,而這個半音的行進,亦是舒曼愛用的手法之一。此外,左手低音聲部在

    複拍子也使用二連音,與右手的附點節奏形成交錯拍子。因此,這個變奏藉著附

    點節奏及半音動機,使得此變奏表現出生動且活潑之曲趣。

    【變奏六】回到原 2/4 拍,右手主要是以八度加上三和弦音堆做音階上行,

    從每拍的最後一個十六分音符,掛留到另一拍的第一個十六分音符,所形成的切

    分節奏;而左手在單音與三和絃之間來回大跳八度,並配上類似附點節奏的伴

    奏,兩手藉由音域上的拉大、力度上的變化表現,使得此變奏在音量上和音響上

    達到非常地飽滿。在這個變奏中,左手大跳的準確度是非常具挑戰的技巧,然而

    舒曼用圓滑線連接三和絃到單音,而非單音到三和絃,這樣的連接在彈奏上將較

    容易些。因此,可以把單音當成基地,三和絃當成箭靶,讓左手可以有充分時間

    瞄準箭靶(三和絃),爾後再回到基地(單音)。

    【變奏七】克拉拉主題樂段從高聲部轉由低聲部奏出並加上裝飾音,高聲部

    則以分解和弦輕輕地唱和著,在此充分表現出舒曼的「友西比斯」溫文儒雅的性

    格。

    【變奏八】由 2/4 拍轉到 4/4 拍。在這個變奏中的兩種節奏模式,第一種是

    一個八度音程以附點節奏大跳後,連結到下一拍的十六分音符產生切分節奏,再

    以三個十六分音符收尾;第二種則是除了在第一種模式下,在連結線間又插入一

    個附點節奏。和聲上也運用許多的裝飾和絃,大多是 V 級到 I 級或是 VII 級到 I

    級。此變奏與第五個變奏相同,都是以附點節奏為主,再加以不同的速度、強而

    有力的音量、以及強弱分明的節奏,表現出如雄偉般進行曲的效果,同時也把舒

    曼另一個的「佛羅雷斯坦」激動的性格展現出來。

    73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4

    【變奏九】12/16 拍可說是全曲中最特殊的一個拍號,林公欽(2005:347)曾

    提到此變奏「運用多變化節奏的功能是舒曼在此樂曲內容之精華。……使用附點

    節奏型態、將主旋律隱隱約約地藏在音樂的進行中。……左手以快速且具力度(如

    重音)、彈性的切分音式做跳躍之彈奏;右手則需保持相當穩定的節奏」,將此變

    奏展現得栩栩如生。

    【變奏十】最後由 6/8 拍展開此變奏,並將曲式擴大為 ABA’Coda,A 段主

    要以低音主題動機在中央音域為主軸來做變化,配上附點節奏來做為開展。

    在 A 段中低音主題動機以五度音程循環著,並藉由三小段樂句(mm. 1-8、

    mm.9-16、mm.17-27)的音域向上、向下而逐漸展開來,從第 21 小節左手 C 音擴

    大為八度,並以持續低音為其支撐,和絃從三和絃擴展到音堆,使其在音量、音

    響以及在織度上都擴張開來,最後到第 27 小節才由最高點往下行進入 B 段。

    首先這 B 段(mm. 29-121)是一個五聲部賦格,由 C 大調轉到同主音小調 c 小

    調,而這一個主題先由第二聲部以長音(附點二分音符)奏出低音主題動機

    (C-F-G-C),隨即答題在第一聲部於上方五度(屬音),緊接在後的是第四聲部、

    第三聲部陸續出現主題,最後才由第五聲部出現,對題則以 A 段的附點節奏為

    持續的音樂動力。從第 53 到第 74 小節可以說是以模進的方式為賦格的過門樂

    段,接下來是主題的緊密接應先出現了五次(mm. 75-82),再出現兩次主題的緊密

    接應(mm. 89-93),在這兩次的緊密接應之中,出現主題以減值的方式呈現(83-84

    小節)。當來到賦格的結尾樂段,高音聲部主題仍然響起,而低音聲部則以 c 小

    調的屬音為持續音支撐著,直到賦格樂段結束後再回到 A 段(mm. 122-147)。最

    後,尾奏(mm. 148-176)再度回到單拍(2/4 拍)先以雙手八度齊奏低音主題樂段

    的旋律,之後在加一段克拉拉主題中的 b a’樂句,並在音量上逐漸地減弱且漸慢

    到全曲結束。

    在這一個變奏中調性的變化,是從 C 大調的 A 段出發,進入 B 段後,從原

    先在 C 大調的同主音 c 小調開始五聲部賦格主題,進行轉到 f 小調 (m

    (

    . 53)

    )

    ,一

    直到 c 小調的屬音持續音 出現,才又回到 c 小調 V 級,最後 A’段及尾

    奏均又回到 C 大調。

    四、兩首作品之間的比較

    74

    m. 106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5

    針對克拉拉•舒曼《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與羅伯•舒曼《克拉拉主

    題即興曲,作品 5》所創作的這兩首作品做一個比較,整理成一個表如下:

    項目/曲目 《C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 《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

    創作年代 1832年(13歲) 1832-1833年(22 - 23歲)

    拍號 4/4、2/4、12/8 2/4、6/8、4/4、12/16、交錯拍

    調性 C大調、降A大調、c小調 C大調、c小調

    曲式 除導奏和主題外,並無明確的

    標示第幾變奏,但根據段落可

    以分成八個變奏、尾奏

    導奏、主題、十個變奏、尾奏,

    均有明顯的標示

    導奏 部分主題的增值 創作一個新的低音主題

    主題 主題配上分解和絃以溫馨愉悅

    的方式呈現

    主題配上四部和聲以聖詠的方式

    呈現

    節奏 沒有常用的節奏 常用附點節奏(變奏4、5、6、8、

    10)與切分音節奏(變奏1、6、9)

    對位手法 變奏6 --旋律在內聲部

    變奏8 --主題旋律往下五度循

    變奏.2--低音主題、克拉拉主題、

    對題

    變奏10--五聲部賦格(答題、對

    題、模進、增值、減值、

    緊密接應)

    旋律在內聲部(變奏2、5、9)

    速度 Adagio、Moderato、Allergro、

    Presto

    Ziemlich langsam、Lebhafter、Mit

    grosser Kraft

    鋼琴技巧 兩手交錯(變奏 1、2) 兩手交錯(變奏8、9)

    八度大跳(變奏 1、4、8) 八度大跳(變奏 2、5、6、8、10)

    左手彈奏主題(變奏 8) 左手彈奏主題(變奏 4、7、10)

    旋律在內聲部(變奏 6) 旋律在內聲部(變奏 2

    N / A

    、5、9)

    喜歡用裝飾奏或華彩來展示其

    技巧(變奏 1、5、8、尾奏)

    75

  •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6

    五、結論

    從以上兩首作品的比較看來,雖然同一個主題,但是因為兩人的年齡不同(一

    個 13 歲、一個 22 歲);鋼琴技巧的不同(一個天才兒童已經以鋼琴家的身份在

    各處巡迴演出;一個因手指受傷無法成為鋼琴家,只能朝作曲家的方向發展),

    兩人所創作出來的風格就很自然的不同。

    克拉拉在創作《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主題時,是以溫馨、愉快的,

    並且把自己所學習的技巧、所聽到的音樂融入在自己的變奏中,因此多次運用裝

    飾奏或華彩來展現自己的琴藝,反而在樂曲的整體性及作曲技巧方面,比較沒有

    像羅伯運用 深厚。

    反觀羅伯,因為他認為作曲家本身應該要與自己所選擇的主題有所共鳴

    (Grove music online),所以當他選擇克拉拉的《C 大調浪漫變奏曲,作品 3》為

    其作品的主題可見一班,但羅伯處理這一首主題的風格,卻不是溫馨愉悅而是莊

    嚴、隆重。另外,他還再創作一個低音主題,做為《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 5》

    的導奏,並透過這兩個不同的主題,以不同的手法來展現個別性與融合性。由此

    可知,羅伯較著重樂曲的整體性設計及作曲的技巧(尤其是對位),比較不以展

    現琴藝高超為創作的第一考量,因此曲子就顯出其深度。

    總而言之,透過這一個研究看到,夫妻雖是一體,但不論二人感情多濃密,

    每個人仍保有其獨特性,表現的方式自然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主題,透過克

    拉拉與羅伯的筆,所表述出來的感情是如此親密,卻又是如此的不同,正如本篇

    的標題一樣「一個主題兩樣情」。

    76

    2011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林公欽(2005)。舒曼鋼琴曲集。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秋萍、游淑峰(譯)(2006)。N. B. Reich 著。如果不是舒曼—十九世紀最偉

    大的女鋼琴家克拉拉•舒曼。台北市:高談。

    二、英文部分

    Schumann, Clara. Retrieved April 21, 2011, from Grove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lib1.npue.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

    music/25152?q=clara+schumann&search=quick&pos=2&_start=1#firsthit

    Schumann, Robert. Retrieved April 21, 2011, from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lib1.npue.edu.tw/subscriber/article/opr/t1

    14/e6003?q=robert+schumann&search=quick&pos=24&_start=1#firsthit

    Schumann, Robert. Retrieved April 21, 2011, from Grove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lib1.npue.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

    music/40704?q=robert+Schumann&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

    Variation. Retrieved April 21, 2011, from Grove music online.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lib1.npue.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

    music/29050?q=variation&search=quick&pos=3&_start=1#firsthit

    三、樂譜

    Clara Schumann. Romantic Piano Music Vol. II (Bärenreiter Edition). (2005).

    Heidelberg: Bärenreiter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