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和表现现实生活...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读书 日”已经走到第22个年头了。莎士比亚说 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 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 年的4月23日,全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式 各样的活动,鼓励人们接触有趣的书籍,领 略思想的魅力,在审视阅读生活本身的时 候,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新媒体时代的读书不断打开新的可 能,同样也遭遇着不少的纠结与困惑。日前 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和 《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有关数据都显 示,数字化阅读不但风头正盛,也必然是未 来的大势所趋。就算“恋旧”的读者再偏爱 纸质阅读的质感与情怀,地铁里众人埋首 于书籍和报刊的景象也很难再现了。在这 种转变中,人们忧虑的是:以手机、电子书、 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字句 在“运指如飞”的划屏间扫过,是否会让我 们离“深阅读”越来越远,离阅读本身提升 人文内涵的功能越来越远?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本来就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大部 头”经典,报纸和期刊就是“浅阅读”。和熟 读 3000 多 卷《二 十 四 史》的 专 业 学 者 相 比,普通读者到书店买一本《百家讲坛》就 是“浅阅读”。人们对阅读形式和内容的选 择,和所处时代的技术水平、个人社会角 色等息息相关,很难用“肤浅”和“浮躁”笼 统定义,因为选择的动因和机会增加了。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立足在这样的 数字化时代,让每个人的阅读保有一些提 升深度、增加营养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和网络不一定是“深阅读”的 终结地,也可以成为通向“深阅读”的窗口和桥梁,为大众 接触到优秀作品开辟多种可能。无论是厚重的文学经典, 还是鲜为人知的冷门佳作,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都 能以独有的灵活和敏感,将作品的妙处呈献给阅读者。在 《文艺报》微信公众号里的“微播报”栏目里,作家朗读自 己的新作,各界人士分享他们在阅读中深受触动的段落, 或播报时下文化新闻,短短几分钟时间,即可拉近读者与 文学、与文化生活的距离,迅速传递着当下快节奏社会氛 围中弥足珍贵的精神向往。 当然,最是书香能致远。如此种种,能起到传播优秀 作品和思想火光的作用,却不能替代传统阅读本身。要给 自己找到能沉下心来的时间,适当地把手机放远一些,或 时不时躲到一个不受网络打扰的僻静角落,沉浸在一本 好书之中。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为自己筑一个 避难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一定能带给你看得见的实 惠,但或许它们能让人悄悄地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 代,阅读都是一个永远等候 我们的选择。养成选择经 典、回溯人类思想源泉、聚 合与沉淀文化精华的阅读 习惯,必会有助于我们开辟 和抵达精神生活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王 新闻版邮箱:wybxinwen@sina. com 《中国报告·2016 —中短篇报告文学集》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选编 作家出版社 2017 年 4 月出版 新书贴 为了及时生动地反映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过程中取得的重 大成就和涌现的感人事迹, 中国作协于2016年3月开 始 组 织 实 施“2016·中 国 报 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创 作工程,面向全国文学界定 向公开征集相关主题的选 题及作品。除评审确定的扶 持选题外,一批正面描写现 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也被纳 入本专项工程。本书为各大 报 刊 已 发 表 的“2016·中 国 报告”部分精选作品结集。 42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 2017年4月21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 年 9 月 25 日创刊(总第 4148 期)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93 代号 1-102 星期五 关心和表现现实生活 是文艺创作者的首要职责 专家研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本报讯 4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的“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 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山川心印—李岗作品 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创作院画家李岗的近 50 件水墨写生作品。 据介绍, “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 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是该院为进一 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展示该院创作力量和艺术成绩而推出的第 四次系列展。展览为系列双个展,由“守望经 典、抱朴含真、图像寓言、消解重构”四个部分组 成,将分批分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参展 的艺术家为李岗和陈海良,二人多年来分别致 力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和创作。 谈及自己多年来的创作感受,李岗表示,创 造是对自我灵性的发现与超越,山川写在纸上、 印在心里。 “一张画纸风不吹动它就意识不到它 的存在,仿佛附着于其上的山川河流映像是独 立呈现的,其实,无论载体为何,山川河流原是 印在心里。” 展览将持续至 5 月 2 日。 (范 得) 李岗水墨写生作品呈现“山川心印” 雨中长岐(纸本水墨) 本报讯(记者 徐健) 连日来,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持续成为观众热议、媒体关注的焦 点。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目前网 络播放量已突破80亿,微博上主题阅读量达176亿,并成 为老中青三代观众共同的话题,这在近10年的电视剧播出 过程中并不多见。该剧的艺术魅力何在?它引发的话题效 应又给电视剧创作带来哪些启示?4月15日,由中国视协、 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广联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联合主 办的《人民的名义》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业内的近 30 位专家学者,从创作原则、现实关怀、艺术经验等不同角 度,深入探讨了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成功奥秘。 “这部作品从创作开始就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也 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有人认为这是‘命题作文’,但我 一生的写作没接触过命题作文。”《人民的名义》编剧、作 家周梅森表示,当这个电视剧只写了3集的时候,他和出 品方、导演就确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对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的现实政治、社会形态做一次准确、全面的描述;要 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壮士断腕、刮骨疗 毒的壮举展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给历史一次 回答,给世界一次展示。“目标确定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寻 找最大的公约数。”周梅森说,为了写这部作品他积累了 10年。“我们做这部电视剧不可违背的原则就是:不论谈 到现实中的多少问题、多少缺陷,永远要把光明摆在观众 面前,永远不要忘了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要忘了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 的变化,这种伟大的成就是不容否认、必须正视的,我们 是在这个基础上谈问题、确定创作立足点的。”导演李路 谈到,现在很多人对“现实主义题材”或者“正能量”持有 偏见,认为就是喊口号,但这次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在 现实主义中找到了共振,产生了互动。究其原因,就在于 我们让主人公们说人话、说真话。“电视剧你只要认真去 创作,观众自然能感受到你的真诚;只有说人话,现实主 义题材作品才会被大家接受和赞颂。” 《人民的名义》人物群像真实细致,故事情节跌宕起 伏,展现出从严治党与改革开放齐头并进的深广社会图 景,昭示了党和政府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 信,表达着人民群众根除腐败的强烈意愿。中国作协名誉 副主席、《人民的名义》总顾问翟泰丰认为,该剧是“反腐 题材的时代作品”,它站在时代大背景下写反腐败,站在 人民立场上呼唤伟大复兴,讲出了人民的心里话。剧作的 突破在于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从腐败者身上 找到了腐败的根源,即权势和金钱支配下党性修养的缺 失和人性的异变。同时,作品中也蕴含着加强对权力的监 督、完善党纪国法、构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机制等内容。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剧既以现实主义的勇气直面 人生,不回避矛盾,又肩负着开拓未来的神圣职责,让人 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显现了中国作家、艺术家身上那 份可贵的文化之心和艺术之心。 《人民的名义》是近 10 年来的首部反腐剧。与会者表 示,观众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关注并不意外,可谓“意料之 中”,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重新 回到了现实,并用文学艺术的力量推动了现实。文艺评论 家李准谈到,该剧对当前我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 反腐倡廉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新形势下腐败的新特点 表现得比较精准、得体,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欣赏期待。中 国视协副主席李京盛认为,现实题材依然是当今电视剧 创作的主流题材,深刻性是这部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原 因之一,正是其思想开掘、社会蕴涵、人性深度带来了观 众对它的表演、编剧的喜爱。“把关心、表现今天的现实生 活作为艺术家的首要职责,这部作品也给电视剧创作作 出了很好的示范。”《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认为,该剧的 意义不在于“现象级”本身,而是它对整个创作风气的转 —我们的文艺创作究竟应当往哪里去。电视剧创作 者要有推动社会进步、关注时代生活的艺术责任,有了艺 术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 思想、有力量、才会有艺术价值,该剧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让电视剧从过度娱乐回到生活、回到现实主义的大路上, 让文艺和我们的社会共同进步。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认为, 该剧的成功离不开一部有分量、高水平的文学剧本,剧本 首先还是文学。正是由于作家周梅森在文学本源上下了 足够的功夫,才让该剧的现实主义追求、人物塑造、艺术 表现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新华社北京 4 月 19 日电(记者 周玮) 19 日召开的国 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 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完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创新型 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 化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 “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今天,公共 图书馆法草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这是公共文化法律 保障走向体系化的重要步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记者从文化部了解到,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 馆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 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139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 83844万册件,全国人均藏量0.61册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能 力 全 面 提 高 ,全 国 公 共 图 书 馆 拥 有 电 子 图 书 83041 万 册,电子阅览室终端126702台,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在 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启动实施。 数字显示,2015年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 为 127 亿元,新增藏量购置费 19.7 亿元,全国人均购书费 1.43元。中央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经费补贴 4.04 亿元。 公共图书馆法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 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并对公共图书馆运行管 理制度、应当承担的服务功能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线 上线下融合等作了规定。 李国新说,草案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构建了图书馆事 业发展基本制度;二是在促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 结合上迈出重要步伐;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 民为中心和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发展方向和原则,鲜 明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我国将出台公共图书馆法 新华社北京 4 月 18 日电(记者 史竞男) 中国新闻出版 研究院18日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 示,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数字 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 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 分钟。 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 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 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 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 离。2016 年,有 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 2015 年的 51.9%上升了 10.5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接近四成的成年手机阅读接触者会使用手机 看小说。其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次为 “文学经典”。25.2%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74.8%的人只看 免费的手机读物。2016年,人均手机阅读花费为16.95元,较 2015 年的 11.19 元有所上升。 调查指出,只有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 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 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据悉,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已持续开展了14次。本次调查样本城市为52个,覆盖了 我国29个省份,可推及我国人口12.94亿。 本报讯 4月19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阿慈 兰若长篇小说《复活的世界》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学 者围绕作品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 辑黄宾堂主持。 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复活的世界》分为第一 部《灵魂史》和第二部《大地史》。其中,《灵魂史》以改 革开放以来的甘肃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地域为背景,围 绕主人公洋芋牡丹的曲折人生、情感经历和几个家庭 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揭示了西部农民在情感、命运、 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大地史》与前作一脉相承, 展现了中国西北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识。 雷达、胡平、白烨、贺绍俊、林金荣等与会者认为, 作者怀着对农村、对土地的赤诚情感,立足于农村改 革发展的现场潜心写作,推出这部扎实厚重的乡土题 材之作。作品故事曲折跌宕,人物形象鲜明、血肉丰 满,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展现、对其人性之美和可贵 品质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作品揭示了农村变革过 程中的种种问题,以日常视角呈现了乡村普通家庭关 系和伦理冲突,引人深思。全书民俗和自然气息浓郁, 从中能感受到作者的生活质感和乡村经验。此外,与 会者还对作品的不足与有待提高之处提出了中肯意 见和建议,如作品有进一步简化和精练的空间,在结 构和笔法上可加以调整等。 (范 得) 本报讯(记者 王觅) 为庆祝中国和哈萨克斯 坦建交25周年,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民心相通,让两国 世代友好的理念深入人心,4月17日晚,由中国文 化部和哈萨克斯坦驻华使馆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文 化集团公司承办的“光明丝绸之路上的相遇” —中 哈联合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音乐会上,小提 琴演奏家艾曼·穆罕萨哈热耶娃、人气歌手迪玛希、 Shat民乐团等哈萨克斯坦知名音乐家和乐团与中 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合作,为观众奉献了柴可夫斯 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国歌曲《秋意浓》等作品, 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中哈和睦共处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开辟 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哈友好的历史见证。25年前,中 国与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掀开 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崭新篇章。2016年,两国正 式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 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表 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丝绸之路”和“光明之路”的相 遇,是两个国家音乐的相遇、文化的相遇,也是两国人 民情感的相遇、民心的相遇,将为中哈文化领域的交 流开辟更美好的前景。 本报讯(记者 王觅) 日前,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推出的散文精 选集《回忆找到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她用优美生动的文 笔写尽人间真情,回忆中的那些美好与温馨、美丽与哀愁、感动与欣慰 纷至沓来。4月18日,张抗抗与汪兆骞、崔曼莉共同参加了在北京言 几又书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并以“春天里,回忆找到我”为主题展开对 谈交流,畅谈了各自的感悟与心得。 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亲人、爱人和友人之间 的往事和情谊,同时不止一次地回顾了自己漂泊的青春岁月和在北大 荒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富矿,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能 看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底色。张抗抗坦言:“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 悲壮,曾是浇灌我们这代人青春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穷 尽它。” 在汪兆骞看来,《回忆找到我》是一部目光深邃、胸襟阔达的作品, 作者的散文具有中国文学中的诗词境界与东方哲学形成的默契和呼 应,呈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高贵品质和优雅情怀。崔曼莉说,书中有很 多自己喜欢的篇什,其中饱蕴的真挚情谊和充沛的爱让人感动。 “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 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安,四海为家。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 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张抗抗谈到,我们都是在离开故乡后才 会有思恋之情,离开它才会获得第二次生命,想到它种种的好。经过很 多年沉淀,有些东西被遗忘了,忘不掉的是最深的感情。“在这本书里, 回忆主动找到我的,都是那些快乐、美好而轻松的片段。” 张抗抗推出 散文集《回忆找到我》 专家研讨长篇小说《复活的世界》 光明丝绸之路上的相遇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浅﹄与﹃深﹄

    □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读书

    日”已经走到第 22 个年头了。莎士比亚说

    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

    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

    年的 4月 23日,全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式

    各样的活动,鼓励人们接触有趣的书籍,领

    略思想的魅力,在审视阅读生活本身的时

    候,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新媒体时代的读书不断打开新的可

    能,同样也遭遇着不少的纠结与困惑。日前

    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和

    《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有关数据都显

    示,数字化阅读不但风头正盛,也必然是未

    来的大势所趋。就算“恋旧”的读者再偏爱

    纸质阅读的质感与情怀,地铁里众人埋首

    于书籍和报刊的景象也很难再现了。在这

    种转变中,人们忧虑的是:以手机、电子书、

    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字句

    在“运指如飞”的划屏间扫过,是否会让我

    们离“深阅读”越来越远,离阅读本身提升

    人文内涵的功能越来越远?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本来就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大部

    头”经典,报纸和期刊就是“浅阅读”。和熟

    读 3000 多卷《二十四史》的专业学者相

    比,普通读者到书店买一本《百家讲坛》就

    是“浅阅读”。人们对阅读形式和内容的选

    择,和所处时代的技术水平、个人社会角

    色等息息相关,很难用“肤浅”和“浮躁”笼

    统定义,因为选择的动因和机会增加了。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立足在这样的

    数字化时代,让每个人的阅读保有一些提

    升深度、增加营养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和网络不一定是“深阅读”的

    终结地,也可以成为通向“深阅读”的窗口和桥梁,为大众

    接触到优秀作品开辟多种可能。无论是厚重的文学经典,

    还是鲜为人知的冷门佳作,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都

    能以独有的灵活和敏感,将作品的妙处呈献给阅读者。在

    《文艺报》微信公众号里的“微播报”栏目里,作家朗读自

    己的新作,各界人士分享他们在阅读中深受触动的段落,

    或播报时下文化新闻,短短几分钟时间,即可拉近读者与

    文学、与文化生活的距离,迅速传递着当下快节奏社会氛

    围中弥足珍贵的精神向往。

    当然,最是书香能致远。如此种种,能起到传播优秀

    作品和思想火光的作用,却不能替代传统阅读本身。要给

    自己找到能沉下心来的时间,适当地把手机放远一些,或

    时不时躲到一个不受网络打扰的僻静角落,沉浸在一本

    好书之中。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为自己筑一个

    避难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一定能带给你看得见的实

    惠,但或许它们能让人悄悄地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任何时

    代,阅读都是一个永远等候

    我们的选择。养成选择经

    典、回溯人类思想源泉、聚

    合与沉淀文化精华的阅读

    习惯,必会有助于我们开辟

    和抵达精神生活的新境界。责任编辑:王 觅 新闻版邮箱:wybxinwen@sina.com

    《中国报告·2016——中短篇报告文学集》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选编

    作家出版社 2017年4月出版

    新书贴

    为了及时生动地反映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过程中取得的重

    大成就和涌现的感人事迹,

    中国作协于 2016年 3月开

    始组织实施“2016·中国报

    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创

    作工程,面向全国文学界定

    向公开征集相关主题的选

    题及作品。除评审确定的扶

    持选题外,一批正面描写现

    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也被纳

    入本专项工程。本书为各大

    报刊已发表的“2016·中国

    报告”部分精选作品结集。

    42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2017年4月21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4148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五

    关心和表现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者的首要职责

    专家研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本报讯 4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

    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山川心印——李岗作品

    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创作院画家李岗的近50件水墨写生作品。

    据介绍,“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

    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是该院为进一

    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展示该院创作力量和艺术成绩而推出的第

    四次系列展。展览为系列双个展,由“守望经

    典、抱朴含真、图像寓言、消解重构”四个部分组

    成,将分批分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参展

    的艺术家为李岗和陈海良,二人多年来分别致

    力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和创作。

    谈及自己多年来的创作感受,李岗表示,创

    造是对自我灵性的发现与超越,山川写在纸上、

    印在心里。“一张画纸风不吹动它就意识不到它

    的存在,仿佛附着于其上的山川河流映像是独

    立呈现的,其实,无论载体为何,山川河流原是

    印在心里。”

    展览将持续至5月2日。 (范 得)

    李岗水墨写生作品呈现“山川心印”

    雨中长岐(纸本水墨)

    本报讯(记者 徐健) 连日来,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持续成为观众热议、媒体关注的焦

    点。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目前网

    络播放量已突破80亿,微博上主题阅读量达176亿,并成

    为老中青三代观众共同的话题,这在近10年的电视剧播出

    过程中并不多见。该剧的艺术魅力何在?它引发的话题效

    应又给电视剧创作带来哪些启示?4月15日,由中国视协、

    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广联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联合主

    办的《人民的名义》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业内的近30

    位专家学者,从创作原则、现实关怀、艺术经验等不同角

    度,深入探讨了这部“现象级”电视剧的成功奥秘。

    “这部作品从创作开始就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也

    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有人认为这是‘命题作文’,但我

    一生的写作没接触过命题作文。”《人民的名义》编剧、作

    家周梅森表示,当这个电视剧只写了3集的时候,他和出

    品方、导演就确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对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的现实政治、社会形态做一次准确、全面的描述;要

    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壮士断腕、刮骨疗

    毒的壮举展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给历史一次

    回答,给世界一次展示。“目标确定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寻

    找最大的公约数。”周梅森说,为了写这部作品他积累了

    10年。“我们做这部电视剧不可违背的原则就是:不论谈

    到现实中的多少问题、多少缺陷,永远要把光明摆在观众

    面前,永远不要忘了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要忘了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

    的变化,这种伟大的成就是不容否认、必须正视的,我们

    是在这个基础上谈问题、确定创作立足点的。”导演李路

    谈到,现在很多人对“现实主义题材”或者“正能量”持有

    偏见,认为就是喊口号,但这次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在

    现实主义中找到了共振,产生了互动。究其原因,就在于

    我们让主人公们说人话、说真话。“电视剧你只要认真去

    创作,观众自然能感受到你的真诚;只有说人话,现实主

    义题材作品才会被大家接受和赞颂。”

    《人民的名义》人物群像真实细致,故事情节跌宕起

    伏,展现出从严治党与改革开放齐头并进的深广社会图

    景,昭示了党和政府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

    信,表达着人民群众根除腐败的强烈意愿。中国作协名誉

    副主席、《人民的名义》总顾问翟泰丰认为,该剧是“反腐

    题材的时代作品”,它站在时代大背景下写反腐败,站在

    人民立场上呼唤伟大复兴,讲出了人民的心里话。剧作的

    突破在于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从腐败者身上

    找到了腐败的根源,即权势和金钱支配下党性修养的缺

    失和人性的异变。同时,作品中也蕴含着加强对权力的监

    督、完善党纪国法、构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机制等内容。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剧既以现实主义的勇气直面

    人生,不回避矛盾,又肩负着开拓未来的神圣职责,让人

    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显现了中国作家、艺术家身上那

    份可贵的文化之心和艺术之心。

    《人民的名义》是近10年来的首部反腐剧。与会者表

    示,观众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关注并不意外,可谓“意料之

    中”,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重新

    回到了现实,并用文学艺术的力量推动了现实。文艺评论

    家李准谈到,该剧对当前我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

    反腐倡廉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新形势下腐败的新特点

    表现得比较精准、得体,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欣赏期待。中

    国视协副主席李京盛认为,现实题材依然是当今电视剧

    创作的主流题材,深刻性是这部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原

    因之一,正是其思想开掘、社会蕴涵、人性深度带来了观

    众对它的表演、编剧的喜爱。“把关心、表现今天的现实生

    活作为艺术家的首要职责,这部作品也给电视剧创作作

    出了很好的示范。”《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认为,该剧的

    意义不在于“现象级”本身,而是它对整个创作风气的转

    向——我们的文艺创作究竟应当往哪里去。电视剧创作

    者要有推动社会进步、关注时代生活的艺术责任,有了艺

    术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

    思想、有力量、才会有艺术价值,该剧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让电视剧从过度娱乐回到生活、回到现实主义的大路上,

    让文艺和我们的社会共同进步。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认为,

    该剧的成功离不开一部有分量、高水平的文学剧本,剧本

    首先还是文学。正是由于作家周梅森在文学本源上下了

    足够的功夫,才让该剧的现实主义追求、人物塑造、艺术

    表现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 周玮) 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

    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完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创新型

    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

    化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

    “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今天,公共

    图书馆法草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这是公共文化法律

    保障走向体系化的重要步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记者从文化部了解到,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

    馆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

    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139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

    83844万册件,全国人均藏量0.61册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能力全面提高,全国公共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83041万

    册,电子阅览室终端126702台,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在

    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启动实施。

    数字显示,2015年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

    为127亿元,新增藏量购置费19.7亿元,全国人均购书费

    1.43元。中央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经费补贴

    4.04亿元。

    公共图书馆法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

    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并对公共图书馆运行管

    理制度、应当承担的服务功能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线

    上线下融合等作了规定。

    李国新说,草案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构建了图书馆事

    业发展基本制度;二是在促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

    结合上迈出重要步伐;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

    民为中心和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发展方向和原则,鲜

    明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我国将出台公共图书馆法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史竞男)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

    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

    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

    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

    分钟。

    调查发现,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

    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

    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

    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

    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

    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接近四成的成年手机阅读接触者会使用手机

    看小说。其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次为

    “文学经典”。25.2%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74.8%的人只看

    免费的手机读物。2016年,人均手机阅读花费为16.95元,较

    2015年的11.19元有所上升。

    调查指出,只有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

    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

    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据悉,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已持续开展了14次。本次调查样本城市为52个,覆盖了

    我国29个省份,可推及我国人口12.94亿。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

    本报讯 4月 19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阿慈兰若长篇小说《复活的世界》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学

    者围绕作品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

    辑黄宾堂主持。

    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复活的世界》分为第一

    部《灵魂史》和第二部《大地史》。其中,《灵魂史》以改

    革开放以来的甘肃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地域为背景,围

    绕主人公洋芋牡丹的曲折人生、情感经历和几个家庭

    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揭示了西部农民在情感、命运、

    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大地史》与前作一脉相承,

    展现了中国西北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意识。

    雷达、胡平、白烨、贺绍俊、林金荣等与会者认为,

    作者怀着对农村、对土地的赤诚情感,立足于农村改

    革发展的现场潜心写作,推出这部扎实厚重的乡土题

    材之作。作品故事曲折跌宕,人物形象鲜明、血肉丰

    满,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展现、对其人性之美和可贵

    品质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作品揭示了农村变革过

    程中的种种问题,以日常视角呈现了乡村普通家庭关

    系和伦理冲突,引人深思。全书民俗和自然气息浓郁,

    从中能感受到作者的生活质感和乡村经验。此外,与

    会者还对作品的不足与有待提高之处提出了中肯意

    见和建议,如作品有进一步简化和精练的空间,在结

    构和笔法上可加以调整等。

    (范 得)

    本报讯(记者 王觅) 为庆祝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建交25周年,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民心相通,让两国

    世代友好的理念深入人心,4月 17日晚,由中国文

    化部和哈萨克斯坦驻华使馆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文

    化集团公司承办的“光明丝绸之路上的相遇”——中

    哈联合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音乐会上,小提

    琴演奏家艾曼·穆罕萨哈热耶娃、人气歌手迪玛希、

    Shat民乐团等哈萨克斯坦知名音乐家和乐团与中

    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合作,为观众奉献了柴可夫斯

    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国歌曲《秋意浓》等作品,

    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中哈和睦共处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开辟

    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哈友好的历史见证。25年前,中

    国与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掀开

    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崭新篇章。2016年,两国正

    式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

    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表

    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丝绸之路”和“光明之路”的相

    遇,是两个国家音乐的相遇、文化的相遇,也是两国人

    民情感的相遇、民心的相遇,将为中哈文化领域的交

    流开辟更美好的前景。

    本报讯(记者 王觅) 日前,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推出的散文精选集《回忆找到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她用优美生动的文

    笔写尽人间真情,回忆中的那些美好与温馨、美丽与哀愁、感动与欣慰

    纷至沓来。4月18日,张抗抗与汪兆骞、崔曼莉共同参加了在北京言

    几又书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并以“春天里,回忆找到我”为主题展开对

    谈交流,畅谈了各自的感悟与心得。

    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亲人、爱人和友人之间

    的往事和情谊,同时不止一次地回顾了自己漂泊的青春岁月和在北大

    荒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富矿,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能

    看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底色。张抗抗坦言:“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

    悲壮,曾是浇灌我们这代人青春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穷

    尽它。”

    在汪兆骞看来,《回忆找到我》是一部目光深邃、胸襟阔达的作品,

    作者的散文具有中国文学中的诗词境界与东方哲学形成的默契和呼

    应,呈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高贵品质和优雅情怀。崔曼莉说,书中有很

    多自己喜欢的篇什,其中饱蕴的真挚情谊和充沛的爱让人感动。

    “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

    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安,四海为家。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

    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张抗抗谈到,我们都是在离开故乡后才

    会有思恋之情,离开它才会获得第二次生命,想到它种种的好。经过很

    多年沉淀,有些东西被遗忘了,忘不掉的是最深的感情。“在这本书里,

    回忆主动找到我的,都是那些快乐、美好而轻松的片段。”

    张抗抗推出散文集《回忆找到我》

    专家研讨长篇小说《复活的世界》

    光明丝绸之路上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