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bgu.edu.cnlib.bgu.edu.cn/docs/20130401083304734439.docx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Ja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教育新闻5

江西城市学院打造信息化大学5

民办教育试点区域联盟办学5

民办高校自考“招生热”存隐忧6

北邮开学第一课讲学风6

首都高校引航工程引领新生成长7

大学生实习权益谁来维护7

上海开展高校资助绩效评估8

西安理工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8

扎实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工作9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生源下降9

江苏高教改革沿“质量轨道”前行11

中科大开设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课程12

科研不该成为教师的压力13

山东滨州教育局:普通话不达标将缓发毕业证14

国民体质监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亮“黄牌”14

教育部要求将性心理纳入高校教学必修内容15

我国着力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6

"十二五"北京将实施教师国际化发展工程17

2010届大学毕业生仅4.9%从事教师相关职业18

调查:98%高校控烟不及格 最低分仅为2.3分19

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主渠道19

教育部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21

大学生创业莫直接“跳海”21

“世界名校公开课”热播 倒逼传统教学加快改革22

调查:半数以上教师不幸福 教师培训效果遭质疑24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 就业形势总体好转24

高尔夫球场催生高尔夫大学教育 毕业后难对口25

高职自主招生学生期待个性化培养26

江苏被授权高校可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设本科专业27

高职招生危机倒逼高教改革27

校企合作“徘徊不前”因利益羁绊30

“住宿学院制”争议声中进校园32

苏州大学试点“书院制”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33

传媒大学实行三学期制 学制改革改“满堂灌”34

我国强化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管理35

港高校首轮质素核证即将完成 港版教学评估什么样35

就业难倒逼教育问题显形 人才培养结构亟待改变37

焦点关注41

揭秘人大11岁大学生“神童”的求学路41

由假“金缕玉衣”到11岁“天才”上大学44

“许恒瑞现象”是喜事还是拔苗助长?45

11岁富二代"神童"的四大疑点:526分就能上人大?47

熊丙奇:为何招11岁神童 大学得说清楚48

博客视线50

教育能改变吗?50

心理健康必修课会让大学生健康还是更不健康?51

教师就是一个职业52

“开学恐惧症”不可轻视54

我国应立法允许并规范“在家上学”54

大学的目的56

一次迟到的重大教学事故新闻发布会57

专题59

教师节特别策划:教师职业病防治手册59

“如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教学”61

社论:托起未来的希望63

十个最令教师感动的称谓64

理论研讨68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评估模式:现实与选择68

高等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应用现状与趋势72

对我国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78

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评价维度探究83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87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91

德国大学模式新论95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原因与优化99

试论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层次”与“四个维度”104

过去高校的“导师制”109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111

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117

新书推介119

《教育力》119

江西城市学院打造信息化大学

本报讯(记者 徐光明)日前,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江西分公司与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一起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提供定制化行业解决方案,全力协助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合力把学校打造成信息化大学。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12日)

民办教育试点区域联盟办学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我们在去年绘制了全区民办教育机构分布图,将民办教育机构划分为南、北、中、西4个区域,在试点成立两个区域民办教育联盟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两个区域民办教育联盟,有效推进了民办教育的行业自律、行业监管和健康发展。”近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局长刘永平告诉记者,针对不少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规模小、办学层次偏低、分布零散、市场秩序紊乱的问题,奎文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办学”的思路,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丰富教育发展模式,目前,该区共有156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据了解,2010年11月,奎文实验初中、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潍坊成功教育培训学校等15家民办教育机构按照“自我组建,自我运作,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发起成立了奎文区民办教育协会,还建立了民办教育协会党支部,深入探索建立适应民办教育机构的党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奎文区进一步优化民办学校设点布局,整合民办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了南、北、中、西4个区域民办教育联盟,探索民办教育协会领导下的区域联盟管理机制,加强对培训机构办学的过程监管,构建公平合法、有序竞争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协会和联盟机制的建立,使培训机构有了行业监督和行业自律,逐渐从原来的无序竞争走向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的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让非法办学机构失去了生存空间,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潍坊成功教育培训学校校长王新说。

在此基础上,奎文区还严格按照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完善审批流程,鼓励和扶持品牌学校合理设置分校、加盟联校,着力培育一批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品牌学校。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5日)

民办高校自考“招生热”存隐忧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在教育部叫停部属高校举办全日制自考教育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开始涉足其中。昨日统计,在湖北今年32所可举办全日制自考班的院校中,民办高校占12所。

汉口学院(原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从2007年开始举办自考教育。据统计,在该校20408名在校生中,自考生约占46%。该校继续教育学院网站发布的信息称,其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学生规模在省内排第一。

该校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主任刘平表示,虽然自考生规模较大,但招的学生都在校内住宿、上课。校内学生宿舍有床位约2.5万张,但统招生招生计划有限,招自考生也是为了不闲置资源。

武昌理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今年全日制自考生招生规模分别为500人和600人。两校自考招生机构负责人均表示,招生规模不大,主要是考虑到校内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江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说,学校今年给自考生预留的床位是600多张,也不可能多招。

据悉,民办高校举办自考本科教育,同时也缓解了统招专科生“专升本”的难度。2009年湖北招了约21.33万名普通专科生,而湖北近年每年的“专升本”计划均未超过5000人。在这一现状下,专科生通过业余自考在校内套读本科近年有所升温。据统计,武昌理工学院约有40%的专科生都在套读自考本科。 

对个别院校全日制自考招生规模较大的现状,教育专家表示担忧:“自身办学条件满足全日制统招生都嫌不够,再招大量自考生分享资源,势必会影响到教育质量。毕竟办学不仅是校内有个床位那么简单。”

(摘自《长江日报》9月8日作者/朱建华)

北邮开学第一课讲学风

本报讯(记者 姜乃强)“搞科研要讲诚信,成果署名要负责,切莫一失足成千古恨。”开学之际,北京邮电大学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吴常信教授,在学校科学会堂为师生们上了学风建设第一课。

吴常信院士从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科研成果造假事件谈起,讲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分析科研诚信缺失原因,谈学术造假的危害。吴常信告诫师生:社会诚信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研诚信在社会诚信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科研失去诚信会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吴院士的报告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今年是教育部的作风建设年,高等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抓学风、教风、校风“三风”建设,科研诚信教育是“三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校领导表示,开学之初举办学风建设讲座,旨在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彰显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对于师生学术生涯的重要性。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12日)

首都高校引航工程引领新生成长

本报讯(记者 王超群)近日,“党在百姓心中”宣讲团走进北京化工大学,为北京高校500多名新生代表作了首场报告。报告讲述了北京建工集团利比亚项目部党委书记夏书仁和2800多名兄弟姐妹从战火纷飞的利比亚回到了祖国等故事,学生被讲述者们的事迹感动,不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次举行的“党在百姓心中”高校新生巡回宣讲活动是北京市2011年高校新生引航工程的一部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从今年起,在每年9月至11月实施大学新生引航工程,即针对新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问题加强指导和服务。

今年首都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形式多样,围绕深化理想信念、强化关心服务、加强专业指导等方面展开,包括举办“学习党史,坚定信念”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党在百姓心中”高校巡回宣讲活动、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高年级班级和学生干部与新生班级结对共建“1+1”制度等8项活动。

据了解,首都各高校围绕引航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化工大学在新生中实施“新生党员培训计划”;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学生资助课堂”,联络曾受资助的高年级学生,一对一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指导;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报告团用品学兼优、自强不息、感动法大的优秀学生事迹激励新生;北京化工大学开展“宿舍学长制”等活动,发挥优秀学长的标杆示范作用,增强入学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8日)

大学生实习权益谁来维护

暑假过后,返校大学生纷纷交流假期兼职实习的经验,而我校几名大四学生却有苦难言,因为他们找工作竟被黑中介“忽悠”了。

7月2日,余辉(化名)和3名室友从网上看到招聘兼职的信息,次日,他们来到武昌街道口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接待员向他们承诺在学校附近商场安排促销工作,每天50—60元,还有销售提成。接着,接待员给他们看了一份简单的协议,说必须成为公司会员才可以安排工作,每人收取会员费100元,3个月服务期内直至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4名学生便交了钱。 

之后,学生们按照公司安排的单位去上班,发现往返路途遥远,一个星期只工作4天,工资也没有承诺的那么多,算上车费还得倒贴钱。他们便又找到公司要求重新安排工作,结果被拒绝。学生们想要回100元会员费,几经周折那家公司才给他们每人退了50元钱。后来,他们再去找兼职,几家中介公司一开口就要“会员费”或“服务费”,先缴费再介绍“工作”,他们只得作罢。

我了解到,目前武汉市备案的人力中介公司有307家,而各种小中介公司数不胜数,中介抽成、高薪诱惑、骗中介费等伎俩屡见不鲜。而大学生实习与正规求职不同,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对于工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完全由双方约定,当地人保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鞭长莫及,出现管理“真空”。

保护实习生权益,政府应加强中介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查处、取缔“黑中介”,同时可由人才市场定期举行学生假期实习“赶集会”,组织用人单位进场招聘,避免学生自行找工作上当受骗。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8日 作者/湖北武昌理工学院 张志成)

上海开展高校资助绩效评估

向22所高校发放500万元奖励经费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近日,上海市2009、2010年度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评估结果公布,22所高校被评为“优秀”或“合格”,共获得500万元奖励经费。

本次评估的对象为上海市“211”、“985”高校和老本科高校。通过审阅各高校上报的材料、集中评议现场答辩、专家综合评议等程序,上海确定7所高校评为“优秀”,15所高校评为“合格”,每校分别获得20万元、14万元奖励。各高校还获得在校生规模奖励,总额115万元。这些奖励资金可以用于高校资助工作部门日常开销、资助工作所需设备设施的购买,及对优秀资助工作人员的奖励等费用。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12日)

西安理工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

本报讯(记者 柯昌万)新学期伊始,西安理工大学网站上公布的新学期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一览表引人关注。根据安排,学校全体教授新学期都承担了本科生教学任务。

在教授授课情况一览表上,详细列出了160多名教授的200多门课程的具体上课时间、地点、章节和学时。有的教授一学期最多主讲5门课程,超过200个课时。

早在2005年底,西安理工大学就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以上课程,讲课学时不少于24小时。但几年实践下来,学校发现一些教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还担任行政职务,教学时间被大量压缩。

今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并出台文件规定,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教授与其他教师合上的课程要注明各自讲授的学时、章节并备案,学校组织督导专家进行专项检查。

西安理工大学不仅公示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情况,还公示了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上课情况,并鼓励年轻教师观摩学习。“希望通过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带动全校教风、学风的整体改善,并进一步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副校长刘军表示。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12日)

科研讲诚信 署名要负责

扎实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工作

本报讯(记者 焦新)日前,国家开放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开放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组建国家开放大学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探索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产物,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高质量、严要求、按程序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工作。

杜占元指出,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国家开放大学,不是电大系统的简单翻牌,而是电大系统的整体战略转型,目的是要不断提高质量,促进改革发展。依托省级电大设立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分部,是组建国家开放大学一项实质性内容,是提升电大系统办学质量、促进电大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省级电大一定要抓住机遇,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研究制定自身的具体建设方案,争取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支持,创造改革发展的有利环境。要抓紧落实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工作,力争年底前挂牌成立。他要求,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要进一步统一认识,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分工负责,全力以赴、扎实认真地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各项筹备工作。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13日)

山东今年有超过4万高招计划落空,专家指出,高校供求关系发生逆转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生源下降

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期间,关于高考生源大省山东的两则报道引发较大关注,一是今年山东高考录取率将超过90%,二是今年山东有超过4万招生计划落空。

针对山东高考录取率超过90%的报道,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同志告诉记者,根据教育部《关于分送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今年全国高校在山东省招生计划总量为488930人,按照今年全省参加高考人数588569人测算,预计今年山东省高考录取率应为83%。有些媒体报道的山东90%以上录取率,所用测算口径是:省里自行调增后的各类计划总数除以实际报名人数,是一个操作过程中的数,实际执行扣除不报到后,将远低于90%。

不论录取率是83%还是90%以上,山东生源总体下降已经发出一个信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分析指出,高校供求关系已发生逆转。

生源下降

部分省份新生报到率持续偏低

近3年,随着学龄人口逐年下降,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由2008年的79万减少至2011年的不足59万,降幅十分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部分省属高校的新生报到率持续走低,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和民办本科学校、独立学院,报到率不足80%。2010年,山东省属高校招生未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缺口近2万人。

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今年招生计划落空的主要是高职(专科)生。此外,一些本科层次的院校或专业,也明显感受到了生源减少的压力,出现了考生报考不踊跃、报到率低的情况。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同志介绍,部分高校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不好,与高考生源减少有关。生源减少,不仅仅是山东省出现的个别情况。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研究组研究成果显示,预计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1.17亿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9200万,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8700万以内。“十二五”期间,全国预计将有超过2/3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但该同志认为,一些高校生源不足的更重要原因,是这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教学质量较差、收费相对较高、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等。这是导致社会和考生认可程度较低、从而面临生源不足压力的根本原因。

内涵建设

不同类型高校制定相应办学标准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会出现一个“停滞期”或“平台期”,这似乎是一种规律。中央教科所博士后盛正发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上半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提升,但到了70年代后期,美、日、德、法、英等国都“不约而同”地放缓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平台期”。

目前,高校招生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盛正发分析,第一,生源减少与高校扩招的“剪刀叉”在多省存在;第二,社会新“读书无用论”及“寒门难再出贵子”的影响,使部分考生弃学就业;第三,就业压力使部分考生选择复读,以期考取名牌大学;第四,国际教育吸走了部分生源;第五,部分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普教与职教体系没有立体打通等。

据悉,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龄人口的下降,山东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断增大,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山东省于2005年就要求高校强化内涵建设,并通过检查评估等切实措施促使高校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据了解,山东省高校正在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重点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建设一批特色名校,引导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扩大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从而形成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优化结构

克服同质化需要出组合拳 

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学科结构,成为当务之急。江苏省、福建省、安徽省、重庆市等地,已着手研究通过学科专业满意度调查和排名、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与劳动和就业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学科专业调整指导意见等方式,将工作重点放在服务和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上来。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确定往往从学校自身情况考虑得多,如各学院各专业师资配备、硬件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情况,而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考虑得不够。此外,投入不足也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方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倾向于通过大量举办办学成本低的学科专业扩大办学规模。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办学成本较低,就业状况整体较差的财经、政法、管理类专业和收费较高的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年均增长约7%,其中艺术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年均增幅分别为10.9%和10.3%,两类专业招生合计超过本科招生总规模的1/5,民办高校这一比例更高,约占1/3。同期,高职(专科)招生年均增长约4%,其中财会类专业年均增幅超过20%,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类人才、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则明显不足。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同志表示,尽管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强调高校要克服同质化倾向,但在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特别是评价和拨款制度导向上,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政策体系,这是当前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需要突破的一个方面。目前,上海、安徽等地已正式启动了“推进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将此列入2011年重点关注和推进的20个重大改革项目之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将与各地一道深入研究对策,综合利用规划引导、政策指导、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招生计划调控等多类措施,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7日)

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

江苏高教改革沿“质量轨道”前行

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教学作为学校和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到2015年建设100个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要达到3%左右……日前,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高质量是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对江苏高教今后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和区域交流合作等方面划定“质量生命线”。

9月8日,南京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张楚清,发现著名的哲学系教授、博导徐小跃竟然出现在自己的课程表上,不由惊喜万分。“这在江苏的各高校已逐渐成为常态,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是我省高校的重要制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人说,今后教学将作为学校和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学科研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将作为政策导向。

江苏要求各地各部门和高校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轨道上快速前进,具体包括: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切实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和区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组织领导等10个方面。

学科建设是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江苏要建设100个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力争使高校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

目前,江苏高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8个,国家重点学科5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占全国的份额达到10%左右。今年2月,江苏确定了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的92个立项学科。“9月,我们再次启动了高校优势学科的增列工作,共增列30个立项学科。”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负责人介绍说,优势学科建设的总数目前已达122个,省财政每年将安排不低于10亿元优势学科建设资金。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意见》提出,要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和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引进一大批名家大师和高端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

从今年开始,江苏开始施行“优秀中青年教师留学计划”,每年选派350名左右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5个左右团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深造,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十二五”时期,江苏还将选拔培养“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00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600名、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60名,促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科教和人才强省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江苏高教改革发展思考的重要命题。2009年,江苏启动“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近100所高校、2500多个学科团队与省内9240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初步构建“校企联盟”4100多个,服务企业的高校科技人员达到20160人次,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10135人。

今后“校企联盟”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根据《意见》,江苏要努力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校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科技项目与支柱产业的对接。

江苏高等教育的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来自美国的留学生莎拉非常喜欢中文,来南京一年半交了不少中国朋友。根据《意见》中提出的“留学江苏计划”,到2015年像莎拉这样在江苏学习生活的外国留学生将达到3万人,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比例要达到3%左右”。

为进一步提升优秀人才的竞争力和江苏高教的影响力,《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引进世界前100位知名高校来江苏合作办学,在2015年前集中力量办好3至4个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独立机构、10个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和50个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职院校15%左右的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摘自《中国教师报》9月13日)

中科大开设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课程

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让学校本科生能同步感受国外知名高校的最新教学内容,接受国际先进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出了美国北卡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全英文联合课程(UNC-USTC Polymer Chemistry Course),成功实现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教学。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猛,但目前中科大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材与教学模式。经各方反复协商和探索,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多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教中心的专业技术优势,首次尝试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即通过视频会议终端设备,经由网络,实时传输北卡大学与中科大课堂教学的视、音频,同时使用计算机桌面共享传输对方授课的计算机信号,使得科大学子和美国北卡大学的学生实现了跨地域同堂上课。

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是美国著名的公立高校,其高分子科学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本课程所用的教材是美国北卡大学使用的《聚合反应原理》,课程考核也将采用美国大学考试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双方将各派出5名授课老师,采用全英文教学。北卡大学有两位美国两院院士亲自参与授课,美方的授课老师分别为Valerie Ashby、Joe DeSimone(美国科学院院士)、Maurice Brookhart(美国工程院院士)、Ed Samulski、WeiYou。中科大参与的教师分别是刘世勇、白如科、尤业字、潘才元和张国庆老师。两所大学的同学不仅能够同时听课、即时提问,两国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还能够在课间进行及时的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课程同步互动教学。

本课程的成功开设,标志着中科大进入了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联合授课的进行,将有力提升中科大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并将极大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以及中国科大的国际声誉。希望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会有更多的课程进行国内外合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 摘自《中国教育网》9月6日 作者/义明)

科研不该成为教师的压力

9月7日,东方教育时报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公布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9成教师感觉压力大;教师最大的工作压力来自学生考试成绩,教育科研、班级管理,排在第二和第三。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上展示性公开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日常课堂教学,课外个别辅导,备课,职称评聘,家长沟通,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展示、竞赛、评比等。(《新闻晚报》9月8日)

学生考试成绩乃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压力不难理解,因为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尽管过去这些年,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或者说分数教育,还是压过了其他。我们并未完全建立起与素质教育配套的评价系统,各级学校选拔学生,考试成绩几乎是唯一依据。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自然不得不为学生成绩而奋勇拼搏,压力也因此而来。

但教育科研居然成为位列教师压力第二位,就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了。为什么?因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总结工作经验,学习最新理论等等,应该是常态性的的工作。同时,教师又不乏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怎么教育科研竟然成了排行第二位的压力呢?

假如你是教师,并且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多少有一些了解,对此你就不会感到奇怪。眼下,教育科研的形式几乎只剩下了一种——在公开发行的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它是教师职称晋级与考核的重要依据。比如,每年暑假,有些学校会规定每位老师要交两三篇论文;晋升某一技术职称,必须在什么规格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当本该是“自觉行为”的教育科研,成为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与自己的荣誉和工资待遇紧相联系(事实上,“公开发表”又因为僧多粥少并不容易)时,怎么可能没有压力?

教育科研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除去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之外,教师针对某些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是不是“教研”?平时,教师间就教材、教法、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交流与沟通,是不是“教研”?听同行授课,提出宝贵意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成败得失,是不是“教研”?撰写“学术论文”之外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随笔”之类,可不可以也算是“教研”?如果能够摈弃那种将“教研”狭义化、机械化、功利化的思维和做法,是不是有利于教师们轻装上阵搞教研?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还应努力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支持。眼下,各种培训和进修相当频繁——几乎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举办“校本培训”一类的活动,可这类培训是不是切合了教师的实际与需要?假如这类辅导并非大而不当的空对空,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及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不是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教研”信心与能力?

(摘自《中国青年报》9月9日 作者/严阳)

山东滨州教育局:普通话不达标将缓发毕业证

日前,山东滨州市教育局、滨州市语委联合下发《关于对职业院校在校生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的通知》(滨教〔2011〕66号),决定从今年起,对山东滨州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校生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并全面推行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制度,普通话不达标者将缓发毕业证书。

《通知》要求,凡山东滨州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校生,要按照《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自2011年起,山东滨州市教育局将普通话水平列入学生毕业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实行普通话不达标缓发毕业证书制度。滨州市职业院校在校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将按照“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由各县(区)教育局负责组织本辖区职业院校在校生普通话测试报名,市语委办和普通话测试中心负责选派测试员组织测试。经测试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山东滨州市各职业院校在校生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按照“分年级、分专业、分层次逐步达标”的思路进行,落实好宣传,使每个学生都知道毕业前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的等级是国家的要求。学生在测试前要根据普通话测试的相关要求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做到培训与测试相结合。各有关院校也要设兼职机构和人员负责普通话测试工作,各县(区)教育局要对各职业院校开展学生普通话测试工作建立督办制度,将其纳入国家、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之中,并纳入职业院校工作考核内容。同时,严格按照物价审核标准收取相应的培训测试费,不得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学生经济负担。

(摘自《齐鲁晚报》9月14日)

国民体质监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亮“黄牌”

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指标继续下降

大学生身体素质亮“黄牌”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学生体质状况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继续下滑。

原因:作息没规律还不参加锻炼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19至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继续下降。如与2005年相比,19至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厘米、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秒、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厘米、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秒、1.87秒。

日前,南京大学地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本校的近400名学生进行了睡眠调查。调查发现,有少数学生的生物钟是完全颠倒的,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睡觉,到了第二天中午才起床,常常是课都不去上了。

专家指出,高校开设的体育课普遍没有中小学多,本科院校的体育课一般开设到大二,大三就没有了,且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另外,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体质的下降。

实践:开选修课、组织冬季长跑和体育竞赛

对于大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如2007年推出的冬季长跑项目,在很多高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江西宜春学院院长姚电带头参加长跑,在他的带动下,校园里到处都有师生活动的身影,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7%以上。冬季长跑让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子们告别了冬天早晨暖暖的被窝,告别了懒散。学生们在博客上写道:“长跑养成的良好习惯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北京大学仅体育一项就有45门选修课,进入北京大学的学生都必须学会游泳、太极拳、健美操,倘若考核不过关,就毕不了业,拿不到毕业证。清华大学则采取“强迫教育”:到了下午4点,学生必须参加室外活动或体育锻炼。

近年来,教育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不仅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大学生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乒乓球、网球、跆拳道、健美操等项目也成为大学生们的挚爱。

对策:要在建立学生体育社团上下功夫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说,要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管理等方面着手,要依靠社团的集体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争取做到4年体育课不断线;在体育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身体训练要求,督促学生加强身体练习,必要时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测试;加大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力度,改变运动会只有少数运动员参与的现状,将运动会变成全员参与的体育盛会;积极推行班级、宿舍等单位的体育竞赛等。

(摘自《中国教育报》9月14日 作者/李小伟)

教育部要求将性心理纳入高校教学必修内容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

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主要为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教学方法有课程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其中,在第三部分的提高自我心理调试能力中,列出了7种大学生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和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在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方面上,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教学内容包括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与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在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方面,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

还要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

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

(记者/周逸梅)

我国着力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根据教育部网站日前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校应通过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

这是继今年3月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后,教育部又一次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课程,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进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并学会调适;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等等。

按照《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要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加入教学队伍,鼓励有条件的辅导员参与相应课程教学。

据了解,在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加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摘自《新华网》9月14日)

"十二五"北京将实施教师国际化发展工程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启动实施“首都教师国际化发展工程”,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境外研修和培训基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这是记者从9月8日召开的北京市庆祝第27个教师节大会上获悉的。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士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新成,副市长洪峰,市政协副主席赵文芝等出席会议。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主持了会议。

会上,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宣读了《关于表彰第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的决定》,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宣读了《关于表彰第24届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的决定》。今年共有105位教师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400名教师获授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

清华大学教师李俊峰、顺义区牛山中心小学教师姚俊霞、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徐蓝作典型发言。

据悉,“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启动实施“首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启动实施“首都教师国际化发展工程”,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境外研修和培训基地,支持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境外培训和研修活动,扩大教师境外学习培训规模,全面提升首都教师队伍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实施“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启动实施首都高校“长城学者计划”,加大对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人才协调发展,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着力培养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着力提升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

洪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耕耘在首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节日问候,向受表彰的教师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大力推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深入实施首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教育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契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性,营造共同推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洪峰指出,要加快建设高素质首都教育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首都教育人才队伍。要坚持以德为先,全面提升首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坚持高端引领,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教育人才;坚持统筹协调,切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保持首都教育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他希望广大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做教书育人楷模,努力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育改革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垂范者。

(摘自《现代教育报》9月14日 作者/苏金柱)

2010届大学毕业生仅4.9%从事教师相关职业

近日,由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的调查发现,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仅有4.9%的本科毕业生从事学前、中小学及高校学工教师相关职业,其收入相比2009届、2008届呈现较明显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从事学前、中小学及高校学工教师相关职业的比例(4.9%)低于2009届(5.1%)和2008届(6.5%)。有2.1%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学前、中小学教师相关职业,该比例与2009届(2.1%)和2008届(2.0%)均基本持平。

根据调查,2010届大学毕业生从事学前、中小学及高校学工教师相关职业的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虽然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为2815元,高职高专为2142元),但和2009届、2008届相比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本科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月收入涨幅比例要高于从事中小学和高校学工教师相关职业的涨幅比例,并且大学毕业生从事学前和中小学教师相关职业的月收入涨幅比例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摘自《人民网》9月14日)

调查:98%高校控烟不及格 最低分仅为2.3分

中国控烟协会今天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无烟环境创建评估暗访报告》。报告显示,800所高校中,98%的高校得分不足60分,最低分仅为2.3分。

这是我国首个有关高校无烟环境评估的报告。评估根据与高校无烟环境创建相关的8项指标,即室内场所烟蒂数量、室内吸烟人数、学校重点区域张贴禁烟标识、室内场所不设立烟灰缸、校园内无烟草广告和变相广告、校内室外吸烟区的合理设置、校园内控烟宣传及发现违规吸烟行为的积极制止,共计43.5分,再折成100分,60分定为合格标准。

从今年3月起,中国控烟协会抽取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0年普通本科院校名单及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独立学院名单中的800个高校,对其校区进行暗访。暗访结果显示,800所高校中仅有淮阳师范学院、同济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16所高校无烟环境得分超过60分,其中,淮阳师范学院和同济大学并列第一,得分为72.41分。73.20%的高校在暗访中都发现了烟蒂,尤其以男生宿舍为“重灾区”,说明高校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吸烟无人劝阻。

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指出,本次暗访旨在检验高校贯彻教育部、卫生部文件精神创建无烟高校的情况。暗访前不打招呼,事前不准备,结果公正、真实,并有录像记录为证。

(摘自《中国青年报》9月14日 作者/董伟)

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主渠道

又是一年求职季。“不求薪水万千,只求伯乐牵走”等类似的微简历,在大学生中悄然流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期望通过微博平台得到帮助。

不超过140字,随时随地“晒生活”,动辄引发数万人“围观”,随着微博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表达、微传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新兴媒体的主要用户群,大学生利用微博平台探讨时事、发表观点、广结良友,微博逐渐演变成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微博的流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利用微博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在其学业、交友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微博使用者中大学生超七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规模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截至6月底,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网民使用率从13.8%迅速提升至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

“微博以它独特的签名档、亦步亦趋的拍砖回帖和忽隐忽现的聊天,成为多对多的新互动平台,这正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一项对上海地区4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微博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已经把微博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抒发情绪、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

大学生使用微博进行交流,既有普通用户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他们自由选择、关注喜欢的媒体、名人、草根群体,交流的重点集中于社会热点、名流艺人、个人问题、专业知识等,并在微博上零时间获取头条新闻。通过关注热点新闻、跟帖,综合他人的意见,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甄别,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避免浑浊信息的“微传播”

“现在换手机号码比换衣服还勤,但微博却是不变的。”这样的观点已得到众多大学生认同。

心理学家指出,“人际关系”是人们重要的幸福感来源。而现代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新兴媒体、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快节奏和压力影响,与人直接的接触交往趋少。很多大学生因内向等心理原因很难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微博,他们能将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倾诉出来, 并得到“粉丝”的开导、交流和理解。同时,在微博上,大学生也可以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时事热点等开展热烈讨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不用受到身份、地位等的束缚,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满足。

不过,在微博上思想碰撞、青春激荡的同时,也要避免浑浊信息的“微传播”。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现实生活中正确指导者和把关者的缺失,不免会造成不良信息的污染和泛滥,甚至一些不健康和低俗的图片和视频等也充斥其中,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冲击。

大学生处于求新求异愿望强烈、甄别信息真伪能力较弱的阶段,并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表各种观点、看法,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不知不觉中成为滋生和传播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极少数大学生出于自我表现的心理,故意发表传播一些不健康、低俗、有违道德的信息内容,不仅给他人带来垃圾信息,也会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脖领”带动“微博社团”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微博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

据了解,目前在商业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已经达到100所左右。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博班级”,推选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脖领”,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积极尝试。

“脖领”因为其卓越的能力素质和较强的影响力,观点容易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可以借助其力量带领“微博班级”开展一些主题轻松活泼、时尚新颖、健康向上的讨论,针对某些心理有障碍的成员,积极给予帮助。成员也应利用好微博的虚拟沟通,坦然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接受“微博班级”的帮助,积极解决心理缺陷,使“微博班级”的作用得以巧妙发挥。

目前,高校中的各类学生社团大多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建起来的,在大学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力较大。因此,还可以建设拥有同一爱好的 “微博社团”。成员在微博中的话题沟通相对容易,能够引起良好的互动。每个微博成员可通过微博社团努力使自身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能面临压力挫折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9月13日 作者/程振凯)

教育部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意见明确了要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积极组织开展试点。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指导相关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能力认证等工作,推动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在省级以上重点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

意见还提出,要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意见明确了要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行业内中职与高职及职业培训机构集团化办学。指导推进招生和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指导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探索中、高职课程相贯通,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的互认和衔接。指导职工在职接受职业教育工作,推动企业委托职业学校并协同优质社会培训机构、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职工培训,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在职职工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

(摘自《中国民教网教研室 》9月8日)

大学生创业莫直接“跳海”

一份份制作精美的创业计划书、一群充满青春梦想的懵懂青年,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毕业后毅然选择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时髦”。笔者不赞同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创业,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是要为以后的创业做足充分的准备。

创业最起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有创业精神,二就是要有创业能力。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在社会经验、人脉基础及实践能力上都十分缺乏。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创业,就好比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直接“跳海”,难免有去无回。

提醒广大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先去锻炼几年,然后找准自己的方向,适机创业。没有毕业但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在学校里要做两件事,读书时,要多参加勤工俭学实践,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能挣钱养活自己;同时在校要积极地争当学生干部,培养团队管理能力。

建议:决定创业之前,应该多了解创业成功的案例,做好创业前的规划和心理准备;创业前应对自己想要涉足的市场做一些调查,避免跟风创业;要对创业政策进行一定的了解,充分利用政策给予的便利;避免单打独斗,尽量找一些合作伙伴抱团创业,既能互相支持,也能分散投资风险。

适合进入的领域。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资金一般比较有限,很少有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厂房,因此更适合进入经销环节,低买高卖以获取利润。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思维敏锐、前卫的特点,卖自己的创意,比如经营活动策划公司、公关公司等。

(摘自《河南日报农村版》9月15日 作者/易发久)

“世界名校公开课”热播 倒逼传统教学加快改革

不出国门,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打开电脑,就可聆听世界名校顶级教授的课程,这让中国民众尤其中国青少年很是新鲜,大批“淘课族”迅速形成,也让不少忽视课堂教学的国内大学感到了压力。

新浪网8月完成的一项网络公开课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00多人当中,94.5%的人表示关注国内外公开课。在各类公开课当中,国外名校公开课最受网友欢迎,选择比例达43.1%,而选择国内名校公开课的仅有17.4%。

在美国,人们本世纪初就通过网络“享受”世界名校课程,这得益于一项“公开教育资源”的运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上网公布公开课,其后,耶鲁、剑桥、牛津、斯坦福等全球200多所名校纷纷加入,并成立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免费推广。但由于这些课程都是英文教学,中国国内长期乏人问津。直到2010年,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CD、网易等门户网站介入,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中文翻译,结果引来大批“中国粉丝”。目前,新浪、搜狐、腾讯等商业网站纷纷推出公开课频道,世界名校的1300多节课堂录播视频免费提供观看和下载,涵盖了科学、人文、艺术、经济、哲学等众多科目,每天点击观看超过100万人次。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如是解释世界名校公开课的魅力所在:“第一,所有公开课都来自世界名校,这是吸引人们关注的重要因素,所谓‘名校效应’。第二,所有公开课都是名师主讲,他们都是所在大学的知名教授、大牌教授甚至明星教授,课堂教学思路开阔、内容与时代契合、对经典内容的阐释彰显了当代意识。第三,内容吸引人,无论是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还是文学领域,都有极为吸引人的课程。”

“假设你是火车司机,突然刹车失灵,不远处铁轨上有五个工人,而如果改道撞向另一条废弃的铁轨,前方只有一个工人。那你应该怎么做?”这是桑德尔教授12集《公正》课的开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教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是变换案例让同学们讨论。一些很枯燥的概念,都在谈笑风生间从多个侧面给出阐释,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引导你去思考。

学生接触到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教学方式,自然就会与所在学校课堂进行比较并产生疑问。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坦言:“这对我们的高校和老师触动很大。国外的老师讲网络公开课时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给中国高校老师造成多大心理压力。”

那么,本土名校,能否也像国际强手那样在网上进行“课堂直播”?

一开始对世界名校课程很期待,很投入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发现,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的课程对我们来说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我们需要的课程没有。”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陈蒙曦打开网上世界名校公开课频道文学一栏,不无遗憾地摇头道。

“要是北京上海的医学名校能够在网上开设公开课就好了。”南京医科大学研一学生谢瞻话语里满是期盼。小谢解释说,北京上海的医学名校集中了全中国最顶级的医学专家和教授,“如果他们讲课的实况能够在网上公开,哪怕每次点击交点钱我们也愿意。”

“教育资源开放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仲伟俊等专家就此指出,世界名校公开课受到“中国粉丝”追捧,说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很旺盛,国内名校应该正视这种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教授也认为,高校应该选择具有专业权威性的教师,录制他们的讲课视频,放到网上供大家共享。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硬实力的比拼,同时也是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在内的软实力的较量,后者的影响往往更深更持久。对此,国内高校决不能坐视,而应该尽快有所作为。”有业内人士表示。

其实,我国多年前就开启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国内许多名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从几十门到上百门不等。“但是,多数精品课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这种新媒介。”南大教务处处长陈建群指出,虽然一些课程可以从学校网站上看到,但大多是PPT材料,视频资料很少,而且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灌输的传统模式。

东大仲伟俊教授则指出,国内的精品课程都是政府组织、专家评审的,跟国外不同。“美国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学生选学多的、受欢迎的课程,才会推到网上去。”

“与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相比,国内高校确实有差距,但不能因此闭关自守,该出手时就得出手。”有关专家表示,最近几年国内高校中已出现一批像余秋雨、易中天这样“特能讲”的专家教授,各高校几乎都有“人气讲师”,相信通过努力应该也能够推出一批有竞争力的网络公开课。

名校网络公开课就像一场“擂台赛”,考验着风格一向偏于含蓄的国内高校教师。“录制共享课程与平时讲课确实不同,对着摄像机会觉得不自在,讲课需要更加谨慎。”刘笑盈告诉记者。

可喜的是,目前已有老师主动登台。如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核能系教授吴宏春,主动要求将他讲授的《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录制为公开课程。“我国高校核能师资奇缺,许多学校都曾邀请我去讲学。录制成公开课发布后,能让更多人获益。”

记者了解到,面对挑战,已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从国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本土公开课上网,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师签订知识产权协议等,欲与洋课“掰手腕”。例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公开课已登陆新浪;上海交大成为第一所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国内高校;北大、清华、南大、中科大等9所国内顶尖大学组成了“C9联盟”,投入网络公开课的开发。

据有关人士介绍,前不久,教育部开始组织国内高校开展一场视频公开课海选。业内有关人士介绍,未来五年,教育部将按照每门课15万至20万元的投入,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每门10万元左右的投入打造5000门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让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课程在互联网上露脸,让公众不出家门,即可免费听到本土名校名师的课程。

  (摘自《光明日报》9月8日)

调查:半数以上教师不幸福 教师培训效果遭质疑

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备受关注。为此,人民政协报开展了专门调查。

短短5天,关注此调查的人气值已高达103066人。被调查者16.79%来自一线或省会城市,46.63%来自中小城市,36.58%来自边远地区。其中公办教师高达93.91%,民办教师仅占6.09%。就教师身份而言,中学教师占59.55%,小学教师占27.17%,其他教师占13.28%。

在关于“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的选项中,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

选择“幸福”的老师中,29.43%是因为喜欢孩子,21.15%觉得收入不错,19.76%则是出于社会大环境好、比较受尊重。而收入少、待遇差,工作压力大,重复劳动,缺乏成就感,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不佳,晋升空间有限等因素则降低了很多教师的幸福指数。看来,在不同地区,教师的收入待遇、尊师重教的环境等情况不尽相同。

另外,在受调查的教师中,参加培训的次数较少,而且半数以上教师对培训效果持否定态度。在过去3年中,43.19%的教师每年仅参加过一次培训,20.20%的教师每年参加的培训达两次以上,而31.11%的教师3年来没有参加任何培训。在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方面,57.85%的教师觉得没什么效果,37.23%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只有4.92%的教师认为效果很好。

(摘自《人民政协报》9月7日)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 就业形势总体好转

9月6日,山西省运城市人才市场,几名大学生在用人单位招聘台前咨询。

当天,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首届人力资源招聘会也同时举行。来自3省8个城市近300家用人单位和60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供需见面和洽谈。

为期一个月的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日前在成都正式拉开帷幕。活动时间是9月1日至30日,主题为“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对象主要是2011届和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毕业生。

据了解,今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就业总体形势出现好转。市场供求状况已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专业对口、离职情况、职业吻合度也在不断改善。

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仍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创业比例上升不平衡,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等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该活动已举办了5年,今年是第六年。

服务月活动期间,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将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以下服务:一是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二是就业失业登记服务;三是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四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五是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六是提供就业援助;七是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八是落实就业政策。(记者王炜)

(摘自《人民日报》9月7日)

高尔夫球场催生高尔夫大学教育 毕业后难对口

球场最重要的是争地 本科生与农民工待遇差不多

一个高尔夫球场到底需要几个大学生

在中国土地上疯长的高尔夫球场不仅耗费大量的水,还宣称需要大量的人,高尔夫教育由此而兴。

北京一家高尔夫教育学院的招生简章里写道:一座正常运营的高尔夫球场至少需要专业人才350人。按此计算,目前中国数百家高尔夫球场专业人才缺口10多万人。尽管这一数据仅是推算,但很多怀揣希望的年轻人还是对此印象深刻。

一个球场需要350名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这项和“贵族运动”相关的高等教育是专门培养精英的吗?学了高尔夫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

“上大学去学高尔夫”?

始建于1995年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是国内第一所培养高尔夫专业管理人才的高等专业学院。这个直接以高尔夫命名的工商管理学院2001年转为民办公助本科后,更接近人们对“上大学去学高尔夫”的想象。

23岁的法龙君今年毕业于该学院。他告诉记者,和其它统招的二本专业一样,高三毕业生们在达到二本分数线,再达到该专业分数线后,可被录取。进校后主要有三个方向的学习:球会管理、草坪管理、球技。

其中,管理学占学分比例较大,包括管理经济学、企业文化、管理心理学等。学校还在高尔夫学院划了一块地作为试验田,用于种草。让学生对草坪土壤、草种养护等技术进行实践。球技则是学生们在大一整个学年和大二上学期的专业必修课,所有人都必须过关,到大二下学期和大三则变为选修课。

法龙君说,这个专业每年学费13000多元,是整个深大所有专业里最贵的。和有些学费只要每学年4000多元的专业相比,高尔夫学习多出了基本装备费,还有几千元的下场费——法龙君和他的同学可以免费在学校高尔夫球场地练球。

除此之外,很多人自己购买了装备。在法龙君的班级里,超过一半的男生自己买球杆,价格从6000元到14000元不等。

该学院副院长张雅琴告诉记者,高尔夫学院招生时文理兼收,毕业时可获得管理学学士文凭。学生在校期间可学到的管理类知识属于文科,学到的草坪专业知识属于自然学科,球技、赛事等知识又使其成为一个体育人文学科。不过,由于下场打球等现实问题,学院设立至今,招生规模一直在80到100人左右。

张雅琴表示,现在一些内陆城市的学院在拓展二级学科时看好高尔夫专业,多来深大高尔夫学院取经。在北京、上海、云南、山东、海南等地区,高尔夫教育尤受追捧。深大已不满足于高尔夫的本科教育,目前已经与英国的都柏林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9月6日)

高职自主招生学生期待个性化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或称单独招生)始于2004年。当年,江西省25所高职院校被允许进行自主招生试点改革,规定自主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0%。2005年,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相继加入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行列,2010年全国有73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11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允许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共200所高校都可以参与申报。并且,今年高职自主招生已扩大招生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

毫无疑问,虽然对于年年不同、岁岁各异的考生家长们来说,高职自主招生尚为“新生事物”,但对于中国高职教育来讲,自主招生早已不再神秘。这对于科学选择合适人才、特色人才就读优质教育,对于有效促进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自主招生却普遍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即自主招生的前期宣传轰轰烈烈,时间长范围广,中期选拔谨小慎微,热议不断。但是,这些学生入学之后如何在班级编排、教学安排等方面给予个性化对待问题却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随着今年全国高考录取工作的结束,这一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截至目前,在全国参加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中,尚未有一所学校对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进行单独编班和实施个性化教学。普遍的做法是,统一时间开学,统一标准排班,统一内容教学,统一要求管理,与通过统一录取的学生没有两样。通过个性化方式招录的个性化学生,却被混同于一般,得不到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这显然与高职自主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学校自有学校的苦衷。其一是目前高职自主招生不仅在院校资格上受到限制,更在人数上受到约束,绝大部分专业自主招录的学生都达不到单独编班的规模,所以从控制办学成本的角度考虑,学校只能将单招学生打乱了安插到不同的班级;其二是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往往都有一定的个性特征,部分同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现出特色成才的苗头,要教好这样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就只能委屈了学生。虽说将个性化学生混编到大班之中,可以起到“鲇鱼效应”,但从根本上讲,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众所周知,国家推行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不拘一格录人才”,让重点职业院校突破以往录取批次的限制,与其他重点高校一样享有优先、自主挑选优质人才的机会,让那些不被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看好或认可,考分稍次但学有专长、专业潜质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特殊人才,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所以,招录学生显然不是自主招生的最终目的,录取以后如何打破常规对这些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才是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的重点课题。这其中,分类指导、个性化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主张和改革原则。

高职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如果在入校以后的培养环节上不能有效跟进,在当前高校生源危机的现实语境中,则很可能会被社会误认为是高职院校争夺生源的权宜之计。

所以,笔者吁请自主招生院校应该区别对待精心挑选的这部分学生,倡导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这不仅有利于这些特长学生个性化成才,同时对于学校来说也可借此创树特色形成良性循环。诚如是,高职自主招生方能名副其实,高职教育发展方能取得创新和突破。(作者王寿斌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

(摘自《中国青年报》9月5日)

江苏被授权高校可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设本科专业

记者31日从江苏教育厅获悉,江苏省已被授权可以在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基础上自主设置专业。

据了解,从即日起,江苏省高校可以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统一规划的专业目录内根据自身教学需要选择所要设立的本科专业,在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后进行招生教学。教育部还支持江苏部省共建的高校在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自主设立研究生学科专业方向。(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张晨)

(摘自《光明日报》9月2日)

高职招生危机倒逼高教改革

8月31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宣布,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注册入学录取工作全部结束,共录取新生25580人 计划完成率81.6%。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有11所,完成计划50%至99%的有12所,有3所学校招生计划完成不到一半。

实行注册入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源减少。连续两年,江苏省在专二批次都出现招生倒挂现象。

实际招生数量已成民办高职院校的秘密

8月19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宣布,在全国率先实行注册入学,江苏省内专二批次的26所高职院校不设统一省控线,由校方自行设定录取要求,一档多投,学生、学校实行双向选择。江苏省参加注册入学的高职院校共有26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23所。

8月下旬,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江苏3家民办高职院校,发现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寥寥无几,招生大厅里空调冷气开得很足,显得招生咨询现场更加冷清。

学校工作人员解释说,报名的人很多,家长和学生几天前就已经考察过了。招生办的老师接到咨询电话就极力邀请学生、家长来学校考察,称高考成绩不是问题。

与学校的热情相比,家长和学生们则冷静得多。现场咨询的朱同学今年考了140多分,他表示自己对工商管理比较感兴趣,但上民办高校,心里也没底,“目前还在考虑要不要继续上学,也可能报考成人教育再转本吧。”

8月25日,是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注册入学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在宿迁汽车站,学校专门设立迎新接待处,一上午,接待处总共接待了包括家长在内的10多人。而在学校报名接待处,记者发现大部分专业报名点都少有考生光顾。

新生小宇说,“我今年考了100分刚出头,7月初招生处的人说只要有意愿可以提前预报名,留下准考证号和个人相关联系方式就行。”

8月18日,学校组织包括小宇在内的预报名的30多名考生免费去杭州旅游。8月20日,小宇拿到录取通知书。而该校的招生简章上,考生网上确定的录取时间是8月24日。

泽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卫民介绍说,该校成立于2009年,当年计划招生1000名,录取780名;去年计划招生1000名,录取652名;今年计划招生1400名,提前来校预报名登记的已有1000多人。

至于今年的录取人数,黄副院长表示不清楚具体数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又采访了3所学校,学校招生负责人均不愿透露实际录取人数。

生源不足,实际招生数量已经成为众多民办高职院校的秘密。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周长春介绍说,注册入学招生情况南京比地市好,苏南比苏北好。

“注册入学刚刚开始,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录取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周长春说,在今年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为了抢夺生源,互相攻击,采取了预签协议,收取押金,给中学老师提成拉人头等方式,恶性竞争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生源危机打破统一高考僵局

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称,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人,比去年减少28万人左右。江苏省今年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为49.98万人,比去年减少约2.7万,比前年减少4.7万。

生源骤减,对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江苏来说,生源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学校的招生计划。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源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专二批次的高职院校。

2009年,江苏专二批次高职院校招生4万人,超计划6000人。到了去年,招生形势已经急转直下,实际录取不到3.2万人,比原计划少了近5000人。

今年,为了完成招生计划,江苏省增加了2500个本科计划,却难挡颓势。尽管采取了注册入学的方式,但对学校来讲,仍然压力不小。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称,高考成绩170分以下的考生超过5.3万,注册入学计划招生31345人。

然而,一个事实是,放弃录取的学生不在少数。高考成绩在三本以上的考生中,有4万人放弃了本科机会。

“生源紧张去年是矛盾表面化,今年是矛盾凸显,今年真正有入学意向的学生不到3万人,招生计划大于考生人数。”周长春说,民办高职收费高,教学质量、就业形势都不尽人意,好多学生选择复读、就业。

为了提高录取率,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制定的注册入学方法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选择1~2所学校进行注册,注册入学共分三轮进行,每轮均包含考生申请、院校审核、考生确认三个过程。院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职业中学对口单招成绩、专业技能要求),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录取。

本来生源就少,现在学生可同时选择两所学校,高职院校生源竞争达到白热化。

对于靠学费来支撑发展的民办院校来说,学生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一些院校开始调整招生计划,改变招生规则。

钟山学院规定,有特殊才能、创新创造的可以加30分,国家二级运动员加15分。有一名学生在养鸡方面有特长,曾获得过高淳县农林科技二等奖,申请会计专业,学校给他加了30分。

“以前招生用一把尺子,现在我们更注重招收有特长的学生。”钟山学院招就处副处长关小军说,今年是试点,他们招收100多名有小发明、小创造的学生。明年会更完善。

关小军认为,今年还在参照高考成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注册入学,注册入学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校按照自己培养人才的标准来选择学生。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说,统一录取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招生录取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实行注册入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高职(专科)院校招考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学生用脚投票,没有特色的学校注定被市场淘汰

自1998年开始,江苏民办高校开始兴起,并得到了迅猛发展。

前几年上学难,为在最短时间内扩大办学规模,绝大多数学校都办了文秘、新闻、法学、市场营销等短、平、快的专业,一个教授两本书就开始招生授课,各校生源供不应求。

许多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学校还没缓过神来,就遭遇了生源骤降,这让民办院校坐了过山车,从高峰跌到谷底。

今年,各民办高校都在专业设置上做了调整,拿出了自己实力最强、最受欢迎的专业,并设立了奖学金,而文秘、新闻、法学等专业则被大幅度削减。

早在2005年,周长春就多次在民办高校会议上发出警告,提醒他们必须采取强力措施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设置特色专业,要有核心竞争力。

2002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周长春出版了《高校分类分层标准》一书,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研究一等奖。书印了1000本,无人问津,周长春就到处送人。今年,这本书一时洛阳纸贵,到处有人找,周长春准备再版。

钟山学院算是觉悟比较早的,几年前,他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生源下滑很厉害,原来招生180人,后来连90人都招不满。新闻、文秘各招40人,现在不到一半。

关小军说,学校转型已经初具规模,现在他们的特色专业是老年服务,去年首次招生96人,今年招生150人。学校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投资7000万元,合作建一个450张床位的养老院。承接联合国的一样项目,筹建一个环太平洋地区老年康复培训中心,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