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30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Sep-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Page 2: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一)办学定位.................................................................................................................1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2

(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2

(四)在校生情况.............................................................................................................3

(五)招生及生源质量.....................................................................................................3

二、本年度本科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情况....................................................................4

(一)抓紧抓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4

(二)凝心聚力,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5

(三)注重实效,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6

(四)以本为本,加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顶层设计.....................................................6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6

(一)师资队伍.................................................................................................................6

(二)教学条件.................................................................................................................9

(三)本科教学经费.......................................................................................................10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11

(一)专业建设...............................................................................................................11

(二)课程建设...............................................................................................................11

(三)教材建设...............................................................................................................12

(四)教学改革...............................................................................................................12

(五)实践教学...............................................................................................................12

(六)专业培养能力.......................................................................................................13

(七)创新创业教育.......................................................................................................14

(八)国内外交流学习...................................................................................................14

(九)教师教学发展.......................................................................................................15

五、质量保障体系......................................................................................................15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5

(二)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15

Page 3: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三)多维度监控教学质量...........................................................................................16

(四)不断提高质量改进效果.......................................................................................17

六、学生学习效果......................................................................................................17

(一)加强学生指导与管理...........................................................................................17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19

(三)毕业生成就...........................................................................................................19

七、特色发展..............................................................................................................20

(一)以“八大计划”为抓手,开启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征程...................20

(二)以“三学习两研究三课程两实践”为导引,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22

(三)以“五航”育人工程为推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5

八、需解决的问题及下一步整改措施......................................................................26

(一)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6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26

(三)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6

(四)教学信息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7

Page 4: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

西南民族大学 2018-2019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2019 学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国家“双一流”

建设,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学校精神,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

紧紧围绕学校“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八个全面”的建设

任务,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实施“八大

计划”为抓手,提高育人质量,为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而努

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1.办学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努力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学校

建设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2.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努力建成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到 2020

年(建校 70 周年左右),核心指标排名和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全国民族高校前列,

民族学一级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力争进入四川省“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到 2035 年(建校 85 周年左右),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国高校综合发展前

列;到 2050 年(建校 100 周年左右),基本建成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综

合性民族大学。

(2)服务面向定位:扎根四川,立足西南,依托西部,着眼全国,面向世

界,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Page 5: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

(3)办学层次定位:持续优化各级各类办学层次结构,更好地适应少数民

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以质量提升为根本,夯实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

心地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

育,着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继续办好民族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干部培训。

(4)学科专业定位:彰显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加强新工科建设,

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协调发展,努力建成一批国际有影响、国内知

名、区域一流的学科专业。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为国家发展战略服

务”办学宗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务实奉献、知行合一特质的应用型、复合型、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需求相适应,在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

动态平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西南民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中。

(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8-2019 学年,学校共有本科专业 85 个,覆盖 11 个学科门类。根据《普

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年)》的学科门类划分,包含经济学

门类下的 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的 4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的 2种专业、文学门

类下的 9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的 2种专业、理学门类下的 11 种专业、工学门

类下的 21 种专业、农学门类下的 3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的 10 种专业、艺术学

门类下的 14 种专业,建筑学门类下的 1 种专业。其中,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 6

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10 个,13 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

划”,其中 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Page 6: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3

(四)在校生情况

学校各类学生共计 35470 人,其中包含普通本科生 27937 人,硕士生 2831

人,博士生 209 人,留学生 12 人,预科生 470 人,夜大(业余)学生 104 人,

函授生 3907 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为 89.14%,硕士生占全日

制在校生总数比例为 8.65%,博士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为 0.67%,预科生

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为 1.50%,留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为 0.04%。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类别普通本

科生数

硕士生

博士生

留学生

预科生

夜大(业

余)学生

函授生

数小计

各类学生

人数27937 2831 209 12 470 104 3907 35470

占全日制

在校生总

数比例

89.14% 8.65% 0.67% 0.04% 1.50%

(五)招生及生源质量

1.科学合理编制招生计划

按照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文件精神,学校本着优化生源结构、促进区域均

衡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各省区考生及少数民族考生的生源数量

与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统筹编制招生计划。坚持“少

数民族生源比例最大化,生源质量最优化”的原则,不断增加西部十二省区、民

族地区以及武陵山片区所辖省市的招生计划,适当增加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

求的专业计划。

2.招生及生源情况

2018 年,在国家民委和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积极践行“为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严格实施招生阳

光工程,科学编制和调整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突出学校特色,共招收各民

族本科新生 7005 名,四川省生源招生数 919 人,西部地区生源招生数 4270 人,

外省生源招生数 6086 人,圆满完成本科招生计划。

Page 7: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4

招生情况

序号 类别 2018-2019 学年

1 招生计划数 7005

2 实际录取数 7005

3 四川省生源招生数 919

4 西部地区生源招生数 4270

5 外省生源招生数 6086

6

四川省录取分数情况 文科 理科

(1) 录取最高分 598 609.12

(2) 录取最低分 539 515

(3) 录取最高分专业名称 学前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

(4) 录取最低分专业名称 朝鲜语 化学

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2018 年新增湖南省全部专业一本批次招生,本科一

批次招生扩大到 27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录取情况来看,在最大程度保证

民族比例的前提下,学校生源总体充足,考生报考积极,生源质量保持稳中有升

的态势。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十余省(区、市)文理科类提档线均超出一本控

制线 30 分以上,部分科类超过 50 分以上;河南、辽宁、黑龙江的部分录取批次

提档线超过省区控制线 100 分以上。在分批次录取的省(区、市)中录取的普通

类本科新生超过一本控制线的比例达到 84.82%。

二、本年度本科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情况

(一)抓紧抓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

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构划的蓝图、指明的方向为根本遵循,深

入分析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台学校党

委 2019 年 1 号文件——《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实施意见》,要

求全校各单位、各族师生深刻理解召开全国教育大会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全国

教育大会的战略要求,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精神的责

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凝聚“以本为本”战略共识,突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核

Page 8: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5

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不折不扣深化落实“四个服务”,全面实施学校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战略”,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凝心聚力,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为切实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准备工作,全校上下齐抓共管,进

一步巩固优良教风学风,全面梳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完成了全部审核评估材料

的编制与提交。为有效配合专家在校考察期间高效开展评估工作,学校研制了专

家进校考察期间的详细工作方案,召开专题工作会,组建联络员队伍并完成了相

关培训。各学院根据审核评估总体部署,不断提升教学内涵。在各方的通力合作

下,学校在整体的教学内涵建设、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环境建设、树立良好教风

学风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真正做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

2018 年 10 月 14 日至 18 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行 13

人,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调阅课程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考察校外教学实

践基地和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考察教学、生活设施等形式,对学校进行了全

面考察。专家组集体考察了民族博物馆、校史馆、生科学院实验室、i创空间、

城建学院实验室、民族文献中心;访谈了学校全部 23 个职能部门 187 人次、20

个学院 174 人次,做到对本科教学单位和行政部门走访全覆盖;深度访谈了校领

导 24人次,听课看课 53个专业的 76门课程;调阅试卷 73个班级 43门课程 2626

份;调阅毕业论文(设计)35 个专业 63 个班级的 1944 份;考察了 2 个校外实

习基地,1个用人单位;召开 26 场座谈会,座谈 282 人次;问卷调查 102 份。

考察了图书馆、学生食堂等公共教学、生活设施。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成效,同时也指出了学

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保障、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差

距问题。针对专家组反馈意见,学校诚恳接受、照单全收、认真总结、建立机制、

整改落实,真正发挥好评估工作补短板、促改革、提质增效的作用,切实把专家

意见转化为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

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落

实好“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age 9: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6

(三)注重实效,强化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

学校高度重视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于 2019 年 1 月 2 日召开西南民族大学

本科教育工作会暨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

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以本

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战略的目标任务,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为

契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把整改工作与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把

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校

本科教育做出全面部署。根据会议精神,学校制订了《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工

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明确审核评估后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工

作的推进策略,重点解决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和学校在评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

过整改,巩固审核评估各项成果,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本为本,加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顶层设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

会议、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等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

组对我校的反馈意见,在多轮研讨与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学校行政

2019 年 1 号文件——《西南民族大学关于落实“以本为本”战略 加快建设一流

本科教育的意见》。实施意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聚焦现有短板,坚持问题导向,

系统规划了下一阶段我校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从牢固树立本科教育地位、办学

方向、学生发展、教师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协同育人、质量保障、组织

实施等九个方面提出了 43 条具体的行动指南,对加快推进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建

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数量与结构

2018-2019 学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1483 人,聘请外聘教师 387 人。按学

历结构划分,具有博士学历教师 581 人,硕士学历教师 645 人,本科学历教师

240 人,其他学历教师 17 人;按职称结构划分,正高级教师 249 人,副高级教

师 447 人,中级教师 663 人,其他职称教师 124 人;按年龄结构划分,30 岁及

Page 10: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7

以下教师 60 人,31 岁至 40 岁教师 577 人,41 岁至 50 岁教师 519 人,50 岁以

上教师 327 人。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方法,我校生师比为 20.23:1。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号学历

2018-2

019 学

年人数

占总人

数的比

例(%)

职称

2018-2

019 学

年人数

占总人

数的比

例(%)

年龄

2018-2

019 学

年人数

占总人

数的比

例(%)

1 博士 581 39.18 正高级 249 16.7930 岁

以下60 4.05

2 硕士 645 43.49 副高级 447 30.1431~40

岁577 38.91

3 本科 240 16.18 中级 663 44.7141~50

岁519 35.00

4 其他 17 1.15 其他 124 8.3651 岁

以上327 22.05

5 小计 1483 100.00 小计 1483 100.00 小计 1483 100.00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有 9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为国

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2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为天府万人计划,22 人为四川省学

术和技术带头人,15 人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

17 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分别为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

人才,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3 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

82 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为

国家民委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 5人,省级优

秀教师 3人,学校教学名师 35 人,省级教学团队 5个。

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和优化,为本科教学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2018-2019

学年,本科生开课总门数 3649 门,课程教学班 12363 个。主讲本科课程(不含

讲座)的教授人数为 200 人,占学校教授总数的比例为 86.96%,比上一学年增

长 5.77%。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门数占全校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 14.11%,比上一

学年增长 0.63%。

Page 11: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8

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

类别 总人数项目 授课人数

百分比

(%)

课程门次

(门次)

百分

比(%)

课程门数

(门)

百分比

(%)

学校 / / 12363 / 3649 /

教授 230

授课教授 200 86.96 1265 10.23 515 14.11

其中:公共

必修课29 12.61 217 1.76 20 0.55

公共选修课 18 7.83 28 0.23 17 0.47

专业课 178 77.39 1020 8.25 478 13.10

副教

授359

授课副教授 323 89.97 3335 26.98 1174 32.17

其中:公共

必修课74 20.61 870 7.04 63 1.73

公共选修课 36 10.03 92 0.74 41 1.12

专业课 278 77.44 2373 19.19 1070 29.32

2.进修培养情况

2018-2019 学年,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访学,

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1)为积极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

各学院在不影响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支持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作访问学者。7

位教师获批 2019 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录取、8位教师获批 2019 年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位教师获批 2019 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以上 17 位教师将于 2019 年年底前分别赴英国伦敦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

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学研修。为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

金委公派出国研修项目和合作项目,选派 28 名教师参加在四川大学举办的 2019

年暑期英语高级培训班。

(2)积极选派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研

修班,推荐 26 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研究,选派推荐 4 位

教师参加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赴北京大学等高校进修访

学;组织22位教师参加2019年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岗

前)培训;组织 23 位教师参加 2019 年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返岗教研、线上

学习;组织 57 位教师参加 2019 年新入职教师校内岗前培训;组织 60 位教师参

加 2019 年中青年优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修班;组织 15 位教师参加 2019 年“平

Page 12: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9

安留学”出国留学行前培训会;7位教师参加国家民委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创新

能力建设研修班;2位教师参加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2位

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 2019 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位教师参加 2019 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2位教师参加国家

民委办公厅关于举办新时代民族语文应用研究创新发展专题研讨班。

(二)教学条件

1.各类面积情况。学校占地面积 183.9 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共计 112.5 万平

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 385729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44638 平方米,科研用房

53012 平方米,学生宿舍 267912 平方米。

各类面积情况

类别 单位 2018-2019 学年

各类面积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 183.9

校舍面积总计 万平方米 112.5

教学及辅助用房 平方米 385729.24

行政办公用房 平方米 44638.76

科研用房 平方米 53012

学生宿舍 平方米 267912

2.实践教学情况。学校共设有 53 个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

校内实训基地 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6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2 个。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为 51739.79 万元,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

5198.92 万元。

实践教学情况

类别 单位 2018-2019 学年

实践教学情况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 万元 51739.79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 万元 5198.92

实验室数 个 53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个 0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个 2

校内实训基地 个 9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个 266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个 0

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数 个 12

Page 13: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0

3.图书资源情况。纸质图书共计 347.4 万册,年度新增纸质图书 9万余册,

电子图书 23120GB,电子图书、电子期刊 8699809 种。

图书资源情况

类别 单位 2018-2019 学年

图书资源情况

图书 万册 347.4

年度新增图书 万册 9.01

电子图书 GB 23120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种 8699809

(三)本科教学经费

近年来,学校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持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优先保障

本科教学经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经费保障。学校制订了《西南民族大学预

算管理办法》、《西南民族大学教学经费管理与划拨办法(试行)》、《西南民族大

学教学实践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的刚性优先分配。

同时,根据本科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等年度实际需求,按照绩效

导向,采取竞争性评选等方式确定预算,单独列项、重点保障、专款专用、跟踪

问效。在单列项目预算方面,对于重点发展和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教

育人才培养计划、“维舟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近几年

均设立校内专项拨款予以支持,教学经费得以充分保障。

2018 年,学校决算收入为 130426.93 万元,决算支出 119910.98 万元,教

学支出 25152.35 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9612.85 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

费 9800.66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 1199.31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 755.01 万元。

经费情况

类别学校决算

收入决算支出 教学支出

本科教学

日常运行

支出

本科专

项教学

经费

本科实

验经费

本科实

习经费

金额

(万元)130426.93 114908.53 25152.35 9612.85 9800.66 1199.31 755.01

Page 14: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1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建“强”专业,实施“专业品牌提升计划”。立足学校办学宗旨和区位优势,

按照“合需求、稳规模、强应用、促交叉、重内涵、铸特色”的原则,深化本科

专业供给侧改革,改造老专业,发展新工科。对接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需要,2019 年拟新增哲学、人工智能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3 个本科专业,同

时对招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的教育技术学等专业实施停招。以建设面向未来、适

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积极推动学校特色

专业率先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省级一流专业点,夯实学校专业办学基础,打

造学校品牌专业。2019 年 6 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 9 个专业被确定为四

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实施本科专业大类培养和专业分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

主选择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校办学

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教育教

学质量,为建设一流本科、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

力支撑。2019 年,率先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电信学院、计科学院等 4 个学

院开展大类培养试点相关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课程建设

建“优”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启动 2020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工作,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建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

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形成相互渗透的立体课程体系,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

深度,紧跟教育部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双万计划”,培育高质量的课程资源。2019

年,立项校级在线精品课程 20 门,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17 个,获四川省

创新创业示范课程 2门。继续加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建设,开展分层分

类教学。2019 年 9 月,学校组织开展了 2019 级新生《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两门课程部分学院学生进行的分层分类考试。《高等数学》本次考试参考学生

3201 人,设置 107 个考场,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药学院、

管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8 个学院中须学习《高等数学》的新生。《大学

英语》考试参考学生 5275 人,设置 176 个考场,涉及除藏学学院、彝学学院、

Page 15: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2

艺术学院、城建学院(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体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以外的所

有新生。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和使用工作得到加强。2019 年,教务处重点在全校范围推广和使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做

到凡开设“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的课程,必须把“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该课

程指定统一使用教材,我校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均已使用“马工程”教材。2019

年度,我校共使用 37 种“马工程”教材,涉及 9 个学院的 40 多个专业。2019

年共有 4本教材通过了校级资助评审,分别为《中国金融市场概论》《劳动关系

与劳动法》《当代彝族文学作品选》《大学物理实验》。组织 13 名教师参加了第三

期在北京举办的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示范培训班,13 名教师参加了四川

省马工程重点教材全员培训,2名教师参加了“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网络培训。

(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培育优秀教学成果。组织

申报获批四川省教育厅第二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 1 项。组织开展

2019 年国家民委教改立项申报 15 项、2017 年项目结项申报 7 项。获批立项

2018-2020 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共计 33 项,其中重

点项目 6项、一般项目 14 项,“互联网+”项目 13 项。立项 2019 年校级教改项

目 110 项。组织开展 2019 年民族院校教学成果评估相关工作。

全校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类别课程门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讲

授课程门数比例(%)

课程门

次数

双语课

程门数

平均学

时数

平均班规模

(人)

专业课 2843 56.03 7626 0 57.85 41.70

公共必修课 223 32.74 3582 0 33.00 58.32

公共选修课 119 51.26 333 0 33.45 63.54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完成实验课程抽检工作,对实验教学

课堂及档案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和规范,针对提高“三性”实验比例问题进行调研,

Page 16: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3

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改革。二是在 2017 级学生中试点开展“实践教学周”

工作。在管理、经济、电信、藏学、城建 5个学院安排 1周时间作为专门的“实

践教学周”用于 2017 级专业课程实习。三是严格实习实训管理,对实习备案、

实习过程、实习总结要求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强化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工作,严格

落实实习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实习安全教育,开展全校实习实训安全专项自查,

18 个学院统计上报了实习实训实时情况、安全自查报告。加强实习备案管理,

截止目前,校内外集中实习备案 191 次,涉及 15 个学院,79 个专业。加强当次

实习日记、实习总结检查,学期实习总结汇编成册。在法学、化环两个学院试点

使用“校友邦”实习管理系统,加强对毕业实习分散实习的过程管理。四是加强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2019 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期间,共派出校级

教学督导 17 名,累计检查场次达 326 场,共听取 912 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全过程。根据教学督导的意见反馈,形成 2019 届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情

况通报,17 个学院按照情况通报中的整改意见提出了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提升思路。

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互利共赢”

的原则,鼓励各学院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管

理,新增校外实践基地 22 个,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总数达 271 个。进一步加强

对教学实践基地的管理,提高教学实践基地利用率。

(六)专业培养能力

近年来,学校增设舞蹈表演、藏药学、环境工程等一批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联系紧密与优势互补的专业。对现有本科

专业加强分类指导和建设,重点支持民族优势特色专业、“卓越计划”专业、新

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目前,基本形成民族语文、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法

学、民族文化产业管理等特色鲜明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群,以及生物技术、民族药

学、民族建筑、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民族地区亟需的

理工科类专业群。通过打造两大专业群,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学校综合性日益增

强,为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通

过实施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各试点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进

一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培养方

案、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等,各专业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

Page 17: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4

展所需的紧缺人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了示范作用。

(七)创新创业教育

以竞赛为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力。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组织全校 806 个团队作品参赛,累计参赛学生人数 3308

人,参赛人次 3891 人次,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

项,铜奖 8 项。承办“国家民委系统科普讲解大赛”,获得 2 个一等奖,2 个二

等奖,1个三等奖。举办学科竞赛校级赛事 26 场,6000 余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全校各学院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20 余场。1名学生入选福布斯“2018 年中国

30 岁以下精英”榜单。

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夯实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

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首次在 2016 级全体学生中进行在线《创业基础》

课学习考试,首次使用我校教师自编《创业基础》课教材和视频公开课,举办新

生开讲创新创业入学教育第一讲;出台《西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

文件,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工作;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出

版教材《创业基础:理论、案例与实践》。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少数民族大

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投入 20 余万元完善“一管两空间”环境改造及文化建设;

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上

线使用和流程优化。

(八)国内外交流学习

积极组织在校本科生参加“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营”、“国际文化节”

等活动,增进在校本科生和国(境)外高校学生的交流与联系。学生赴国(境)

外学习交流 115 人次,同比增长 15%。接收 56 个国家的留学生 496 人次,其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67 人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显著加强。

聘请来自韩、日、美、英、法、加 6个国家的 12 名外教分别在外语学院、城建

学院和艺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申请外专项目 49 项,邀请 2017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希姆•弗兰克教授、

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教授和 199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教

授罗伯特•默顿到校讲学,上千名本科生聆听受益。新增日本龙谷大学、美国威

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法学院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彰化师范大学 4 所校际合作伙

Page 18: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5

伴,签署校际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斯里兰卡卢哈纳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理工

大学的深度合作,新签署合作子协议;与斯里兰卡卢哈纳大学互派交换学生,为

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不断拓展新的平台。

(九)教师教学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断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积极拓展校

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大教师教学培训力度,选派教

师参加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双语教师培训、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青年教师教

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243 人次,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

力和教学水平。

在学校内设机构调整中,校党委将原与教务处合署办公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独立设置为正处级教辅机构,着力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

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

进教师发展”为任务,以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

服务等为中心工作,践行“二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本校

特点的教师教学发展之路,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

色高水平大学贡献新力量。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修制订和出台《关于落实“以本为本”,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

《关于实施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本科生转专业实施

办法(修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通过建章立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障教学管理工作制

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

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深入课堂检查上课情况,在期末考

试期间走访考场,了解考试情况。学校在每学期期初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

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新修订《中共西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

线听课的规定》,要求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不定期深入课堂、实验室和各学

院,开展随堂听课和专题调研,听取学院教学工作情况汇报,并就本科教学工作

Page 19: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6

的重要事项进行督查落实,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将各学院领导干部听课情况

作为各教学单位核心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学年度完成听课 568 学时。

(三)多维度监控教学质量

1.坚持开展教学检查。采取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坚持在常规中抓规

范,在规范中求创新。教务处全体教职工及校级教学督导坚持定期深入各教学单

位和教学一线开展开学教学检查、中期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等常规检查,监

控教学各主要环节,狠抓教学规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组织校级教学

督导开展了 2018-2019-1 学期试卷专项检查、影视鉴赏通识选修课程专项检查、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专项检查。通过看课听课、实地走访、调阅档案、召开座

谈会等多种途径,厘清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反馈,监督教学秩

序。

2.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中

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教学督导对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及教学工作状

态进行监督、检查、调研、评估、指导,除督导日常听课外,组织校级教学督导

开展了三项专项检查,教材资助审查工作以及第七届教学名师候选人的听课任

务,完成年度听课 1971 学时,为教师改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指导性

意见和建议。

3.学院常规教学自查。各学院分别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开展三次教学检查。

学期初重点检查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情况以及教室

安排、教材到位、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情况。学期中重点检查各教学环节安排的执

行、运行情况,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等。学期末重点检查课程考核工作,其中包括

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考试组织、考场纪律等。

4.坚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本科教学管理,充分发挥

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评教等方式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效果,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

控和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

平和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推进学校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学生评教结果已作为我校

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教学奖项评审、精品课程评审立项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Page 20: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7

(四)不断提高质量改进效果

1.强化教师教学激励与约束。结合校内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教学激励约

束机制,学校修订了《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教研成果奖励办法》,激励教

师积极投入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活动,安心教学、潜心育人,进一

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教学管理流程。为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充分发挥学院层面在教学

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调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重点,将各学院外聘

教师的试讲听课任务由校级教学督导调整为院级教学督导,逐步实现由重校级教

学督导向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并重的转变。进一步优化调停课办理流程,简化办事

程序,将调停课办理权限放到各个学院,扩大各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自主管理权。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可视化教学巡课管理系统;推广交互式触摸一

体机及配套纳米书写墙的应用,新增 43 套交互式触摸一体机及配套纳米书写墙,

新建航空港校区 256 间多媒体运维集控教室,更换了 337 台触控显示屏及 185

台投影,刷涂了 171 间多媒体教室纳米书写墙。多媒体教学运维集控系统实现 3

个区域 8栋教学楼约 56.4 万课时量 6100 人次的教学设施设备的维护。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加强学生指导与管理

1.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成立了以校党政领导担任组长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学生思政

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思想导航、新生远航、分类护航、文化远航、优秀领航的“五

航”育人工程,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富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

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大思政课程建设力度,着力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

意见》,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大讨论,提升课程质量与水平。高度重视课堂育人

的环节,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探索构建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教

育体系。开展思政课教学能手选拔赛、开设在线课程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举办“五个认同”

Page 21: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8

骨干人才培养班,组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学生社团。健全宗教工作体制

机制,积极开展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

2.进一步深化学风建设

(1)以规章制度保障学风。落实学风建设责任制,学校成立校风学风巡视

指导小组,深入课堂、寝室、校园,开展校风学风督导工作。修订《西南民族大

学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修订)》《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校外住宿管理规定(修订)》

《西南民族大学延长学习年限学生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文件。制订“重点

关注学生日查月报工作报告制”,每月根据报告形成《全校重点关注学生工作报

告》上报学校领导,更加明确职责,分解压力,使得该项工作有轨迹,时刻有跟

进,帮扶有措施。

(2)以严格管理树立学风。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学风。执行晚点名、

周报表、辅导员深入学生寝室教室月报、晚归学生进校登记、延期毕业生情况调

研等工作。办理学生违纪处分及处分撤销,严肃校纪校规。做到全时覆盖,纵深

入微,工作有坚持,出入有登记,去向有记录。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力度和

强度,以严格管理树立学风。

(3)以高效服务促进学风。建立学业预警及相应帮扶机制。制订《西南民

族大学本科学生学业预警及学业帮扶实施办法(试行)》(校发〔2019〕23 号),

召开校级本科学生学业帮扶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西南民族大学本科学生数学帮

扶小组,开设数学帮扶班,216 人参加课程学习,接受个体咨询辅导 320 余人次,

共计行课 182 课时;开设两期英语四六级及考研助考班,1156 人参加相关课程

学习,行课 305 课时;开设两期计算机基础班,610 人参加课程学习,行课 216

课时;于 2019 年 6 月发布了第一期《西南民族大学本科学生预警名单及预警通

知书》。成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以学生的自我管理来促进学风。

(4) 以诚信考风推动学风。学校高度重视考风考纪建设,加强考试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由学院选派认真负责的老师监考、巡考,并在考试期间对违纪舞

弊学生情况进行张贴通报,同时在学校相关网站上针对各学院进行考风考纪实时

快报。考试违纪舞弊学生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考试管理方面,针对新生进行大学

英语、高等数学分层考试,组织期中考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考试命题多

样化,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模式。

Page 22: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19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8-2019 学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 6842 人,其中毕业生人数 6412 人,

授予学位人数 6406 人。本科生就业人数总计 5654 人,其中成都地区就业 1937

人,四川省内就业 407 人,外省就业 3310 人。攻读研究生共计 1004 人,自主创

业 23 人。

序号 类别 2018-2019 学年

1 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 68422 毕业人数 64123 授予学位人数 64064

就业

人数

成都地区就业 19375 四川省内就业 4076 外省就业 33107 就业总人数 56548 攻读研究生人数 10049 自主创业人数 23

2.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

指导,牢记办学宗旨,坚持实施“以本为本”战略,秉承“服务各族学生和用人

单位、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和促进优质就业”的“两

服务两提升两促进”的工作理念,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取得了较好成效。2019

届应届本科毕业生截至 2019 年 8 月 31 日就业率为 88.18%,学校连续获得“四

川省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毕业生成就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校培养了大批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为民族地区

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表现优秀,获得社会认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奋斗,

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

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每年的毕业生中,都会涌现出成绩突出、成长

励志的优秀学子。例如:

法学院介朵小芳,曾在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担任法官助理,参与处理了

Page 23: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0

170 余起案件。志愿参加家乡精准扶贫项目,为 200 余名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保

研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李箫波,创作歌曲《Love China》曾连续一周登上微博热

搜,受人民网、共青团中央的好评及表扬。保研至西南交通大学。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欧阳鹏,曾任民小薇工作室主管,在人民网、中新

网、中国民族报等媒体刊发通讯 20 余篇,创办了成都哎哟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罗鸿,连续三年专业成绩排名年级第一,曾获中国自强

之星提名奖、“梁建国环境设计奖学金”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

证书”等各类奖励和荣誉 70 余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东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郑辉,曾担任国际学生组织“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民大团队负责人,创办 JA 成都大学生联合委员会。曾在福布斯

白金 400 强企业——仲量联行实习。跨专业保研至东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黄惠珍,曾担任中国南亚友好组织论坛的英语志愿者、四川农博

会对外专场口译员志愿者、仰光摄影节陪同翻译。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保研至

上海外国语大学。

管理学院李冀,在大学期间参与无偿献血 44 次,累计献血 16700ml。被聘

任为“四川省首批无偿献血宣传大使”,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藏学学院曲久成林,获得首届国家民委系统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科普

讲解大赛三等奖,被中国科技部评为“全国优秀讲解员”。

经济学院宋超,入选“2018 福布斯中国 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榜”社会企业

榜,被评为 2018“四川新青年”。

七、特色发展

(一)以“八大计划”为抓手,开启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

征程

围绕学校“三步走”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落实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任务为

契机,着力实施“八大计划”,深入推进“以本为本”战略,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实施“专业品牌提升计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是人才培

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因此,要紧跟

Page 24: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1

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2.0 版本和新工科建设计划,

在专业“入主流、创特色”上下功夫。逐步稳妥地推进大类招生改革。优化专业

结构、理顺专业归口单位、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在专业建设上,不能在强调特性

的同时而忽略了共性,不能人云亦云,要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体现中国智

慧、文化自信、民大品格。

2.实施“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按照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业务能力精湛、育

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以及“四有”好老师要求,加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

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真正的大师是大道至简、举重

若轻,把复杂的问题明了化、简单化、清晰化。

3.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计划”。紧跟教育部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双万计划”,

切实加强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建设,建立“水课”淘汰机制。优化培养方案中的课

程体系,将藏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纳入通识平台的语言类板块,科学建构理

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形成相互渗透的

立体课程体系,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培育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4.实施“双创教育推进计划”。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

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

合,建立校内纵向、校外横向的协同育人机制,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

强化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5.实施“教学质量保障计划”。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制机制,实行

教学质量责任制,构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管理重心下移到教学

单位,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注重评价结果

对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运用。

6.实施“培养质量达标计划”。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

家标准》,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按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增强质量意识,强

化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着力提高本科生的毕业率和授

位率。

7.实施“协同育人联动计划”。建立健全与用人部门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

制,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打通用好校内外资源,构建起“全过程、全员、全方位”

的协同育人体系。

Page 25: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2

8.实施“服务效能提升计划”。践行学校“放管服”的管理理念,将教学管

理重心逐步下移至各教学单位,并实现“事权、财权”的有机统一,突出教学单

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强化职能部门为教学单位服务的意识,

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

平,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学管理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二)以“三学习两研究三课程两实践”为导引,积极探索思政

育人新模式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

谈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政

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始终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

得感作为衡量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标准,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校坚守民族

高等教育初心,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探索形成“三学习两研究三课程

两实践”的“认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铸牢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育人模式成效初显。

1.以“三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自觉和使

命担当。

“三学习”指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

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教

育者先受教育,把“三学习”纳入教职工集体学习内容。学校特别注重抓好新入

职教师民族理论学习工作。针对绝大多数新入职教师为非民族院校毕业生,对马

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

国情认识也不够全面等情况,在学校入职培训基础上,特别注重加强新进教师“五

个认同”和民族团结专题教育。

2.以“两研究”厚植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基础,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

“两研究”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学术基础;加强思政课教材研究,围绕将“五个认同”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进

行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Page 26: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3

学校在此方面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儒学与少数民族哲

学研究”为四川省首批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

承创新研究基地”为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主持完成或

在研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方向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主要有:儒学与我国少数民

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在研重大招标项目)、藏族哲学通史(在研重大招

标项目)、藏族哲学资料整理与翻译(在研重点)、藏族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研究、

藏族伦理思想史研究等。同时,围绕“五个认同”进行专题研究的项目有 10 余

个,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项,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3项,厅局级项目 5

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

教师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逐步形成了各门课程的

教学侧重点。“纲要”课侧重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基础”

课侧重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原理”课侧重于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认同;“概论”课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

认同,对增强学生“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

用。

3.以“三课程”发挥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充分发挥思政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及相关选修课程群等“三

课”的关键作用。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结合民族院校

的特点,形成了由“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思政课及相关选修课程群组成的

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本科和

预科学生开设,坚持举办“民族团结精彩一课教案与教学比赛”,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形成了

“以模块为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魂”的教学新思路。所谓“模块为

形”,就是课程教学将理论模块、慕课和翻转课堂模块、服务社会模块、智库建

设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等五大模块有机结合,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学校整合校内少数民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雄厚资源,开设全校性选

修课程群,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民族关系史”“中

国共产党早期政治人物研究”“对话先秦哲学”“中国哲学史概要”“先秦诸子思

想概论”等,基本形成了立体交叉、多维渗透的必修与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

Page 27: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4

4.以“两实践”激励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

“两实践”指学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类实践:一是以课堂教学为基

础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二是指全校性校外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教学是各门课程结合专题教学而设计的、符合自身内容特点的实践

教学类型。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为基本单元,由教研室策划每学期实践教学主题

和形式,与课堂教学同步开展。各教学班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成实践教学小组,

每个小组由 5-8 人组成。各小组根据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书拟定小组实践活动策

划书,策划书经任课教师审阅修改后执行,任课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

导。实践教学小组在期末提交的材料包括实践活动策划书、活动过程记录表、实

践报告。任课教师根据上述材料和各小组在教学班分享实践教学成果的情况评定

成绩。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开展“增强五个认同 巩固民族团结”班

级学习交流会、“五个认同”微宣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

演讲,民族风俗习惯交流分享等活动;“原理”课程主要以“走近马列·阅读经

典”为主题,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

观、历史观、文化观等;“纲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丹青中华魂——

学生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 80 周年书画展”、“纪念长征胜利 90 周年主题演讲”等;

“基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弘扬爱国主义、建功新时

代”主题演讲比赛、法律进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主线,围绕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开展以“新时代·新

成就”为主题的课程实践。

每年春季学期,组织全校100余名学生代表赴校外进行为期2天的调研考察,

返校后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实践报告,经思政课教师评阅修改,选择其中 30-50

篇优秀报告汇编成优秀调研报告集,再从其中精选 10 篇参加每年 9月举行的“思

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报告汇报暨颁奖会”,该汇报暨颁奖会已成为学校“民族团结

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的品牌项目。同时,通过汇报会、实践活动成果展板和参

加调研学生在教学班级分享实践心得等形式,让实践成果惠及更多学生。在调研

主题和地点选择上,注重思想性、时代性和典型性,比如赴地震灾区考察灾后重

建,以对口援建成果让各族学子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大

家庭的温暖,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赴彭州考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让各族学子

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赴绵阳考察科技城和长虹技术创新中心,让各族

Page 28: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5

学子感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川实践,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服务家乡、报效祖

国的情怀。

(三)以“五航”育人工程为推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学校深入推进“思想导航工程、新生远航工程、分类护航工程、文化远航工

程、优秀领航工程”的“五航”育人工程,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富有成效的思

政教育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助力成长成才,实施思想导航工程。做好基础调研,进行学生思想状况网

络调查,调查覆盖全校 80%学生。丰富教育形式,开展演讲、微电影等多形式主

题教育,打造网络思政“微媒体”集群。夯实阵地基础,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开展四类学生骨干等培训。

2.促进行为养成,实施新生启航工程。进行无差别管理,通过入学教育、校

规校纪测试等,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树立学生规则意识。开展针对性教育,重点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九化”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提供人性化服务,开展数字迎新、发放爱心礼包,依托“石榴籽”工

作室、“融蓉”工作室等让新生尽快融入学校。2018 年,学校《创建“九化”民

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

目。

3.聚焦精准帮扶,实施分类护航工程。针对学生思想多元化、行为个性化、

基础差异化的特点,实施以分类帮扶为重点的分类护航工程。以体质测试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工作,以素质拓展为载体,积极增强学生的运动热情。

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开展各类励志感恩教育、假期资助政策宣传实践活动,

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动力。采取学业预警、朋辈学业帮扶、课程辅导培训

等举措,开展学业困难学生学业和能力帮扶工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周、生涯体

验周、简历门诊等活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

4.坚持以文化人,实施文化远航工程。弘扬传统文化,举办文化远航大讲堂、

民大讲坛、礼敬中华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繁荣民族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出原创话剧《彝海结盟》《红色征途等》,开展重走

长征路主题社会实践等。

Page 29: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6

5.发挥育人合力,实施优秀领航工程。发挥领导干部、研究生导师、优秀学

生党员的标杆引领作用,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工作、制定落实《全面落实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聘任学生党员担任朋辈辅导员、建立“3+N”

机制进行少数民族学生帮扶。

八、需解决的问题及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品牌。目前我校存在办学体

量较大,本科专业数量总体偏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专业结构与布局

亟待调整等问题。我们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特别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

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

增强专业结构对社会供需矛盾的调整能力。积极顺应国家考试招生改革的新形势

和我校“双符双适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需求,推动建立就业与招生、人

才培养联动机制,试点探索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工作。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指导性文件,培养方案制定的

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定基于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人才培养要求,但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人

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学校需要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卓越人才培养、教育部普通高

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所占比例。

(三)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识教育平台、文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之间的课程改革联动有

待进一步增强。部分教师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校的各级

各类在线开放课程总体数量偏少,部分课程教学效果需要时间检验。资助出版的

教材数量总体偏少,特别是民族特色类、创新创业类教材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将加大通识教育平台、文理基础平台课程建设力度,打造教学团队。统筹谋

划并建构教学运行与管理的新机制,促进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改革

联动。按照“建设一门高质量课程,打造一支高水平课程团队”的改革思路,以

Page 30: 未命名 -2 · 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特色、师 资力量、行业发展趋势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相

27

教学名师、获得教学质量奖的教师为课程团队带头人,开展名师名课堂建设,为

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建设激励与淘汰机制。鼓励教师开发、

培育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申报获批者在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方

面予以政策支持。建立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和课程淘汰机制,及时淘汰不适应

社会需要、内容更新慢、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的课程。加大优秀教材的资助与奖

励力度。扶持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传统药学类等课程自编教材;鼓励出版系列教

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深化创新创业类教材建设。

(四)教学信息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先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尽管学校

已经建立“西南民族大学课程中心”,但其应有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

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虽然已经广泛应用,但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却未发生根本

性改变。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西南民族大学课程中心”等教学信息化平台功能,

提升其服务能力,使教师能方便快捷地使用其各项网络辅助教学功能。继续引导

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制定相应的信息化

教学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师深入开展

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凝炼与更新、“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方

法的推广、课程考核方式的相应改变等。对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和学习情况给予学

分或学时认定,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网络自主学习,加快推进信息化学习模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