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 靖康之变后 将爱国热忱倾注于 廉 辛次膺 南渡直臣称首焉paper.dz ·...

1
20187 4 :(0531)85193021 Email:[email protected] 11 本报本报绿 栩栩绿的雕1958 西铮铮们面那年20 ), 1112 科考殿》。 盛世于忧好鹤忡忡任饶簿往往独断尴尬多多开垦当地得到治中请求兼济退美梦西而对当地文武得的得到城池危为守数进剿蹂躏 力量等到次大长城耀便时事收拾 ”。 姓心得到使使人人额定请求慷慨让人早在官归批判刀的), 便有余退 便 ”。 而对使他说和海),。”而对诉他曾在州知州降金请求他私使也要干刚”。 诉说疏石铮铮之众他说。”当地臣出退 请求 。《。”却让这招 人如 实实此次怀往往置之请求下贤但当害后请求。《这正 。《1155 ),四岁州知州三日殿因一因一。”到德寿。” 于玉备薄十数。” 屡屡声色。” 1163 ),皆建祖宗顺遂线宿线手疏请求线雄心线。”闷闷。”退请求人任侍史退 殿退 。” 退。”退 退。”1170 ),……。”史书。” 穿请求臣称 本报1162 ),金交愤愤失守退前驱”。师史 刚刚盱眙。” 朝臣拒绝祖宗”。西线退便在远西屡屡西便退便但当退国故未稳使抚副使连连盱眙师收线信心宿拒绝次打宿践饥”。 使朝臣中主使使使”。使 也要受书怀恢地的。”机会。”。”大大响下怀朝臣地的· · 雄心雄心大创雄心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Aug-2020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朝堂 靖康之变后 将爱国热忱倾注于 廉 辛次膺 南渡直臣称首焉paper.dz · 之,收复故土自然轻松许多。 辛次膺的奏疏得到高宗的关注。吏部本来准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傅欣迎

电话:(0531)85193021 Email:wsfxqlrw@163 .com 齐鲁人文 11

□ 本报记者 鲍 青本报通讯员 王 杨

莱州掖县公园,青草知夏意,绿荫如华盖,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立于绿树碧草之间。其中有一尊雕塑,身着宽博衣衫,头戴方正巾帽,坐于石桌之旁。他目视前方,眉头深锁,左手轻捻下颌胡须,右手放在一叠奏疏上,气质儒雅,神态沉思。这是南宋名臣、掖县人辛次膺的雕塑。

1958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出土了辛次膺墓志铭。该铭虽有部分残缺,但基本信息颇为齐全,可与史传记载相互印证。拭去沉积的尘土,露出丰满的血骨,一个铁骨铮铮的身影浮现于我们面前。

长于困苦,心忧国事却难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用来形容辛

次膺再合适不过。辛次膺的父亲名绍庭,曾担任过开封府尉氏县丞。但在辛次膺九岁那年,父亲就因病谢世,只留下他和寡母相依为命。后来,母亲没有能力独自抚养他,就南下到了江苏镇江,投奔辛次膺的外祖父王圣美。

苦难生活磨砺了辛次膺的意志。他很快就展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聪慧。他不仅天赋极好,日诵千言,而且意志坚定,一心向学。年刚弱冠(古人称20岁为弱冠),就考中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进士。

当时,宋徽宗“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登基十二年以来愈发贪图享乐,国家潜藏着衰败危机。科考前夕,都城汴梁上空忽然云气缭绕,群鹤于宫殿上空飞鸣盘桓,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宋徽宗观此景象,认为祥云瑞鹤,正是国运兴盛的好兆头,当即欣然提笔作《瑞鹤图》。大臣逢迎圣意接连上奏,报告天下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应考士子也多欢欣鼓舞,以为身逢盛世,前程似锦。只有辛次膺认为国家社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君王好鹤”并非吉兆。他缄默不言,忧心忡忡。进士及第后,辛次膺陆续出任饶阳(今属河

北衡水市)主簿、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仪曹椽、单父(今山东单县)县丞。

县丞是一县的“贰令”,即县令的副手,主要协助县令处理县事。具体而言,辛次膺担任单父县丞后,需要承担常平免役(灾害赈济、徭役免除)、掌管农田水利、主管金属冶炼、督促征收赋税、决断处理案件,事情可以说既繁琐又复杂。但因为县令往往想独断县务,不愿县丞参与分权,所以县丞地位又尴尬微妙。

辛次膺上任后,只想为百姓多多造福,不愿顾忌世俗的议论。他尽心竭力推行赈济办法,“计口而给粟,老幼无不均之患”;努力开垦农田,修建陂塘,改善当地灌溉条件。他的辛劳得到百姓交口称赞,但却引起县令的猜忌。

统治中枢日益腐朽,地方长官横生猜疑,辛次膺渐感身受掣肘、有志难伸。心灰意冷之际,他屡次请求罢职回乡,不想再涉足政事。

辛次膺厌倦了官场争斗,心态由“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他想在乡野闲适中享受闲云野鹤的生活。但震惊天下的靖康之变,击碎了宋徽宗沉湎享乐的美梦,也打破了辛次膺寄情山水的心愿。

战乱波及故乡后,辛次膺侍奉母亲南渡逃亡,寓居在江西浮梁。南宋流亡朝廷仓促建立,人才储备捉襟见肘,因而对南渡士人非常倚重。朝廷令辛次膺掌管宗室财务,奉命到闽浙一带上任。当他到达(福建)建州时,当地正爆发大规模叛乱。宰相吕颐浩认为辛次膺有文武之才,是乱世难得的良才,令他驻守浦城,遏制叛军攻势。

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辛次膺的面前。

安民平叛,谏“用人贵于务实”

辛次膺从未领军作战,如今要他直面敌军,似乎有些强人所难。当时浦城已遭到叛军劫掠,城中大部分建筑付之一炬。辛次膺到任后,与百姓一道清除焚余,割除荆棘,迅速得到大家的好感。接着,他直接坐在瓦砾中央,和同僚百姓筹划城池防守。他先张榜帖文申明朝廷之意,安抚百姓情绪;又择取丁壮严加训练,再添置器械扼守

险要,浦城形势很快转危为安。辛次膺坚守数月,牵制大量叛军,保证了韩世忠进剿没有后顾之忧。

建州收复后,叛军余党攻破邻邑,劫掠蹂躏一番。浦城百姓再次惊恐万分。福建主帅建议辛次膺坚守不动,等待援军到来。辛次膺分析敌我力量对比,认为叛军已如强弩之末,一击即可平定。他招募擅长强弩的乡兵,预先埋伏在河流一侧。等到叛军到来,辛次膺令强弩齐射,瞬间千箭齐发。叛军心内骇然,立即崩溃四散。辛次膺率军追击,再次大获全胜。他惩治了为首五人,对其余叛军全部宽宥,赢得了士兵拥护。

辛次膺先后两次平定叛乱,引起朝廷大臣的重视。宰相吕颐浩认为他是乱世“长城”,可为大用;参知政事(副宰相)孟庾,也数次在高宗面前举荐他。高宗对这个从前没有寸功,突然耀眼朝堂的辛次膺满是兴趣,便将其召回朝廷问话。廷对应答时,辛次膺奏请“用人贵于务实,施令在于必行”,强调实干兴邦,有令必行。高宗听了大为感慨,认为于时事大有裨益。

高宗的褒奖,激发了辛次膺“致君尧舜”的热情,接连建言献策,对当下急务呈递了许多奏疏。如他建议,丧乱之后应敕令郡邑“务农抑末”,扩大农业生产降低税赋征收,恢复国家元气,为长期抗金作物质储备。他又提出当下急务在“收拾人心”,“中原百姓为追随陛下巡幸江左,舍祖先坟墓弃安身之业,甚至因饥寒交迫而丧命”。如果能将这些人妥善安置,可以令沦丧地百姓心向往之,收复故土自然轻松许多。

辛次膺的奏疏得到高宗的关注。吏部本来准备将他外放湖北转运使,高宗特意将他召回建康,并在行宫再度召见。辛次膺向皇帝畅言救世之弊,希望高宗检阅兵将,简拔功臣,收回恩威之柄,使人人知朝廷之尊。他还提醒,左右近习大臣,久得信任或将揽权干政,应该杜绝这种弊端。而兵乱十年不息,一年所需就要钱三十万、米四百万石。天下诸路额定赋税仅能支撑一半,其余都要横敛于百姓。他请求罢免不急之务,减省冗官,裁汰冗员,减轻百姓负担。辛次膺说到动情处,慷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高宗非常感动。奏对结束后,高宗将他提升为左正言,还让人将其所奏张榜于朝堂,令群臣参观学习。

不惧权势,两番弹劾秦桧误国辛次膺性情刚毅,是非观念极强,眼中揉不

进一点沙子。早在担任单父县丞时,他就因县令猜忌而辞官归隐。如今担任谏言官,更深感乱世应立法度,批判逾越纲纪的官员毫不留情。

辛次膺第一个开刀的对象是名将韩世忠。韩世忠的儿子因父功入直秘阁参与国家大事。辛次膺奏曰:“攻城野战,世忠功也,其子何与?石渠、东观(汉代国家典籍汇集处),图书府也,武功何

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此风不加遏止,恐怕日后援例者越来越多,朝廷法度将形同虚设。

辛次膺“为难”韩世忠,其实对事不对人,绝非意气用事。他听说韩世忠自楚州移军镇江,立即上奏高宗应注意军情稳定,防止出现哗变。对韩世忠抗金偶有败绩,辛次膺认为主责当在朝堂重臣,“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这番真知灼见,高宗全部信纳,韩世忠也深以为然。所以二人虽偶有龃龉,却“求同存异”,始终为君子交。

辛次膺内心渴望高宗能振作朝纲恢复故土,因而对屈膝求和者大为鄙夷。大臣王伦出使金朝请和,辛次膺对他说:“宣和海上之约(宋徽宗年间遣人赴海上与金人相约共伐辽国),靖康城下之盟(金人侵宋围都城汴梁,宋钦宗遣人与金人订盟约)。盟约手印未干,兵卒就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为了阻止议和,辛次膺连续七次上疏,提醒“忘战必危”,希望高宗能提高警惕。

辛次膺不屑求和,因而对主和的秦桧非常厌恶。他弹劾秦桧不能约束家属,放纵他们在地方肆意妄为,骚扰百姓。秦桧听说辛次膺弹劾自己后,大为惊恐,四处搜集辛次膺的奏折信息。

秦桧胆战心惊地展开奏折副本,看到辛次膺以笔锋为戈矛的呐喊控诉。

辛氏检举秦桧妻兄王仲薿,控诉他曾在金人手下参与镇压百姓,其罪已在不赦,如今仗何人威势出仕为官?辛次膺还弹劾秦桧另一妻兄抚州知州王唤早年投降金国,如今违法侵占官田,将赋税据为己有。

秦桧读完奏折后,先奔往朝堂,后追到高宗寝宫,声泪俱下请求饶恕。高宗见状也动了恻隐之心,就将奏折留中不发。辛次膺闻讯再次上疏,指出秦桧“追寝除命”,是他私心作祟,如果高宗屈从他的私欲,那么“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都将被废弃。辛次膺还表示,假使有皇亲贵胄违法乱纪,自己也要上奏弹劾,何况只是臣子姻亲而已。他希望“陛下奋干刚之威,戒蒙蔽之渐”。

奏疏呈递后,秦桧三番两次求见高宗,痛哭流涕地诉说自己忠君之心,并诋毁辛次膺目无君上、危言耸听。秦桧的反击起到了作用,辛次膺的奏疏石沉大海,无法再引起波澜。

单车平乱,序文铮铮寄赤心秦桧将辛次膺视作眼中钉,时刻想除之而

后快。当时湖南境内盗贼泛滥,势力大的强盗团伙甚至有数万之众。他们劫掠百姓,攻击府衙,气焰非常嚣张。秦桧将湖南乱象匿而不

报,奏请将辛次膺派往那里任职。辛次膺陛辞时,高宗还高兴地对他说:“湖湘风物甚佳,且无盗贼。”他还向辛次膺承诺,一年之后即将其召回朝廷。

不知情的辛次膺到达长沙,才知这里贼势已难以节制。而当地守军都被调走,才知秦桧意欲致其死地。没想到,文臣出身的辛次膺却上演了叹为观止的惊天逆袭。他没有临敌退缩,也没有请求援军,而是单车驱往盗贼老巢。

辛次膺接下来的做法更令人诧异。他奔往贼巢不是来谈判,而是来剿贼的。《宋史》记载:“单车趋茶陵,擒贼骁将戮之,募贼党毛义等。”辛次膺孤身一人跑到叛军大本营,而且立刻把对方将领给灭掉了,甚至还把一部分叛军队伍招募到自己麾下。具体过程如何,我们如今不得而知,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之后,辛次膺对叛军恩威并施,表示朝廷不会清剿叛军,只要投降,朝廷肯定不会治罪。辛次膺这招果然奏效,盗贼头目相继投降。这么多人如何安置呢?辛次膺对他们言明,都是大宋的子民,不如放下武器铠甲,老老实实拿起农具耕耘,这才是长久安身之道。

辛次膺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万余叛军卸甲归田。身在杭州的秦桧又恼又愤,却又无可奈何。

不久,宋金和议的文书发送到了湖南衡阳。辛次膺极陈其诈,认为自己昔日身为谏官,曾经数番看到金人变诈无常,此次议和也必定是欺诈之举。他指出,身居高位的大臣,“怀奸固位,不恤国计”,主张议和往往是为一己私利。辛次膺认为议和此举,“弃仇释怨,尽除前事”,否定了此前众人的抗金功绩,又“屈辱求和,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令天下之人心灰意冷,抗金局势或急转直下。辛次膺的奏疏送到朝堂,因不合秦桧心意被置之不理。不久,金军再度南侵,和议形同虚文,高宗后悔不已。

和议失败后,秦桧的权势没有受到损伤。辛次膺不愿与他同朝为官,就请求罢职闲住。秦桧当时权势熏天,风评却很恶劣。他想搜罗天下贤者,让他们帮着提升自己名声。秦桧数次修书辛次膺,表达仰慕之意,辛次膺只是笑而不答。

辛次膺在浮梁县修筑小屋,栽花植木,寄情田园,有归隐的意愿。但当他听说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罗织下狱,他愤然上疏营救,痛斥秦桧的卖国行径。岳飞被无辜杀害后,辛次膺伤心难过,郁闷了许久。

他弃官闲居十六年,后来贫苦至极,却丝毫不肯请求他人帮助。

在隐居期间,辛次膺应朋友、蜀人费枢之请,为其书《廉吏传》作序。《廉吏传》搜罗古代至五代时期的廉官循吏,述其事迹,记其政声,以勉励当时南渡群臣。辛次膺在序文中感叹廉吏节操之难,所受非议排挤之多,这正是自己心中块垒的抒发排遣。《廉吏传》后来被收入乾隆年间的大型丛书《钦定四库全书》,辛次膺所作序文也随之传于后世。

“南渡直言之臣,宜为首称焉”

辛次膺的隐居生活随着秦桧死亡而结束。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六十四岁的辛次膺随即被起用为婺州知州。高宗想重新重用他,任职才三日就召回朝廷。到了临安宫殿门前,辛次膺足疾发作,难以施拜跪之礼,最终没有顺利朝见。他又复乞外任,高宗加他为秘阁修撰,依旧还郡任职。

宋金和议最终达成。辛次膺虽屡次上疏反对,却还是无力改变时局。

高宗禅位于孝宗。孝宗即位后,立即召辛次膺还朝。辛次膺此时虽然年过七旬,锐气依旧不改,奏称:“陛下新即位,用人当考核其贤愚。不能因一人称誉而用之,也不能因一人诋毁而去之。”他建议孝宗勤加训练士卒,优抚怜恤百姓,妥善经营两淮地区,令敌人无法乘虚而入。孝宗对他的建议深以为然,当即令辛次膺担任御史中丞。接着辛次膺到德寿宫朝见禅位的太上皇高宗,高宗遗憾地说:“后悔

不能用卿于强健之时。”孝宗想迎高宗銮驾于延祥观,并宴请群臣

于玉津园。辛次膺奏称:“金人挑衅的文书刚到,其意在兴兵南侵。两淮地区守备薄弱,应深以为虑。如今宴请一次即花费十数万缗,不如用来资助军费更合适。”孝宗读后心内肃然,立即取消了相应活动。

当时边境两淮地区因连年混战化为荒野,生民寥落,满目疮痍。辛次膺奏请“或借种牛于百姓,或令屯兵耕种”,尽快恢复两淮农业生产,保证驻军粮草供应。当时孝宗正想励精图治,改变高宗朝萎靡状态,所以对辛次膺的奏折屡屡褒奖。孝宗每次召见辛次膺,都只称呼他的官名而不称呼姓名。皇上还褒奖说:“朕知卿如在家僧。名利声色,人所好者,卿皆不好。”

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辛次膺担任枢密院事。当时宋孝宗志在“还我河山”,他一边为岳飞平反恢复名誉,一边趁金国内部形势不稳,发动北伐收复故土。当时主战派诸臣皆建议发动北伐,收复祖宗故土。辛次膺也多次陈述北伐之必要和重要。

隆兴元年,主战派大臣张浚率军八万开始北伐。北伐初期宋军进展顺利,孝宗大受鼓舞。他令宋军火速出击,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但在表面顺遂的北伐前线,两名主将的龃龉却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当时符离(今安徽宿州)之师捷奏日闻,辛次膺却探知前线两位主将争功,军心已然不稳。他一边修书于张浚,提醒他注意解决将领矛盾;一边手疏千言,请求孝宗北伐持重,不可轻躁冒进。没多久,宋军在符离前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

符离之败,让孝宗的雄心大受打击。他曾对辛次膺说:“师旅一出辄溃,皆前线将领之罪,应斩以徇军。”辛次膺见皇帝闷闷不乐,意欲杀将,立即奏言宽慰:“师溃而归,大将虽罪无可恕,但军前斩将,于军不利。不如令张浚弹压平定,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孝宗由是赦免了将领,令他们戴罪立功。孝宗后来想起辛次膺此前的提醒,更觉惭愧内疚。

随着北伐失败,主和再度成为朝堂的主流。没多久,孝宗想重用主和派大臣汤思退秉政。

孝宗为了安抚辛次膺等主战派,升他为参知政事。辛次膺却以疾病而极力请求免职。他上奏曰:“(主战派)的王十朋等人任侍史,虽是皇上亲自擢升,天下皆知臣曾荐举他们。汤思退即将被召用,天下亦知臣曾弹劾其奸诈。如果臣不引避,天下人将如何看臣?”孝宗无奈,只能任辛次膺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道观。

辛次膺陛辞时,孝宗亲赐茶饮,一直惋惜他的离开。辛次膺却奏称:“臣与(汤)思退,理难同列于朝。”孝宗还想争取他留下来:“有人说汤思退也有可用之处。”辛次膺再奏:“今日之事,恐怕不是汤思退能辩解的。思退固不足道,窃恐误国家事。”自此,辛次膺离开朝堂,过起了隐居的致仕生活。

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七十九岁的辛次膺病故。孝宗看完他满腔热忱的遗疏,大为哀痛,特赠他为光禄大夫。

对于辛次膺的一生,《宋史》给出了较高的认同:“(辛)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次膺力排群邪,无负言责,莅政不烦,居约有守。晚再立朝,謇谔尤着。”在史书的最后,史官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南渡直言之臣,宜为首称焉。”

掖县公园人来人往,游人穿行其间,辛次膺雕塑端坐石台,眺望着这片故土。

■ 政德镜鉴┩到灯

他以直言敢谏闻名朝堂。靖康之变后,他心忧国家社稷存亡,两次弹劾秦桧误国。后遭秦桧忌恨,不愿与其同朝为官,,

请求罢职闲居十六年,将爱国热忱倾注于《廉吏传》序文中。晚年辅佐宋孝宗重振朝纲,却因北伐失利而壮志难酬。

辛次膺:南渡直臣称首焉

□ 本报记者 鲍 青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高宗赵构决定禅位于义子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高宗留给孝宗的,是在宋金交战中得以占据半壁江山,但也稍有主动权的南宋朝廷。

高宗禅位的前一年,金主完颜亮分四路大军侵略南宋。在采石之战中,南宋名将虞允文率军大败金军。不久金国重臣完颜雍在后方称帝,完颜亮被士兵缢死,金军随即南撤。

采石之战后,宋军在两淮、川陕收复许多故土,一时抗金形势转向乐观。

孝宗生于靖康之变当年,又一直目睹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屈辱,经常为此愤愤不平。他对秦桧一伙权臣庸将擅权误国、畏敌如鼠的行径极为不满。完颜亮南侵时,“两淮失守,朝臣多陈退避之计,帝(孝宗)不胜其愤,请率师为前驱”。后来为了打消高宗疑虑,孝宗在

老师史浩的提醒下,才要求留在高宗身边陪护。当孝宗即位后,朝廷内部主战思潮随即兴盛,许多大臣主张以武力对抗金军,收复北方失地。而平时主张避敌逃跑、妥协投降的论调暂时销声匿迹。

孝宗刚刚即位,还比较顾虑太上皇高宗的意见,不愿立刻推翻他主持制定的和局。

绍兴三十二年,金国向南宋盱眙驻军发出威胁,要求立即归还此前被宋朝收复的故土。孝宗的回复诏书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敌人来索旧礼,从之,则不忍屈。不从,边意未已。”

如何应付金朝挑衅,南宋朝臣意见也不统一,有人主张听从金国要求,以免再度兵戎相见;有人要求拒绝金国要求,坚决守护祖宗故地。孝宗经过长时间思想斗争,终于在同年十二月,“手诏罢德顺军屯戍,并令于秦州岛里安泊”。孝宗的撤军诏书在西北前线引起极大震动。名将吴璘奉班师之诏准备撤军,僚属接

连谏言规劝:‘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此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但吴璘知道此时朝廷还不敢轻易开战,便曰:“璘岂不知此?顾主上初政,璘握重兵在远,有诏,璘何敢违?”但在撤军过程中,金军乘其不备偷袭,吴璘军损失三万三千人,幸存者连营痛哭,声振原野。好不容易收复的陕西大部,被金国不费吹灰之力再度占领。

孝宗在撤军诏书发出后,也觉得有所不妥。加上重臣虞允文、辛次膺屡屡上疏强调陕西撤军失策,孝宗便又下诏吴璘进退可自便。但当时吴璘已率军撤退了。孝宗极为后悔起初的决定,日益倾向于主战派。

隆兴元年,金国故技重施又向南宋提出领土要求。为了威慑南宋,金国在宋金边界“积粮修城”,为南侵营造声势。当时驻守边界的名将张浚趁着金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发动突袭。张浚的擅自行动,在朝堂内引发强烈争

论。主战派和主和派辩论于孝宗面前,这次孝宗坚定站在主战派一边。很快,将领李显忠被任命为淮东招抚使,邵宏渊为招抚副使,开始率军北上伐金,意图迅速收复故土。

南宋军队出师之初,军队连连获胜,形势一片大好。李显忠出安徽定远,渡过淮河,打败金国守将,收复安徽灵壁。邵宏渊自盱眙渡过淮河,和李显忠会师收复虹县。前线捷报频传,令孝宗信心大增,收复故土的愿望更加迫切。

此后金国援军大量汇集,宋金双方在安徽宿州展开激烈争夺。当李显忠孤军奋战时,邵宏渊却始终拒绝配合。李显忠在多次打败金军进攻后,损失日益惨重,被迫从宿州撤军南下。到了符离境,疲惫不堪的宋军被金军击败,南宋

“大军并丁夫等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践饥困而死者不可胜计”。孝宗即位后朝野瞩目的北伐,就这样以惨败而结束了。

金国在取胜后并未继续南下,而是对南宋展开外交攻势,以虚声恫吓迫使南宋就范。在金国的压力下,南宋朝臣中主和思想再度沉渣泛起,一些曾依附秦桧的官员被重新起用。他们为了保有权力、促使和局成功,甚至不惜将孝宗的态度泄露给金国使臣,要求他们以武力威胁迫使孝宗接受议和。

经过一年半反复交涉后,宋金终于在隆兴二年签订“隆兴和议”。相较于此前绍兴和议,南宋的政治地位稍有提高,但仍要贡献岁币。金使到达朝廷,皇帝也要降榻受书。

符离之战的溃败,对满怀恢复热情的孝宗君臣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继续主张对金国用兵、以武力收复北方失地的臣子消失了,多数臣僚对宋金和战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在“隆兴和议”达成前,有大臣向孝宗进言:“今日之举,当量度国力。”孝宗对此表示同意:“浪战不可,须是机会,不可强为。”乾道三年,孝宗与辅臣议论恢复事,大臣说:“报仇雪耻,诚今日之先务,然非内修政事,有十年之功,臣恐未可轻动也。”帝深然之。

孝宗在位的后半期,其恢复热情大大降低。在他的影响下,朝廷上下以恢复为讳言,以兵端为可畏,笼罩着一片乐因循、惮改作的萎靡风气。为不引起金朝怀疑,以表示恪守和议的诚意,朝臣竟有人反对在边境修筑城堡。孝宗末年,宋朝武备弛懈,国力益弱。尤其孝宗禅位后,南宋国势江河日下,恢复北方失地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相关阅读·

即位之初,孝宗有强烈的恢复故土雄心,并组织了北伐战役。但随着符离之战的惨败,孝宗雄心遭受极大创伤,再难唤唤起往日的北伐激情。

符离之败:击溃孝宗雄心

莱州掖县公园内的辛次膺雕塑

辛次膺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