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獨立外交路線對薩科奇親美政策之影響ir.lib.ks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3204/2/2江進勳-法國獨立外交路線對... ·...

24
- 1 - 法國獨立外交路線對薩科奇親美政策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nch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n Sarkozy’s pro-America attitude. 摘要/ Abstract 二次大戰後,法國經濟濱臨破產。為了穩定歐洲,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 大量物質與金援法國與其他西歐國家。法國的政治安定與經濟繁榮絕對是美國所 致。但是法國自 1958 年第五共和首任總統戴高樂以降,推動獨立外交政策,處 處與美國對外政策頇挌。美國對法國戰後以中等國家地位企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 一等國家的外交政策感得非常不舒服。2007 5 月法國總統大選親美候選人薩 科奇(Nicolas Sarkozy )當選。薩科奇崇尚美式價值系統,未當選總統之前強烈 表示支持美國對外政策。一些觀察家預測法國將揚棄自 1958 年第五共和戴高樂 Charle De Gaule)總統所制訂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走上親美路線。然而就「搏 奕論的非零合遊戲」理論觀之,法國獨立外交路線對維護法國國家利益與尊嚴確 有正面價值,因此四十年來一直為歷屆總統所遵循。在新世紀裡,當美國霸權正 陷於單邊困境急需國際多邊協助與合作,強調多邊主義的歐盟與聯合國成為法國 對抗美國有利的籌碼。法美在許多國際議題上存有重大國家利益衝突;面對法美 利益衝突,薩科奇不可能違背法國反美民意,將個人對美國偏好置於國家利益之 上,放棄傳統獨立外交路線,唯美國馬首是瞻。可以肯定的是,薩科奇改變席哈 克對美咄咄逼人逼人的態度,採取友善政策。但事涉國家利益議題,薩科奇仍然 會延續法國傳統獨立外交路線基調,以維護法國國家利益與尊嚴。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2, France’s economy was nearly at the verge of bankruptcy. The United States made the Marshall Plan for rebuilding and creating a stronger foundation for the allied countries of Europe, offering huge financial aid to them.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America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of France. Since the French Fifth Republic, the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made by President Charle De Gaule has been implemented by his successors and has often conflict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n many international issues for the last 40 years. France’s attempts to play an international part in the world stage really have long upset America. The pro-America candidate, Nicolas Sarkozy, was elected the sixth President of the French Fifth Republic in the 2007 presidential election. Sarkozy had extremely showed his admiration of American value system and strongly expressed his support of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view of this, some observers predicted that France would change its independent policy and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

法國獨立外交路線對薩科奇親美政策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nch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n

Sarkozy’s pro-America attitude. 摘要/ Abstract

二次大戰後,法國經濟濱臨破產。為了穩定歐洲,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

大量物質與金援法國與其他西歐國家。法國的政治安定與經濟繁榮絕對是美國所

致。但是法國自 1958 年第五共和首任總統戴高樂以降,推動獨立外交政策,處

處與美國對外政策頇挌。美國對法國戰後以中等國家地位企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

一等國家的外交政策感得非常不舒服。2007 年 5 月法國總統大選親美候選人薩

科奇(Nicolas Sarkozy)當選。薩科奇崇尚美式價值系統,未當選總統之前強烈

表示支持美國對外政策。一些觀察家預測法國將揚棄自 1958 年第五共和戴高樂

(Charle De Gaule)總統所制訂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走上親美路線。然而就「搏

奕論的非零合遊戲」理論觀之,法國獨立外交路線對維護法國國家利益與尊嚴確

有正面價值,因此四十年來一直為歷屆總統所遵循。在新世紀裡,當美國霸權正

陷於單邊困境急需國際多邊協助與合作,強調多邊主義的歐盟與聯合國成為法國

對抗美國有利的籌碼。法美在許多國際議題上存有重大國家利益衝突;面對法美

利益衝突,薩科奇不可能違背法國反美民意,將個人對美國偏好置於國家利益之

上,放棄傳統獨立外交路線,唯美國馬首是瞻。可以肯定的是,薩科奇改變席哈

克對美咄咄逼人逼人的態度,採取友善政策。但事涉國家利益議題,薩科奇仍然

會延續法國傳統獨立外交路線基調,以維護法國國家利益與尊嚴。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2, France’s economy was nearly at the verge of bankruptcy. The United States made the Marshall Plan for rebuilding and creating a stronger foundation for the allied countries of Europe, offering huge financial aid to

them.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America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of France. Since the French Fifth Republic, the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made by President Charle De Gaule has been implemented by his successors and

has often conflict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n many international issues for the last 40

years. France’s attempts to play an international part in the world stage really have long upset America. The pro-America candidate, Nicolas Sarkozy, was elected the sixth

President of the French Fifth Republic in the 2007 presidential election. Sarkozy had

extremely showed his admiration of American value system and strongly expressed his support of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view

of this, some observers predicted that France would change its independent policy and

- 2 -

follow the America’s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non-zero sum

theory, France’s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has really maintained it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dignity , which has been followed for the last 40 years. In this new century, as

America,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being in the difficult unilateral predicament

urgently needs international multiple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the multilateralistic EU

and UN are the high cards in France’s foreign game toward America. There will be great

conflicts of interests on international issues between France America. When conflicting

with America in international issues, Sarkozy will not likely to take his personal ideology

over hi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give up the long-followed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regardless of his people’s will. To be sure, Sarkozy will take friendly attitude toward

America. But he will follow the footsteps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firmly maintain the

independent policy as France’s interests are much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issues.

關鍵字:戴高樂、獨立外交政策、多邊主義、單邊主義、歐盟

Keywords:Charle De Gaule、 the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multilateralism、

unilateralism 、 The European Union

- 3 -

壹、前言 法國是美國長久以來很重要的盟友,也是很挑剔的盟友。美國二次大戰為了

解放法國,犧牲幾十萬子弟兵。戰後為了拯救法國與西歐濱臨破產的經濟,以及

防止共黨赤化,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無償給予物質援助與數十億美元金援法國

與西歐國家。因此法國與西歐的政治安定與經濟繁榮絕對是美國力量所致。諷刺

的是法國自 1958 年第五共和首任總統戴高樂以降,對外政策處處與美國頇挌。

美國對法國那種恩將仇報之作為一直無法釋懷,同時對法國戰後以中等國家地位

企圖扮演一等國家的外交政策感得非常不舒服。尤其對卸任前法國總統席哈克

(Jacques Chirac)在聯合國演說嚴厲批評美國出兵伊拉克時那種不可一世傲慢態

度更是恨之入骨,因此對 2007 年 5 月法國總統大選寄予厚望,希冀親美候選人

出線,調整對美外交路線。

去年(2007)五月中旬法國總統大選第二回中,一如一般預料由右派人民運

動聯盟薩科奇勝出,成為法國第五共和第六任總統,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政治局

勢:一向反美的法國人選出一位親美的總統。薩科奇一向 崇尚美國價值系統,

對美國友善廣為人知,也因此使他 2006 年 9 月訪美期間成為布希總統座上嘉賓,

更甚者當著美國人面前批評其老板席哈克(薩科奇當時擔任內政部長)2003 年

在聯大反對美國對伊拉克用兵時所表現出的傲慢態度。薩科奇一當選旋即致電美

國布希總統表示友好。按法國第五共和憲法,外交決策權操在總統手中。鑑於薩

科奇未當選總統之前均頃向支持美國,一些觀察家預測法國將揚棄自 1958 年第

五共和戴高樂總統所制訂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走上親美路線。尤其薩科奇就任

法國總統已一年多來兩次造訪白宮,與布希總統關係密切,這是否意味法國的獨

立外交路線在薩科奇的任內將改弦易策予以揚棄?本文擬先分析法國獨立外交的

形成的背景與原因。從修正主義外交政策看獨立外交路線目的以及敘述是項政策

四十年為歷屆總統所遵循。最後從搏奕論的非零遊戲分析獨立外交政策的效益,

從法國民意取向、薩科奇現有對美外交籌碼,論述薩科奇總統對美政策的變與不

變。

貳、戴高樂思維與第五共和獨立外交路線的形成

民主國家外交政策均由最有權力的決策者拍板制定。外交決策過程所依據的

不外是個人意識型態或國家利益。當今國際關係不論從現實主義或者從理想主義

出發,國家利益都是任何國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必須考量的最重要因素。1 儘管

外交政策之制定已程序化,但是國家利益有時抽象,正負質不易量化計算,因此 決策者對國家利益主觀看心理、經驗與背景等因素亦成為決策重要關鍵,有時對

1.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頁 40

- 4 -

外交行動產生決定性作用。戴高樂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外交政策制定

者,其外交政策之背景與理念始於大戰期間。2 因此有關法國第五共和對外、對

美政策都與戴高樂總統的外交政策思維息息相關。

一、戴高樂的對美外交思維背景 由於 1940 年法國快速崩潰,遭到納粹德國佔領,英、美、俄對戴高樂所領

導的法國流亡政府相當冷落,至大戰末期,法國在爭取國際地位過程中,均被英、

美、俄故意摒棄於許多重要國際性會議之外。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擠身五強之中,

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實際上美英兩國從未將法國當成戰勝國對待;在許

多重大議題上鮮少讓法國有發言權;戰爭結束前所達成的幾個協定的簽訂既沒有

法國參與,也不將法國利益納入考慮,這些均深深影響戴高樂對美外交思維。3

尤其 1954 年越南奠邊府之戰美國拒絕法國出兵協助要求、1956 年蘇伊士運河危

機中美國強烈要求法國自挨及撤軍,4 更使戴高樂深深感到美國是不完全可靠的

盟友。 二、戴高樂對美國核子傘保護政策抱持懷疑

50 年代,西德的建軍使北約在歐洲的防禦兵力得以增強,但由於當時美國

的核子優勢遠超過蘇聯,故美國的核子武器政戰略採「巨型報復」(massive retaliation)政策,只要蘇聯對西歐發動侵略,則美國立即以核子武器摧毀蘇聯的 作戰能力。面對蘇聯日益強大的兵員、坦克與核武之下,西歐的安全仍賴美國核 子傘的保護。不過蘇聯於一九五七年成功地發射人造衛星,證明其有打擊美國本

國本土的能力,從此美國則改變其核子戰略,採「彈性反應」政策;當敵人入侵

時,先以傳統武器抵禦,敵人堅持不退,再使用核子武器。由於美俄均具有核子

武器投射摧毀對方能力,世界進入所謂「互相嚇阻」的時代。在歐洲人眼中,美 國所提供的防禦保障的可信性開始降低,甚至認為歐洲若遭攻擊時,美國為求自 保而對於介入歐戰會遲疑不決。1958 年戴高樂致函給美國艾森豪總統與英國首 相麥米倫,建議改變北約為美英法三國聯盟,以對付國際性共黨威脅與擴張,但

此建議遭英美拒絕。戴高樂建議目的,意在突破美英核子之獨佔,使法國能真正

參與核武之製造與控制,並與美英處於平等地位以主導世局之發展。5 在另一方

2. 李萬來,法國外交政策結構(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社,1991)頁 200-201

3. Herbert Tint,French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2), P.34

4. 李萬來,法國外交政策結構, 頁 206-208

5. 同上註,頁 221

- 5 -

面,西歐國家認為歐洲以外所發生的事件,亦可能爆發為全球的巨變,美國在行

動前應與其北約盟國磋商,正如美國所要求於盟國的一樣;萬一美、蘇雙方發生

衝突,彼等在無法預知及無奈中不免亦遭池魚之殃。一九六一年發生古巴事件,

雖然當時甘迺迪總統以優勢的戰略戰術地位迫使蘇聯撤回飛彈,但赫魯雪夫卻提

出條件,要求美國相對地減少其在土耳其及義大利的飛彈基地,並且美國亦無法

迫使蘇聯的一萬六千名軍隊全部撤出古巴等跡象,致使歐洲國家猜疑其中不免有

核子勒索性的秘密協議。戴高樂在這方面極為敏感,尤其擔心美國將為其本身利

益而犧牲盟國的安全,與蘇聯達成「另一個雅爾達」。6

三、戴高樂建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籌碼

國力是一個國家可以支配或改變他國政策的能力,7 國力是國際關係主要決

定因素。8 就國際政治而言,各國地位相當不平等。國家地位大小建立在各國國

力上。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之後,法國的人口與土地面積在充其

量只是中等國家規模,但是仍存著 18 世紀、19 世紀一流強權心態。戴高樂認為

恢復法國光榮與偉大與法國在國際上地位息息相關。為了擺脫美國支配,戴高樂

認為,法國必須擁有完成獨立自主外交,為達此目的除了增強國力別無選擇。對

法國而言,提昇法國國力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強化國防能力與厚植經濟能力。

(一)、建立獨立外交政策與獨立自主核子武器

法國第五共和總統是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在國防與外交政策上具有決定性

的角色。戴高樂兩屆總統任內,法國的外交政策均由戴高樂本人自行擬定,9 同 時塑造法國外交主要路線與外交決策機制。10 鑑於兩極對峙與法國國力式微,戴 高樂認為,當美蘇兩個超級強權衝突對立但又希望避免發生一場核子戰爭時,法

國就有相當程度的自行運作空間,11 因此 1958 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將當時法國 外交政策的擬定建立在三項基觀念上:(1)打破東西方對立之束縛、建立獨立自

6. 齊佑,(試釋拓展現階段對歐關係之障礙暨因應策略),《外交部七十二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1983.12),頁 9

7. K.J.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3).P.145

8. Michael P. Sullian, Power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0),P.76

9. 張台麟 ,(第五共和下的法美關係),《美國月刊》,第二卷第十一期,頁 18

10. 蘇宏達,(法國第五共和外交決策的機制),《美歐月刊》,第 10 卷第六期,頁 57

11. 蘇秀法,(法國與變局後的歐洲),《問題與研究》,第 30 卷第 12 期,頁 27

- 6 -

主外交;(2)強化自衛能力、保有自屬的反擊與赫阻性核武;(3)提振法國在國

際社會之聲威與地位。12 國防戰略力量是國家安全之保障,也是外交開展最重要

之籌碼,自古以來,國際政治之現實即為弱國無外交。法國在二次大戰後殖民地

已喪失殆盡,已不再是過去國際間一等強國,戴高樂希望能使法國重新在國際社

會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以恢復歐洲昔日之地位,亦為恢復法蘭西之偉大。由於

核子武器的壟斷與傳統武器的優勢,美國與蘇聯兩個超強支配國際政治的運作,

民主國家以美國為領導,共產集團則以蘇聯為首。在這兩大勢力下,任何次強國

家對外政策幾乎無法諭越這個範,任何國家安全與利益的分配是由美蘇兩國支

配。若想脫離這種東西方對立的束縛,就得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獨

立自主外交需要有強大國防力量做後盾。戴高樂對美國核子傘抱持懷疑態度,認

為在彈性反應指導原則下,美國將不可能於蘇聯攻擊西歐時,立即以核武器反

擊,所以法國必須發展自我之核武才能保證其國防安全。另一方面戴高樂之所以

強調法國必須擁有核子武力之原因是心理因素,希望藉核子武力毀滅性增強法國

之國際政治地位,並在美蘇兩強中,扮演中間角色。13

(二)、利用歐洲共同體提高國際影響力。

法國獨立自主發展國防,雖可保有最後一擊的赫阻武力,但就經濟而言,戴

高樂了解法國已淪為中等國家,力量過於薄弱,單憑一己力量無法在權力兩極化

的世界局勢中,擁有一席之地。法國本身豪無影響西方政策決定之力量,甚至必

須依賴美國的保護。因此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共同體(歐盟),遂成為法國的唯

一選擇,以免繼續臣服美國,並於北約組織與世界舞台上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

唯有藉著歐洲共同體,法國才能在北約組織中與美國居於平等之地位。14 因此結

合歐體各國形成利害與共,藉著聯合歐洲各國的力量,以補其中等國家單獨力 量之不足,然後才能在大西洋聯盟中與英美居於平等地位,並且可以改善長期屈 居美國之下的處境,並擴大聲勢參與國際事務的助力。15 對戴樂而言,歐洲共同

體接受法國的領導,法國才能再度於國際事務上辦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因此戴高

樂主政期間對於歐體之外交,基本上是以法國之自我利益為中心者,其增強與共

體關係之用意,目的在走獨立自主之外交路線,同時利用歐體之力量,作為其抗 衡美蘇關係之王牌之一,16 以期左右世界局勢。戴高樂這個以歐洲共同體做為其 12. Alfred Grosser, Affaires Exterieures(Paris:Flammarion,1984), P.322

13. 李萬來,法國外交政策結構 ,頁 67-69

14. 約翰史斑尼爾著、方海鶯譯,當代美國外交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頁 75

15 沈玄池,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8),頁 404 -405

16. 李萬來,法國外交政策結構,頁 225

- 7 -

獨立自主外交後盾的策略一直為其後繼者所遵循,並成為法國獨立外交基石。17

參、獨立外交路線引導歷屆總統的對美政策 一國外交政策常反映決策者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隨著決策者的更替,該國的

外交路線改玄弦易策乃司空見慣之事。然而戴高樂在兩屆總統任內所塑造的第五

共和的外交決策機制與制訂的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在過去四十年歷經左右

不同政治派系政府維持不變,18 一直左右法國歷任總統對外、對美政策與作為。

世界各國外交政策大約可分成兩種類型。1、保持現狀的外交政策:這種政策

反映一個國家對其周環境的滿意,滿足其國際舞台角色,無意改變其與國際社會

之關係。2、修正主義的外交政策:這種政策反映一國不滿其在世局中被安排的

角色,企圖改變國際秩序,只有改變才能符合其願望與獲得更多國家利益。19 法

國是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世界強權,二次大戰之後淪為中等國家。面對冷戰時期美

蘇主宰東西兩大陣營以及後冷戰時代美國單邊霸權主宰世界向來芒刺在背。獨立

外交路線實屬修正主義外交政策,強調不接受現況安排,企圖改變美蘇所塑造的

世界秩序、挑戰美國單邊主宰的國際利益分配,主張法國國家利益由她自己伸

張,不容他國為了實現其外交政策而犧牲法國國家利益,因此 40 年以來,獨立

自主的外交路線不分左右一直為後繼者所遵循,唯一差異在於執行政策的不同。

1969 年,右派龐畢度(George Pompidou)當選總統,龐畢度素有戴高樂忠

誠繼承者之稱,在其任內多遵循戴高樂所擬定的外交原則。20 龐畢度一方面奉行

獨立自主外交方針,一方面又放棄戴高樂外交政策對美過於強硬的成分,轉而採

取較為靈活的外交政策。龐畢度實現法美兩國元首互訪,在政經與外交領域與美

國合作,承認法國仍然是西方防務體系的一員,恢復與北約軍事方面的合作。21

但龐畢度比戴高樂更強調以歐洲整合的力量和法國對歐洲共同體的領導權,作為

法國再度爭取大國地位和全球作用的憑藉。因此龐畢度執政期間美法關係似乎比

戴高樂時期還要堅難。1970 年法美對國際安全戰略嚴重分歧,在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問題上無法取得協議。1973 年以阿戰爭、石油危機法美處理方式不同,以 17. Steven Philip Kramer , “The end of French Europe,” Foreign Affairs, Vol..85 , No.4.(July/August

2006), P. 127

18. Sophie Pedder, “ Atypically French: Sarkozy’s Bid to a Different Kind of President”,Foreign

Affairs,(May/June 2007), P.272

19 洪鐮德,世界政治新論(台北:牧童社會科學叢書,1978), 頁 169-170

20. 張台麟 ,(第五共和下的法美關係),《美國月刊》,第五卷第七期,頁 24-25

21. 劉金源,法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7), 頁 199-200

- 8 -

及國際貨幣、美國在法投資議題分歧均使兩國關係惡化。221972 年龐畢度要求英

國全面接受歐洲共同體條約規定作為加入的先決條件,主要是要阻止美國透過英

美緊密關係對歐洲共同體發揮影響力。 獨立右派季斯卡(Valley Giscard D’Estang)1974 年上台,季斯卡是個溫和

戴高樂主義者,在外交上主張維持獨立自主路線,秉持法國才有權對自己的事務

做出最後決定,不接受任何超級大國的統治。23 雖然季斯卡任內致力改善法國和

美國過去不睦關係,多次訪美,也多次遷就美國,1976 年法國也順從美國要求,

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行外匯浮動匯率和黃金非貨幣的決定,但是 1979 年蘇

聯入侵阿富汗,季斯卡堅持自主原則,拒絕美英要其對蘇聯實施經濟制裁的要

求,1980 也未配合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24 1981 年政治立場偏左,極力反對軍售與發展核武政策、始終強調人權的社

會黨密特朗(Fransoir Mitterrand)當選總統。社會黨在野時曾提到法國外交政策

必須激烈轉向,25 因此密特朗的當選引發美國與西歐盟國極度關切,咸認為法國

外交路線將改弦易澈。1981 甫當選的密特朗希望與美國密切合作,並堅決支持

美國和北約組織在西歐部署飛彈的政策。但是一涉及法國國家利益時,密特朗比

戴高樂派更高樂派。1983 年法國反對美國的星戰計劃,雙方意見嚴重分岐,1985年密特朗提出星際和平計劃以回應美國的星戰計劃。1986 年法國拒絕美國利用

其領空攻擊利比亞;甚至反對美國協助德國統一。密特朗兩屆 14 年任期,與美

國在許多國際議題上爭執不斷。一如戴高樂,密特朗知道法國獨立外交路線的價

值,強調國家獨立自主核子武力的重要性。26

1995 年席哈克入主愛麗賽宮。就從政經歷觀之,席哈克是典型戴高樂主義追

隨者。由於後冷戰時代,國際情勢不斷出現新的挑戰,席哈克適時修改對美政策。

上台立即訪美試圖縫補密特朗時代因核試爆所造成的惡化關係,並表示法國一直

是美國堅定盟友,美國佈署在歐洲軍事力量是歐洲安全與穩定的力量。27 儘管席 哈克試圖改善法美雙方關係,但席哈克一本法國傳統獨立外交基調,強調法美是

平等的新型夥伴關係,無法接受美國所統治的單極世界。席哈克任內,法美在聯

22. 郭秋慶, 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 頁 62-63

23. 同上註, 頁 65

24. 吳圳義,法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 頁 467

25. 同上註,頁 487

26. 吳圳義,法國史,頁 489.496

27. 劉金源,法國史,頁 203

- 9 -

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上相左;指責美國中東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抵制美國對古

巴政策;28 尤其 2003 年伊拉克問題使法美兩國關係惡化到兩百年來最低點。

肆、獨立外交傳統下薩科奇對美外交的變與不變 法國整個憲政設計總統全權主導外交政策的方向發展。薩科奇的出身背景、

以及對美國價值觀的崇尚與一些言論,確實使人聯想其將揚棄 40 年法國的傳統

獨立外交路線,走向親美政策。但是法美利益不盡相同,雙方各有盤算,薩科奇

盱衡情勢與既有的外交籌碼,實不會置個人喜好於國家利之上。因此薩科奇對美

政策雖然有改變之處,但也有不變之處。

一 、薩科奇改善了對美國態度

在法國人眼裡,屬於戴高派的薩科奇被揶揄為美國在法國大選中的總統候選 人,有「美國人薩科奇」之稱。而一個自稱為美國朋友的人,竟然能在反美情緒 高漲的法國贏得大選,著實讓許人跌破眼鏡,咸認為法國將揚棄 1958 年法國歷 屆總統所秉持的獨立外交路線,採取親美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薩科奇在 2007年 5 月 6 日當選演說表示,法國人已選擇改變,他將決心執行這項變革。薩科奇

的當選創造了法國第五共和總統大選許多第一的紀錄。他成為第五共和第一位二

次大戰後出生的總統,第一位從未在戴高樂政府服務過的戴高派總統,第一位自

龐畢度以下非法國國家行政學院畢業的戴高樂派的總統,第一位父親不是法國人

的總統,29 第一位最親美的總統。當選後,薩科奇對美外交步調讓人驚訝,自 2007年 5 月 16 日就職之後,即利用在美國度假與布希餐敘加強法美雙邊關係。30 薩

科奇之如此親美一方面要歸因於他有匈牙利血統,另一方面是他對美國價值觀的 崇尚。薩科奇與大部分東歐與中歐人一樣,很清楚美國在打敗德國納粹、圍堵與

堆倒蘇聯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1薩科奇確實與傳統法國政治人物有許多不

同之處,除了他父親是匈牙利移民,母親具有以色列血統,從政二十多年來幾乎

跟隨右派席哈克,也曾在席哈克兩屆總統任內擔任兩個不同職位部長,但是薩科 28. 同上註

29. “Nicolas Sarkozy’s victory, The Gaulist revolutionary”, Economist com, May 5th 2007,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europe/displaystory.cfm?story_id=E1_JTQJSVN 7.23.208

30. “A grand entrance”, Time, October.6th.2007, P. 32. Amir Taheri, “What is Sarkozy’s foreign policy”, http://archive.gulfnews.com/articles/07/05/16/10125533.html 7.18.2008

31. Amir Taheri,“What is Sarkozy’s foreign policy”

- 10 -

奇卻崇尚美國的經濟體制以及一些價值觀。薩科奇與席哈克是不同世代的人,在

處理對美關係上不像席哈克保有冷戰時代那種思維與傲慢態度,相反的則頃向友

善與溫和。他表現出與傳統自戴高樂以降的「藉歐制美」之法國菁英戰略地緣思

考觀亦有所不同。選前薩科奇以“決裂”為口號,32並表示當選後將開始對法國

外交政策進行大幅修正,尤其要改善對美關係。薩科奇相信法美友誼兩百年來一

直很重要,在全球化今天,美國在各方面扮演不可或缺角色,與美國關係交惡不

利世界,更不利法國本身,33因此他不贊同席哈克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特別在

2006 年以內政部長訪美時大肆批評席哈克的對美政策勾勒出他的對美外交取

向,且毫不掩飾地表達出對小布希、布萊爾與柯林頓的欣賞。這種過於親美態度,

讓許多法國人在心理上確實難以接受,也受到大部份法國人嚴厲批判。一年來薩

科奇對美外交政策,似乎與他的前任席哈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 轉變,他改變了

其前任席哈克留給美國人不佳的法國形像。薩科奇因增派一營軍隊到阿富汗以及

改變戴高樂過去作為企圖重返北約軍事指揮體系的決心,確實使他在美國贏得許

多掌聲與聲望。342007 年 11 薩科奇訪美表示,法國願意與美國站在一起,承諾

在反恐、阿富汗、伊朗、以巴和平平等國際議題上加強與美國合作。35薩科奇遂

成為英首相布來爾去職之後歐洲最重要的新伙伴。薩科奇親美態度顯示法美昔日

經常性的敵對的場面肯定不復見。36

二、薩科奇對美仍會延續獨立外交基調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決策者對外作為均應以維護該國利益為最優先考量。決

策者的價值觀與背景等因素固然是外交決策之重要關鍵之一,但該國的外交籌碼

實力與國家利益亦是政策制定的依據,因此決策者的更替不必然單獨構成外交政

策改變的因素。1981 至 1995 社會黨密特朗不因政黨不同,對美唯命是從,顯示

獨立外交路線有相當價值。基於獨立外交路線的效益、民意、對美外交籌碼,薩

科奇在處理與美國重大利益衝突時不可能將個人喜好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相反的

仍會維持獨立外交路線。 (一)、傳統獨立外交路線的效益 32. “France’s chance”, The Economist, April 14th 2007, Vol.383, P.11 33. Striker Mcguire, “Bridging the gap”, News week, Sept 10th 2007, P.20 34. “Sarkozy’s difficult year”, Economist com, May 1th 2008,

http://www.economist.com/opinion/displaystory.cfm?story_id=11293584 8.10.2008

35. Spencer P. Boyer and Carolyn Kay White, “Sarkozy and America”,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pencer-boyer/sarkozy-and-america_b_71843.html,8.9.2008

36. Bruce Crumley, “A new balance for France”, Time, Sept.10. 2007, P.11

- 11 -

博奕理論有「利益對立搏奕」的零和遊戲與「利益混合搏奕」的非零和遊 戲。「非零和遊戲」的賽局中,雙方皆能憑理性而行為,在利益相同的賽局,雙

方必然充分合作,使雙方共同利益擴大到最大。由於雙方在某些情況下有共同的

利益,而在其他方面則是利益對立、相衝突。因此雙方採合作之解決方式或非合

作解決方式之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就獲利量而言,非零和遊戲遠大於零和遊戲。

從冷戰到後冷戰時代,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獨立外交路線一直延續 40 年

不變,既要與美國同盟,又為了維護法國國家利益經常與美國衝突,符合博奕理

論中的「非零和遊戲」。

法國的國家利益未必永遠與其他西方國家相一致,特別不與美國相一致。獨 立外交路線並不代表放棄與美國合作,四十年來,法國在許多領域配合美國對外

政策,解決許多國際軍事、經濟 與政治問題,並獲致不少成果;諸如第一次波 灣戰爭、波士尼亞、阿富汗、剛果、象牙海岸以及海地等軍事介入。法美合作顯

現出「非零和遊戲」中雙方共同利益可以經由雙方合作將利益擴大到最高點。

另一方面,自戴高樂以降至席哈克 40 年間,法、美衝突不斷,雙方產生對

立利益,但法國仍是美國的盟邦。即使在冷戰時期法、美衝突只限於兩國的意見

不合,並未擴大到整個西方陣營的團結與分裂。戴高樂曾多次向美國秘密保證,

在重大危機發生時,法國將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在 1962 年

的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戴高樂支持美國對蘇聯的強硬立場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

子。戴高樂主政時代,不滿美國單獨主導北約政策,憤而退出北約軍事指揮機制,

但未退出北約組織,仍然以西方陣營為重心的國家外交原則。這種法國獨立自主

的外交作為是屬「非零和遊戲」中的混合利益的搏奕。獨立外交使法國中東政策

從親以色列立場轉而支持阿拉伯國家,37與美國政策產生分岐,卻增加法國在中

東事務上的相當影響力,同時提升其中東地位。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法國

所承受的打擊確實比其他西歐國家緩和。38

2003 年伊拉克衝突引發軍事力量使用合法性問題。布希國防安全政策准許

美國在面對緊急狀況可以先發制人,迥異於法國強調軍事行動必須多邊決議以取

得合法性之主張。法國強烈抨擊美國對伊政策並成功阻止聯合國通過美國對伊拉

克出兵提案,但仍然無法阻止美單邊行動侵略伊拉克。在整個伊拉克政策上,法

國與德國利用歐盟領導地位來對抗美國的伊拉政策。美國雖然也利用歐盟一些新

入盟的會員國來牽制法國,而形成所謂舊歐洲對抗新歐洲的情勢,幾乎造成歐盟 37. John C. Campbell and Helen Caruso, The West and the Middle East(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 Inc., 1972),P.31

38. 沈玄池,歐洲共同體在以阿衝突事件中的外交取向(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84)頁 20

- 12 -

分裂。伊拉克戰爭結束 5 年來美國一直身陷伊拉克泥沼中進退兩難,人員傷亡與

支出已超出國內百姓忍受程度,國際聲望下降。法國在這場美國侵伊戰爭中力抗

美國單邊霸權受到爭議但事後證明法國獨立外交路線不分時空有其遠見,著實確

保法國國家最高利益與安全。法美在伊拉克議題上的爭執雖然導致雙方關係下

降,但不是利益對抗的零和遊戲。薩科奇曾表示過,國際議題的不一致並不是零

和遊戲。39 因此獨立外交路線的邊際效益,對薩科奇友美政策應有箝制作用,並

會延續下去。 (二)、法國民意

民意為施政之依歸,法國是民主國家,政治人物很重視民意。法國人的社會

集體性價值是反美的,在許多國際外交議題總是與美國針鋒相對;二十一世紀的

今天,這項反美頃向其實已不再是戴高樂主義遺蓄,在法國除了敢向美國說不之

外,其實沒人知道戴高樂主義是甚麼。4067%法國人不相信美國對世界的和平與

穩定有貢獻,一般美國人認為反美情緒只存在左派人士想法是不正確的。41大多

數法國人無法接受美國所主宰的單極政治、文化與經濟的世界,而且認為戰略上

非常不健全。在法國政治人物親美一向不受歡迎,可是 2007 年總統大選,法國

人卻選出一位親美的總統。這不是選前法國人改變了反美態度;而是認同薩科奇

社會經濟改革主軸,希望借用美國模式改革法國衰退的經濟,如加長每週工作時

數、對加班收入免稅等。42 2007 年 3 月大選之前,薩科奇批評法國對伊拉克外

交政策,結果引發公民憤怒,民眾對他逢迎小布希的態度進行無情批判;43 薩科

奇迫於選戰壓力,感到有必要修正其看法,承諾法國不會向美國“臣服”並承認

攻伊是“歷史錯誤”,並改口表示席哈克反對對伊戰爭是對的。44 由此顯示薩科

奇對美施政必須顧及法國人民反應。 (三)、與美國利益相當不一致

世界局勢盡管舜息萬變,追求國家利益的外交原則恆古不變。薩科奇修正席

39. Adam B. Kushner, “Shaking up the continent”, Time, Sept 3 2007, P.28

40. Dominique Moisi, “The Trouble with France” , Foreign affairs, Vol.77 No.3(May/june1998), P.94

41. Jacquelyn K. David, Reluctant Allies and competitive Partner-U.S-French Relation at the Breaking

Point?(Washington: Brassey’s,Inc. 2003), P.2

42. 邱仰林, 薩科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8.1),頁 170

43. Elaine Sciolino, “After Chirac, a Question Mark on French Foreign Policy”

http://www.nytimes.com/2007/05/02/world/europe/02france.html,8.2 2008 44. Sophie Pedder, “ Atypically French: Sarkozy’s Bid to a Different Kind of President”, P.272

- 13 -

哈克對美政策不代表法國將一味追隨美國外交政策。事實上,薩科奇是不折不扣

的戴派傳人,他對戴高樂主義的遺產極為尊重並誓言繼承,在外交事務方面不可

能完全和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戴高樂、密特朗、席哈克路線截然分開,在國際上

任何議題都聽從美國路線,45 他是法式政治人物,主張與美國可以是盟友,但基

於國家利益也應有不同思考方式。前總統席哈克主張眾多強權平起平坐的『多極

世界』,薩科奇主張以合作為基礎的『多邊主義世界』;實質上都是多邊主義主

張者,反對美國走向單邊作為。面對國際各重大議題,法美雙方各有算計。薩科

奇多次表示,盟友並不意味屈從,法國對美國要保持獨立自主的立場。46 不可諱言,薩科奇上台之後確實設法緩解並改善和美國間的緊張關係,但形

式大於實質。薩科奇對美友善無法掩飾存在法美之間的嚴重分歧。47 薩科奇曾經

表示決心在國際事務上扮演重要力量,同時做為美國可依靠的的朋友。但是他這

些目標有時互相矛盾,在世界許多議題上與美國利益衝突。48 事實上,目前存在

法美之間的許多利益衝突議題,薩科奇很難因對美友善就輕易妥協。1、美國拒

簽京都議定書:全球暖化危機是已成為各國無法逃避的共業。京都議定書是聯合

國主導下的一個多邊協議與行動。京都議定書在美國退出,歐盟堅持,小國參與

的情境下,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為配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總量管制,

身為歐盟火車頭的法國正增建核電廠因應。而能源使用與排放總量獨占全球榜首

的美國,卻退出這項管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約束力的協定,法國相當不以為然

與不悅。2007 年 11 月薩科奇訪美,就這項議題向美國表達無法接受。492、北約

東擴:1991 年隨著華沙公約解散和蘇聯解體,美國主導北約東擴,將西方在歐

洲的勢力範圍向東擴展,填補蘇聯解體後中東歐地區出現的真空,牽制俄羅斯崛

起並控制歐洲安全格局主導地位,以維繫美國全球戰略利益與影響力。從地緣政

治與俄羅斯角度,北約東擴侵吞俄國的戰略空間,對俄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構成直 接威脅,因此俄國極力反對北約東擴。尤其美國計劃在捷克與波蘭佈署飛彈以及

邀請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入北約,形同將美國勢力延伸到俄國的後院,踩到俄國紅

線,更將激起美俄關係緊張。這兩國的加入將會是北約沉重包袱,也不符合北約 原始的精神,所以德、法兩國極力反對。仰賴俄國供應瓦斯與天然氣的法國與其 45. Pascal Boniface, “Sarkozy's split with the legacy of de Gaulle”,

http://www.worldaffairsboard.com/western-alliance/45021-sarkozys-split-legacy-de-gaulle.html,.8.3.2008

46. Henry Samuel, “President Sarkozy given France’s nuclear codes”,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1551731/President-Sarkozy-given-France's-nuclear-codes.html。.8.1.2008

47. “ A grand entrance”, p. 33 48. Bruce Crumley, “A new balance for France”. P.11

CBC News.ca, “ Bush, Sarkozy stress friendship during Maine visit”, http://www.cbc.ca/world/story/2007/08/11/bush-sarkozy.html,7.2.6.208

49. Spencer P. Boyer and Carolyn Kay White, “Sarkozy and America”,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pencer-boyer/sarkozy-and-america_b_71843.html,.8.20.2008

- 14 -

他歐洲國家必須顧及俄國的感受與反應,反對美國邀請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入約。

北約東擴是美國戰略,但可能引發歐俄衝突。而與俄羅斯衝突不符合法國利益。

3、法國重返北約軍事組織:1960 年代,美蘇冷戰方酣,北約軍事組織幾乎成為

美國主控對抗蘇聯的軍事工具。戴高樂不滿美國北約政策,於 1966 年決定法國

退出北約軍事指揮系統,法國軍隊不參加北約任何軍事行動。冷戰結束,國際現

勢改變,北約比較獨立。重返北約軍軍事組織系統遂成為法國決策者思考的問題

以圖在北約與歐洲重大問題上擁有更大發言權與影響力。雖然薩科奇準備解決數

十年來法國是北約成員卻不隸屬北約軍事組織的怪現象,同時要求擁有某些指揮

權,50 但無意改變從戴高樂到席哈克執政時,一貫反對將法國三軍置於向來由美

籍將領擔任的北大西洋公約統帥指揮下的政策,堅持法國軍隊與核武完全由自己

獨立指揮與掌控,以維護法國的獨立自主的權利。在美國透過北約鞏固其歐洲影

響力與法國試圖利用北約提昇其在歐洲的影響力之下,法國所提出重返北約軍事

指標系統的條件將是法美之間爭執焦點。薩科奇應該不至於對美親善而放棄多年

法國的堅持。4、中東政策:法國與中東長久糾葛歷史影響它的中東政與反恐態

度。法國在伊拉克與伊朗的利益與美國安全需求相衝突。51 薩科奇對以色列友

善,但不代表法國在中東政策上與美國共舞。美國一向偏袒以色列,使巴勒斯坦

建國困難重重,這也與法國利益與立場相左。未來以阿新衝突或以色列與伊朗的

衝突,薩科奇是否犧牲國家利益會全面配合美在軍事上介入,是一個全球關注的

問題。5、反恐議題:法國在打擊恐主義有相當多經驗有效率,認為反恐應該全

面性,希望經由國際組織對抗外來的安全威脅。軍事行動雖然是對抗恐怖主義的

工具,但法國強調要在國際多邊架構下才願意竭力對抗這種國際安全威脅。52 法

國輿論認為打擊恐怖主義不應該是盲目地隨美國採取報復行動。其國內左派就主

張不應該和世界最大的殺手分享人道主義。媒體亦指出,北約各國的援助是屬於

政治性的參與,不代表各國需要和美國一樣進入戰爭狀態。法國認為西方世界務

必要小心,避免引起與回教國家間之戰爭。戰爭不是打擊恐怖主義的最好方法。

事實上,法國與英美在阿拉伯世界境遇有相關大的差異。法國曾經歷的殖民歷史

以及國內五六百萬的回教徒,都促使其必須強烈地區分回教國家與恐怖主義之間

的不同,這是法國在國內政治上的一個現實考量。53 薩科奇固然對以色列採取友

善態度,但在反恐行動中不可能盲目配合美國。6、阿富汗問題:911 之後法國 50. James P.Rubin, “Building a new Altlantic Alliance”, Foreign affairs, Vol.87 No.4

(July/August2008), P.106

51. Dominique Moisi, “The Trouble with France”, P.94

52. Paul Gallis, “France,Factors shaping foreign policy, and issues in U.S.-French relations”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crs/rl32464.pdf 9.19.2008

53. 陳勁,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書局,2002),頁 289-290

- 15 -

雖然贊成對支持基地恐怖組織的阿富汗用兵,也同意派兵到阿富汗,但迄今拒絕

參與第一線戰鬥,對美國一再催促增兵的要求,薩科奇也一直搪塞周旋,不做承

諾。7、伊朗核問題:法國與歐盟非常依賴中東能源,在伊朗擁有大量投資與合

作關係。伊朗企圖生產核子武器用的濃縮鈾。薩科奇主張,如果伊朗不停止製造,

則支持聯合國對伊朗進行更嚴厲的制裁,不過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反對美國

對伊朗動武;54 因為美國對伊朗動武有害無益,將導致國際社會的分裂。8、土

耳其加入歐盟:土耳其領土橫跨歐亞,政經水平離歐盟標準甚遠,又是回教國家,

加上與希臘一直存著賽普勒斯問題,55 因此土耳其加入歐盟,對整個歐盟會產生

很大的衝擊。美國全力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歐盟國家裡面卻有大多數的人反對

土耳其加入歐盟,尤其法國反對最力,因為不符合法國與其他會員國的利益。9、

其他如貿易、農業等利益衝突。 法美雙方在推進西方的民主體制、人權觀念和維繫由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

和秩序上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法美雙方追求的戰略目標與國家利益呈現重大衝

突。面對法美利益不一致,薩科奇應會衡量手中籌碼,向美國說不,不因個人親

美態度而對實施四十年的獨立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調整或甚至拋棄。 (四)、薩科奇擁有的對美外交籌碼

追求國家最大利益是領導人執行外交政策首要考量因素,法國新總統也不

例外。追求國家最大利益必須有籌碼作後盾,否則外交政策淪為不切實際。二十

一世紀初,薩科奇推動法美外交關係手中有三張牌:歐盟、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

事國與美國單邊霸權困境。

1. 歐盟經濟力

冷戰結束後,蘇聯威脅不在,世界呈現一超強與多強的局面,國際事務經濟

掛帥,各國紛紛追求經濟成長。在後冷戰時代現實的國際社會裡,比的就是經濟 實力。美國憑恃其巨大經濟力與超強軍力,頃向單邊主義處理國際問題,尤其在

二十一世紀初,時常捨棄聯合國多邊處理國際問題。美國這種作為或多或少損害

54. “France and Iran”, Economist com, Sept 20th 2007,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mideast-africa/displaystory.cfm?story_id=E1_JRPPNNQ 7.23.2008

Elaine Sciolino, “Iran risks attack over atomic push, French president says”,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7/08/27/europe/france.php,.8.5.2008

55. 賽普勒斯南部由希臘族裔控制,北部由土耳其族裔控制,南賽普勒斯 2004 年加入歐盟之後,土耳其的歐盟之路更添變數。

- 16 -

到其他國家利益,法國無法接受這種情勢。不可諱言,法國是個中等國家,憑恃

其經濟力一旦與美國在外交起衝突,根本經不起美國經濟報復與制裁,因此玩牌

光虛張聲勢或出老千而沒有一些籌碼,還是會輸掉牌戲。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

天,歐盟是法國挑戰美國霸權最重要的一支牌。56

大多數法國人支持一個多極,多樣化、多邊的世界。職此,法國支持一個強

大、統合的歐洲,因為統合的歐洲可在國際組織統一發聲,以歐洲利益優先縱橫

世界。法國所建構的歐洲在國際論壇上雖然頃向與在美國站在同一邊,但法國對

美國單邊決定一直有異議。從法國觀之,在多極的國際體系中,歐盟是個新秩序

裡的主要一極,因此法國的利益比較能獲到,基於這項基礎,法國比較有機會影

響這種國際事件,以及決定結果。 57

法國當年與德國同盟建立歐洲共同體主要是藉德國經濟實力來壯大集體力 量,以集體力量防止德國軍國主義東山再起再度威脅與傷害歐洲與法國,同時透

過共同體集體經濟力量與美國周旋。而自戴高樂以降,法國歷屆總統都將歐盟視

為其對美有利後盾。時至二十一世紀,德國的威脅已不見,尤其統一後的德國與

法國的同盟關係更為緊密,是法國外交最有力的武器。歐盟發展至今已經有 27個會員國,總體經濟實力與美國相當。歐盟總體經濟實力約略與美國相當,甚至

其總人口與全球出口比例還比美國更多。尤其 2007 年總會員國達 27 國,前述對 比還更加明顯。歐盟正形成挑戰美國的一個政治集團,目前已然有效制約美國的

權力。在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架構下,歐盟會員國為在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

議上,相當多數均經由協調後採取一致投票。58法國透過其在歐盟領導地位以集

體力量影響美國。從世界貿易組織內部的影響力來看,歐盟與美國齊鼓相當。歐

盟在有關對伊朗與古巴的貿易制裁議題上曾經地挑戰美國。而歐元更是挑戰美元

的世界地位。在二十一世紀初,歐盟可說是美國所面臨的最勢均力敵的對象。59

法美衝突,對懲罰法國,美國未必可以真的如願以償,因為跨大西洋關係的深度

與廣度牽扯程序複雜,不是懲罰與報復可以簡單解決。歐盟是單一市場,如果美

國不滿法國對法國實施經濟制裁,其實等於對 27 個國家實施制裁,傷害到法國 56. Dominique Moisi, “The Trouble with France”, Foreign affairs, Vol.77 No.3(May/june1998),

P.99-101 57. Jacquelyn K. David, Reluctant Allies and Competitive Partners U.S-French Relation at the

breaking point? , PP.193-194

58. 郭秋慶 ,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 頁 208

59.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30

- 17 -

也傷害到其他盟邦,更傷害美歐關係。60 舉例言之,美國如果抵制法國伊云礦泉

水,美國佔有 51%股份的可口可樂將直接受到打擊;如果拒絕購買米其林輪胎,

美國南加州的米其林公司將會出現成千上萬的失業者;如果增加空中巴士的關稅

壁壘,勢必傷及親密盟友英國的利益,況且波音公司是它最大的承包商。61 美

法之間的利益糾葛,懲罰法國雖然可以傷及法國,但同時也會傷及美國本身與其

盟邦,這個道理美國並不是不知道。因此歐盟提供法國發聲與引人注意的論壇,

它更提高多邊架構以影響戰略決定的希望。與歐洲的緊密合作將是美國霸權孤獨

症最佳解藥。62而歐盟卻提供薩科奇與美國討價還價最有力的外交籌碼。

2. 聯合國

國際事務多邊主義化是法國獨立外交所強調的重點。法國認為,單極對世界

非常危險,會引發其他國家反彈;多極世界是法國與歐洲對美國政治與軍事力量 的平衡力量。63 為了扮演更有權力的行為決策者,多邊主義必須得到受權委託, 這種授權最好來自聯合國。法國強調聯合國的授權,反映出法國希望在全球決策

與行動中對美國發揮影響力。64 多邊主義對法國與歐盟很重要,因為歐盟過去 50年就是多邊政治實體。對法國與歐洲人來說,國際組織所做的決策能夠提供政策

合法性。法國與歐洲人將聯合國視為決策中心,非常重要,因為聯合國的決策提

供會員國國際行動認可,聯合國也是國際事務合作的文明演進象徵。法國是聯合

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認權,聯合國重要的決議沒法國支持無法通過。65

在這單極多強的今天,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頃向透過聯合國解決國際問題與爭端,

聯合國安理會成為國際務多邊競技場,法國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可以發揮其國際影

響力的機會。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在全球任何作為必然牽涉到美

國對外政策。66 過去十年顯示,法國一直秉持這種信念,在危機使用軍事力量時

60. Sarah Chandler,“Maturity in foreign Policy: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http:// home page.

Gac.edu/-mgerstba/chandler.pdf .5.30.2007

61. 邱仰林, 薩科奇「小拿破崙」(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8),頁 167-168

62. Samuel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9, No.2,(1999) P.48

63. Michael J. Glennon,“Why the Security Council Failed” ,Foreign Affairs,vol.82 No.3(May/June

2003)PP.19-20

64. Jacquelyn K. David, Reluctant Allies and competitive Partner-U.S-French Relation at the

Breaking Point?, P.194

65. Paul Gallis, “France,Factors shaping foreign policy, and issues in U.S.-French relations”,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crs/rl32464.pdf 9.19.2008

66. Keith Porter, “French foreign policy”,

http://usforeignpolicy.about.com/b/2007/05/10/french-foreign-policy.htm 7.30.2008

- 18 -

必須取得聯合國同意與背書。自 1990 年起,法國實際軍事介入第一次波灣戰爭、

波士尼亞、阿富汗、剛果、象牙海岸以及海地等都獲得聯合國同意決議;67 因此

所遭受阻力、反彈與成本均非常小。由於法國在聯合國各項議題上合縱聯橫,確

實對美發揮很大影響力,2003 年聯合國沒有受權美國攻打伊拉克就是最顯著例

子。薩科奇不可能放棄這麼有發揮外交影響力的國際空間。 3. 美國單邊主義的困境需要歐盟多邊合作

冷戰期間,美蘇對峙,雖然各國價值觀念不同,對其他文明有排斥性,但由

於美蘇對峙,各陣營國家有共同敵人,壓抑了這種價值差異。在美蘇競爭和核戰

威脅消失之後,世界呈現單極多元的局勢,若干國家在追求自身利益與處理敵對 國家問題變得享有較大自由。68 因此各國在處理國際題,頃向強調多邊合作。但

是在新的單極多元體系中,美國儼然成為世界唯一霸權,對許多國際議題,頃向

單邊主義思考與決策。69 冷戰後美國幾屆政府對外政策差異不大,期間只是單邊

程度大小而已。

在新世紀開始,美國新保守派掌權,2000 年小布希上台,追求單邊主義,

拒絕接受東京議定書不惜與歐盟交惡,拒簽國際刑事法庭公約。2001 年 911 恐

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對外政策更向單邊霸權主義頃斜,採取先發制人政策。2003年美國不顧聯合國安理會反對,單邊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將美國單邊霸權推

到極至,也造成新歐洲與舊歐洲的分裂。雖然美國解放伊拉克,但伊拉克戰爭結

束後 4 年來美國一直身陷伊拉克泥沼中進退兩難,人員傷亡與支出已超出國內人

民可以忍受程度,國際聲望聚跌自不在話下。

美國在國際上追求其國家利益時獨斷獨行,經常採取二分法的邏輯,非友

即敵,並且強迫各國表態。70 但面對國際恐怖主意與國際議題,美國需要盟邦的

合作、配合與共同負擔,尤其經濟實力與美國旗鼓相當相當的歐盟。美國是全世

界最大經濟體,軍事能力無人匹敵。其對外政策均建立在這種獨一無二經濟與 軍事實力上,尤其經濟是其霸權維持之支柱。但是美國不可能完成掌握國際金融

世場之變化與金融危機,其經濟實力不可能處在巔峰。尤其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

的歐盟國家不再那麼依賴美國保護,相對不可能對美國言聽計從,單邊行動更增 67. Paul Gallis, “France,Factors shaping foreign policy, and issues in U.S.-French relations”,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crs/rl32464.pdf 9.19.2008

68. 關中,「後冷戰時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 5-7

69.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winnter 1991), P.23

70.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叢論科》,第十七期,頁 10

- 19 -

加美國的外交成本。當處理世界許多議題時,美國不可能單獨可以出如此龐大的 資源與支出。一旦美國帝國戰線如果伸展過長,其實力則無法同時保衛美國全球

利益與它所承擔的義務;以國內經濟技術為基礎的實力和海外承諾間亦無法平衡 繼續發展,美國可能步上以往西、英後塵,71 因此美國單邊對外行動對其本身 造成很大傷害。

二十世紀末,國際核擴散問題日趨嚴重,核子武器的毀滅能力,導致其失去

彈性,因代價太高遭到閒置,從冷戰至今其對國家保衛能力一直受到質疑。又由

於邊界將變得更具穿透性,生化武器發展快速,資訊與交通的科技革命正不斷侵 蝕政府的能力,並提高個人與團體在全球政治中的角色,過去只有國家才能做到

的發動大規模毀滅行動,現在個人與團體都有能力做到,即所謂〝毀滅能力民營

化〞。72 基地蓋達組織所進行的 911 恐怖攻擊就是最顯著例子。這些發展確實為

美國帶來脆弱性,美國本土將愈來愈可能受到攻擊。因此美國優勢核子與傳統科

技武器無法有效保衛其本土安全。這意味美國有必要發展多邊性的規範與制度,

以便限制其他人或提供合作架構。美國絕不可能以孤立方式來保護自或增進利益 。911 恐怖攻擊顯示,即使強權也須要朋友。

美國單邊行動絕對會使國際社會陷入矛盾、紛爭與動盪。單邊行動摧毀國際

反恐聯盟賴以生存之多邊合作基礎,激化美國與傳統聯盟之矛盾(尤其法德),

對現實國際機制造成破壞、使北約、歐盟陷入危機,為國際社會解決傳統問題增

添障礙。73 單邊選擇性的解決國際議題可能導致盟國的疏離,74 或引發主張國際

多邊主義國家對美國強烈反彈,將使之失去世界領袖地位,喪失忠實盟友支持。

獨斷獨行只會將自己陷入孤立。 近年來,在許多國際問題上,多數國際社會成員與美國立場相對立,與美國

利益一致的國家愈來愈少。75 使用武力使經濟目標置於險境,因此透過商業交易

機制取的利益,顯然比佔領他國領土要來得廉價;尤其現代化社會缺乏戰鬥情 操,亦即除非國家生存在世界上受到威脅,武力運用還是有賴以爭取大眾支持之

合理化理由。後工業化社會的民主國家無法容忍戰爭,所以美國在爭取民主國家

支持時必須考慮到其他國家人民與政府意志,資訊革命改變世界許多國家不再受 71.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New jork:Random House, 1987)P.514-515

Richard N.Haass, “The age of nonpolarity”, Foreign Affairs., vol.87 No.3(May/June 2008), P.51

72.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p.x

73. 潘忠岐,「霸權的困境」,《美國研究》, 頁 58-59

74. Dimitri K. Simes,“America’s imperial Dilemma”,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6(2003). P.99

75. 關中,「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 頁 23

- 20 -

民主社會力量約束,恐怖團體根本對民主社會的規範不屑一顧。76 經濟制裁與高

科技武器無法嚇阻恐怖份子。911 除去在反恐戰爭中美國在某些地區可以單獨行

動的觀念。77

在今天的單極多元的世界中,唯一的超強必然成為其他國家之威脅,主要區

域國家都不會喜歡美國介入與他們利益有關的問題。78 美國實力有限,在實際外

交運作中越來越難以單獨行動。特別是當涉及核擴散、全球生態環境、難民、缉

毒、國際恐怖活動等問題時,單邊行動更加無法施展。79 面對國際恐怖主義與國

際議題,美國確實需要法國與盟邦的合作、配合與共同負擔。911 恐怖攻擊證明

美國單邊霸權`所遭致的仇恨與自身安全之脆弱,侵伊 4 年充分暴露美國單邊處

理國際問題的政軍經之困境,更凸顯多邊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性。可預見未來,

美國對外政策必須降低單邊行動之比重。而國際事務多邊主義化是法國獨立外交

所強調的重點之一。身為世界霸權,為了有效處理全球各種問題與爭執,美國極

需居歐盟領導地位的法國配合,也給薩科奇更多外交使力空間。

伍、結論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法國淪為中等國家,國家利益與尊嚴處處受到美國的安

排與宰制。為了維護法國尊嚴與國家利益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影響力,戴高樂總

統發展獨立核武並利用其在歐盟領導地位作為法國的外交籌碼,型塑了法國獨立

外交政策。雖然戴高樂所制定的獨立外交路線,四十年來不斷造成法美關係在許

多國際議題上衝突不斷,但符合法國民族集體意識想像與性格,並帶給法國主觀

國家利益與尊嚴,因此歷屆總統的外交行動都是該政策路線上的延續和創新。這

項傳統獨立外交路線,在新世紀與新的國際局勢,對法國新任總統薩科奇而言,

仍具相當時代意義與引導作用。

薩科奇的出身、未當選總統之前的種種親美言論以及當選後頻頻向美國總 統布希示好等作為,確實讓人聯想法國將放棄四十年歷屆總統所遵循的傳統獨立

外交路線,轉向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然而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決策者應以維護 該國核心利益為最優先。決策者的經驗與背景等因素固然是外交決策之重要關

鍵,但該國在國際聲望、實力與作用亦是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據,決策者的更易往

往無法單獨構成外交政策改變的因素。國家利益有層次,某些利益涉及國家安

全、尊嚴,必須不計一切代價加以維護。基本上,薩科奇不會像其席哈克那麼與 76.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 P.6

77. Madeleine K. Albright, “Bridge,Bombs,or Bluster”,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5(2003)P. 3

78. Michael J. Glennon,“Why the Security Council Failed”, P.19

79. 王缉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地位(台北:生智 ,2001),頁 400

- 21 -

美國針鋒相對,但不會逢迎美國的對外政策。畢竟薩科奇是資深的法式政治人

物,要維持法國的國家利益與國際尊嚴。 後冷戰時代,法國以一個中等國家外交延續獨立自主路線,縱橫國際舞台,

對國際事務發聲,憑恃的仍是手中三張王牌:歐盟、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

核大國。在新世紀裡,除了軍事能力之外,經濟實力成為國力重要指標之一。歐

盟整體經濟實力與美國旗鼓相當,成為法國對美外交運用籌碼。多邊主義處理國

際議題為世界多數國家的共識,聯合國是多邊主義的競技場,是法國影響美國對

外政策有力的場所。核子武器的毀滅能力代價太高遭到閒置,對國家保衛能力失

去彈性並受到質疑。又資訊與交通科技革命造成戰爭民營化,威脅美國本土安

全,增加美國處理反恐等國際議題的困難度,因此美國急需多邊國際合作,以解

決身陷單邊困境。儘管薩科奇對美國價值的仰慕與友善,在面對與美國利益與價

值的不同的國際議題,在有利的外交環境下,薩科奇不會甘冒民意,犧牲國家核

心利益逢迎美國。薩科奇指出在環保與其他許多議題方面美國實不配當全球領

袖,尤其對美國入侵伊拉克一事表示,單邊使用武力必然導致失敗,歷史證明法

國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是對的。80 因此薩科奇應會遵循傳統獨立外交路線,利用

歐盟制衡美國對全球的獨霸與單邊行動。 法國以中等國家在世界舞台發揮相當可觀的影響力,而這份影響力不可諱

言是獨外交路線所產生的效益。如果法國外交偏離戴高樂所塑定的獨立外交政

策,其結果是法國將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獨立地位,會逐漸為世界所遺忘。是以基

於個人價值觀,薩科奇會盡力修補因伊拉克戰爭所造成的法美間裂痕,對美表示

友善,但本於國家決策者角色,薩科奇會盱衡國內情勢繼續維持法國傳統獨立外

交路線,以維護國家最大利益與恢復往日法蘭西的光榮與偉大。

80. Bruce Crumley,“A new balance for France”, P.11

- 22 -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圖書: 1. 周世雄(2000)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 2. 李萬來(1991)法國外交政策結構(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社) 3. 齊佑(1983)(試釋拓展現階段對歐關係之障礙暨因應策略),《外交部七十二年度研

究發展報告》,頁 9

4. 約翰史斑尼爾著、方海鶯譯(1986)當代美國外交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5. 沈玄池(1998)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6. 洪鐮德(1978)世界政治新論(台北:牧童社會科學叢書) 7. 劉金源(2007)法國史(台北:三民書局) 8. 郭秋慶 (2006)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9. 吳圳義(2001)法國史(台北:三民書局) 頁 467 10. 王缉思(2001)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地位(台北:生智 ) 11. 邱仰林(2008) 薩科奇「小拿破崙」(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

12. 沈玄池(1984)歐洲共同體在以阿衝突事件中的外交取向(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

文)

13. 陳勁(2002)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書局)

期刊: 1. 張台麟 ,(第五共和下的法美關係),《美國月刊》,第二卷第十一期,頁 18 2. 蘇宏達,(法國第五共和外交決策的機制),《美歐月刊》,第 10 卷第六期,頁 57 3. 蘇秀法,(法國與變局後的歐洲),《問題與研究》,第 30 卷第 12 期,頁 27 4. 張台麟 ,(第五共和下的法美關係),《美國月刊》,第 5 卷第 7 期,頁 24-25 5. 關中,(後冷戰時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遠景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 5-7,23 6.. 吳玉山,(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叢論科》,第十七

期,頁 10 7.. 潘忠岐,(霸權的困境),《美國研究》, 頁 58-59

二、西文 圖書: 1. Alfred Grosser, Affaires Exterieures(Paris:Flammarion,1984) 2. Herbert Tint, French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2)

3. Jacquelyn K. Davis, Reluctant Allies and Competitive Partners U.S-French Relation at the breaking point? (Cambridge:Brassey s,Inc.,2003)

4. John C. Campbell and Helen Caruso, The West and the Middle East(New York: Council

- 23 -

on Foreign Relation, Inc., 1972) 5. Joseph S. Nye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K.J.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3 7. Michael P. Sullian,, Power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0) 8.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New Jork:Random House, 1987)

論文: 1. Charles Krauthammer,“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winnter 1991), p.23 2. Dimitri K. Simes,“America’s imperial Dilemma” ,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6(2003).

P.99 3. Dominique Moisi,“The Trouble with France”, Foreign affairs, vol.77 No.3

(May/june1998), p. 94,99 4. Madeleine K. Albright,“Bridge,Bombs,or Bluster”,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5(2003)

P. 3 5. Michael J. Glennon,“Why the Security Council Failed”, Foreign Affairs,Vol.82 No.3

(May/June 2003)P.19-20

6. Richard N.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 Foreign Affairs., vol.87 No.3(May/june2008),P.51

7. Samuel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9, No.2,(1999)

P.48 8. Steven Philip Kramer,“The end of French Europe”, Foreign Affairs, Vol..85 , No.4.

(July/August 2006), P. 127

9. Sophie Pedder,“ Atypically French: Sarkozy’s Bid to a Different Kind of President”, Foreign Affairs,(May/June 2007),P.272

期刊:

1. Adam B. Kushner, “Shaking upnthe continent”, Time, Sept 3 2007, P.28 2. “A grand entrance”, Time, October.6th.2007, P. 32 3. Bruce Crumley, “A new balance for France”, Time, Sept.10. 2007, P.11 4. “France’s chance”,The Economist, April 14th 2007,Vol.383, P.11 5. Striker Mcguire , “Bridging the gap”, News week, Sept 10th 2007, P.20 網路: 1. Amir Taheri,“What is Sarkozy’s foreign policy”

http://archive.gulfnews.com/articles/07/05/16/10125533.html 7.18.2008 2. CBC News.ca, Bush, Sarkozy stress friendship during Maine visit,

http://www.cbc.ca/world/story/2007/08/11/bush-sarkozy.html,2008.7.2.6

- 24 -

3. Elaine Sciolino,“Iran risks attack over atomic push, French president says”,http:/ /www.iht.com/articles/2007/08/27/europe/france.php,2008.8.5

4. “France and Iran”Economist .com, Sep 20th 2007,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mideast-africa/displaystory.cfm?story_id=E1_JRPPNNQ 7.26.2008

5. Henry Samuel,President Sarkozy given France’s nuclear codes,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1551731/President-Sarkozy-given-France's-nuclear-codes.html。2008.8.1

6. Keith Porter,French foreign policy

http://usforeignpolicy.about.com/b/2007/05/10/french-foreign-policy.htm 2008.7.30

7. “Nicolas Sarkozy’s victory,The Gaulist revolutionary”,The economist, May 5th 2007, P.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europe/displaystory.cfm?story_id=E1_JTQJSVN 8.15.2008

8. Pascal Boniface,Sarkozy's split with the legacy of de Gaulle,http://www.worldaffairsboard.com/western-alliance/45021-sarkozys-split-legacy-de-gaulle.html,8.3.2008

9. Paul Gallis,France,Factors shaping foreign policy, and issues in U.S.-French relations,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crs/rl32464.pdf 9.19.2008 10. “Sarkozy’s difficult year”, Economist. com, May 1th 2008,

http://www.economist.com/opinion/displaystory.cfm?story_id=11293584 9.12008 11. Sarah Chandler,“Maturity in foreign Policy: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http:// home

page. Gac.edu/-mgerstba/chandler.pdf ,5.30.2007 11. Spencer P. Boyer and Carolyn Kay White,Sarkozy and America,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pencer-boyer/sarkozy-and-america_b_71843.html,

8.9.2008 12. The New York Times,Elaine Sciolino,After Chirac, a Question Mark on French

Foreign Policy:http://www.nytimes.com/2007/05/02/world/europe/02france.html,

8.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