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立象以尽意 不忘初心...

1
王敏 刘旭东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邮编:210019电话:025-83572017 4 梦都笔谈 201671127总第238江苏文化艺术周讯 中庸不是“中” 大约 10 年前,我在当省文化厅 厅长时, 曾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 雨先生到南京图书馆作演讲。 他在 演讲中指出,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 传统中的核心之核心,精髓之精髓, 更是中华文化的“长寿基因”。 我是十分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 点的。 中华民族为何能够生生不息? 中华文化为何能够长盛不衰? 这与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庸之道 是分不开的。 一度时期, 我们把中庸之道简 单理解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甚 至曲解为“骑墙”、“保守”、“无原 则”,其实不然。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庸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 道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我认为 其内涵应当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不 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持 之以恒、久久为功;二是中正、平和, 不走极端, 保持常态; 三是守中求 好,做一个有用之人。 我们尤其应当认识到, 中庸之 道是在事物的两级之间找到一个 “恰当”、“合适”的位置和方法,它强 调的是平衡、和平与分寸感,它的要 义是反对极端,认为万事不能过头, 过犹不及。 这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高明 之处。 极端是最危险、最愚蠢、最无效 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万恶之源”, 凡是走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最终都 有好结果的。 有“合适”的是正的,有“恰当”的是有效的。 中庸是一的态度, 是一 有效的思中庸之道是人生的道, 是为 人处事的根本方法。 花大部分时间学习和工作, 花一部分时间善待别人包括家 人,当然也要花一点时间善待 自己,那应该是人生的快乐之 道,也是成功之路。 在不同的时段做不同的事 情,可以减少疲倦,避免厌倦。 所以,在可能情况下,要善于把 自己的时间做个划分,把自己 的事情作好安排。 你工作上的对手也许是你工 作的动力。 所以,对于对手,要 应对而不敌对。 —— 章剑华《微思录》 点击另类 什么叫另类另类就是比时尚更时尚的 人和事我主张时尚不反对另类但以为另类必须有度另类过 头就是异类另类到了具有一 定危险的前沿再往前走可能 是泥潭或悬崖需要抓紧说明的是另类 与异类不能相提并论 同日而 前者是人后者不是人者说不是人所做的事—— 章剑华《想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中者适中也进者进取也成者成长也想法与做法 章剑华 13 圣人立象以尽意 —— 感悟江苏文化名人雕塑展 对于雕塑我是个门外汉但正 因为是门外汉可能我的这一点感悟 倒有一些原生态的价值江苏文化名人雕塑展集中展示 了几十位现当代江苏文化名人的塑 这些文化名人大多是在书本中图片中影像中读过只有极个别的曾 经见过真人有过交往当然现在也 都已经作古多年了看到这些雕塑我觉得它们生气贯注栩栩如生好像 他们又活过来了一样站在他们面 凝视他们的眼神我好像听到他们 在诉说着什么有时甚至有一种对 话的冲动人们无法得到生命的永 但艺术真的能让人复活此次雕塑展有写实写意两类写意的占了上风就个人喜好而 我觉得写意的更高一筹写实先要像不仅是形似还要有神似所谓形神兼备也写意的当然也要 形神兼备但首要的是神似扑面而来 的是传主的精气神然后让你越看越 意在象外象有尽而意无穷我曾在罗丹故居看过罗丹的许多作 大师的写实作品让人叫绝那大理 石的肌肤似乎是有弹性的然而大师 年的巴尔扎克塑像更让我心折实到写意罗丹完成艺术的一说来有西美姿西 人尚意但中的雕塑好像 不是如此早期的雕塑如秦兵马俑在写实佛教的雕塑然是神 但实是以人为参照强调的还 是形似现代雕塑更是以写实为主的名的泥塑收租院回顾雕塑 当然也有写意的霍去病墓但只是昙花一现孤陋真正 写意的现代雕塑自吴山始十多年前我看过一次生的雕塑展即被震撼他的齐白 林散之等塑像让我过林二氏生也只是图片和影像 中读过他们的形象但看到作品得不仅形似后来在禄口机场多次看到 他的问道”,文化的两位人的相格下老子有见过即使描写他 们的文寥寥无几”,让我相孔子老子时的 情景就该如此这一题材形似似不 但如果没当的形神似附丽是如何找到这一形 鬼才 此次雕塑展山共五尊品展一为钱钟一为钱穆一为 徐悲鸿一为李叔一为阿炳钱钟 钱穆徐悲鸿都有大图片存世这为山创作提便捷但也提 高了因为许多观众以对是 形似作出判断钱钟书的塑像显然 取材杨绛奇妙的是像中的钱钟眉宇之间然神采奕 钱穆的塑像分饱满饱满的不 是形长衫而是文化他的睿智仿佛有一种洞穿力量徐悲鸿 的雕塑作者迥立向苍苍”,别有 这位中现代术的盗火历史深处走来向历史深处其迥立苍苍处渗透贯中西独特李叔同的袈裟拉长 脖子使整个塑像出向之势有一种尘世力量其慈眉善 悲欣交集阿炳存世的只 有一张头像且模糊但这雕塑 让人相阿炳典型形象毡帽和眼是他的身份特征走的 姿态和远望的神使其内涵常丰 看这塑像我相,《二泉映月实叫作行路难更为合适的这五尊作品感到他在 一定做了大然不能有如此生动传神的作品加可喜的是还有几雕塑让 我以为也是的作品金陵四老等都十传神山学生的作品齐白石说 似我者”,一个度看吴氏 代有传人还是让人而言此次展写实的作 品的水平稍逊一些但也有形神兼 备的如作是我的作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准确地了张的神中能读他的幽默以雕像塑文化名人在当代千秋它对文化的传积淀可没这样的雕塑不仅在展还要城市口花让更 多的观众看到它不忘初心 努力传承 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社舞蹈 赛暨少儿舞蹈比赛 , 了来评委观众和同们的好 作为编导有点儿忐忑思考这个 的文化 作的 它以 经的风 总叙 ”、“ ”、“ 及孝 信等 篇幅 成长 的过 做了 全方 位的 规范 规划 汉文化的风 音律 韵味 舞蹈 作的好 但如何将西用舞 使舞蹈的形 记住 并融 竟孩 舞蹈 作品的 作者 是文化的传 者和 我和 志开 舞蹈 作品 创工 首先 作品的 的人们 及少 儿童 美情趣 的先 表演 施助 让他们 道自 成长 地方 的文化 积淀 舞蹈 作过 在他们 上故 土彭 的人文记号到走上舞台近四儿童的理接受 上着们的基础训 驾驭以现实主义及浪漫 开拓孩展他们的激发他们 让他们享受这个于他们已的作品舞台现上我们以队列排兵布阵构架 作为 的主 构建 这个 舞蹈 者对主 融入 现的 同时为了让准确地表舞蹈有的文化气服装上我 标致性的汉代服饰这样很容易地将自角色造融为一一气少儿舞蹈升趋 但作为编导不能仅仅为地投机取搬硬套更不简单粗暴地抄袭模仿换概念 地急功近利 艺术许有模仿的过但不该成作的习惯 与风气是江苏少儿舞蹈繁荣发展的所在《梦里水乡》 朱智辉摄于苏州 雨天的念想 窗外下着 雨的人,换茬又许多细微易被忽略 世界声音细细辩听的人不换的声音 我想一个这单想, 我的眼框有点湿润 场记忆中的雨 被唤醒 夹杂此际的雨向行也是,雨也是 的,无效的,甚至无意义 合欢花开 家屋前有一棵粗欢树春天红柳绿展现一片 灰褐色欢树沉默无语显得冷漠迟顿初夏欢树也只是渐渐长出 纤羽似的远远看上绿色盛夏日高悬上一片的生长期一片青郁显得芜杂浮躁欢树是个异 们文文静静绿上面还们不像来仙境空降我们人的对我们轻轻说什么欢树是我们年的好朋友守护炎炎夏欢树下就成我们地方我们欢树上几张淡淡不着 就会里摘几只酷暑或者爷爷 的传说故事…… 欢树还有好的价值明代草纲欢树神作欢树又是坚韧聪慧欢树沉其独特伞状树冠巧过后站在 上的静静地开 更显和大让人相们是来尤物的风不了们的我们见了多了一份从士嵇康生论中写 ,“免忿萱草。”欢树使身心愉悦有一欢树那是一人的张德亚 烟村四五家 有一偶尔 到一位大着一本 女娃:“ 去二烟村。”子学投入:“奶奶什么是烟村啊?” 奶奶当然是有生活经的人答她:“ 烟村是正在村庄 飘起 炊烟 ”,的语气着书脑袋还原这首 写的 烟村炊烟乡村 生活 春天 多是这种 烟村先是”。 来时依依家地环村河流最宜植春天柳树枝条变软动着鹅黄嫩芽未吐 的时远远林之 如一层淡薄幕再有便春柳美景,“ 画桥帘翠幕。” 这是永眼看到的画桥村庄不过塘胜烟村边村多几了些静谧之美更大的气韩愈写的张十八员》:“ 天街小雨润 是一年 绝胜烟。”这是胜烟的大气象再是烟雨”。 春天细细 蒙蒙南朝 百八 烟雨”。 这是杜牧写的烟雨也是 烟雨 烟雾 迷蒙而在乡村的生活的还是苏的那蓑烟雨 ”, 蓑烟雨 是一种传 烟雨里戴斗笠蓑衣烟雨寒凉蓑防雨保温之间 田野 一个人 烟雨还有村庄烟青”, 砖青瓦 是过 村庄里 这种 着人 烟青这种烟青砖瓦这些烟青有上年或者更历史狭窄人在 其间穿行黄昏多古意一点的人草房经年的 房草同样青黛高高 错落之间着是 乡村生活的活安逸炊烟袅袅这样的生活的日什么时们眼一种好王海英 葛宇豪 汩汩清泉涌 幽幽莲花香 两年一的江苏省社舞蹈赛暨少儿舞蹈又一次完美也又一次让我们为艺术蕊由衷年的的是 赛热前高氛围引领构思内涵深题材体多样比较了我省社舞蹈少儿舞蹈表演水平作为活动的与者和组织 为本届比作品大高是一个让人振奋突破州靓点的孔子文化遗项行深 度的挖掘民族艺苏完美救母神话故事的等等都是的传文化入手在对诠释的同时舞蹈艺术上了 文化的刻烙印从题材歌颂祖赞颂活的也有反还有现实生活的谓是格调当然有一中也急功近利生活剽窃拼凑的个别舞蹈作品但这也许是广舞蹈编导提高成长 之路化的视我们也以理容编 导水平良莠然而乃滋 艺术冽甘正如席系 话中多次 的那 清创要性紧紧 围绕新思作为 舞蹈 作的风 和主 艺术作的德底线质量高原”、 千篇 硬套的现象和问题江苏省社舞蹈赛暨少儿 舞蹈越好繁荣江苏舞蹈推陈平台继续为江苏舞蹈表演力量累累江苏舞蹈新春天我们阔步走来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圣人立象以尽意 不忘初心 努力传承epaper.file.routeryun.com/fr/other/5783022a542e7.pdf · 圣人立象以尽意 ——感悟江苏文化名人雕塑展 对于雕塑,我是个门外汉。

子 川

王 敏

刘旭东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

邮编:210019���电话:025-83572017

4

梦都笔谈

2016年7月11日 第27期 总第238期

江苏文化艺术周讯

中庸不是“中”

大约 10 年前,我在当省文化厅

厅长时, 曾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

雨先生到南京图书馆作演讲。 他在

演讲中指出,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

传统中的核心之核心,精髓之精髓,

更是中华文化的“长寿基因”。

我是十分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

点的。

中华民族为何能够生生不息?

中华文化为何能够长盛不衰? 这与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庸之道

是分不开的。

一度时期, 我们把中庸之道简

单理解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甚

至曲解为“骑墙”、“保守”、“无原

则”,其实不然。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庸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

道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我认为

其内涵应当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不

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持

之以恒、久久为功;二是中正、平和,

不走极端, 保持常态; 三是守中求

好,做一个有用之人。

我们尤其应当认识到, 中庸之

道是在事物的两级之间找到一个

“恰当”、“合适”的位置和方法,它强

调的是平衡、和平与分寸感,它的要

义是反对极端,认为万事不能过头,

过犹不及。

这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高明

之处。

极端是最危险、最愚蠢、最无效

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万恶之源”,

凡是走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最终都

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有“合适”的才

是正确的,只有“恰当”的才是有成

效的。

中庸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是一

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 是为

人处事的根本方法。

▲花大部分时间学习和工作,

花一部分时间善待别人包括家

人,当然也要花一点时间善待

自己,那应该是人生的快乐之

道,也是成功之路。

▲在不同的时段做不同的事

情,可以减少疲倦,避免厌倦。

所以,在可能情况下,要善于把

自己的时间做个划分,把自己

的事情作好安排。

▲你工作上的对手也许是你工

作的动力。 所以,对于对手,要

应对而不敌对。

———章剑华《微思录》

点 击 另 类

什么叫另类?

另类就是比时尚更时尚的

人和事。

我主张时尚,不反对另类,

但以为另类必须有度。 另类过

头就是异类。 另类到了具有一

定危险的前沿,再往前走,可能

是泥潭,或悬崖。

需要抓紧说明的是, 另类

与异类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

语。 前者是人,后者不是人,或

者说不是人所做的事。

———章剑华《想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中者,适中也;

进者,进取也;

成者,成长也。

想法与做法

章剑华

13

圣人立象以尽意

———感悟江苏文化名人雕塑展

对于雕塑,我是个门外汉。 但正

因为是门外汉,可能我的这一点感悟

倒有一些原生态的价值。

江苏文化名人雕塑展,集中展示

了几十位现当代江苏文化名人的塑

像。 这些文化名人,大多是在书本中、

图片中、影像中读过,只有极个别的曾

经见过真人,有过交往,当然,现在也

都已经作古多年了。 看到这些雕塑,

我觉得它们生气贯注,栩栩如生,好像

他们又活过来了一样。 站在他们面

前,凝视他们的眼神,我好像听到他们

在诉说着什么。 有时,甚至有一种对

话的冲动。 人们无法得到生命的永

恒,但艺术真的能让人复活。

此次雕塑展,有写实写意两类,显

然,写意的占了上风。 就个人喜好而

言,我觉得写意的更高一筹。 写实,首

先要像。像,不仅是形似,还要有神似,

所谓形神兼备也。 写意的,当然也要

形神兼备,但首要的是神似,扑面而来

的是传主的精气神,然后让你越看越

像,意在象外,象有尽而意无穷。

我曾在罗丹故居看过罗丹的许多作

品。 大师的写实作品,让人叫绝,那大理

石的肌肤,似乎是有弹性的。 然而,大师

晚年的巴尔扎克塑像,更让我心折。从写

实到写意,罗丹完成了其艺术的一跃。

说来有趣,中西美术姿态各异。西

人重实,国人尚意。但中国的雕塑好像

不是如此。早期的雕塑如秦兵马俑,显

然重在写实。 佛教的雕塑,虽然是神

像,但实际是以人为参照的,强调的还

是形似。现代雕塑更是以写实为主的,

如著名的泥塑收租院。 回顾中国雕塑

史,当然也有写意的,如霍去病墓石

雕,但只是昙花一现。 恕我孤陋,真正

写意的现代雕塑,似自吴为山始。

十多年前,我看过一次吴为山先

生的雕塑展,即被震撼了。 他的齐白

石、林散之等塑像,让我过目不忘。齐、

林二氏,吾生也晚,只是从图片和影像

中读过他们的形象,但看到吴为山的

作品,觉得不仅形似,且得其神髓。

后来在禄口机场大厅多次看到

他的“问道”,更觉神奇。他居然将中国

文化的两位巨人的相会定格下来。 孔

子、老子,谁也没有见过,即使描写他

们的文字也寥寥无几。但吴为山的“问

道”,却让我相信,孔子老子相会时的

情景,就该如此。 这一题材,形似似不

重要,但如果没有恰当的形式,神似则

难以附丽。 吴为山是如何找到这一形

式的呢? 真鬼才也。

此次雕塑展,吴为山共有五尊作

品展出。 一为钱钟书,一为钱穆,一为

徐悲鸿,一为李叔同、一为阿炳。 钱钟

书、钱穆、徐悲鸿都有大量图片存世。

这为吴为山创作提供了便捷,但也提

高了难度,因为许多观众都可以对是

否形似作出判断。 钱钟书的塑像显然

取材于其与杨绛的合影。奇妙的是,塑

像中的钱钟书,眉宇之间,依然神采奕

奕。 钱穆的塑像,十分饱满。 饱满的不

是形体和长衫,而是文化。他的睿智的

双眼,仿佛有一种洞穿的力量。徐悲鸿

的雕塑,作者题为“迥立向苍苍”,别有

深意。这位中国现代美术的盗火者,从

历史的深处走来,又向历史的深处走

去。其迥立苍苍处,渗透着学贯中西的

独特气质。 李叔同的袈裟和夸张拉长

的脖子,使整个塑像呈现出向上之势,

具有一种超越尘世的力量,其慈眉善

目,正可谓悲欣交集。 阿炳,存世的只

有一张头像,且模糊不清,但这尊雕塑

却让人相信,这就是阿炳的典型形象。

毡帽和眼镜是他的身份特征。 行走的

姿态和远望的神情,使其内涵异常丰

富。 看这尊塑像,我相信,《二泉映月》

其实叫作《行路难》更为合适。

看吴为山的这五尊作品, 感到他在

创作之前,一定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否

则,断然不可能有如此生动传神的作品。

更加可喜的是,还有几尊雕塑让

我以为也是吴为山的作品。 比如吴冠

中、金陵四老等,都十分传神。细看,却

是吴为山学生的作品。虽然,齐白石说

过“似我者死”,但换一个角度看,吴氏

之艺,代有传人,还是让人欣慰。

相比而言,此次展览中,写实的作

品的水平要稍逊一些,但也有形神兼

备的,比如作家张弦。 张弦是我敬重

的作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尊塑

像准确地抓住了张弦的神采, 我从

中能读出他的热情幽默。

以雕像塑文化名人,功在当代,利

在千秋。它对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功不

可没。愿这样的雕塑,不仅立在展览会

上,还要竖立在城市的街口花园,让更

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它,欣赏它。

不忘初心 努力传承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社会舞蹈

大赛暨少儿舞蹈比赛中

,

《子曰》收

获了来自评委、 观众和同仁们的好

评。 作为节目的编导之一,感谢和欣

喜之余有点儿忐忑的思考。

《子曰》这个节目是依据 《弟子

规》的文化立意创作的。 它以三字

经的风格 ,分 “总叙 ”、“入则 ”、“出

则”及孝、礼、行、信等篇幅,为孩子

成长的过程做了全方位的规范与

规划。 极具汉文化的风雅,也很有

音律的韵味 , 是舞蹈创作的好素

材。 但如何将这纯文字的东西用舞

蹈来表现? 怎样使它通过舞蹈的形

式让孩子们记住、并融会贯通 ? 毕

竟孩子既是舞蹈作品的合作者 ,也

是文化的传递者和摄取者 。 基于

此,我和钟桦同志开始了舞蹈作品

《子曰》编创工作。 首先、作品的结

构需结合当今的人们及少年儿童

的审美情趣,并具有自己的先锋品

格,让表演者懂得施助与修善是立

身的根本,让他们知道自己所成长

的地方的文化积淀和通过舞蹈的

创作过程在他们身上打上故土彭

城的人文记号。

《子曰》从开始编创到走上舞台,

历时近四个月,从儿童的理解、接受

能力上着手, 并在孩子们的基础训

练上灵活驾驭, 以现实主义及浪漫

主义的表现手法去开拓孩子的心灵

世界,拓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

的表现欲望, 让他们去享受这个属

于他们自已的作品。 舞台的呈现上,

我们以队列形式形成“排兵布阵”的

构架;以《弟子规》的诵读声作为音

乐的主体来构建这个舞蹈的魂 ,强

化舞者对主题的融入与表现的自

觉;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准确地表现

出舞蹈特有的文化气质, 服装上我

们采用了标致性的汉代服饰,这样,

孩子们就很容易地将自己与角色塑

造融为一体,一气呵成。

当今, 少儿舞蹈创作呈上升趋

势, 但作为编导, 不能仅仅为新而

“新”地投机取巧,生搬硬套。 更不应

该用“简单粗暴”地抄袭或模仿来偷

换概念以达到“原创”地急功近利 。

虽然, 艺术创作允许有模仿和学习

的过程, 但不应该成为创作的习惯

与风气。 让自己立足本土, 各施才

情,各展擅长,才是江苏少儿舞蹈创

作繁荣发展的希望所在。

《梦里水乡》 朱智辉摄于苏州

雨天的念想

雨仍在窗外下着

听雨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许多细微处易被忽略

这世界声音无数

细细辩听雨声的人不多

暗中移换的声音

让我想起一个故人

这单向的念想,

让我的眼框有点湿润

那一场记忆中的雨

被唤醒

夹杂在此际的雨声中

一种单向行为

感伤也是,雨声也是

无益的,无效的,甚至无意义

合欢花开

小时候, 我家屋前有一棵粗大

的合欢树。 春天花红柳绿,展现一片

生机,灰褐色的合欢树却沉默无语,

显得冷漠而迟顿。 进入初夏,天气渐

趋炎热, 合欢树也只是渐渐地长出

纤羽似的树叶。 远远地看上去,就是

一把绿色的伞了。

盛夏,烈日高悬,天空下着火,

大地上一片炎热, 树木都进入了繁

茂的生长期,展枝生叶,一片青郁,

显得芜杂而浮躁。 而合欢树是个异

类,她们文文静静,不声不响,绿叶

上面还开出淡淡的小花。 她们不骄

不傲,清雅大方,就像来自仙境的女

子,空降人间,给我们送来迷人的清

香,对我们轻轻叙说什么。

合欢树是我们童年的好朋友和

守护神。 炎炎夏日,合欢树下就成了

我们最喜欢的地方。 中午,我们就在

合欢树下摆上几张椅子, 乘着她的

树阴,闻着淡淡的花香入睡。 睡不着

觉了,就会到地里摘几只瓜,回到树

下啃着,解着酷暑。 或者,缠着爷爷

说久远的传说故事……

合欢树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记载, 合欢树皮及花均可入药,

有宁神作用。

合欢树又是坚韧和聪慧的,每

有狂暴雨袭来,合欢树沉着冷静,利

用其独特的伞状树冠巧妙地与其周

旋。 风雨过后,她们仍然沉稳地站在

大地上, 树上的花儿仍然静静地开

放,更显优雅和大方。 愈让人相信她

们是来自上天的尤物, 人间的风雨

和灾难是奈不了她们的。 我们见了,

也就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

三国名士嵇康在《养生论》中写

道,“合欢免忿,萱草忘忧。 ”意思是

说合欢树种植在庭院中, 可以使人

身心愉悦。 是啊,拥有一棵合欢树,

那是一家人的福气。

张德亚

烟村四五家

附近有一家学习书店,偶尔过

去翻书,遇到一位大妈在捧着一本

书教四五岁的女娃:“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女孩子学得投入,一

字一句地跟着学 , 又懂得及时发

问:“奶奶,什么是烟村啊? ”

奶奶当然是有生活经历的人,

回答她:“烟村,就是正在烧火做饭

的村庄 ,飘起的炊烟 。 ”孩子一声

“哦”,似懂非懂的语气。

我翻着书, 脑袋就开了小差,

努力还原这首蒙学小诗中描写的

画面。 烟村,何止是炊烟呢,我记忆

里的乡村生活 ,在春天 ,多是这种

“烟村”的美。

先是“烟柳”。 早春来时,杨柳

依依。

我老家地处水乡,环村的水塘、

河流,最宜植柳。 春天柳树的枝条开

始变软,萌动着鹅黄的嫩芽,尚未吐

绽新叶的时候, 远远看去, 柳林之

间,如一层淡淡的薄幕,再有临水的

雾气,便是春柳如烟的自然美景。

柳永描写钱塘的美 ,“东南形

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

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这是柳永眼里看到的烟柳、 画桥、

村庄、人家。 不过,钱塘胜景,十万

人家,比这“烟村四五家”的边村小

景多几分繁华,少了些静谧之美。

更大的气魄是韩愈写的《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

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

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绝

胜烟柳里的大唐气象。

再是“烟雨”。 春天的雨,细细

蒙蒙,如雾如烟。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

烟雨中”。 这是杜牧写的烟雨,也是

可以直观的烟雨 ,春雨时节 ,烟雾

迷蒙。 而在乡村的生活里,感受最

深的还是苏东坡的那句“一蓑烟雨

任平生 ”,一蓑烟雨 ,蓑 ,是一种传

统的雨具,烟雨里,头戴斗笠,身披

蓑衣,烟雨寒凉,蓑防雨也保温。 乡

村之间,田野、小道 ,一个人 、一蓑

烟雨的行走,颇具诗情画意。

还有村庄本身的“烟青色”,青

砖青瓦 , 是过去村庄里的基本色

调 ,这种青 ,是透着人间烟火的温

润的烟青色。

这种烟青色的砖瓦, 我小时候

还常见,家乡的小镇上,这些烟青的

房子, 足有上百年或者更长时间的

历史,厚重的墙,狭窄的胡同,人在

其间穿行,烟色黄昏,颇多古意。 贫

困一点的人家,则是草房子,经年的

房草,同样透着烟火的青黛色,高高

矮矮,彼此错落,浓淡之间,透着是

乡村生活的活泼与安逸。

炊烟袅袅,这样的民间生活里

的日常小景,什么时候也成了孩子

们眼里一种好奇了呢。

王海英

葛宇豪

汩汩清泉涌 幽幽莲花香

两年一届的江苏省社会舞蹈大

赛暨少儿舞蹈比赛又一次完美落幕,

也又一次让我们为艺术之树再添新

蕊由衷欣喜! 今年的比赛最突出的是

参赛热情空前高涨,原创氛围引领主

流,创意构思内涵深厚,题材体裁丰

富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省社会

舞蹈和少儿舞蹈的编创和表演水平。

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基层组织

者,我认为本届比赛原创作品大辐提

高是一个让人倍感振奋的突破性进

步。 比如徐州靓点的《子曰》从至圣先

师孔子的儒家文化《弟子规》中寻找

灵感,结合当地的非遗项目,进行深

度的挖掘提炼;苏州的《童子绣春》将

桃花坞年画和民族传统工艺苏绣的

完美结合,南京的《沉香救母》对民间

神话故事的独到演绎等等,都是从中

国的传统文化入手, 在对其摄取、加

工和诠释的同时,为舞蹈艺术打上了

故土文化的深刻烙印。 从题材选取来

看,既有歌颂祖国、赞颂家乡、赞美生

活的,也有反映校园学习、孩情童趣

的,还有演绎现实生活的,可谓是包

罗万象,格调高雅,健康向上。

当然,美玉百琢,终有一瑕。 虽

然比赛中也掺杂有急功近利、 漠视

生活、剽窃或拼凑的个别舞蹈作品,

但这也许是广大舞蹈编导提高成长

的历练过程和必经之路, 从群众文

化的视角我们也可以理解和包容编

导水平的良莠不齐。 然而,创新乃滋

养艺术之树的清冽甘泉, 正如习主

席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的那

样,要充分认清创新的重要性,紧紧

围绕创新下功夫, 把创新思维作为

舞蹈创作的风向标和主流意志 ,守

住艺术创作的道德底线, 避免有数

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千篇

一律、生搬硬套的现象和问题。

愿江苏省社会舞蹈大赛暨少儿

舞蹈比赛越办越好, 能够成为推动

和繁荣江苏舞蹈创作、 推陈出新的

平台, 继续为江苏舞蹈培养和储备

创作表演力量。 鲜花既已绽开,硕果

必然累累, 江苏舞蹈新的春天正向

我们阔步走来。